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1400000006

第6章 儒—道—释(4)

1.教化作用即通过文艺的感化教育,树立合乎“礼义”的人伦道德,首先是“事父”、“事君”,然后要按“礼义”理顺一切人际的秩序。孔子认为诗可以“群”,就是讲利用诗歌来教化群众。《毛诗序》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一般而言,儒家总是把教化作用摆在第一位,因为在他们看来,社会的治理,首先是老百姓要听话。

2.怨刺作用儒家主张诗可以怨和刺,即“怨刺上政”。《诗经》中的《硕鼠》、《伐檀》,孔子删诗时没有删掉,就体现了他的关于诗可以怨的观点。孔子撰《春秋》,根据周代礼教的道德准则,以“微言”褒贬诸侯,功用在于“使乱臣贼子惧”。杜甫写诗,其目的之一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白居易则认为,在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者相目而变色矣”(《与元九书》)。写景之作,一般也要附以“讽谏”。但怨不能变成愤怒,要怨而不怒,即不能超出“礼义”的规范。

3.言志作用儒家的诗学纲领是“诗言志”。“言志”作用也是儒家特别强调的。《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意思是说,诗用来表达人们的意愿志向,歌可以延长语言和声音的韵律,韵律则可以使声音和谐。荀子在《儒效篇》也说:“诗言是其志。”儒家所说的“志”是什么?历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致上指人的思想感情。诗抒发人的思想感情,但这思想感情一定要合乎“礼”。

这种合乎“礼”的思想感情的抒发,才有益于“家”与“国”的组织与纪律。有的论者把中国诗学的“诗言志”混同于西方的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认为中国的“诗言志”可以与西方的表现论相比较,这完全是误解,很难令人苟同。另外,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既可以理解为人们读诗后能“感发意志”,也可以理解为写诗时“抒情言志”。通过“言志”,“上可裨教化,下可理情性”(白居易)。

4.认识作用

所谓学《诗》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观风俗之盛衰”,可以“专对”,都是指诗歌有扩大和提高认识能力的作用。在创作上,儒家主张“实录”,像魏汉时期的乐府诗和唐代白居易的新乐府诗,杜甫的“三吏”、“三别”,都是实录其事,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认识作用。但是,这里还必须指出,儒家文学功能观中的认识作用,也不能完全与西方文学功能观中的认识作用相比。西方的确是以知识论来理解文学的,所以所谓文学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观点、文学是模仿的观点、文学真实性的观点、文学典型的观点,其意虽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文学就是知识,是科学之外的另一种知识。西方人曾多次“为诗辩护”,都是站在知识论的立场上为诗辩护,即认为科学是自然的知识,而文学是人生的教科书。但是,中国从古到今,不需要这种“诗辩”。因为中国古人在谈到文学可以加强人的认识的时候,也是从“教化”的角度着眼的。读诗提高人的教养,并使人变得高雅。提高教养,使人高雅,最终还是为了“克己复礼”,即以礼仪、礼节等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社会安定巩固。

概括地说,儒家的诗歌功能观是实用型的,没有把审美功能放到重要的位置上。

与儒家的文学功能观完全不同,道家的诗歌功能观是审美型的。

什么是审美?审美就是人的精神在“以情观物”的一瞬间得到自由和解放。道家学人在哲学上重自然,事实上道家的“齐物”、“无待”、“逍遥”等哲理,给予诗人一种独特的精神启示,促使他们在现实的世界里,去探索现实以外的心灵世界,开辟出一片豁朗、旷达、洒脱、浪漫、自由、超越的文学创作园地。中国诗歌史里的“隐逸”派、“山林”派、“田园”派、“游仙”派等,都从道家思想衍化而来。道家的文学功能观集中体现在庄子所讲的一个字上面,这个字就是“游”。“庄子决不像现代的美学家那样,把美,把艺术当做一个追求的对象而加以思索、体认,因而指出艺术精神是什么。

