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800000032

第32章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道性论思想(7)

佛道论衡中的“自然与因果”之争,如果以“自然”为因,则“道性”、“众生性”为果,“道性众生性皆与自然同”体现了中国哲学体用(本迹)思辨模式下的因果“不二”,此命题也等于回答了“道法自然”命题中作为范畴的道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后来唐玄宗在《道德真经御疏》第二十五章中进一步说:“言道之为法自然,非复仿法自然也。若如惑者之难,以道法效于自然,是则域中有五大,非四大也。又引《西升经》云: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则以道为虚无之孙,自然之子。妄生先后之义,以定尊卑之目,塞源拔本,倒置何深?且尝试论曰:虚无者,妙本之体,体非有物,故曰虚无。自然者,妙本之性,性非造作,故曰自然。道者,妙本之功用,所谓强名,无非通生,故谓之道。幻体用名,即谓之虚无。自然道尔,寻其所以,即一妙本,复何所相仿法乎?则知惑者之难,不诣夫玄键矣。”《中华道藏》第9册,第415页。道与自然皆表示以虚无为体的妙本的“强名”及性质,道与自然就其实质而言又同归于妙本,进而批评了佛教界及道教思想界内部把道和自然理解、解释为有生成先后与本体尊卑的观点。

唐玄宗为延续数百年的“自然与因果”之争画上了一个历史性的句号。麦谷邦夫先生认为,玄宗实际上也同时批评了成玄英把道与自然解释成“本迹”关系的论点,“它反映了从成疏至玄宗疏这大约一个世纪内道教教义学的发展历史。特别是显示了一条由开始的直接导入佛教教义,到后来在充分消化佛教教义学的基础上创建自己教义这样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道路”《日本学者论中国哲学史》第281页,中华书局,1986年。

唐玄宗又批评了《西升经》“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的观点,其实《升玄内教经》卷八《显真戒品》中也说:“夫大道玄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中华道藏》第五册,第101页。这两部经虽然都曾经作为《本际经》的理论先导,然而,在道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问题上,《本际经》却没有重蹈它们的覆辙。这也似乎证明了,唐玄宗之所以推崇《本际经》或许是出于学理上一致的考虑。

以《本际经》为分水岭,《本际经》以后各家道性学说一方面接着《本际经》道性义继续讲,一方面或多或少皆借鉴吸收了佛性思想和佛性论的诠释、思辨方式。

成玄英说:“道以虚通为义,常以湛寂得名,所谓无极大道,是众生之正性也。”“含识之类,悉有精灵,并堪受道,故名神器,亦是帝位也。若无为安静,即品物咸亨,必有为扰动,即群生失性,故不可为也。”“道者,虚通之妙理,众生之正性也。……道能生成万有,囊括百灵,大无不包,故为万物府藏也。”“一切众生皆禀自然正性,迷惑妄执,丧道乖真。今圣人欲持学不学之方,引导令其归本。”《道德经义疏》,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第375页、434页、502页、509页。

成玄英的道性论对《本际经》既有继承又有发挥,将禀俱道性的范围扩展到人类以外的“含识之类”。

道性论是十卷本《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简称《海空经》)的重要内容。该经认为:“众生一切诸法各有道性”;道性是“无”;道性为烦恼系缚;修习得见道性。“一切六道四生业情始有识神,皆悉淳善,唯一不杂,与道同体。依道而行,行住起卧,语嘿食息,皆合真理。如鱼在水,始生之初,便习江湖,不假教令。亦如玉质本白,黛色本青,火性本热,水性本冷,不关习学,理分自然。一切众生识神之初,亦复如是。禀乎自然,自应道性,无有差异。”在《本际经》道性论的基础上,《海空经》进一步阐释了众生与道性的关系,“众生、道性不一不二,究竟平等,犹如虚空,一切众生共同有之。”“维遍五道,长短异身,而是道性常一不异。”“海空道性能令众生无有障碍,平等无二,无有方所此彼之异。如是正道能为一切众生而作了因,不作生因。如彼然灯,照了于物。”“一切众生不无道性。虽生恶国,以道力故,得修妙国。”《海空经》将道性诠释为“妙无”,“道性之有非世间有,道性之无非世间无,是谓妙无”。“妙无”的思想内涵实际上是《本际经》曾经诠释过的非有非无的“中道”道性。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的道性学说在《本际经》道性论的基础上,再次强调了道性与众生的平等性,“反映了道性论向佛性论的进一步靠拢” 参见王宗昱:《〈道教义枢〉研究》第254页,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李荣说:“川谷上源而不竭,必以江海为本,以江海为本,复本而归江海。明人从道而生,还须归道,今不知归,失于本也。亦言人有道,物归之,如川谷归江海也。”“物之性也,本乎自然,欲者以染爱累真,学者以分别妨道,遂使真一之源不显,至道之性难明,不入于无为,但归于败失。圣人顺自然之本性,辅万物以保真,不敢行于有为,导之以归虚静也。”《道德经注》,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第607页、648页。将道性思想发挥成“修身理国”之道。

