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6900000009

第9章 北宋:梅花文化象征的生成(2)

栽培品种的兴起是观赏梅花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观赏梅花虽然可以追溯到西汉乃至于春秋、战国之际,相传汉代刘向的《西京杂记》中已有多个梅花异品的记载,但汉、魏以来的近千年里,梅花品种几无新的发现,长期以来人们所说的梅花只是一个笼统的物种,并未形成明确、具体的品种概念。而进入宋代,梅花出现了明确的栽培品种。李格非《洛阳名园记》称“洛中园圃,花木有至千种者”,“桃、李、梅、杏、莲、菊,各数十种”李格非《洛阳名园记》,《邵氏闻见后录》卷二五。。诸花连言并举,不无夸张之嫌,但北宋中期汴、洛两京地区梅花品种不断增多却是事实。当时主要流行所谓“四梅”,即四个品系:单白(江梅)、红梅、多叶(缃梅)、蜡梅。汴京城南王直方家私园、洛阳邵雍宅园均如此饶节《赋王立之家四梅》,《全宋诗》卷一二八六。邵雍《和宋都官乞梅》:“小园虽有四般梅,不似江南迎腊开。”《全宋诗》卷三六八。。除这四大品种外,据《王直方诗话》、邵雍、黄庭坚、饶节诸家诗、《曲洧旧闻》、《邵氏闻见后录》等材料排比,北宋中期以来有明确记载、品题的梅花品种还有:早梅《洛阳名园记》大隐庄庾岭梅种,《邵氏闻见后录》卷二五。、椒萼、绿萼朱弁《曲洧旧闻》卷三。、消梅《王直方诗话》,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上册第109页。。在南方,仁宗皇祐五年(1053)、至和元年(1054)间梅尧臣等人在其故乡宣州(今属安徽)灵济王庙发现复瓣型江梅“重台梅”梅尧臣《读吴正仲重台梅花诗》,《全宋诗》卷二五四。。综上,整个北宋时期至少已有九个梅花品种。其中红梅深浅不一,可能又有多种饶节《赋王立之家四梅》:“红梅拂晓妆,深浅自有体。”《全宋诗》卷一二八六。。人们采用野生移植、嫁接繁殖、异地引种等方式积极发展栽培品种,发掘观赏价值。这与汉魏以来栽培品种蒙昧不分的局面相比,显示了观赏兴趣的高涨和栽培技术的发展请参阅程杰《宋代梅品种考》,《梅文化论丛》第88-106页。。这是宋代梅文化走向繁荣兴盛的具体表现,也是其得以高度发展的基本动力。

三、苏轼的作用

继林逋之后,对梅花欣赏产生重要影响的当数苏轼。苏轼是当时主流文人即封建官僚知识分子的杰出人士,因而对梅花不具林逋那种丘壑隐居、幽芳自赏式的僻好。同时其一生宦海浮沉,生活动荡,很少有持续稳定的家园闲居,因而也不可能留意梅花的圃艺种植。苏轼与梅花之间多是四方宦游随遇赏会的机缘,其对梅花欣赏的贡献主要出于文学家的感遇咏物。苏轼现存咏梅诗42首、咏梅词6首,这一数量在北宋文学家中首屈一指,由此可见苏轼对于这一题材寄予很大的热情。作为艺文大家,经历丰富,才情充沛,手眼不俗,对梅花的审美认识自然是不同凡响。具体说来,苏轼的贡献集中在以下两点:(一)“梅格”的提出

“梅格”即梅花的品格神韵。苏轼在《红梅三首》中明确提出了这一观念。《红梅三首》其一:“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苏轼诗集》卷二一。红梅是梅中另类,花期稍晚、花色红艳,都与桃、杏近似。北宋初期人们对红梅所知甚少,尤其是当时的北方人,赏梅的机会本就不多,红梅更是罕见,因而常把红梅与杏花相混淆。如何加以区别,宋仁宗朝的著名诗人石延年《红梅》诗中有这样两句:“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意思是说,红梅与桃相比不如其花期有绿叶映衬,而与杏相比又多了一份青枝条秀之美。从植物学的认知来说,这不失为简明的经验之谈。但以诗歌的艺术标准说,这又是极其浅拙的笔法,是只认“形似”而不求“神似”。苏轼把这种辨枝认叶的方式斥为村学先生给小儿所讲的本草一类课程。苏轼认为,诗人写物贵在写出此物独具、不可移夺的气质神理,林逋“疏影横斜”一联就是成功的典范,它“决非桃李诗”《评诗人写物》,《苏轼文集》卷六八。。具体到红梅,苏诗告诉我们,桃杏之色只是其虚与应俗的外表,内在不失的是梅花固有的本色,也即所谓“梅格”。这是红梅与桃杏的根本区别。在这里苏轼通过红梅“神似”特征的思考与描写,明确提出了“梅格”即梅花本质特征或格调神韵的概念。

