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8900000013

第13章 《中庸》意释致用(6)

人为什么很难守住“中庸”?《大学》中讲了人的一个致命弱点——容易受情绪情感左右。1.人对事物的看法容易受情绪干扰,看不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8页。)情绪经常使人心偏离客观事物自身,结果“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8页。)。所以,《大学》提出要“正心”;2.人看事物的角度容易受情感的支配,犯盲人摸象的错误。“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8页。)所以《大学》提出要“修身”。

§§§第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意释

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是这样为人处世的:他在具体事物中处处贯彻“中庸”,凡领悟出一个发自自我的善的道理,则谨记心中,绝对不失。

致用

颜回为人处世处处贯彻“中庸”,“中庸”乃是至善。颜回所得之“一善”,是至善的特殊表现。至善不是空的,而是由一个个不同的“一善”构成的,无数“一善”的总和就是“中庸”之至善。所以,颜回对每一个“一善”都谨记不失。

§§§第九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意释

天下国家可以被安定,高官厚禄可以被推让,锋利寒光的刀刃可以奋而踩踏,“中庸”却不能够做到。

致用

安定天下国家是事功,推让高官厚禄是义举,敢蹈白刃是壮举。这些令世人赞叹和感动的事功和举动,被很多人奉为行为之圭臬。但是也应看到,正由于它们受到世人的称赞,反而容易使当事人的情绪、情感、思维方式偏离“中庸”。所以,孔子讲“中庸不可能也”,并非是说“中庸”根本就不能做到,而是提醒人们越是受到世人的称赞,越要防止偏离“中庸”。

§§§第十章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意释

子路问孔子:怎样才叫做强有力?孔子的回答是:“你说的是南方类型的强有力呢?还是北方类型的强有力呢?抑或是你自己所认为的强有力呢?以宽和柔顺的方式教化别人,受到蛮横无理的对待也不加报复,这是南方(中原华夏)人的强有力,君子所选择的是这种强有力。穿着盔甲枕着刀枪睡觉,战场拼杀死而不惧,这是北方人的强有力。性格刚烈强悍者就属于这一类。说到君子之强:随和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强中之强;行事得当而不偏颇,这才是强中之强;国家政治清明自己显达,仍不改变以往贫贱时的操守,这才是强中之强;国家政治昏暗自己遭难,也至死不改变君子的行为准则,这才是强中之强。”

致用

孔子这里讨论真正的强有力是什么。真正的强有力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即是坚定信念,至死不改变君子准则。如同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1134页。)相反,那种情绪化、表面化的刚烈、强悍,动不动就耀武扬威,其实是懦弱的表现。

§§§第十一章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意释

孔子说:能够穷究出玄妙隐秘之事,做出常人难以理解的反常怪异之事,后人都带着敬畏之心予以称述,我却对此毫无兴趣,不会为吸引大家的关注而做这些事。君子循道而行走,应终身不停止。半途停下来的事我是不做的。君子能够遵循中庸之道。但是,要做到虽终身隐形,不为世人所知晓,仍毫无悔意,只有上升到圣人的境界才能如此。

致用

第一,君子说话做事不追求轰动效应。孟子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孟子·尽心下》,1156页。)王阳明说:“圣人之行,初不远于人情。”“大抵奇特斩绝之行,多后世希高慕大者之所喜,圣贤不以是为贵也。故索隐行怪,则后世有述焉,依乎中庸,固有遁世不见知者矣。”(《王阳明全集》卷五,《文录二·答刘内重·乙酉》,197页。)孟子、王阳明的意思是:圣人的深邃思想就体现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日常生活之中。圣人不靠炒作,不追求轰动效应,所以圣人不靠作秀自我实现。

第二,君子行道完全立足于自我。君子行道是出于自己的本性,非受制于外界的荣辱标准。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道德真经》第四十九章,2344页。)我与人为善,我取信于人并非因为对方与我为善,取信于我,而是因为我的自我就是要与人为善,取信于人。至于别人对待我善不善、信不信,我不计较。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1101页。)堆山而功亏一篑,太可惜了,但停止是我愿意停止;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刚刚倒上一筐土,与成山相距遥远,但这一小步的迈出既然是出于自我,仍是不能忽略的。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意释

