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300000044

第44章 佛教与中国文学(3)

佛教对于古典小说的思想渗透、影响也是严重的。如《三国演义》,描述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著名的历史小说。但小说开卷题词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表现出人生虚幻的思想。《金瓶梅词话》,描述市侩、商人、暴发户西门庆勾结官府,蹂躏妇女,为非作歹,由发迹到灭亡的丑恶史。暴露了流氓恶霸的横行霸道,荒淫无耻。并以西门庆的一生起落,形象地说明欲海无厌的可悲下场。但又把人生的命运归结为生前命定,宣扬因果报应的迷信思想。再如小说《红楼梦》,是我国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作品的顶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性,但也受佛教消极思想的影响。小说以梦开始,以梦终结。书中描述儿女爱情,缠绵悱恻,荣华富贵,洋洋大观,其结局是零落枯槁,穷困潦倒,分崩离析,人财两空,宣扬人生如梦的虚无主义思想。

此外,我国自元杂剧表演形式出现,才有合乐歌、舞蹈(身段)、科白的正式戏剧。元杂剧不仅取材于传奇和小说,有的还直接引入佛教的故事。元杂剧分为12科,其中“神头鬼面”就包括了佛教的题材。如郑廷玉的《布袋和尚》、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等都很著名。明代杂剧《观世音修行香山记》、《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等,也都是戏曲中深受佛教影响的明显例证。

§§§第五节佛教对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佛教不仅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也影响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佛教提倡的思辨方法、直觉方法,与文学创作的理论思维有某种默契之处;佛教重视超脱客观环境的牵累,追求清净的精神境界,这与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人们的审美认识,也有某种相通之处。因此,佛教的某些学说深刻地影响了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其荦荦大端有以下四点:

一、从“言语道断”说、“顿悟”说到“妙悟”说

佛教作为宗教,提倡信仰证悟,认为只有神秘的直觉才能证得佛教的最高真理。《菩萨璎珞本业经·因果品》说:“一切言语道断,心行(即心念)处灭。”《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说:“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佛教的最高真理(“真如”)是言语之道断而不可言说的,心念之处灭而不可思念的,也就是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所能表述和把握的。中国佛教学者十分重视此说,姚秦时僧肇专门作《般若无知论》,强调“圣智幽微,深隐难测,无相无名,乃非言象之所得”。“圣智”即佛教的最高智慧是无形相无名称的,是达到解脱的根本途径。后来禅宗更是强调只能用比喻隐语来使人参悟,体证“真如”。

和言语道断说的神秘主义方法论密切相联系的是,僧肇的同学竺道生撰写专文(今佚)提倡顿悟说。慧达《肇论疏》对此有简明的论述:“第一竺道生法师大顿悟云,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照极。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恚(此字不明,有疑为‘悉’字)释,谓之顿悟。”认为真理玄妙一体,不可分割,证悟真理,与真理合一,既没有中间状态,也不能分阶段达到。谢灵运和道生有交往,他十分赞赏道生的学说,作《与诸道人辨宗论》,进一步阐发道生的理不可分义,宣扬顿悟成佛说。前文已述,慧能禅宗更是大力宣扬顿悟成佛说,被称为“顿教”。慧能认为,所谓成佛就是对人人自身具有的本性的觉悟,由此“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敦煌本《坛经》)。众生对本性由迷到悟的转变在一刹那间,一念相应,觉悟到本性就是佛。禅宗还认为,一切事物都体现了“真如”,众生从一切事物中都能证悟“真如”,成就“正果”。

