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6200000051

第51章 清(18)

《杜诗镜铨》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所有的研究,无论是注释、解说,还是评论,都符合杜甫的原意。杜诗研究历来存在一个大问题,就是有太多的穿凿附会。后代的研究虽然革去前代的一些穿凿附会,但又重新陷入新的穿凿附会。清代的杜甫学仍有不少穿凿附会的东西。杨伦深知穿凿附会对杜甫学的危害,因而力戒穿凿附会,力求回归杜甫诗意的本真。他说:“孟子说诗,贵于以意逆志,但通前后数十卷参观,自能见作者立言之意。浦解好为异说,故多穿凿支离。拙解不为苟同,亦不喜立异,平心静气,唯期语语求其着落,庶少陵于千载之上犹如晤语也。”(《杜诗镜铨·凡例》)他又说:“窃谓昔之杜诗,乱于伪注,今之杜诗,汩于谬解,多有诗意本明,因解而晦,所谓万丈光焰化作百重云雾者。自非摧陷廓清,不见庐山真面目。”(杨伦《杜诗镜铨·自序》)所谓谬解,绝大多数都是穿凿附会。研究文学,尊重作家的原意,这是起码的要求,也是崇高的要求。这说来简单,要做到还真不容易,但必须做到。穿凿附会,无异于痴人说梦,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杨伦把符合杜甫原意作为研究追求的目标。“今也年经月纬,句栉字比,以求符合作者之意,殆尚所云镜象未离铨者。”(杨伦《杜诗镜铨·自序》)实际上,杨伦是实现了他“符合作者之意”的追求的。做到这一点也是很了不起的。咏物诗是研究者最容易滋生穿凿附会的地方,杨伦也能避免。杨伦解《江头五咏》(卷九)云:《丽春》:“此公自喻竞进者多,已独耿介自守,不移其性,故人之知公者少也。”《栀子》:“此公自伤以有用之才而孤冷不合于时,甘自老于江湖也。”《》:“此公自喻失位于外,无心求进,有留滞之叹,但当安于义命也。”《花鸭》:“此公自喻以直言救琯外斥,唯恐易招世忌而欲有心韬晦也。”这五首都是咏物诗,杨伦所解似嫌太胶固,太实。然诗的字里行间确实有兴寄,杨伦所解大致符合杜甫的本意。虽然并无直接的证据说杜甫就是这样想的,但也没有证据说杜甫就一定不是这样想的,完全可以说是一家之言。学术允许这样的研究,也需要这样创造性的研究。

总之,《杜诗镜铨》是清代一部重要的杜甫学著作,简洁明白而又广雅博洽,集诸家之长而又有鲜明个性,妥帖平实而又有所发明,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三翁方纲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又号苏斋,大兴(今北京)人。乾隆壬申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擢司业,累至内阁学士。督广东、江西、山东学政。四年,左迁鸿胪寺卿。翁方纲是著名学者,读群经,有《书》、《礼》、《论语》、《孟子》诸书的《附记》,并为《经义考补正》。尤精金石之学,著《两汉金石记》。其著作尚有《复初斋全集》、《礼经目次》、《苏诗补注》。其杜诗研究著作为《杜诗附记》。翁方纲又是著名诗人,所为诗,自诸经注疏以及史传之考订、金石文字之爬梳,皆贯彻洋溢其中,论者谓能以学为诗。