君子之道广大无边而又深隐无形。往浅了说,虽淳朴无知的匹夫匹妇也能够了解一些;往深了说,就是圣人也不能尽知其详。匹夫匹妇虽然道德境界没有那么高,但仍然能够做到一些;至于最高层次的那部分,就是圣人也不能保证做得十分周备。天地虽广大,人类仍有所不满足。而君子所说的大,是天下任何大都不可比拟的;君子所说的小,也是天下任何小所不可比拟的。《诗》云:“鹰击长空,鱼纵深渊。”这是比喻君子之道至高至深。君子之道就肇端于匹夫匹妇的日常生活;及升华到最高境界,则耀眼于整个宇宙。

致用

第一,君子之道既顶天又立地,既高于世俗又立足于世俗生活中。据何劭《王弼传》载:王弼认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梅鼎祚编:《西晋文纪》卷五,见《四库全书》,光碟检索版。)伟大的治国方略不能出离老百姓的生活,伟大的思想不能与老百姓的想法毫无关系,伟大的人物的话语、举止形貌不能与老百姓殊相异类。当然,伟人毕竟是伟人。普通百姓只能拘泥于自己的眼前生活,而伟人要考虑的是天下人的长远根本利益,所以伟人比普通百姓思虑更深邃、心胸更宽阔、境界更高远、为人更厚道。

第二,为什么道广大无边而又深隐无形?以致就是圣人也不能尽知其详,就是圣人也不能保证做得十分周备?为什么天地虽广大,人类仍有所不满足?为什么君子所说的大,是天下任何大都不可比拟的,君子所说的小,也是天下任何小所不可比拟的?因为这里所说的“君子之道”的“费而隐”,君子说的“大”和“小”都是从哲学意义上讲的。哲学的境界好比是百分之百的黄金,人们只能从概念上把握,只能无穷地接近,却不可能完全做到。

§§§第十三章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意释

孔子说:对于行道的君子来说,道离自己并不远,就在自己身上。如果把道渲染成远离自己的虚玄之物,就不可能达到道。《诗》云:砍伐树杈做斧柄。做什么样式的斧柄?其实样式离我很近,《诗》的意思是说,斧柄的样式就在我砍树用的斧子的柄上,近得很。可是,就是这一斜眼就能看得到的东西,有些人仍认为远,原因就是看不到斧柄就在自己手中。同理,治理民众之道就在君子自己身上,君子就以自己之道治理民众,直至达到改造民众的目的而后止。君子治理民众只要做到“忠恕”,就一定离道不远。所谓“忠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还说,君子本人笃行四条法则(孔子说自己连一条都没有真正做到):子女应如何正确对待父母,我没能做到;臣子如何正确侍奉君主,我没能做到;兄弟如何正确对待兄长,我没能做到;与朋友相交先想着给别人好处,我没能做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努力践行道德;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说话要谨慎。凡是做得不到位的地方,都不敢不努力;凡是做得好的地方,也不敢把话说绝对了。言论对照着行动,行动对照着言论,君子怎能不笃厚呢!

致用

第一,君子治理民众不要一味看其他人怎么做。在价值尺度上要立足于自身,即立足于自己的良心。王阳明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王阳明全集》卷一,《语录一》,6页。)王阳明还吟诗“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外集二·中秋》,793页。)依王阳明的逻辑,治理民众没有其他的根本法则,我的良心就是唯一的根本法则。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君子不遵守外在的条例和准则,不学习他人的治国之术。但是,那些只是治理技术,治理技术的生命力仍在于使用技术的人的良心。荀子说:“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荀子新注·君道》,189页,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北京,中华书局,1979。)总之,只有按良心去做,周围的制度和他人的治理技术在我身上才能够有生命力。

