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400000037

第37章 朱子论“曾点气象”的评价及影响(1)

本章将对朱子之论“曾点气象”做出总体的评价,并对其中牵涉到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说明。

§§§第一节 强调有无、虚实之辨

朱子论“曾点气象”最鲜明的特色是强调有无之辨和虚实之辨。长期以来,对“有无”的讨论似乎只是老学、玄学或是佛学的话题——或视之为本末体用之关系,或视之为指示世界之本真状态、世界之本源的范畴。但是自陈来先生的大作《有无之境》面世以来,作为理学方面的“有无之辨”也开始为人所关注起来。陈先生甚至认为:

理解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有”“无”智慧与境界是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问题。

有无之境的融合正是新儒家(Neo——Confucianism)精神性的核心。

可以把“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看成把握整个中国哲学中关于精神境界的基本范畴。

有无之辨的引入为我们对理学的认识开启了一个新的视窗,也使我们对理学的认识更为真实,更能把握理学较之先秦与汉唐儒学的独特性。虽然陈先生对此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明代思想家如王阳明的身上,主要集中在理学境界论的层面,但这无疑给我们对朱子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我们说,儒学中的有无之辨绝不限于理学(当然在理学中更为典型罢了),也不仅限于境界论层面。但是与先秦儒学相比,理学中的有无之辨无疑更为突出:无论在内部的争论上,还是在与佛老之争中,它都被推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与佛老玄学中的有无之辨总是围绕有与无这对范畴本身而展开不同,理学中的有无之辨实际上包含着一系列的问题(类似于家族性概念),这些问题的共性是,它们都围绕着意思相对的一对概念而展开——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这对概念包容或指称一切以有无为前缀的词组,如有心无心、有我无我、有为无为、有情无情……。乃至于指称像敬畏与洒落、名教与自然、从容和乐与戒谨恐慎、何思何虑与必有事焉、株守与放荡……暗含有或无之规定性的词组展开的。显然,这里所谓“有无之辨”是一个所指极为宽泛的、甚至是一个言诠说不尽的命题,缺乏严格上的规定性。在一定意义上,有无之辨甚至和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一样,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因此,如果单单在文字训诂上讨论有无二字的缘起与流变,甚至是其哲学内涵的演变,都不足以揭示出理学中有无之辨的真意所在借用分析哲学的说法,毋宁说,这里所说的有和无,都是描述性(descriptive)的词汇。不过,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理学中的无和佛家所主张的缘起性空的无和佛老以舍离为中心的无完全不同,这一点前贤论述已详,此不赘述。概言之,理学中的有无之辨围绕四个层面而展开:在本体论层面、在价值论层面、在工夫论层面、在境界论层面。我们对此问题的讨论也要说明立言的基础是哪一个层面,其具体所指为何,否则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在本体论或存有论层面上文已经指出,在理学中,本体意即……的本然之体,具有较多的含义。这里可以指对世界之根本看法,其所体现出的是一个理学家的基本价值观。理学家们一致认为天理与自然为实有,甚至认为“莫实于理者”,他们也都一致在批判佛老以世界之本真、之本然为空、为虚无的说法。在这个意义上说,理学的整体精神是有,其有无之辨是在同佛老的互动中展开的——目的就是要辟佛老。这当然不是说理学否认气化层面的气有聚散,物有生死,而是其认为气的聚散,物的生死为天地间之常理,认为此理生生不穷,最为真实。需要指出的是,老庄、王弼文献中的“无”,并不是为理学家们所理解的“不存在”,而是指“象帝之先”,是指“无形”和“无名”者,它仍然尚是一“物”,至少尚是一“在”(being),而真正以为“无”就是“不存在”,恐怕还是自裴开始的佛教说空,是说众物了无自性,并不废假有。僧肇的《不真空论》对此有详细的说明。是出于对老庄玄学的“误解”,而理学家们基本上都继承了这一“误解”。不过此“误解”并不妨碍理学家们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再引申一步,儒学与佛老对“最上者”的看法也存在有无之辨。释道两家都视“最上者”为不可言:如《老子》强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认为对于最上者只能默而体之。佛门也强调“第一义不可说”,认为只有“拈花微笑”、“默然无语”、“截断众流”才是对最上者的最佳体认方式。这可以说是对佛老属于无之学的最好注脚。反观儒学,孔子固然没有直接说明什么是仁,但是却认为仁离人不远,求则得之,而君子则不可须臾离仁。他明确告诉弟子“为仁之方”,强调为仁由己。而宋儒更是直接以理释天释仁,认为“仁只是一个浑然天理”《朱子语类》,卷六。朱子对第一义更是有着独特的理解:

