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700000007

第7章 《道德经》意释致用(6)

古代善于以“道”治理天下的人不是引导民众耍小聪明,而是提倡民众保持淳朴忠厚。民众难以治理就在于小聪明太多。所以,谁要用小聪明治国,就会引导民众耍小聪明,这是对国家的戕害。谁要不用小聪明治国,而是引导民众保持淳朴忠厚,这才是国家的幸福。

知道此两者的差别就能发现真理。常懂得发现真理本身就是一种玄妙的“德”。玄妙的“德”很深、很远与万物相往返,然后达到完全随顺万物。

致 用

领导者应要求自己和下属保持淳朴。但是,淳朴不是傻瓜不开化,而是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在淳朴之外使用智能,想的再绝妙也是小聪明,收获再大也是蝇头小利。耍小聪明、拘泥于小利,早晚会招祸。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意 释

江海之所以超越无数深谷、成为最能会聚河流的地方,因为其地势最低,故能超越无数深谷。所以,圣人想成为民众的领导者,必须先以谦下低调使民众归之如水。想成为民众的表率,在好处面前必须置身民众之后。所以圣人成为领导,民众不觉得有负担。做一些超前的事情,民众不觉得有妨害。所以,天下人乐于拥戴圣人,对圣人当领导不会厌烦。圣人从不与人争夺名利,所以天下也没有人与他相争。

致 用

领导者的所谓“下之”、“后之”,既不是低声下气地讨好下属,也不仅仅是停留在语言上的谦下;应当是激活下属,为下属提供自我实现的条件。所谓“不争”并非什么都不争,而是不与下属争名利地位,不与下属比赛做具体事情本领的高低。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意 释

天下都说我行的“道”巨大,似乎不像什么。就是因为太大,世界每一物都比“道”小,所以似乎不像什么。若非得让“道”像什么,时间长了,“道”就会像每个具体物那样渺小了。

我的治国方略中有三个法宝可以体现“道”,须随时拿着它,保护好它。第一叫做慈爱,第二叫做节俭第三叫做不敢与天下万物争强。慈爱故能勇敢;节俭故能得到广泛认同;不敢与天下万物争强故能超越所有器物。舍掉慈爱而追求勇敢,舍掉节俭而追求据地宽广舍掉柔顺而与天下万物争强,必死无疑!用慈爱这个东西,战必胜,守必固。天要救谁,必用慈爱来保护他。

致 用

领导力的巨大在于能激活万物。领导当然本事越多越好。但领导者最重要的是善于行“道”,不应刻意追求在具体工作方面超越下属,与下属争强。否则,领导者就降低了自己的管理层次,与做具体工作的下属同列。

领导者如何具体行“道”?第一,以爱下属之心给下属布置工作;第二,作风俭朴,拉近与下属的距离第三,在做具体工作的能力上不与下属争高下。

§§§第六十八章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意 释

古代好的武士不用武力;善于作战者不用逞威;能制胜者不与敌方接战;善于用人者待人谦下。以上讲的都是不争的道德,也就是说借用对方的力量,这与自然的最古老的终极真理相一致。

致 用

领导者的智慧和力量并非在于自己个人智力超群而在于善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激活下属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实现自己的理想。领导者也是人,也具有人的一般性特点,即愿意比别人更强。但是,头脑清醒的领导者应该懂得,自己个人的强大总是有限的,只有善于借助众人的力量,其强大才是无限的。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

意 释

指挥战争的箴言是:“我不敢轻易采取攻势而宁可采取守势;不敢轻易争一寸而宁可退让一尺。”其中隐含的意思是:有队列如同无队列;奋臂如同无臂可奋赴敌如同无敌可抗;执兵器如同无兵器可执。用兵的祸事莫大于轻敌,轻敌能使我的战争法宝丧失殆尽。所以,两支实力相当的军队对峙,能够自我抑制的一方将最终取胜。

致 用

领导者切忌轻视别人,处处与人争先。具体来说领导者的强大并不表现在有形的硬实力如何雄厚,而在于能激活他人的有形实力,化而为自己的实力。这种能力才是领导者更应具备的无形的软实力。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意 释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实行。可是天下却没有人能够理解,能够实行。我的话是有主旨的,我做的事是有指导的,人们就是不知道我的主旨和指导,所以理解不了我。理解我的人很少,取法于我的人更难得,在常人眼里圣人不值钱。虽然他胸中隐藏着美玉,外表却裹着粗布衣。