《太上妙法本相经》说:“道性遍养,非独一类,何故专弘于人乎?十方大千之国,万种形名悉以及之,终不寄一类而化及也。是以普遍于名,岂独弘之于人也。”“是以道性淡泊,无有亲疏,亦无彼此;慈恩子养,平等一切。”“一切万法各禀道气而生,因空而成。……是故道者万物之父;空者万物之母。”《道藏》第24册,第858页、871页。人类以外的一切众生之性与“人”一样,皆受之于道气,与道性在本质上同一体性。这里所说的万物之性是“法性”的意思,万物之性与道气及道性同一体性的观点更接近“无情有道性”说了。

《道教义枢·道性义》称:“道性者,理存真极,义实圆通,虽复冥寂一源,而亦周备万物。烦惑所覆,暂滞凡因。障累若消,还登圣果。”“故在因时,目之为用,亦曰真性。道名在果,即指圆极法身。性语在因,谓有得果之性。”“道性真性,不有不无,何在不在。”“正道真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名正中道。”“道性体义者,显时说为道果,隐时名为道性。道性以清虚自然为体。一切含识,乃至畜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也。究竟诸法正性,不有不无,不因不果,不色不心,无得无失,即成正道。自然真空,即是道性。”明确提出“一切含识,乃至畜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也”,并以中国哲学传统的“体用”方式结合佛教的“因果”学说,阐释道性体义。“清虚自然为体”,周备万物之道性为用;隐时名为道性(因),显时说为道果(法身)。

《道教义枢》又借《法身义》探讨了道性“本有”、“始有”问题。首先,作者转载了两种观点“有师云:众生本有法身,众德具足,常乐宛然。但为惑覆,故不见耳。犹如泥之杂水,不见澄清,万里深坑,沙底难睹。本相见时,义无有异。”这是道性本有论,突出根本理体。“一家云:本有之时,未有众德。但众生有必得之理,故言澄清湛然耳。”这是道性始有论,强调修道显性。作者显然不同意此二说,进行相关批驳后说:“今言神本澄清者,直是本来清净,竟无所有。若迷此理,即名惑覆。若了此理,即名性显。非是别有一理,在众生中,说为法身,是常是净也。”基本可以归纳总结为道性亦本亦始、非本非始论。

潘师正说:“道者,圆通之妙称;圣者,玄觉之至名。一切有形,皆含道性,然得道有多少,通觉有浅深。通俗而不通真,未为得道;觉近而不觉远,非名圣人。”《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上,《道藏》第24册,第786页。提出了既然道体遍在、众生皆含道性,缘何众生各异的问题,原因在于“得道有多少”觉悟有深浅。只有得道的圣人才能做到“真”、“俗”不二,“二谛”圆融。

