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8900000007

第7章 传(4)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云:“宜兄宜弟。”《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朱熹说:“此三引《诗》,皆以咏叹上文之事,而又结之如此。其味深长,最宜潜玩。”(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9页。)为何“最宜潜玩”?笔者以为,所引用三句诗是要提示人们,不要把道德仅仅理解为干巴巴的条例规范,它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场。文化场是什么?现尚无确定的说法,笔者以为,就是社会群体的潜意识。这种潜意识埋藏得很深,其中积淀着人的信仰、情感、习惯、倾向,里面充满着人对这个世界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潜意识与意识有时是矛盾的。许多人在意识的层次可以接受新思想,但在潜意识层次,仍大量贮存着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笔者在农村插队时发现,许多妇女若没有生男孩便感到自卑。虽然现在是新社会了,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思想已经普及,但男贵于女的文化场仍然隐藏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儒家擅长于营造文化场,对人的潜意识渗透性很强。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1153页。)“仁声”、“善教”就是诗、乐、礼。孔子很重视诗、乐、礼的教育。《论语》记载: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1100页。)“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1112页。)“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1112页。)宰我说:“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论语·阳货》,1114页。)儒家特别强调诗、乐、礼的教育。这三项内容都关乎人的潜意识。诗歌是儒家打造文化场的重要方式之一。关于诗,《尚书》载:“诗言志。”(《尚书·舜典》,82页。)颜师古在汉书中注:“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汉书》卷二十二,《志二·礼乐》,北京,中华书局,1962。)“诗语足以感心,故闻其音而德和,省其诗而志正。”(《汉书》卷二十二,《志二·礼乐》,北京,中华书局,1962。)“志”在潜意识中,诗表达潜意识中的情怀。所以诗可以“感”人心。闻诗而德和是说闻诗而性情和顺。诗只能“省”,即只能心灵感受。“志正”是说心灵深处受到陶冶、净化。总之,诗是关乎潜意识的。班固在《汉书》中也说:“诗言志”、“诗语足以感心”、“省其诗而志正”(《汉书》卷二十二,《志二·礼乐》。),这些说明诗对人的心灵深处的穿透力非常非常强,使人在不自觉中,潜意识受到改造。

《大学》讲治国在齐家时,引用《诗经》表明治国所需要的道德,不是干巴巴的条条,而是道德的文化场,或更确切地说是隐藏在人心灵深处的道德的风气、氛围。

§§§第十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意释

为何说安定天下的基础是治理好诸侯国?天下是由差异很大的多民族组成的;诸侯国中的多家族是由一个大家族衍生出来的。家族内部是亲情关系,诸侯国内的人际关系是亲情关系的放大。天下虽由多民族组成,但安定天下仍可以使用亲情关系再扩大的方式。领导人带头尊重长辈,则民众也孝敬长辈;领导者带头敬爱兄长,则民众也顺服也敬爱兄长;领导者带头体恤孤寡,则民众也不怠慢孤寡。此外,君子治国提倡“絜矩之道”,即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每一个人都应以此道与他人相处。具体说就是你厌恶你的上级如何对待你,你也不要这样对待你的下级;你厌恶你的下级如何对待你,你也不要这样对待你的上级;你厌恶前面的人如何对待你,你也不要这样对待你后面的人;你厌恶后面的人如何对待你,你也不要这样对待前面的人;你厌恶右边的人如何对待你,你也不要这样对待你左边的人;你厌恶你左边的人如何对待你,你也不要这样对待你右边的人。这些就是“絜矩之道”的具体表现。“《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诗经·小雅·南山有台》,177页。)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快乐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父母是以子女的好恶为好恶。这是用诗歌表达领导者爱民的情怀。没有这种情怀,头脑里即使想到“絜矩”,他也不能使之成为在头脑中扎根的思维方式。《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经·小雅·节南山》,184页。)(尹氏乃周之大族。“师”指太师)这是说位高权重的尹太师,如同高耸入云、岩石险峭的终南山,时刻被人们仰望着。“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是提醒一国中最高的领导人千万谨慎,偏离正道就会被天下人推翻。

