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300000044

第44章 佛教与中国文学(3)

佛教对于古典小说的思想渗透、影响也是严重的。如《三国演义》,描述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著名的历史小说。但小说开卷题词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表现出人生虚幻的思想。《金瓶梅词话》,描述市侩、商人、暴发户西门庆勾结官府,蹂躏妇女,为非作歹,由发迹到灭亡的丑恶史。暴露了流氓恶霸的横行霸道,荒淫无耻。并以西门庆的一生起落,形象地说明欲海无厌的可悲下场。但又把人生的命运归结为生前命定,宣扬因果报应的迷信思想。再如小说《红楼梦》,是我国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作品的顶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性,但也受佛教消极思想的影响。小说以梦开始,以梦终结。书中描述儿女爱情,缠绵悱恻,荣华富贵,洋洋大观,其结局是零落枯槁,穷困潦倒,分崩离析,人财两空,宣扬人生如梦的虚无主义思想。

此外,我国自元杂剧表演形式出现,才有合乐歌、舞蹈(身段)、科白的正式戏剧。元杂剧不仅取材于传奇和小说,有的还直接引入佛教的故事。元杂剧分为12科,其中“神头鬼面”就包括了佛教的题材。如郑廷玉的《布袋和尚》、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等都很著名。明代杂剧《观世音修行香山记》、《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等,也都是戏曲中深受佛教影响的明显例证。

§§§第五节佛教对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佛教不仅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也影响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佛教提倡的思辨方法、直觉方法,与文学创作的理论思维有某种默契之处;佛教重视超脱客观环境的牵累,追求清净的精神境界,这与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人们的审美认识,也有某种相通之处。因此,佛教的某些学说深刻地影响了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其荦荦大端有以下四点:

一、从“言语道断”说、“顿悟”说到“妙悟”说

佛教作为宗教,提倡信仰证悟,认为只有神秘的直觉才能证得佛教的最高真理。《菩萨璎珞本业经·因果品》说:“一切言语道断,心行(即心念)处灭。”《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说:“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佛教的最高真理(“真如”)是言语之道断而不可言说的,心念之处灭而不可思念的,也就是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所能表述和把握的。中国佛教学者十分重视此说,姚秦时僧肇专门作《般若无知论》,强调“圣智幽微,深隐难测,无相无名,乃非言象之所得”。“圣智”即佛教的最高智慧是无形相无名称的,是达到解脱的根本途径。后来禅宗更是强调只能用比喻隐语来使人参悟,体证“真如”。

和言语道断说的神秘主义方法论密切相联系的是,僧肇的同学竺道生撰写专文(今佚)提倡顿悟说。慧达《肇论疏》对此有简明的论述:“第一竺道生法师大顿悟云,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照极。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恚(此字不明,有疑为‘悉’字)释,谓之顿悟。”认为真理玄妙一体,不可分割,证悟真理,与真理合一,既没有中间状态,也不能分阶段达到。谢灵运和道生有交往,他十分赞赏道生的学说,作《与诸道人辨宗论》,进一步阐发道生的理不可分义,宣扬顿悟成佛说。前文已述,慧能禅宗更是大力宣扬顿悟成佛说,被称为“顿教”。慧能认为,所谓成佛就是对人人自身具有的本性的觉悟,由此“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敦煌本《坛经》)。众生对本性由迷到悟的转变在一刹那间,一念相应,觉悟到本性就是佛。禅宗还认为,一切事物都体现了“真如”,众生从一切事物中都能证悟“真如”,成就“正果”。

