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800000034

第34章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判教思想(2)

“十二法印”中“十者是世间法及出世法,皆假施设,悉是因缘开方便道,为化众生,强立名字”,“十一者生死道场,等无所有,无得无舍,是名解脱”,吻合了佛教般若中观学派强调涅槃境界与世俗世界无本质区别的观念。“十二者正道真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名正中道”,显然又借鉴了《大般涅槃经》所谓:“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大正藏》第12册,第523页。《大般涅槃经》强调世俗世界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涅槃境界“常乐我净”。这种对世俗世界否定、对涅槃境界肯定的观点,与“十二法印”一方面肯定道体“常乐我净”,另一方面认为有为之法无常、一切世法无我、有心之法苦恼、世间不净秽恶的思想如出一辙。第六法印又特别强调“出世升玄,至道常住,湛体自然,无生无灭,离有为相”。

“十二法印”的理论特质可以概括为:突出出世色彩的“升玄”解脱;道体兼具“常”、“本”、“源”、“根”的理论特征;道体是神格化的“道”在“事”的层面的呈现。

其实“法印”概念也源于佛教,吉藏在《法华义疏》卷六中说:“我此法印者,以理为印。谓文与理相应,则应信受;文乖此理,则不应信。理印有二:一体印……即是实相名之为印。……二者用印……通言印者,印定诸法不可移改。又释以文为印,将文定理,谓理与此文相应者,乃为实理,故名法印也。”《法华义疏》卷六,《大正藏》第34册,第541页。“印”乃印定诸法不可移改之义,故称法印。佛教有“一法印”、“三法印”、“四法印”诸说,大乘佛教仅有“诸法实相”一法印,即一实相印。如智所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即是法身。……我以相严身,光明照十方,为说实相印,实相印即法身。”《妙法莲华经玄义》卷五,《大正藏》第33册,第745页。“一切大乘经但有一法印,所谓诸法实相。……故《大智论》云: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诸法实相即是真性解脱之异名也。问曰:声闻经何故但用三法印,摩诃衍教何故但用一实相印?答曰:声闻根钝著重,故须说三法印,令厌生死苦、欣涅槃乐。菩萨大悲、根利、易悟,生死即涅槃相,能不舍生死、不取涅槃、入不二法门,故佛但说诸法实相印也。”《维摩诘玄疏》卷六,《大正藏》第38册,第554页。智和吉藏学说的思想渊源都可以上溯到印度大乘佛教龙树之学,中观般若学说以阐释“诸法实相”为本,故称诸法实相为大乘佛教义理的信印。佛教又称《杂阿含经》卷十所指一切行无常(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为三法印。三法印加“一切行苦(一切有为有漏之法皆迁流不息)”则称四法印。四法印再加一切法空(一切现象虚幻不实)则称五法印。智说:“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妙法莲华经玄义》卷八,《大正藏》第33册,第779页。

龙树在《大智度论》中对“诸法实相”命题从不同角度作了阐述,“观诸法实相,非空非不空,不有非不有。”《大智度论》卷五,《大正藏》第25册,第99页。“三世诸佛,皆以诸法实相为师。”《大智度论》卷十,《大正藏》第25册,第128页。“诸法实相即是般若波罗密。”“此中实相者,不可破坏,常住不异,无能作者。如《后品》中佛语须菩提:‘若菩萨观一切法,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非我非无我,非有非无等,亦不作是观,是名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是义,舍一切观,灭一切言语,离诸心行,从本已来,不生不灭,如涅槃相;一切诸法相亦如是,是名诸法实相。”《大智度论》卷十八,《大正藏》第25册,第190页。“诸法实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门:空、无相、无作。”“问曰:何等是诸法实相?答曰:诸法自性空。”《大智度论》卷二十,《大正藏》第25册,第207页、213页。“不可得空即是诸法实相。是‘不可得空’义,如先‘十八空’中说。”《大智度论》卷三十九,《大正藏》第25册,第346页。“诸法实相,所谓性空、无所得、空等诸法门。”“离是有、无二边,处中道,即是诸法实相。”《大智度论》卷九十九,《大正藏》第25册,第746页。大意是说,离有(空)、无(有)二边双遣双非的中道般若“性空”之理,名“诸法实相”,亦可称之为“涅槃”、“般若波罗蜜”等,是最高的、绝对唯一的真理。“诸法实相”同时也代表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本不可言诠的成佛境界,但是通过“诸法实相”的表述似乎亦可言说,这就是《中论》所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中论》卷一,《大正藏》第30册,第1页。“众生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中论》卷四,《大正藏》第30册,第33页。

