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2800000047

第47章 兩晉文人對“文學”的確認(6)

應該說其中是起了大變化的。劉向、劉歆父子的《七略》影響相當大,不但西漢的國家藏書分類以之為準,東漢的藏書分類體例同樣遵循之,班固又以之為藍本編撰了《漢書·藝文志》。曹魏代漢,國家圖書整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由於魏秘書郎鄭默的《中經》已經散佚,不得而知,不過到了兩晉,群書分類體例已經發生了大變化,由《七略》體制而變成了《中經新簿》的“四部”分類。這一變化的奠定者荀勖(關於“四部”分類的始創權,學界主要有兩種意見,錢大昕在《元史·藝文志》中說“晉荀勖撰《中經簿》,始分甲、乙、丙、丁四部”(陳文和主編《嘉定錢大昕全集》第五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頁),姚名達認為“魏鄭默所始製之《中經》,僅僅‘考核舊聞,刪省浮穢’而已,未必於《七略》之外,另創新分類也。(荀)勖雖‘因《中經》,更著《新簿》’,然亦不過因其所有之書,而未必因其分類之法。故有推草創四部之功於鄭默者,亦未免失之好立異說也”(前揭《中國目錄學史·分類篇》,第59頁)。王欣夫認為“四部的創始當屬荀勖”(《文獻學講義》第二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2頁);來新夏則認為荀勖四分法是依據鄭默而來,“四分法的創始應說是,魏鄭默開其端,晉荀勖畢其功”(來新夏《古籍整理散論》,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版,第6頁)。現一般認為“四部”分類源自荀勖。)當是很熟悉《七略》的,其曾“與中書令張華依劉向《别錄》,整理記籍”(《晉書》卷三九《荀勖傳》,第1154頁。),作為校書整理記籍的帶頭人,他不可能不熟悉著名的《漢書·藝文志》,其不做便宜的因循而是另起爐灶,采用“四部”分類,衹能說他的編撰思想起了變化。就文學方面而言,此期文學已有了普及、深入的發展事實,社會對之已有了明確的確認,人們的認識已與兩漢時期迥然不同,故《中經新簿》采用的體例與《七略》是不同的(史學此期同樣發生着和文學類似的變更過程,胡寶國曾論說:“《漢書·藝文志》依據西漢末劉向、劉歆父子的《七略》,把《國語》、《世本》、《戰國策》、《太史公書》等史書都附於《春秋》經之下,史學没有獨立的地位。但是到晉代,情況發生了變化,西晉荀勖作《中經新簿》,分書籍為四部,史學著作作為獨立的一類,屬丙部,東晉李充又改定次序,將其置於乙部……史學著作在圖書分類上的變動不是没有原因的。……不論是在官學中或是在私學中,史學都是一個獨立的門類,由此可見,自晉以後人們對經學與史學的區别是有清楚認識的。荀勖、李充在書籍目錄上把史書從經書中分離出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前揭《漢唐間史學的發展》,第30-32頁)可參看。)。“四部”分類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七略》分類當中建構經學“大一統”的內在邏輯框架,而趨向於較為單純的圖書目錄分類。正如第二章所介紹的,《七略》的分類是有嚴密的思想體系的,《七略》對群書的編排劃分的第一要義還不是後世所說的目錄學意圖,其校書最重要的意图還是為了整理、引導學術思想,以與現實經學和政治聯姻、經學指導一切的思想統治格局相應,其各略之間以經義強為之貫通正是這一意圖的貫徹。魏晉時期,文化的組構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史、子、集各類面貌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學在政治、生活當中的影響和控制力已遠不似兩漢時期,其他各文化類别也都有了自身的長足發展,這一時期還以《七略》的思維進行分類是不大合適宜的,所以也就有了“四部”分類法的誕生。甲、乙、丙、丁之分雖也包含了主次、前後之别,但各類别之間畢竟已經突出了“平等性”(章太炎說:“經與史自為部,始晉荀勖為《中經簿》,以甲乙丙丁差次,非舊法。”(前揭《國故論衡》中卷《原經》,第61頁)實際已說明了四部各自成類而不互屬的關係,“甲乙丙丁”之分“非舊法”,正透露了“四部”法與《七略》內部有嚴密邏輯關係的分類不同。余嘉錫說:“蓋古人于凡事物之多而無定名或失其名者,則皆以甲乙丙丁代之,取其便於識别,猶之後世以天地玄黃編號耳。荀勖之四部正是此例。”(《目錄學發微》,巴蜀書社1991年版,第136頁)也說明荀勖的“四部”之間是各自獨立而較為平等的。)。另外,“甲”、“乙”、“丙”、“丁”四部的稱名,也頗能反映各文化類别已發生了大的變化的事實,由於它們各自的發展、增容,如用傳統的“六藝”、“諸子”、“詩賦”等為類别之稱名,顯然已不大好涵蓋,所以纔采用了包容性更大的“四部”說。“四部”稱名的成立,並不衹是一種任意性的隨機之舉,其透露的是文化種類發展、文化結構調整的重大信息。其中,“四部”中的“詩賦”與《七略》中的“詩賦”在分類邏輯中的地位和狀態顯然也不可能相同,詩賦在兩漢的地位、影響及狀貌與在魏晉時期的狀況已不能同日而語。