从苏轼《红梅三首》及同期前后其他一些咏梅诗可见,他欣赏梅花这样一些特征:首先是清新娟俏之美,“竹外一枝斜更好”《和秦太虚梅花》,《苏轼诗集》卷二二。,“竹间璀璨出斜枝”《红梅三首》其三,《苏轼诗集》卷二一。,“春来幽谷水潺潺,的梅花草棘间”《梅花二首》,《苏轼诗集》卷二○。,给人一种清娟明媚的感觉。其次是素雅自然之美,如称梅花“洗尽铅华见雪肌,要将真色斗生枝”《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苏轼诗集》卷三三。。再次是孤瘦冷峭、幽独高雅之美,诗中“玉雪”“冰肌”《西江月·梅花》,《全宋词》第284页。、“孤瘦雪霜姿”《红梅三首》其一,《苏轼诗集》卷二一。等措语所表即是。核心在第三点,“孤瘦雪霜姿”是梅花形象的灵魂所在,也即梅花的“格”之所在。

宋代文学批评和美学思想语境中的“格”,不是一般“神似”、“气韵”的意思,也即不只是一般的审美特征,这是任何事物在在都有的。“格”指称的是一种别致的风格,强调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格调。因此它主要不是特色有无的概念,而是一个品位的高下。所谓“梅格”,说的也即梅花超越春色流辈的独特风致。因此在具体的描写中,苏轼主要采用两种手法:一是对比反衬,以红梅的“貌”反衬其“格”,以“桃杏色”反衬其“雪霜姿”,达到标举其格调的目的;二是采用拟人的手法,以人格的外柔内刚、貌俗气贞及其心理上种种无奈与不甘来拟喻红梅的精神气格。这些写法大大强化了梅花超迈脱俗的神韵,包含了更鲜明的主观寄托色彩,与林逋“疏影横斜”的闲淡意趣相比,高雅幽峭品格之象征意义大为明确。

苏轼是宋代文艺新思潮的杰出代表,他在诗歌和绘画领域积极主张“传神”“写意”,反对拘执“形似”“法度”,追求一种心智了然、挥洒自如,既妙契物理又洽畅人意的美学风范,影响极其深远。他的“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苏轼诗集》卷二九。,几乎成了诗画领域最流行的口号。而咏梅正是其美学思考和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关于梅花美在其“格”,写梅当写“格”,梅格“桃杏当不得”,梅花美在“孤瘦霜雪姿”等观念体认代表了当时梅花审美的最新认识。苏轼这些观念不仅见于咏梅作品中,也见于与门生友人的日常闲谈讨论中。这说明到苏轼这个时代,梅花已不只是林逋那样的个人爱好,而成了一个广泛关注的话题,苏轼的影响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二)迁客情怀的寄托

值得注意的是,苏轼的咏梅作品大多作于神宗元丰三年(1080)贬谪黄州(今属湖北)之后。此前苏轼诗中写得较多的是牡丹、杏花等。元丰三年初春在由京城前往贬谪地的途中,一处荒山幽谷、细雨飘零中的梅花给苏轼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此后苏轼与梅花便存有一份故交知己的情结。苏轼一生大起大落,几起几落,他把宦海浮沉、感遇荣衰的深沉复杂体验带到了咏梅之中,梅花成了其漂泊人生,尤其是贬谪生涯即遇成欢、深心爱赏的有情草木、芳菲知己。这种强烈的移情寄托,使梅花获得了更多世情历炼的苍凉体验和幽怀寄托的理想色彩。