在佛教言语道断说和顿悟说思想的影响下,唐代诗僧皎然,是谢灵运十世孙,他作《诗式》,专门讨论诗歌的体制和作法。文说:“康乐公(谢灵运)早岁能文,性颖神澈及通内典,心地更精。故所作诗,发皆造极。得非空王之道助邪?……曩者尝与诸公论康乐为文,直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诗式·文章宗旨》)宣扬远祖谢灵运的诗作“发皆造极”,是由于得“空王之道助”,“直于情性”,“不顾词彩”,强调言语道断和顿悟是直达诗人最高境界的不二法门。幼年曾受皎然赏识的诗人刘禹锡也说:“梵言沙门,犹华言去欲也。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乎词。”(《刘梦得文集》卷7《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并序》)重视去欲和想象。唐末司空图(837—908)作《二十四诗品》(简称《诗品》),继承和发展刘勰、皎然的思想,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作品形象特色,追求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即作品的弦外之音,把韵味和含蓄作为诗歌的首要艺术特征。后来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号沧浪逋客,作《沧浪诗话》,文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沧浪诗话·诗辨》)认为“悟”是学诗、做诗的根本途径,不能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又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辨》)“兴趣”,即美感。认为诗歌是抒情的,应当通过有限的文字给人以无尽的启示,追求意在言外的深远意境,这是佛教言语道断说在诗歌创作方面的运用和发展。严羽的“妙悟”说,约略体会到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区别,强调诗要有形象思维,要有审美判断,这是对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清代王士禛(1634—1711),号渔洋山人,作有《带经堂集》,进一步继承司空图、严羽等人的理论,提出“神韵”说。“神韵”是指诗文的风格韵味。严羽强调“兴会神到”,追求“得意忘言”,以淡泊闲远的风神韵致为诗歌的最高境界。“神韵”的特征是含蓄深远、意余言外,被认为是诗家“三昧”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准则。王士禛提出妙悟而外,尚有神韵,这也是对古代诗论的一个贡献,它的缺陷是,带有引导诗歌脱离社会生活,追求虚无缥缈境界的倾向。

二、“现量”说

妙悟说、神韵说的超脱现实的倾向,引发出诗论界的另一种以佛教因明学论诗的主张,这主要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1619—1692)的“现量”说。佛教因明学包括了关于思维方式的理论,其中有现量和比量的论述。现量是对事物形象的直觉,指感性认识;比量是由比度事物共相,即应用逻辑推理方法而获得的理性认识。现量是客观事物影像的直接反映,具有现实性、形象性。王夫之将现量说应用于阐发诗歌理论,强调诗歌的现实性,他说:

“僧敲月下门”,只是妄想揣摩,如说他人梦,纵令形容酷似,何尝毫发关心?知然者,以其沈吟“推”、“敲”二字,就作想也。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长河落日圆”,初无定景;“隔水问樵夫”,初非想得。则禅家所谓“现量”也。(《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认为做诗要“即景会心”合乎“现量”的要求。因情因景,自然灵妙,不宜凭空推敲。如王维的诗句“长河落日圆”、“隔水问樵夫”,都是不费推敲,即景会心所得。王夫之认为现量讲求真实,比量如有不当,便会陷入错误认识。王夫之用现量说来说明诗歌创作和审美活动的要求和特征,为诗论提供客观主义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克服诗歌创作脱离现实的倾向。

三、“境界”说

唐宋以来的文学评论著作,十分重视“境”和“境界”的理论。这里所谓境一般指客观存在,所谓境界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也就是“意境”。“境”和“境界”是我国先秦典籍中常见的概念,后来传入的佛教典籍对“境”和“境界”更是作了详尽的理论阐发。佛教通常把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都称为境,境是囊括一切现象的总称。境界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六识所辨别的各自对象,如眼识以色尘(“境”)为其境界。唐圆晖著《俱舍论颂疏论本》卷2说:“功能所托,各为境界。如眼能见色,识能了色,唤色为境界,以眼识于色有功能故也。”这是强调由主体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所接触的对象已被感知者,才能称为境界。这样的境界具有感性、直观性、可知性的特征。再是指造诣、成就。如《无量寿经》说:“斯义弘深,非我境界。”佛教的这种境界观和文学理论批评有相通、共同之处,所以为文学理论家所摄取、运用。唐僧皎然《诗式》有《取境》一目,谓“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强调取境的重要和艰巨。他做诗云:“诗情缘境发”,主张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的统一。唐代许多作家也都用“境”字说诗词。近代学者王国维(1877—1927)作《人间词话》,标举“境界”说。他说:“词以撞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提倡“不隔”,要求言情必沁人心脾,写景必豁人耳目。王国维以喜怒哀乐为人心中之境界,就来自佛家的观点。不过王氏的“境界”说不仅摄取了佛家的理论,也是吸收了西方叔本华等人的美学思想的产物。