王玄览说:“道与众生亦同亦异,亦常亦不常。何者?道与众生相因生,所以同;众生有生灭,其道无生灭,所以异。”故须以中道观诠释道与众生的关系,“是同亦是异,是常是无常;忘即一时忘,非同亦非异,非常非无常。其法真实性,无疆无不疆,无常无不常。”“论云:‘道性众生性皆与自然同。’众生禀道生,众生是道不?答:‘众生禀道生,众生非是道。’何者?以非是道故,所以须修习。”因为“众生无常性,所以因修而得道;其道无常性,所以感应众生修。众生不自名,因道始得名;其道不自名,乃因众生而得名。若因之始得名,明知道中有众生,众生中有道。所以众生非是道,能修而得道;所以道非是众生,能应众生修。是故即道是众生,即众生是道,起即一时起,忘即一时忘,其法真实性,非起亦非忘,亦非非起忘。”无生无灭的道与有生有灭的众生之间的关系是:“众生与道不相离。当在众生时,道隐众生显;当在得道时,道显众生隐。只是隐显异,非是有无别。所以其道未显时,修之欲遣显;众生未隐时,舍三(按:之)欲遣隐。若得众生隐,大道即圆通,圆通则受乐;当其道隐时,众生具烦恼,烦恼则为苦。避苦欲求乐,所以教遣修。修之既也证,离修复离教。所在皆解脱,假号为冥真。”“道常随生死,与生死而俱。彼众生虽生,道不生;众生虽死,道不死。众生若死,其道与死合;众生若生,其道与生合。经生历死,常与道合,方可方不可。若可于死者,生方则无道;若可于生者,死方则无道。其道无可无不可。所以知道常,生死而非常;生死之外无别道,其道之外无别生死,生死与道不相舍离,亦未曾即合。常有生死故,所以不可即;不舍生死故,所以不可离。”“众生无常故,所以须假修;道是无常故,众生修即得。众生不自得,因道方始得;道名不自起,因众生方起。起即一时起,无一物而不起;忘即一时忘,无一物而不忘。优劣一时俱,有何道与物?众生虽生道不生,众生虽灭道不灭。众生生时道始生,众生灭时道亦灭。”《玄珠录》卷上,《道藏》第23册,第621页、622页。

王玄览的道性论在前人日臻成熟的思想基础上已经蔚为大观,他的理论贡献在于,针对《本际经》“道性众生性皆与自然同”命题,明确诠释了“道性”、“众生性”与“自然(道)”三个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众生必须通过修习才能得道,道性感应众生能够修习;众生缘生缘灭,道性无生无灭,道性“始生”、本有。“自然(道)”并没有因为与“众生性”挂搭而丧失其至高无上的终极本体意蕴,反而由道性的普遍性、感应性而愈发凸显它的绝对性和超时空性。

唐玄宗说:“人受生皆禀虚极妙本,是谓真性。及受形之后,六根爱染,五欲奔驰,则真性离散,失妙本矣。”“人修性反德,不离妙本,自有归无,还冥至道,故云其中有物,言有妙物也。此摄迹以归本也。”“无有者,谓人了悟诸法,一无所有,则返归正性,与道合同,入无间矣。无间,道也。入谓与道同也。以道为无间者,明道性清净,混然无际,而无间隙尔。”《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中华道藏》第9册,第406页、411页。

唐玄宗以“妙本”解释“道”,“人受生皆禀虚极妙本,是谓真性”意思是说,人皆禀道性而生,故人性本善。

《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则说:“夫自然者,性之质也;因缘者,性之用也。因缘以修之,自然以成之。”《道藏》第24册,第721页。将“因缘”说与修道论结合。《道体论》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学道者,即汝自学也。”《道藏》第22册,第884页。

《云笈七签》载《道性论》云:“道性之性,无生无灭。”“一人得时,一切亦得。众生道性,不一不二,究竟平等,犹如虚空,一切众生,同共有之。”《本性淳善》云:“当知夫一切六道四生业性,始有识神,皆悉淳善,唯一不杂,与道同体。”“一切众生识神,亦复如是,禀乎自然,自应道性,无有差异。”《色身烦恼》说:“道性者,无性之性。非有法性,非无法性。道性之生,亦有亦无。善男子,言道性者,非有身生,非无身生,非非无有,非非有无。亦有身生,亦无身生。”“道性者,即烦恼生,非烦恼生。亦是烦恼,亦非烦恼。”“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有不无。道性之生,亦复如是。善男子,道性之生,非父母生,是父母生。”《云笈七签》卷九三,《仙籍理论要记》。

综上所述,道性论的思想特征可以归纳为:“道性”的本质与“自然”同体,皆属根本理体;道性的内涵为“真实空”,外延乃“中道”道性;众生皆有道性,道性是众生得道之因;修道的根本目的是返归正性,与道合一;道性论是“性善论”,祛“烦恼”显道性,不断烦恼而得道性;“无情有道性”。