致 用

领导者识才固然要听其言观其行,更重要的是看其说话做事背后的指导思想。没有指导思想,虽然能做成一两件事,但却只能停留在盲动上,数量有限,难以持久。好的指导思想能使人做成无数件事。另外,一个人即便还没有做成什么事,只要有好的指导思想,仍比做成了一些事却无指导思想者更有前途。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意 释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高层次的优点;自己有所不知却自以为知是毛病。圣人没有这个毛病是因为他意识到这个毛病是毛病。只有意识到这个毛病是毛病,才能不让此毛病加身。

致 用

一个人特别是领导者,不怕自己有所不知,就怕不知道自己不知。更可怕的是明明不知,还自以为知。老子在这里强调人贵自知,自我把握。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大威至。

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意 释

民众一旦不惧怕统治者的威严,对统治者来说大的祸患就要来临了。不要简慢地对待民众的生活,不要腻味民众的生活琐事。只要你不腻味民众,民众才不厌恶你。所以,圣人自知之明,不张扬自己;珍视自己所达到的“道”的境界,不自以为高贵。所以丢掉后者追求前者。

致 用

自以为了不起的领导往往喜欢在群众面前耍威风他们轻视群众的力量,不重视群众的生存,不愿意和群众打交道。殊不知群众一旦看穿他们,厌恶他们,他们将威风扫地,一败涂地。领导者真正的自知之明就是知道自己的局限性,不盲目自夸。真正的爱惜自己就是不自以为高贵。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知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意 释

勇敢表现在刚毅上则死,奋勇表现在柔顺上则活这两种勇敢的表现或得利,或得害,老天厌恶前者,谁知是何缘故?天之道告诉我们,不争才有真正的胜利不出声才有好的回应,不召唤自然到来,从容而不做作地筹谋。天道之网广大无边,虽稀疏却没有漏洞。

致 用

领导者做事宜因凭自然顺时就势。外于此的是非善恶、喜怒哀乐概不注目。胜,求符合规律之胜;回应求符合规律之回应;善报,求符合规律之善报。只要顺应规律,或早或晚,必得成功。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常畏死,而为奇者,吾执得而煞之,熟敢?

常有司煞者煞。夫代司煞者,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希有不伤其手。

意 释

“煞”,杀也。统治者违反“道”不给生路,民众被逼急了就不怕死,何必还用杀人恐吓之呢?要想使民众经常怕死,就不要偏离“道”。对偏离“道”的人捕而杀之,以后谁还敢偏离“道”呢?“道”自然会斩杀偏离“道”的人,谁要想代替“道”斩杀偏离“道”的人,就如同外行代替木匠去砍斫木头。外行代替木匠去砍斫木头很少有不伤手的。

致 用

领导者惩罚人必须符合“道”,即与人为善,助人改过,促人向上。领导者惩罚人,不与人为善就是不符合“道”。下属不惧怕不符合“道”的惩罚。要想使下属惧怕惩罚,所作惩罚必须符合“道”。对因违反“道”而受到的惩罚,下属没有理由不服,也没有反抗的勇气。“道”是应否惩罚人的唯一裁判者。在“道”之外惩罚人就是“代司煞者”、“代大匠斲”,最终受惩罚的是领导者自己。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

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意 释

民众吃不饱饭,因为统治者收税太多,所以吃不饱饭;民众难以治理,因为统治者满足自己私欲的作为太多,所以民众难以治理;民众不怕死,因为统治者享受太奢侈所以民众不怕死。只有不刻意追求享受者,才高于刻意追求享受者。

致 用

领导者并非不能享受。但不能有牺牲民众利益为代价的享受。领导者应有不与民众利益相冲突的享受。民众富我富,民众穷我穷。所谓“无以生为者”就是不于民众的利益之外另追求其他享受。

§§§第七十六章

人生之柔弱,其死坚强。

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

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意 释

人活着时躯体柔软,死后躯体僵硬;草木成长时质地柔韧,死后枯脆。所以坚硬者属于死亡一类,柔软者属于生存一类。所以军队数量太大,不好协调,容易被击溃;树木太高太粗,则要供人使用,容易招人砍伐真正的强大者不张扬,真正的柔弱者实质上居于上位。

致 用

领导者处下并非真的不竞争;柔软并非真的懦弱无能。处下、柔软就是屈己以顺“道”,不与“道”相对抗。在因顺“道”的基础上力争上游,最终定居上游。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馀。