在佛教言语道断说和顿悟说思想的影响下,唐代诗僧皎然,是谢灵运十世孙,他作《诗式》,专门讨论诗歌的体制和作法。文说:“康乐公(谢灵运)早岁能文,性颖神澈及通内典,心地更精。故所作诗,发皆造极。得非空王之道助邪?……曩者尝与诸公论康乐为文,直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诗式·文章宗旨》)宣扬远祖谢灵运的诗作“发皆造极”,是由于得“空王之道助”,“直于情性”,“不顾词彩”,强调言语道断和顿悟是直达诗人最高境界的不二法门。幼年曾受皎然赏识的诗人刘禹锡也说:“梵言沙门,犹华言去欲也。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乎词。”(《刘梦得文集》卷7《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并序》)重视去欲和想象。唐末司空图(837—908)作《二十四诗品》(简称《诗品》),继承和发展刘勰、皎然的思想,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作品形象特色,追求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即作品的弦外之音,把韵味和含蓄作为诗歌的首要艺术特征。后来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号沧浪逋客,作《沧浪诗话》,文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沧浪诗话·诗辨》)认为“悟”是学诗、做诗的根本途径,不能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又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辨》)“兴趣”,即美感。认为诗歌是抒情的,应当通过有限的文字给人以无尽的启示,追求意在言外的深远意境,这是佛教言语道断说在诗歌创作方面的运用和发展。严羽的“妙悟”说,约略体会到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区别,强调诗要有形象思维,要有审美判断,这是对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清代王士禛(1634—1711),号渔洋山人,作有《带经堂集》,进一步继承司空图、严羽等人的理论,提出“神韵”说。“神韵”是指诗文的风格韵味。严羽强调“兴会神到”,追求“得意忘言”,以淡泊闲远的风神韵致为诗歌的最高境界。“神韵”的特征是含蓄深远、意余言外,被认为是诗家“三昧”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准则。王士禛提出妙悟而外,尚有神韵,这也是对古代诗论的一个贡献,它的缺陷是,带有引导诗歌脱离社会生活,追求虚无缥缈境界的倾向。

二、“现量”说

妙悟说、神韵说的超脱现实的倾向,引发出诗论界的另一种以佛教因明学论诗的主张,这主要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1619—1692)的“现量”说。佛教因明学包括了关于思维方式的理论,其中有现量和比量的论述。现量是对事物形象的直觉,指感性认识;比量是由比度事物共相,即应用逻辑推理方法而获得的理性认识。现量是客观事物影像的直接反映,具有现实性、形象性。王夫之将现量说应用于阐发诗歌理论,强调诗歌的现实性,他说:

“僧敲月下门”,只是妄想揣摩,如说他人梦,纵令形容酷似,何尝毫发关心?知然者,以其沈吟“推”、“敲”二字,就作想也。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长河落日圆”,初无定景;“隔水问樵夫”,初非想得。则禅家所谓“现量”也。(《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认为做诗要“即景会心”合乎“现量”的要求。因情因景,自然灵妙,不宜凭空推敲。如王维的诗句“长河落日圆”、“隔水问樵夫”,都是不费推敲,即景会心所得。王夫之认为现量讲求真实,比量如有不当,便会陷入错误认识。王夫之用现量说来说明诗歌创作和审美活动的要求和特征,为诗论提供客观主义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克服诗歌创作脱离现实的倾向。

三、“境界”说

唐宋以来的文学评论著作,十分重视“境”和“境界”的理论。这里所谓境一般指客观存在,所谓境界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也就是“意境”。“境”和“境界”是我国先秦典籍中常见的概念,后来传入的佛教典籍对“境”和“境界”更是作了详尽的理论阐发。佛教通常把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都称为境,境是囊括一切现象的总称。境界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六识所辨别的各自对象,如眼识以色尘(“境”)为其境界。唐圆晖著《俱舍论颂疏论本》卷2说:“功能所托,各为境界。如眼能见色,识能了色,唤色为境界,以眼识于色有功能故也。”这是强调由主体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所接触的对象已被感知者,才能称为境界。这样的境界具有感性、直观性、可知性的特征。再是指造诣、成就。如《无量寿经》说:“斯义弘深,非我境界。”佛教的这种境界观和文学理论批评有相通、共同之处,所以为文学理论家所摄取、运用。唐僧皎然《诗式》有《取境》一目,谓“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强调取境的重要和艰巨。他做诗云:“诗情缘境发”,主张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的统一。唐代许多作家也都用“境”字说诗词。近代学者王国维(1877—1927)作《人间词话》,标举“境界”说。他说:“词以撞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提倡“不隔”,要求言情必沁人心脾,写景必豁人耳目。王国维以喜怒哀乐为人心中之境界,就来自佛家的观点。不过王氏的“境界”说不仅摄取了佛家的理论,也是吸收了西方叔本华等人的美学思想的产物。

四、“以禅喻诗”

中国佛教诸宗派中,以禅宗对于文学理论,尤其是诗论、词论影响最大。宋代时以禅喻诗成为风气,诗禅之喻几乎成为流行的口头禅。一些诗僧和文人纷纷以禅家的一套禅理来论述诗的创作、欣赏和评论,而且长期争论不休,影响深远。