对比《本际经》“十二法印”所反映出来的理论特质,无疑是大乘佛教“诸法实相”真理价值判断标准的“悖论”。然而,《本际经》对“重玄”之道的诠释却和“诸法实相”命题中离有(空)、无(有)二边双遣双非的思辨方式、认识方法有相通之处。说明,此时道教在恪守传统理论前提下,与佛教既融合又斗争的过程中,注重借鉴“关河学派”所传中观般若学的哲学方法,开创出有别于“昔教”(小乘道教)的“今教”(大乘道教)的真理价值判断标准。“将示重玄义,开发众妙门。了出无上道,运转大乘辕。……不有亦不无。空假无异相,权实故同途。道场与烦恼,究竟并无余”,宣扬重玄体道“开演真一本际法门”,这也是《本际经》的思想宗趣之所在。道体与道性的理论特质无疑是大乘道教的“诸法实相”。《本际经》标榜自己“此经大乘,兼包众经,一切官属,悉从其教”,“此经说真道根本,能生法身慧命。十方得道过去未来三世天尊等,莫不履行而得至真,具一切智,成无上道,到解脱处,为大法王”。《本际经》自然也就是道教经教体系中的大乘究竟“了义”经典了。

四“法印”中的“大我”及“常、乐、我、净”思想

第七法印“真一妙智,自在无碍,神力所为,随意以辨,故名大我”,将智慧升玄得道解脱的境界称为成就“大我”,“真一妙智”即“道”之异名。

“大我”本为佛学概念,意思是远离我执、我见达到自由自在境界之最高“我”。如《大宝积经》说:“菩萨静虑,自在而转;诸有所作,善圆满故。菩萨静虑,是为大我;以妙智慧为大我故。舍利子,如是无量菩萨静虑,皆是菩萨摩诃萨依静虑波罗蜜多之所集起。”《大宝积经》卷五十,《大正藏》第11册,第294页。在《大般涅槃经》中把“大我”理解、解释为“大涅槃”、“大自在”,“云何复名为大涅槃?有大我故名大涅槃。涅槃无我,大自在故,名为大我。云何名为大自在耶?有八自在则名为我。何等为八?一者能示一身以为多身,身数大小犹如微尘,充满十方无量世界。如来之身实非微尘,以自在故现微尘身,如是自在则为大我。二者示一尘身满于三千大千世界,如来之身实不满于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以无碍故,直以自在故满三千大千世界,如是自在名为大我。三者能以满此三千大千世界之身,轻举飞空过于二十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而无障碍。如来之身实无轻重,以自在故能为轻重如是自在名为大我。四者以自在故而得自在。云何自在?如来一心安住不动,所可示化无量形类各令有心。如来有时或造一事,而令众生各各成办;如来之身常住一土,而令他土一切悉见。如是自在名为大我。五者根自在故。云何名为根自在耶?如来一根亦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如来六根亦不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以自在故令根自在,如是自在名为大我。六者以自在故得一切法。如来之心亦无得想。何以故?无所得故。若是有者可名为得,实无所有,云何名得?若使如来计有得想,是则诸佛不得涅槃。以无得故名得涅槃,以自在故得一切法,得诸法故名为大我。七者说自在故,如来演说一偈之义,经无量劫,义亦不尽。所谓若戒、若定、若施、若慧,如来尔时都不生念我说彼听,亦复不生一偈之想。世间之人四句为偈,随世俗故说名为偈。一切法性亦无有说,以自在故如来演说。以演说故,名为大我。八者如来遍满一切诸处,犹如虚空。虚空之性不可得见,如来亦尔实不可见。以自在故令一切见,如是自在名为大我。如是大我名大涅槃。以是义故名大涅槃”《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一,《大正藏》第12册,第746页。“大我”含有常一主宰之意,为涅槃四德“常乐我净”之“我”。意思是说没有得到解脱的众生所执著的自我之身心无自在性、常一性;唯有佛陀所证得之涅槃才是真实、常住不变的,故称为大我,义同真我。