庄子只是顺着在大动乱时代人生所受的像桎梏、倒悬一样的痛苦中,要求得到自由解放,不可能求之于现世,也不能如宗教家的廉价的构想,求之于天上,未来;而只能求之于自己的心。心的作用、状态,庄子即称之为精神;即是在自己的精神中求得自由解放;庄子把上述的精神解放,以一个‘游’字加以象征。《庄子》的第一篇即《逍遥游》,‘游’,原意是旌旗的流苏,随风飘荡而无所系缚,故引申为游戏之游,此为庄子所用游字的基本意义。”(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62页。)游戏是无功利目的的。越是在自由的心境中,就越是能欣赏诗和艺术。中国古代的山水诗和花鸟画,一般都没有政治社会内容,其功能就是精神的自由。道家对于精神自由的赞美,对于自然的理想化,使中国的艺术大师们受到深刻的启示。难怪中国的艺术大师大都以自然为主题。

中国画的杰作大都画的是山水、翎毛、花卉、树木、竹子。一幅山水画里,在山脚下,或是在河岸边,总可以看到有个人坐在那里欣赏自然美,参悟超越天人的妙道……总之,道家对文艺不重实用,而重审美。这就引导文学追求自然、率真、清新,给人以豁朗、旷达、洒脱、浪漫的情怀。李白是一个道家思想比较浓厚的诗人,他的诗就有一种冲破一切网罗的气势和无拘无束的浪漫精神。例如他的名篇《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有一种看破一切的、无拘无束的、豁达洒脱的自由精神寓含在其中。道家的文学功能观可以说是无直接目的的审美的自由,与儒家的重实用的诗学功能观是很不相同的。

五、儒家、道家、释家文学思想的互补儒、道诗学观念的互补性,反映到诗歌创作上,就出现了种种复杂情况。有的诗人身居庙堂之上,却心隐山林之中;有的诗人身寄山林之中,却心在庙堂之上;还有的则因进退而异,进时写美刺之作,退时则以写山水诗、田园诗自娱。

他们总能在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达到某种平衡。

儒家、道家和释家的文学观的确有其对立的方面。事实上,儒家思想是入世的、现实的、积极的、社会性的;道家思想是出世的、超现实的、消极的、个人性的。儒家着重人伦道德的匡正、礼教的约束,以道德、功用作为诗歌写作的基本指引;道家着重真性的保存,无为的向往,认为诗应该“妙造自然”,“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儒家的文学观念有一定的限制,道家的诗学思想则绝不受约束。两者相反而相成,形成中国文学观念的主要特色。

儒家、道家、释家的文学思想也有相同和互补的一面。这里我们想指出两点:

(一)“和”是儒、道、释三家的交汇点儒家主张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以和为贵”。道家则主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要“与天地万物相往来”,与自然保持“和”的关系。

为什么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和”或“和而不同”呢?这就与先秦儒家和道家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时代背景相关。中国虽然有很长的海岸线,但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古人迷恋黄河流域,耕作是他们生活的主要来源。这样,绝大部分人口都从事着农业。

农业收成的好坏,关系到他们生活的好坏。对土地的关切,对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着的人的关切,如何保护好自然,如何组织好农人,成为那时不同派别的思想家共同思考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古老的中国把人分为四等,这就是士、农、工、商。农是在土地上劳作的农民,士是土地的拥有者,他们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拥有者。

从“无”中生产出“有”,是最值得尊敬的。所以古代中国一直存在着“上农”思想,而对仅仅贩运货物的商人,则有诸多不好的看法(可参见《吕氏春秋》“上农”篇)。先秦的儒家和道家原创者,他们在“上农”这点上是一致的。道家热爱土地,热爱自然,土地和自然是农民立足之本,倘若自然遭到破坏,农民就失去根本。他们的理想是“小国寡民”:有各种器具但不使用,老百姓看重生命,但不轻易迁移到其他地方,有舟有车,但不必去乘坐它,有甲兵但不动用,使老百姓恢复结绳记事,政治达到最善的境地,人民各自饮食而感到甘甜,穿衣服觉得美丽,习俗舒适安逸,安居乐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春秋)李耳著,(清)魏源撰:《老子本义》,见《诸子集成》第三册,65页。),这就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则热爱拥有土地和在土地上劳作的人,认为拥有土地和在土地上劳作的人,要有好的组织,他们的理想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就是儒家的“五常”。