翁方纲一生对杜诗的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其研究杜诗,可以说自幼开始。大致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少年与青年时期。他大量阅读杜诗和有关注释与研究著作,研读杜诗三十余遍,但心得不多。不过这使得他对杜诗烂熟于心,对日后的研究极有好处。第二阶段是青年(二十多岁)至晚年时期。他抛开前人的研究,独辟蹊径,进行独立研究,完成《杜诗附记》。他的《杜诗附记》云:“余幼而从事焉,始则涉鲁訔、黄鹤以来诸家所谓注释者,味之无所得也。继而读所谓千家注九家注,益不省其所以然。于是求近时诸前辈手评本,又自以小字抄入诸家注语,又自为诠释,盖三十余遍矣。……一日读山谷《大雅堂记》而有会焉,曰:诸先生之论说皆胜语耳。于是手写杜诗全本而咀咏之,束诸家评注不观,乃渐有所得如此。又岁余,而徐徐附以手记,此所手记又涂乙删改,由散碎纸条,渐积写于一处,甲申乙酉以后,按试粤江,舟中稍暇,录成一帙,后乃见吴下有专刻杜诗全文无注释之本,便于携阅,庚戌以后,由阁庁事每于待票韱未下时,当午无事,则以此本复核如此者又十年。”(《杜诗附记自序》)门人梁章巨云:“研精覃思,前后凡三十年始成此册。嗣后意有所得,随时点定,又三十余年,至晚岁重加装池。”(《杜诗附记后记》)可以说,《杜诗附记》是翁方纲一生杜诗研究的硕果,也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学术在创新中发展。翁方纲的杜诗研究角度和用意很新。他研究杜诗,就是要通过对杜诗的分析,探讨诗的基本原理,也就是探讨杜诗所以超越其他诗人的根本奥秘。《杜诗附记自序》云:“其中用事人所共知者不复写入也,其事所系,其语所出,苟非实有关于此篇笋缝节族者,概弗录也。且吾所欲读杜者何为也哉?非欲考史也,非欲缀缉词藻也,唯欲知诗之所以为诗而已。”杜诗正是“诗之所以为诗”的绝佳范本,翁方纲就是要通过剖析杜诗,诠释诗之所以为诗的根本道理。

从宏观上说,翁方纲论诗主张真和正。他认为真是诗的灵魂,作诗只有真,才有艺术生命力。在真的同时,也就得艺术之正,包容各种艺术风格与技巧,形成海纳百川之势,这样,艺术也就达到了超越寻常的境界。杜甫的诗所以伟大,是他的诗达到了全面的真与彻底的实。翁方纲云:“言者心之声,心之声则人之全体具见焉。岂有以迷离惝恍则真者乎?岂有以奇特超悟见真者乎?奇特超悟偶一见之则称善有之,未有时时处处以变眩为主者也。……读杜诗则句句见真,步步皆实地也。由此可以理学业,可以定人品,即以诗言,可以加膏沃,可以养笔力才藻,即所谓羚羊挂角,三昧之旨,亦必从此得之,此乃八面莹澈之真境也。苏诗之酣放,本极精微,然已不能如此矣。是故专学韩则每有意于造奇,学白每有意于闲旷平直,学李太白每有意于超纵,学李义山每在意趋藻饰。即使专主王韦三昧,亦每在意存冲淡,凡专立一路者,其路非不正也。然而意有专趋,则易于渐滋流弊,未有若杜之得正得真者。……必如李义山云:‘李杜操持事略齐,三才万象共端倪。’此方是善言李杜者。”(《李杜附记自序》)认为杜诗最真最正,这是翁方纲对杜诗的总体评价,也可以视为翁方纲论诗的最高指导思想。

翁方纲认为,杜诗的突出特点是博大精深,无所不包。首先是内容极为丰富。在一首诗中,往往是上下古今无所不有,小中见大。内容的极大丰富,决定了艺术的极大丰富。因而杜诗在艺术上无所不有,巨刃摩天,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水槛》(《杜诗附记》卷一一,以后略去书名),翁方纲云:“如此一小题而其中古今上下无所不有。”《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时属江涨泊于方田》(卷二〇),翁方纲云:“阻水疗饥却自括入时事,古人诗不苟作如此。”《返照》(卷一三),翁方纲云:“尝取《剑南集》中痕字之句集抄观之,以为放翁善用‘痕’字也,至杜公此篇,则村失魂招,无一不摄入,昌黎谓‘雷硠’‘巨刃’,斯其至矣。”《舟中夜雪有怀卢十四侍御弟》,翁方纲云:“阮亭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者,岂必尽于三昧诸家得之乎?杜公之大,已自无义不包矣。”丰富而深刻重大的内容、无所不有的丰富的艺术表现方式,使杜诗远远超越一般的诗作。

