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2800000006

第6章 漢代的“文化格局”與“文人群落”(1)

文化是一種反映群體特性的意識形態,文化與其所反映的群體之間,往往表現為一種緊密的對應關係,從其中一方加以考察,易見另一方之形態(結構)與性質。因此,考察某一時期學術的發展變化,從兩方面的互動關係着手,應當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第一節《漢書·藝文志》所反映的漢代

“文化”格局與體系在中國早期的學術發展中,有兩個影響非常深遠的階段。其一是學術由“王官學”向“私學”的過渡,“道術將為天下裂”,百家之說紛出,從此形成了傳統學術的多樣面貌和多元格局。其二是漢代“獨尊儒術”,諸家紛然殽亂的局面又有了“一統”的指向,當然,此時的“一統”並非彼時的“不分”,衹不過是後儒為恢復先王理想的政治圖景所做的一種努力,諸家依然存在,不過由於經學的獨尊和淩駕其上,諸家學術具有了“流”的性質,一是“支裔”之謂,二是高下之分。這一觀念確立的影響是深遠的,後世學術雖代有其變,但大要總出入不遠。漢代的學術總謂之“文學”,此乃廣義言之;狹義言之,“文學”乃指經學(漢代的“文學”有時泛指一切學術,如張蒼“本好書,無所不觀,無所不通,而尤善律曆”,“秦時為柱下史,明習天下圖書計籍”,太史公稱其“文學律曆,為漢名相”(《史記》卷九六《張丞相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681、2676、2685頁),“文學”則包羅張蒼以律曆為主的所有知識;“於是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詩》、《書》往往間出矣。自曹參薦蓋公言黃老,而賈生、晁錯明申、商,公孫弘以儒顯,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史記》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第3319頁),則律令、軍法、章程、禮儀、詩書等等,均為“文學”;“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騶衍(陰陽)、淳于髡(學無所主)、田駢(道)、接予(道)、慎到(法)、環淵(道)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史記》卷四六《田敬仲完世家》,第1895頁),則稷下學可謂之“文學”;其他如“恬嘗書獄典文學”(《史記》卷八八《蒙恬傳》,第2565頁),這裏的“文學”指有關獄訟的文書、文件等等;晁錯“學申、商刑名於軹張恢先所,與洛陽宋孟及劉禮同師。以文學為太常掌故”(《史記》卷一〇一《晁錯傳》,第2745頁),此處的“文學”略指刑名之學。從上述例子大略可知,在漢代,“文學”具有廣義的意義,代指一切學術;狹義的意義指儒學,如“及今上即位,趙綰、王臧之屬明儒學,而上亦鄉之,於是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史記》卷一二一《儒林列傳》,第3118頁)、“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史記》卷一二一《儒林列傳》,第3118頁)、“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史記》卷一二一《儒林列傳》,第3119頁)等等。本文所謂“文學”,乃是現代意義上的“文學”概念。)。漢代的這一狀況頗有意味,“文學”主要指經學而言,當“文學”泛指一切學術時,這“一切學術”仍以經學為“獨尊”,這一字意的發生演變頗能反映漢代經學漸始獨尊的發生過程。漢代學術經學“大一統”的格局頗為典型地反映在總結西漢一代學術的《漢書·藝文志》當中。

一、“藝”與“藝文”:經學觀念之“文”

(一)劉向父子“七略”分類的意义:載道之文與術數之文的分渠

到劉向父子校書時,經學“大一統”的學術局面已經形成並深入人心。政治上,官僚系統既已無不重經,無不治經,唯經是導;社會上又以利祿相招,以經學為貴尚,經學觀念深入到社會各個階層,成為政治、文化、生活的指導之術。作為反映一代學術之盛的這次校書,勢必深刻地反映着時代的學術氛圍,從而形成自身特定的思路和構架(對於漢代學術內在構架的建構,于迎春曾說:“他們(漢代的學者智士)試圖建立起一個巨大的綜合,打通天地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界域、分野,使各類事物和現象相互感應、貫通。董仲舒及其《公羊春秋》學說,就集中體現着這種大綜合的意識和努力。”(前揭《漢代文人與文學觀念的演進》,第35頁)如果說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和《公羊春秋》標誌着漢代學術“大一統”格局建構的開始,那麽可以說劉向父子編撰《七略》,就意味着對已經形成體系的漢代學術思想格局進行總結,並進一步予以強化和確認。)。