熟能有馀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处,斯不见贤。

意 释

自然之“道”如同拉弓吧,拉开了又弹回去,弹回去又拉开。也就是多出来的截去,少了的补齐。自然之“道是截长续短。社会之道则相反,搜刮穷人让富人更富。人间谁能向自然那样拿出其多出的部分奉献给天下的不足者只有行“道”者。所以,圣人为政与“道”合一。做事而不自以为能,成功而不自傲。有贤德但不有意显露。

致 用

“道”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领导者行“道”,首先应找到自我调节系统是什么。系统在外部条件的强烈作用下会震荡不已,但无论如何震荡,始终不能打破系统内的平衡机制。比如,某一要素在系统内占有百分之十的比重;当我们将这个要素扩大五倍时,系统就会进行自我调节,或者让已扩大的再缩回去,或者将系统中的其他要素也扩大五倍。比如,钞票和货物的比值是个系统,钞票增加,货物必须按相应比例增加。若滥发钞票,必造成通货膨胀导致货币贬值。

§§§第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

故弱胜强,柔胜刚,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意 释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可是攻击坚硬强固的东西,谁也比不上它有力,因为它的渗透力是无以替代的。弱能战胜强大、柔能战胜刚强,天下无人不晓得却无人能实行。故圣人有言:“能够默默承受住整个国家的屈辱,才能当整个国家的君主;能够默默承受住整个国家的危险,才能当整个国家的统治者。”这些正面的道理总是用反面的经验教训来表达。

致 用

领导者以“道”战胜非“道”绝非是以血还血、以牙还牙。除迫不得已外,应从长远计,从广大计,从不同角度计。借其力,因其势,用其形,顺而同化之。为此,领导者必须能够忍辱负重、不计个人得失,以待转机。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意 释

化解很深的怨仇,无论怎么做,都必然有顾及不到之处,这岂能使对方改过迁善?圣人施德是出于自己的天然秉性,不要求回报。就像债权人手执债权的借据却不向对方索债一样。有道德的人只持有借据,不要求偿还。没道德的人老想让别人定期还债。天道无亲无疏,只支持善人。

致 用

领导者善待下属应是出于自己善良的秉性,并非以下属对自己忠诚作为回报。行善有不同层次:行善而祈望他人善待我;行善而祈望他人改过迁善;行善是我的本性,不祈望他人有什么反应。最后一种是最高的行善境界。

§§§第八十章

小国寡人,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意 释

小小的村落,有很少的民众。在这个村落里,不追求使用能提高十倍百倍效率的便利的工具;民众安土重迁。虽有通达远方的舟车,人们用不上;虽有铠甲兵器,人们从不列阵打仗,所以用不上。民众还是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这里的民众以自己的食物为甘,以自己的服装为美,以自己的居所为安,以自己的风俗为乐与相邻村落之间距离很近,乃至鸡犬之声相闻,抬眼就能互相望到,可村与村之间的民众至老死也不相往来。

致 用

一个社会在运行中总是存在着发展速度与稳定之间的矛盾。在这里,发展与稳定的平衡点应放在大多数人的幸福上。不发展,人的生活水平停滞不前不可;发展太快,造成贫富分化过大,引起剧烈的人际冲突也不可。如果冲突太剧烈,以至威胁到大多数人的生命存在,人们就会产生不如回到社会原来状态的心理。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意 释

真话不中听,中听的话不真。善良的人不用自我辩解,总是自我辩解的人不善良。自以为知的人知识并不广博,知识广博的人不自以为知。圣人不积私财,为别人做事越多自己拥有越多,给予别人越多自己所得越多。天之道利人而不害人,圣人之道,为他人做事而不为己争。

致 用

领导者应做到不偏爱听顺耳之言,不追求形表,不自以为最聪明最博学。

领导者也追求自我实现。但要通过为他人服务来达到自我实现。如果为他人服务却没有能够自我实现,没有做到“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说明服务者偏离了“道”。为他人服务也要建立在“道”的基础上。以“道”激活他人,他人做成的事业根源于我,亦可视为我之所有。

