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8900000013

第13章 《中庸》意释致用(6)

人为什么很难守住“中庸”?《大学》中讲了人的一个致命弱点——容易受情绪情感左右。1.人对事物的看法容易受情绪干扰,看不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8页。)情绪经常使人心偏离客观事物自身,结果“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8页。)。所以,《大学》提出要“正心”;2.人看事物的角度容易受情感的支配,犯盲人摸象的错误。“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8页。)所以《大学》提出要“修身”。

§§§第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意释

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是这样为人处世的:他在具体事物中处处贯彻“中庸”,凡领悟出一个发自自我的善的道理,则谨记心中,绝对不失。

致用

颜回为人处世处处贯彻“中庸”,“中庸”乃是至善。颜回所得之“一善”,是至善的特殊表现。至善不是空的,而是由一个个不同的“一善”构成的,无数“一善”的总和就是“中庸”之至善。所以,颜回对每一个“一善”都谨记不失。

§§§第九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意释

天下国家可以被安定,高官厚禄可以被推让,锋利寒光的刀刃可以奋而踩踏,“中庸”却不能够做到。

致用

安定天下国家是事功,推让高官厚禄是义举,敢蹈白刃是壮举。这些令世人赞叹和感动的事功和举动,被很多人奉为行为之圭臬。但是也应看到,正由于它们受到世人的称赞,反而容易使当事人的情绪、情感、思维方式偏离“中庸”。所以,孔子讲“中庸不可能也”,并非是说“中庸”根本就不能做到,而是提醒人们越是受到世人的称赞,越要防止偏离“中庸”。

§§§第十章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意释

子路问孔子:怎样才叫做强有力?孔子的回答是:“你说的是南方类型的强有力呢?还是北方类型的强有力呢?抑或是你自己所认为的强有力呢?以宽和柔顺的方式教化别人,受到蛮横无理的对待也不加报复,这是南方(中原华夏)人的强有力,君子所选择的是这种强有力。穿着盔甲枕着刀枪睡觉,战场拼杀死而不惧,这是北方人的强有力。性格刚烈强悍者就属于这一类。说到君子之强:随和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强中之强;行事得当而不偏颇,这才是强中之强;国家政治清明自己显达,仍不改变以往贫贱时的操守,这才是强中之强;国家政治昏暗自己遭难,也至死不改变君子的行为准则,这才是强中之强。”

致用

孔子这里讨论真正的强有力是什么。真正的强有力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即是坚定信念,至死不改变君子准则。如同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1134页。)相反,那种情绪化、表面化的刚烈、强悍,动不动就耀武扬威,其实是懦弱的表现。

§§§第十一章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意释

孔子说:能够穷究出玄妙隐秘之事,做出常人难以理解的反常怪异之事,后人都带着敬畏之心予以称述,我却对此毫无兴趣,不会为吸引大家的关注而做这些事。君子循道而行走,应终身不停止。半途停下来的事我是不做的。君子能够遵循中庸之道。但是,要做到虽终身隐形,不为世人所知晓,仍毫无悔意,只有上升到圣人的境界才能如此。

致用

第一,君子说话做事不追求轰动效应。孟子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孟子·尽心下》,1156页。)王阳明说:“圣人之行,初不远于人情。”“大抵奇特斩绝之行,多后世希高慕大者之所喜,圣贤不以是为贵也。故索隐行怪,则后世有述焉,依乎中庸,固有遁世不见知者矣。”(《王阳明全集》卷五,《文录二·答刘内重·乙酉》,197页。)孟子、王阳明的意思是:圣人的深邃思想就体现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日常生活之中。圣人不靠炒作,不追求轰动效应,所以圣人不靠作秀自我实现。

第二,君子行道完全立足于自我。君子行道是出于自己的本性,非受制于外界的荣辱标准。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道德真经》第四十九章,2344页。)我与人为善,我取信于人并非因为对方与我为善,取信于我,而是因为我的自我就是要与人为善,取信于人。至于别人对待我善不善、信不信,我不计较。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1101页。)堆山而功亏一篑,太可惜了,但停止是我愿意停止;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刚刚倒上一筐土,与成山相距遥远,但这一小步的迈出既然是出于自我,仍是不能忽略的。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意释