绍圣元年(1094)贬放惠州松风亭下所作三首咏梅诗(《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再用前韵》、《花落复次前韵》《苏轼诗集》卷三八。)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苏轼以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情来感遇瘴海梅花,梅花被写成了谪堕的玉妃、海角天涯飘荡无依的深林幽魂。这是《红梅三首》拟人手法的延伸,芳草美人比兴寄托色彩更为浓烈,同时也切合自身天涯迁客的实际处境。与早期不同的是,苏轼选取的是山村夜寂、参横斗阑之际的梅花,笼罩在一片荒寂凄清、幽森迷离的气氛之中,并且用“仙云娇堕”、“月下缟衣”、雪骨冰魂之类空灵幽独的形象来加以比拟烘托,更是渲染出一番如梦如幻、幽情惝恍、超凡脱俗的意境效果。正如宋末的陈著所称赞的:“孤山处士诗以收名,亦不过太平隐趣,卓哉玉局翁(苏轼)登大庾岭,寄罗浮村,炼成冰魂雪骨,世之人一追想及,毛发森洒吁止矣。”陈著《梅山记》,《本堂集》卷五○。这种深更月色中缟衣怨魂般的比拟描写,呈现出比“疏影横斜”远为空灵超逸的情调。苏轼同时的《西江月》词进一步把梅花喻为“玉骨”“仙风”《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全宋词》第284页。,南宋流行的赵师雄罗浮山月下梦遇梅仙的故事,完全可以视为苏轼这一诗境的延伸发挥。透过这一形象,诗人在作品中反复自况的“幽人”形象及其志洁幽独、逸怀自恣的性格意趣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境界又渗透着诗人天涯沦落而又不甘沦弃的潜在落寞和迷惘。这是一种“骚雅”复合型的梅花境界,对应着封建文人积极入世无奈饱受磨难,抗志高远而又不免自处孤寂的普遍境况和心理,因而具有撼人心魄、引发共鸣的力量。苏轼松风亭三诗当时便赢得一片喝彩,人们的唱和之作更是相沿不绝。如果说“梅格”的提出重在诗法理论的指揭,明确了梅花审美的基本原则,那么这种幽人谪怀的寄托进一步提升了梅花形象的格调,同时也大大拓宽了梅花比兴寄托、抒情写意的视野,丰富和深化了梅花审美感受和艺术创造的方式方法。苏轼感遇咏怀、深情寄托的咏梅方式成了后来诗人不断效法的模式,其谪仙怨魂的比拟、凄然幽森的气氛烘托、深更月下幽寻梦萦的意趣成了后世诗家心追手摹的境界。

四、绘画中梅花形象的兴起

北宋时期梅花审美的另一重要发展是绘画中梅花题材的逐步兴起,最终导致“墨梅”这样一个文人画类型的出现。

画中梅花的出现至迟可以追溯到东晋谢安营建新宫时的建筑装饰画,即所谓“梁花画早梅”阴铿《新成安乐宫》,《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下册第2450页。,中晚唐花鸟画兴起,从有关记载的折枝花或四季花鸟中的冬花可以发现梅花的形象。由五代入宋,花鸟画进一步异军突起,与山水画一道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中,其中梅花题材的作品增长优势尤为明显。北宋后期编撰的画史资料《宣和画谱》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较为清晰的记载。

《宣和画谱》序言作于徽宗宣和二年(1120),画谱叙录了徽宗内府所藏魏晋以来主要是唐五代北宋231位画家6396幅作品,分道释、人物、宫室、山水等10门。其中花鸟门记载46家2786轴画作,数量居诸门之首,而且都是唐以来的作品(《宣和画谱》所谓“花鸟”是一个较为狭义的概念,另有龙鱼、驯兽、墨竹、蔬果等门,这些题材在后世统归广义的花鸟画类)。这些花鸟作品中,有16位画家的54幅作品题目中含有“梅”字,这占花鸟画家总数的348%,花鸟画作品的193%。从时代分布上看,梅花题材的画家和作品数由唐入宋在不断增长。具体时代分布如下:时代画家作品唐代33五代516北宋835