曹问:如何是第一义?曰:如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之类,决定着恁地,不恁地便不得,又如在朝须着进君子退小人,这是第一义……且如为学决定是要做圣贤,这是第一义(叶贺孙录)。同上,卷十五,《大学二·经下》。

至此,儒学的最上者已经完全理性化了,也体现出了鲜明的有之学的特色。

在价值论层面,理学内部在对道德与自由之选择上的张力也构成了有无之辨。这也深刻地反映着理学内部对最高价值和最高境界理解上的不同。如果恰如冯友兰先生所言,理学的理想追求境界是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那么,大多数理学家在对这两种境界的分别上是模糊的。他们对于天地境界的理解多限定在一种放大了的“道德境界”中,而对于那种彻底化了的“无我自由之境”始终抱着拒斥的态度,视之为佛老之学的本质。然而,一方面理学以“尊德性”为其本质,这决定了理学不能离开人的“有我之境”而立论;另一方面,像其他所有的哲学思潮一样,理学并不必然排斥对个人自在之境界的追求,也要在最终意义上给出对理想自由的承诺。那么他们就难免会在追求社会性的道德和个体性的自由选择取舍上形成张力(此处可参看杨国荣先生的精彩论述)。并由此形成有无之辨。

在工夫论层面,理学中同样存在有无之辨。不过这只是说在理学中就工夫而论,存在偏于有与偏无的不同入手之争而已——理学中虽然也有“以无工夫为工夫”、“无中生有”等种种说法,但还没有人真正会提出要取消工夫——就是为《明儒学案》所攻击的二王(王艮,字汝止,1483—1540 和王畿,字汝中,1498—1583)及其后学亦不例外他们甚至还会主张非常严厉的道德践履,主张严肃的道德主义。唯一的例外,可能就是被视为异端之尤的李贽,李之叛逆精神和对假道学的反感都使他对所谓理学的诚敬工夫不感兴趣。但是,如果我们宏观地比较(狭义的)理学与心学在工夫论上的差异,就会发现后者在为学之方上更多地采取了“负的方法”冯友兰先生曾对负的方法有所说明。——比如强调无心,强调忘,强调无事,强调不犯手,强调神秘体验等,也更多的在强调简易工夫,强调顿悟,这与狭义的理学所主张的格物穷理,主敬涵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招致了后人对其刊落工夫的指责。在这个意义上,理学在工夫论层面的有无之辨是很激烈的,而为人经常提到的敬畏与洒落之辨,同样可以归结为此一层面的有无之辨。

在境界论层面,理学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有无之辨,而当代学者所关心的理学之有无之辨的重点也正在于此,其代表者即陈来先生和彭国翔先生。上文已经强调,理学的境界论体现着儒学的所应然,也贯彻着儒学的基本价值观,其基本形态应该是以道德境界为核心冯先生对境界的划分,大家想必已经耳熟能详,在此不再引述。但是,基于儒学先哲理想人格的多元性,乃至于孔孟本人之理想状态的丰富性,儒学中本有较为丰富和多元的理想境界论模式——其中就不乏对无之境界的赞美,而其对有之境界的强调和其对无之境界的强调并不构成绝对的对立和紧张。仅举孔子为例,我们既可以看到其强调拯救意识的一面,强调道德境界的一面、凸现忧患意识的一面,这可以称为其有之胸次或境界;也可以看到其强调从容和乐境界的一面(乐而忘忧)、强调孔颜乐处的一面,乃至于强调无滞无碍与自由自在的一面,这可以称为其无之境界。事实上,如果我们对无之境界的界定稍微放松的话,我们能够在大多数儒者的身上发现类似的情况,其中就包括朱子在内。

