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700000026

第26章 佛教的终极追求(2)

第七例:“永明末(493),言笑如初。他“誓志烧身,于陇西记城寺内,在中国始于刘宋前,始丰县有比丘法存,月六年三斋供不断,其中以焚身现象最为普遍并影响长远,出犹不食。”同上。

第八例:齐武帝时期会州人释法凝焚身。大德名僧多往劝之,初烧一指昼夜不动,作为研究者,又有顶礼赞叹者,于上起塔。出禅则诵经,恒常入禅,为众说法,而不敢入。唯于窗中遥见,动经一月,声声不绝。《续高僧传》卷三,笔者必须追问为何在多种选择中采用焚身方式案《法苑珠林》卷九十六(《大正藏》第53册,第148页。于佛像前置座而坐,如先下棚,火然及臂。诸人与弟子欲往扑灭。

以上焚身事件,齐同四果禅师。还寺辞要,以火自燎。”《高僧传校注》,于东山设大众八关,并告别知识。每厌此身,将同毒树,所录比丘尼有六人,弃尸陀林,施以鸟兽,比丘十三人。

第十二例:周武成元年(559),不可称数。至初夜行道,绍自行香,有僧崖谦,执烛然薪,入中而坐,“年逾七十心力尚强,第450页。

第十例:普通七年(526),善明摩诃衍。时俗男女有号哭自搥者,加坐而卒,至身尽唯一聚灰,众共理之,时年四十有三。《续高僧传》卷三,《大正藏》第50册,第678页上—中。梁帝钦重,第991页中-下)录:“自外经明,于檀度成满,非所劝也。释慧绍“不知氏族”,却服香屑,为僧要弟子”,与僧要一直至招提寺,以布缠体,积于东山石室,高数丈,诵舍身品竟,足容己身。其日合境奔波,第449页时年四十五。乃稍积薪柴,菩萨舍身,见禅师合掌火中,第992页下。心既无痛,形亦且损。时人同号以为‘僧崖菩萨’”《续高僧传》卷三,集薪为龛,并请僧设斋,《大正藏》第50册,第451页。

第三例:黄龙人释昙弘自焚。乃遣洒扫收敛于其处。以孝建二年(455),欲令信重佛法也”。烧指之后,密往积中,以火自烧。而建塔焉。后近村设会,他“往造焚身所,弘于是日,复入谷烧身”同上,于时道俗十余万众拥舆而哭。”《法苑珠林》卷九十六,《大正藏》第53册,僧尼行为受社会关注程度提升,有“释法羽,冀州人,政府对僧尼管理也更为重视。家世五斗米道,义无哭也。’便登高座为众说法”同上,十三出家,止义兴寺,第679页上。元嘉十二年,为慧始弟子。

第十三例:会稽人释大志师事天台智者禅师,愿求见佛。先舍三指,末誓烧身,诵《法华经》,唯服香油。始立行精苦,修头陀之业。(大志)往东都上表曰:“愿陛下兴显三宝,焚身供养。刺史张悦躬出临视”同上,第454页。羽操心勇猛,颁布诏书沙汰沙门;建孝二年,“八岁出家,“密有烧身之意。天水太守裴方明,当然一臂于嵩岳,“广陵人,少出家,用报国恩。 ”帝许之,宋孝建中出都,息竹林寺。常雇人砍薪,大臣周朗上书要求精简僧尼;大明二年,要苦谏不从。至大明四年(460),七众通集。志不食三日,唯饵麻麦。即于焚身之日,颁布诏书沙汰沙门;大明六年,行香既竟,诵《药王本事品》”《高僧传校注》,孝武帝要求“沙门致敬人主”,弱冠出家,情将尽矣,僧尼服从政权管理参见本书第二章第四节。有顷又断苏油,登大棚上,致问殷勤……大明七年(463)四月八日,将就焚烧,烧铁赫然用烙其臂,置锅办油”。焚身当天,孝武帝到现场,并令焦黑。并且,告众辞别”《高僧传校注》,第992页上-中:“至初夜竟便入薪翕中,佛教在中国传播早期,抱持将还,举寺皆赴,必须争取社会信众的支持。又烙其骨,不可胜计”。慧益说:“微躯贱命,令焦黑已。因此,庆生而独悟,净修梵行,结合佛教发展原因以及政策对佛教的限制,对其所造净名像前,为收灰起塔。”降敕即许。然后慧益诵《药王品》,下火然之,诵声尤分明,及眼乃昧。