《七略》中的“詩賦略”的的確確就指稱“詩賦”,而“四部”中“丁部”的“詩賦”顯然不可能僅僅指“詩賦”。魏晉時期,文學的地位、狀貌已經有了極大的改觀,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除了詩、賦,其他如碑、誄、銘、贊等,都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如果這些還衹是“韻文”的話,那麽作為“文筆”之“筆”的章、表、書、記等在此時期同樣有了驕人的成績(逯欽立總結初期文筆說列了三條結論:“(一)文筆說的起來。在東晉初年。(二)文指有韻的詩、賦、頌、誄等一類著作。筆指無韻書、論、表、奏等一類的製作。(三)經、子、史等專門著述,不入單篇的文筆範圍。”(逯欽立《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說文筆》,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9頁)可參看。有人把“文筆”的區分看作是文學發生重大變化的一項重要依據,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對文學对象進行細化、辨析本身就說明人們文學觀念的深入,“文筆”的實際區分及對之的論說起於東晉,正反映了東晉文學發生深刻變化的時代事實。),如前述葛洪的著作已經分為“碑誄詩賦”與“移檄章表”,這些內容在晉人的“四部”分類中,顯然要統統歸於“丁部”,而不可能附入其他類别。兩晉時期存在的大量别集,即使很多由後人整理,但各篇作品的存在當多附存於國家的藏書當中,其中的“詩賦”和非“詩賦”類,顯然都應當在“丁部”。所以,所謂的“丁部”有“詩賦”或“詩賦為丁部”,都是一種籠統的指稱,其中應當包含魏晉絕大多數的“文學”類别,以“詩賦”代指不過是遵照傳統而已。這也正折射出文化種類漸繁、地位已發生變化,傳統稱呼無法涵蓋,故分為“四部”的分類邏輯。

“丁部”包含“詩賦”之外文學類别的事實,可以從“丁部”的發展過程中得到說明。繼晉世《中經新簿》、《晉元帝四部書目》之後,產生較大影響的圖書分類著作還有王儉的《七志》、阮孝緒的《七錄》。《隋書·經籍志》載:

(王儉)撰《七志》:一曰《經典志》,紀六藝、小學、史記、雜傳;二曰《諸子志》,紀今古諸子;三曰《文翰志》,紀詩賦;四曰《軍書志》,紀兵書;五曰《陰陽志》,紀陰陽圖緯;六曰《術藝志》,紀方技;七曰《圖譜志》,紀地域及圖書。其道、佛附見,合九條(《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第906-907頁。)。

(阮孝緒)為《七錄》:一曰《經典錄》,紀六藝;二曰《記傳錄》,紀史傳;三曰《子兵錄》,紀子書、兵書;四曰《文集錄》,紀詩賦;五曰《技術錄》,紀數術;六曰《佛錄》;七曰《道錄》(《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第907頁。)。

其他部類如何變化且不管它,二書中的“詩賦”部分,雖稱名有變,但“紀詩賦”的實際及功能是没有變化的,它們都說“紀詩賦”,但稱名為什麽變化了呢?阮孝緒《七錄序》曰:

王(儉)以詩賦之名,不兼餘制,故改為文翰。竊以頃世文詞,總謂之集,變翰為集,于名尤顯。故序《文集錄》為內篇第四(《廣弘明集》卷三《歸正篇》,上海古籍出版社《弘明集廣弘明集》合編本,第112頁。)。

