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500000020

第20章 佛教的宇宙要素论(1)

印度佛教是着重探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无时无刻不和客观世界发生种种直接的密切的关系。佛教认为,现实世界是人的火宅苦海,对于人修炼成佛、解脱苦难是不利的。这样,佛教就必然要在理论上贬低现实世界对人类生活的意义,乃至否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基于这种目的,佛教就要从理论上对世界作出多方面的、深层次的说明:世界是如何生起的,如何构成的,世界万象本身应如何分析,一切现象的本性应作何解说,现象与本体是什么关系,心与物又是什么关系,等等。这些问题,从科学史的角度看,可以说是佛教的特殊的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心理学和原子论;从哲学史的角度看,就是佛教宇宙观的要素论、结构论、生成论(因果论、变常论)和本体论。佛教正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说明,来为其宗教信仰作论证的。

印度佛教对上述问题都有详细的阐发,中国佛教对宇宙生成和本体学说也有重要的发展。

我们分四章论述佛教宇宙观的要素论和结构论、生成论和本体论。

佛教宇宙观的要素论,就是关于宇宙万有的分类和基本要素的学说。也就是对于现实世界和虚构的佛国世界即两种世界的一切,包括现象和本体、物质和精神、实有和虚无、众生和圣灵等加以分解和归类。这也可以说是微观宇宙论。由于佛教不同派别的立足点和侧重点不同,分法又有两种:一种是“三科”(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学说,以人为中心,侧重于对人、人格、人身、人的肉体与精神构成的分类,把统一的人生现象分为若干分立的要素。同时又以为人是类似大宇宙的小宇宙,人的分立的要素也就是宇宙的分立的要素,由此从分析人生现象扩展到分析一般宇宙现象,也就是以人的认识为重心,从对认识的官能和对象两方面考察出发,进而囊括人的构成要素和宇宙现象的全部分类。另一种是从全宇宙着眼,分析和排列分立的要素。如小乘佛教上座系以“处”来说明宇宙现象,分析“法处”有五十二种,《阿毗达磨俱舍论》又以五位七十五法来说明和统摄一切现象,《成实论》则主五位八十四法说,而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又讲五位百法,在现象分析的数量和排列的次序上有所不同。从佛教宇宙要素论思想的发展过程来说,“三科”说在前,“五位”说在后。前说较为简略,缺乏系统,后说则较为详尽,也较为系统。

§§§第一节三科——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早期佛教的理论重心是分析人生现象,认为人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所以着重于对五蕴的分析。到了部派佛教阶段,从对人生现象的分析进一步扩展到对一般宇宙现象的分析,随之也就扩大为“三科”。“科”是“门”的意思,三科即三门,具体指五蕴、十二处和十八界。

这是佛教对于万事万物的三类概括区分。三科是联系主客观在认识上的关系,侧重于认识与实践的,它要求信徒和众生从三方面观察、分析人及其所处的世界,其目的是为了根据所谓人们的不同的迷悟情况,破“我执”之谬,立“无我”之理。佛教各派都十分重视三科,借以说明生命的构成和功能、世界的要素和分类,从而为佛教教义奠定哲学理论基础。

一、五蕴五蕴,梵文意译,又译为“五阴”、“五众”。“蕴”是积聚、类别、集合体的意思,也就是说积集同类法积称为蕴,所以蕴不是最后的一个单位、分子,而是一个复杂的类集。“阴”,荫覆的意思。“众”,众多和聚的意思。五蕴、五阴、五众就是指构成人和万物的五种类别——色、受、想、行、识。五蕴又有广狭二义,广义是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的总概括,即物质世界(色蕴)和精神世界(受、想、行、识四蕴)的总和;狭义为现实人的代称。小乘佛教的多数派别从狭义解说五蕴,认为“人我”是五蕴的暂时和合,唯有假名,并无实体,以论证“人无我”的论点,乃至如《成实论》更进一步论证“法无我”的论点。五蕴的具体含义是:

色蕴。定义为“变碍”,相当于物质概念。佛教认为,色有质碍、变坏、显现的意义。质碍是指有体积而占有空间,有体质而彼此相碍,有不可入性。变坏是因有质相碍,如遇刀砍杖击,就会变坏。显现是有方所形相,能表示出来。具体指人的身体,即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五根”)以及和五根相应的色、声、香、味、触“五境”。此外,还包括“无表色”,指由身口作业而生于身内的一种无形的、不能表现于外的现象。

