登陆注册
1453400000014

第14章 嘉庆道光时期诗学(1)

§§§第一节方东树

方东树(1772—1851),字植之,别号副墨子。安徽桐城人。乾隆三十七年出生。“幼承家范,年十一,效范云《慎火树》诗,惊其长老。年二十余,用功心性之学,又学古文于同里姚鼐。”(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在姚门同学古文者有管同、姚莹、梅曾亮、刘开等人。乾隆五十八年,入县学,补弟子员,逾数年补增广生。多次应乡试不售。阮元总督两粤,嘉庆二十四年,延修《广东通志》,不久告竣。曾主廉州海门书院、韶州韶阳书院。道光四年,五十三岁,入阮元幕中授经,写成《汉学商兑》,批评汉学,倡程朱理学。六年归里,又主庐州庐阳书院、亳州泖湖书院、宿松松滋书院等。十二年,再赴粤东,旋归。十三年,姚莹延请编校其曾祖姚范《援鹑堂笔记》,客姚莹官廨。十五年,校毕。十七年,复赴粤东,客两广总督邓廷桢幕中。嘉庆以来,鸦片大量输入中国,道光十八年,多达四万余箱。粤中大臣请厉禁洋烟,“先生著《匡民正俗对》陈所以禁之之道,劝制军邓公复奏,不从”(郑福照《方仪卫先生年谱》)。十九年,始作论诗专著《昭昧詹言》。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方东树归里,著《大意尊闻》、《解〈招魂〉》,继续写作《昭昧詹言》。二十二年,“夷人犯顺,东南数省皆被祸,大帅多退避,先生时时痛心切齿”(《方仪卫先生年谱》),作《病榻罪言》。时邓廷桢为闽浙总督,“此书极论制夷之策,遣人上之浙江军门,惜方议抚不能用”(《方仪卫先生年谱》)。方东树一生坎坷,身世之感,国家之恨,时时郁积胸中。时姚莹有《又与方植之书》说:“翁年七十有二,生平未尝处一顺境”,“翁不忧一身,而悲愤时事。”方东树《复姚君书》说:“孤穷于世,乃至无一人可共语,胸中蓄言千万,默默不得吐。”方东树晚年以仪卫名轩,自号仪卫老人,贫亦甚。咸丰元年,八十岁。三月应邀主祁门东山书院,五月去世。

桐城派作为清代有深远影响的古文流派,形成于康熙乾隆时期,嘉庆时期又有发展。桐城诸人创作古文、评论古文,但也写诗、论诗。姚范《援鹑堂笔记》多有论诗处;刘大櫆曾编选过《盛唐诗选》、《唐诗正宗》;姚鼐因王士祯《古诗选》,编有《今体诗钞》。方东树《昭昧詹言》就王士祯所编《古诗选》和姚鼐所编《今体诗钞》所收作品一一具体批评,采录桐城诸老议论甚多。是书成于方东树晚年,集中体现了他的诗学主张。吴闿生《昭昧詹言序》认为,“其书所载,极宜分别观之。盖所录方、姚诸老微言要旨至多,而植翁自抒所见则不免臆断虚之习”,对方东树的诗学评价甚低,不符合实际情况。方东树的诗学是其生平论学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方东树尊祟理学,与此相联系,主张立诚有本;尤其遵从桐城派古文理论,以文法论诗,颇有特点。方东树对明代以来的诗学多有考察,有些看法似不无矛盾,但总的说来,和桐城诸老一样,比较偏于格调说,唐宋兼采。方东树论文,注重现实,“义必有本,不欲为无关系之文”(方宗诚《仪卫轩文集目录后识》)。其以文法论诗,尚格调雄奇,甚至可以说与其身世现实感慨不无关系。

