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500000003

第3章 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1)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佛教为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古北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悉达多是名字,乔答摩是姓氏。后世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释迦是种族名,牟尼是尊称,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释迦牟尼是在古代东方历史上提出了独特的价值标准的思想家,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宗教家。

佛教历史悠久,影响深广。自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来,至今佛教已经延续了2500多年。它曾经广泛地辗转流传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中国、朝鲜、日本、越南、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家,蔚为大观。它对上述国家的政治、经济、哲学、道德、文学、艺术、医学、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和广泛的影响。近代以来,佛教也流传到欧美等国。佛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

为了准确地把握佛教哲学的内容,必须明确佛教、佛法、佛学与佛教哲学的联系与区别,分清它们的不同含义。

§§§第一节佛教、佛法与佛学

佛教是指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佛教经过长期的流布,在不同的国度形成五花八门、风格各异的流派,各派自立门户,别树一帜,异说纷纭。但是,各国的佛教流派都声称崇奉三件物事:佛、法、僧。这三者被称为佛教的“三宝”。三宝就是构成佛教整体的三大支柱。“佛”,指佛教的创始者、祖师释迦牟尼,也泛指一切佛。“法”,指释迦牟尼传授的教理,实际上是包括释迦牟尼以及后代佛教学者所阐发的佛教教义,是教化、开悟众生的理论学说。“僧”,指释迦牟尼建立的教团,泛指信奉、弘扬佛教义理的僧众。佛、法、僧包含了佛教的信仰对象、信仰理论和信仰徒众,由此三者又展开和形成为更复杂、更全面的系统结构,如由对佛的信仰而有各种礼仪制度,由法的演变而形成若干派别,由僧众而有各种清规戒律等。佛、法、僧正是反映了佛教的内涵和外延的规定。简单地说,佛教就是由佛、法、僧三者综合构成的宗教实体。

佛法,就是上述三宝中的“法”,即佛教的各种教义和学说。佛法的“法”有两层意义:一是轨持的意思,凡持有自性的现象,均称为“法”。佛教认为佛所说的法门,能令众生获得解脱,故称为“法”;二是道理的意思。佛法分为四种,即四种道理: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法的教,指教典。教法是指佛教的全部典籍。理法的理,即道理。理法指教法中所阐明的义理。行法的行,指修习践行。行法指依理法而进行的戒、定、慧三学,也就是关于如何持戒、如何修禅定、如何获得“大智”的宗教践行。果法的果,指结果。果法即修行圆满后而证得的所谓菩提、涅槃等圣果。佛法虽称有八万四千法门,但其大纲是教、理、行、果四法。所谓“因教显理,依理起行,由行克果”,就囊括了全部佛法。与教、理、行、果四法相应而言,是佛教常说的信、解、行、证四法。信,是信顺教法;解,是解悟义理;行,指依教理而起的修行;证,指修行所得的圣果。全部佛教学说,是论证人们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问题,也就是解脱论。解脱论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达到解脱目的的方法、功夫、条件;二是解脱境界。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佛法中的教、理、行和信、解、行属于因,果和证属于果。概括起来说,佛法包括解脱的原因和结果两方面的内容。

佛学的含义,佛教界和学术界的理解都各有不同,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佛学与佛法的含义相同,包括了教、理、行、果,即学理和实践两个方面;一种认为佛学是专指佛教的学理、学说而言,不包括行持实践方面。根据佛教的传统论述,联系佛教学说的实践性特征,我们以为佛学应该是指戒、定、慧三学而言。戒学,戒指戒律,是防止人们作恶业的。定学,定即禅定,修持者思虑集中,观悟佛理,以断除情欲。慧学,慧即智慧,谓能使修持者断除烦恼、迷妄,以获得解脱。所谓“依戒资定,依定发慧,依慧断除妄惑,显发真理”,就概括了佛教修持者全部的修学内容。戒、定、慧三学是互相联系、依次推进的连续性过程,是佛教学说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三学包括戒学和定学的实践部分和慧学的理论部分,所以佛学也是包含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的。

