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800000016

第16章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道体论思想(7)

《道教义枢》的作者结合六朝道教义学的传统观念,并祖述《老子》,其云:“夫道者,至虚至寂,甚真甚妙;而虚无不通,寂无不应。于是有元始天尊,应气成象,自寂而动,从真起应,出乎混沌之际,窈冥之中,含养元和,化贷阴阳也。故老君《道经》云:窈冥中有精,恍惚中有象。又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盖明元始天尊于混沌之间,应气成象,故有物混成也。”接着,在引用《隋书·经籍志》有关元始天尊的记述后说:“夫释氏托生,终开右肋。老君出世,必从左腋乎?……好儒术者,但习坟典;崇真如者,惟观释典。至于道经,幽秘罕有研寻。既不知其指归,实亦昧其篇目。遂乃各齐其所见,多以天尊为虚诞也。”王宗昱:《〈道教义枢〉研究》附录,《道教义枢》校勘,《道教义枢·序》,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道教义枢》在回应佛教界攻讦的同时,实际上也对《隋书·经籍志》的编者及道教思想界内部所持的老君腋背降诞说进行了批评。表明在佛道论衡的背景下,道教学者意识到重新诠释道教“神学”义理的迫切性。而实现这一历史使命,必须通过反观老、庄原典汲取哲学营养丰富道教哲学思想内涵,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针对由佛教界引发的诘难,道教思想界在维护元始天尊作为道教教主的神圣性的同时,特别强调元始天尊是集“道”之“体”与“用”于一身的高度统一。

《本际经·圣行品》认为元始天尊本身就是“道”,因而没有宗本,“无祖无宗,无根无本”。同时又是宇宙万化之源,“一相无相,以此为源”。《本际经》卷二《付嘱品》说:“吾今所以为汝等故,权应见身,教导汝等并得开度,诸未度者,为后世缘,功成事遂,誓愿克满。今当反神,还乎无为湛寂,常恒不动之处。”就连元始天尊此“妙应”之身也要“独反善寂妙一源”,而“升玄入妙”。又云:“自我得道以来,经无量劫,常在世间,未尝舍离。若应度者,恒见我身,运会迁移,则不能见。此劫众生,机宜所感,当由道君而得度脱。是故我今升玄入妙,汝等肉眼,不能见我真实之身,谓言灭尽。但修正观,自当见我与今无异。若于空相未能明审,犹凭图像系录其心,当铸紫金写我真相,礼拜供养,如对真形,想念丹到,功德齐等,所以者何?身之与像,俱非实故。若能明了非身之身,图像真形,理亦无二,是故敬像随心。获福报之轻重,唯在汝心。贫穷之人,泥木铜彩,随力能办,殿堂帐坐,幡花灯烛,称力供养,如事我身。承此因缘,终归正道,必当与我期在大罗。”

“非身之身”才是元始天尊的“真实之身”,意思就是说天尊之体实际上是“空相”。即《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所谓:“当知三界之中三世皆空。知三世空,虽有我身,皆应归空。明归空理,便能忘身。能忘身者,岂复爱身?身既不爱,便能一切都无所爱,唯道是爱。能爱道者,道亦爱之。得道爱者,始是反真。思微定志,理尽于斯。”主张“明空、爱道”,次将“明空、爱道”解释为两半成一,还归真道。众生之“心”才是能否名明审空相的关键。这是对于《本际经》卷一《护国品》中,“以无(无本)为本”的“返本”思想和本体是“无本(空)”的“无本道体”说的呼应。这样一来,所谓“升玄入妙”就可以理解为“归根返本”,返于“无本(空)”。传统的“升玄”、“归根返本”都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同时,“无为湛寂,常恒不动之处”代表了本体(本);“善寂妙一源”代表了本源(根),“归根返本”合起来讲,是混为一体的,说本源时也兼有本体的意义,或本源即是本体,这实际等同于《老子》之“道”的哲学意蕴。在《老子》中,“道”兼有“本源”与“本体”的双重含义,本源是从时间意义上追溯“万物之母”,而本体是从逻辑层面上探寻“万物之根”,如果按照历史与逻辑的内在统一的标准,未尝不可说本源即本体。这本意上是在论证元始天尊本身就是“道”。