一主张立诚有本

正如桐城派论文,方东树说诗,极重视作者修养。《易传》讲“修辞立其诚”,方东树用之于说诗,作为对诗人创作的基本要求。他说:“诗虽末艺,而修辞立诚,不可掩也。”(《昭昧詹言》卷十一,本节以下称引仅标卷数者皆此书。)所谓“立诚”,主要是指内心实诚,情意真挚。他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卷一)“要之尤贵于立诚,立诚则语真。”(卷十四)这方面,方东树推重陶渊明、杜甫。他说:“读陶公诗,专取其真,事真景真,情真理真。”(卷四)“读陶公诗,须知其直书即目,直书胸臆,逼真而皆道腴乃得之。”(卷四)“试观杜公,凡赠寄之作,无不情真意挚。至今读之,犹为感动,无他,诚焉耳。”(卷一)他批评“相如、子云、蔡邕,皆是修辞不立诚”(卷三),“至明代空同辈,则全是客气假象”(卷一)。“阮亭多料语,不免向人借口,隶事殊多不切,所取情景语象,多与题之所指人地时物不相应,既乏性情,不关痛痒,即是陈言。”(卷一)“阮亭……多用料语衬贴门面,肤滥不精,苟以炫博而已。乍看已无过人处,入而索之,了无真情胜慨。”(卷一)“作诗必用本题故典及字句作料,乃是钝根。王阮亭一生不悟。”(卷一)

怎样才能内心实诚?方东树认为,要内心充实,精神贫乏容易导致虚假。他说:“诗以言志。如无志可言,强学他人说话,开口即脱节,此谓言之无物,不立诚。”(卷一)“立诚则语真,自无客气浮情、肤词长语、寡情不归之病。”(卷十四)他讲到要“满”。这“满”,也是内心要充实的意思。他说:“思积而满,乃有异观,溢出为奇。若第强索而为之,终不得满量。”(卷一)怎样才能做到内心充实?方东树认为,关键在于“有本”。所谓“有本”,指学有本源,行有本原。他说:“诗虽吟咏短章,足当著书,可以觇其人之德性、学识、操持之本末。”(卷四)学有本源,靠读圣贤书来培养。他说:“专学诗文,不去读圣贤书,培养本源,终费力不长进。”(卷一)“惟大家学有本源,故说本分语,虽一滴一勺,一卷一撮,皆足见其本。”(卷一)“既自家有才有学识,又必有得于古人,真传一脉,方为作者。”(卷一)“学古而真有得,即有败笔,必不远倍于大雅,其本不二也。”读圣贤书和修身联系起来,才能做到行有本原。方东树说:“诗文与行己,非有二事。”(卷一)“诚身修辞,非有二道。”(卷一)“义理渊深处,则在乎其人之所学所志所造所养矣。”(卷一)他批评“若王阮亭论诗,止于掇章称咏而已,徒赏其一二佳篇佳句,不论其人为何如,又安问其志为何如也?此何与于诗教也?”(卷一)“伪者作诗文另是一人,做人又另是一人。虽其著书,大帙重编,而考其人之本末,另是一物。此书所以愈多而愈不足重也。”(卷三)比如,“小谢(朓)所处之境,本无甚逆,因欲寄雅怀于诗,特地寻出‘怀旧无宦情’及别离等意以作诗本。其实,口中不要高贵,身恋之不舍。《朝雨》之篇,自供结状,……又其于君臣之际,经世之志,泛泛若浮苴漂木,太无情愫。”(卷一)“大约胸襟高,立志高,则命意自高;讲论精,功力深,则自然崇格;读书多,取材高,则能隶事;闻见广,阅历深,则能缔情。”(卷十四)“非淹贯坟籍,不能取词;非深思格物,体道躬行,不能陈理。”(卷一)这方面方东树特别推重陶渊明和杜甫、韩愈。他说:“读陶公诗,须知其直书即目,直书胸臆,逼真而皆道腴乃得之。质之六经孔孟,义理词诣皆无倍焉,斯与之同流矣。”(卷四)“渊明之学,自经术来。《荣木》之忧,逝水之叹也;《贫士》之咏,箪瓢之乐也;《饮酒》末章,东周可为,充虞路问之意。”(卷四)“杜、韩之真气脉作用,在读圣贤古人书、义理志气、胸襟源头本领上。”(卷八)“杜韩尽读万卷书,其志气以稷、契、周、孔为心。”(卷八)“读杜、韩两家,皆当以李习之论六经之语求之,乃见其全量本领作用。”(卷九)