“常乐我净”之“常”即永恒性,说明佛身是常,指“法身”;“乐”亦称常乐,表达永恒的精神宁静,指“涅槃”;“我”又称“大我”,指“佛身”。“何者是我?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大般涅槃经》卷二,《大正藏》第12册,第378页。“净”又称“大净”,指佛法。涅槃四德同时也是佛性四德“佛性常乐我净”,意在突出强调“佛性是常,三世不摄”《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三,《大正藏》第12册,第562页。,“佛性具有六事:一常、二实、三真、四善、五净、六可见”《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四,《大正藏》第12册,第568页。围绕“泥洹不灭,佛有真我(如来常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形成佛性的有无、成佛的可能性等佛性论的中心议题。南陈沙门真谛将佛性进一步解释为“般若波罗蜜是大我种子”,是“法身四德”之一《摄大乘论释》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73页。

对比“十二法印”中也包含了“常乐我净”思想,如:“至道常住”(常)、“真一妙智,自在无碍,神力所为,随意以辨,故名大我”(乐、我)、“离二无常,不受诸爱,心相寂灭,故名清净”(净)。只不过此“常乐我净”意在突出强调对道体理论特质的诠释性描述,此“道”亦指智慧升玄得道解脱的最高境界。

“十二法印”的思想实质同时也是继承了《庄子·天下》“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说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南华真经注疏》第615页,中华书局,1998年。的思想。“以本为精,以物为粗”,成玄英疏:“本,无也。物,有也。用无为妙道为精,用有为事物为粗。”“十二法印”将“以本为精”发挥为道体的“常乐我净”;“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发挥为有为之法无常(第一法印)、一切世法无我(第二法印)、有心之法苦恼(第三法印)、世间不净秽恶(第四法印)。发挥了太一(道体)“以本为精”、“常无有”、“空虚不毁万物为实”的特点,突出了道教之“道”的本体性、实在性、神圣性。

在印度佛教史上源自印度哲学界之“大我”思想,一度被佛教《般若经》和龙树以“诸法实相”原理之无我、空观等思想所彻底否定。在玄奘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说:“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观:实有菩萨,不见有菩萨,不见菩萨名,不见般若波罗蜜多,不见般若波罗蜜多名,不见行,不见不行。何以故?舍利子!菩萨自性空,菩萨名空。……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见生、不见灭、不见染、不见净。何以故?但假立客名,分别于法而起分别;假立客名,随起言说。如如言说,如是如是生起执著。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如是等一切不见,由不见故不生执著。”《大般若波罗蜜多经》1—200卷(卷四),《大正藏》第5册,第17页。一切语言、概念乃至佛学理论中关键“名相”的绝对实在性,均在“无分别”的观念下给予彻底的、毫无保留的否定。《中论》一开始就提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中论》卷一,《大正藏》第30册,第1页。龙树通过对四对彼此对立的范畴的遣执,阐述了“中道”与“缘起”思想,因而被称为“八不中道”、“八不缘起”。“众生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中论》卷四,《大正藏》第30册,第33页。被看作是对“中道”的解释。只有把“性空”与“假有”紧密结合起来才是中观学派所谓的“空”,从此定义亦可说明,“中道”的思想价值体现在对般若空观命题的阐释上。《中论》以一系列偈颂阐述了“无我”的观点:“若我是五阴,我即为生灭;若我异五阴,则非五阴相。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灭我、我所故,名得无我智。……内外我、我所,尽灭无有故;诸受即为灭,受灭则身灭。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中论》卷三,《大正藏》第30册,第23页。破斥了众生之所以能够产生执著有实体自我观念的根本条件“五蕴内”、“五蕴外”、“我所”皆一无是处,即便可以成立也都是缘起性的。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认识程度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就能得到解脱。针对小乘佛教法体实有的主张,《中论》反驳道:“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若诸法有性,不应从众缘出。何以故?若从众缘出,即是作法无有定性。”同上,第19页。“实体”如果能从多种条件及因素中和合产生,说明它仍然是被“炮制”出来的,根本就不具备永恒性。从“缘起性空”的立场分析,法体实有的主张无异于“戏论”。

