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1400000028

第28章 “虚静”—“逆志”—“品味”(1)

每一个读者都填补作品中未写出的部分,都以自己的理解和方式填补文本空白和不确定的地方。这样,文学作品就不是由作者单独完成的,而是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读者也是一种创造的力量。从作者笔下产生的还只是文本(text),只有经过读者阅读、理解、体验、想象,随着德国的接受美学流派的崛起,即经过读者的“具体化”,文本的意义才能释放出来,才成为“作品”。文学活动实际上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读者与读者的对话。文学活动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质。这就是现代“接受美学”或“读者反应”批评的基本观点。“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的确建立了一种新的现代学术视点。本章我们从这样一个视点出发,来检讨中华古代文论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有益的资源以及新鲜的启示。

一、“文情难鉴”———读者的意义

中华古代文论提出了“文情难鉴”和“知文难”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凸显了“读者”的意义。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理解,文学文本只是对读者发出了一个“邀请”,必须有读者接受它的“邀请”,文学活动才能发生。

没有读者,不但“文情难鉴”问题提不出来,而且也永远得不到解决。

中华古代文论在讨论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欣赏问题时,突出提出了一个“知文难”的困惑和“文情难鉴”的论点。这个问题的提出应追溯到庄子。庄子观念的最高存在是“道”。“道”是难以追寻的。这样在他心目中,美也是难以辨识的。他说: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战国)庄周著,王先谦注:《庄子集解》,见《诸子集成》第三册,128页。)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同上书,15页。)在这两段话中,庄子都是借别人的话来表达关于事物都是相对的思想,并且含有对儒家的仁义伦理的批判。但是,人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在庄子这里,美者、恶者(丑陋者)与美女毛嫱、丽姬都是“文本”,不同的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事物有自己的“前理解”(Vorverstandnis,德语),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理解或看法是十分自然的事情。这里虽然没有谈到文学接受,“知音”式的文学读者论

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潮流变化多端,但人们亦可以从庄子的言论中受到启发,而感悟到对于文学“文本”的解读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文情难鉴”的论点,最早是由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篇提出来的: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氏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徵,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南朝)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713、714页。)在这两段话中,刘勰指出“文情难鉴”、“知音其难”,一个作品要获得“知音”,获得鉴赏,可能是“千载其一”的事情。刘勰说,麟凤与獐子、野鸡是完全不同的,珠玉与石块也是完全不同的,这种易于辨别的“形器”,又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仍然会有人把它们弄混,那么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学作品,要鉴别起来就更不容易了。

唐代柳宗元也提出“知文难”的著名观点。他说:“古今号文章为难,足下知其所以难乎?非为比兴之不足,恢拓之不远,钻砺之不工,颇颣之不除也,得之为难,知之愈难耳。”在同一篇文章中又举例说:“扬雄没而《法言》大兴,马迁生而《史记》未振,彼之二才,且犹若是,况乎未甚闻者哉?固有文不传于后祀,声遂绝于天下者矣,故曰知之愈难。”((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下册,510~511页。)刘勰的“文情难鉴”和柳宗元的“得之难”、“知之愈难”的论点受到后人的一致赞同。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文情难鉴”或“知文愈难”的情况呢?中国古人大致从读者和作品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从读者的角度看,读者阅读文本时候的态度、个性、心理、学识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影响到对文本的理解。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提出“文情难鉴”的原因首先是读者的态度素养问题,即“贵古贱今”、“崇己抑人”和“信伪迷真”,其中潮流之一是从对作者的传记研究,抱着这样的态度,当然就会分不清麟凤与一般野兽,分不清珠宝与石块,无法接近文本本真的意义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读者的个性对文本的选择也是一个问题,刘勰说:“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南朝)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710页。)刘勰在这里指出,文学篇章各有特色,质朴的与华美的交相出现,而读者的爱好也各有所偏,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能全面地看待作品。个性慷慨的人碰到激昂的声调就击节赞赏,内向的人看到含蓄的就高兴,性格浮夸的人看到绮丽的就动心,喜欢新奇的人听到奇异的就跃动。文学是一种活动,它需要作者的创作,但也需要读者的参与。合乎自己心意的便赞叹不已,不合口味的就扔开不读,各人有各人的个性,对各色各样的作品也就各有偏好。刘勰所言,这些正是读者阅读作品时发生的最普遍的现象。个性对读者阅读选择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还有读者阅读时候的心理,也是影响阅读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刘勰又说:“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同上书,715页。)所谓“心敏”问题,也就是心理状态问题。只有在心理处于最为活跃状态时,读者的阅读才能进入作品所提供的艺术世界。此外,读者的学识也是进入作品的必要准备。这一点明代宋濂在《丹崖集序》中说得比较清楚:“为文非难而知文为难。文之美恶易见也,而谓之难者,何哉?问学有浅深,识见有精粗,故知之者未必真,则随其所好以为是非。照乘之珠或疑于鱼目,淫哇之音或比之以黄钟,转向对作品的文本研究,虽十百其啄,莫能与之辩矣。然则斯世之人,果无有知文者乎?曰:非是之谓也。荆山之璞,卞和氏固知其为宝;渥洼之马,九方皋故知其为良。使果燕石也、驽骀也,其能并陈而方驾哉?”的确,学问有深浅,见识有精粗,未必所有的人都能识别作品真意,鱼目混珠的情况是时常发生的,随自己的好恶而确定对作品的感觉的情况就更为常见。