立诚有本表见于诗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言者心声,未可强而能也”(卷一)。“古人作诗,各有其本领,心志所结,动辄及之不自觉。”(卷一)方东树推崇“直抒胸臆”,“从自家胸臆性直流出”(卷一),他说:“惟陶公则全是胸臆自流出,不学人而自成,无意为诗而已。”(卷一)“陶公曷尝有意于为诗,内性既充,率其胸臆而发为德音耳。”(卷四)“《饮酒》二十首据序亦是杂诗,直书胸臆,直书即事,借饮酒为题耳。非咏酒也。阮公《咏怀》,杜公《秦川杂诗》,退之《秋怀》,皆同此例,即所谓遗兴也。”(卷四)在他看来,无本不立诚为诗,则不免“强学他人说话,开口即脱节”(卷一)。“徒向他人借口,纵说得端的,亦只剿说常谈,强哀者无涕,强笑者无欢,不能动物也。”(卷一)“古人各道其胸臆,令人无其胸臆,而强学其词,所以为客气假象。”(卷一)方东树说:“阮亭用事,多出饾饤,与读书有得,溢出为奇者迥不侔。”(卷一)

二诗重文法

桐城派论文,主张言有物,方东树用之于论诗说:“言中有物,故闻之足感,味之弥旨,传之愈久而常新。臣子之于君父、夫妇、兄弟、朋友、天时、物理、人事之感,无古今一也。”(卷一)主张言而有物,因而重诗中之意。方东树说:“以意求诗,玩《三百篇》与《离骚》及汉魏人作自见。”(卷一)“意已经前人说过,切忌袭用。”(卷一)主张“创意艰苦,避凡俗、浅近、习熟、迂腐、常谈,凡人意中所有”(卷一)。指斥“浅俗之辈,指前相袭,一题至前,一种鄙浅凡近、公家作料之意与辞,充塞胸中喉吻笔端,任意支给,雅俗莫辨,顷刻可以成章……万手雷同,为伧俗可鄙,为浮浅无物,为粗犷可贱,为纤巧可憎,为凡近无奇,为滑易不留,为平顺寡要……为用意肤浮无当。”(卷一)怎样才能做到言有物,有创意?方东树认为,“最要是一诚,不诚无物”(卷一),“修辞立诚,未有无本而能立言者”(卷一);“至于兴寄用意尤忌熟,亦非外铄客气假象所能办,若中无所有,向他人借口,只开口便被识者所笑”。上述“立诚”、“有本”之说,与此密切相关。

桐城派论文,又讲须言有序。言有序,主要指文章的组织经营,即所谓文法。“诗与古文一”(卷十四),方东树尤以文法说诗。他说:“言之无物,不立诚,若又不解文法变化精神措注之妙,非不达意,即成语录腐谈。”(卷一)文法非常重要,他说:“本领固重要,而文法高妙,别有能事。”(卷一)“如荀子义理本领岂不足,而文乃不如李斯。故知诗文虽贵本领义理,而其工妙,又别有能事在。”(卷一)诗之“工拙高下,又存乎其文法之妙”(卷一)。他甚至说:“诗文别有能事在,不关义理也。”(卷一)他所说的“别有能事”,就是“文法”。

方东树讲文法,主张文从字顺。他指斥“浮浅俗士,未尝深究古人文律,贯序无统,僻晦翳昧,颠倒脱节,寻其意绪,不得明了。或轻重失类,或急突无序,或比拟不伦,或疏密离合、浮切不分、调乖声哑,或思不周到,或事义多漏,或赘疣否隔,为骈拇枝指,或下字懦,又不切不确不典,凡此皆为不知文从字顺各识其职之病。”(卷一)所谓“文从字顺各识其职”,出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方东树认为:“韩公《樊宗师铭》言文,可以移之论诗。”(卷一)