第二,孔子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按照你的良心对待别人,你的良心所不认同的事情,千万别施加到别人身上——这是每个君子治理民众的最基本的方法。只要使用这个方法,就不会远离道。

第三,既然君子按照自己的良心治理民众,良心之善是无限的,那么表现在人伦方面,君子对自己的要求的严格程度是无限的。所以,孔子永远苛刻地反省自己在父子、君臣、兄弟、朋友等人伦方面是否做得不到位。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意释

君子应根据目前现实处境行事,不要超出现实对不切实际的东西想入非非。现时处于富贵状态,就以富贵人的基础做君子之事;现时处于贫贱状态,就以贫贱人的基础做君子之事;现时处于落后不发达地区,就以落后不发达地区的基础做君子之事;现时遭遇了忧患苦难,就以忧患苦难的基础做君子之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境况,都会从容地保持君子风度。

君子居于高位,不欺凌位低者;居于低位,不攀缘高贵者。遇事首先端正自己,而不是先要求别人端正。用自己的做法感化别人,不会引起别人的不满。君子即便处境不佳,也绝对不抱怨老天不公、周围人不善。君子就在平淡的生活工作中等待命运的实现。小人则不同,小人总是不安分,不踏踏实实干好每一件事。幻想投机冒险,以博取侥幸之功。射箭的道理相似于君子行道。没有射中靶心应该反省自己,不要强调客观。

致用

此一章给人最大的启示是:君子拼搏进取、顺逆成败从不归因于客观。孟子说:“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孟子·离娄下》,1140页。)别人对我态度蛮横无理,我不怨恨别人,只是自我反省。肯定是我有问题,否则怎会招来此事。这种思维方式在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身上结出硕果。明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为坚持正义得罪了昏君明武宗和恶宦刘瑾,一下被发配到几千里外的蛮荒之地——贵州龙场。龙场在万山丛中,杂草荆棘铺地,虫蛇怪兽横行,瘴气弥漫,土人生活原始,语言不通。可以通话者只有个别亡命于此的中原人。王阳明初至,食宿无着,只能自耕自养,栖居山洞。同期到达的一个北方小官吏主仆三人大概因忍受不了这种险恶环境,相继绝望而死。也就是说,周围的一切客观条件对王阳明来说全都化而为零。原来在中原地区主持正义、当君子所借助的浸透着文明的物质、制度、机构、人脉、氛围转眼间全都不存在了。说得再透彻点,在这里想找一个敌手,把自己对人间丑恶的愤恨发泄一下都没有机会,因为这里不存在中原那层次的文明水平,找不到这个层次的对手。这个世界好像就剩下他一个人了,没有了参照系,他的存在失去了任何意义。怎么办?王阳明没有怨天尤人,诅咒苍天不公、世道不善,而是一切立足于自我,自己拯救自己。在赴龙场途中,前有险峻路途,后有刘瑾爪牙追杀,阳明毫不畏惧。在一野庙墙壁题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三,《年谱一》,1228页。)眼前险境之根在吾胸。吾胸滞留则有,不滞留则无。这种强烈的主体性意识,使阳明能将龙场险境不滞于胸中,而紧紧把持住自身。《年谱》载:“(先生)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椁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而从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饲之;又恐其怀抑郁,则与歌诗;又不悦,复调越曲,杂以诙笑,始能忘其为疾病夷狄患难也。”(《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三,《年谱一》,1228页。)条件异常艰难濒临死境,可王阳明仍始终保持镇静、乐观,忘掉不幸。不仅如此,王阳明还主动出击,创造和书写环境。他用自己头脑中的儒学框架,对自己的行为和周围事物进行组合、改造、修饰、建构,主观精神客观化,使中原地区的文明氛围被复制出来。他乐融融地称自己住的阴暗、潮湿、寒冷的山洞为“阳明小洞天”,“童仆自相语,洞居颇不恶。人力免结构,天巧谢雕凿。清泉傍厨落,翠雾还成幕。我辈日嬉偃,主人自愉乐。虽无棨戟荣,且远尘嚣聒”(《王阳明全集》卷十九,《外集一·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三