致用

本段有两个启发:第一,在家族内部,家族首领的表率作用最为关键。家族首领确定为人处世的准则。家族首领尊老、敬长、爱幼、同情孤弱,家族中的普通成员就会跟进。超出家族进入国家层次,人们也会有此思维方式——国家领导人率先做得端行得正,民众自然会有好的表现。第二,“絜矩之道”就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此道是把家族亲情之爱扩充到整个国家,变成人类之爱的关键。此道渊源于孔子。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1098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1111页。)所有的人,尤其是领导人若能具备这种思维方式,天下自然安定。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意释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诗经·大雅·文王》,203页。)——《诗经》讲殷商没有失去民众时,能够顺服上帝所降天命。只要我们以殷商之成败为鉴,伟大的天命就不会离开我们。我们从中得到的道理是:得到人民的拥护,就能够得到国家;失去人民的拥护,就失去国家。为了得到人民的拥护,领导者先要在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有道德就能够得到人民,有了人民就有了土地,有了土地就有了财富,有了财富就有了用度。讲道德是治国的根本,财富的收入是次要的。外表讲道德,内心追求财富,会导致与民争斗,掠夺其财富。所以,以聚集财富为先,则民心随之而散;以施与财富为先,则民心随之而聚。领导者对民众说出不讲道理的话,就得承担由此而引起的不良后果。不该是你的钱财你得到了,你也必然会因此而丢失掉。《康诰》曰:“惟命不于常!”(《尚书·康诰》,107页。)——天命不固定于某一人身上。《康诰》的意思是说,善者得天命,不善者失天命。《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国语·楚语下·王孙圉论楚宝》,6909页。)——王孙圉明示:楚国人的宝贝不是玉石之物,而是善的精神。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礼记·檀弓下》,390页。)——重耳的舅舅——子犯——狐偃代表重耳明示:我们不以其他东西为宝贝,只以仁爱和亲情为宝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尚书·秦誓》,124页。)——秦穆公说:如果我能够有一个臣子,哪怕他一点其他的技能都没有,但其心胸善良宽阔,能容万物。别人有技能,就好像他自己有技能;别人有美德和智慧,他的内心真诚羡慕向往。这些好的品德绝非仅仅是他嘴里表达出来的,而确实是他内心能够包容这些杰出的人。他的出发点是保护我们的子孙黎民。这样的臣子虽然没有其他技能,对我们仍是有利的。相反,有的人对别人的技能嫉妒厌恶,别人有美德和智慧就阻塞其道路,使之不被上面知晓。他完全不能容忍强于自己的人。这种人不能保护我们的子孙和黎民,可以说是十分危险的。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将这些坏人放逐,把他们打入边陲蛮荒之地,不让他们来惑乱中原。只有有仁德的人才懂得爱谁、厌恶谁,怎样爱、怎样厌恶。发现有德者不能推荐,即便推荐了也不能使之居己之上,这是怠慢。发现无德者而不能斥退,斥退之而不能使之远离自己,这是过错。与民众好恶相反就是悖逆人性,灾必加乎身。居领导之位最重要的要求是有高尚的品德。一味自我拔高、肆行无忌就会失去领导之位。

致用

中国人信“命”者很多。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特别关心“命”,其实“命”就是合力,这个合力由各种主客观要素综合而成。领导者梦寐以求地想得到天赋予的“命”,认为这种“命”能够让他们的国家长治久安。其实,对领导者而言,所谓得到“命”就是将“命”为己所用。这“命”能否得到,主要是由领导者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得民心决定的。孟子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孟子·万章上》,1143页。)孟子认为表面上是天与天下于贤者,实质上是天听从了民意,天把天下给谁听从民意。所以贤者得天下不是天给的,是民众给的。孟子还引用了《伪古文尚书》的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上》,1143页;《尚书·泰誓中》,100页。)