§§§第二节佛教哲学的构成

哲学是研究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佛教三学中也含有少量的哲学内容,慧学则既贯穿着佛教道德学说的内容,也广泛涉及对人生和宇宙的看法,从而包含了更多的哲学内容。佛教的根本目的是力图超脱和超越现实生活而求得所谓解脱。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佛教始终在寻求人生乃至宇宙万象的真实本质。为了适应对信徒说教和跟外学斗争的需要,并随着佛教理论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历代佛教思想家日益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高度阐明教义,从而也日益增添了佛教的哲学色彩,丰富其哲学内容。佛教的理论一般是从境、行、果三方面进行论述的。境,即所观的对象,也就是认识的对象。行,是修行。果,是修行所得的果。也可以这样说,境是佛教对世界的认识,行和果是佛教的实践活动。佛教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对境这一范畴的论述上,也就是对境的所谓真实本质的各种说法上。佛教认为,对于认识对象的真实本质的认识,构成了佛教真理。其实这种真理并不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内在规律的正确反映,而包含了对世界的虚幻反映。正是这些理论在大乘佛教学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佛教哲学是佛教全部教义的思想基础,换句话说,就是佛教教义中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部分。由此看来,佛教哲学的对象、范围比佛学要窄一些,它是佛学中的一部分,是其中的思想核心部分。

佛教是独断的说教、虔诚的信仰,哲学是智慧的追求、理性的思索。佛教不等于哲学,哲学也不足以概括佛教。但是,佛教中包含了哲理,以哲理为理论基础。宗教信仰和哲学智慧奇异地结合于佛教之中。由此又可说,佛教既是宗教,也是哲学。也就是说,“佛教即宗教即哲学。”那种“佛法非宗教非哲学”的说法,是不符合佛教实际情况的。

佛教哲学是怎样构成的呢?佛教哲学既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也就是说,它既属于认识的范围,又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从历史上看,佛教哲学的范围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上面提到,佛教的理论轴心是寻求人生乃至宇宙万象的“真实”,为求得解脱作论证。“真实”,佛教也称“真性”、“真实性”,是佛教哲学对象的中心范畴。为了寻求这种“真实”,佛教经历了内容由简到繁,范围由小到大,程度由浅到深的思想历程。起先是着重考察人生现实问题,随之是探索人与宇宙交涉的问题,最后则扩展和深入到全体人生、整个宇宙,着力探求人生的真义、宇宙的实相。这也就是佛教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线索。

佛教寻求人生的“真实”,是着重对人生作出价值判断,即以为人生的意义是苦,人生的理想在于断除现实生活所带来的种种痛苦,并求得解脱。这是一种独特的价值判断、独特的人生观。佛教寻求人生的“真实”,这个“真实”,正如著名的佛教史研究专家吕澂先生所指出的,并不是从知识和科学方面讲的真实,而是从伦理道德方面讲的所谓“善”。参见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25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真的意义就是善,真就是善。“真实”的反面是“虚妄”,真与妄相对,真就是善,妄就是恶。善又和“净”相联,“净”,清净,断除烦恼。恶也和净的反面“染”相联,“染”,染污,也就是妄念、烦恼、过失。净、善就是真,染、恶就是妄。这里善和恶属于道德范畴,净和染也基本上属于道德范畴。可见,这是以道德作为区分、检验真与妄的尺度。佛教提倡去恶从善,诸善奉行,诸恶莫作,这都涉及伦理学的内容。

佛教由探寻人生的“真实”进到探寻宇宙的“真实”——“性空”,后一个“真实”是相对于“境”即认识对象来讲的。境也称“所知”。所知作为认识对象,既是感性活动的对象,又是理性活动的对象,这其间就有心和物的关系问题,有认识主体、认识活动和认识对象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里面包含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佛教所讲的“真实”与“所知”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具体形态,这是世界观、认识论的根本问题。

佛教对全体人生和整个宇宙的“真实”的探求,归结为缘起说,即人生和宇宙事象都是多种原因和条件的和合而生起的。缘起说是佛教全部教义的理论基石。从缘起理论加以推衍,进而就得出一切现象都是刹那变化、永远变化的“无常”的观点。再者,既然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起的,也就是不能自我主宰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无我”),人生和宇宙万物都是“无我”的,即所谓“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理论。由此而构成了佛教区别于其他一切流别的基本理论特征。佛教的缘起说和从它推衍出的“无常”论和“无我”论,涉及哲学上的宇宙生成论、本体论和动静观等重大理论问题。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4

