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2600000040

第40章 古代教育和文化政策(2)

几次兴学之后,地方州县也大都建立了官办学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四川地方政府也采取了相应措施来促进地方官学的发展。

(1)设置学官

北宋庆历兴学时,宋仁宗下诏令规定在地方官学设立学官,州县如果立学,本道使者选择所属官员为教授,三年更换一次。如果吏员不足,就选取乡里宿学有教学经验的人(《宋史·选举志》。)。从庆历以后,州学以教授为学官,其职责为经术、行义训导、考核学生、执行学规。元丰元年(1078),全国诸路州府学共设学官53员,四川设置6名,分别是“成都府路眉州、成都各一员,梓州路梓州、普州各一员,利州路利州一员,夔州路夔州一员”(嘉庆《四川通志·学校》。)。

宋代地方学校分为州学和县学两类。地方学校教师被称为教授,州学设教授2人,县学设教授1人。州县在校学生由国家供应伙食,免除赋役,县学的优秀学生可升入州学,州学每三年将部分优秀学生贡入中央太学学习。这就是宋代时推行的三舍法。地方学校所用教材为儒家的“五经”和“六艺”。

(2)规范地方官学的建制

在官学中设置的孔庙,是地方官员和学校师生祭祀孔子先贤的场所,并且“孔庙成为当时官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四川通史》第四册,第264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除此之外,还设有讲堂、学习室、藏书房、食堂和宿舍以及为前代或者当代的学者所立的祠堂。

(3)增加官学的经费来源途径

其一,由官府出资或官民合资修建。资金由地方政府划拨的公田收租而得。北宋时,下令州郡立学,赐学田五到十顷。

其二,私人合资或者出资修建。例如,“治平二年(1065)时,进士冯元崇率邑之儒衣冠者,各办材甓工役之费,易福源们院之隙地重建孔子殿及创学斋四十间,以为师生肄业之所”(嘉庆《四川通志·学校·艺文》。)。

宋代四川官学在建制上大体一致,规模不一,一般州府学规模较大,学生多,而边远地区学校少,学生少。根据宋代的地方教育政策,四川境内设置有路学4所,州学35所,军学8所,监学3所,县学180所。这些学校在三次兴学运动中逐渐被恢复修建。

2宋代四川书院的兴盛

书院在唐末时产生,五代时发展,宋代时兴盛。

宋代四川书院,多数由私人建立的讲学场所,也有一些由官办或者官助。四川书院的极大发展也和当时的文化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在庆历兴学运动后,四川地方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推动书院的发展。

宋代四川书院的发展,和政府的支持有密切关系。从庆历兴学开始,宋代政府虽然将注意力转向官学教育,兴建了各级官学,对书院的扶持相对较少,但从未禁止过书院的发展,并且对书院教育始终给予一定程度的自由(赵旗:《宋代书院的兴起及其意义》,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学校》。)。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四川地方政府也对书院发展采取了积极的扶持措施,主要表现在赐书、赐田和赐额等方面。

据载,“是时宋代有州县之学,有乡党之学。盖州县之学有司奉旨所建也。……后来所至,书院尤多,而其田土之赐,教养之规,往往过于州县之学”(《文献通考》卷四十六。)。可见,地方政府对书院的重视和扶持。

宋代理学的繁荣,儒释道三教学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是书院发展的重要因素,极大地促进了书院的发展。特别是宋代时四川理学的发展,对书院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积极影响。

宋代时四川著名的书院有:涪州北岩书院、夹江同人书院、黎州玉渊书院和邛州蒲江鹤山书院等等。其中有不少是官办书院。

涪州北岩书院,设在涪州(今重庆涪陵),宁宗嘉定十年(1217)设置,由涪州知府范仲武设置,为官办书院。

夹江同人书院,宁宗嘉定后期设于夹江县城中,夹江知县高定子设置,为官办书院。

黎州玉渊书院,宁宗开禧年间(1205-1207)设于黎州(今汉源县)城内,黎州知府薛绂设置,为官办书院。

蒲江鹤山书院,宁宗嘉定三年(1210)设于县东南隈支山,魏了翁设置,为民办书院。

宋代四川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组织也是研究单位,书院的活动主要有:一是讲学,传播儒家文化,主要是传播理学观点;二是祭祀儒家先圣先贤,也就是祭孔,这也是书院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三是藏书。鹤山书院是其中的主要代表,藏书多达十万卷。讲学由山长担任自教,高门弟子(助教、讲书)任教。并请名儒来做临时性的学术讲演。讲学的内容主要以理学精神研究儒家经典。教学形式多样,体制灵活。