“本”与“根”,在《老子》传统思维模式下是“相即”的关系。但是,在这里却是既“相即”又“相离”。首先:“反神”和“独反”都体现在元始天尊一身,元始天尊此“妙应”之身又是“权应见身”,暗示元始天尊既与“道”同一体性同时又是“道”之用,即“道”的化身。其次:“真实之身”、“空相”、“非身之身”等说对应卷一《护国品》中的偈语,“空假无异相,权实故同途”,和“伪性假合,名之为有;体无真实,故名为空”,说明将“道”的特质定性为“空”。这就呼应了《护国品》中“诸法本无实相,皆悉是空”的思想。将“道”的特质定性为“空”的同时,重申强调“空假之相,还复成假”,“知空亦空”(《护国品》)无疑是本经的理论特色之一。再次:既然《护国品》云“法相不二”,则“本”、“根”不二,对应《护国品》云:“伪性假合,名之为有;体无真实,是故名空”与“不离诸法而说法空”。这样,“道”、“本”、“根”三者之间的关系,“道”相当于“理”,“本”、“根”相当于“事”。在“理”的层面是“理事不二”,在“事”的层面是“事事不二”。最后:本经把“无为湛寂常恒不动之处”、“善寂妙一源”和“归根返本”诸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说明了道教的理论特质可以归结为突出强调“常”、“本”、“源”、“根”的特点。

《本际经·最胜品》中将这些特点与对元始天尊的“神学”诠释结合到一起,“元始正身非因非果,非修非得,等道界性,同虚空相”。“夫因生法,名之为果,本无今有,有必还无,是破坏相,非常住法。元始身者,非造作法,非生因生,亦非生果,无始无终,无生无灭,是常是实。以是义故,非因非果。”“身相非因非果清净妙法”,“不动实际而示假名,巧辩因果,微妙方便”,“真报身是众生本故,所说身相有君宗故”,“必登大罗真道彼岸,到安乐处,自在无为,湛然常住”。

原来,《本际经》之所以一再强调“元始天尊(道)”自本、自根,“是常是实”,一方面是为了突出道是“常住法”,非因非果;另一方面重申元始天尊非修非得、无生无灭湛然常住是道的方便化身。道与元始天尊在本质上皆为“虚空相”。这些,都是针对佛道论衡中,佛教思想界质疑“道法自然”命题合理性的理论回应。

四“法身”义滥觞

对于来自佛教中人对元始天尊神圣性的质疑,道教思想界在理论建树上以“法身”义回应。“元始正身(道身)”相当于法身,即“道”;“元始身者”就是元始天尊,相当于报身。“元始正身”和“元始身”是“一”、是“异”,非“一”非“异”。

“法身”乃借用佛教名相,本义为佛之“三身”之一,原意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现代人解释为:“大乘的法身概念,指的是空性、真如、不二、绝对的真理,而为一切三世诸佛之母。释尊成佛,也是契入了这样的空性、真如。因此,任何人只要能体悟空性,就能成佛。”华方田:《出入有无之际——简析庐山慧远法身观的理论矛盾》,见《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3期。在大乘佛教思想之中关于“法身”有数种说法,其中三论学派以真如实相不可得之真空为法身。《本际经》中的“法身”、“法性身”,在本质上相当于佛教三论宗的说法。“法性”也是借用佛教名相,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的真实不变的本性,又作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又为真如之异称。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在《本际经》中除了“法身”的称谓外,尚有异名同谓“本身”、“道身”、“真身”之称。“报身”亦借用佛教名相,原意指佛之果报身,或译为受用身、食身、应身。《本际经》中的报身是“元始天尊”和“十方百亿分身天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无有异,同一真性”,“假因缘故,亦可说异”。