在具体评论杜诗时,翁方纲则着重剖析杜诗的意境构成和篇章构成的艺术。《杜诗附记自序》云:“篇中情境虚实之乘承,笋缝上下之消纳,是乃杜公所以超出中晚宋后诸千百家独至之诣,凡有足以窥见下笔之深秘者,苟可以意言传之,则岂有灭尽线迹者哉?”可以说,探求“情境虚实之乘承,笋缝上下之消纳”,是翁方纲探求杜诗奥秘的两条基本途径。

翁方纲认为杜诗最有实境,肯定了杜诗伟大的现实主义特色。而杜诗的过人处还在于它能将实提入虚,或将虚坐实。即将现实的东西升到理论的高度,或将理论的高度联系到具体的现实中。《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卷一一)云:“诗至于杜,句句字字皆真实境会也。敖器之谓白乐天如山东父老话农桑,事事言言皆着实,然杜公已具此理,特更超浑耳。”这就是说,杜诗的情境的基调是现实主义的,所谓“特更超更浑”,是杜诗的情境(即意境)超越了一般的现实主义,比现实本身更真实,更广阔,更深刻,更具有认知性。《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卷三),翁方纲云:“结句面面俱到,而却是实事,所以为史也,读《春秋》当知此意。”特别强调杜诗对虚实结合的运用。《水槛》(卷一一),翁方纲云:“扶颠何谓乎?岂谓救房琯耶?笔笔是提向空处,而笔笔坐落实地。”翁纲方认为,杜诗不是一般的实,即不是单纯的实,而是由虚入实,或由实入虚,这样的虚实结合,才是情境的极高境界。

但虚不得奇怪,要正,一奇怪就不实了,也就不正了。翁方纲认为杜诗都是质实的,没有奇怪的东西,而《凤凰台》因为结尾近诞,本来非常尊崇杜甫的翁方纲,也不禁有所批评。《凤凰台》(卷六),翁方纲云:“此诗后半未免滞而近乎诞矣,非诗之正也,岂得为杜曲致解说乎?然虽如此,在杜固非其至者,即以诗理言,亦非诗之正也。究竟通合纪行诸篇,皆即景质实,而独此间偶借题忽发奇想,亦是文章随地之变。韩子之文约六经之旨,起八代之衰,而自命怪怪奇奇,杜则无一笔涉怪奇也,只有《秦州纪行》中间偶一写之,正亦未容深泥耳。”翁方纲反对想象,反对浪漫主义,故而对杜诗的浪漫主义也进行了批评,这个批评完全是错误的,反映出翁方纲文艺理论褊狭胶固的缺陷。他过分重实,近乎死板。

翁方纲在论诗重实的同时,也重气。所谓气就是元气、正气,也是气象、气势、力量。《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卷二)翁方纲云:“坡公固云万象摄入牟尼珠,然安能以杜之吸入众景运实入虚耶?其妙在‘元气’二句已包摄尽矣,所以野亭渔翁,水鸟湘竹,色色玲珑,无不出神耳。”杜诗直接用“元气”,故诗也元气充盈。由此可见,杜诗中实与虚的结合,产生出巨大的元气。翁方纲认为评诗首先要看元气,只要有巨大的元气,就不必拘泥诗的形式和技巧的细节。《恨别》(卷七),翁方纲云:“浩浩乎元气鼓荡而行,更不必以第一句第七句之平仄互换为呼吸矣。”《建都十二韵》,翁方纲云:“杜五排到此篇,纯是血泪,所谓浩然之气塞乎天地之间者,岂得以句字之平仄音节求之?然即以一三五字乘除翕阖之理言,亦极正变起伏出没神化之能矣。”杜诗的元气是正义的精神,正义的巨大力量,同时还有艺术所产生的力量。正是内容与艺术巨大的合力,形成杜诗的浩浩元气。这种浩浩元气也就是杜诗情境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所以翁方纲云:“先生之境之真,诗力之厚,所以凌跨百代者也。”(《杜诗附记》卷一一《桃竹杖引赠章留后》)