“《般若经》等在打破了世间与涅槃的绝对界限后,将二者的本质统一在‘性空’上,而《大般涅槃经》则将二者的本质统一在‘妙有’上,《般若经》与中观派虽讲‘性空’与‘假有’的统一,但实际侧重在否定一面。《大般涅槃经》则明显侧重在肯定的一面。”姚卫群:《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第23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由《大般涅槃经》所体现的“涅槃四德”、“佛性四德”、“法身四德”思想,反映出来的“佛性”、“法身”的本体性、实在性、神圣性特质与印度大乘佛教般若中观理论是格格不入的。

中古时期的道教思想界无疑敏锐地洞察到了佛教理论体系中存在的这一“吊诡”,并巧妙地为己所用,充实、完善了道体论学说体系。综合分析“十二法印”中的“大我”之说显然具有“性空妙有”的特征。当道教徒开发显现自身独具此本体之“道”时就发现了“大我”,自我主宰的独立个体——能知的主体与所知的主体的统一——主体自我与本质存在的完全合一,发现了“太初”某种与他们自身相同的先天因素。如同加达默尔在论述黑格尔有关教化理论时所指出的那样:“只要单个个体于其中生长的世界是一个在语言和习俗方面合乎人性的造就的世界,单个个体就始终处于教化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对其自然性的扬弃中”,“构成教化本质的并不是单纯的异化,而是理所当然以异化为前提的返回自身”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第17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基于对“此在”之道的认识与诠释,道教建立起我命在我、神仙可学、神仙可致的生命本体论哲学。

五“大我”之说与中古时期的佛教中国化

“大我”之说之所以能够被道教哲学成功借鉴、转化利用和这一时期的佛教中国化息息相关。

同类推荐
  • 迅风辞赋集

    迅风辞赋集

    本书为辞赋作品集,是作者多年来的心血结晶,更是一个身处基层的文学爱好者艰辛奋起的例证。作者曾两次荣获中国地市报副刊作品二等奖、四川报纸副刊作品二等奖,还荣获了“中华赋坛十大精英辞赋家”荣誉称号。
  • 生命穿越死亡

    生命穿越死亡

    《生命穿越死亡》是朱增泉将军的军旅诗,共分五个部分,是作者在自己漫长军旅生涯中的感悟和思考。因为将军特殊的身份,他的军旅诗也被赋予了独特的个性:直面战争、呼唤和平、赞美生命、书写英雄。从古至今,战争都是人类逃避不了的话题,和平更是人类一直在追求的目标。而作为将军的作者,对战争与和平更是有着不同常人的思考。几十年的军人生活给作者留下了沉重而深邃的人生思考,看着自己身边的生命一次次穿越死亡,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渴望显得尤为真诚与强烈。其中《猫耳洞奇想》是一组很独特的军旅诗,更是一个军人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的思考与感悟,充满着血的浓烈与烫热。
  • 李国文说三教九流

    李国文说三教九流

    ,慷慨笑骂,笔耕学问,这是李国文近年来文章的鲜明特色,放眼时代。广泛得到好评。有评论家认为“他是当代将学识、性情和见解统一得最好的散文家之一,著名作家李国文的散文随笔独树一帜。神游千古,颇有法国作家蒙田之风”
  • 愿得一人白首不相离

    愿得一人白首不相离

    汉诗就像一朵暗自芬芳的兰草,朴实无华却最写尽人生百态。再没有哪个朝代的女人,会如汉时的女子那般敢爱敢恨,刚烈痴情。也再找不到那野性未褪,却温柔多情的汉子。用今朝的笔写汉时的情,迎面而来的,除了浓浓的烟火气息,还有那些让你心动的爱恨情痴。
  • 生活·哲理卷(读者精品)

    生活·哲理卷(读者精品)

    风靡全球的真情故事,感动一生的纯美阅读;润泽心灵的饕餮盛宴,惠泽精英的成功启示;突破困局的导航明灯,缔造成功的内在密码。最纯美动人的励志佳作,无可替代的生花妙笔,展现励志美文顶尖力量,最憾动心灵的饕餮盛宴,最荡气回肠的励志大餐,最酣畅淋漓的悦读。一则则故事,催人奋进,帮你梳理纷乱的思绪,找到人生幸福的密码;一篇篇美文,怡人性情,为心灵注入勇气和力量,带给你爱和希望。一部相伴一生的心灵圣经,一掬滋润心灵的智慧甘霖,在阅读中收获真知与感动,在品味中得到启迪到智慧。
热门推荐
  • 盛宠田园之锦绣农女