受蕴。定义是“领受”,即感受。外界作用于眼、耳、鼻、舌、身而产生的感受,也就是领略境界而受纳于心的情绪作用。佛教认为,由于外境对个人有有利(“顺”)、不利(“违”)和无利无害(“俱非”)三种情况,主观上也就领纳有“乐”、“苦”、“舍”(不苦不乐)三种不同的感受、情绪。

想蕴。定义是“取相”,指理性活动、概念活动。是说人于外境取种种相,如于境执取青黄、长短、大小、男女、苦乐等相,并形成种种名言概念,称为“想”。由于“想”和“名”的这种密切关系,佛教通常还把“名”、“想”或“名”、“相”并称,以表示事物的表象和概念。

行蕴。此指“造作”,即意志活动。从对境界引起主观活动,经过审虑、决断,形成相应的语言和行为。“思”也有造作的意义,也是“行”。思和身、口、意三业中的意业相当,是意向、动机等思维活动。又除了“受”、“想”以外的一切心理活动,也总称为行蕴。

识蕴。“识”,了别的意思,“了”谓觉了,“别”谓分别。能够就所对境界觉了分别,名为“识”。识也就是认识的功能和结果。识蕴具体指小乘佛教的“六识”和大乘瑜伽行派的“八识”的识体,及其各种心理作用,即相当于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内容。

早期佛教讲“人无我”,是建立在人是五蕴组合而成并无实体的理论基础上的。同时它又承认五蕴的成分是实有的,这种实有是指现在有,并非说过去有、未来有。说一切有部也从否认“人我”出发,承认五蕴,并认为五蕴是三世有,即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都有。如以“色”为例,色的完整意义应包含内外、粗细、远近以及过去、现在、未来的色,即不仅是空间上种类的聚集,而且也包括时间上各类在内,只有这样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才构成一个蕴。这种主张可以导致承认一切事物都是实有的看法。后来世亲著《阿毗达磨俱舍论》则认为五蕴是假有,因为蕴既然是集合体,就可以分散,分散了也就不成为一种集合体了,所以是假有。

大乘佛教不仅否认五蕴和合体即人我的真实性,也否认五蕴本身的真实性,进一步宣扬一切皆空的主张。

二、十二处十二处分为两类,即内六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和外六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内六处即所谓六根,根有生的意义,如树的枝叶由树根而生;外六处即所谓六境(六尘),境是外境,境界,认识对象,客体。六根和六境按顺序一一相对,合内外两方面为十二处。所谓“处”是相会的处所,发生受用的门户。六根六境是产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门处,也就是说内六根是六识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基础,外六境是六识的对象,由六根作用于六境,从而六识得以产生。十二处旧译为“十二入”,所谓“入”就是涉入的意思,六根和六境相涉而入,故名“十二入”。

十二处是着眼于人的认识活动来区分的。六根中前五根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器官,意根,小乘上座部指肉心,即心脏,小乘余部则不同意这个说法,认为心法比色法势用猛利,意根应属于心理范围,是精神的中枢,主张以前念意识为意根。前念意识具有引生后念意识的功能,表现出记忆和推理的作用。总之,六根是感觉器官和前念意识功能,六境是认识的对象,从色至触五境是五官对象,法处是思维对象。这里所讲的色处(境)和上面所讲的五蕴中的色蕴不同,色蕴是与心法即精神现象相对,也称为色法,即物质现象,色处是专指眼根所识别的对象而言,范围较窄,共包括三类:一形色,即表形的对象物,分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八种;二显色,即呈现出颜色的对象物,分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如日)、明(如月、星)、暗十二种;三表色,即表相状的对象物,分取舍、屈伸、来去、坐卧等。声处(境),指耳根所识别的对象,分两大类,即生物所发声和无生物所发声。香处(境),指鼻根所识别的对象,即鼻子可嗅的气味,分好香、恶香、等香(有养生功效的)和不等香(没有养生功效的)四种。味处(境),指舌根所识别的对象,分甘、酸、咸、辛、苦、淡六种。

触处(境),指身根所识别的对象,分地性、水性、火性、风性、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冷、饥、渴十一种。法处(境)是意根所识别的对象,法处范围广泛,除上述五处以外的其他事物和现象都是意根识别的对象。佛教用十二处来分析宇宙现象,看起来复杂,实际上归结起来不外“色”“心”两类。认识对象和认识器官被视为同是构成宇宙现象的平列的内容,这也表现了早期佛教的一种二元论倾向和性质。