需要指出,理学对无之境界的强调未必都是吸收佛老思想的结果,更不能一提到无之境界就联想到佛老。不仅无执无滞、无有做善、无有做恶在传统儒学中本已有之,就是这种境界与佛教那种以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为前提的“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体无滞”根本不同——后者是真正的本无之境(其内在的逻辑又要求本无又不废妙有),而儒学的无之境界是以有为前提的无。

在理学中,上述四个层面的有无之辨并非不相关联:一个儒者的有之境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平日的有之工夫,而这又会强化他对存有层面和价值层面之有的信念。反之,对于无的一面也是一样。

在陈来先生看来,理学自宋到明,经历了一个类似于从理性主义(狭义理学)到存在主义(心学)的转变,在这一大背景下,阳明及其后学更多地注意在坚持儒学之基本价值观的前提下,强调儒学在境界论层面的无的一面。这是其吸收佛老生存智慧的结果,而在理学中,也只有在阳明身上有无境界才得到了真正的融合。反观朱子,我们似乎只能以有之境界来定性他。的确,就朱子主流思想而言,其占主导地位的无疑是理性的精神和有之境界对任何儒者而言,其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都会是有之境界。但是朱子往往会把别人视为无之境界者转为有之境界——释之为天理浑然、从容中节的表现。——朱子较之其他理学家有着更为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也对宣扬无之精神的明道、上蔡、延平之属每有微词,朱子的道统意识与忧患意识也更为强烈,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但是,对任何理学家来说,他对理想境界的设想中都不可能绝对的离“有”说“无”,或是离“无”说“有”(尤其是在无指无所窒碍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而是希望使自己的思想能够有无兼赅、从容中道,这是时人在当时激烈论战中的共同追求,这在朱子亦然:他同样也在用如明镜之虚明、之虚灵、之寂然不动来指示心(之本)体如果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是指“无所滞碍”、不把一物执定在胸中的话,我们没有理由认为朱子会反对这一境界。他也会推崇动亦定、静亦定之境界,推崇廓然大公之境界,甚至于长期对洒落之境界推崇有加。我们只能说,朱子对有之境界的强调压倒了其对无之境界的偏爱,而不能说朱子完全拒绝无之境界。借用陈来先生的说法,对于有无之辨,朱子持“论高远,以无为高;论轻重,以有为重”的立场。

回到本节的主题,朱子论“曾点气象”最鲜明的特色,是强调有无之辨和虚实之辨——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把有无之辨转化为虚实之辨:这不是说朱子直接把有无之辨等同于虚无之辨,从而主张从根本上取消无之境界,而是说他更加强调辨析境界的真实与否——朱子反对任何不真实的境界(不论其属于有之境界还是无之境界),一律斥之为玩弄光景。反之,若是真境界,则无论是敬畏之境还是洒落之境,只要它没有流于“舍离”、没有和儒家的基本价值观形成正面的冲突,都会得到朱子的赞许。进而,朱子认为境界的真与不真,是由工夫的真与不真决定的——真实的无之境界同样来自于变化气质,突破小我的真实工夫,同样要由真实的有之工夫来开出。因此,朱子特别强调要多谈工夫、少论境界,多在下学上用力,而不刻意去求境界。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日履实地,有真实受用。在这个意义上说,朱子对于所有境界的推许都始终潜藏在他心灵的更深处,其中也包括其对儒学范围内之无之真境界的推许。当然,朱子又特别注意赋予无之境界以理性的因素,使之建立在儒学价值观的大本上——典型者就是以天理浑然来诠释“曾点气象”,来诠释鸢飞鱼跃和“活泼泼地”之境界,而朱子所说的“洒落”和“不累”,更多是指“对义理玩味至融会贯通、无所滞碍”(当然不尽如此)。显然,与明儒所宣扬的无之境界相比,朱子的无之境界包含更多的有之因素。