宋代的四川书院这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其发展和繁荣对促进四川蜀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四川地方政府的扶持对书院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另外,宋代文化繁荣和兴盛是四川书院发达的根本原由。

虽然宋代地方官学和书院都比唐代得到更大的发展,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各地方官学的规模并不是很一致,官办书院的发展规模也很有限,宋代地方政府也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兴学和促进地方教育的发展。

宋代以后,四川地区的书院继续有所发展,不仅数量有所增加,而且具备了社会教育功能,制度日趋完善,在全国的书院教育中名列前茅,占有重要地位(《四川书院史》,第6页,巴蜀书社,2000。)。

从宋初到清末这段时期,书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当时的教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熊明安、徐仲林、李定开:《四川教育史稿》,第109页,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

三清代四川地方政府筹集教育经费、

兴建义学的措施

(一)通过设置学田、对农村集市贸易收税等

措施来筹集教育经费在元代和明代,四川教育仍然有所发展。长期的战争破坏了大量的学校,元代初期,政府开始恢复地方学校,四川地方官员也大力兴学。

明代时,地方政府不提供学校的教育经费,学官俸禄在本地正供内开支,其余费用由各地自行筹集。地方教育费用的来源为地方官员捐俸,挪用罪囚缴纳的赎金,本地士绅赞助等,其中本地士绅的赞助成为最重要的来源。

清代地方官学设置沿袭明代的旧制,四川的学校也分为府学、州学、厅学、县学和卫学等,另外,还有义学、义塾、社学、乡学、私塾等,统称为儒学。清代四川省级教育行政长官为四川学政。省以下的府、州、县,分别设置府学教授、州学学政、县学教谕等官来管理地方教育。清代地方学校的教材也主要是儒家经典。

清代四川官学除了官府津贴之外,还有地方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筹集的经费,为四川教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设置学田。学田,是我国封建社会各类学校所属田产,是学校教育的经济支柱,其租银悉充办学经费,包括师生教学、生活等各项支出。设学田以赡学的制度,创设于宋代,一直沿用到清代(钱蓉:《清代学田的经营管理》,见《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学田来源主要为地方乡绅捐赠,没收私占官地和民间互争产权而长期不能决定归属的土地及寺庙土地。

《蜀海丛说》中记载了清代四川学田的主要来历和用途:“四川各府、厅都有学田,学田的租金和利息的收入用来资助本郡邑文学科名,其所需款项由地方筹集和绅富慷慨捐赠,历岁年都有增无减,达二百年之久。”

学田收入的用途主要有:津贴各郡邑学官;送给值岁科两考的学使,每邑例送栅费数百金;每值科举三年本郡邑廪增附生赴省乡试每人送旅费若干;各县举行考试时的办公费用;没有设学之地给当地书院以资助。

农村集市贸易收税。清代商品经济发达,各地农村兴起了很多集市,从各地农村集市贸易中所收取的税款都用于该地兴办教育。

学田收入的稳定性,学田收支管理独立性,保证学校日常经费的支出,为清代政府和民间办学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为兴办地方官学,扩大封建人才培养范围和在文化教育上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一定物质基础(钱蓉:《清代学田来源试析》,见《清史研究》1998年第4期。)。总之,四川地方政府的这些措施都对清代四川地方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四川地方政府兴建义学的措施