在虚实之外,翁方纲非常重视对篇章结构的研究。他认为杜诗有天然章法,也有奇特章法。《乾元中寓同谷县作歌七首》其六(卷六),翁方纲云:“木叶一联,看其对法,此于第六歌中便已办得结束矣,溪壑回春,天然章法。”《建都十二韵》(卷七),翁方纲云:“江剑田园,青蒲翠竹,皆不必与长安关辅相关照也,而神理自然关注,《三百篇》之后,子史文集皆罕此杰构。”《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进》(卷一四),翁方纲云:“专叙射雁一事,亦史迁法也。又‘迥翠麟’乃插入之笔,若无此句,则如马谏猎诸句皆无根矣此种健笔,岂以阮亭之讽而减格哉!”这些对于杜诗句法章法的分析,是很独到的。

翁方纲还分析了杜诗的节奏、音节、韵,很多分析都是很新颖的。《最能行》(卷一三),翁方纲云:“前篇结句以不对承对句,此篇结句以对句承不对,皆自然之节奏。”《白帝》(卷一三),翁方纲云:“浩浩乎直以淋漓雨气为之铿锵节奏,故是骚些竹枝篇法也。”这是比较早的用“节奏”这个术语来论诗,很新鲜。具体的评论也很有见地。翁方纲认为平仄音节与诗的章法有联系。《水宿遣兴奉呈韦公》(卷一八)翁方纲云:“‘璋’字必仄,是转,是开,是接,读者须于此参悟章法。此在全篇内为才过前半,而此句第三字平,第四字仄,合之末句‘老’字以仄收者,愈见章法之迥合也。近日杭人翟晴湖误读此句‘琏’为平声,反谓杜公误用,盖不知诗中音节为章法所关耳。”翁方纲认为杜诗用韵的转换与篇法、段法有密切关系。《惜别行送刘仆射判官》(卷二○),翁方纲云:“韵之转换与篇法段法乘承比伍,熟读此篇,思过半矣。”这些研究是很细致的,也是很新颖的。

翁方纲研究杜诗,是从他的肌理说出发的。他在《杜诗札记》中常用“理”这个概念。《杜诗附记·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更提出“杜公诗理”(卷二〇)。可以说,《杜诗附记》就是用“肌理”来阐发杜诗的诗理。而反观翁方纲肌理说形成的渊源,应该说其间有杜甫的重要影响。杜甫本来就是讲“理”的,“熟精文选理”所重的那个“理”,与肌理有某些相通。杜诗“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丽人行》),更有“肌理”之说。虽然我们不能说翁方纲的“肌理”来自杜甫的“肌理”,但其间有审美的共性,故不能仅视为巧合。而论人美讲肌理,论诗也讲肌理,在翁方纲肌理说的形成过程中,他从杜诗中汲取过大量营养,有着深刻的诗歌理论感悟。因此,我们认为,没有杜甫的长期深入影响,翁方纲的肌理说可能不完全会是现在的样子。而在翁方纲用肌理说来研究杜诗的时候,他又受杜诗的影响,丰富和提升了自己的肌理说理论。翁方纲说“诗必研诸肌理,而文必求其实际”(《延辉阁集序》,《复初斋文集》),“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志言集序》),又说“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蛾术篇序》),“考订训诂之事与词章之词未可判为二途”(同上)。他论诗虽有以学问为诗的倾向,而究其根本,却是主张诗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无所不有,又要有正确的思想,符合儒家经典。他的这种诗学理论和主张,在《杜诗附记》中表现得非常清楚、完整。因此,换一个角度说,《杜诗附记》是翁方纲对自己诗学理论的全面运用与阐发,是对肌理说的全面诠释。而且表现得比翁方纲别处的论述似乎更有高度,也更有广度。