与刘进喜同时代的隋净影寺沙门慧远在《大乘义章》中说:“法者,所谓无始法性。此法是其众生体实,妄想覆缠,于己无用。后息妄想,彼法显了,便为佛体。显法成身,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卷十九,《大正藏》第44册,第837页。

与印度大乘佛教“法身”观念不同之处在于,慧远对法身的诠释突出强调了众生体性中本具佛体、法身,法身是“众生体实”,众生必须通过后天“息妄想”才能“显法成身”。据北本《涅槃经》卷七载,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然凡夫之佛性为烦恼所障蔽,若精勤修行以断除烦恼,则本然清净之佛性随即彰显。可见,在慧远的理解中将法身、佛性混为一谈了。而这一带有明显佛教中国化思想色彩的“法身”观念,无疑被《本际经》的作者所吸收、利用。

中国人最早接触“法身”概念,始于东汉末年支娄迦谶的译经。《佛说内藏百宝经》有云:“诸佛合一身,以经法为身。佛现为人说经法,随世间习俗而入,示现如是。”《佛说内藏百宝经》卷一,《大正藏》第17册,第753页。“以经法为身”,阐明了“法身”与“佛身”的合一,代表了佛所说“经法”是真理的神圣性原则。此后支谦的译籍对这一思想又多有发挥参见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第375—383页,《支谦译经中的“佛身”思想》。,支娄迦谶和支谦的译籍以般若系列经典为主,前文述及般若经和般若学在传播历史过程中曾经和魏晋玄学构成过“交叉点”,般若经同般若学的传播、兴盛得益于玄学“本体论”哲学的发展。所以,中国人头脑中的“法身”观念难免留下本体及实体色彩的烙印。而竺法护译籍中出现的“法身”观,又朝着实体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使“法身”变成了客观的实在。《佛说如来兴显经》中说:“法身慧体,究竟无相。”《佛说如来兴显经》卷一,《大正藏》第10册,第592页。《度世品经》更是明确讲到“法身常存”《度世品经》卷六,《大正藏》第10册,第653页。这样一来,竺法护不仅把法身概念实体化,而且还使之变成了纯粹的精神本体,他称之为“如来至真等正觉身”见《无言童子经》卷二,《大正藏》第13册,第533页。就是说,“法身”是真实的、普遍的、永恒的,“无合无散,不处泥洹,不恶生死,乃名之曰法身。法身无形,普入一切,亦无所入,无所不入”《佛说超日明三昧经》卷二,《大正藏》第15册,第543页。

竺法护所理解的“法身”理论特征,是和他的思想世界所涉及的玄学背景纠缠交织在一起的。竺法护实际上是西晋“玄佛互渉”思潮中僧侣方面的玄学领袖,此一事实可由东晋时期最著名的玄学名士化名僧——支遁所作“像赞”得到证明。支道林赞叹竺法护“邈矣护公,天挺弘懿,濯足流沙,倾拔玄致”。后来,东晋玄学名士孙绰在《通贤论》中,根据两晋名僧竺法护、竺法乘、帛远、竺道潜、支遁、于法兰、于道邃七人的各自特点,分别把他们比作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山涛、王戎、嵇康、刘伶、向秀、阮籍、阮咸。认为这七名僧和七名士都是高雅通达、超群绝俗的人物。其中说:“护公德居物宗,巨源位登论道。二公风德高远,足为流辈矣。”详见《高僧传》卷一、卷四。孙绰以玄佛融通的理念对玄学名士和名僧予以咏怀,体现了从“玄佛互渉”到“玄佛合流”这一思想史时代思潮中,中国佛教思想界的精神风貌。“三玄”之一的《庄子》关于“真人”、“至人”、“神人”的玄思影响所及,使竺法护的“法身”观不免带有强烈的“本体”思想倾向。