还有一点,就是孔子、老子、庄子、孟子都生活于春秋末期或战国时期,当时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情况,周王朝的统治力已经衰落,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征战,人民痛苦不堪,儒家与道家都想寻找到解决社会问题和安顿人心的方法。他们的理论都是对同一社会现实所作出的应对之路。他们终于都找到了“和”这个基本点。但是道家突出了与自然之“和”,儒家则突出了人伦之“和”。“和”是儒、道两家的交汇点。可以说,无论哪种“和”,都表现了农人在那个社会环境中所抱的愿望与期待。这一交汇点反映到文学观上就表现为以柔为贵。儒、道和释三家都主张诗歌要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儒家的“温柔敦厚”和道家的“清新”、“真趣”、“超脱”,实际上都以“柔”为特点。诗是抒情的,而情发自内心。温柔敦厚、清新、真趣,是针对诗人发自内心的感情来说的。温柔的感情对人来说有什么价值呢?感情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即热的、温的和冷的。太热的感情,具有刺激人的作用,刺激过分,就有可能变成昏热,昏热就不清醒,就要做出过分的事情来。太冷的感情,则可能变成一种冷漠,使人不易亲近,或者成为一种僵冻的生硬。总之,太热和太冷的感情,都缺少弹性。温柔敦厚、清新、真趣,则具有弹性和吸引力,因此这种感情对人来说是一种精神的家园,人要是没有这种家园,是很难生活下去的。

在唐代诗人中,王维属于道家,杜甫属于儒家,这是大家都公认的,但他们两人都令人亲近,原因是他们有共同点。王维主“和”,他的诗写出了人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使人感到大自然的美好。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这些诗给人的感觉是,自然景色中有人在,人的眼中和心中也有自然景色在,人和自然完全交融在一起。人亲近自然,自然也亲近人,这是一种“亲和”的最高境界。真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杜甫也主“和”,他主要是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人情,这不但表现在他的那些描写自己与亲人、朋友的关系的诗中,也表现在那些反战的诗中,如大家都熟悉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这是诗的前四句,表现出战乱中那种动人肺腑的亲情关系,尽管是分离的痛苦,可这种痛苦的背后是人与人的“和”。更不要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句。可以说杜甫写尽了人与人之间“亲和”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儒家和道家的诗学思想既是对立的,又是互相沟通的。

(二)儒、道诗学互补的社会心理原因应该看到,诗学思想上所实现的儒道互补,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某种社会心理的需要。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士人,其中也包括诗人,一直有在朝在野的分别。但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其他一些原因,在朝还是在野并不是固定的,或者说朝野之间的流动性不断加大,每个人随时都面临着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不同处境,因而决定其立身处世态度乃至价值观念等有不同选择。而儒道两家分别提供的思想体系及价值取向,恰好足以适应人们在不同境遇中的精神的需要,可以维持人们在处境变化中的心理平衡。

冯友兰说:“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2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这是中国古人的一种很重要的社会心理,它影响了中国的诗学观念,即在“诗言志”的大纲领下,涵盖丰富的内容,既容纳了“兴、观、群、怨”和“美刺”等儒家观念,也容纳了“游”、“虚静”、“心斋”、“玩味”等道家的审美观念,这两种观念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与沟通。

儒、道诗学观念的互补性,反映到诗歌创作上,就出现了各种复杂情况。有的诗人身居庙堂之上,却心隐山林之中;有的诗人身寄山林之中,却心在庙堂之上;还有的则以进与退为依据,进时写美刺之作,退时则以写山水诗、田园诗娱乐自己。他们总能在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达到某种平衡。中国诗人很少自杀,跟西方绝不相同。

