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4700000015

第15章 佛教与中国社会(1)

1986年11月初,秋高气爽,菊花怒放。古城西安以她绚丽多彩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迎来了全国各地参加隋唐佛教学术讨论会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此间,本刊记者特地走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研究室主任方立天教授,请他就"佛教与中国社会"这个主题发表见解和评论。

记:听说方教授近来研究成果颇多,著述甚丰。您能给本刊读者做个简要的介绍吗?

方:好的。长期以来一直使我深感遗憾和痛惜的是,1957-1976年二十年间蹉跎岁月,虚度年华,浪费和丢失的时间太多了。粉碎"四人帮"后,我决心为祖国的教育和学术事业多做点贡献,一方面要多开几门新课,一方面多写两本书。近年来我个人的专著有《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华严金师子章校释》(以上中华书局),《慧远及其佛学》、《佛教哲学》(以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合编书有《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已出版一、二卷五册,中华书局),《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我参加四卷的编写,齐鲁书社)。此外,还先后撰写有关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佛教思想史的文章八十余篇。

记:由于本刊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评论月刊,我们希望能遵从广大读者的愿望,多发表一些有关社会和社会现象方面的评论文章,一来有学术价值,二来也有社会意义。今天本刊想请方教授从宗教,主要是从佛教对社会的影响这个角度谈点看法。首先,请方教授谈谈政教合一在中国历史上对社会发展有些什么影响?

方:在中国历史上政教合一问题并不明显。除了西藏地区长期以来是政教合一外,在汉族集中聚居的地区,佛教未能与国家政权结合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历史上比较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梁武帝。他曾试图搞政教合一,想把佛教宣布为国教,但未能如愿。梁武帝一方面当皇帝,另一方面又想死后成佛。纵观他的一生,虽然戏剧性地多次舍身给同泰寺当奴仆,但他更注重的仍然是国事。梁武帝曾大兴土木,修建宏伟壮观的庙宇,塑造了高大庄严的铜佛、石佛,举行各种各样的法会、斋会。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描绘了南朝佛教中心京都建康(今南京)佛寺之盛。实际上梁武帝时有佛寺五百多所,消耗了大量的民脂民膏和国家财富,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据《南史·郭祖深传》记载,时人郭祖深曾舆梓上疏,沉痛地指出京都有寺庙五百多所,僧侣十万多人。他们"不务农桑,空谈彼岸",但是却资产雄厚,还有很多依附于他们的"白徒"、"养女",以致"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这样,由于国家的户口减少,生产受到影响,人民的生活负担过于沉重,社会风气也不好,因此逐渐酿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在梁武帝晚年时发生了"侯景之乱"。梁王朝经此一击,也就很快崩溃了。虽然梁朝亡国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梁武帝极度迷信佛教,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佛教给梁武帝本人和整个社会带来的后果是可悲的。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佛教的无限度漫延、泛滥、扩张、膨胀也会给封建统治者带来麻烦,导致利益上的冲突。中国历史上的"三武一宗",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的四次灭佛事件,就生动地表明了佛教并不是无条件地有利于封建统治者,更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唐中叶禅宗百丈怀海禅师曾制定了这样一项与原来印度佛教有别的规定,即倡导佛教徒"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从事农林生产劳动,不劳动不得食。这是一种进步的改革,是适应社会生产发展需要的。这也是禅宗不同于其他宗派而得以长期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记: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时时感到佛教的影响。那么,佛教在历史上究竟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哪些贡献呢?

方:这是一个很大又十分重要的题目。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我在即将完稿的一本书中较多地涉及了这个问题。现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地谈谈:

(一)从哲学上看,佛教与中国哲学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应当说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魏晋以来,佛教与中国哲学不断地相互激荡、斗争、影响、融合,彼此错综,交参互涵。魏晋时代,佛教首先依附于玄学而流行,同时对玄学又做了补充和发展。隋唐时代,佛教宗派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对中国哲学的内容给予了极大的丰富。在本体论、认识论、心性论各个领域都做出了独特的哲学贡献。到了宋明时代,佛教又成为宋明理学的思想渊源之一。特别是在心性学说上,对理学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理学家认为主体(心)具有先天的良知、道德和智慧,这个思想主要是来源于佛教。佛教对于宋代时儒家"四书"地位的确定和学术旨趣的转移,也发生了巨大的刺激作用。佛教讲心性,重修持,儒家把《孟子》升为经,并推崇《大学》、《中庸》,以之与佛教相抗衡。理学家重视心性论和本体论的结合、统一。这种研究视角、兴奋点的转移,也是和佛教的思想影响直接相关的。此外,在思想方法上,佛教对理学家更自觉地注重用体用范畴去探讨本体与现象的关系也起了推动作用。