(一)在创作上——以禅论诗

以禅论诗是用禅家的说法来论述做诗的奥妙。上面讲到严羽的妙悟说,就是用禅家参禅的特别颖慧的悟性来说明为诗之道的。此外,吴可(吴思道)和龚相(龚圣任)的各三首《学诗》诗,也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做诗的典型说法。吴可《学诗》三首,诗曰:

1.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2.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头上安头”:指重复因袭。)不足传。

跳出少陵(“少陵”:指杜甫。杜甫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3.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圆成”:圆满成就。此指极高的诗歌境界。)有几联?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诗人玉屑》卷1引)龚相《学诗》三首是吴可《学诗》三首的和韵作,诗曰:

1.学诗浑似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2.学诗浑似学参禅,语可安排意莫传。会意即超声律界,不须炼石补青天。3.学诗浑似学参禅,几许搜肠觅句联。欲识少陵奇绝处,初无言句与人传。(《诗人玉屑》卷1引)

吴可《学诗》第一首是根据禅家参禅要求悟入的说法,揭示了学习诗歌创作的过程。强调做诗要经过长期的修养,下大工夫,一旦“自家都了得”,即有了“了悟”,就可信手拈来便成超然自如的诗。第二首是根据禅宗的众生心性本觉、排斥外在权威的宗旨,强调诗人主体的参悟,自求创作,反对因袭他人,要求跳出“诗圣”杜甫的窠臼,打破“头上安头”的局限。佛家重修行的“圆成”,禅宗以为一切事物中都体现了“真如”。吴可《学诗》第三首就是据此而标举“圆成”,并主张一切事物中也都有诗。所以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登池上楼》)佳句,从常见的池塘春草里看到诗意,从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久为人们所传诵。龚相的三首《学诗》诗,同吴可的观点一样,也是根据禅宗的语言文字不能传达佛理,要参禅求悟的说法,强调“点铁成金”还要点铁,应当体会高山流水中的诗意,不用点铁,破除声律,认识杜甫诗的“奇绝处”。吴可和龚相强调“了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应当承认是有可取之处的。

(二)在欣赏上——如禅悟诗

禅宗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单传心印,主张依靠自身的参悟去领会佛理,把握佛法。一些文人也主张像参禅一样来参诗,欣赏诗歌。范之实(范温)《潜溪诗眼》说:

识文章者,当如禅家有悟门。夫法门百千差别,要须自一

转语悟人。如古人文章,直须先悟得一处,乃可通其他妙处。

认为说禅和做诗没有差别,悟诗如同悟禅,主张以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读诗、赏诗,不执著于诗歌的语言文字本身,寻求诗歌语言文字之外的无穷意味和无尽韵致。应当肯定,这是符合诗歌欣赏规律的。

(三)在评论上——以禅比诗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还用禅家的派别来比拟、衡量历代诗歌的高下,文说:

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正法眼”,指对佛法的正确认识。声闻辟支果属于小乘,这里把声闻辟支果独立于小乘之外,是错误的。严羽以禅为喻,认为汉魏晋盛唐、大历以还和晚唐是诗歌的三个等级,犹如禅家的大乘、小乘、声闻辟支果三个等级一样。虽然严氏意在通过比附,强调盛唐以前和大历以后诗歌的差别,但是也表明了以禅比诗的局限。

§§§第六节佛教为我国文学语言宝库增添新的词汇

随着印度佛教著作的翻译和流传,佛教典籍中不少优美的典故和具有艺术美的新词语,被引进了我国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其中源于佛教的成语,几乎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90%以上。印度和中国佛教的新词语丰富了我国文学语言的宝库,有的甚至成为人们常用的稳定的基本词汇。