方东树讲文法,尤其注重具体的字辞、句法的讲求。他说:“字句文法,虽诗文末事,而欲求精其学,非先于此实下工夫不得。”(卷一)“字句亦为文家一大事。”(卷一)他说:“用意高深……而字句不典不古不坚老,仍不能脱凡近浅俗。”(卷一)“欲成面目,全在字句音节。”(卷一)同对用意一样,他要求字辞、句法避熟。关于字、辞,他说:“文者,辞也;其法万变,而大要在必去陈言。”(卷一)“只是一熟字不用,以避陈言,然却不是求僻,乃是博览而选用之,非可以饾饤外铄也。”(卷一)“又虚字不可随手轻用,须老而古法。”(卷一)“谢、鲍、杜、韩,其于闲字语助,看似不经意,实则无不坚确老重成练者,无一懦字率字便文漫下者。此虽一小事,而最为一大法门。苟不悟此,终不成作家。然却非雕饰细巧,只是稳重老辣耳。”(卷一)关于句法,也就是造言,方东树尤其注重,他说:“造言,其忌避亦同创意,及常人笔下皆同者,必别造一番言语,却又非以艰深文浅漏,大约皆刻意求与古人远。”句子不能平顺,古诗“大抵有一两行五六句平衍说,即非古”(卷一)。句子之间,“以断为贵,逆摄突起,峥嵘飞动倒挽,不许一笔平顺挨接”(卷一);“不肯平顺说尽,故用离合、横截、逆提、倒补、插、遥接”(卷八)。“俗人接则平顺衍,不接则直是不通”,“古人文法之妙,一言以蔽之曰:语不接而意接。血脉贯续,词语高简”(卷一)。“离合虚实,参差伸缩”,“入不言,出不辞”(卷一),浑化无迹,不可端倪。方东树认为曾巩“篇法少变换、断斩、逆折、顿挫,无兀傲起落,故不及杜、韩”(卷一)。

方东树重点讨论了七古和七律的作法。他认为,七古、七律和古文在作法上类似。谈到七古,他说:“须解古文者,而后能为之。观韩、欧、苏三家,章法剪裁,纯以古文之法行之,所以独步千古。南宋以后,古文之传绝,七言古诗,遂无大宗。”(卷十一)其所谓“诗与古文一也”的说法,正是在谈到七律的作法时提出的。

方东树认为:“七言长篇,不过一叙、一议、一写三法耳。即太史公亦不过用此三法耳。”(卷十一)所谓叙,“有逆叙、倒叙、补叙、插叙,必不肯用顺用正”(卷十一)。所谓议,要与主题有关,“豪语须于困苦题发之,失志时不可作颓废语,苦语须于佛仙旷达题发之,流连光景须有悟语、见道根,山水凭吊须发典重语,酬赠应答须发经济语”(卷十一)。“议也,或夹叙夹议,或用于起最妙,或用于后,或用于中腹。”(卷十一)所谓写,指描写。“无写但叙议,不成情景,非作家也”(卷十一)。“写也,或夹在议中,或夹在叙中,或用于起尤妙,或随手触处生姿”(卷十一)。叙、议、写三者结合,“其能处,只在将叙题、写景、议论三者,颠倒夹杂,使人迷离不测,只是避直、避平、避顺”(卷十一)。

关于起和结,方东树说:“诗文以起为最难,妙处全在此,精神全在此。”(卷十一)“起法以突奇先写为上乘,汁浆起棱,横空而来也。其次则队仗起。其次乃叙起。叙起居十之九,最多亦最为平顺。……若平直起,老实叙,此为凡才,杜、韩、李、苏、黄诸大家所必无也。”(卷十一)“凡结句都要不从人间来,乃为匪夷所思,奇险不测,他人百思所不解,我却如此结,乃为我之诗。如韩《山石》是也。不然,人人胸中所可有,手笔所可到,是为凡近。”(卷十一)

七律应该说也有所谓叙、议、写的问题,只是不可能像七古那样恣肆。方东树特别讲到七律的写,他说:“诗人成词,不出情景二端。二端又各有虚实、远近、大小、死活之殊,不可混淆,不可拘板,大约宜分写,见界画:或二句情、二句景,或前情后景、前景后情,或上下四字三字、互相形容。”(卷十四)比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一“三四景,五六情,情景交融,兴会标举”(卷十七)。“第六首,思曲江。……中四句虚写曲江景物,浅深大小,远近虚实”(卷十七)。“第七首,思昆明池,中四句分写两大景、两细景”(卷十七)。“《登高》,前四句景,后四句情”(卷十七)。关于叙,他说:“固是要交代点逗分明,而叙述又须变化,切忌正说实说,平叙挨讲,则成呆滞钝根死气。或总挈,或倒找,或补点,不出离合错综,草蛇灰线,千头万绪,在乎一心之运化而已。”(卷十四)与前面所讲句法不容易分开。方东树注重七律的句法。他说:“句法则须如铸成,一字不可移易,又须奇警华茂典实,声响律切响亮。”(卷十四)声响于七律至关重要,他说:“声响最要紧,调高则响。”(卷十四)除此而外,关于七律的句法,方东树少有具体论述。显然在他看来,前面所述句法的基本原则,对七律也是适用的。