道安在《合放光光赞略解序》中对法身的诠释,可视为中国本土僧侣最早的独特法身观,“般若波罗蜜者,无上正真道之根也。正者,等也,不二入也。等道有三义焉,法身也、知也、真际也。故其为经也,以如为始,以法身为宗也。如者尔也,本末等尔,无能令不尔也。佛之兴灭,绵绵常存,悠然无寄,故曰如也。法身者,一也,常净也,有无均净,未始有名。故于戒则无戒无犯,在定则无定无乱,处智则无智无愚。泯尔都忘,二三尽息,皎然不缁,故曰净也、常道也。真际者,无所著也。泊然不动,湛尔玄齐。无为也,无不为也。万法有为,而此法渊默。故曰,无所有者,是法之真也。……诸一相无相,则是菩萨来往所现真慧,明乎常道也”《出三藏记集》卷七,《大正藏》第55册,第48页。

道安借用“如”、“真际”等概念帮助解释、理解法身,“所谓如,就是那个样子。本体与现象都是那个样子,也没法不让它不那个样子。无论佛是不是出世,它都永远存在着,不依赖于任何其他条件”。“所谓真际,就是没有任何欲求与执著,安然不活动,澄静幽漠。无为而又无不为。”“所谓法身,就是那个‘一’,它是永远寂静的,永远清净的。……(由于它永远寂静),所以它不参与任何活动,既没有‘二’,也没有‘三’;它纯洁而永不被染污,所以清净。这是它永恒不变的形态。”参见方广锠《道安评传》第181—182页,昆仑出版社,2004年。表面上看,道安的法身观似乎已经契入般若经的思想核心,究其实质还停留在“法性生身”,即“真法身”的层面。“般若波罗蜜”虽然“一相无相”,还是以“法性生身”为本体,此亦如“常道”之理体。说穿了,这是玄学“贵无”派的思想特征,这和道安在般若学“六家七宗”中秉持的“本无”观念有关。

中国佛教“法身”观念除了带有强烈的本体意识以外,还存在浓厚的“神不灭”色彩。“神不灭论”的思想核心——“形”、“神”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传统命题之一,只不过随着时代的不同,所体现的思想特征各异。东汉末年的神学天命观,直接渗透到中国人对“佛陀观”的独特理解中,《牟子理惑论》云:“佛者,谥号也。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故号为佛也。”《弘明集》卷一,《大正藏》第52册,第2页。牟子用中国传统的宗教和文化观念理解佛,佛陀被描绘成不仅是人间最高道德的体现者,而且是神灵世界的最高主宰。这种独特的诠释视角,直接影响到东晋孙绰的《喻道论》,“夫佛也者,体道者也;道也者,导物者也。应感顺通,无为而无不为者也。无为,故虚寂自然;无不为,故神化万物。万物之求,卑高不同,故训致之术,或精或粗;悟上识则举其宗本,不顺者复殃”《弘明集》卷三,《大正藏》第52册,第16页。这里所讲的“佛”,是大乘佛教“真如、法性或法身的体现者;道,即是真如、法性或法身。佛,周流九虚,无所不在,如同《般若经》类等大乘经典所渲染的那样,实际是超越时空的神秘主宰。”参见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二卷,第55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把中国佛教法身理论“形尽神不灭”色彩,表现得最为强烈,表达得最系统、完整的非庐山慧远莫属。“是故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弘明集》卷五,《沙门不敬王者论·求宗不顺化第三》,《大正藏》第52册,第30页。

慧远认为在人的可灭之形体之外,必然还存在着一个永恒常存之精神实体在起决定作用,此所谓“宗本”。它既是有形生命的主宰,又是成佛的根据。应用到法身理论上,就是以承认有一个冥然无形、独立实存的“真法身”为思想前提,认为法身有“真法身”和“变化形”的区别。这实际上是以有神论为基础,用玄学中常用的权实、本末、究竟与方便等方法,来理解、解释“法身”同“佛身”。