如果我们把梅花与牡丹两种题材加以对比,梅花题材演进的趋势更为明显。在《宣和画谱》花鸟门的五卷中,画名中含有“牡丹”(包括“魏花”等牡丹品种名)的作品有146轴,出自16位画家。在记载唐五代画家的卷一五、一六中牡丹题材作品的数量占绝对优势。记载北宋早期的卷一八中,梅与牡丹趋于平衡。而记载北宋后期的卷一九中,梅花作品数量开始占居优势。依时代先后为序,主要画家牡丹与梅花作品数量对比见下表:时代画家花鸟作品总数画题含牡丹

的作品数画题含梅花

的作品数唐边鸾3331五代黄筌(蜀)349100黄居宝(蜀)4140滕昌祐(蜀)6593徐熙(南唐)249404徐崇嗣(南唐)142111唐希雅(南唐)8805北宋黄居寀332460赵昌154127易元吉24521崔白24135崔慤6703赵士雷5102吴元瑜189114

不难看出,在单个画家的作品中,梅花之作的数量和比重都在明显增加,而牡丹则相应地不断减少,典型地反映了唐宋之际牡丹与梅花地位的盛衰消长。

同类推荐
  • 文明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文明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文明的故事》乃威尔斯代表作中之代表作,被称为“世界之书”,凡有文字的地方即有《文明的故事》的译作,这几年来畅销多达千万册以上,乃介绍人类历史、文化的经典之作。
  • 天才的激情与感悟

    天才的激情与感悟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尼采以及他的人生哲学,遭到了一些人的歪曲和误解,为了让现代读者摒弃错误的观念,更好地了解尼采,我们重新编译了这本论文集,旨在帮助广大读者理解先哲意在改变人类思想面貌的人生哲学与审美观,重塑一个美丽的,而非面目狰狞的尼采。就像他的思想一样,他的一生是其作品的最好注释,很少有人能潜心参悟他的作品,但大多数人都非常欣赏他的近似癫狂的酒神精神。人生难免有不得意的时候,人生无法回避悲剧的冲击,只有那些富于激情的表现,才是美丽动人的东西。
  • 北京的一百张面孔

    北京的一百张面孔

    这是一本展示北京地域文化的知识性写实散文集,也可以说是《修志人眼中的北京——志说北京》的姊妹篇,是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北京晨报合作,由晨报编辑记者撰写,陆续在晨报《志书撷英》专栏发表,经两年多的辛勤劳作,在专栏刊出100期后,集结而成。
  • 《孝经》的教育智慧

    《孝经》的教育智慧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封建纲常起了很大作用。
  • 山西民间笑话

    山西民间笑话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剌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热门推荐
  • 舞娘妈咪(完)

    舞娘妈咪(完)

    无限好书尽在阅文。
  • BOSS追缉:至爱萌妻很迷糊

    BOSS追缉:至爱萌妻很迷糊

    她傻傻笨笨迷迷糊糊,身边还跟着一枚小竹马。他一无所缺,却唯独睡不着觉,直到遇见她。“顾苏苏,你如果再敢逃,我就把你做成标本放在我的床头!”“温煦,我不是你的催眠枕!”大BOSS倏尔一笑,“你的确还有别的功能。”
  • 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

    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

    赚钱第一课是学会看财经新闻。升级版与时俱进,央视《华尔街》顾问陈思进,和资深财经记者金蓓蕾一起,用最轻松易读的文笔,结合时下财经热点,新增新闻案例分析,手把手教会每一位普通读者,如何看懂生涩难懂的经济类、投资类、理财类的问题。这本书让每一位普通人都能掌握理财知识,具备理财思维。本书在升级的基础上,仍然坚持灌输四原则。
  • 冷王缠之庶女谋略