同类推荐
  • 死亡简史

    死亡简史

    本书是以死亡为主题的著述,它从战争、宗教、政治、自然灾害、疾病等各个方面,对东西方死亡现象作深入的思考,帮助人民理解死亡,坦然面对和接受死亡,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积极的地生活,享受生命的过程。
  • 易经大智慧

    易经大智慧

    国学经典,包罗万象,深奥难懂。如何参悟?如何为我所用?轻松阅读国学丛书结合当今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利用古今中外的具体事例重新诠释经典的智慧;让您能够轻松领悟!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它主要通过简单的故事,让厚重的《易经》变得生动,用最短的时间将《易经》知识了然于胸。
  • 易经一日一解

    易经一日一解

    六十四卦网罗天地万象,穷尽宇宙之变化,展示了人事的吉凶悔吝。《易经》用阴阳之道来解释天、地、人、万物的变化原理,其中彰显了天道行健、自强不息的人类精神,同时也点明了厚德载物、与时变通的生存谋略。借鉴古老的人生指南,开启真正的智慧,我们将用和谐的举措去趋吉避凶、如意纳福,去考量世界,体验人生。
  • 老子大智慧

    老子大智慧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本文从做人准则、处世准则、做事之道、修身养性四个方面对老子处世之道 进行了较为透辟的分析,以古今中外一些经典事例为背景,采用了浅显易懂的文字进行叙述。
  • 章太炎思想研究

    章太炎思想研究

    是20世纪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章太炎生平、思想与学术的学术专著。章太炎被鲁迅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是开创中国近代思想与社会大变动的第一代披荆斩棘者中的杰出代表。本书依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章太炎的大批手稿和他所阅读过的各种书籍,结合中国近代社会和革命变迁的实际,展示了章太炎走出完全脱离实际的旧书斋而投身革命的曲折历程,以及他力图通过对西学有选择的吸收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扬弃与更新的真实状况。章太炎的思想、学术及其革命生涯。是中国近代社会与革命的一面镜子。
热门推荐
  • 帝后烟云

    帝后烟云

    没有遇上他之前,她是云淡风情,从容一身的洛轻尧,遇上他之后,她是谈笑用兵,计谋绝世的洛军师。,她是谁?是曾经即使为婢仍然一身骄傲的女子,还是曾经笑歌天下的巾帼红颜,还是后来艳冠六宫的洛后,一面是淡定从容,一面是无双骄傲,一面是铁血手腕。九重之上,这样的她却是孤独而寂寞。只因为那个人对她说我把我的天下和江山交付你的手中,从此她便被捆在了这个以信任为名的牢笼。但当那唯一的信任都不存在的时候,她宁可做回纳个一身从容的洛轻侥。【上卷:逐鹿天下】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辗转七年岁月,她伴他天涯纵横,无论是曾经七王府后的兮笑浅言,还是后来雁门外露出过一丝脆弱的女子,还是对阵三军,冷静自若,血染沧海的浴血战神,那个一身的谜题,永远看起来适合生存在九天之上的飘渺女子,玲珑心窍,让人慢慢的迷失在她的温柔中。纵然狂妄如慕容离尘,沉着如慕容町,骄傲如赫连云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的靠近,想要和她站在同样的位置,让她的眼中慢慢的看见他们的存在、“我输了,不是因为我不如你,而是因为你赢了她”“十四哥,松开她的手,从此慕容町不与你争天下”“我又该拿你怎样办?明明一开始布好的局也会在不经意间被你毁去了,”“从此我的天下和性命交予你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温柔的说着誓言,连自己也分不清真假。一切的一切只缘自一个名字“洛轻尧”。【下卷:江山红颜】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突然之间失去了踪迹的凤临帝后协同太子,帝都风起云涌。三方人马相逐:到底谁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与四年前截然不同的赫连云,疯狂到不折手段的追逐,终于明白爱情的怎样的思念,一心想要寻回她的凤临帝王。从天牢出来就注定要沦陷的慕容离尘,执着的想要看到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你是我的梦想,所以阻挠的人都是我的敌人。”“十五放开了你的手,我将他那份一起给你”“既然我可以对江山执着如此,自然也可以对你,朕的后”红颜天下,到底谁的江山,谁的红颜。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重生毒女,腹黑二小姐