    盛宠田园之锦绣农女

    再睁眼,今日以后,你便是我大商王朝的国母!”他面露红光拥她在怀,“怎么办,“从此后宫独宠你一人,国舅一家赐予国姓,这就是咱们的晚饭。【赌石】“锦绣啊,她被扔下万丈山隘,这石头能值几个钱,咱不如去买些糖葫芦,她重回到过去。”大商三十三年,岐山赌石,盛行。接着,享万世荣光!”锦绣浅笑,抱住他的腰肢,鼻间全是他身上独有的龙诞香,这一世就算是终生不嫁,“今生今世,白首不离。”锦商一年,“记住,百业待兴,繁荣异常。她发誓,还能给你和哥儿解个馋。*重活一生,只因为成亲十年未能为相公生下一儿半女!山涧回荡着公婆刻薄的声音:“一只不会下蛋的鸡,她感谢老天的恩赐,更相信自己的能力!利用智慧和手段,一群裤裆还没缝上的小屁孩涌入田间,她让家乡富足,让父母安康,让胞弟光耀门楣!大商四十年,为“晚饭”添砖加瓦。岐山虫灾,灭。当年他还是落魄的闲散王爷,前世,遇见拥有一双灵动眼睛的垂髫少女,自从情根深种。上刀山下火海,她也绝不会再入那个家!【虫灾】【大婚】“锦绣!”康伯看着庄稼上的大肥虫子,他豁出一身尊贵下泥潭采藕,也只为了佳人一笑。”爹爹看着及笄的女儿,“咱…”“爹,一脸紧张的朝着面前垂髫的小娃大喊,有了这个,今年哥儿上学,指着棉花地,不,咱们全家的口粮都有了…”锦绣看着眼前浑圆却粗糙的石头,轻声道。“锦绣,死了正好。”我有万里江山在怀,怎么办!”锦绣不慌不忙的拉着弟弟的手,却只愿脚踩山花手持云霞,为你妆扮窗棂
  • 中国古代司法制度

    中国古代司法制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夏商司法制度;周朝司法制度;秦汉司法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司法制度;隋唐司法制度;宋、辽、西夏、金司法制度;元、明、清司法制度。
  • 生活素描

    生活素描

    我们中小学生必须要加强阅读量,以便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以便广开视野和见识,促进身心素质不断地健康成长。但是,现在各种各样的读物卷帙浩繁,而广大中小学生时间又十分有限,因此,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才能够轻松快速地达到阅读的效果。
  • 学习改变命运(全集)

    学习改变命运(全集)

    在知识如此迅速激增、变化和老化的今天,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当然是学习,爱学习了。不学习者就会停滞不前,迟早丢掉饭碗。一个懂学习、有知识的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群会学习、有知识的人能改变国家的命运。因为知识是获得生存能力、提升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李嘉诚也曾经说过:没有学习就没有未来,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比我们更厉害的人还在学习。学习是会上瘾的,尤其是当你可以学会你想学的人和东西时!让我们把学习进行到底吧!
  • 御凰傲天下:绝色罗刹

    御凰傲天下:绝色罗刹

    她是佣兵女皇,王牌杀手!一场时空交错,原本丧命的她意外穿越成陌上家的废物小姐陌上枢体内!废物。妖怪。怪物这样的话语源源不断的传入耳中!她冷笑,哼……废物?身上只不过没有斗气而已,就是废物了么?众人不知,身上只因为封印着强大的灵兽才无法使用斗气!“想要杀我?那就看你有没有那个本事了!”不会斗气又如何!只要我想做的事,没有做不到的!【蓬莱岛原创社团出品】群号:118428868(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独爱杀手夫君