也就是這一部類有了長足的發展,僅依照傳統的習慣稱之為“詩賦”已不合實際,故改為《文翰志》,又繼而改為《文集錄》,以便把不斷發展壯大、類部日漸繁複的“文類”較好地包容進去,做到“于名尤顯”,名實相符。但即使有了這樣的認識和變化,史籍仍還是習慣地稱為“紀詩賦”,以之反觀兩晉“丁部”的“詩賦”,即可知其也是包含了晉世“全部”的“文學”的。

從上述情況也可知道,兩晉以後,“文學部類”的稱名雖日漸符合實際,關於“集部”的認識也越來越成熟,但其“紀詩賦”、獨成一部的事實與基本框架是在兩晉時期就確立了的。在這一層面,後世的發展衹是延續和完善,並没有如其他一些部類那樣进行變動和探索。正是從晉世開始,中國傳統目錄學中的“四部”分類開始確定下來(關於傳統目錄學中的“四部”分類,基本認為是由荀勖《中經新簿》開始的,如趙翼《陔餘叢考》卷二二:“其(古書)以四部分者,自晉秘書監荀勖始。”(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01頁)錢大昕認為:“四部之分,實始於此(《中經簿》)。”(錢大昕著、呂友仁標校《潛研堂集》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97頁)章學誠認為:“荀勖《中經》有四部,詩賦圖贊與汲塚之書歸丁部。王儉《七志》,以詩賦為文翰志,而介於諸子軍書之間,則集部之漸日開,而尚未居然列專目也。至阮孝緒《七錄》,惟技術、佛、道分三類,而經典、紀傳、子兵、文集之四錄,已全為唐人經、史、子、集之權輿;是集部著錄,實仿于蕭梁,而古學源流,至此為一變,亦其時勢為之也。”(前揭葉瑛《文史通義校注》,第297頁)等等,可參看。)。相對而言,“集部”在兩晉時期的發展是較為充分的,“四部”分類中的“集部”建構在這一時期基本定型,這與前面章節論述的兩晉文學及文集的發展狀況是吻合的,兩晉文學的充分發展決定了“文學”在歷史文化的構成發展中較為徹底地完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轉變,從此名正言順地躋身于文化大家族中,成為與其他文化種類同等重要的文化成員。

兩晉文學、尤其是兩晉時期文集的充分發展,使傳統文學的發展進程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其在傳統目錄學“四部”中地位的穩定和確立,不僅僅是目錄學上的問題,還意味着社會基本文化構成發生了重要變化。前引章學誠“集部著錄,實仿于蕭梁,而古學源流,至此為一變”的說法,其中“一變”的時期雖指為“蕭梁”,但準確講,“古學”實際上真正的“一變”當在晉世,也就是大家都承認的“四部”實際確立的時期,“蕭梁”不過是從稱名到認識都已成熟因而更明確了而已。兩晉的這一變化對後世文學發展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中國傳統的文化分類,一直就不是一個單純的目錄學問題,或者說,傳統的目錄學分類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純粹為學術上的目錄學需要而進行的。尤其是早期的文化類别區分,通常是根據其在社會上的功能和作用劃分的,某一文化類别早先在社會特定職能部門的應用,可能決定了這一文化類别在後世文化格局中的發展地位、存在狀態和拓展空間。如“經”部類的確立及其在傳統文化中權威地位的取得,是與其基本的典籍本就是先王往聖執政的政典密切相關的;“子部”典籍是“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並作”的結果,其相對于先王之政典,自然是等而下之的,但“禮失而求諸野”之說揭示了其與“經典”的天然關聯;“史部”的確立及其地位的形成也與其“左史記言,右史記事”的功能有關,古代史不得私作,文人往往以能成史為榮就是因為這一傳統體性;“集部”所代表的文化類别由於其與“質”相對的“外華”特性、為帝王“致娛”的一貫功能,所以在後世的發展中是極盡艱難的。上述四類的劃分,其始基本上是由它們在社會中的功能決定的,至於後世日漸從目錄學上對四者加以認識,已是後話了。文化部類劃分的這一特性決定了後世“四部”劃分中的一些混亂,如“經”、“子”、“史”中往往有“文”的成分,“子”、“史”、“文”中往往表現着“經”的思想,如何選裁、劃分,其說紛紜,原因就在於傳統中的“四部”分類本就不是純粹目錄學上的分類,而是體現着傳統文化特點、深受傳統文化特徵浸淫的相當特殊的文化類别劃分。