方东树尤其强调七律的章法,他认为:“诗之诸体,七律为最难,尚在七言古诗之上。……七律束于八句之中,以短篇而须具纵横奇恣开合阴阳之势,而又必起结转折章法规矩井然,所以为难。”(卷十四)“章法不成就,则率漫复乱,无先后起结、衔承次第、浅深开合、细大远近虚实之分。令人对之昏昧,不得爽豁。”(卷十四)七律章法,具体说来,“起句须庄重,峰势镇压含盖,得一篇体势。起忌用宋人轻侧之笔,如放翁‘早岁那知世事艰’,须以为戒,而以‘高馆张灯酒复清’、‘风急天高猿啸哀’、‘玉露凋伤枫树林’等为法。震川论《史记》,起势来得勇猛者圈,杜公多有之。杜又有一起四句,将题情绪叙尽,后半换笔换意换势,或转或托开。大开大合,惟杜公有之,小才不能也。寻常五六多作转势,不如仍挺起作扬势更佳。结句大约别出一层,补完题蕴,须有不尽远想。大要如此,不可执著。结句要出场,用意须高大深远沉著,忌浅近浮佻凡俗”(卷十四)。前面所论中部分写情景,偏于内容,显然也可视作七律章法一端,起结与七古有相近处。

同类推荐
  • 文摘小说精品:家庭卷

    文摘小说精品:家庭卷

    本书收录了一些文摘小说中的精品故事。街灯完全憔悴了,行人在绿光里忙着,倦怠着归去,远近的车声为着夜而困疲。冬天驱逐叫花子们,冬天给穷人们以饥寒交迫。现在街灯它不快乐,寒冷着把行人送尽了!可是大名并不归来。
  • 解放锦州(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锦州(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经纪实手法纪录了锦州攻坚战中,林彪指挥大挖交通壕:国民党明堡、暗垒逞淫威。蒋介石亲临葫芦岛督战,对拿下塔山信心十足。会战老城区解放军31小时全歼守敌十万,活捉范汉杰,锦州得解放……
  • 萧红经典全集

    萧红经典全集

    萧红的作品乡土气息浓烈,叙事风格细腻深刻、委婉动人,她的很多小说,都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精品,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同样,萧红的散文创作也具有很高的成就。她的散文文字优美,凄切忧婉,在情感浓度和抒写张力上都较深刻强烈,刻画人物注重心理深层的挖掘,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希望本书能帮助读者开拓视野、汲取营养、陶冶情操。
  • 名家名作精选:冰心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名家名作精选:冰心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世上的一切事物,只是百千万面大大小小的镜子,重重对照,反射又反射,于是世上有了这许多(璀璨)辉煌,虹影般的光彩。没有蒲公英,显不出维菊;没有平凡,显不出超绝。
  • 2011年度思想随笔排行榜版

    2011年度思想随笔排行榜版

    遴选了2011年发表在各类文学报刊上的优秀思想随笔作品,全面展现了2011年的思想随笔创作成绩及美学风貌。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宠你上瘾,离婚女人是个宝!

    宠你上瘾,离婚女人是个宝!

    【溺宠二婚妻】简介:萧静想,女人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两件事,就是结婚和生孩子,这两件她都经历了,要再加上离婚,那就圆满了。当朱军递来离婚协议的时候,萧静很干脆的提出条件,“车子,房子,公司都归你,银行里的固定存款咱们一人一半,孩子和剩下的归我,你要同意咱们就离,你要不同意,我上法院告你重婚。”朱军说,“萧静,咱们结婚十年,我真怀疑你是个没心的,你爱过我吗?”萧静嗤之以鼻,小三都养了,她爱不爱他有意义吗,搞得好像她才是出轨的那个一样。…李晓是牙科诊所的老板兼医生,35岁的他在别人眼里儒雅稳重,待人随和,事业有成,是单身女人眼中完美的丈夫人选。…在萧静的眼里,李晓就是个三观不正,眼睛有病的男人。在李晓的眼里,萧静就是个没心没肺,懒得要命的女人。两个本没有任何交集的男女,意外的产生交集,然后发生了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李晓说,“我就喜欢她漫不经心的样子,我就想要宠着她,依着她,把最好的都给她。”萧静说,“魅力太大,不解释。”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中国2012年度诗歌精选