以上所述读者阅读文本时候的态度、个性、心理、学识等方面,对于读者的阅读构成了重大影响。读者阅读时的态度、个性、爱好、心理、学识等,若以现代解释学的术语说,就是读者的“前理解”,任何理解、解释、接受都依赖于作为解释者的读者的“前理解”。读者不是消极地接受什么固定的意义。意义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出来的。因此,读者的“前理解”对文学接受是十分重要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说:把某某东西作为某某东西加以解释,这在本质上是通过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和先行掌握来起作用的。解释从来不是对先行给定的东西所作的无前提的把握。准确的经典注释可以拿来当做解释的一种特殊具体化,它固然喜欢引用“有典可籍”的东西,然而最先的“有典可籍”的东西,原不过是解释者的不言自明无可争议的先入之见。任何解释工作之初都必须有这种先入之见,它作为随着解释就已经“设定了的”东西是先行给定了的,这就是说,是在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和先行掌握中先行给定了的。([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184页,北京,三联书店,1987。)海德格尔强调读者理解活动的“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先行掌握”,强调读者在解释文本时的主动性,这并没有否定文本的重要性。实际上文学接受活动是一种双向的对话过程,首先必须有文本,它向接受者发出信息,而接受主体则以“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先行掌握”向文本发出信息,在这两种信息的交换中,或者是互相重合,或者是互不相同,或者是互相修正,或者是互相妥协……终于构成了文学的接受活动。刘勰等在论证“文情难鉴”时,突出强调文学接受前读者的态度、个性、爱好、心理、学识等的作用,就是对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的“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先行掌握”的重视,并认为它是“文情难鉴”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情难鉴”的第二方面的原因是文本审美内涵的无限性。如同我们在上一章所述的那样,中国古代学者认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到了20世纪60年代,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清)叶燮:《原诗》,见《清诗话》下册,584页。)。“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同上书,585页。)由于诗和其他文学作品都具有这种不确定性、微妙性、审美形象性和意蕴的无限性,因此对于诗和其他文学的理解,就不是容易的事情。明代文学家谢榛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明)谢榛:《四溟诗话》,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尽管清代有人从儒家诗教观念出发批评谢榛的看法,但从今天的观点来看,这完全是从诗的虚实相生的流动的不确定的审美本性出发所得出的结论,是很有价值的论点。实际上更多的诗论家是赞赏谢榛的观点的,如清代吴雷发说:有强解诗中字句者。或述前人可解不可解不必解之说晓之,终未之信。余曰:古来名句如“枫落吴江冷”,就子言之,必曰枫自然落,吴江自然冷,枫落则随处皆冷,何必独曰吴江?况吴江冷亦是常事,有何吃紧处?即“空梁落燕泥”,必曰梁必有燕,燕泥落下,亦何足取?不几使千秋佳句,兴趣索然哉?且唐人诗中,钟声曰“湿”,柳花曰“香”,必来君辈指摘。不知此等皆宜细参,不得强解。甚矣,又转向读者研究。现代英国学者特雷·伊格尔顿说:“人们的确可以把现代文学理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全神贯注于作者阶段(浪漫主义时期和19世纪);绝对关心作品阶段(新批评);以及近年来注意力显著转向读者的阶段。”([美]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可为知者道也。((清)吴雷发:《说诗营剻》,见《清诗话》下册,90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这些的确是很好的例子。读者的参与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有不少诗和其他作品由于上述所说的审美性质,有断裂,有空白,有暗示,的确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而是“不可解”或“不必解”的,或者在“可解不可解”之间。由于读者的“前理解”的不同和文学接受对象的审美特性,中华古代文论提出了“文情难鉴”和“知文难”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突显了“读者”的意义。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理解,文学文本只是对读者发出了一个“邀请”,必须有读者接受它的“邀请”,文学活动才能发生。没有读者,不但“文情难鉴”问题提不出来,而且也永远得不到解决。如果文学接受活动不向读者的主动性开放,那么“文情难鉴”就永远是“文情难鉴”,“文情难鉴”的问题不会自动消失。或者换一个说法,在文学的世界中,作者不是唯一重要的,读者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读者与作者是文学“硬币”的两面。作者笔下的文本是“死”的,只有读者能救活它。文本有丰富的蕴涵,可“文情难鉴”;而且文本的蕴涵越丰富,“文情”就越“难鉴”。最终,“文情难鉴”仅仅在读者的阅读理解的实践中才能解决。这样,“文情难鉴”的论点暗示了:必须充分调动读者的创造力,实现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与对话,文学接受活动的目标才能获得充分的实现。