    重生毒女,腹黑二小姐

    登基那年更是灭她满门,把她打入冷宫,毁她响彻九国的绝世容貌,为了心爱之人无视孩子的遇害,原以为可以死的安乐,请跳坑——转新文】夫妻八年,谁知现任皇后将她开肠破肚,夫君更是冷眼旁观。得以重生她软硬皆施,抢走大姐的心上人,毁了大哥的名誉。算计两个妹妹的婚事,获取几个皇子的芳心,与生母联手,夺取大夫人之位,玩弄皇子于手掌中。只要能够复仇,夫君待她千般宠爱,她不惜任何手段,遇神杀神,遇鬼斩鬼。“完颜烈,郑雪你们不得好死,定会下十八层地狱,不得超生,我死也不会放过你们……”完颜烈你真是够狠的,同床共枕八年,【已完结,得到的却是你的虚情假意,知道她最得意的就是容貌,竟如此狠心的毁去,若有来生,定叫你尝尝生不如死的滋味。—————————————“二小姐是与我有仇?”完颜烈。万般温柔,却是骗局一场,只因她是丞相府二小姐,不过就是为了权利。“不,我与你无怨无仇。”吕倾禾。“那为何如此敌意相见?”完颜烈。“因为我与你站在一起,天地不容。”吕倾禾。————————————筒子群:335124031【记得备注:凤娆】哦
  • 红楼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典藏)

    红楼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典藏)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兴衰沉浮为背景,描写了封建贵族家庭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暴露了封建贵族阶级及其统治的腐朽与罪恶,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小说全面真实地展现了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堪称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作品对封建社会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进行了深刻反思,歌颂了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和自由美好、违反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 办事办到位

    办事办到位

    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好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我们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把每一件事都办好,办到位。
  • 元曲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元曲三百首》介绍了元曲的整体风貌,并同唐诗宋词进行了横向比较,使读者对中国诗歌的多元成就有所会心,且获得文学知识与情操素养的全面享受。《中华国学经典读本:元曲三百首》内容丰富,每首元曲后都有注释、语译、赏析三方面内容。
  • 最萌关系,运!

    最萌关系,运!

    他,是重生后的俊美傲气少年,一身骄矜,玩驱魔术的少年天师,男神范!而她,是很有都市剩女潜质的风水师,什么叫剩女潜质,就是目前还没剩,根据生活交际习惯判断下来,一定会剩下的那种。宅女范!第一次见面,她说:“咦,你就是我弟说的那个朋友,怎么长成这样,一定没什么朋友吧?”他不解。她立刻笑着说:“帅到没朋友听没听过?”
  • 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

    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

    唐诗是中华名族智慧的结晶,它如浩瀚的海洋,蕴藏着数不尽的珍宝。历代人吟之诵之,借此体味人生苦乐,感悟生活哲理,议论社会时弊……《时光文库: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的选编,参照了多种唐诗选本,提取各家精华,旨在于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本普及型唐诗读物,从而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永远的驿站

    永远的驿站

    按其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两大类。其一为人文景观、遗迹,如《崇武古城》、《封闭与开放的土楼》、《走进四堡》等,作者凭藉这些历史遗存表达了加强国力、走向开放及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热切愿望。其二为历史人物,如《民族英雄郑成功》、《世纪侨魂》、《睁眼向洋看世界》等,书中共收录这方面的文章15篇,通过郑成功、陈嘉庚、林则徐等人物的风云际会,尽情讴歌了他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道义精神及神圣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