如何得到民心?关键是修德和用贤。修德自不待说,关于用贤,《大学》专门引用了秦穆公的话:“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一个人无论多么贤能,其能量都是有限的。社会需要许多贤能的人。可是,一些掌权者嫉贤妒能,阻塞上升的路径,使贤能不能得其用,损害了整个事业。所以,秦穆公甚至认为,一个臣子哪怕自己没有什么本事,但只要有能力知贤、爱贤、用贤,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臣子。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朱熹提示:)右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

意释

(在小农社会)积累财富的根本原则是,生产的多,消费的少,生产得快,消费得慢,这样财富的积累就永远充足。有仁德者为了事业而不吝惜财富,无仁德者为了获得财富而抛弃事业。上级的表率作用很重要:没有上级喜好仁而下级不喜好正义的;没有上级追求正义其下级不能将正义贯彻到底的;对于领导者来说,公家富有了,仓库满了,应该说就是他富有了,他的仓库满了。孟献子的话意思是说,挣大钱的人家不要和老百姓计较小利,宁可让管家当家贼也不让他出去盘剥百姓。国家不应以财利为贵,应以道义为贵。掌管国家而务求财利者,肯定是因为重用了小人。领导人以为小人善良,任之以国事,则灾害纷至。虽然有善者来收拾残局,由于国事已然朽蠹,亦无可挽回。所以治国之道万不可以聚财为利,须以道义为利。

致用

领导者居于公共地位,其职责是服务、裁判、守夜者。所以,领导者的品德最为重要。领导者的高尚品德首先体现在不与民争利,不任用搜刮民财的官吏。领导者的品德具体体现在:第一,个人不进入利益链条,而应超然地帮助民众完善利益链条,让每一个人在利益链条中获得好处。对于领导者来说,民众富了就是他富了。民众的财富就是他的财富。第二,不是简单地让富人与贫人均财,而是反对富人垄断社会生产利益的各个链条,引导富人退出部分求利区域,如“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让百姓有生业可做。

(朱熹提示:)凡传十章:前四章统论纲领指趣,后六章细论条目功夫。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诚身之本,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意释

朱熹在这里对《大学》中《传》十章的整体结构进行了概说。其中前四章,即“释明明德”、“释新民”、“释止于至善”、“释本末”是《大学》要论证的精要;第五章“释格物、致知之义”是领悟善的基本方法;第六章“释诚意”是培养人自身实实在在的品性的根本。初入身心培养的人尤须不可忽视这几处。

致用

笔者以为,“诚意”为修身之本。“诚意”就是树立强烈的信仰。“格物致知”是培养“诚意”的方法。人没有知识就不可能有高层次的信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即修己成物——“知行合一”乃是领导者追求的目标。

同类推荐
  • 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最爱读国学系列(第2辑):老子·庄子》是由《老子》与《庄子》这两本书组成。《老子》与《庄子》同为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我们了解道家学派哲学思想的必读之书。《老子》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道”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提出了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道观、社会学说及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主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饱含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对现实社会的愤激批判。《庄子》主要阐述了庄子的自然之“道”及其由此而生的顺应自然的无为理论、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以及对“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自由境界的热烈追求和对黑暗现实、虚伪世俗的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 孔子与儒家学派

    孔子与儒家学派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 老子与道家学派

    老子与道家学派

    本书对道家思想进行了概说,并介绍了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和道家思想的精髓及历史上的显现。
  • 纵横家与“合纵连横”

