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2500000045

第45章 中国文化中的自然科学创造(3)

于此,从总体上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加以探讨。

一、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

在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未脱离社会生产的实践和社会政治活动的需要,具有讲究实际以及和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的特点,体现着鲜明的实用传统。这种特征促使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主要是以技术水平来体现,中国古代科技所取得的众多发明创造和高超的工艺水平表现为实用技术成果。同时,这种特征也造成了中国古代科技忽视理论探讨,缺乏系统严密的理论论证体系,而往往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缺陷,虽然在技术成果中孕育着许多科学原理,却始终未能上升为近代的科学,也阻碍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古代数学尽管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也是以解决实际问题而著称。数学偏重于解题和运算技巧,它的发展主要是运算技巧越来越高超,而研究的对象基本是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国数学体系以实用性、有效性构成了评价数学成果的主要标准,而数学思维及理论的严密性和一致性则被忽略,这种重运用而轻视理论的发展倾向,使数学本身没有加以很好地抽象、提高,使其更具理性化的程度。

天文学的成果也是直接用于历法的修订和指导农业生产,因而必然导致其技术化的发展,虽然天文学留下了关于天象的十分丰富的记录,但却没有进一步规律性的研究。天文学还被认为与国家政治活动密切联系,天象变化预示着政治统治的吉凶与走向,因此天文学还出现了政治化的倾向,许多大规模天文观测活动由国家组织,许多天文学家本身就是政府官吏,历代政权都设置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天象观测,“天人感应”论成为这种发展走向的依据。人们运用天文、历法、星象、气象等知识,在政治上发挥了强大的功能,但也把天文学局限于政治的领域之内,使之不能发展为纯粹的科技体系。

这种重实用、轻理论的传统科技思维,使天文学、数学等学科知识终未能摆脱对技术活动的依附而独立发展,反而沦为政治活动、农业、商业的附庸,再加之缺乏浑厚的理论积淀,使中国古代的科学和技术难以进一步发展并产生近代科技思想和成果。

中国古代科技成果主要表现为技术,技术属于应用的范围,往往是通过经验的积累而获得。中国古代偏重于直觉思维,在认识事物、分析现象时往往从日常生活的经验出发,凭直觉办事。这种思维方法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不是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系统的认识论来认识事物,就使认识过程不够严密,对对象的认识模糊而不明晰,其结论当然令人难以信服。仍以数学为例。中国传统数学思维重运算不重论证,虽然在计算的水平和方法上遥遥领先,但不加明确严格定义和忽视逻辑推理,严重妨碍了数学公理化演绎体系的建立。数学发展的规律表明,当运算水平、计算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获得大量具体的计算方法后,需要通过逻辑推理、概括,才能有所突破和发展。西方古代数学的形式化、公理化,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数字各分支的成长,也促进了各门学科以及民族思维素质的发展,成为近代科学出现的基础。中国数学则没有发展到这一高度的内在条件。

以实用技术为主体内容的中国古代科技曾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成果涉及到各个领域,但仍然是靠一点一滴的经验积累。当中国古代科技客观上需要进行理论总结和升华,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向前发展时,传统科技思维却无法提供充分的逻辑思维方法。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并非没有理论思维,战国时墨家在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比较重视功利,重视知识,墨家在逻辑思维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墨家经典《墨经》是推理证明式,易导致理性探索。墨辩逻辑被称为体系完整,首尾一贯。梁启超这样评价:“于名理披析,皆极细密。今世伦理学之重要问题,略具矣。”(《梁任公近著书第一辑》下卷P191。)墨家的思想离开了单纯的技术层次,表现出一种理论倾向,产生了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概念的科学方法。然而,随着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形成,讲求“义利之辩”的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墨家因其政治主张不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而走向消沉,此后,这一类型的科学思想就再未出现。

中国传统科技思维注重整体观念,重视综合、归纳,重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全局和规律,并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去认识了解事物。这种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法,看到了认识对象的广泛联系,但也忽略了对局部、个体内部深层结构的深入探究,即使得到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也是一种笼统的、普遍性的原则,从而导致认识结果的模糊性和不准确性。这种思维机制自然也不重视实证和分析,仅满足于用朴素的对立统一观念来泛泛地解释一切,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记载的实验科学也就只能是一种萌芽。而科学实验方法是近代自然科学赖以发展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指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系统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近代自然科学就是在这两者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很显然,这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最欠缺之处。