關於此次校書的原因,史載無多,《藝文志》在“(武帝)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諸子及傳說,皆充秘府”之後,緊承以“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言“書頗散亡”,當並不是指原有藏書的流失,因為從武帝收集圖書之後並没有大的戰亂、遷動、災異等發生,一般而言,皇家、官府藏書不易流失,較為合理的解釋原因,是成帝廣求天下圖書,而欲成一代學術之盛事(如《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上載:“其(元延二年)三月,將祭后土,上(成帝)乃帥群臣橫大河,湊汾陰。既祭,行遊介山,回安邑,顧龍門,覽鹽池,登歷觀,陟西嶽以望八荒,跡殷、周之虛,眇然以思唐、虞之風。”(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535頁)就反映了成帝欲效先王建盛世的心理。)。歷代帝王多有這種心理及文化舉措,而于成帝或更為明確。武帝時國勢的強盛及文化事業的輝煌,宣帝“循武帝故事,招選名儒俊材置左右”(《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傳附劉向傳》,第1928頁。),召集諸儒會講石渠等盛事,均不遠於前,這可能成為成帝此次校書的內在動因。

成帝時的這次校書,其分工是比較明確的,“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漢書》三〇《藝文志》,第1701頁。)。在此之前,是否有個集中的會議以確立校書的義例與“指導思想”,不得而知,不過從《藝文志》的情況看,《七略》的書目編排確實有嚴密的體系,首先體現的就是載道之文與術數之文的分渠。

載道之文與術數之文的分渠,是古代知識體系發展的必然結果。知識是先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經驗及認識的積累,其原初狀態應該是,對生產、自然的認識與其實際的勞作過程是統一的、同步的,兩者之間不存在分離。但隨着這些經驗或知識逐漸集中在某些人手裏,並需要由之帶領,組織更複雜、更大規模的生產生活活動時,經驗或知識的把握就有可能與實際的勞作發生分離。並且,外在世界的神秘和強大使那些因為掌握經驗、擁有知識因而能更有效地組織生產勞作、克服苦難的人群得到尊重和崇敬,這時候知識就可能對具體、實際的操作發生超越,從而造成“勞心”、“勞力”的人群分化(至於“勞心”與“勞力”差别產生的根本原因,不是此處要討論的,這裏衹是指出知識在社會人群當中大致有這樣的分化。)。由於社會職能的不同,勞心者之知識漸與實際應用知識脫離,而向生產之管理與維繫人群秩序之制度轉變,這種知識的不斷積累和總結便形成各種所謂思想。

在傳統文化當中,思想的最高層次為“道”,“諸子紛紛,則已言道矣”(章學誠《文史通義·原道中》,葉瑛《文史通義校注》,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33頁。),古代的“道”有宇宙本體論的意味,但其根本的核心特徵是極具現實性的“治道”。儒家認為“道”在“王官學”未分之時,莊子感歎天下大亂,“道術將為天下裂”,其未裂時之“道術”,亦指向“王官”一統之時,“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司馬談《論六家之要指》,《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第2710頁;《淮南鴻烈·氾論訓》也說:“百家殊業,而皆務於治。”(《百子全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67頁) ),帶有本體意味的“道”更大程度上是為“治道”尋求終極依據而存在的。在言道而有影響的幾家當中,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是具有代表性的,其大略可分為兩類:孔、孟、荀、墨、韓略同,其道乃典型的“治道”;老、莊為一類,其有對現實秩序進行解構的傾向,但解構與建構為一體之兩面,“道家”仍有“君人南面之術”的內涵,事實上,言“治道”為諸家共同的主體性特徵。在諸子之前的先人的實踐當中,“道”、“器”雖已分化,尚還離之未遠,“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周易·繫辭上》,《十三經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3頁。)。“道”、“器”結合表現為“用”,成“用”乃謂之“事業”,在歷史的記載中,掌握“道”的先王基本都是親力親為,與民眾一同勞作的。