    纵横家与“合纵连横”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纵横家与合纵连横》纵横家指春秋战国时期从事合纵或连横外、交运动的政治家、外交家及军事家。纵横最初只是表方向的概念,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到战国时期,演变成政治概念,当时割据纷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威逼、利诱或辅以兵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于是,熟悉政治形势,善于辞令和权术,充分利用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纵横家就应时而生。《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纵横家与合纵连横》适合大众读物。
  • 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本书汇集了自荷马以来西方的经典文学、哲学、历史作品中对男人品性和形象的描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思考男人之道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读者看到了骑士时代的男子、绅士时代的男子、智慧的男子、家庭中的男子、从政的男子、高尚的男子、美国男子以及后现代的男子,看到他们的勇气、信心、智慧、浪漫、困惑。书中所选,既有对男人品性的哲学和道德思辨,自亚里斯多德到奥古斯丁,到培根,剖析男性美德的细微之处;也有对男人角色的有力辩护,自古罗马的卡托到戴高乐以至肯尼迪,先贤之训诫名言,值得深思;更有对男子形象与模式的生动描摹,自荷马笔下的俄底修斯到中世纪的浪漫骑士,无不是经典男人气质的体现,给人以深刻印象。
热门推荐
  • 死亡脸孔

    死亡脸孔

    悬疑之父,大师之中的大师,只可模仿,不可超越的巅峰,直逼理性与疯狂、压制与抗争的心理极限,你永远都猜不到故事的结局,你也无法预想故事情节的发展!精品、经典、精装、超值价蕾遇生与死、罪与罚的灵魂拷问。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母妃快跑,父王杀来了

    母妃快跑,父王杀来了

    男人对她视而不见,冷声吩咐道:“必要时保住孩子。”【五年后】两人再度相遇,她已不是从前的那个卑微求爱的女子,但男人依旧高高在上:“倘若你乖乖撤兵,“你有没有爱过我?”快要临盆,孤王便给你一次机会。”“父皇,排练的时候你不是这么说的。她拉住男人的衣襟忍痛问道。”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从背后探出头。“死小子,闭嘴!”男人面露难堪的低吓道
  • 远古的霸主:恐龙

    远古的霸主:恐龙

    久远的时代,庞大的主宰者,神秘的史前世界,尚未破解的谜题。它们曾经是这个星球上的唯一霸主,它们曾经演绎了波澜壮阔的进化史。恐龙对人类来说是一群神秘的生物,它们生存于几百万年以前,主宰地球达一亿七千年之久。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发现了上百种恐龙化石,它们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本书汇集了恐龙家族中的众多种类,分fqN类地介绍了它们的习性和特征,为青少年朋友打造一席美味的科普盛宴。
  • 真英俊,奋斗吧

    真英俊,奋斗吧

    一个谁见都说丑的丑男,名字却叫真英俊,直接就造成一种喜剧效果。他大学毕业后,几经周折在一家广告公司就职文案,他不怕别人的挖苦玩笑,坚持用自己的自嘲和努力,发挥“无敌”精神,最终在工作中展现出自己的天赋,同时也获得了真诚的爱情。
  • 我的唠叨老妈(老妈真烦)

    我的唠叨老妈(老妈真烦)

    我妈爱面子,爱管闲事。这本来不关我的事,可是,让我愤愤不平的是,当我和老爸讲点儿面子、管点儿闲事的时候,她总会看不惯。说句公道话,我爸在给我和我的朋友带来快乐这点上,可比我妈好上N加N倍。至于我妈,她那些惹人烦的故事,我就不愿再重复了,那样会杀死我很多脑细胞的。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半部论语治企业

    半部论语治企业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儒家思想的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由己及人的思维方式正好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在《论语》中、我们不但能找出许多高效率的管理方式,而且还能找到许多现代企业管理所必不可少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 最神奇的博弈论定律

    最神奇的博弈论定律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是赌博、对弈或类似情境下为求利益最大化所采取的策略、手段、方法、措施。博弈论源于生活,其理论只不过是人们日常行动的抽象和总结。本书用直观、形象、有趣的语言讲述了生活中的博弈场景,从而让读者既能轻松读懂博弈,又能掌握博弈论智慧的精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