我们说,虚实之辨是朱子学的内在要求,它已经贯彻到了朱子思想体系的方方面面。而在虚实之辨与有无之境之间,无疑是前者的辉光遮蔽了后者,使我们很难发现朱子思想的多面性甚至是矛盾性,准确揭示出朱子思想的多面性和矛盾性,更能使我们认识到一个真实的朱子。

§§§第二节 强调儒学与佛老之辨

朱子之论“曾点气象”,还涉及到了理学中的又一个大题目——儒学与佛老之辨。儒学与佛老都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主流。自其诞生或是传入中国之际起,它们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复杂的互动关系:相互激励,相互影响,相互排斥,相互启发。而辨析儒学与佛老思想的异同又始终是学界争论不休的热点,难有定论。此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儒学和佛老都不是由一时一人构成的,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学者或偏于强调其同,或偏于强调其异,或强调儒释道各自思想的纯粹性,或强调三者之间的贯通性,难以一概而论。再者,三家思想本身又都具有开放性,处在不断的变化损益之中。现实情况常常是,三家中的后来学者往往会根据来自对方的指责而及时调整自己学派的观点,弥补自己思想的不足,乃至于有针对性地提出新观点来压制对方,从而使整个思想史的发展呈现出波澜壮阔的景象。因此,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若不是建立在对每位学者之个案的充分研究之上,就总给人以立论笼统,勉强的感觉。而从大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个问题又显然与时代有关,与政治有关,不是一个纯学术的问题。

同类推荐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哲学之所以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是在于它能够给人生活指明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方法。有了哲学,我们的选择就有了一个参照的标准。我们的前进也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它能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坚持正确的态度,在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将《周易》的一些基本知识介绍给读者,力求能引导读者对《周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易经的智慧

    易经的智慧

    本书对《易经》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讲解,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艰涩难懂的《易经》的精妙阐述给广大读者,与此同时,作者还详尽记录了自己的《易经》心得以飨入门爱好者与资深研究者。《易经的智慧:我读易经心得》深含高等数学二进制的数理基因与阴阳对立统一唯物辩证的哲理基因,所以是科学的、唯物辩证的,并非一般的历史文化知识,更不是用来专门卜卦的书。除上面所说数理哲理外,还充满着对人的忠告与训诫:做人要坚守正道,弃恶从善,居安思危,趋吉避凶,积极应对困境,走向成功。
  • 沉思录I

    沉思录I

    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一本温家宝总理天天都在读的书。本著作以冷静而达观的姿态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以正当之心观察世间万物。
  •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汲取先贤的知识经验和思想精华,能够提高您的道德修为和文化素养;告诉您为人处世的真谛;拓展您的人际关系;完善您的言行;诠释为政之道。其目的是使您以阔达的襟怀、淡薄的心态、超逸的性情面对人生,像孔夫子教导的那样去寻找内心的清宁。
热门推荐
  • 本宫不死,尔等终究是妃

    本宫不死,尔等终究是妃

    【已完结】那年他十七岁,她十五岁,两人初遇在桃花树下。她抬眉,他回首,她白衣胜雪纤尘不染,他红衣裹身倨傲似火。她的声音沉静如水,温润中自有一股冰冷孤傲:“你是谁?”他剑眉一剔:“你又是谁?”多年后,片片桃花落,飘扬的雪花幻化成浮影伤痕。她扬起这世间最美的笑容,妖娆的白发在风雪中飘散,圣雪白袍似是与漫空雪花融为一体。成千上万的御林军汇聚在并肩崖的顶峰:“你这个妖女,迷惑我皇,引起战乱,以致生灵涂炭!”如果说相遇是一场悲剧。那么前世就注定了这凄苍的结局。此情可待成追忆,唯独你——是我终结不变的宿命……
  • 关于“两脚羊”的故事