    中国2012年度诗歌精选

    2012年的中国诗歌相对于以往,更加安静与结实了。安静指的是诗人的胸怀。诗人与诗人之间,无论是网上还是各种关于诗歌的集会,前些年那种相互之间的指责、诋毁,甚至谩骂几乎没有了,留下的是真正的诗歌论争的声音。起眼东西南北,各路诗人、各种拳脚与路数都认清了一个道理,“拿作品说话”。以往那种各自“我是天下第一”的幼稚已经随风飘去。结实指的是创作的姿态以及作品呈现出的思考。尽管我们现在很难在众多的诗歌里挑出一首成就一个诗人。但平心而论,即使朦胧诗时代、即使“第三代”留下的“经典”,与现在诗人们的创造相比,现在的诗歌从技术层面、思想层面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 异域三国恋:麻雀戏诸候

    异域三国恋:麻雀戏诸候

    一次意外的丛林探险,让我落入了一个不知名的世界。这里如同古代的三国,而我成了人们口中能改变乱世的异人。我是项宝儿,除了吃喝玩乐什么能力都没有,怎么可能是他们口中的神呢?离国的强势太子,雁国的温和少君,还有商国富豪之后都向我伸出友谊之手,而我知道:无论倾向哪一边,三国之战已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 尘世风华:逆天除魔师

    尘世风华:逆天除魔师

    天才除魔师因一时失足穿越变成废柴二小姐,当天才变废柴一切变得不同。那些欺她,骗她,之人将一一被她寻找,能力,美男也将因她的能力不断升起更逐渐出现,当能力为主时,一切又变得不同,家族的明争暗斗更让她铁心的把这个世界颠覆……(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印象乡村

    印象乡村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大多数国人都是踏着唐诗宋词的韵律走上社会的,我也不例外,小时候,一手被李白的浪漫主义牵着,一手由杜甫的现实主义拉着,开始咿呀学语,习字诵诗。读初中的时候,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候学生中涌动着一股强劲的读诗写诗的热潮,大家都跟着舒婷北岛疯狂,我因生命的底蕴而好诗喜文,就糊糊涂涂地跟着感觉走,渐渐地就走进了诗里。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寒门长媳

    寒门长媳

    本文1V1+爽文+宠文!女主性格彪悍,遇佛杀佛遇鬼杀鬼。男主被调教,无限宠爱信任女主,忠犬型。扬州唐家次女唐惊燕,年少轻狂,泼辣狠戾,一朝嫁入京城名门。谁知夫家已是个空架子,成了“寒门”。新婚过后,娘家来人,一场阴谋,用毒害死她。唐惊燕醒过来时,脱胎换骨,体内已经换了另一个人,绝代风华!虎视眈眈的娘家,精明能干的小姑子,唉声叹气的婆婆,哭哭啼啼的小妾,还有因杀人下狱的纨绔夫君…一堆烂摊子留给她,她明明想做贤惠妻子的好不好?!且看“唐惊燕”如何逆转局势,击破阴谋,获得新生!片段一:去乡下收租,她看了看账簿,“就这么点儿钱?”婆婆叶氏望着远处田地,可怜道,“账房先生说,今年收成不好,百姓都很可怜…”相公点头,“是啊是啊。”她横瞥二人一眼,“雨水充沛,万里良田,收成哪里不好?”过一日,婆婆和相公面对着她收上来多一倍的租金,目瞪口呆。片段二:美丽的郡主上来挽着她的手,甜笑,“以后你我是平妻,共事夫君,你要多提点我啊。”她招来家中小妾丫鬟,道,“叫声‘姐姐’来听,我就提点你。”郡主磨牙,“姐、姐!”小妾低声,“上个叫夫人‘姐姐’的,都死了三年了。”面对着郡主发青的脸色,她满意笑,“府上长媳,从来只有我一个,没有平妻一说。”扭头,“是不是啊,相公?”相公严肃进门,“娘子说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