四、“以禅喻诗”

中国佛教诸宗派中,以禅宗对于文学理论,尤其是诗论、词论影响最大。宋代时以禅喻诗成为风气,诗禅之喻几乎成为流行的口头禅。一些诗僧和文人纷纷以禅家的一套禅理来论述诗的创作、欣赏和评论,而且长期争论不休,影响深远。

(一)在创作上——以禅论诗

以禅论诗是用禅家的说法来论述做诗的奥妙。上面讲到严羽的妙悟说,就是用禅家参禅的特别颖慧的悟性来说明为诗之道的。此外,吴可(吴思道)和龚相(龚圣任)的各三首《学诗》诗,也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做诗的典型说法。吴可《学诗》三首,诗曰:

1.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2.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头上安头”:指重复因袭。)不足传。

跳出少陵(“少陵”:指杜甫。杜甫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3.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圆成”:圆满成就。此指极高的诗歌境界。)有几联?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诗人玉屑》卷1引)龚相《学诗》三首是吴可《学诗》三首的和韵作,诗曰:

1.学诗浑似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2.学诗浑似学参禅,语可安排意莫传。会意即超声律界,不须炼石补青天。3.学诗浑似学参禅,几许搜肠觅句联。欲识少陵奇绝处,初无言句与人传。(《诗人玉屑》卷1引)

吴可《学诗》第一首是根据禅家参禅要求悟入的说法,揭示了学习诗歌创作的过程。强调做诗要经过长期的修养,下大工夫,一旦“自家都了得”,即有了“了悟”,就可信手拈来便成超然自如的诗。第二首是根据禅宗的众生心性本觉、排斥外在权威的宗旨,强调诗人主体的参悟,自求创作,反对因袭他人,要求跳出“诗圣”杜甫的窠臼,打破“头上安头”的局限。佛家重修行的“圆成”,禅宗以为一切事物中都体现了“真如”。吴可《学诗》第三首就是据此而标举“圆成”,并主张一切事物中也都有诗。所以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登池上楼》)佳句,从常见的池塘春草里看到诗意,从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久为人们所传诵。龚相的三首《学诗》诗,同吴可的观点一样,也是根据禅宗的语言文字不能传达佛理,要参禅求悟的说法,强调“点铁成金”还要点铁,应当体会高山流水中的诗意,不用点铁,破除声律,认识杜甫诗的“奇绝处”。吴可和龚相强调“了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应当承认是有可取之处的。

(二)在欣赏上——如禅悟诗

禅宗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单传心印,主张依靠自身的参悟去领会佛理,把握佛法。一些文人也主张像参禅一样来参诗,欣赏诗歌。范之实(范温)《潜溪诗眼》说:

识文章者,当如禅家有悟门。夫法门百千差别,要须自一

转语悟人。如古人文章,直须先悟得一处,乃可通其他妙处。

认为说禅和做诗没有差别,悟诗如同悟禅,主张以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读诗、赏诗,不执著于诗歌的语言文字本身,寻求诗歌语言文字之外的无穷意味和无尽韵致。应当肯定,这是符合诗歌欣赏规律的。

(三)在评论上——以禅比诗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还用禅家的派别来比拟、衡量历代诗歌的高下,文说:

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正法眼”,指对佛法的正确认识。声闻辟支果属于小乘,这里把声闻辟支果独立于小乘之外,是错误的。严羽以禅为喻,认为汉魏晋盛唐、大历以还和晚唐是诗歌的三个等级,犹如禅家的大乘、小乘、声闻辟支果三个等级一样。虽然严氏意在通过比附,强调盛唐以前和大历以后诗歌的差别,但是也表明了以禅比诗的局限。