同类推荐
  • 走向梦中的远方

    走向梦中的远方

    里面长长短短的句子里,既有张爱玲式的才情飞扬,《走向梦中的远方》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写物随笔,又有李清照式的闲愁悠悠,文风孤绝清艳
  • 军旅日记

    军旅日记

    这本《军旅日记》的原则一是说实话,照原样。本子上怎样记的,怎样抄下来。因此不同时期都有当时的话,甚至是错话和幼稚的话,现在不好理解的话。二是日记不是全部。一年只摘录了几十篇。三是日记特点是事情多、学习多、会议多、接待多、吃饭多。这后面“三多”,特别是最后一“多”正好是要反对的。
  • 禅机1957:苦难的祭坛

    禅机1957:苦难的祭坛

    我们将会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生离死别、升降沉浮,不过是命运经盘上的一次次轮回。这里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好人和坏人,我想尽力全景式地写出这台大戏来,也没有真正的侥幸者和发迹者,本书将至少涉及两代知识分子,有的只是一片历经烟熏火燎、遍布断壁残垣的废墟,通过序曲至尾声,以及在这废墟里被理性的血泪渐渐浇灌出的人格的新芽……
  • 人生何处不离人

    人生何处不离人

    穿过多情的雨季,寻觅江南繁华的旧梦;是谁品一盏清茶,倚栏静静地远眺,等待那朵寂寞的莲开;是谁乘一叶小舟,在明月如水的霜天,打捞匆匆流逝的华年;又是谁折一枝寒梅,是谁撑一把油纸伞,书写俊逸风流的诗章?全书收录39篇清新美文,江南婉约派实力作者白落梅全新角度解读唐诗。共分成六辑,每一辑主题不同,带给读者不同的心灵享受。在一场文化与历史的盛宴里洗涤心灵,倾注热情,修磨心性,超越美学。在新颖的唐诗与散文完美的交融里,让读者品尝文字的韵味,体悟人生的真理,探索自然的永恒
  • 人性寓言全集

    人性寓言全集

    触摸真实的人生,解读成功的密码,改变千万人命运的人性读本,成就大事者必备的成功指南,在轻松的阅读中,洞悉人性弱点,领悟生存方略,在丰富的哲理中,提升人生境界,赢取成功智慧。本书在独特阐释人性的同时,将可读性、趣味性、思想性、哲理性等融为一炉,让我们在融会贯通之后获得成功的心法!
热门推荐
  • 狂夫

    狂夫

    “我不需要你为我负责。”水敛心微微的眯起眼睛,一脸的骄傲。“就算我不为你负责,你也必须为我负责。”他笑得一脸的邪恶。水敛心,殷鹭国元帅府的三小姐,四岁那年,母亲死了,他第一次出现在她的视线里,伸出手:“起来吧!我带你离开!”七岁那年,他抚摸着她,柔声的说道:“心儿,我会永远在你的身边。”那一年,全国人都知道,她水敛心,是他君子颜的妻子。十四岁那年,他对她情意绵绵:“心儿,当我的妻子。”他说:“心儿,我不会让人伤害你的。”可是,却没有想到,这个守护了她整整十四年的守护神,却是伤她最深的那个人。因为最爱,所以伤得最深吗?新婚夜,他狂野一笑着:“水敛心,你注定是我的!”“你卑鄙!”昔日的爱,成为她眼里的痛。“心儿,你的心,只能是我的。”不顾一切的威胁,就算她不愿意,也逃不了他君子颜的手掌心。小月圈子http://m.pgsk.com,呵呵!亲们赏脸的话就进来吧!推荐好友的文文《第二十房男妾》漫沙罗《误惹黑心王爷》敛心《买来的弃妇》青颜《妖帝》诸葛云清《杀神王妃》东走西顾《狂爱》烁梦《千金小混混》七色《朱雀天下》糖糖宝贝《尧天女帝(女尊)无心娇娃《挑战总裁爹地》筱静梦《偷拐小鬼当儿子》梦幻的色彩《三个宝宝一个爹》六月穆水《凤御九龙》懒离婚《三嫁极品夫君》落叶孤单《魅毒》影霜《坏总裁的偷心娇妻》影霜《弑君夺凰》心灵的雨滴本文原名《狂魅相公娇柔妻》因为特殊原因所以改名了亲们请见谅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百年香港大事快览