同类推荐
  • 徐志摩诗文集

    徐志摩诗文集

    被称为“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的徐志摩,是一位独抒性灵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致力于追求“爱、美、自由”,这成为他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主题。本书精选了徐志摩最具代表性的诗歌和散文,在诗情画意中感受作者那诗人的气质和文人的儒雅,尤其是那自由浓厚的浪漫气息,独具神韵的唯美意象,幽雅清逸的语言风格,读来更是让人沉醉。在欧州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徐志摩,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也是独具风格的散文家。比起诗歌,他的散文更直接、更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复杂思想和人生态度。他眼界开阔,兼收并蓄,散文更是融合了东西方散文小品的特性和风格,在中国现代散文的园地中自成一家。
  • 就这样日益丰盈

    就这样日益丰盈

    这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的第一本随笔集,向读者全面展示了小说以外的阿来,展示经藏、汉、西三种文化熏染的阿来。另配有12页阿来的生活写真照片。
  • 美丽时光走丢了

    美丽时光走丢了

    新概念作文人气新星+90后主力青春作家,集体书写生命之初那些最美最真令人动容的友谊与爱情。
  • 思无邪

    思无邪

    《思无邪》是畅销书作家安意如对《诗经》的赏析作品,此次出版,作者对其进行了大量修订,并增加了部分篇章,此版为增订版。“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在书中,安意如挑选了《诗经》中部分篇章,加以现代解读,用今人眼光领略其中的诗歌之美,多有时尚化的思考、语言间杂其中,并融入现代女性的独特视角,文章清新可人,让古典诗词面目一新,使习惯了刻板教育的年轻读者真正走近了诗词的意境。这也是安意如系列图书受到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追捧的根本原因。
  • 记忆的痕迹

    记忆的痕迹

    本书文笔流畅优美,视角独特,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值得读者收藏!
热门推荐
  • 亲历梦中缘

    亲历梦中缘

    心灰意冷如她,为摆脱失去挚爱之痛,毅然赴死,却不料一朝穿越,反而陷入另一场爱情漩涡。运筹帷幄如他,一向冷静自持,肩负君主重任,朝堂后宫不曾乱过一丝分寸,却唯独在她面前步步意外。她不爱他,他知道。他想要她,她知道。两颗游离徘徊的真心,到底是否能够殊途同归?
  • 七杀立皇帝

    七杀立皇帝

    谁言乱世莫诉儿女情,实则乱世儿女情更深。为了守护心中的挚爱,为了信守许下的诺言,一个男人,最多可以做出多大牺牲?牺牲掉自己一生的幸福,变成太监,试问天下间有谁可以做到吗?她是沉鱼落雁、倾国倾城的绝世美人;他是信念如钢、至死不渝的铁骨男儿。在经历过毁家灭门之祸后,他们又将有一番怎样坎坷的复仇经历?刘瑾是明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立皇帝”,曾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是与“九千九百岁”魏忠贤齐名的大太监。其势大滔天,座下高手如云。这位旷世枭雄的结局却是经历了千刀万剐之刑,死得悲惨至极。他的死,也成了历史上的著名事件。试看一对江湖儿女,如何最终报得血仇,铲除巨奸,上演一段旷古绝今的凄美爱情故事。
  • 8090:象牙塔里的少男少女