    圣经故事4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沉思录III

    沉思录III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和哲学家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的传世名作。此书详细阐述了友谊与义务、善良与社会、利益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友谊来不得半点虚假”、“任公职者要信守规则”、“只要能坚持,老年亦健康”,这样的语段让我们在觥筹交错、霓灯闪烁间坚定地认清自己而不至误入歧途。
  •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当时没有人知道,那个挺着大肚子,背着布袋游走于街头,始终面带笑容逗弄世人的乞丐和尚,就是真正的弥勒佛。唐末乱世,在一场洪灾中,弥勒转世为人,被一对农民捡回收养,取名“契此”。就在结婚当晚,他抛下养父母、未婚妻,逃婚到岳林寺剃度出家。本想安心修行,却屡遭三个假和尚诬蔑,成为世人眼中偷吃荤腥、贪恋女色的花和尚,像过街老鼠一般受尽欺辱。在万念俱灰之时,经无名老僧指点修行,终于在弯腰插秧时重拾本来面目,从此背起布袋四处游荡,见人就笑,更在嬉笑怒骂、疯疯癫癫的言行中教化众人:少一点心眼,多一点豁达。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今年是方立天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值此欣盛之时,结集以为纪念。方立天先生为人可敬,为学可信,毕生孜孜矻矻,专注于中国哲学、佛学与文化的研究,著作颇丰,影响非凡。文集共12卷,凝聚方先生一生心血之作,堪为集大成,在中国哲学与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意义。
热门推荐
  • 得不到你

    得不到你

    写一个女孩的成长,童年的苦痛,为生计奔波的大学,还有爱情,刻骨的爱情。女孩子竟然是金牛座的。那么想要付出,付出,爱心特别多。最终还是分了手。
  • 无人认领的巨款

    无人认领的巨款

    明明是自己的钱,是神探小鹰校园幽默推理小说系列丛书之一。《无人认领的巨款》的故事内容如下:李光的妈妈黄阿姨是捡破烂的。小鹰他们接手了这个“案件”,开始寻找失主。但失主李妍妍竟然在关键的时刻拒绝认领这笔巨款。为什么不敢认领,本书是由董恒波编著的《无人认领的巨款》,这巨款的背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隐情吗?,她在捡到的一双旧皮鞋里发现了七张存款单
  • 枕上晨钟

    枕上晨钟

    通俗章回小说,小说叙述明代江南镇江府丹徒县人富珩,官至御史,因误用家人刁仁夫妇,被其欺骗愚弄,竟犯下贪赂卖爵。故权奸刘瑾将其遣发陕西兰州卫充军。其婿钟倬然,亦被刁仁所害,颠沛流漓,后因平宁王宸濠之乱有功,官至巡按,为其岳丈平反,全家团圆。
  •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人类已经迈进了21世纪,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在转瞬即逝的时光里,人们总希望自己在生活中少走些弯路,少做些蠢事,少付出不必要的代价,这就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需要增强和使用自己的智慧。本书正是通过古代那些寓意深广,耐人寻味的哲理故事,让人们在欣赏之后,确实将那些值得吸收的方法和道理转化为个人的素质,从而变得更有智慧,更有能力。本书以古代具有哲理思想的故事为依据,为了突出故事的可读性,故在其基础上重新撰写,使读者的阅读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有趣。同时,每个故事后配以简练的哲理点拨,让读者欣赏、领悟之余,自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达到明智、益心的作用。
  • 娘子,为夫要争宠

    娘子,为夫要争宠

    一次意外的邂逅,她救了他的命,而后,他们处处受到追杀,在困境中,他牵起她的手,“上天入地,携手与共,生死不离,今生不弃。”从此他的柔情只为她而绽放;从此,上穷碧落下黄泉,日夜伴君行。青楼中无意的一句“青楼满座,谁懂人心寂寞”,深深震撼他的内心,封闭已久的心一点一点的崩塌。“小萱儿,本王不会放手的,死也不..”你注定挑不掉的。“你现在是本王的王妃,竟敢想别的男人,是觉得死了一次喜欢上那种感觉啦?”世人眼中凶狠残暴的他,却对着她的冷漠而无计可施,在短短的相处中,他沦陷在她的冷漠中。“放我走...”声音淡淡的,仰头看着这个华丽无比的金屋,她觉得好累,好累。她的心只有一颗,为何想要跟相爱的人在一起就这般的难呢?片段一:“君上,姑娘被平南王给劫走了,要追吗?”属下在一旁提心吊胆的问。敢抢他的人,活腻歪是了吧。紫眸上溢出嗜血的光芒,冷冷道:“管他什么王什么神,抢本尊的人,杀无赦。”“是...”“顺便告诉他,乖乖放人,王府着火了可别伤了旁边的百姓。”片段二:“你是我的,你不嫁给我你嫁给谁?今生,你只有嫁给我,别人你想都别想。”他霸道的搂着他,威胁着。瞬间,泪水溢满眼眶。他以为他是谁啊,别以为我没人要,哼,她生气的将头扭到一边。“不嫁也得嫁,今生你注定是我的人。”满眼泪水,咆哮道:“我不嫁,就不嫁,你怎么着。”语毕,泪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一颗一颗的往下砸。半响,他温柔的拭去她腮边的泪水:“乖,不哭了哦,你看,都成花猫脸了。”她还是很生气,继续扭头不理他。“娘子,为夫错了。”柔柔的声音划过耳畔,带着说不出的温柔,令她沉醉。最后,她强忍着心中的那份悸动,换乱的逃开他的怀抱,她害怕自己的坚持在他的柔情攻势下,崩塌的一趟糊涂。片段三:“小萱儿,他能做到的本王也一定做得到。”平南王一脸执着的望着对面的女子。楚天阁,琉璃宫中,秋千架上,他亲手为她挽发,为她扫眉为她点妆的柔情蜜意他都知道,如今她在他身旁,他也可以倾尽所有,爱她,宠她,怜她,惜她...看着他坚定无比的目光以及执着,她无奈的低头,而后耐心的教他。夜色中,微波闪闪,时不时传来断断续续,曲不成调的声音。“见过笨的,没见过这么笨的。”她的耐心道了极限。他哀怨的看着他,继而一遍又一遍执拗的吹着不成调子的曲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肥婆单恋手札