翁方纲还非常重视杜甫学的文献研究,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杜诗附记》有考证和辨释,很有水平。《东屯月夜》(卷一七),翁方纲云:“杜诗‘轻云倚细根’,注家率以云生于石解之,盖因诗家多以石为云根也,或遂引张景阳诗‘云根临八极’句以证之,又以杜公拆用‘云根’二字甚新,此皆妄说,不可从也。按诗家相沿,多以石为云根者,如宋孝武诗‘积水溺云根’,李义山诗‘江风吹浪动云根’,此自指石言。至于张景阳诗‘云根临八极,雨足洒四溟’,解之者曰‘八极之云是雨天下’,其非言石明矣。‘云根’者,即谓云起之处耳。杜诗亦屡用云根。……此诗题是《东屯月夜》,则月是题之正位,此二句正接上‘月’字来,曰‘乔木澄稀影’,‘稀影’非他,即乔木之影也。曰‘轻云倚细根’,‘细根’非他,即轻云之根也。”澄清历来关于云根注释的错误,对云根作了正确而细致的解说。《杜诗附记·题张氏隐居二首》引王文简《居易录》认为“曲阜县东北有石门山,即杜子美《题张氏隐居》所谓‘春山无伴独相求’,《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所谓‘秋水清无底’者是也”,“山南有两小阜,俗称金耙齿、银耙齿者。子美诗‘不贪夜识金银气’句,盖偶然即目耳。非身历其处,固不知也”。考证清楚而详细,有益于研读杜诗。

同类推荐
  • 遇见一些人,流泪

    遇见一些人,流泪

    世界上最触动人心的东西,其实是人的命运。可以说,这是一本人物小记,也可以说,它是一本心情手记。翻读它,就像触摸人物柔软的命运。不管是李叔同,还是三毛,还是诗人普拉斯,画家潘玉良,歌手科恩……他们的生命是多么伤感,孤独是多么深刻,情感是多么脆弱。他们的爱与恨,和他们的作品一样,让人爱怜,让人惊叹。爱情会崩溃,寂寞会唱歌,人生会告别。遇见了20个人,遇见了他们的脆弱与眼泪……
  • 伟大导师:列宁(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伟大导师:列宁(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苦吟寒士贾岛传

    苦吟寒士贾岛传

    而非学术性传记,这是一部文学传记,但其中贾岛的生平大事都有所本,与贾岛有关的人物也多系真人。当然,作为历史人物传记,小说的情节不可能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甚至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推理性的叙述。我不敢说,书中的贾岛和中唐大诗人贾岛不差分毫,但他至少是我心目中的贾岛。我曾向一位前辈讨教,他说,“《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区别,前者是小说,后者是史志。你既然是写小说,有些事就不要再去顾虑。”我听后为自己的胆大妄为感到安慰,也去了好多顾虑
  • 柳井正全传

    柳井正全传

    无论是经营理念、管理手法还是商业思想,柳井正都是值得人们探索的一座高峰。《柳井正全传》落实于细节,用事实做基础,让你从每一个转折中领悟商业之道。柳井正,被称为日本战后继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的新一代“经营之神”。
  • 何澄(下)

    何澄(下)

    《何澄(下)》历述何澄留日学生活、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几个时期中何澄的作为。何澄坚持共和,主张统一,反对日寇,抨击汪伪,这是他一生的大节。作者苏华、张济用自然流畅、真实深沉的笔调记录了何澄的一生。本书是一本关于民国史的人物传记。作者苏华、张济用自然流畅、真实深沉的笔调记录了山西省灵石两渡村何家的代表人物何澄的一生 。《何澄(下)》中几乎涵盖了晚清和民国众多名人,可以说每一章都是一 个专门的学科,是一部超具史料价值的图书。
热门推荐
  • 大唐公主之古鱼梦