    8090:象牙塔里的少男少女

    他们是刚刚步入象牙塔的少男少少女们,帅气的乖乖仔韩洛偏偏遇上了标准的野蛮女友萧燕;专情的林子铭遇上了拜金女素云;多情却不留情的潘帅遇上了他的克星汤敏;男人婆王钰偏偏不爱痴情的衡伟,反而一心一意喜欢着潘帅……象牙塔里的少男少女,送给每一个走在花季雨季中的少男少女们,愿大家的青春能想凤凰花一般灿烂。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从西周末年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写起,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统一六国止,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历史.内容相当丰富复杂。其中叙写的事实,取材于《战国策 》、《左传》、《国语》、《史记》四部史书,基本人物、基本史实,只作了少量虚构,正如原书“序, ,中所说:“《东周列国》一书,稗官之近正者也。”它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 编排,成为一部完整的历史演义。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强婚霸爱

    强婚霸爱

    【本文一对一宠文,无虐】第一次执行任务就将这个俊美如地狱修罗般的男人得罪了个透!诡异的是,他最后竟然是笑着离开的。她一名17580热线的小小员工,哪里会知道他就是令黑白两道闻风丧胆的龙大少?要是早知道,她会当着他的面叫嚣自己就是‘龙大少’的女人么?要不是他肆意轻薄凌辱,她会报复性地将他‘SM’么?怪只能怪他欺人太甚,可.他拿着两人的结婚证是什么意思?掀——桌!为毛她从未婚少女变成已婚少妇,连她自己都不知道!他是家世、样貌、地位集于一身的完美男人,嗜血决绝、冷酷霸道,甚至不近女色,却唯独对她例外,不仅亲了摸了,还要了人家不给就强…从此——在商界,谁都知道,他有一个爱妻,宠上了天,要星星不给月亮,要翻天不覆地。在黑道,谁都知道,得罪他不可,得罪她万万不可,她若不开心,他会生气,你就会死的很惨。★“大哥.嫂子去找牛郎了!”龙大少脸色顿时铁青,“把她给我抓回来。”“大哥.嫂子找了个男三儿!”龙大少捏碎了手中的咖啡杯,“把那男人给我废了。”“大哥.”龙大少将桌子一脚踹翻,“我亲自回去收拾她!”话到一半便没了身影。“…”额.他是想说大嫂已经私奔了,而且还是和一个女人.★“你的仇人和情敌同时掉入水里,有个板砖你砸谁?”她挺着七月的大肚子问向他。他颇为镇定的说:“谁救砸谁。”“…”她抚着肚子,有点小小的失望。自己怀孕这么久多了,他怎么一点不紧张?艰难地挺着九个月的肚子,走到他面前,“我和孩子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谁?”他扶着她的腰,泰然道:“救你。”“什么!”某孕妇顿时炸了毛,“你不爱我们的孩子!”“…”众人顿时汗颜。这个问题也太.只听他缓缓地说:“孩子在你的腹中。”“…”某孕妇顿时蔫儿了。肿么可以无论何时都这么淡定,难道他真的不紧张自己?“啊——”忽然,腹中一阵剧痛,她的羊水破了,“快快.打电话我.我、我要生了.”他一下子冲过去打电话,然后连号码都没有拨就直接说了,“医生,我太太要生了,喂喂?怎么没有声音啊!喂喂,医生医生!”【强婚强宠,霸爱霸心!】【她以她的方式将他放在心尖;他以他的方式将她融入骨血】(本文男主身心干净,一对一绝对宠文。另:亲,是否被男主的霸情虏获放心捏?什么?有!那亲小心了.女主杀过来鸟)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左右你一生的心态

    左右你一生的心态

    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过得幸福、快乐、富有,有的人却一直生活在烦恼和贫困之中呢?心态是我们真正的主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本书告诉你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远离消极的心态,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应对人生的一切险阻,改变人生的现状,创造崭新的生活,真正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本书从心态的重性开始,分别探讨心态与职业,心态与人际交往,形象与心态,心态与健康……包罗万象,而又深入具体地分析了心态的特征以及影响,是一本参透人生哲理,把握心态脉络的智慧之书,希望能助你揭开心态的神秘面纱,洞悉人性的弱点,调整自我,改善自我,走出心态的误区,踏上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