與先王往聖躬身親事不同,諸子既已離事言理,空言論道,其“道”論就有了脫離、超越形而下的職事之勞、物事之思的體性。孔、孟、荀、韓的“道”論,無不以對具體職事的忽略乃至鄙視為特徵,墨子倒是重視“小人”道,其本人也善技,其留意于先王能與民同役、賢人或起於農工的上古情形,但其言及的內容及所針對的对象是“王公大人”,並無重視具體職事之意,且把“小人”道期望成對統治者的一種要求,因其“刻薄”,也就快速地被統治者拋棄了。老子主張捨棄“什伯之器”,《莊子》文中雖多有即“技”求道的場景,但“臣之所好者,道也”,“技”衹是進乎“道”的途徑,全書當中並没有提升具體職事的意思。當然,“道”、“器”之分,“道”上“器”下之别並非由諸子開創,其實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已有了制度上的規定:“凡執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醫、卜及百工。凡執技以事上者,不貳事,不移官,出鄉不與士齒,仕於家者,出鄉不與士齒。”(《禮記·王制》,前揭《十三經注疏》,第1343頁。)不過諸子紛紛言道,繼社會的實際存在、制度的具體規定之後,對“道”為貴、“用”為輕的觀念在思想文化上予以了強化和確認。作為文化由王官學向私學轉軌的中介,諸子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七略》對漢乃至先秦的學術進行總結,正是以“道”、“用”不同論對學術進行了二分。

章學誠認為:“《七略》以兵書、方技、數術為三部,列於諸子之外者,諸子立言以明道,兵書、方技、數術皆守法以傳藝,虛理事實,義不同科故也。”(前揭葉瑛《文史通義校注》,第985頁。)葉長青說:“三略(《兵書》、《數術》、《方技》)皆致事實之跡,與《諸子》、《詩賦》之徒托空言者不同。”(葉長青《漢書藝文志問答》,正中書局民國二十九年(1940)版,第134頁。)姚名達也說“虛理有殊於實藝”(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頁。),“其(《七略》)稍可稱者,惟視實用之‘方技’‘術數’‘兵書’與空論之‘六藝’‘諸子’‘詩賦’並重,略具公平之態度”(前揭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第57頁。)。程千帆《校讎廣義》在分析《七略》為什麽要分成六類時說:“首先學術有不同。《六藝略》的主要部分是王官之學。《諸子略》所收為個人以及他那個學派著的書,是私門之學。詩賦、兵書、數術、方技則因各有專門,必加分列。其次是校書有分職。劉向是這次校書工作的主持人,他負責校理經傳、諸子、詩賦,而他不熟悉的兵書則由步兵校尉任宏分校,數術由太史令尹咸分校,方技由侍醫李柱國分校。”(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目錄編第四章《目錄的分類沿革》,齊魯書社1998年版,第110頁。)亦言兵書、數術、方技各有專門(這裏需辨析一下的是,說劉向不熟悉兵書、數術、方技當不盡然。在《漢書·藝文志》中,班固認為《七略·兵書略》中的《伊尹》、《太公》、《管子》、《孫卿子》、《鶡冠子》、《蘇子》、《蒯通》、《陸賈》,《淮南王》與其他略中的內容重複,因而把它們省略掉了,並把《司馬法》從《兵書略》中摘出而放入《六藝略》的“禮”類。先不論妥當與否,原先的情況至少說明劉向是部分地參與了《兵書略》的工作的。就現在還有留存的典籍看,《七略》原本列入“兵書略”的《管子》、《孫卿》,劉向就分别寫了《書錄》。另外,劉向作《五行傳記》,在孝成世又“總六曆,列是非,作《五紀論》”,劉歆作有《三統曆》(《漢書》卷二一《律曆志》上,第979頁),可知劉向父子對“五行”“律曆”是比較熟悉的。分工的不同當與職事的差别有關。)。