本章结语

《本际经》道性论对道教外丹理论和传统神仙之学的扬弃,提升了道教理论抽象思辨水平,改变了佛道论衡中道教思想界“疲于应付”的被动尴尬局面,为道教实践哲学注入了新的理论生机与活力,是哲学史上的进步。“隋唐时期是道教丹道理论发生危机和新理论孕育期。通过危机的刺激和道教思想内部在神仙理论上的重建,这一危机不但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而且为此后道教神仙思想的成熟和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道性论使‘道’由外在于人的实体转化成了内在于人的东西,解决了修道求仙过程中的主客体对立矛盾。”“通过赋予万物以道性而使人们对道的认识获得新突破有了可能:炼丹过程就是凝聚发散于宇宙中的道的过程;现在,这个过程可以在人的内在世界中实现。人人皆可于其内寻找成仙的丹药,仙药在性质和形态上发生嬗变有了可能。面临发展危机的丹道理论,重新获得了强大的生机。”参见姜生、汤伟侠主编《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两晋卷)第46页、47页、50页,科学出版社,2002年。

道性论和道教的心性论是大乘道教的理论核心部分,也是六朝道教“今教”区别于此前之“昔教”的思想特征,《本际经》的道性论及心性思想是对《升玄内教经》“内教”之说的继承、发展。这一理论成果的发展路向,反映了中古道教学者恪守本位文化“推陈出新”的学术精神,由此亦可反观佛教中国化的一段思想历程。

佛道论衡是道教理论建构的原动力之一,随着中唐以后佛道论衡的逐渐消歇,道性论及心性思想成为道教内丹学的理论基础,说明道教哲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哲学,其思想价值取向是“术”,而不是“理”,这也是“二教”之异所在。

同类推荐
  • 葡萄心情

    葡萄心情

    本书是朝左拉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完成的作品,按照现在的说法,这两部作品本应属非常“私有”的和个性化的东西,在创作之初,朝左拉本人并无意公之于众。
  • 散文随笔篇(名人佳作)

    散文随笔篇(名人佳作)

    散文作为一种轻灵而又自由的文体,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的事象,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的内涵,使得“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 陶渊明诗文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陶渊明诗文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和赞美。鲁迅先生曾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也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乐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 命令我沉默

    命令我沉默

    这本诗集除去序言和编后记以及沈浩波诗歌创作年表之外,一共包括五个章节,收录了诗人沈浩波从1999年至2012年14年间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 我读: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

    我读: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

    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带领读者领略好书的神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作者、写作背景、内容分析等角度,多侧面呈现一本书的精妙!主讲人梁文道品味独到,是广为人知的“说书人”,他兴趣广泛、涉猎颇广,每一本书都经过自己的揣摩、消化吸收,最后形成了真实而中肯的评论,沉稳客观地把各种思潮、社会文化热点与你私享,让你领略读书的美好,在独处时亦不会孤寂,获得心灵的慰藉。他讲评的书非常庞杂:小说、哲学、散文、回忆录、心理读本……收罗有《我与地坛》《生死疲劳》《我们时代的写作》《中国在梁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士人风骨》《洗脑术》《身体密码》《植物看得见你》等,每本好书都潜藏一个新的天地,等着你一同踏上探险之旅。
热门推荐
  • 嫡女非名门

    嫡女非名门

    她只是卑微奴婢,怎料可得侯门嫡子垂青?灵魂交换,她与主子身份逆转,小丫鬟竟成了侯门千金。以为从此可与他门当户对,他竟与成为了奴婢的主子联成了一线。她一心想要放开他,阴差阳错,她还是为他堕入了不见刀枪的战火之中。这一场篡改了容颜身份的爱情,究竟是皮囊的蛊惑,还是波云诡谲的尔虞我诈?
  • 若你爱我如初