(二)在伦理道德方面,佛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配合儒家讲孝。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家族组织和宗法制度提倡把孝作为伦理道德的根本规范。中国佛教学者宣扬,佛教比其他各个流派都更重视、更尊崇孝,佛教讲的三世的孝高于儒家的孝,佛教讲的戒律就是孝。佛教还宣传,立寺造像是奉行孝道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许多皇帝、大臣纷纷捐造佛像,以超度祖先的亡灵,表达孝心。中国佛教宣扬孝道客观上起到了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的作用。二是在修养方法上的影响。佛教的禅定等修持方法,被儒家学者所吸收,改变成为"主静"、"主敬"的修养方式。

(三)在文学方面,佛教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有些佛教经典本身既是宗教著作又是文学作品。如《维摩诘经》、《华严经》等就常被人们视为文学作品来阅读和欣赏。还有《百喻经》,鲁迅先生曾把它当做文学作品捐款刻印出版。在诗歌方面,中国文学史上许多有名的诗人都或多或少地接受过佛教般若思想或禅学的影响。例如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等,他们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怀都流露着佛教的思想和意味。像俗文学里的平话、小说、戏曲也都与佛教的变文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是从变文演变过来的。我们在阅读《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时也都会感受到佛教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文学创作理论,如妙悟说、神韵说、境界说等,也与佛教思想直接有关。

(四)在艺术领域里,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表演艺术,佛教的影响都很强烈和突出。遍布全国各地的佛教寺院、塔、幢等建筑,造型奇伟、绚丽多姿,装点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就以陕西省来说,几乎各县都有寺塔。这些寺塔往往是各处风景轮廓线的标志。人们常常把大雁塔看做西安市区名胜的代表,游人来到西安,都以一睹大雁塔的淳朴平实的风采为快。佛教的雕塑、绘画(包括壁画、版画)也是光彩夺目的。我国敦煌、云冈、龙门三大石窟艺术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再如书法,毛泽东同志的书法就明显地表现出怀素书法的神韵。还有佛教的音乐、舞蹈对我国古代的音乐和舞蹈的发展和演变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从科学技术角度看,佛教在天文学、医学、药学几个方面也都有重大的成就。唐代密宗创始人之一一行法师,长期在长安从事佛教活动,晚年曾奉诏研究天文历算,造"浑天仪",制《开元大衍历》,测量子午线,业绩卓著,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佛教徒中很多人精通医道,他们救死扶伤,世人皆知。

(六)佛教中的一些制度和节日对促成中国民间某些风俗习惯的形成也起了作用。比如腊月初八这天,佛教说是佛成道的日子,要煮腊八粥以供众,后来民间每逢腊月初八,家家户户也都煮腊八粥,成了普遍的习俗。

总之,佛教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是深广长远的。我们应当肯定它某些方面的历史贡献。当然,消极影响也是不少的。对于佛教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我们应当进行历史、全面、具体的分析。

记:刚才您谈到了佛教与儒家在哲学思想方面的互相作用和影响。那么,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在影响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上有哪些主要区别呢?

方:佛教和儒家在处理人生问题、人际关系和对待现实的主观态度上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分歧之处。从总的趋势上看,中国佛教在历史上是逐渐向儒家靠拢的。现在主要谈谈两者的区别。佛教讲出世,儒家重治世;佛家追求未来成佛,儒家则注重现实,追求人格的完美。由此又派生出以下三个重要不同点:在对待现实政治上,儒家抱着积极、热情、参与的态度,为了实现政治抱负不断地提出一些政治主张并为之奋斗;而佛家对现实政治一般采取的是消极、冷漠的态度。对于人生,儒家也持积极奋发的态度,主张刚健有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主张"学而优则仕",强调平时要努力学习,加强修养,以便日后为官,替国效力;而佛教对人生则取消极无为的态度。它认为人生的存在就是痛苦,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解脱痛苦,达到彼岸极乐世界,因此它注重的是宗教上的修身养性。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儒家特别重视等级观念,搞"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那一套,上下尊卑,长幼有序;而佛教则强调众生平等,人与人无差别,认为众生,包括一切动物在内的所有生命体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都同样具有成佛的根据。虽然佛教讲的众生平等不是指人与人在政治上的平等,但是,这种原始的自然平等观念可以起进步作用,成为反对不平等制度的一个思想武器。当然,也应当指出,把人类和动物等同对待,讲什么众生平等,是没有什么实质意义的。

记:您谈了封建社会时期中国人处世行为的一些主观方面的因素。我们知道宗教也是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客观规范之一,它在调节人际关系上起着一定的作用。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发达的科学技术并没能使宗教彻底瓦解,这恐怕有深刻的社会原因。那么,中国佛教在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和调节人际关系方面都起了什么作用呢?