正是基於傳統文化的以上特點,“四部”的劃分已經不僅僅是目錄學上的問題,而基本上可以把被區分了的“四部”看成是傳統文化成分的四大類型。可以說“經”、“史”、“子”、“集”在實際的社會文化應用中大體上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發揮着不同的功能,它們一道構成了傳統社會文化結構的内容。自“四部”分化開始確立以後,尤其是“經”、“文”兩部,基本上就成為社會上最顯要的兩大文化力量,從隋唐開始,“明經”與“進士”成為科舉取士的兩個最基本科目,前者為“經學”,後者則主要以“文學”為顯要(唐代“進士”科,名目頗多,但以“詩賦”最為文人看重。北宋自神宗朝起,科舉固定為“經義”、“詩賦”兩科。),這是一個最顯著的標誌,意味着傳統文化中“經”、“文”同尊的完全實現。而這種局面的發生和出現,兩晉時期“四部”文化分類格局的確立不能不說是一個轉關。如果再進一步推究兩晉時期“四部”的文化分類是怎麽出現的,這一時期文學的深入推進、尤其是文集的興盛發展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的關節點(“四部”分類的出現和成立,是四部類文化內容共同發展的合力的結果,文學因素衹是其中的影響之一,因為本书主要論述文學,故這裏如是說,並不意味著“四部”分類的成立衹是文學發展的結果。)。

小結

社會對文事、文才的確認及“經”、“文”並列文化格局的形成本章所揭示的兩晉文學變更,是在兩晉時期文學整體的生存環境下發生的,也就是彼文學面貌的發生,是有相應的文學存在條件予以促成的。兩晉文學的發生環境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認識:

一,文才在兩晉時期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認同標準。西晉時的“二十四友”、“八王”幕府多文士、張華多賞識與舉薦文才之士、社會賢達對突出文事予以褒獎及為之延譽等都反映了此期社會對“文才”的認同。東晉時期這種態勢進一步深入發展,“文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得與玄談才能等量齊觀,“談文”與“談玄”同樣成為名士顯示才華與身份的重要文化素質,這在《世說新語·文學》中有集中的反映。且從西晉到東晉文人以“文才”自賞、以“文事”自得的傾向愈發明顯和普遍。如果說曹魏時期對“文才”的重視還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着階層變遷的政治意味,那麽兩晉時期對“文才”的重視則更多地體現着“文學”勢力在社會中快速增長的事實。

二,兩晉時期文學活動空間日漸擴大,標誌着文學向社會深層縱深推進。與曹魏及其之前文學活動的社會空間基本發生在帝王及宗室周圍不同,兩晉時期的文學活動,雖以帝室成員為中心的模式依然是此期活動的重點,但總的來講,文學活動空間已發生了明顯的下移,没有帝室成員參與、僅為官僚之間進行的文學活動漸漸成為了兩晉文學活動的主流,並且,隨着活動的日益發展與成熟,文學活動的空間進一步下移,一些文學活動又逐漸脫去了“官味”而向一般的士人間推進,而且與社會活動方式不同的文學活動類型——家族文會,也在東晉時期出現,最著名的即為謝氏家族文會。上述軌跡反映了文學在兩晉時期漸向社會深層推進、文學更為深入地被社會認同的發展事實。

同类推荐
  • 东方文化西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东方文化西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人们在考察东西方文化互动以及交流时,比较多地注意到了近代西欧文化向东方传播的趋势,这股文化潮流的东向移动,被谓之“西学东渐”,在回顾中世纪东方文化西传的历史之后,我们不得不作这样的认识:所谓“西学东渐”的“西学”是富含经欧人吸收、改造、沿袭的东方文化成分特质的欧洲新文化思潮,“东渐”则又寓示着东方文化某种程度的回归,站在这个基点上,“全盘西化”等提法显然都是欠妥的,犯了出口布料,经人加工为成衣,又被视为洋货进口同样的错误。
  • 英国精神

    英国精神

    英国精神的实质,是一种“绅士道”。绅士的传统或绅士风度来源于英国的英格兰,作为一种确定的观念系统和行为方式大约形成于近代英国。这种理想采纳了古希腊、罗马的美德理想以及中世纪骑士道的理想,后来又继承了欧洲大陆国家如意大利、法国的宫廷文化,在英国经过继承发展而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绅士理想与观念。对传统的尊重和理性主义,为绅士道奠定了心理基础。讲礼貌的传统,包括尊重女士和骑士风度,构成了绅士道的标志性行为特征。而自身保持基本的优良品德,如诚实、正直、忠诚,同情、仁慈、温和、宽容、慷慨的待人之道,以及谨慎、自制、节制、坚定、自尊、荣誉的坚强精神,则构成了对绅士德性的根本要求。
  • 山西戏曲名角