    若你爱我如初

    一颗心脏一个承诺,将原本没有交集的两人牵扯在一起。他冷漠无情,看见她眼中的悲伤,却会莫名疼惜。对他而言,宋世熙只是他许下的一个承诺。他娶她,对她温柔,给她所有的宠爱与纵容,仅仅只是源自一颗心脏的疼惜。在他爱人回归之时,在他找回空白过去之时,他们的距离却是那么近又那么地远。当真相揭露,他们的爱情又该何去何从?一次无心之错,她用背影结束他们所有的纠缠.....=============曾经,他们在浪漫的巴黎街头奔跑,在美丽的塞纳河畔幸福地拥抱;他站在紫色的薰衣草花田,供她描绘;他温暖的怀抱,是她坚实的避风港。曾经,幸福如此简单。他说“宋世熙,我可以给你所有,唯独给不了你爱情。”她说“纪若然,我爱上你了,怎么办?”当她以为幸福常在时,一场争执将一切揭露。.........当她从楼梯滚下,模糊的视线,望着那高大的身影,“你的孩子没了,是否该庆祝一番?”原来,你的脚步,只能陪我到这里。原来,我的幸福,到这里就是尽头。=============她来过他的世界,却连一个过客都不是,因为他从未给过她停留的余地。沉默之中,只有思念诉说着悲哀,你过得怎样?别来无恙?问不了,忘不掉,想着,念着…..经年后,一场神秘的画展,将一切再次呈现。你看得到吗?我心中唯一的爱,我是如此的想念,你知道吗?关于你的记忆那个遥远的地方.......有我。
  • 转身说爱你

    转身说爱你

    生活中,有时候总是会有那么些奇遇。而当我遇见她,一切,似乎都开始转变……一个转身,一个微笑……然后,一辈子……
  • 玲珑锦绣

    玲珑锦绣

    一朝穿越成寡妇,古玲珑再也不要做那受气小媳妇,她决定这一世要活出自我、活的滋润。寡妇翻身把歌唱,闲杂人等都闪开。那谁,前世害我还不够么?追到古代也没用。还有那位军爷,说的就是你,别没事粘过来,咱们已经和离了。和离?军爷冷冷一笑:竟然有这事?(坑品有保证,已有完结作品《槿园春》,欢迎大家踊跃入坑!)
  • 我笔下的七宗罪

    我笔下的七宗罪

    《便衣警察》《永不暝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海岩为大众所熟知,这得归功于他笔下的这些剧。海岩是个奇人,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历,却成为高级经济师、著名作家、重点大学的兼职教授,写小说改剧本,屡屡创造收视高峰,而他的本职工作却是企业家。本书主要包括了四大部分:第一解读海岩;第二与名记者对话;第三海岩杂烩;第四网络海岩,是一部海岩的传记文集。
  • 移爱繁华一梦

    移爱繁华一梦

    他与她的初次相见,一开口便是道歉。她与他的最后道别,一开口只剩道歉。他带她走进一场浮世繁华,她却没有安心,只剩下无尽的猜疑和惊慌。她推他陷入一局阴谋漩涡,他却为了守护挚爱,愿意放弃所有。当最终繁华落幕,只剩下如梦清...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倾尽天下:盛宠淡定妃

    倾尽天下:盛宠淡定妃

    痴情如他,第一眼,就认定她,于是霸道的把她囚禁在身边,他宠她上天,可她还是要逃,她说:“这里再好也不是我家”他的王爷身份留不住她,他的帝王身份她更不屑,不惜请谕旨,在有生之年绝不嫁他,誓不为后!否则她死后永不轮回!他为她倾尽天下,她始终冷淡如初。未了。她还说她恨他......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养胎保胎胎教全书

    养胎保胎胎教全书

    每一位女性,在她宣告怀孕后,周围的人无不好心劝其滋补以养胎。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仅仅是养胎这一生育观念早已落伍。作为现代的准父母,应该有更科学的生育观念。本书从优生篇、养胎篇、保胎篇、胎教篇、祛病篇五个部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十月怀胎过程中一些切实有效的、科学的养胎、保胎、胎教方法,以助初为人母者顺利度过妊娠期,使胎儿健康茁壮地成长。本书以实现优生为目的,科学全面地就养胎、保胎、胎教方面对初为人父母者进行指导,使每一位孕妇都能正确养胎,避开一切不利于胎儿的不良因素,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胎内环境和胎外环境。同时,在不同孕期选用不同的胎教方法对其实施科学胎教,从而孕育出一个聪明、健康的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