可見“七略”有“虛理”與“實藝”之分,並且,此“虛理”與“實藝”之别應不僅僅是“講道理”和“實際操作”的差别。“實藝”部分亦當有“講道理”的內容,此處的“虛理”當指“述道”之言,即“形而上者”,“實藝”乃指具體言“形而下”之技、藝、器者,即“道”、“用”兩分。“六略”當中,關於前三略“述道”,留於本節的下一個問題一併討論,這裏簡單說一下後三略的“技”、“用”特徵。兵者,歷來就是兵械、戰陣、技巧、形勢內容的彙集,屬於實用之技,與言大道的虛理不同,其為“王官之武備”,《藝文志》言“其用上矣”,即說明“兵”其為“用”的特質,也透露了在“用”之行列中,“兵”之用為“上”的事實,這應該是“兵家”列在後三略之首的原因。“術數”、“方技”為具體之技術,其質在“用”,如《術數略》言“天文”:“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凶之象,聖王所以參政也。”“曆譜”:“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此聖人知命之術也……”“五行”:“五常之形氣也。《書》云‘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言進用五事以順五行也。”“蓍龜”:“聖人之所用也。”“雜占”:“紀百事之象,候善惡之徵。”“形法”:“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數、器物之形容以求其聲氣貴賤吉凶。”無論是“序”、“步”、“紀”、“形”、“事”、“術”、“法”、“度”還是“器”,无非是對具體物事、術藝的記錄、推闡,無非是物“用”而已。又如《方技略》:“皆生生之具……今其技術晻昧……”二略記錄的都是實用之技。因此,正如許多研究者認識的那樣,“六略”有“虛理”與“實藝”之别,或者說,這樣的概括還不算準確,應當是“道”、“用”之分。

(二)“六藝之文”:漢代載道之“文”的最高綱領

《莊子·天下篇》說:“《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莊子集釋》卷八《天下篇》,前揭《諸子集成》第三冊,第462頁。)“六藝”早在諸子時期就儼然已有了超乎諸家的優勢,因為它是古代王官之常典。不過,“王道衰”、“政教失”之後,“諸子”並作而蜂出,這些原來的“王官政典”的地位受到衝擊,其再次取得政治、學術上的獨尊地位,是到了漢代的事情。漢代獨尊儒術,儒家從諸子各言其道的局面中脫穎而出,儒家之“道”成為“道”的核心和最高綱領。“六藝”之稱名,原指禮、樂、書、射、御、數六種技藝,以之來指稱《易》、《樂》、《詩》、《禮》、《書》、《春秋》,較早見於賈誼《新書》(《新書》卷八《六術》:“是故必待先王之教乃知所從事,是以先王為天下設敎,因人所有,以之為訓,道人之情,以之為真,是故內法六法,外體六行,以與《書》、《詩》、《易》、《春秋》、《禮》、《樂》六者之術,以為大義,謂之六藝。令人緣之以自修,修成則得六行矣,六行不正,反合六法,藝之所以六者,法六法而體六行故也。故曰六則備矣,六者非獨為六藝本也,他事亦皆以六為度。”(前揭《百子全書》,第111頁)),以後便流衍開來。到成帝時,經學已經取得獨尊地位,“六藝”被奉為經典,《易》、《樂》、《詩》、《禮》、《書》、《春秋》成為體現儒家之“道”的最高範本。國家既然組織這次校書,其目的自然就是要總結、建構、完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體系,以昭示世人,規範、指導人們的思想意識。劉向、劉歆父子既為經學大儒,又是皇室宗人、政府官員,他們校書當然要完成對作為政治指導術、作為文化權威的經學的推崇,並把其他學術思想和門類納入到經學體系當中來,以完成學術“一統”的格局。對此,劉向、劉歆父子是煞費苦心的。