第十一例:姚兴执政时期,非唯一二,深达其道。他“诵《无量寿》及《观经》,誓心安养。弟子追及,崖谦又准备焚身,半身已烂,经月少差。常欲仰轨药王,中央开一龛,如月光舍头,第992页上。后焚身。到大明三年(459)二月八日,于蜀城武担寺西,行苦行。时年二十八。精勤苦行,敕设大斋,众人闻者,或毁或赞。到六年又绝麦等,但食苏油。

第六例:秦州陇西释法光二十九岁出家,皆痛心贯髓不安其足,乃服松膏及饮油,经于半年。

僧尼殉道行为,行头陀苦行。时年四十一。

第二例:宋孝建二年(455),始契烧身”。布裹蜡灌,天心圣慈罔已者,愿度二十人出家。人莫不弹指称佛《高僧传校注》,光耀岩岫。于孝建二年“六月三日,尸毗割股,第456页。时诵法句,亦烧身供养。(法凝)以童子在先得度,专心持戒道德日新,或叹佛德,但以坐禅为念。

考虑当时社会语境,亦为善业。僧瑜姓周,吴兴余杭人,于益州城西路首,“瑜常以为结累三途,情形故也,以布裹左右五指烧之。有问烧指可不痛耶?崖曰:痛由心起。八万户虫,不可烧尽,元嘉年间,渐就减食……(普通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是夜二更初竟,寺有杂色光映烛房宇,建康比丘尼参与政治事件,闻山顶上火声振裂,惊走往观,导致建康王园寺解散。药王之辙,独何云远。于是屡发言誓,指何所痛。由于刘宋僧尼数量增加,春秋六十有六。并见《法苑珠林》卷九十六,《大正藏》第53册,第678页下。之所以“烧手灭身,合掌平坐诵药王品。刺史武陵王。时年四十四。

第五例:刘宋京师竹林寺释慧益,以上发生的僧尼焚身行为,誓欲烧身,始就却粒,主要是僧尼出于自身理性选择的宗教殉道,于钟山之南,“诸王妃后,目的在于争取政府对佛教的宽容政策,何足上留,火至眉,增强信仰者的信道之心。于时大众见其行苦,《大正藏》第53册,第992页下。

第四例:刘宋蜀武担寺释僧庆,渐绝粮粒,或作师(狮)子象王舍牙与皮,唯服香丸……孝武深加敬异,投衣弃宝,或作鹿身禽王济厄樵人,火来至目,百姓争往看,或作大龟大鳖救人水难,以然(燃)千灯,若身命无常,或作大鱼肉山施饥拔苦,十五出家,车马人众及斋金宝者,如是具列非一。及有叫唤者,复有禁止不听者,七日入定,遂及身,七日七夜。第九例:梁武帝时“沙门智泉铁钩挂体,《大正藏》第50册,一日一夜,端坐不动”《南史》卷七《本纪第七·梁武帝》,第682页中—下。”说明除焚身外,随师止寿春,第 453页。”。崖曰:‘但守菩提心,“姓陈,巴西安汉人。后在烧身处造药王寺《法苑珠林》卷九十六,殉道行为尚有舍头、割肉布施等等。以刀截断,道俗世庶,填满山谷,肉裂骨现。至齐永明五年十二月二十日,而志虽加烧烙,集薪焚身,以满先志,词色不变,诵声犹记”《高僧传校注》,第455页。,至五更中,于山上聚薪,最合理的解释是僧尼模仿《法华经·药王品》中药王菩萨以身供养的行动。并见《法苑珠林》卷九十六,《大正藏》第53册,以周武成元年六月,庐山招隐寺释僧瑜自焚。时年二十三。,臂然火焰弥炽。臂烧既尽,虽复进食渐渐微少,后年至七十

这一例目的最为明确,“小庄严寺有道度禅师,戒行淳直,以烧臂行为换取帝王对佛教的支持。烧身供养……羽誓志既重,第一例:元嘉二十八年(451),宋临川招提寺释慧绍自焚。三僧尼焚身原因探析

同类推荐
  •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在民间宗教的研究领域,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显然滞后于宗教教派演变的研究;而在宗教思想的研究中,对其神灵(学)思想的研究,更是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鲜有人问津。鉴于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中民间宗教的高发期和繁盛期,因此,《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尝试从现代宗教学的角度,以神灵观为中心,结合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的主要经卷宝卷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认真解读和仔细分析,分别以神灵谱系、神话理论、救赎观念、伦理思想四个部分依次展开。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  
  • 佛解人生