二、传统观念的束缚

生长于“农业——宗法”社会基础之上的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重视人、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是“万物之灵”,是衡定宇宙万物的尺度,人对自身的认识和改造是置于人的一切活动的首位,自然不能离开人而存在,人改造自然的物质活动,包括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都是服从于人对自身的改造。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对自然界的研究当然不可能成为人的首要任务。

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追求,是通过伦理道德来实现的。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了天人之间的统一性与合理性,把人的伦理道德和情感贯注于天,使天成为人们实现道德理想的手段,把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的伦理道德原则,上升为世界本体,从而成为自然、人、社会共同遵循的普遍原则。人的价值、生命的意识都被放在一定的伦理关系之中方能实现,人也必须遵循相应的道德规范,才能实现人生目标。这样一来,认识的对象和主体发生了转化,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首先取决于人对自身道德观念的反省和道德践履,把道德实现提到至高的地位。这种思想观念将人们的视野局限于社会历史甚至只是道德领域,注重道德理性的发展而忽视了对自然界的认识,表现出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妨碍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古代社会常把工艺钻研和器物制造蔑称为“雕虫小技”,就是这种观念的表现。

中国古代思想家往往以“代圣贤立言”为标榜,以圣贤之是非为标准,从不质疑。随着封建大一统的确立,儒学逐步取得正统地位,儒家经典备受重视,形成了不加思辩理解认识的经学。汉代儒学独尊,经学更为昌盛,儒生们埋首苦读只是为了注解前人思想。至宋明,经学态度发展更甚。朱熹曾说:“曾经圣人乎,议论安敢到?”这种流于经学态度的思想观念影响深远,形成了一种因循守旧、不思创新的思想作风,阻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最集中地体现为重道轻器传统观念的影响。它表现在义与利、社会与自然、名与身、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

在义利关系上,表现为重义轻利,生与义二者不可得兼时,舍生而取义;在社会与自然关系上,重社会,轻自然。伦理本位的原则,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把人们的思维重心和实践活动限制在社会历史领域。特别是汉代确立了重宗法人伦的儒学为主导思想后,三纲五常成为人们言行的价值标准,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首先来自于人内心的道德修养;在名与身的关系上,重名轻身,道德判断成为人们认识事物、鉴别价值的根本原则。在主客体关系上,重视对主体道德修养而忽视对客体的探求与改造,把人束缚于特定的关系之中,通过个体道德修养而恪守规范,从而维持特定的关系和群体的存在与发展。

重道轻器思想,是重精神而轻物质,重义理把握而轻器物制造,使人们轻视自然,蔑弃技艺,从而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代中国落后被动,科技发展缓慢,这不能不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原因。

三、封建制度的制约

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根深蒂固的自然经济基础,登峰造极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在曾经创造了高度繁荣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同时,也制约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赖以存在的主要经济基础和支柱,它把人们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之上,缺少商品的交换流通机制,愈是其稳固而至僵化时,生产力发展速度愈是缓慢。产生于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此基础上只能是萌芽,难于挣脱封建生产关系的枷锁而健康地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需要是紧密联系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科学技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且使它的发展成为可能,由生产力迅猛发展而产生的强大社会需要,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束缚,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扼杀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从而使自己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停滞不前。

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也是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的过程,中国由此形成了一个以君主为中心,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庞大官僚政治体制。知识分子以协助政务、治理国家为己任,“学而优则士”成为最有发展前途的人生道路选择。知识分子从事科学技术工作,并非出于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动机,而是为了入仕做官,以服务服从于政治需要为目的,在实质上,他们是轻视科学技术,视科学技术为末技,注重的是苦修“内圣外王”之功,经史治国,最终实现“修齐治平”。在人才选拔机制上,通过科举制度操纵控制知识分子为封建政治服务,而经学盛行,八股取士则使人们思维和认识趋于僵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独立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没有也不可能在中国形成。