方:这是一个很重要也相当复杂的问题,它涉及中国佛教的道德观。概括地说,佛教道德的出发点是大慈大悲观念,就是所谓"大悲为首","慈悲喜舍"。这种道德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即"佛性论"。绝大多数佛教宗派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现在的凡夫俗人将来都有可能成佛,所以佛教提倡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佛教的道德准则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提倡去恶从善。当然,在历史上尤其是在阶级社会里,何为善,何为恶,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和集团的标准是不同的。要把不同的善恶观调和起来是难以实现的。不过,为了维护人类社会,不同的人群也存在某些共同的要求,佛教行善去恶的主张对社会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佛教道德的归宿点是"自利、利他",既要利于自己,也要有利于别人;既要求得自身的解脱,也要使他人得到解脱。当然,这个归宿点是宗教性的,但是富有人道主义的色彩,还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的。

佛教道德行为的准则最具体地表现在戒律上。以"五戒"来说,头一条是"不杀生",主张保护一切生命。如何评价?这一条可起两重作用,比如在政治上,既可成为反动统治阶级镇压劳动人民的口实和依据,如据此说而不准反抗,不准造反;同时也可成为劳动人民起来反抗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的武器。再就保护动物而言,若保护耕牛,对社会生产有积极意义;但反对消灭于人类有害的生物,如蚊子、苍蝇、老鼠等就不好了。第二条"不偷盗",即不能擅取他人的财物,也会引起各种不同的解说,但它应当是大力提倡的人类美德准则是毫无疑问的。第三条"不邪淫",就是要尊重异性,不搞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这当然是好的。第四条"不妄语",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不要乱说,不要说假话,要以诚待人,这也很不错。最后一条"不饮酒",也没什么不好。当然,在需要的情况下,少饮一些酒也没什么,但酗酒则肯定是不好的。总之,佛教的"五戒"有的是好的,有的具有两重性,应加以分析,以便扬弃宗教性的色调,取其合理的内容。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佛教道德对调节社会人际关系,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可能会起到一些有益的辅助作用。

同类推荐
  •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是什么人?有没有可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耶稣这个人?这本惊世骇俗的书,不仅提供了耶稣存在的事证,甚至彻底改变了世人心目中所理解的耶稣。它记录了一项为期三年的调查,可以说是新近最。晾人的考古发现:在耶路撒冷陶比奥区出土的第一世纪犹太坟墓,埋葬的就是耶稣与他的家人——他的父亲、母亲、妻子,以及儿子……从墓中遗物一窥耶稣的生活、死亡,以及他与家属之间的关系,无疑让人兴奋不已。曾获艾美奖雅各布维奇和古生物学者佩雷格里诺系统而严谨地分析实物证据,与列为正典或伪经的《福音书》比对,建构了耶稣家族第一幅完整的画面。他究竟是什么人?本书将为你展现一个异于以往面貌全新的耶稣。
  •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本书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共分八篇,分别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 佛度有心人

    佛度有心人

    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一颗禅心。,佛陀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问。”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思索活着的意义。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的,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过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
  • 圣经的故事

    圣经的故事

    《圣经》是人类历史上一部独一无二的书。它由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语言写成,却极其贯通;它遭到无数的怀疑甚至诋毁,但最终它作为圣经经典的位置却丝毫没有动摇;它不是单纯的文学书、哲学书或历史书,但它是很多文学作品的源泉,哲学家不断地引用和讨论,它对犹太古史的详尽记载也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的古史书。《圣经》是人类的伟大遗产。
  •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唐僧玄奘,年少时跟随兄长出家,于藏经楼专职抄写佛经,过目不忘。28岁时,不顾朝廷禁令,冒死偷渡玉门关,独自一个人踏上漫漫西行取经之路。沙漠中迷路,高山遇雪崩,六次遭强盗,甚至被异教徒当成活人祭品……沿途艰险不断、诱惑不断,玄奘未曾动摇。4年时间,1400多天,玄奘终于穿过西域二十四国,于公元631年到达西行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此后十余年,玄奘游遍印度,虚心求学,吸取各宗各派之精华。在曲女城辩法大会上,玄奘与大乘佛教斗法、与小乘佛教斗法、与婆罗门教斗法、与各派智者斗法,18天无一人挑战成功,一举成为全印度第一高僧,征服全印度,修得正果。
热门推荐
  • 心理操纵与反操纵

    心理操纵与反操纵

    生活中你是否曾因无力说服别人而懊丧?是否曾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而浑然不觉?面对纷纷扰扰的人际关系,你束手无策,苦闷困惑,时常感叹为什么有些人就那么有心计?为什么有些人就那么有手腕?自己难道就只能傻乎乎地处于被动的境地吗?相信你是有不甘的。其实,你大可不必为此而灰心丧气。心机虽高明却并不神秘.你无需羡慕别人的交际能力,只要你懂人性,知人心,就会拨开迷雾见青天,就能明白人际交往中操纵与反操纵背后的秘密。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千古一帝