从佛教用语演化成为日常用语的,如世界、如实、实际、实相、觉悟、刹那、净土、彼岸、因缘、三昧、公案、烦恼、解脱、方便、涅槃、婆心、回向、众生、平等、现行、相对、绝对、知识、唯心、悲观、泡影、野狐禅、清规戒律、一针见血、一切皆空、一超顿悟、一念万年、一弹指间、三生有幸、三头六臂、不二法门、不生不灭、不即不离、五体投地、功德无量、丈六金身、恒河沙数、隔靴搔痒、拖泥带水、大吹法螺、大慈大悲、生老病死、六根清净、心猿意马、本地风光、得未曾有、唯我独尊、骑驴觅驴、不可思议、冷暖自知、僧多粥少、味同嚼蜡、快马加鞭、皆大欢喜、表里不一、百尺竿头、苦中作乐、菩萨心肠、昙花一现、大千世界、“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源于佛教的常用典故有火宅、化城、诸天、一丝不挂、三十三天、三千世界、五十三参、天龙八部、千手千眼、观河皱面、天女散花、天花乱坠、当头棒喝、醍醐灌顶、极乐世界、拈花微笑、罗刹鬼国、现身说法、众盲扪象、百城烟水、井中捞月、香南雪北、泥牛入海、口吸西江、香象渡河、借花献佛、呵祖骂佛、痴人说梦、蒸沙成饭等。

上述种种语言现象表明,佛教新词语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方便了人们的思想交流,在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论,可以看出,佛教与中国文学的沟通、联系,表面上看来是双向的,实际上主要是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单向渗透、影响,这是不同于佛教与中国伦理、哲学的关系的。佛教与中国伦理、哲学的关系,更多的是中国哲学,尤其是中国伦理对佛教的浸染、作用,相对地说佛教对中国哲学,尤其是对中国伦理的影响、补充则要少一些。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独特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宗教情趣,但是也为中国文学带来新的文体和新的意境,而后一方面的实际作用要大得多,可以说佛教对中国文学的贡献超过其消极作用,佛教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较多的值得肯定和批判继承的合理因素。

同类推荐
  • 古兰经故事

    古兰经故事

    每一位天仙都负责一项专门的工作:吉布利里天仙是真主专门派往先知们那儿的使者;伊斯拉非来天仙专门负责末日来临时对人们进行清算;米卡伊来天仙专门负责宇宙万物;阿兹拉伊来天仙是专门负责掌管死者灵魂的。
  • 圣经的故事

    圣经的故事

    《圣经》是人类历史上一部独一无二的书。它由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语言写成,却极其贯通;它遭到无数的怀疑甚至诋毁,但最终它作为圣经经典的位置却丝毫没有动摇;它不是单纯的文学书、哲学书或历史书,但它是很多文学作品的源泉,哲学家不断地引用和讨论,它对犹太古史的详尽记载也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的古史书。《圣经》是人类的伟大遗产。
  •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在各种宗教中,佛教的宗教哲学内涵最为丰富多彩。《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是对佛教哲学现代化研究的尝试。全书简要地论述了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历史演变以及重要著作,并就佛教哲学的人生价值观、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以及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以此凸现佛教哲学体系的总体思想风貌和理论特质。《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还就佛教“空”义的思想历史演变、“空”义的类别、内涵及其理论思辨价值,作了集中述评,以利于了解和把握大乘佛教哲学的思想内核。
  • 走进神秘高僧

    走进神秘高僧

    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谈佛论道,目的是去除我们心灵上的杂念,智慧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让人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扭转人生危局。同时,有了佛道,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它如同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用一颗平和清净的心,创造自己的事业,开创人生的辉煌。
热门推荐
  • 煞神王爷淡然妻

    煞神王爷淡然妻

    一朝穿越成战王王妃,无才无德,胆小懦弱。本想平淡一生,不想麻烦找来,注定了她的风华绝代,掀起她的传奇人生。一曲倾城舞,迷了谁的眼?一支钢琴曲又乱了谁的心?他,堂堂战王,本是薄情之人。一次意外相遇,只一眼,便是万年。到底是命中注定,还是情深缘浅。他,九五之尊,看似多情实则无情。万卷江山相送,只换一个她。只因心之所动,便痴恋一生。当铅华洗尽,谁得美人心?推荐新书:【独家专宠:蜜糖甜妻有点萌】
  • 绝代佣兵妃:狂倾九界

    绝代佣兵妃:狂倾九界

    [本文女强+一对一!]她是二十一世纪穿越过来的,顶级佣兵。更是另黑白两道闻风丧胆,“暗夜”里的暗。她一直都是站在顶峰的人。她是冷血无情的代言人,她有着睥睨天下的狂妄。他是闻名四国的“天才医师”。他一直冷眼看着这个世界,一直都是以局外人活在这个世上,他骨子里都是冷酷无情,他有着云淡风轻的气质。一次偶然的相遇,却让两人纠缠了在一起,是劫?还是缘?[这是我的第一篇文,希望各位多多支持,谢谢。]
  • 神墓传说