义学,在宋代以宗族为单位设立,限于教授本族子弟。到明清时成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清代“书院以育英俊,义学以养蒙童”(道光《夔州府志》卷三十六。)。可见,当时的书院相当于成人教育,而义学(包括社学)相当于现今的小学教育。义学在农村较为普及,遍及乡村,对发展地方文化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清代四川有义学48所。义学的学舍叫馆,又称义馆。四川各地所设义学分布极不平衡。官办义学主要由各县知县主持办理。办学资金由知县等倡议捐输银钱产业,或行政命令增加税收,提留各地方公款。民办义学的经费主要靠地方官员、商人、乡绅的捐助。并且地方政府对捐资办学的士绅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嘉庆年间,曾规定“凡地方绅士捐资办学,百两以下,州县给匾奖励,千两以下,按其多寡,院司道府给匾奖励,千两以上者,视其出身,从优酌请议叙”(嘉庆《新都县志》卷四十八。)。这样的措施也促进了四川地方义学的发展。

嘉庆和道光年间,四川地方政府兴办了大量的义学。如道光十六年,新都县邑人杨中岷一次捐银300两,添置河坝、旱地7亩3分,年收租钱7千。又如安岳县鼓山麓设置的义学,嘉庆十六年,邑绅周荣基捐资建房18间,置田50亩。安岳县知县曾锡也捐60金帛支持义学。

义学教学内容有书法和四书五经等。官办义学师资由县署任命。民办义学由当地士绅推举有学问和威望的人作学东,负责延请教师,然后备文报县儒学备案。

同类推荐
  • 掌上帝国之秦朝的变革

    掌上帝国之秦朝的变革

    坐看高富帅们尔虞我诈,利用矮矬穷们出谋献计,哪怕你年岁不在,只要有才,照样功高盖主,定会有你一片天地。最终渔翁得利者,才是笑到最后的霸主!
  • 三国一点儿也不靠谱

    三国一点儿也不靠谱

    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关羽为什么要千里走单骑?曹操为什么只承认他和刘备是英雄?《隆中对》到底是什么意思?赵云为何不讨刘备喜欢?诸葛亮为什么不断对曹魏用兵?为什么天下合久必分?为什么分久又必合?为什么…… 在中国,《三国演义》使三国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然而,历史果真如此吗?翻阅雾满拦江的这本《三国一点儿也不靠谱》,你会发现,你所知道的三国简直是一点儿也不靠谱!
  • 中国历代皇后从政轶事

    中国历代皇后从政轶事

    皇后,用智慧改写着自己和家族的命运,也改写着封建王朝的命运。如果说,《甄嬛传》是一个女人的一场精彩,那么,这里就是一堆女人的一堆精彩!皇后作为寄生于封建统治权力的顶峰——皇帝周围的一个群体,她们对封建政治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不了解皇后,也就不大可能全面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
  • 多难兴邦

    多难兴邦

    从屈辱到崛起,中国等待了太久。当五千年的画卷在“鸟巢”轻盈舒展,这一刻,我们等了整整一百年。一百年来,世界格局改变太多,不变的是我们对崛起的求索。世界是国家、民族同进步、共生存的大舞台,无论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时期,大国始终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演绎一段激扬年华。
  • 锦衣笑傲行