君子之道广大无边而又深隐无形。往浅了说,虽淳朴无知的匹夫匹妇也能够了解一些;往深了说,就是圣人也不能尽知其详。匹夫匹妇虽然道德境界没有那么高,但仍然能够做到一些;至于最高层次的那部分,就是圣人也不能保证做得十分周备。天地虽广大,人类仍有所不满足。而君子所说的大,是天下任何大都不可比拟的;君子所说的小,也是天下任何小所不可比拟的。《诗》云:“鹰击长空,鱼纵深渊。”这是比喻君子之道至高至深。君子之道就肇端于匹夫匹妇的日常生活;及升华到最高境界,则耀眼于整个宇宙。

致用

第一,君子之道既顶天又立地,既高于世俗又立足于世俗生活中。据何劭《王弼传》载:王弼认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梅鼎祚编:《西晋文纪》卷五,见《四库全书》,光碟检索版。)伟大的治国方略不能出离老百姓的生活,伟大的思想不能与老百姓的想法毫无关系,伟大的人物的话语、举止形貌不能与老百姓殊相异类。当然,伟人毕竟是伟人。普通百姓只能拘泥于自己的眼前生活,而伟人要考虑的是天下人的长远根本利益,所以伟人比普通百姓思虑更深邃、心胸更宽阔、境界更高远、为人更厚道。

第二,为什么道广大无边而又深隐无形?以致就是圣人也不能尽知其详,就是圣人也不能保证做得十分周备?为什么天地虽广大,人类仍有所不满足?为什么君子所说的大,是天下任何大都不可比拟的,君子所说的小,也是天下任何小所不可比拟的?因为这里所说的“君子之道”的“费而隐”,君子说的“大”和“小”都是从哲学意义上讲的。哲学的境界好比是百分之百的黄金,人们只能从概念上把握,只能无穷地接近,却不可能完全做到。

§§§第十三章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意释

孔子说:对于行道的君子来说,道离自己并不远,就在自己身上。如果把道渲染成远离自己的虚玄之物,就不可能达到道。《诗》云:砍伐树杈做斧柄。做什么样式的斧柄?其实样式离我很近,《诗》的意思是说,斧柄的样式就在我砍树用的斧子的柄上,近得很。可是,就是这一斜眼就能看得到的东西,有些人仍认为远,原因就是看不到斧柄就在自己手中。同理,治理民众之道就在君子自己身上,君子就以自己之道治理民众,直至达到改造民众的目的而后止。君子治理民众只要做到“忠恕”,就一定离道不远。所谓“忠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还说,君子本人笃行四条法则(孔子说自己连一条都没有真正做到):子女应如何正确对待父母,我没能做到;臣子如何正确侍奉君主,我没能做到;兄弟如何正确对待兄长,我没能做到;与朋友相交先想着给别人好处,我没能做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努力践行道德;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说话要谨慎。凡是做得不到位的地方,都不敢不努力;凡是做得好的地方,也不敢把话说绝对了。言论对照着行动,行动对照着言论,君子怎能不笃厚呢!

致用

第一,君子治理民众不要一味看其他人怎么做。在价值尺度上要立足于自身,即立足于自己的良心。王阳明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王阳明全集》卷一,《语录一》,6页。)王阳明还吟诗“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外集二·中秋》,793页。)依王阳明的逻辑,治理民众没有其他的根本法则,我的良心就是唯一的根本法则。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君子不遵守外在的条例和准则,不学习他人的治国之术。但是,那些只是治理技术,治理技术的生命力仍在于使用技术的人的良心。荀子说:“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荀子新注·君道》,189页,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北京,中华书局,1979。)总之,只有按良心去做,周围的制度和他人的治理技术在我身上才能够有生命力。

第二,孔子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按照你的良心对待别人,你的良心所不认同的事情,千万别施加到别人身上——这是每个君子治理民众的最基本的方法。只要使用这个方法,就不会远离道。

第三,既然君子按照自己的良心治理民众,良心之善是无限的,那么表现在人伦方面,君子对自己的要求的严格程度是无限的。所以,孔子永远苛刻地反省自己在父子、君臣、兄弟、朋友等人伦方面是否做得不到位。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意释

君子应根据目前现实处境行事,不要超出现实对不切实际的东西想入非非。现时处于富贵状态,就以富贵人的基础做君子之事;现时处于贫贱状态,就以贫贱人的基础做君子之事;现时处于落后不发达地区,就以落后不发达地区的基础做君子之事;现时遭遇了忧患苦难,就以忧患苦难的基础做君子之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境况,都会从容地保持君子风度。

君子居于高位,不欺凌位低者;居于低位,不攀缘高贵者。遇事首先端正自己,而不是先要求别人端正。用自己的做法感化别人,不会引起别人的不满。君子即便处境不佳,也绝对不抱怨老天不公、周围人不善。君子就在平淡的生活工作中等待命运的实现。小人则不同,小人总是不安分,不踏踏实实干好每一件事。幻想投机冒险,以博取侥幸之功。射箭的道理相似于君子行道。没有射中靶心应该反省自己,不要强调客观。