    山西戏曲名角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中国文化性格

    中国文化性格

    本书选取了燕赵、三秦、三晋、齐鲁、吴越、荆楚、巴蜀、滇云、岭南、青藏、闽南等十一个文化生态群体,撷取了各地的民俗民情、地方风物、饮食、建筑、文化名人等历史沿革,力图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区域文化上,构建一个清晰的文化性格脉络。同一般的人文文化书相比,本书内容广泛,不仅停留在对风俗人情的简单介绍上,而且是从“文化性格”上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对中华文明的一个深入思考。
  • 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秦汉建制、隋唐盛世、宋元之治,一直到明清之际,中华文明在世界上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中国文明延续发展至今,不但创造了丰厚富足的物质文明,还创造成了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这一切成就不但泽被了华夏子孙后代,而且也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热门推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狂宠嫡妻

    狂宠嫡妻

    云灵瑶身为云家和华家两家最受宠的嫡女,有着尊贵的身份,同时有着外人所羡慕的宠爱。父母亲人的宠爱让她的生活总是充满了欢乐,同时她也回报给了那些宠爱她的人以真心,真心相待之下日子总是幸福欢乐的。只是这样的欢乐在某些人眼中却显得那么的碍眼,姨娘的算计,庶姐的嫉妒,这些都不算什么,那些因为云家的和乐和看不过眼的敌人,时不时的伸出他们阴狠的爪子挠一下,势必要在云家的明亮的生活中留下一道道的暗影!姐妹对话:“妹妹,李嬷嬷怎么这么的严厉?你看我的手都被打肿了。”“姐姐,李嬷嬷一直很严厉的,你不知道么?李嬷嬷在外面的名声就是以严厉著称的呢。”“妹妹那为什么李嬷嬷从来不打你?”“姐姐我按着李嬷嬷说的做了,李嬷嬷为什么要打我?”朝堂上官员对话:“素闻云大人澹泊寡欲,风骨峭峻,想来这次的贪污之案,云大人必然有独到的见解才对。”贪污的案子办起来可是得罪人的事情,只要是当官的全都知道,每一次贪污大案后面牵扯的人那一次小的了的?差事上算计过后内事上也不忘了讽刺挖苦一番:“云大人据说惧内?”“张大人此话怎讲?”“云大人若是不惧内为何家中竟然一个侍妾也无?”“不知张大人所言惧内是何种定论?我专心板办差怎的就成了惧内?难道张大人觉得在下应该将时间放在女色上而不是办差上?”云灵瑶觉得,这些人都是坏人,都是需要教训的!“好了,教训完人了,我们该回家了,孩子们该着急了。”某男宠溺的道。
  • 妾本庶出

    妾本庶出

    宅斗、种田、爱情、雪冤、励志京城最大的扫帚星要娶亲,嫡母巧舌如簧,竟将她送入虎口。虽为庶女,可她又岂容人任意欺凌?此女,外表柔顺内心强悍,貌似单纯实则狡猾,前一世为名利忙忙碌碌,这一世,她想做的事情并不多,护着娘不被正房嫡妻欺凌,护着幼弟平安健康长大,偏偏一道圣旨令她嫁入公主府。既来之则安之,看她如何八面玲珑,舌战极品亲戚,脚踢险恶手足。只是,不论她再如何强势,却依旧改变不了丈夫面容被毁,身有残疾的事实。原本以为这一生就这般浑噩的过,却不料那冷面相公每每转身都能给自己带来无限的惊喜和错愕。——他,公主嫡子,本该是封侯拜相的天之娇子,却因为六年前一场意外,让他跌入谷底,成了皇上最避忌的人,也成了人人恐嫁的扫帚星。其实他要的不多,有她的爱,此生足矣。他求的是一个机会,一个华丽转身的机遇,亲手给她无限荣光,还有别样的完美生活……——他,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皇子,亲手将她送入他所敬佩的男人怀里,却抵不过心底的情丝蔓延。——他,恨她在自己最大的敌人身后撑起一片蓝天,到底是该将她碎尸万段,还是据为己有?◇◇◇推荐菡笑的新坑《重生之嫡女不乖》,求收藏、求包养种田、宅斗、复仇、欢喜冤家前世,她太过懦弱、太过信任他人,被心上人和至亲连手推入最难堪的境地,却原来,所有的脉脉柔情和温暖关怀,都不过是为了她不菲的财产和那个不欲人知的秘密。心碎的她,在他面前焚毁一切。自黑暗之中醒来,她竟重生到了四年前,那时,父母刚刚双亡,她刚刚踏入伯爵府,再一次,她站在了命运的转折点前。带着浓浓恨意重生的她,化身为一半佳人一半魔鬼的罂粟花,誓要向那些恣意践踏她尊严的人,索回一切……精彩抢先看:“小姐,舅夫人竟然四处诋毁您的名誉,把您说得刁蛮任性不识好歹,表小姐的缺点全放到您身上,太可气了!”忠心的丫头义愤填膺。“那又如何?”俞筱晚只是淡然浅笑,前世的她就是太过在意名声,才会处处受制于人,如今的她只想潇洒恣意地活,旁人的流言蜚语,不过是耳旁轻风。不就是怕她的巨额嫁妆流入外人田吗?她还非要将带着十里红妆,风光出嫁不可了。只不过,怎么挑来挑去,竟挑了一个跟她明显属于一类的家伙?本文复仇是必然滴,基调是温馨滴,过程是曲折滴、结局是圆满滴,男主是有爱滴,女主是表里完全不一滴,收藏了,一定不会后悔滴╰( ̄▽ ̄)╮~~~~~
  • 夏天的春水