三、十八界十八界和十二处密不可分,在十二处的基础上再增加相应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即合六根、六境和六识总为十八界。识的意义是能了识别,是接触境界的认识。界的含义很多,它有“特性”的意义,如色有色的特性,声有声的特性,彼此不同。又有些色的特性相同,界又有“共性”的意义,如此色与彼色的特性相同,可以归为同类,这样色界就等于色类。界又有“类”的意义。十八界的界主要有种类、界限的含义,谓十八种类的自性各不相同,各有不同的界限、范围;再是界为一切众生和万物所不可缺的,这样又被界说为“因性”而有种子、因素的含义,谓十八界是各别为因而生成的。佛教认为,十八界摄尽宇宙的一切现象,是对宇宙万有的总的分类。这种分类也是以人的认识为中心,是说由能够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以及由六根与六境相接触而产生的六识,共同构成为和人身相统一的宇宙万有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五位七十五法和五位百法佛教对于宇宙万有的另一种分类,其出发点不是人格或认识程序,而是着眼于普遍的现象,把宇宙万有分为若干“法”。随着佛教哲学的发展,佛教学者多从对“蕴”、“界”的注意转移到对于“法”的分类上来,于是“法”的分类越来越受重视,也越来越细密。前面提到,小乘说一切有部把宇宙万有分为五位七十五法,《成实论》分为五位八十四法《成实论》的五位八十四法为色法十四、心王一、心所法四十九、不相应法十七和无为法三。

,大乘瑜伽行派则分为五位百法。就佛教思想史来说,小乘说一切有部和大乘瑜伽行派的学说最为典型,影响也最大。

一、法“法”是佛教哲学的基本观念和基本范畴,是佛教在人类思想史上独具异彩的创造,其含义相当复杂,因此,仔细分析和准确把握法的意义十分重要。前面已经讲过,法的本义是轨持,所谓轨是轨生物解,所谓持是任持自性。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相和能为轨范进而能引发一定认识的,就名为“法”。佛教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无论是小是大,是真是假,是事是理,有形无形,无不各自具有特定的自性,恒常不变,并由此而能为轨范,使人产生理解和悟解。

应当指出,法是单纯的,并非由更微细的异性单位所合成,如眼根,是由若干相同的眼根极微或分子合成。其他任何一法也都是由一群同性的极微或分子所成。这就是说,法通常不相当于现象,而是相当于组成现象群的分子,只是因为人们所见的就是感官的对象物,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也可说法就是现象。

二、五位法五位法就是把一切法分为五类: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色法”是指有质碍或变碍之物。“心法”是指六识或八识的识体,即精神活动的主体,也称为“心王”,是相对于“心所”而言,是为心所的所依。“心所有法”,也称“心所”、“心所法”、“心数”,是相应于心王而起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因是依心而起,系属于心,不能独立,与心一起才发生作用,即为心所有,故名“心所”。佛教对心的论述分为两部分,一是讲心自身的各部分,称为“识”;二是讲心在发生作用过程中所引起的各种心理活动,所以有心法和心所法之分。“心不相应行法”,也称“不相应行法”,略称“不相应法”。上述心所法也可称为“相应行法”,是与心相应的,即同心俱起、同一境同一缘的。另一类是“不相应行法”,是指既不属于“色”也不属于“心”的有生灭变化的现象,故称“心不相应”、“不相应”,又此法为五蕴中行蕴所摄,故名“行”,合称“心不相应行法”。虽称“心不相应行法”,但不只是与心不相应,与色也是不相应的。最后“无为法”,是与“有为法”相对,指非因缘和合而成、无生灭变迁的绝对存在,即无所作为的、不待所为而存在的东西、道理。佛教把五位法的前四位法通称为“有为法”,是指由因缘和合所作为的、有生灭变化的现象。这也就是说,五位法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即将千差万别的宇宙诸法大别为有为和无为两种。“为”是造作的意思,有为法和无为法是从有无造作的角度把万有分为两类。佛教还从解脱论的角度把有为法分为有漏法和无漏法两类,所谓“漏”是流注泄漏的意思,谓众生从眼、耳、鼻、舌、身、意(“六疮门”)流出“不净”,造成新的业因,以至于流转生死,轮回不绝。漏也就是烦恼的异名。离开烦恼垢染的清净法,名为无漏。佛教小乘说一切有部和大乘瑜伽行派对五位法的排列次序有所不同,说一切有部以“色法”领先,强调“色法”引起“心法”;大乘瑜伽行派则将“色法”排在“心法”和“心所有法”之后,强调“色法”不能独立生起,是前二法的变现。这也表现出了大小乘佛教哲学思想的重大差异。

三、七十五法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把宇宙万有分为五类七十五种,称为五位七十五法。其中包括色法十一种、心法一种、心所法四十六种、心不相应行法十四种、无为法三种。据世亲著《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可列表如下:

宇宙万有有为色法(十一)——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无表色心法(一)——心王(摄六识)心所法(四十六)大地法(十)——受、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三摩地大善地法(十)——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无瞋、不害、勤大烦恼地法(六)——痴、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举大不善地法(二)——无惭、无愧小烦恼地法(十)——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不定地法(八)——寻、伺、睡眠、恶作、贪、瞋、慢、疑不相应行法(十四)——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根、生、住、异、灭、文身、名身、句身无为——无为法(三)——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阿毗达磨俱舍论》的五位七十五法,以“色法”开端,“无为法”列在末后,这是根据现象产生的次序来排列的,它强调心理活动必托外界色境才能产生,有“色法”才能有“心法”,所以先“色法”而后“心法”。同时它也是从佛教修持的程序来排列的,认为“色法”能引起贪欲爱乐等“染法”,是应当对治的首要对象,排在前面,而修持的最终目标是达到无为——涅槃,排在末后。

同类推荐
  •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禅”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彻人的心性;“禅”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的心路。禅的思想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学着放下自欺、自怨、自慢和自我枷锁,然后才能海阔天空地任意翱翔;禅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练习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再粉碎自我。《一日一禅(超值金版)》所撷取的佛学故事,篇篇隽永,字字珠玑,每个故事就是一道顿悟的光芒,一汪沁心的泉水,一把理解现实人生的钥匙。以禅养性,以禅修身。旨在帮助你借助禅这面镜子,照亮自己的心境,借助禅这盏明灯,清净自己的心灵,明心见性,去掉自心的污染,以此和谐性情,舒适身心,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
  •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点亮自己的心灯,擦亮迷失的双眼,寻找到内心的安宁,浸润一颗善心而获取生活的幸福。本书从卷帙浩繁的佛经中,精选出多个富含哲理与智慧,充满幽默与诙谐的故事加以独到梳理,并结合现实生活给予精练评析,以阐释佛的博大与精深。
  • 佛解人生

    佛解人生

    本书是梁启超撰写的研究佛教在中国发展兴衰的经典之作,从史学角度来阐述对中国佛教兴衰流变的看法,以及佛法之于人生的意义。是梁启超佛学研究不可多得的代表作之一
  •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林林总总,一应俱全;道家则是药店,灵丹妙药,用以救人济世。儒家店必须光顾,圣人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佛家店则随时可以逛逛,日常用品,有钱则购,无钱则望,其中应有尽有,为人生不可或缺之物。道家店则是无事不必登,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对于儒释道三家曾作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好比粮食店,有病必须看,否则病入膏肓,悔之晚矣。可以这样说,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组成了汉学的基本哲学思想,就连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三者的地位——西方学者曾评出的“东方三大圣人”,为人们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的道、儒、释……
  • 听南怀瑾讲佛学

    听南怀瑾讲佛学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南怀瑾先生发表了大量著作,堪称博学多产的著述名家。目前可知的南氏著作已达三十多种,内容涉及儒、道、佛和神仙巫术等三教九流的各家思想学说,以及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方方面面。本书主要总结了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理 论和研究成果,是对其系统整理研究的一个全面过程。对于佛学爱好者来说,能够从本书中详细了解到佛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还能对佛学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热门推荐
  • 魂牵梦绕回大清:蝶落初尘II

    魂牵梦绕回大清:蝶落初尘II

    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当他牵起她手的那一刻,她就被他眼中的深情牢牢吸引,再也转不开视线了——这位来自现代的女孩终于在几百年前的大清找到了可以托衬终身的他。然而周围依然被众多痴心不改的男子所包围,霸道多情的蒙古王,沉静内敛的将军,残忍专制的蕃王……
  • 60个你所不知道的《镜花缘》之谜:玩·镜花

    60个你所不知道的《镜花缘》之谜:玩·镜花

    换个阅读角度,替经典文学抽丝剥茧。换个阅读方式,揭开作者、人物、故事之谜。换个阅读视野,享受更完整的文学之旅。《玩·镜花》分为文心解疑,奇国探秘、异物寻踪、人物趣谈、技艺索考、丛论杂谈六部分,从作者、版本、寓意、考证、索隐、典故、杂艺、比较研究等各个方面,带你细细赏《镜花缘》的异想世界。
  •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桂林山水》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地处漓江西岸,以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桂林山水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

    通过考察这些矛盾产生和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并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目标的视角提出了缓和这些社会矛盾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藉此希望中国社会走向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本书主要针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所产生的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国社会未来发展走向的重大现实矛盾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这些社会矛盾包括城乡矛盾、区域矛盾、阶层矛盾和思想矛盾,其中在阶层矛盾中深入剖析了贫富矛盾
  • 高血压自我康复全书