致用

此一章给人最大的启示是:君子拼搏进取、顺逆成败从不归因于客观。孟子说:“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孟子·离娄下》,1140页。)别人对我态度蛮横无理,我不怨恨别人,只是自我反省。肯定是我有问题,否则怎会招来此事。这种思维方式在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身上结出硕果。明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为坚持正义得罪了昏君明武宗和恶宦刘瑾,一下被发配到几千里外的蛮荒之地——贵州龙场。龙场在万山丛中,杂草荆棘铺地,虫蛇怪兽横行,瘴气弥漫,土人生活原始,语言不通。可以通话者只有个别亡命于此的中原人。王阳明初至,食宿无着,只能自耕自养,栖居山洞。同期到达的一个北方小官吏主仆三人大概因忍受不了这种险恶环境,相继绝望而死。也就是说,周围的一切客观条件对王阳明来说全都化而为零。原来在中原地区主持正义、当君子所借助的浸透着文明的物质、制度、机构、人脉、氛围转眼间全都不存在了。说得再透彻点,在这里想找一个敌手,把自己对人间丑恶的愤恨发泄一下都没有机会,因为这里不存在中原那层次的文明水平,找不到这个层次的对手。这个世界好像就剩下他一个人了,没有了参照系,他的存在失去了任何意义。怎么办?王阳明没有怨天尤人,诅咒苍天不公、世道不善,而是一切立足于自我,自己拯救自己。在赴龙场途中,前有险峻路途,后有刘瑾爪牙追杀,阳明毫不畏惧。在一野庙墙壁题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三,《年谱一》,1228页。)眼前险境之根在吾胸。吾胸滞留则有,不滞留则无。这种强烈的主体性意识,使阳明能将龙场险境不滞于胸中,而紧紧把持住自身。《年谱》载:“(先生)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椁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而从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饲之;又恐其怀抑郁,则与歌诗;又不悦,复调越曲,杂以诙笑,始能忘其为疾病夷狄患难也。”(《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三,《年谱一》,1228页。)条件异常艰难濒临死境,可王阳明仍始终保持镇静、乐观,忘掉不幸。不仅如此,王阳明还主动出击,创造和书写环境。他用自己头脑中的儒学框架,对自己的行为和周围事物进行组合、改造、修饰、建构,主观精神客观化,使中原地区的文明氛围被复制出来。他乐融融地称自己住的阴暗、潮湿、寒冷的山洞为“阳明小洞天”,“童仆自相语,洞居颇不恶。人力免结构,天巧谢雕凿。清泉傍厨落,翠雾还成幕。我辈日嬉偃,主人自愉乐。虽无棨戟荣,且远尘嚣聒”(《王阳明全集》卷十九,《外集一·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三

同类推荐
  • 听朱光潜讲美学

    听朱光潜讲美学

    对于如何处理中西关学关系的问题,长期以来众多美学家从各自的学术观点和立场出发,做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
  • 灵动之欲

    灵动之欲

    在科学技术走向高度发达尤其是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之世,探寻宇宙奥妙及万物本源问题更加引起世人的浓厚兴趣。带着这个疑问,作者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从而得出“欲乃万物之源”的哲学结论。本书探天理、究人伦、论教育、说谋略、谈情爱、道意识、鉴历史、通未来,以欲理统御全篇,汲取并融汇古今中外哲学前辈的思想精髓,对宇宙万物、人类历史及人类意识等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通过旁征博引、史论结合,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灵动之欲”在其中的根本作用。本书主旨在于进一步激发广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爱好者对宇宙万物及人类意识的研究兴趣,以便更好地促进每个人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个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 培根哲理随笔

    培根哲理随笔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培根哲理随笔》收录了培根关于哲学、关于宗教、关于政治、关于爱情等各个方面的随笔,富有哲理,阅读后,读者可以对培根思想有一个全面了解,相信他的哲理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作用。
  • 商人也要懂点哲学

    商人也要懂点哲学

    准确地把握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到当代的发展演变线索和历程,立足于揭示当代 中国人的价值观概貌,对中国人在生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维度上的价值观内容进行发掘,重点突出当代中国人的“生”、“和”、“礼” 、“义”、“惠”、“进”、“美”的核心价值观,展示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 鬼谷子(大全集)

    鬼谷子(大全集)