    百年香港大事快览

    本书是一本史料性较强的“百年香港快览”系列之一,它是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所编写的,该书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通过事件关键词、背景扫描、大事脉络、结果与影响、精彩点评等栏目的精心设置,深入浅出生动地描绘了香港自开埠至2007年百余年的沧桑,为你扫描百年香港今昔之巨变,透视沧桑历史之荣辱,解读东方之珠繁荣之历程。
  • 婆婆凶猛

    婆婆凶猛

    看上去,而狼一样的老公却一改从前的温柔在外面和别的女人调情,婆家人不但没有准备付酒席的钱,演绎他的风花雪月。这个婚礼好像和这家人一点关系也没有。,一个女人和男人的婚姻生活。婚宴,婆家人几乎不闻不问,而且在婚宴进行的前一刻还在小市场忙自己的生意。柔弱的晓柔与像狼一样的男人同床共枕。晓柔小产,一个女人和男人的爱情,病房里除了娘家妈妈之外,像恶狼一样的婆家人对她虎视眈眈
  • 悍夫猎妻

    悍夫猎妻

    前世,她是男人贪念的绝色尤物;今生,她是丑颜傻姑,嘻笑间,混恶时,勾了谁的心,点了谁的火……以至上天入地,天罗地网为她而设。只要心动,丑颜渐破,如深谷幽兰,傲世凝香:如蝶舞天下,艳姿绝色。猎妻如此,非悍夫莫属于。“滚!再不滚出去,别怪本王对你不客气……”“王爷千万别客气,奴家随便王爷祸祸……”当啷……“你,退……退后,本盟主要吐,吐了……”“人家就喜欢盟主喝醉的样子,嗯……”哗啦……“你?服侍本宫主沐浴?滚!!!!”“宫主,您可得接住喽,人家可滚了啊!”扑通……“你,后后后帐烧火做饭去……”“后后后帐那不到了悬崖啦?噢……”某女故作娇媚态,欲倒将军怀,不想将军横起一脚,天外飞仙……她的聪慧、刁钻、腹黑…谁能看的清,谁才是她的锁心人。前世神女无心,今生注定精彩…推荐好友懒离婚玄幻力作《凤御万兽》推荐遥好友远月火文《血嫁》推荐遥对子风兮兮好文《一个警花三个黑老大》推荐遥好友懒离婚火文《重生一豪门妖女》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家庭常见病饮食疗法小处方

    家庭常见病饮食疗法小处方

    在《家庭常见病饮食疗法小处方》一书中,编者搜集整理了百余种日常生活常见病症的滋补、治疗小方剂,以便于读者使用。这些方法大都是从传统医药典籍中间摘选出来的,其中也有一部分为中医临床常用药方,对一些常见病和慢性病有不错的疗效,而且无毒副作用。在摘选这些药方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尽量避免有把握不准的地方,但还是请读者在实际使用时,最好能征求一下医师的意见。另外,还应特别强调的是,对急重病症,这种方法不可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只能在医师指导下作为辅助疗法,所以此类患者必须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以免贻误治病良机。
  • 相恋在左,心痛在右

    相恋在左,心痛在右

    Angel以为爱情是个美丽神话,原来所谓的爱情终究会输给回忆,最后惟有一片唏嘘,和相恋在左、心痛在右的传说……爱恨情仇,尽在其中。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