中国以农业立国,封建统治阶级主要依靠地租、赋税和封建特权来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而不必像西方资产阶级那样靠发展生产和商业利润来满足自己的要求,因此工商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不受重视甚至被摧残。历代封建统治者都不断强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表现在措施上,就是奉行重本抑末、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农民禁锢于土地之上,视一切非官方科学技术成就为异端而严加禁止,从而也产生了“焚书坑儒”、大举“文字狱”等文化惨祸的怪异现象。这种保守、封闭、专制的思想氛围,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有着极大的扼制作用。

此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滋生了妄自尊大、闭塞保守的心态,以至于近代不知科技为何物,自然也就漠视中外的科技文化交流。明清两代都奉行“闭关自守”的政策,政策上关闭了中外科技文化交流的大门,使中国文化与科学技术无法在交流中汲取更多的新的营养而获得新生。

同类推荐
  • 奇趣天下Ⅱ:冒险家的禁足之地

    奇趣天下Ⅱ:冒险家的禁足之地

    万吨巨轮顷刻间支离破碎永沉海底;飞机失踪数年后出现在遥远的月球;数十人被在黑雾中迷失灵魂;人畜眨眼间被吸入魔窟化为白骨;沙漠中幻象纷繁引人赴死;峡谷里众多冒险者神秘死亡……对于这些神秘之地,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外星人的秘密基地,人类不得入内;有人说是死亡笼罩的所在,误入者必死无疑;也有人说是大自然的禁区,一旦踏入将会遭受灭顶之灾。死亡无法形容的恐怖;神秘不能诠释的离奇。这是地球上最后的秘密,我们称这些区域为——冒险家的禁足之地!
  • 墨学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墨学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诸子百家与现代文化》丛书概括了诸子百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性认识,努力探索先秦诸子学说中规律性的见解,一分为二地评介其为人处世的原则,实事求是地介绍了诸子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建功立业的方略。该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中反映了人生哲理与智慧的结晶,对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和思想文化素质有重要意义。 本书为其中一册,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先秦诸子学说,使深奥难懂的学术著作成为广大群众能够读通弄懂的人文素质教材,这无疑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贡献。
  • 学国学,用国学

    学国学,用国学

    本书紧紧围绕“本领”和“能力”,通过分析国学与现代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让领导干部能够清楚地了解国学知识,学会用国学知识中的精髓来分析当今社会出现的问题,懂得用国学知识来提高自身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性。可以说这本书所讲的内容,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点明了国学精髓的所在,开创性地把当今社会的突出问题与国学联系起来进行探究,是一本既讲得时尚,又要讲得明白;既讲得有深度、有层次,又讲得很管用、很实用的国学经典书籍。
  • 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

    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

    如果读者对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还有质疑,那么就请从《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开始--翻开第一页,从《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对余秋雨散文作品零星片语的撷取中,用心去鉴赏、去品味、去感悟,去摸索知识以外的文化内涵,细细体悟这份绵延不尽的文化“余味”。
热门推荐
  • 学会生活与学会工作(北大清华学得到丛书)

    学会生活与学会工作(北大清华学得到丛书)

    一套丛书。十年情缘。终身成长。在这个倡导终身学习的时代,在北大、清华等一流学府之外研修来自一流学府的成才课程,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并日趋融入主流教育。来自北大、清华、人大、北外、北科大这几所京西毗邻大学里的青年教师们,策划并执笔编撰了《北大清华学得到》这套青年素质教育读物。书中融会了他们在青年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教学心得和工作经验,很好地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这一称谓的崭新内涵,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
  • 三国之汝南陈伯至

    三国之汝南陈伯至

    他,非是穿越男但他,是穿越男之后他是小地主,他是名将之兄长看他如何在门阀偏见,士族垄断的东汉末年渐长渐强没有王霸之气没有显赫之名只有严酷的冷兵器社会他不是一开始便是社会的中心又如何从“看客”变成主角的呢且看他如何书写这部悄然改变的史书。
  • 纸孔雀