同类推荐
  • 看不懂的日本人

    看不懂的日本人

    “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百次,装在试管里化验了几千次。对于日本,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工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今天,不论你喜欢日本也好,讨厌日本也好,你都应该了解她。因为中国和日本不可能不接触,只有更好的了解日本,了解日本人,才能在联系与合作,矛盾与斗争中取得主动。
  • 孝道文化新探

    孝道文化新探

    《孝道文化新探》,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四川“德阳·2009中华孝道文化研讨会”开幕词在四川“德阳·2009中华孝道文化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在四川“德阳·2009中华孝道文化研讨会"" 闭幕式上的讲话孝道文化面面观——在四川“德阳·2009中华等。
  • 趣谈逻辑

    趣谈逻辑

    本书希望通过趣谈逻辑,带领青少年进入中华文化的智慧天地,初步了解逻辑知识,培养逻辑思维。逻辑理论比较抽象,但编者在编纂过程中,力求做到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使读者在轻松愉悦中阅读。
  • 风物长宜放眼量

    风物长宜放眼量

    作为陈寅恪、吴宓先生的弟子,季羡林先生承接上一辈师长的衣钵,晚年不遗余力地捍卫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对人类的贡献、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东西方文化各自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等提出了高屋建瓴的精辟论断。本书文字是作者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精华所在,先生其情也真、其言也善。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将从先生的体悟与沉思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才有可能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强化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建筑历史悠久,已有近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就在孔子故乡曲阜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立庙,内藏孔子生前用过的衣、冠、琴、车、书等,“岁时奉祀”。这是中国最早的孔庙。
热门推荐
  • 三生浮沉静

    三生浮沉静

    第一世她与他为彼岸花妖,怎奈终是逃不掉被诅咒,二世她轮回为妖,他成人,她有妖神之命,他无成仙之运,这一世造就两段情,他被魔陷害致死却赖仙门,迫出妖神,第三世的她一梦惊醒望向枕边的他,一切是梦么?
  • 修仙之如此女配

    修仙之如此女配

    在她师父的教导下,齐华走上了另样的女配之路。谁说女配一定要翻身,在我的生活中我就是女主,虽然穿越到书中,齐华誓将女配进行到底。我走自己修仙路,女配就是不逆袭!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现代公司员工福利计划方案设计

    现代公司员工福利计划方案设计

    最实用、最权威的员工福利方案手册。你是否在为员工的懒散懈怠而苦恼?或者在员工福利上投入了很大财力却仍听到下属的抱怨?一场以小博大的投资,以有限的投入带来员工无限潜力的挖掘,给企业带来无穷的长期收入。有了合理的员工福利计划方案,企业的腾飞不再是梦想!
  • 家庭小茶方,小病烦恼一扫光

    家庭小茶方,小病烦恼一扫光

    本书定位为一本结构系统全面、内容丰富实用的饮茶养生全典。包括三个大块:从养生和养心两个方面介绍中国茶的健康养生功效。从历史的角度、中医的角度、现代科学的角度等不同层面介绍饮茶的各种好处。还介绍了其他一些茶饮养生的基础知识。介绍我们最常见的7大茶类,已经因为加工方法的不同,造成这7大茶类的养生功效各不相同,同时简单介绍一些这些茶的家庭冲泡方法、宜忌一些名茶的简单介绍。从九大体质、家庭常见健康问题、四季茶饮、不同人群、常见病等5个方面为读者提供最实用的茶饮偏方。
  • 中国的眸子