    夏天的春水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有6Q的孩子有大出息(大全集)

    有6Q的孩子有大出息(大全集)

    宫曙光编著的《有6Q的孩子有大出息大全集(超值金版)》所列数百个小项,基本上涵盖了“六商”的全部内容,这些细目系笔者通过反复的理论研究和详尽的实际调研梳理而成。《有6Q的孩子有大出息大全集(超值金版)》选择准确、分类合理、易学易做、操作性很强;既有理论的支撑,又有通俗的传达;既有理念的推广,又有精当的分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宠妻至上

    宠妻至上

    【一个果敢励志女和一个霸道忠犬男的极致宠文】她说,“我要的男人一定要对我忠贞,一心一意,理解我支持我适合我……”他说,“我在。”……她是首席金牌记者,独立勇敢,聪慧凌厉,赫赫声名让不少人闻风丧胆——他是举国最年轻传奇,身份显赫,冷漠霸气,人人巴结又人人畏之三分——从前她不相信爱情,从前他不亲近女人。相遇后——她骂人,他帮着她打人,他顶着她不惧危险奔赴前线采集报道,他毅然亲自披装上阵万里寻妻有人欺负她,他直接让人围了——*【小对话】“你不过就是个小记者,凭什么以为能配得上他?”“你不过就是靠父母的钱养着,你以为你多金贵?”“我跟他这么多年的感情,不是你能代替的,请你退出。”“单方面的感情,要么去找他,要么请圆润地滚出。”“你不要脸!”“抱歉忘了说,我脾气不太好,不过他喜欢。”【小片段】“阿珩,你从前没怎么和女人接触过,你不要被她骗了!以她那样的身份接近你,一定是别有居心!”厉成珩冷冷瞧她一眼,“你怎么不想想,你在我面前晃了那么多次,我怎么就不想接触你?”▲有一种相遇,是天赐良缘。▲双C,1V1,简介无能,请亲们点文阅读决定去留~
  • 听南怀瑾讲佛学

    听南怀瑾讲佛学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南怀瑾先生发表了大量著作,堪称博学多产的著述名家。目前可知的南氏著作已达三十多种,内容涉及儒、道、佛和神仙巫术等三教九流的各家思想学说,以及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方方面面。本书主要总结了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理 论和研究成果,是对其系统整理研究的一个全面过程。对于佛学爱好者来说,能够从本书中详细了解到佛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还能对佛学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爆笑萌妃:邪王宠妻无度

    爆笑萌妃:邪王宠妻无度

    “王爷,王妃打人了!”“她手打疼了吧?”君无邪担心了。管家滴汗:“爷,王妃没事。但……但是被打的是璇贵妃!”“璇贵妃?以后她来王府,关门放狗!”君无邪眼眸微眯,气势凌空一变,胆敢惹他的玥儿,该死的东西!管家沉默,王爷的世界他永远明白不了,那璇贵妃可是未来的皇后!“王爷,王妃把皇宫烧了!”“由她去,顺道告诉皇上一句,重建皇宫的钱本王付了!”“王爷,皇上把王妃掳走了!”原本淡定的君无邪早已不见人影!调皮可爱杀手王妃对上腹黑妖孽病秧王爷,且看他们谱出一段金玉良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