§§§第六节佛教为我国文学语言宝库增添新的词汇

随着印度佛教著作的翻译和流传,佛教典籍中不少优美的典故和具有艺术美的新词语,被引进了我国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其中源于佛教的成语,几乎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90%以上。印度和中国佛教的新词语丰富了我国文学语言的宝库,有的甚至成为人们常用的稳定的基本词汇。

从佛教用语演化成为日常用语的,如世界、如实、实际、实相、觉悟、刹那、净土、彼岸、因缘、三昧、公案、烦恼、解脱、方便、涅槃、婆心、回向、众生、平等、现行、相对、绝对、知识、唯心、悲观、泡影、野狐禅、清规戒律、一针见血、一切皆空、一超顿悟、一念万年、一弹指间、三生有幸、三头六臂、不二法门、不生不灭、不即不离、五体投地、功德无量、丈六金身、恒河沙数、隔靴搔痒、拖泥带水、大吹法螺、大慈大悲、生老病死、六根清净、心猿意马、本地风光、得未曾有、唯我独尊、骑驴觅驴、不可思议、冷暖自知、僧多粥少、味同嚼蜡、快马加鞭、皆大欢喜、表里不一、百尺竿头、苦中作乐、菩萨心肠、昙花一现、大千世界、“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源于佛教的常用典故有火宅、化城、诸天、一丝不挂、三十三天、三千世界、五十三参、天龙八部、千手千眼、观河皱面、天女散花、天花乱坠、当头棒喝、醍醐灌顶、极乐世界、拈花微笑、罗刹鬼国、现身说法、众盲扪象、百城烟水、井中捞月、香南雪北、泥牛入海、口吸西江、香象渡河、借花献佛、呵祖骂佛、痴人说梦、蒸沙成饭等。

上述种种语言现象表明,佛教新词语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方便了人们的思想交流,在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论,可以看出,佛教与中国文学的沟通、联系,表面上看来是双向的,实际上主要是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单向渗透、影响,这是不同于佛教与中国伦理、哲学的关系的。佛教与中国伦理、哲学的关系,更多的是中国哲学,尤其是中国伦理对佛教的浸染、作用,相对地说佛教对中国哲学,尤其是对中国伦理的影响、补充则要少一些。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独特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宗教情趣,但是也为中国文学带来新的文体和新的意境,而后一方面的实际作用要大得多,可以说佛教对中国文学的贡献超过其消极作用,佛教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较多的值得肯定和批判继承的合理因素。

同类推荐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何谓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慈悲是无量智慧,慈悲是大爱。能感知一切众生的痛苦,能善待一切众生,并有想帮一切众生摆脱痛苦的心,就是慈悲心。慈悲心包括放下执著心、保持正心、宽容心、随缘心等。本书共分八篇,以佛学思想为核心,分别从善念、放下、静心、做事、宽容、智慧、平常心、随缘八个方面,讲解了慈悲给我们带来的福报以及怎样修得慈悲心。书中还有“佛陀格言”、“禅机妙语”、“佛家典籍”、“佛心故事”等版块内容,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和感悟佛法。我佛慈悲。慈悲即佛。佛即慈悲。
  • 读佛即是拜佛:六祖慧能传

    读佛即是拜佛:六祖慧能传

    六祖慧能的一生,既是一个充满奇遇与追杀的故事,也是一场演绎人性与佛性的智慧之旅。
  •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是什么人?有没有可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耶稣这个人?这本惊世骇俗的书,不仅提供了耶稣存在的事证,甚至彻底改变了世人心目中所理解的耶稣。它记录了一项为期三年的调查,可以说是新近最。晾人的考古发现:在耶路撒冷陶比奥区出土的第一世纪犹太坟墓,埋葬的就是耶稣与他的家人——他的父亲、母亲、妻子,以及儿子……从墓中遗物一窥耶稣的生活、死亡,以及他与家属之间的关系,无疑让人兴奋不已。曾获艾美奖雅各布维奇和古生物学者佩雷格里诺系统而严谨地分析实物证据,与列为正典或伪经的《福音书》比对,建构了耶稣家族第一幅完整的画面。他究竟是什么人?本书将为你展现一个异于以往面貌全新的耶稣。
热门推荐
  • 心灵瑜伽