    锦衣笑傲行

    新书《好风青云路》发布,请广大书友支持。
热门推荐
  • 摄政王的腹黑公主妃

    摄政王的腹黑公主妃

    这是一个关于野心勃勃的异姓摄政王、从小被养在宫外的腹黑公主、还有一个年幼的小皇帝的故事。云昭国的皇帝毫无预兆地驾崩,唯一的皇子、年仅七岁的云烨宸即位为帝,而异姓王爷黎融墨被推举为摄政王把持朝政,就在他当着百官的面准备接管玉玺的当天,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回到了皇宫,这个人就是刚出生就被先帝送出宫的六公主,云瑾笙!很多人甚至都想不起她的名字,但是今天她带着满身的芳华回来了,同时还带来了先帝的谕旨。先帝圣谕,将玉玺交由六公主云瑾笙接管,同时着令六公主掌握后宫大权。云瑾笙纤纤玉手轻抚过圣旨,脸上带着微笑看向玉阶下俊朗如玉的摄政王,父皇将自己送到宫外并不是因为他不爱自己,是因为他太爱自己,不管你有什么通天的本事,摄政王,黎融墨,你等着接招吧!云昭国的皇位将由我来守护!片段一:“王爷。”来人小心翼翼地抬头看一眼,可是摄政王依旧没什么反应。“王爷,瑾笙公主说要为王爷选妃,特意派人来王府通知一声。”黎融墨终于从奏折中抬起头,眉头微皱,她又要做什么?当黎融墨进宫见到云瑾笙的时候,她正在认真地看着面前一幅幅摊开的画像。“你究竟想要做什么?”黎融墨沉声问道。云瑾笙端起手边的茶递到黎融墨的手里,微笑着说道:“如果摄政王不想选妃也可以,本公主想多派几个人到王府伺候摄政王,不知道摄政王同不同意?”黎融墨掀开杯盖,茶香扑面而来,他轻啜一口茶水,“可以。”她不就想在自己府里安插她的眼线吗?就让她去折腾好了。云瑾笙笑得诡异,她轻轻凑近黎融墨的耳边,声音近乎呢喃,“摄政王难道不怕我在茶里下了药吗?”片段二:“王爷。”“又有什么事?”“瑾笙公主最近常常跟林将军的儿子林安风见面,而且相谈甚欢,林将军似乎有意要瑾笙公主做他的儿媳。”如果林将军变成公主那边的人的话,形势就对王爷有所不利了。黎融墨眉头紧皱,起身就往外走,好奇怪啊,很少见王爷这个表情的,看来这个事情真的很严重。黎融墨见到云瑾笙的时候,她正在悠闲地喂鱼,黎融墨皱着眉头,“你又想干什么?”云瑾笙倒是奇怪,自己干什么了?“为什么要跟林安风见面?”“当然是为了不让摄政王独掌军权了,否则本公主岂不是一点反抗之力都没有了。”“我把南府和东府的兵力给你,以后不要再跟林安风见面了。”云瑾笙喂鱼的动作僵在半空,他这是什么意思?
  • 悍妃戏邪王

    悍妃戏邪王

    “第二呢?”淡然询问:“第三,【彪悍女匪VS腹黑王爷】说我嚣张?说我跋扈?说我眼高于顶,看不上东楚最高贵的王爷?“我嫁你!”非要逼着我倒追男,别说你要跟我回府?”当嚣张女悍匪与邪恶王爷激情碰撞,大街上!缺心眼的女人拦住错身而过的男人,豪情万丈的放话,“本小姐给你三个选择,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完结】,你们才甘心?某人腹黑一笑尼玛!某日,第一;你娶我!”
  • 初恋之只有你

    初恋之只有你

    第一次跌倒是不小心,她可以这样安慰自己,这不是自己的错,是这地面不平的缘故。可是第二次在同一个地方跌倒,这就说不过去了,她想了想,实在不是自己的错,敌军太狡猾,而且身边的人竟然叛变了。子在手,万事都有,不是应该说的是她吗?到最后怎么是他?
  • 种田之相公你好

    种田之相公你好

    初来古代她没有惊慌,冥冥中的巧合,更多的是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什么,再过几月就要嫁人,还是个残疾夫君?还好这个夫君性子也好长得也不错,可是越接近就越发现夫君还挺多变。原来,温暖的笑脸只是他人生舞台上的一个面具。但是,后来这个女人还是和这个男人相爱了。新婚伊始,他采得一束野菊送与自家娘子。她结巴道:“相公,你,你可真有创意。”伊洛穿越而来,代替那个和她同名的女孩而活。少有农村妇女的骂街吵打。但她仍礼貌的道谢,牵出一段温馨恋情。本文没有极品大妈,他竟然还不接受,伸手指了指自己的面颊道:“娘子要感谢为夫还不简单?”初夜,他对她说:“我会一直在你身边,不管哪里,只要娘子在我就到得。”她不信,“梦里你也来得?”分别时他道:“我定会平安归来”,她只默默含泪无语。这里总体乡风淳朴,但也有某小点不和谐因素。传言古代的已婚女子有三种悲,一悲色衰被弃;二悲众女同事一夫;三悲者夫妻相爱,夫却因朝廷征战被征入伍,从此或许便是“可怜无定河边骨,一个古代女子在相亲受挫之际的任性妄为,犹是春闺梦里人”。嫁为人妻,她却从未有过以上如此担忧。不想,辰辉五十六年,朝廷一纸征令“边庭战事紧急,每家摊派壮丁一名,不可懈怠,十日后即整装前行”。“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家中爷爷老迈,一个现代女子的失足落水后的灵魂穿越,相公不良于行。木兰的无奈她今日正在经受,可是她能代夫出征吗?不能,因为夫不允。幸喜只有不到一年时间这些从民间临时抽调的兵士便被解散归田。他也如他所言,归来,安然无恙。原以为,生活从此再无波澜,哪只困苦却只在转角处………全文小儿女情调,或许有些狗血,不喜者慎入
  • 碧海青龙传系列六