    神墓传说

    《乾河图集》藏有八处宝藏,传说是轩辕帝,炎帝,纣王,秦始皇,汉武帝,曹操,宋太祖等人的宝阁……每一个宝阁都藏有万千秘密……
  • 女皇重生玩转职场

    女皇重生玩转职场

    她,独孤槿,西岳国的第一女皇,雷厉风行,杀伐果断,聪慧智敏,神月之姿,却惨遭心爱之人背叛,惨死在皇位上。而她,莫轻轻,三流大学毕业的都市小白领,胆小弱懦,胸无点墨,平凡普通,却飞来横祸,被自己的上司撞死。当一代女皇穿越到现代,成为一个平凡的小白领,步步为营,斗智,斗勇,玩转职场。他,是宿城的大少爷,未来宿城国际的掌舵人,狂妄霸道,风流多金,是女人竞相争逐的钻石王老五。可他,却爱上她,不惜将宿城国际拱手相让。他,是军机处的参谋长,年轻有为,帅气逼人,家世显赫,是所有女人的梦中情人。可他,却为了她,放弃锦绣前程,只为她鞍前马后。【本文,女强,男强,专情,盛宠,一对一,NP自行绕过】“总裁不好了,莫经理带着人杀到耀成公司去了。”“就让她去,砸了算我的”“莫姑娘说今天是耀成大少爷回来的日子,去勾搭勾搭。”“该死的。”咒骂一声,就冲出了办公室。%“首长,不好了,莫姑娘跑到部队里面看训练了。”“没事,她爱看就让她看,她上次折腾出来的东西不是蛮好的。”“可是莫姑娘要求参加训练的士兵都脱了上衣训练。”“什么?”只见人一溜烟的就跑出去了。【故事赏析】片段一:“还不去倒杯咖啡给客户。”某上司对着木然的莫轻轻吼道。“非我族类,其心必诛,尖嘴猴腮,准不是什么好东西”莫轻轻凌厉的盯着黄头发,蓝眼睛的丹尼尔。某上司怒吼道:“莫轻轻,你被炒鱿鱼了”“你没有解雇我的权利,”莫轻轻淡然的抠了抠耳朵,嘴角冷笑道“而且现在是你被炒了,给经济诈欺犯投资,你是吃了豹子胆了吧!”片段二:“你要什么我都给你。”苏离火热的眼神直勾勾的盯着莫轻轻。“什么都给我吗?”莫轻轻拉着他的领带,吐气如兰的说到“如果说,我要宿城呢?”“好,如你所愿,只要你嫁给我,宿城由你做主。”苏离迷醉的看着她,迫不及待的扣住她的后脑勺,霸道的深吻下去。莫轻轻温柔的迎合着他,眼中却闪过一丝残忍。片段三:“小小的丫头片子也妄想掌控宿城,还是回家乖乖的伺候男人吧!”莫轻轻冷眼扫过坐在面前的董事,嘴角微翘,冰冷的说到:“看样子林董事对我很是不满啊!”“哼,好心奉劝你一句,我们六个董事不赞成你做董事长,想掌控宿城,做梦”“哦,是吗?”莫轻轻冷笑道:“那么,这些东西呢?”只见桌子上出现了无数张不堪入目的照片,三人的,四人的,多人的,各种姿势,各种神情,拍的一清二楚。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梦幻之巅

    梦幻之巅

    <神秘未知的浩瀚大陆,奇幻纵横的远古大穹,犬牙交错的势力争斗之中总有着两大神殿的身影。无尽海洋是这个世界的主旋律,十大家族的争斗主宰着大陆,世界谁与争霸?凌风,修罗血族后裔,天生八系体质,如何踏上上大陆的巅峰,梦幻般的存在?-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你的怀抱是我生命的终点1

    你的怀抱是我生命的终点1

    催泪率96.5%的中国第一奇书,最朴实的心灵鸡汤。真情树书系。美文集,收录《妈妈我找了你好久》《有一种爱是不能被猜疑的》《一张生命的车票》《知道我多么爱你》《世界上最纯洁的灵魂》等等最为打动人心的人间真情故事,堪称近年来少有的感人之作。每一篇选文都用它朴实无华的文字表达一段感人肺腑的情感。父母的爱、兄弟之情、朋友之义、忠心宠物,在这些充满感情和温情的故事中,感动人心,唤起心灵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