    千古一帝

    九霄诸天,以无上法力建立九幽血狱,少年叶东因一滴从天而降的鲜血,不但得到旷世功法,更是获得了开启血狱之能,成为血狱之主,从此之后,带领血狱亿万囚徒,踏上一条逆天之路!
  • 龙血武帝

    龙血武帝

    【玄幻火书】诸天万界,万道争锋!逆命少年得困龙升天柱,觉醒亿万龙力,横空出世,淬上古龙血,修浮屠功法,为爱杀上九重天,以三千通能,铸永恒国度,登上武帝之巅。
  • 山西戏曲名角

    山西戏曲名角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纨绔长公主

    纨绔长公主

    简介:云落瑶。前世,她是叱咤风云的商界奇葩;今生她是身份与太子相当的护国清平长公主。人前她是不学无术、纨绔无知、好色成性的霸道长公主,人后她是性格随和才冠四国的逍遥阁主。她人生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事整整人,有事找下属,实在解决不了咱就跑。可是为什么这样的她仍是命犯桃花?身为一国帝王的父亲,却是处处受制于人,更是被人下了剧毒,为了给父亲解毒,她用了十年时间寻找,终于不负她所望,可是它们的主人真的不好惹啊!片段一:随着“嘶”的一阵裂帛声,慕容澈白皙的臀部暴露在空气中,落瑶走上前一阵惊叹:“啧啧啧,慕容哥哥你的屁屁好白啊!”片段二:“云落瑶!”伴着一声暴怒的大吼,叶祈轩衣衫不整的从雅阁中冲出来。落瑶立马一副崇拜的表情迎上前:“呀!轩哥哥不愧被誉为神医啊!连这种极品魅一药都能解。”“那是,也不看看我是谁。”叶祈轩一脸得意。“切!见过自恋的,没见过比本公主更自恋的。”落瑶不屑的冷哼。片段三“女人,你敢不敢再嚣张一点。”乔子莫似笑非笑的问,眼中精光闪过。“切,嚣张是我的代名词,你奈我何?”云落瑶一副趾高气扬的模样,典型的纨绔公主。“可是你要明白,这是北燕太子府我的地盘。”乔子莫好心的提醒,嘴边的邪笑加深。“呵呵,你的地盘你作主,我就不打扰了,下次再来。”说完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逃之夭夭了。片段四“小女子,自幼与父亲相依为命,如今卖身葬父,既然晋王殿下帮我葬了父亲,那小女子一定做牛做马服侍你。”麻衣女子一脸娇羞地说。“本王从不缺女人,更不缺床上的女人。”稳稳的坐在马上,齐晋枫冷言道。“靠,姑奶奶什么时候说要做你床上的女人了。”落瑶免费赠送他一个白眼。片段五“苏若水,我要娶你为妻。”似下了很大决心一样,东方玉一脸的的豁出去了。“我有病,精神病。娶我你会后悔一生的。”落瑶好心地回答。“我是东齐首富还治不了你。”东方玉这话一语双关。“那个我水性杨花,你知道的。”堆起一脸笑意,落瑶回道。“那正好!你不是常说我是残花败柳吗?我们绝配。”本文美男众多,小若就不在简介中一一介绍了。请在文中寻找,如果喜欢小若的这篇文就收藏了吧!至于结局,暂时待定。亲们如果喜欢就加这个群吧!162990321敲门砖是文中任意人名。推荐自己的文:《黑道世家的迷糊公主》
  • 仙何为仙

    仙何为仙

    九属性灵根秦缘,本因天道大变难以修炼,可是当其偶遇一代仙女月琳,注定变得不再平凡,得绝仙、修皓月、习玉霄......由此纵横天源大陆,收弟子、拜把子、遇红颜、战天骄......一段惊心动魄的修仙传奇自此展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精神分裂症(贴心大夫丛书)

    精神分裂症(贴心大夫丛书)

    这套丛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俗性:采用大众语言讲解医学术语,患者及家属能看得懂,并以生活“比喻”帮助了解;2实用性:学以致用,用得上。一人读书,全家受益,成为“家庭小医生”、左邻右舍的“健康小顾问”;3科学性:不仅知其然,还要了解其所以然。通过临床病症的表现,讲基础理论,理论与实际结合。贯彻“一分为二”的两点论讲解、诊断和治疗,避免绝对化不会使群众无所适从;4权威性:这套丛书的作者,都是具有丰富的经验的临床医生,其中多数是某一专科的专家,并介绍了他们所在单位、姓名、联系方式、出诊等时间等,便于联系,又成了就医指南。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