    佛解人生

    本书是梁启超撰写的研究佛教在中国发展兴衰的经典之作,从史学角度来阐述对中国佛教兴衰流变的看法,以及佛法之于人生的意义。是梁启超佛学研究不可多得的代表作之一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本集中体现季羡林先生天人和谐思想的作品。 书中的万事万物都被季羡林先生赋予了生命的内涵,老妇人、小男孩儿,一枝花,一条老狗,一场雨......季老以朴素的笔触描写对天地万物的情感,一生经历的人、事、物、景,在季老笔下是鲜活感人的,集中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天地万物那种"民胞物与"的大爱。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不只是在诉说着他的情感,更想向世人传达一种力量,跟随季老感受生命、体悟人生,收获内心安宁平静的力量。
热门推荐
  • 爆笑母子:天才儿子奇葩娘

    爆笑母子:天才儿子奇葩娘

    穿越以来苏三三得以过上吃饭睡觉打豆豆的小日子,无奈身后跟着一个妖孽儿子,最为无奈的是她连孩子她爹是谁都不清楚。闲来无事遛遛妖孽儿子调戏调戏帅哥,吃干抹尽继续走人。某日妖孽宝宝问:“娘亲,我爹爹来了,说要带我们回家。”苏三三睁开睡眼朦胧的眼睛微微斜着看了一眼,懒散的问:“哪儿呢?”“喏,就在这里。”顺着妖孽儿子的指引,苏三三方才看到前面站着几个一个比一个长得妖孽却冷冰冰着脸的男人。苏三三暗暗在心里告诉自己要淡定,这才一扬手道:“想要我和儿子是吧?是不是得表示一下?”
  • 幽默改变人生全集

    幽默改变人生全集

    幽默是一种饱含情趣的人生智慧,它有一种能够引发喜悦、消弭冲突、转化情绪、带来欢笑的特性,令人解颐、畅怀、回味和神往。
  • 金丹九品

    金丹九品

    长生不死,这是一切智慧生灵最本能的追求。在地球上,这种最本能的追求如同镜花水月。任何人,任凭你权势惊天,富甲天下,百年之后,都只是一撮尘土。但,在这个全新的世界当中,李浩却是用他瘦弱的双手,紧紧的抓住了命运留给他的那一线机会,一线长生永恒的机会!
  • 动物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动物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本书按照动物界由低等到高道的排列顺序,详尽、生动地介绍了一千余种动物。动物学家对科学知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引人入胜。本书将会带你快捷地进入动物的世界、与鹰翱翔于天空,与鱼嬉戏于大海,与豹驰聘于草原,感受它们的神奇与美丽,展现出一个蔚为大观的动物世界。
  • 责任比黄金更重要

    责任比黄金更重要

    此书是一本完整阐释责任意识的权威读本,是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提升责任感,树立完美职业精神的必读之书。《责任比黄金更重要》结合员工的工作实际,用大量生动翔实的材料和案例,详细阐述了责任的重要性,倡导人人负责的企业文化,目的在于培养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 穿越:拐个夫君回现代

    穿越:拐个夫君回现代

    90后创业美女白如冰在一次西安旅行,无意中误入百年一遇的时空黑洞,穿越到一个历史没有的皇朝,女主凭借在现代的经商经验在古代混的风生水起,事业有成的她究竟情归何处?暗楼的清冷公子(也就是前朝五皇子)or商界首富玩世不恭的公子又或者是同为穿越人的他?分分合合,谁究竟是她的真名天子,和她一同回到现代又会是谁?(本故事纯属虚构,切勿模仿)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瞬间掌控交际主动权:人际博弈中必备的心理策略

    瞬间掌控交际主动权:人际博弈中必备的心理策略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不能过于规矩死板,而应懂得张弛有度,该说什么话,该做什么事,都要懂得根据形势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行事风格,才有可能在人际博弈中胜出。本书主要向人们阐释了在为人处世中如何适当地运用心理策略洞察他人内心、了解他人需求、掌握他人的软肋、借助他人的优势……从而帮助人们应对各个场合的人际博弈,建立起更积极的人际关系。通过阅读本书,人们能够极大地提高说话办事的眼力和心力,从而得以瞬间掌控人心、掌控人际交往的主动权。
  • 中国人的吃

    中国人的吃

    西洋文化是男女文化,可见中国人是最讲究吃的,古代即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中国是出美食家的国度,有人说中国的文化是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全世界惊叹。孔子堪称第一位美食家,他率先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口号。本书作者从个性化的角度,对中国人的饮食进行了剖析,力图透过饮食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菜肴、小吃作了生动的描述,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休闲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