    独爱杀手夫君

    本文为轻松文,无虐的过程她只不过是想偷些学校多余的芒果,没想到被一条小毛毛虫害的摔下树来,华丽丽的穿越了,这么幸运的事,她高兴,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啊。遇见一个老头,传她全身功力,只需要她为他报仇,她愿意,武功是很重要的。才刚开始找线索,就被一个带面具的男人抓走,要她做他夫人,听说他武功很厉害,钱也很多,权利也很大,她狂喜,钓到金龟婿了。为了躲雨,竟然看了场免费春宫,她感叹,这男人身材真好啊。这皇帝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竟然看上她这个有夫之妇,她皱眉,我可是一点都没招惹你。为了她夫君,不惜与皇帝拔剑相向,她郁闷,真是个扫把星。武林大会,拔出银萧震惊全场,她得意,小样你姑奶奶不是那么好欺负的。生死之战,拿出秘籍,她无悔,就算你变的越来越残暴,我也只爱你,只要你喜欢,我陪你一起变坏。奕天,最大杀手组织鹜天阁的主上,为人淡漠,寡情,遇见了她,从此世界大变样。他说:“在我心里你比什么都重要。”这样一个武功厉害的男人,吃起醋来行为却无比幼稚。南宫灵,南宫家族的唯一继承人,被她撞见活春宫,从此解下不了缘。他说:“我以为一切对你好,都是因为你是奕天的夫人,其实不是,是我错了,如果你最先遇到的是我,你会爱上我吗?”越是风流的男人,一旦动情越是认真。辰光昱,帝王,踏着父兄的尸体上位,为了得到她不折手段他说:“我哪里比不上他,我拥有全天下,他只有个小小的杀手组织。”就算是帝王,也有控制不了的东西。她淡笑道:“我只爱我的杀手夫君。”推荐好友的文文:幽月如烟《霸皇诱冷妃》游紫怜《皇后哪里逃》四叶草薰《穿越之舞倾天下》逍遥小兔子《魅惑宠妃诱冷君》浅蓝深蓝《小孩妈咪》爬上墙头采红杏《穿越之嫁给傻王爷》紫幽莲《云锦帝》芸芸《我是你爹地》心飞扬《绝色丑颜最后谢谢大家的票票收藏钻石和鲜花,给了小妖很大的动力,谢谢你们欢迎大家与小妖一同讨论剧情,谢谢月颖为小妖建了个群47301089
  •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中)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中)

    陈桥驿是赵匡胤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驿站,在这个驿站,他以不流血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改朝换代。公元951年至公元960年,纷乱复杂的五代十国行将结束,一个空前繁荣的大宋帝国开始浮出历史地平线。大宋立国前十年,周太祖郭威清除往朝弊政,带来了乱世中第一缕曙光;一个有英雄气,又满怀王道理想的大帝柴荣,御驾亲征,击败北汉契丹联军,开始文明政务;绝世高人王朴献《平边策》,“底定中原路线图”;经高平之战,赵匡胤进入后周高级军官行列;不可思议的“韦囊”,神秘的陈桥兵变,使历史出现了惊人的拐点……
  • 当沧海遇上巫山

    当沧海遇上巫山

    八年后的一次抢劫案中让一对青春时期相爱过的男女再次重逢。原以为可以再续前缘,她身边却已经有了另一个他,并且准备结婚;他是一个抢劫犯,冷酷帅气,破镜还能重圆?然而这次抢劫却不是简简单单的为财,背后又发生了一些什么事将一个高官拉下马,让一个小三爱上歌手。元稹有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当屌丝遇到一个爱着曾经的沧海的女人,是否能赢回他的爱情最后顺利步入婚姻的殿堂?她又该如何抉择?他说:“6年和12年一样是爱情”。
  • 无上神兵

    无上神兵

    以无上之神兵,斩世间一切仇敌、一切尘缘、一切因果、一切是非……方可成就无上煌煌威名!!!无上神兵,讲述一个不朽的东方仙魔神怪故事,人界、魔界、天界、冥界,法宗、兵宗、符宗、丹宗、器宗、阵宗、佛宗、儒宗样样神通!
  • 玉观音

    玉观音

    这是一部以表现中国女性善良宽容之美的抒情之作,奇巧与朴拙并存,阴柔与阳刚兼蓄,品质细致而又不伤大气。海岩在书中讲述了一个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女警察安心由于一次偶然的“外遇”,生活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在亲与仇,情与法之间痛苦地纠缠,她经历了死亡的残酷,也重新体味了爱情的甜蜜,最终成长为一个坚强完满的女性,投入到极其艰苦、危险的缉毒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