二、“虚静”、“无己”———读者襟怀与心境

西方的美学和诗学也讲审美无功利,但他们只强调在瞬间调整心理定向,暂时抛弃功利考虑,形成审美注意;而庄子的虚静境界,则要求长期的修养,使自己的襟怀、人格心境都达到“去欲”、“无己”的地步,即所谓“喜怒哀乐不入胸次”。

那么,如何去克服“文情难鉴”的困境呢?中华文论提出了“虚静”说。所谓“虚静”是从读者的襟怀和心境的角度说的。读者只有在虚静、无己、心斋的境界中,才能真正进入作品的艺术世界。

在中国古人看来,作家创作要进入虚静境界,而读者要鉴赏作品也要进入虚静境界。因为创作和鉴赏的过程与道家体道的过程是一致的。“虚静”说的思想要点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道”,“道”是决定整个宇宙人生的绝对精神,它主宰着万事万物,也主宰着美。

庄子认为最高的美不在现象界,94页。)读者理论成为一种时髦的理论。读者理论的要点是,而在“道”这个本体界。或者说“道”才是客观存在着的最高的美。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战国)庄周著,王先谦注:《庄子集解》,见《诸子集成》第三册,138页。)在庄子的心目中,观于天地,既是观“道”,也是观天地之“大美”。道和美是二而一的东西。从一定的意义上看,最好的诗也就是“大美”之一种,诗与道也是二而一的东西,如果庄子也主张诗的话。道—美—诗三者在一个链条上。问题是,人们怎样才能接近和把握道—美—诗呢?在庄子看来,这就要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庄子在《天道》篇中说: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战国)庄周著,王先谦注:《庄子集解》,见《诸子集成》第三册,82页。)意思是说,虚静之心推广于天地之间,通达于万物,这就是天乐。

而天乐就是道,也可以说就是最美的诗。所以人们要接近道—美—诗这个链条,就非进入虚静状态不可。

那么怎样才能进入虚静状态呢?庄子提出了“去欲”、“无己”的主张。他在《大宗师》篇中借一位道者女禹之口,说明学道先要“外天下”、“外物”、“外生”,然后才能“朝彻”、“见独”。所谓“外天下”,就是排除天下世事的干扰;所谓“外物”,就是消灭物欲,不计贫富与得失;所谓“外生”就是把生死置之度外。总的来说,就是摆脱一切功利思想束缚,这样才能使心境清明洞彻(“朝彻”),并进而见到独立无待的道(“见独”),游心于天地之大美,悠然进入诗的世界。庄子在《刻意》篇中更明确地说:“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同上书,96页。)意思是说,人若达到了“澹然无极”的境界,即达到“无己”、“去欲”、“外天下”、“外物”、“外生”的毫无功利考虑的境界,那么道—美—诗这个链条也就被发现了

同类推荐
  • 世界名人情书大全集(超值金版)