    冷王缠之庶女谋略

    【人生之初见】她古墓谜情,香消玉损,一缕孤魂再次重生。他初见她时,被那一双坚毅的眸子所感动。他救她于屠刀之下,那一刻,或许他已经动了心,动了情。南柯一梦,她重生为候府庶女,受尽欺凌,她为报复那些伤害过她的人,步步为营,步步算计,亦是步步惊心。侯门深似海,看她小小侯门庶女,如何奋力崛起,如何逆转风云。他再见她时,她生死一线间,他爆发出他从未有过的怒火。扬言:“害她者,必须死。”他的冷酷为她,他的笑亦为她,宁可负天下人也不负她。前世无爱,今生无情,她初见他时,内心抵制,神色冷漠。他无法承受她的冷漠,于是强吻了她,那一吻令他弥足深陷。那一吻,或许她亦乱了心神。当看见他为她而伤,为她而痛,那颗冰封的心也慢慢柔化。且不管他朝如何,今朝爱了便是爱了,亦无怨无悔。【精彩小片段】今日艳阳高照,正适合干点打家劫舍的事情。南衡国的官道上,一名劲装蒙面女子,手持一把长剑,身后立着几名手下。官道另一端,一名面戴烈焰面具的男子,正笑得满面春风的迎面走来。男子温润而言:卿儿,你这是准备干嘛呀?女子白了男子一眼:白痴,穿成如此,还能干啥。男子一点也不生气,装得恍然大悟:“喔,原来卿儿是要劫持南衡国的官银。”女子闻言:“你若是害怕,乘早赶紧离开,别在一旁碍手碍脚的。”男子一脸无所谓:“打劫,真是太刺激了,爷还没干过呢,反正咱两都被人传成是雌雄大盗了,让爷也加入吧。”“爷可是以一当百,抢来的东西一九分,你九,爷一。”女子:……表示无语。官道上,官兵押着马车缓缓而来。女子手持长剑,横跨在官道上。扬言: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要想打此过,留下买路财……男子看着女子,一脸宠溺文文一对一,坚决抵制二奶,小三,落实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宗旨。喜欢的亲们收藏+留言指点呀,你们的支持是我最大的鼓励。新人、新文,希望给大伙带来新欢乐。
  • 爱你就像病一场

    爱你就像病一场

    一些人走了,又来了一些人。当初你和他那么亲密,一起叫一起跳,抱着哭抱着笑,当后来渐渐变成了屏幕两边的陌生人时,你看见他的名字不再紧张、激动、心潮起伏,他仅仅变成了一串串没有温度的宋体符号。这是爱,也是病。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毛泽东和“三国”

    毛泽东和“三国”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就十分爱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他说:"吾人揽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毛泽东1906年接触了《三国演义》,1912年在湖南一师期间,接触了《三国志》。从有记载文字佐证,他至少读了70年的《三国演义》。可以说《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伴随了他一生的读书生活。
  • 长乐未央

    长乐未央

    卫国国破,自城楼陨落的不仅是一国公主的非如此不可,更带走了两代君王的痴狂权谋与利用,女色与复国,诱惑与仇恨她游走于两代君王之间,却不知情归何处。
  • 弃妃的怒放

    弃妃的怒放

    “本王问你和那男人多久了,和那男人,你们上过几次了,现在总该明白了吧?”已经记不起多久没有关心过我的丈夫,竟然在某天抓着我的手腕狠狠地侮辱我的人格,他那双凌厉的眼睛,让我的心没由来的痛。一夜未归的妻子,他作为一个王爷,怒了,只是,那是否代表着他还在意就没有人能知道了。“多久?我也不知道有多久了,只是,我已经记不起是什么时候开始了,只是,——好像,——已经无法挽回了!”心狠狠地撕裂着,我不知道我的身体有多无力,只是,我的声音,我自己都感觉到了吃力,我就那么直视着他,我不知道我通过他的眼睛可以看到什么,只是,我就是不想离开他的眼睛。而他,似乎也震惊着,望着我这双失败感强烈的眼睛,我不知道他心里是什么滋味,只是,我看着他,心里,充满了悲哀。某天晚上,“怎么?很不情愿?可是,请你不要忘了,不管我们是怎么成亲的,不管我们是如何度过的,你,都是我康狸的女人!”再也没有了下文,他狠狠地把我按在了床上,用力的撕裂了我的衣衫,一夜的缠绵,一夜的空虚,无止境的。。。。。。只是,我,却越来越渴望自由,不想被圈养在他那个华丽的王府。。。
  • 废柴少女夺宝记

    废柴少女夺宝记

    一个叫秦知香的苦逼少女变成武林高手的那点儿事情,顺便逗逗各路美型实力派、狂拽炫帅吊炸天的boss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