    高血压自我康复全书

    血压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是维护人体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如何看透它的本质,去除根,是一门学问。据统计,我国的高血压病患者已经超过了2 亿人,每10人中就有2 个高血压病患者,并且每年正以相当快的速度迅速增加。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和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本书就是通过对高血压进行寻根溯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科学趣味的漫画,向读者传达普通大众必须了解的高血压常识,以及简单易行的控制、改善高血压的方法,达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目的。阅读本书,你还能学到一种健康态度,这种态度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让你受益无穷!
  • 毕福剑的幽默智慧

    毕福剑的幽默智慧

    本书从毕福剑主持节目和接受采访时的精彩对话或语录,主持风格也颠覆传统,以及在其他公众场合的幽默话语着眼,毕福剑不仅长相另类,全面解析他的说话之道和幽默智慧,从而让读者从他的幽默与口才中得到启发,在中央电视台这个俊才云集之地,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与处世智慧。甚至连普通话都不够标准,但他却是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中“最受观众喜爱的主持人”,也是《新周刊》推选出的“最有百姓缘主持人”
  • 将军的儿媳

    将军的儿媳

    苏甜甜,一抹异世幽魂莫名穿越时空,附在倍受嘲讽和欺凌的左将军儿媳的身上。她天性淡然,随遇而安,不料一场争斗将她推向命运的深渊……
  • 向前进:一个青春时代的奋斗史

    向前进:一个青春时代的奋斗史

    这是一个关于理想、奋斗和成长的故事。“傻根”“阿炳”“许三多”,谁才是真正的王宝强?一个农村孩子八岁时的梦想,在十六年后变成了现实。这不是传奇,为了这个梦想,他在少林寺学艺六年。为了这个梦想,他在北影厂的门口蹲候三年,只为有一个说台词的角色。为了这个梦想,他在工地上搬砖、运沙,挥汗如雨。为了这个梦想,他和所有一样有梦想的年青人一样,离开家乡,走在奋斗、成长的路上。他用十六年,完成了这个青春时代的奋斗史。他用不抛充不放弃的精神制造了一个喧器时代的梦。每个梦想皆能成真。王宝强独家陈述关于命运,关于机缘,关于成长,关于情感,关于亲情的全方位思考。
  • 玄月错Ⅰ:花妖新娘【完结】

    玄月错Ⅰ:花妖新娘【完结】

    简介:上邪Ⅰ:花妖新娘(1章—163章)玩转XX的军火走私商,医术超群的神秘阴阳眼女子。他说:为什么觉得离开你心跳都不完整了?她说:幸福就是能和你一起历经轮回劫难。----------------------------------新文推荐:《花嫁:潋潋夜未央》文/夏熏http://m.pgsk.com/a/195487/段熏独爱桃花,在桃花盛开之时墨玄在断壁残垣上将她带回了那为她准备了十年的家,在桃花落尽之时段熏入宫为后,只因为新皇墨夏以墨玄的命要挟。步步为营,处处心机,墨皇以墨玄性命要挟段熏入后宫,她要凤临天下。新婚之夜百般刁难得熏美人一句:仅仅狭路相逢而已。唐氏族长与墨夏以物易物,墨国皇后,成了他墨夏续命的筹码!族长一见倾心万般迁就,熏美人指尖茶色沧桑抹瞎自己的眼,亦不多言。昆仑国蛮夷男子视她为女神,用自己的半只臂膀换得熏美人的双眼安好,换得熏美人浅笑转身折桃花一枝和一句“这桃花真好看!”。墨玄看着段熏一路走来,步步准备,落棋声声震耳。她段熏以为墨玄给不了她要的自由,墨玄放手让她离去。墨玄只想带她策马狂奔逍遥天下。一如多年来,墨玄一直在段熏身后看着她。待时光再次静默,回头看年少轻狂,待光阴落尽,段熏才发现,她要的自由只有墨玄能给。既然如此,那么,趁着潋潋之时,夜还未央,我要与你策马狂奔看遍天下美景!
  • 盛先生持证上岗

    盛先生持证上岗

    避雷:女主极度腹黑,你怎么说话不算话!”“嗯,前期表里不一,男人不仅不恼,男主绝非善类“”盛少安,她李代桃僵被迫嫁给本该是她姐夫的男人——人人都想攀附的豪门权少。身份败露之后,你,反而将错就错掳她入室。”“你这个奸商!大奸商!””“嗯,我无耻。“说好了让我离开,你一大早想要干什么!““嗯,姐姐逃婚,我还下流。我卑鄙。”本文又叫#我的老婆每天都在演戏##原来老婆演技辣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