    世界名人情书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收集了众多名入撰写的情书。他们当中,既有政治明星、高官权贵,又有世界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等。每一封情书都表达了写信人诚挚炽烈的情感。编者在每封情书前,对写信人作了详细介绍。部分书信还在结尾处给出了写作背景,方便读者在阅读时更好地理解写信人的心理。这些出自名人之手的情书,不仅能带来美的享受,还能让大家更深刻地领悟到爱的真谛。
  • 只要七日暖

    只要七日暖

    《只要7日暖》是周海亮继《送你一度温暖》之后的又一部情感散文集,这本集子延续了作者一贯的文字风格和主题,注重底层人生的苦难抒写,并且在这些小人物的世界和内心寻找发现生命的闪光点,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既是生活的疾贫者,需要人们来关怀、关注,同时这些人又是中国传统美德和精神的布道者。在这《只要7日暖》里,所叙述的事情和主人公大多都是失业者,残疾者,爱情事业上的失败者,但这些人身上却有着当今社会最稀缺的善良品质。在这些纯朴甚至是忧伤的故事后面,闪烁着温馨可人的光辉,让人感受到了我们这个物质时代弥足珍贵的温馨。
  • 男+女之幽默

    男+女之幽默

    说男道女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婚后之爱女人的聪明是装傻锁住男人的“放蛊”假戏真演阿哥开始当绅士我不嫁人碍着谁啦夫妻相疑恋爱也需要技术手段爱情永远得折腾劝你真正地失恋一次逼着你谈隐私怕老婆是打不过老婆吗女人怒吼不当月亮“小兔崽子们”谈恋爱再谈“小兔崽子们”谈恋爱推敲一下脸蛋的美最消耗体力的工作是恋爱女人经常爱混蛋玩弄式的伤害大丈夫甘拜下风张口闭口说讨厌爱得恨不能咬一口没有度量的男人男女一样,活不到天亮妙在“男女有别”爱情多少钱一斤命运莫测死活就是不离婚时尚男女美之折腾妻子和情人哪个重要男人完美即完蛋第一眼就爱得要死家庭电视战漂亮热情的马达姆俄罗斯浪漫漂亮有时不是件好事……
  • 陈独秀文选

    陈独秀文选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创办了著名白话文刊物《新青年》。《陈独秀文选》是“经典纸阅读”系列丛书之一部,编者筛选了陈独秀谈新文化运动、杂论、论文化、论教育、政论、谈人物、论文学七类文章中的精华篇目,以供读者欣赏研究陈独秀的文章,感受其思想智慧的光芒。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共收录了1901年至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80余篇,作品字里行间透露着文学大师对社会的见解和生活的智慧,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份供学习、欣赏、借鉴的随笔经典之作。《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1995年12月初版,此次为修订后再版。
热门推荐
  • 滥情老公

    滥情老公

    第二部:《婚后也风流》一段婚姻不在于“忠诚”,也不关乎物质以外的“感情”!而是在乎于经济上、物质上的……一种独特享受!她,项紫晴,拥有三层身份;宫家长媳妇:入得厨房,出得厅堂;网络、出版写手:编出一部部精彩的网络文;还有,LN酒吧的幕后老板娘;冷艳是她的个人特色;淡漠是她的保护色;冷血是她的个人写照!……他,宫天阙,有妇之夫,宫氏跨国企业集团的龙头老大因为孩子,奉子成婚;因为孩子,把捆绑在身边三年的女人扶为正室;婚后,夫妻之间不受任何束缚花心,是他的个人写照;滥情,是他的座右铭;风流,是他的无情;留情,是他的无心!第一部《滥情坏男人》他,滥情的男人,对女人处处留情但从不会付出真心面对养在家的女人,只有淡漠的溺爱她,言情小说的网络写手,是一个处事淡漠的女人对养她的男人,她从不把情放在他身上因为她懂得两人之间需要的是什么面对对女人处处留情的滥情、花心情夫,她从不为所动,永远只有一个情绪,就是——漠然!以为可以一直漠视下去然而,她却……
  • 清宸绝恋海兰珠传

    清宸绝恋海兰珠传

    一位是科尔沁草原上美玉般的格格,一位是前清王朝叱咤风云的帝王。海兰珠与皇太极。一段千古难解的帝妃之恋。《海兰珠传》为你揭开这段悱恻缠绵的爱情之谜
  • 重生嫡女小妻