    心灵瑜伽

    本书引用了大量经典的、充满智慧的故事,所阐述的道理深入浅出,且文笔优美感人,让人读来在直觉了悟的智慧启发之余,也品味了一份丰厚的精神和文化大餐。
  • 相府嫡女重生记

    相府嫡女重生记

    ,普通的中医院大夫李丽,临时想给男友一个惊喜,却有惊无喜,发现男友劈腿后精神恍惚遭遇车祸,灵魂穿越到了类似于大唐的时空,丞相府已出嫁皇室三王爷的嫡王妃高芙蓉,李丽穿来接收的却是在被陷害因善妒王爷侧妃顾思宁肚里的孩子使之流产,面临的是王爷几次要无情的休离芙蓉,高芙蓉本身胆小怕事,让人冤枉致死,李丽接收了高芙蓉的所有记忆与委屈,作为现代女性真是忍无可忍,既然上天让她代高芙蓉活下去,那她就有仇报,有冤伸冤。精彩生活随之而来
  • 绅士的萌宠

    绅士的萌宠

    只是……看着一脸愤怒的谢承亦,她人生中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乔乔有些懵了。明明是个有经验的成熟男人,乔乔一直觉得,为什么会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扑上来让她负责?!,就是在网恋奔现失败、两人分手前将能占的便宜都给占了。咳咳,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不能天长地久,也要曾经拥有。”说的不就是这个意思么
  •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宗教学是门年轻的学科,从缪勒1873年在《宗教学概论》中正式提出“宗教学”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故宗教文化很古老并依然活跃,宗教学却还年轻。宗教学研究与宗教信仰是不同的,它虽然要涉及宗教信仰,但研究宗教和信仰宗教不是一回事。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网游之无双教皇

    网游之无双教皇

    11C只是一段数据,但在游戏世界,玩家又何尝不是一段数据。灵魂,源于思维和信念。 从新手村的光明独角兽到圣光城的光明圣龙,他诡异地掺和进了11C阵营势力的更替。 信徒、神官、白衣主祭,他表示奶爸很忙。 看圣光祭祀如何左右光暗之战、戏指天下英豪、笑看风起云落。 这,是一个善良奶妈的神棍之路…… (PS:本书华丽完结,新书开张——《网游之暴牙野猪王》 筒子们快到柳下碗里来,我的獠牙已经擦亮,吼!下面推荐位有新书链接!)
  • 无限宠妻万万岁

    无限宠妻万万岁

    “如果我以后娶的不是她,你们都别来参加我的婚礼。”一年前,他拥着她,当着所有人的面高调宣布。一年后,他和她最好的朋友订婚,她在他的婚礼上出尽洋相。多年后,她对压在自己身上的他淡漠地说:“抱歉,严先生,我从不回收别的女人用过的破烂货。”这个女人居然胆敢将他看成破烂货?他捏紧了拳头发誓,一定要让她付出代价……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倾世圣宠:极品皇妃太嚣张

    倾世圣宠:极品皇妃太嚣张

    天下美男这么多,英俊傲气的周将军、柔美如玉的王爷,道骨仙风的大师……各有千秋、绝代风华,皇上您以为自己是女人唯一争先恐后争夺的抢手货?后宫风云纷争,她苦中作乐,给帅哥抛媚眼,不断挑战九五之尊的底线!繁华落尽,妃舞凤华,舞出倾世之姿。
  • 狂僧

    狂僧

    一僧心空,魔宫震动。执金钢锋,谁敢轻弄?若肯回光,狂心顿歇。禅圣驾临,诸佛消灭!佛门戒律?与小僧而言,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看一介狂僧,如何在乱世之中拨开重重迷雾,覆雨翻云,成为一代禅宗圣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