    肥婆单恋手札

    她不是美女,除了胖些还算是可爱的。他是帅哥,还有一手好厨艺,女人见了百分百爱。她声音好听,他就是因为上了这个当,见鬼的抛弃互联网与她见面?
  • 天价傻妃

    天价傻妃

    她是定国将军府嫡出的大小姐,本该尊贵无比,却因生母早逝,自幼痴傻,受尽世人的嘲笑和冷眼。一场“意外”香消玉殒,同一副躯体里换成了来自现代的一抹幽魂,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空洞呆滞的眸子瞬间被万千风华所取代。痴傻的少女,从冷落嘲笑里走出来,用一双纤纤素手掀起惊涛巨浪,将整个玄月国搅得天翻地覆,地动山摇。片段一:“啊——”伴随着惨烈的尖叫声,娇柔妩媚的少女满身是血的跌落在地上,痛苦的昏死过去。“穆流苏,你这个心狠手辣的女人,我要和你解除婚约!”男子俊美的五官狰狞的扭曲在一起,仇恨的目光像凶狠的野兽,几乎要将站在不远处手握滴血匕首的少女撕碎。“不用你操心了,太后昨夜就下了懿旨,我们的婚约早就解除了!”绝美的少女脸上挂着清冷的笑容,利索的抖开明黄色的丝帛,声声清冽,“秦如风,是我不要你了,以后男婚女嫁,各不相干!”片段二:“姐姐,我心里最爱的人是姐夫。”同父异母的妹妹晶亮的眸子里闪过贪婪的光芒,挑衅的开口,浑身充斥着高贵的傲气。她明媚的眼波流转间,轻轻的笑了起来,“所以呢?”“所以你把正妃的位置让出来,那么尊贵的位子不是你有资格坐上去的。”自信满满的少女眼底的轻狂和鄙视丝毫没有掩饰,步步逼近椅子上端着茶杯轻轻晃动的少妇。“王爷,听到了没有,妹妹想要自荐枕席呢,要不要我将正妃的位子给让出来呢?”亭子旁边的假山后面缓缓走出来一个俊美如天神的男人,走到她的身边坐下,如玉的面容上满是不屑,凉薄的勾着唇,冷冰冰的说道,“本王最讨厌的就是倒贴都没有人要的青楼女人,来人,放狗,将这个女人给轰出去!”
  • 血战九天

    血战九天

    陆锐身遭变故,被众人唾弃,然而意外之中他因祸得福,两灵魂融合,开启了自己新的命运,武魂觉醒,燕都峰修炼大道,修为连续晋升,强者的道路由此展开,神魔无惧,皆斩脚下,踏着神魔尸体步入巅峰。
  • 邪魅皇帝的专宠:绝世丑妃

    邪魅皇帝的专宠:绝世丑妃

    她穿越而来,是皇宫中的丑妃,面貌惊人,却封为贵妃。“皇帝叔叔,要不然随便扔一个皇后的宝座给我坐一坐?”月媚儿邪邪一笑,惹得当朝天子恼怒万分。“随便扔一个?你还以为这个世界上朕有几个皇后?月媚儿就你这倾城丑容,你这一生终究只能为妃!只能为妾!”尹赫夜冷笑一声,拂袖而去。撕心裂肺后,她不再相信这所谓的爱情,一心复仇的她,路途中又会遇到一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