    纸孔雀

    吴文君,女,浙江海宁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上海首届作家研究生班学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发表在《北京文学》、《大家》、《收获》、《上海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山花》等多家文学期刊。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痞夫宠妻

    痞夫宠妻

    他是世人眼中冷酷无情的战神,是位高权重的明国三王爷,是世间公认的英雄,二十出头便名震四海,不知有多少女子挤破头想得到他的一丝眷顾。独独她不吃这一套,不仅无视他的身份地位以及赫赫战功,还骂他痞子、流氓?最可恶的是她居然不屑嫁给他……她竟然敢不屑!“哼,要是早知道那个明国三王爷就是你这下流坯子,我死也不嫁。”颜静觉得自己很委屈,为何所有人都认为是自己攀上了高枝,为何就没有人看清这道貌岸然的家伙其实是个痞子!为何偏偏这痞子还成了她的丈夫……某年某月的某天,某女人突然羡慕的对她说:“王爷对你真好,我要是有这么个丈夫,死了也甘心。”是么?他似乎对她也就有那么点宠溺,那么点包容,那么点忍让,还有那么点有求必应,再有点关心和……在某女由羡慕直接升级为嫉妒的眼神刺激下,她乖乖闭嘴,做小媳妇状装可怜博同情,同时列举男人十大罪状。“他霸道的令人发指,还色胆包天,下流,赖皮,不体贴,不厚道,简直像个痞子……”某女开始掰着手指口不择言污蔑人,越骂越顺口,越骂越开心,完全没意识到某黑脸男的靠近。旁边女人开始偷偷在心底幸灾乐祸,叫你得瑟,连老天都看不过去了吧,活该!&&&&&&她以为她这辈子都不会再爱上别的男人……可是,为什么看到他用自己的胸膛为她挡箭,她会那么心疼,眼泪突然像拧开的水龙头哗啦啦流个不停,为什么宁愿受伤的那个是自己……又为什么在听说漂亮大方的北国公主要嫁给他时,会生气的不理他,其实这又不是他的错,可是就是忍不住的要怨他,从什么时候起,她也变了…………………………………………下面介绍几本比较不错的书:《闲妻当家》西楼小楠《扶摇》天下归元《姬无心》笨米虫《逃妾难追》懒惰的馒头《丑妃无敌》夜初《赖上契约妻》竹玉儿《痞夫宠妻》龙御海(这本是自己的)《女主天下》夏日情怀
  • 黑白盐

    黑白盐

    《黑白盐》是建国以来全国第一部涉及私盐犯罪的小说作品。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语言风格朴实,对文字难以驾驭的犯案破案,却能娓娓道来。文笔沉着稳练,生活功底深厚,整个小说波澜起伏的结构与布局被作家运筹于帷幄之中。
  • 狐狸萌妃:野狼殿下来提亲

    狐狸萌妃:野狼殿下来提亲

    第三次见面。究竟,【新文求支持,助妖为孽:爷的狂妃太妖娆】桃花深处有妖孽,外表纯良心似虎。第一次见面,他抱她满怀含笑问名。第二次见面,他害她失足落水,谁才是谁的菜?,他竟然要和她执手天涯一世相守?!!泥煤,这不科学!某女猫着腰出逃,再次被某妖孽逮到。“别再跟着我,你不是我的菜!”“哦?不是吗?”某妖孽阴阴一笑,“无妨,只要….你是我的菜就够了!”某女哀嚎一声,抱头鼠窜。当“狐狸”卯上妖孽,毒舌笑话于她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万界战皇神

    万界战皇神

    “五尊降临”——“万魔沉浮”。“邪恶克星”——“唯我五尊”。这几句话代表着五位“万界战皇神”拥有的超乎想像的力量,也代表着五位“万界战皇神”注定要与邪恶的魔皇展开一场场神圣大决战!这五位“万界战皇神”就是:拥有超越一切无限力量的“至尊超神皇--傲天帝斯”,拥有无限毁灭力量的“至尊毁灭皇--龙奇”,拥有无限创造力量的“至尊创造皇--幻天异”,拥有无限光明力量的“至尊光明皇--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