同类推荐
  • 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先秦诸子百家,是后世思想学派的源头,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中国恢宏历史的结晶,塑造独立性格,传承灿烂文明,两者缺一不可。研习先秦诸子应注意:汲取各家学说要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与时俱进,学以致用。《史记》究天人之迹,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拜读应谨记:一、读史学做人,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二、读史学智慧,融会贯通,为己所用。
  •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是胡适先生于20世纪初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期写成的著作。被誉为“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虽然只有上卷,但是它的成就和特色足以为后世哲学史家开出全新的境界。”写法上摒弃了中国哲学史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开始写起的传统,直接从《诗经》、老子、孔子讲起。考证先哲生存年代,辩识古人著作真伪,还原先秦诸子本来面目。既不随意藏否,也不轻薄评议古人,言必有据,不作无谓的意气之争,显出作者平和的大家风范。此外,本书考证先秦各家流派的师承、变迁痕迹及递次演进的脉络,可谓“一本书读懂诸子百家”之作。
  •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本书是一部以王阳明的心学形成历程为主线的人物传记,将他的生平、心学以及现代励志概念结合起来,更深层次地、更独特性地介绍王阳明其人其学。这不是一部简单的传记,它深入浅出,幽默有趣,是有关王阳明的著述中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
  • 沉思录II

    沉思录II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先师、古罗马著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谈话录。此书中,作者以寻求个人的心灵自由、安宁为宗旨,主张回归内在的心灵生活,倡导遵从自然规律过一种自制,追求理想的生活。时至今日,爱比克泰德的思想对背负巨大生活压力、心灵躁动不安的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深远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 易经的智慧

    易经的智慧

    本书对《易经》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讲解,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艰涩难懂的《易经》的精妙阐述给广大读者,与此同时,作者还详尽记录了自己的《易经》心得以飨入门爱好者与资深研究者。《易经的智慧:我读易经心得》深含高等数学二进制的数理基因与阴阳对立统一唯物辩证的哲理基因,所以是科学的、唯物辩证的,并非一般的历史文化知识,更不是用来专门卜卦的书。除上面所说数理哲理外,还充满着对人的忠告与训诫:做人要坚守正道,弃恶从善,居安思危,趋吉避凶,积极应对困境,走向成功。
热门推荐
  • 鬼吹灯II

    鬼吹灯II

    热播网剧《鬼吹灯之怒晴湘西》改编自本书!生死轮回的千古之迷,,消逝的千百年文明,尘封的古老遗迹,苍茫大地上盘伏着巨龙,守护这一切。大河滔滔、黄沙滚滚,还是沧海桑田,这里到底隐藏着什么?那些埋藏着的生命灵魂徘徊挣扎,永生之门的出口的通道究竟在哪里?一行人意外探索着这一切未知之谜,逐渐揭开隐藏其后的神秘传说。
  • 痞少追爱:预定小小妻

    痞少追爱:预定小小妻

    据说阮氏的大少爷有了一个未婚妻,对于这段灰姑娘与王子的“爱情”,很多人都是抱着看戏的态度,这不,刚订婚不久,一个自称阮少高中同学的女人就跑到公司公然勾引他。我去……阮家那本《阮王氏打击小三大全》她是白读的吗?与小三斗争,绝不手下留情,为了自己的幸福着想,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场好戏开始了……
  • 狐狸少爷:一吻定情

    狐狸少爷:一吻定情

    裴修杰,他是黑道的大少爷,一双狭长的桃花眼,勾人心魂,亦狡猾如狐狸。可都说狐狸花心,却不知若遇上真爱,便专情到不会轻易放手。他眯起狭长的眼:“亲爱的,世上哪来那么多的偶然,我们之间只需一次,之后的便都是注定。你已经印上了属于我的记号,注定这辈子是我的女人。”季凌希,他是富豪的独生子,也是个纯情小男生,为爱冲动,也学会为爱放弃。从虎口将她救下,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他看着她,眼中一如往常的温柔却让人揪心:“其实,你并不喜欢我,是吗?”欧皓南,裴修杰的好友。冷酷如冰的男子,却在心里藏着隐忍纠结的情感。父亲的一纸契约,让本过着无忧无虑生活的童向悠不得不从一个怀有美好梦想的千金小姐变成了黑道少爷的女人。可她童向悠早就赌咒在先:“裴修杰,别让我再看到你,否则一定撕烂你的狗嘴!”契约签订的那一刻,所有的精彩,才正要开始上演呢~亲!喜欢就多多支持呀~~
  • 绝世独宠妃要休夫