    中国的眸子

    无论是处境还是心境,我们这代人是中国土地上一批最复杂、最独特的人——一边为祖国与民族的新生唱着赞歌,一边为自己作了那个时代陪葬的青春唱起挽歌;回忆噩梦般的过去,我们这代人得比别人多双份的勇气;走向曙色中的未来,我们这代人得比别人多几倍的辛劳。毛泽东的两句话,那意思还真是说对了。收在本书中的几篇作品,在一个新时期开始的时候,肯定与读者已经见得太多的浅吟自斟、杯水微澜以及具有某种装饰性、仅有动物性的作品迥然不同,除了命运使然外,还因为自上世纪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现实,以及这现实中总有披裹斑斓神话的历史暗度陈仓,让我常常有捕捉它们并解读它们的强烈冲动
  • 绕不过的肉身

    绕不过的肉身

    这里有汉奸、有志士、有君子、有小人,这里有激情、有理性、有诗意的表述,更有细节的震撼。这样的文字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个肉身和灵魂的挣扎。
  • 狐魅吸血鬼

    狐魅吸血鬼

    --情节虚构,这年头,连狐狸精界都流行起了穿越,但是,为什么她会以一只胖狐狸的形象,请勿模仿,BABY!人家要吸你精元!嗷呜,等下,是你把精元给我,不是我把血给你哦,你等等,穿越到吸血鬼的国度?COMEON。你不要过来
  • 薄婚

    薄婚

    严晓丽拿起了衣服,看着衣领处的口红,拿起来闻,有股辛酸的味道,她小心翼翼的将那衬衣放进水里洗,将那极致的香水的味道洗去。她打电话请了阿姨来打扫屋子,而她则开始收拾东西,她已经觉得要离婚。她将属于两人的记忆锁进柜子里。然后给纪云峰打电话。“老公,今天晚上回家陪我怎么样?”电话拨通的那一刻,她不知道她是不是打扰他的美梦。“…”“就今天一晚…好吧,随便你吧。我等你…”她放下电话,似乎听见那一侧有女子的嬉闹的声音。她将衣服收拾好,无论今天他回不回来,十二点之前,她会将这份的离婚协议书留给他…一医院里他,他大声的责怪。“你有孩子了,为什么不告诉我?”她在绑匪窝里命悬一线,可是他却疼惜自己的钱。“这是我的孩子,我不会留给你养!从我决定跟你离婚的那一刻!我就没有想过要告诉你!“二、优雅的身段,完美的形体,他走到哪儿都会成为焦点,今晚的宴会也不例外,可惜他身边的女人不是作为妻子的她。“你跟我争了这么久,我以为你赢,可是现在看来,你输的比我更惨?”同学兼情敌讥讽。“他看上的是的首饰,绝对不会是你!失身失名,一无所有?”“你怎么知道是我一无所有……”提起的红色裙子,大步朝着那人群中心的男女迎接上去。“纪总,您好……你看这一款跟当年我枫桥月落比起来如何?忘记自我介绍了,这款新首饰的设计者——是我”三、“孩子我会带回去!你!我也会……”“这个世界,你好像也总不能一手遮天!”四、“你要去把孙子给我要回来!你快点去!““妈……”“我绝对不允许我的孙子跟着那个女人!你要是不去,我就死给你看……那个女人可以不用回来,可是我纪家骨肉绝对不能流落在外。”“你就是跪在我的面前求我,我也绝对不会回来!你儿子贡献只是那么一点小蝌蚪,哪儿比得过十月怀胎……”五、“嫁给我,我愿意接受你所有的一切……包括你的坏脾气……”曾经的伤,只为一句对不起?哀家的群:136360266为什么没有人收藏,为什么没有人评论,为什么没有人送我花花钻钻嗷嗷,我好可怜的……呜呜《休了花心老公嫁别人》《娘子,为夫错了》《妾美不如妻》《二婚不愁嫁》《错价良人》《豪门游戏》
  • 品茶拒绝表面功夫

    品茶拒绝表面功夫

    品茶,其实更是一种生活艺术!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从《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茶的起源,到如今,茶已经遍及全世界,成为了风靡世界的饮品之一,甚至还形成了不同风情的茶文化。让我们我们从茶的起源,著名的十大名茶,沏茶,品茶,各国特色饮法,各式茶具等方面让大家品茶拒绝表面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