    大唐公主之古鱼梦

    (本文架空,轻松不虐)刁蛮任性连皇上都要担忧其婚事的大唐公主居然穿越到了一千年前的西周,邂逅了一个地方小国的鱼国国君。这个鱼国国君很小气啊,动不动就生气,学学她大唐公主如何美丽大方、清新脱俗、思想开明吧。还是老顽固一个,浪费了一副好皮囊,看她盛世大唐的思宁公主如何对付他,等着接招!
  • 相看云深处

    相看云深处

    她看着他,眸中闪烁着泪光,这样的眼神,似曾相识。他微微一笑,器宇轩昂,“我们是不是在哪儿见过?”她扶着他的肩膀,声音凄迷,“先生,你想跟我玩个游戏吗?游戏的名字,就叫做沉沦……”
  • 重生之星空巨鼠

    重生之星空巨鼠

    重生成鼠,只为报仇雪恨。当一切仇恨都烟消云散之后,新的世界展现在眼前。不死神灵不是尽头,我,徐达,将不惜一切代价,成为整个宇宙最尊贵的存在。当成为宇宙最巅峰的存在时,这一切的一切,就将如迷雾一般被风吹散,而呈现在眼前的,将是重演那创造宇宙的创世之战!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鬼吹灯(盗墓者的经历)

    鬼吹灯(盗墓者的经历)

    热播剧《龙岭迷窟》官方正版原著在48章到99章~远古的文明,失落的宝藏,神秘莫测的古墓。一本主人公家中传下来的秘书残卷为引,三位当代摸金校尉,在离奇诡异的地下世界中,揭开一层层远古的神秘面纱。昆仑山大冰川下的九层妖楼,这里究竟是什么?藏着消失的古代魔国君王陵寝,诡异殉葬沟,神秘云母,地下九层“金”字高塔,堆满奇特古装的干枯骨骸。这里又有那些未知生物?漫天带火瓢虫袭来,巨大神秘爬行怪物。一群人险死求生!
  • 网游之神临梦幻

    网游之神临梦幻

    方游,一个只想在梦幻中赚钱孝顺姐姐的孤儿,在命运的推波助澜下,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看他如何在梦幻世界中傲笑众神,俯瞰众生!梦幻,开创时代的虚拟游戏。梦幻一个真实的世界,神与神,神与人,人与人,一切都从这里开始。
  • 重生之神级学霸

    重生之神级学霸

    新书:娱乐入侵,已经上传,肯定大家收藏一下。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数理化国际奥赛获金奖,如果参加高考一定会成为理科状元,因为一次变故,毅然决然选择了报考电影学院,却名落孙山。功成名就之后,合作伙伴愤怒说,他是一个把钱看得很重的人,亏钱一起亏,但是赚钱就不是一起分了;旗下艺人抱怨:一签就是十年的长约,各种不平等,唱的每一首歌都是华夏风格,每周要开展传统文化学习;拍摄影片的男主:每拍一部片子,和女演员传绯闻的都不是我!娱乐记者不甘示弱:他太会炒作了,什么都拿来炒,吸引眼球,博出位,比我们的手法还专业。当他们咬牙切齿的时候,又不得不竖起大拇指,“他是一个硬汉,为了信念,决不妥协,是个不要命的疯子,他将华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他是为梦想而死的英雄!”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音乐杂谈(生命百科)

    音乐杂谈(生命百科)

    中国音乐发展音乐杂谈极其古老的艺术——音乐人类的历史,据最近的研究,已有数百万年。我国也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大约距今170万年以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在这块大地上生息、繁衍。经过世世代代的不懈的奋斗、努力,人类创造了今天我们享有的灿烂文明,创造了各种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