    绝世独宠妃要休夫

    王妃休了王爷?王爷整天以泪洗面,寻死腻活?背对着王府大门,挥挥手终于可以解脱了,更是摆脱了那几个超龄的假儿子,拍拍身后的包裹,有了它哪怕是一辈子游手好闲也能舒舒服服的过自己的小日子了...嫂嫂掉进来钱眼,妹妹刁钻任性,哥哥懦弱无能,还有一个自命风流的混蛋处处闹心。。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终于找到了头顶那缕阳光的时候,天降厄运。什么?丫鬟?给大王爷当丫鬟?刚从那里面逃出来,再回去可能吗?隋翰羽当朝丞相,更是王府的大王爷,有着绝世武功,更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女人色胆包天,竟然将王府里弄得乌烟瘴气的时候潇洒的一走了之?是不是活的不耐烦了?想走有那么容易吗?经过本王的允许了吗?%%%%%%%%%%%%%%%%%%%%%%%%%%%%%%%%“将军,这是我为你绣的手帕,看看可否喜欢?”“难得呀?这么笨的人竟然也会绣手帕?”大王爷一把抢过来放在鼻间一闻,对着手帕就是一通咳嗽顺手放在怀里,“既然已经脏了,那我只好勉为其难的收下了。”“你喜欢,那就送你好了,反正这也是我刚从茅房里捡来的。”“呕呕呕.....”%%%%%%%%%%%%%%%%%%%%%%%%%%%%%%%%书房里,大王爷看着刚进来的人冷淡的说道,“这是你的卖身契,写上你的名字就可以离开了。”陈佳鑫刷刷的写上名字,转生就想离开。隋翰羽看着手上的婚姻契约书上陈佳鑫这几个大字,心里偷笑‘你是永远走不出这个王府的,王妃,,你以为能跑得了吗?’“大王爷,你我主仆一场,以后再也不会相见相见了,可否写上你的名字让我以后好留作纪念?”处在兴奋中的大王爷浑然不知自己自己在和离书上写上了自己的大名。陈佳鑫走出书房看着里面捧着婚姻契约书兴奋中的大王爷,小样,和姐斗,简直是自不量力。
  • 他身上有条龙

    他身上有条龙

    谁说纹身的都是流氓?且看因为爱人背叛而投身军旅,三年后从神秘部队退役,拥有真龙纹身的最强王牌回归都市,叱咤风云,无敌天下!
  • 一吻定情

    一吻定情

    晨雨看着震说:“再见。”趁震一时发呆突然搂住震的脖子,吻住震的嘴唇,又吻了他的脸颊。然后晨雨满心是笑的向自己的房子走去,她终于做了自己一直想做的事,这件事,在一年前震面试她的时候,她就想这样了。这一年期间,在想象中,她不知道做了多少次了……
  • 教授大人有点甜

    教授大人有点甜

    自从高远再次遇到多年未见的霍商,请别问我逻辑君在哪,什么爱车被拖,什么被小混混追的满街逃窜,我只能说,这些都弱爆了。,问。书友群:297652967期待各位大大的大驾光临什么被夜闯民宅,什么泡妹不成反被压啊,被狗狗给叼走了。可能有些小剧情有点那个什么什么,但是,为什么高远最近倒霉连连?答,应为他碰到了一个叫霍商的男人。本文走的是轻松搞笑路线,好吧,它跟节操君一样,他就预感到他平静的生活将再次被彻底打乱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甜蜜逃婚:萌妻好贼

    甜蜜逃婚:萌妻好贼

    ”小东西不乖,顾谅桀很懊恼,“宠得无法无天了是不是?”这话她不爱听,从此宠爱有加。“桀哥哥打算什么时候移情别恋?我好腾出妻位。某日,周西西小脾气一冲,“那你是怪我咯?”◆某年,顾谅桀抓回了一大两小,他是陵城第一世家尊贵的顾少,周西西理直气壮,“桀哥哥,面对及时出现的顾谅桀,我是贼妹纸,你要和贼一辈子吗?”大儿子聪明伶俐,翻着小白眼,委屈道,一副瞧不起顾谅桀,“保释费多少,某次终于猎获甜心萌妻,我没带现金,刷卡。”小儿子笨拙呆萌,扯着周西西的手委屈告状,周西西再逃失败,“妈咪,坏叔叔偷了我的脸!”
  • 白银时代

    白银时代

    小说中说:“希腊神话里说,白银时代的人蒙神恩宠,终身不会衰老,也不会为生计所困。他们没有痛苦,没有忧虑,一直到死,相貌和心灵都像儿童。死掉以后,他们的幽灵还会在尘世上游荡。”王小波用自己深刻独特的思考,对这个貌似无忧无虑的“白银时代”进行了荒诞的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