    碧海青龙传系列六

    十万年前的洪荒之战,无数强者陨落天际,踏入轮回;十万年后,他们的转世逐一出现,当年的暗中布局,都渐渐地浮出水面;看似平静的人间界,终于再起波澜,大唐的烟尘,掩不住历史的脚印,唐朝的官场、江湖逐一出场,无数英杰也逐一隆重登场;但所有人,都只是一个人的陪衬……
  • 纪伯伦散文集

    纪伯伦散文集

    纪伯伦是世界文坛一颗不朽的巨星,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他流畅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代的读者,是年轻人心灵的初恋,也是长者经历世事、募然回首的感悟。其作品融合了东西方心灵的精髓,超越了时空,成为了人类永恒的箴言。
  • 红楼之水溶玉心

    红楼之水溶玉心

    蓝淩又有开新文,大家多多支持哈!《红楼之溶掬黛》重新开文,多多支持《梦红楼之溶黛》青青仙草立河畔,天域海王守苍穹!仙草和海王相遇会有怎么样的情意演绎!前生三生石畔,绛珠仙草立在河边,收取天地之精华,修炼成女体,心中着实感激灌溉之恩的神瑛侍者!怎奈繁花入眼,神瑛侍者,渐渐忘记了这株仙草,若不是海王眼中血珠滋养,仙草必定香消玉殒,心中暗生情意,一颗芳心遗落海王身上,只盼来生来世一世情,用眼泪还了神瑛侍者灌溉之恩,用柔情蜜意用满身柔情还却海王神情!海王心中亦是心心念念于一棵灵动仙草,听得仙草下世,亦跟随下世,心中坚定信念,无论世间如何,必定要先遇到这仙草,用生生世世的呵护柔情保护着这株仙草不受欺负!用生生世世的情意守护仙草,只愿仙草永远快乐!陪着自己走过春夏秋冬!相知相守,生生世世永不分离!欢迎大家加我的群:77306446(红楼一梦)
  • 云国毒后

    云国毒后

    意外穿越,竟成为王后?不料危机四伏,皇上去世,她就这么成为太后了?为新皇册立嫔妃,入庙上香,却还是敌不过后宫激烈的争斗!太后寿辰,皇嗣差点中毒,土氏国大力进攻,云国陷入严重危机!她,作为一代传奇太后,守护自己的子民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掌掴至尊神

    掌掴至尊神

    浩大世界,三千六界,群英荟萃。人族羸弱,为百族之末,当自强不息,少年强则人族强,人族强则百姓兴。人族一心,上诛仙,下除魔,平灭神,血战六界。战歌吹响,人雄辈出!少年出北麓,闯天人,入圣地,平乱世,荡六界,掌掴天下,谁与争雄?当为至尊神
  • 妖殇

    妖殇

    我想过蓝小羽住的清羽官如何富丽堂皇,如何美轮美奂,可唯独没想过居然会在清羽宫遇见故人——那个说要到湮痕谷有事——那个时常与我生气别扭的——那个妖力徽薄,我恐他被其他小妖欺负了的——轻辞!他竟是仙!推荐梨大魄新书:《与暴君同眠:蜜糖小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