    关于“两脚羊”的故事

    终于有一些人感受到了这种变化,纷纷赶去分享,开始四处寻找新的泉源。人类的历史不断重复着上述的故事……,让人永葆青春。后来,所在地的权贵在生命泉的周围树起的栅栏,世界上有一眼神奇的生命泉,并在门上安了锁,能去病强身,他们严格管那些前去求水的人并索取酬谢,它从地底涌出,这种做法违背了生命泉的本性,人闪发现生命泉后,泉水逐渐失去了生命活力并慢慢地枯竭,领受它的恩泽,生命泉开努在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涌流,它清澈甘甜,但是那些占有者并浊有意识到这种变化,在地表的某处不急不徐地流淌,他们仍垄断着那个泉源,相传,靠想象中的神奇之水牟利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真英俊,奋斗吧

    真英俊,奋斗吧

    一个谁见都说丑的丑男,名字却叫真英俊,直接就造成一种喜剧效果。他大学毕业后,几经周折在一家广告公司就职文案,他不怕别人的挖苦玩笑,坚持用自己的自嘲和努力,发挥“无敌”精神,最终在工作中展现出自己的天赋,同时也获得了真诚的爱情。
  • 校园首席:王子驾到

    校园首席:王子驾到

    Angel’sLove,天使爱,代表至真至纯的爱。传说中生长在我们市郊外石源山的伊莫崖的峭壁之上,但是从来没有人能寻获过……我,初夏,西泽高中高二学生。因为妈妈再婚嫁给了超人气帅哥学生会长王子峻的总裁老爸,我因此也在一夜之间由普通丫头成长为名门千金。本以为可以幸福生活下去,但是男友和姐妹的背叛,王子峻的不明确,尹莎莎的出现,尹少枫的温柔可爱,让我一次又一次地让将到手的幸福从身边溜走。但不管如何,我永远都相信有天使爱的存在,我都会努力争取自己的幸福,加油!l
  • 卓越管理者说话之道

    卓越管理者说话之道

    从管理者日常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让管理者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得体而自如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解决问题、宣示主张、发布命令、同时树立管理者超凡出众的形象和应有的权威。相信《卓越管理者说话之道》能够帮助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不同级别的管理者提高自身的讲话水平,为事业的蓬勃发展助力、增势。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锦香亭

    锦香亭

    《锦香亭》以安史之乱作为小说背景,写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无穷苦难,贫苦百姓流离失所。客观上已对耽于酒色的皇帝进行了批判。《锦香亭》以才子佳人加历史演义式的写法新颖、别致。在明未清初小说中占有一席之地。
  • 你是此生最美的风景

    你是此生最美的风景

    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天才青年画家,一个是拥有惊人品鉴天赋的孤女。她和他邂逅于一场游戏,却开启了一段不一样的爱情风景。沈小兔一直想忘记过去,为让自己幸福,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一无是处的小白胖妞。她只想守着自己的伤过完这残余的人生,忘记自己始终只剩一个人。慕新砚一直只活在自己臆想的孤城里,肆意地挥霍着,游戏着活下去,让自己不去动画笔,忘记自己身为候选继承人的职责。你是此生最美的风景,让我心碎却如此着迷,就算世界动荡,再绝望也有微笑的勇气。你是此生最美的风景,才令我至今一再想起,这样爱过一个人,是多幸福的事情。
  • 超级拍卖行

    超级拍卖行

    一个来自异世的强大灵魂闯入了方慎脑海,开启地修之门,成为地球上唯一一名修炼者……修炼之余,大肆开始圈地之旅,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甚至还能连接到其他世界去,得到各种天材地宝,放到自家拍卖行拍卖,让无数人趋之如鹜。你垂垂老矣,需要一年时间安排家族后事?超级拍卖行为你服务,别说一年,增加十年阳寿都不是问题。你花容月貌,却遭情敌迫害,一场大火,从此如同厉鬼?超级拍卖行为你服务,重返青春不是梦。你自小习武,学有所成,却因为一场比武经脉尽毁,成为废人?超级拍卖行为你服务,还你一个强壮身躯,以后世界的和平就靠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