    鬼谷子,人如其名,颇具传奇与神秘色彩。相传他受命于天、得书于仙。被称为“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的《鬼谷子》,专门探讨古代政治斗争权谋,全面总结了战国纵横家的理论精华,是此派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部子书。在当代,它称得上是一部军事、外交、商业和公关领域的智慧宝典、中国说服修辞术。《鬼谷子》立论高深玄远、行文奇古精妙,与中国一贯遵循的儒家传统相比,颇具异类色彩,历代褒贬悬殊,争议不断。它提出了不同于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带灵宠乱异世:驭兽狂颜

    带灵宠乱异世:驭兽狂颜

    洛非,佣兵之王,冷血薄情,我行我素。而后追杀组织,同归于尽。一朝穿越,沦为南派国丞相府中的最不受宠的废物小姐,被毒哑了嗓子,身子柔弱,受人欺凌至死。再度醒来,眼底是冷冽的光,咄咄逼人。“今日,我所受的苦,明日,必将千倍万倍的还之!”被家族丢弃园林,自生自灭,却是驭兽成长,武力超群。传说,她是让东越国君主和西落太子神牵梦绕的女人。传说,她是第一杀手团“鬼命大军”的首领。传说,她是南派国地下赌场的第一丑女“金掌柜”。传说……
  • 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长大成熊

    长大成熊

    棕熊罗伊小时候,差点丧命在一只母狼獾的口中。后来妈妈夏洛特为了救罗伊而被森林恶霸所罗门杀死,他变成了孤儿,过着流离失所、饱尝艰辛的生活。在流浪时,他遇到了尖酸刻薄的熊兄妹,神神叨叨的花栗鼠,结识了身世复杂、富有正义感的白狼丹,还得到了心地善良的臭鼬泡芙的帮助。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不光懂得了生存之道,还学会了许多成长的道理。在森林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时,罗伊挺身而出,阻止了一场血腥的厮杀,成长为真正的森林之王。
  • 我本女儿身:王的男人

    我本女儿身:王的男人

    【本故事纯属虚构】悲剧的女穿男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让他的周围围满了样式不一、品种齐全的各种美男?这不是存心让谢小宁这个大龄剩女心痒痒么?游园惊梦,梦醒竟是男儿身,和他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师哥是个有点傻有点天然呆的大帅哥,和他一起逃亡一起进宫的是腹黑的凌国太子,天天守望他的是个邪魅不羁的御前侍卫……且看大龄圣女悲剧女穿男后如何在成群美男中斡旋……
  •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是汉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所谓成语,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绝大部分由四个字组成。成语大都是从古代寓言、俗语、古诗文、历史事件和名人名言中产生的,其中一些成语还有美丽动听的故事。从宏观意义上说,成语是中华文明中璀璨不朽的瑰宝,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以自身的言简意赅而成为了构建汉语言大厦中强有力的栋梁
  • 黑熊舞蹈家

    黑熊舞蹈家

    沈石溪的《黑熊舞蹈家》是一本中篇故事集。收录了六只熊的故事和两只狮子的故事。其中《母熊大白掌》描写了主人公“我”与猎户亢浪隆在捕猎母熊大白掌的过程中,亲眼目睹大白掌为救小熊仔不惜粉身碎骨的气概,作者对母熊大巴掌在生死存亡关头的细致描写让人深受震撼,使人深刻反省猎杀动物这种用生命作赌注的残忍游戏。
  • 诺未门:犹太人的家教圣经

    诺未门:犹太人的家教圣经

    通过一个个生动典型的故事和精辟独到的点评,全面系统地揭示了造就犹太奇迹的根本原因,告诉世人:犹太奇迹并非神秘莫测、不可超越的神话,而是建立在教育之上的。只要像犹太人那样重视教育、抓好教育,我们的孩子完全可以像犹太人一样优秀,我们也可以创造出比犹太奇迹更辉煌的中华奇迹。本书通过各种案例和实例展现了犹太家庭的“真正的教育经验”,可以说是每一位父母都需要学习的知识。通过此书,您会更深刻的理解“教育是一门艺术”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 女王妻忠犬夫

    女王妻忠犬夫

    徐清瑶尤为擅长冷暴力,你若是惹恼了她,请自求多福。而我们的辰少,却很没有眼力劲儿地朝枪口上撞。忠犬男VS腹黑女,奉子成婚后“相亲相爱”的有爱小剧场。
  • 土地的成果(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土地的成果(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尔、法朗士、消伯纳、叶芝、纪德……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名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鸟》、《吉檀迦利》、《福尔赛世家》、《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伪币制造者》、《巴比特》……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