    重生嫡女小妻

    母亲去世、父亲续弦、及笄定亲、退婚身死可悲的她前世只用这十六个字便能概括。当家族面临倾覆的危急时刻,她被人暗算重生在了三岁的稚龄。本以为前世受的苦都是上天的安排,却不料自己一生的悲哀原来都是一个野心的恶毒女人刻意的安排。那些前世受的苦,不是天意而是人为。仇恨让她快速成长起来,却没想到母亲在临走前竟是给她留了一份天大的惊喜!玉戒中有无限空间,前世收来的各种金银珠宝成为她在东方府立足的本钱,让她在复仇的道路上更加如虎添翼。面对自私毒辣的李氏,她可以伏低做小;面对自私自利的父亲,她可以撒娇卖痴;可面对冷面热心只为她的他,她却束手无策。娶我吗?自然不行!但如果你愿意入赘,内外事都由我做主,倒是可以考虑考虑……
  • 我家女人是米虫

    我家女人是米虫

    奉上《我家女人是米虫》的第二部《前妻》内容简介:一段婚姻与金钱的交易……三年前,是他合法的妻子三年后,却是他离弃的前妻再次重遇,他却霸道地要求复合,要求她履行妻子的义务这是算什么?要她的时候,就想到她不要她的时候,却把她推得远远的,最好从此消失于他的视线……这就是他待她这个前妻的方式吗?……婚姻,没有任何的意义,充其量只是人生中一种传宗接代的仪式遇上她,只是生命中的意外安排她要钱,他可以给他要婚姻,她也必须配合所谓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要钱就必须牺牲自己的终身幸福……这是他们的各取所需!命运让他再次遇上她,身份已经有了变化她是前妻,而他却是前夫这种身份并没有剥削他再次去掠夺她的障碍相反,对这个三年不见的前妻,他有了豪取强夺的决心他:必须让她再次履行妻子的义务……PS:第二部是虐文,男女主角不变,只是身份略微有了变化,喜欢虐文的亲们可以尽量跳坑!“我家”系列一:男人:女人动一下女人:……懒得动男人:你不想要可爱的小宝宝?女人:(双目冒星星)……要!男人:那你干嘛那么懒?女人:因为你家女人天生就是懒女人,注定当你家一辈子的米虫男人:……懒:懒得歹命,懒得无天理,懒得只有吃、只有睡,懒得连动一下都会要她的命,懒得喝口水都要她家男人喂,懒得去……抓奸!米虫:像猪一样的吃得胖胖的,不怕身材会走样,不怕她家男人会丢弃她;像猪一样的睡得饱饱的,不怕皮肤变糟糕,只怕变得白嫩嫩的让色狼吃;女人:亲爱的,今晚在我这里过夜,你家懒女人不怕找上门?男人:她连动都懒得动,更别说她会主动女人:可怜滴男银啊!怪不得每次看到你都饿狼扑虎了。男人:……(面部抽搐)女人:她那么懒,你要不要休了她?男人:……这个提议可以考虑一下。懒女人:妈的!你敢把我休了,我就阉了你。女人:哈哈……(幸灾乐祸,歹命呐)男人:……(无语问苍天,他家懒女人终于开窍来抓奸)『以下是客串本文女主、女配角的名单』读者亲:陶雪依饰女主懒萱(蓝萱)读者亲:专属眼泪饰女配角焦漩(男主的小妹)读者亲:柳絮飞饰女配角沈若薇(男主死党的同父异母妹妹)读者亲:叛逆雪晨饰女配角沈若菁(男主死党的同父同母妹妹)PS:此文属我家系列文,系列二在5月1号开《我家女人是米虫》是妮子堂姐想的,而负责编写剧情并不是妮子堂姐本人噢!读者大姐们要切记噢!
  • 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研究

    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研究

    该书以比较的眼光分析了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研究状况,阐述了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研究的特点,实现了中西相关研究领域的沟通,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霸奴娇

    霸奴娇

    这是一个美人,确切的说,是一个小美人。乌黑如缎的长发梳成两个髻,没有珠玉钗凤的点缀,只绑着红色的两个绳结。眉如弯月,眼如星光,鼻巧高挺,樱唇齿白,五官小巧精致,如沉鱼落雁,婀娜多姿,颦颦艳艳,玲珑剔透。小小年纪就长得如此秀美,长大后必定有着惑人的容颜。都说江南出美女,因着地势山清水秀,故而养育的人儿也就有着灵气与雅蕴。已是黄昏的江南青岭城,被落日昏黄的光环笼罩着,清灵灵的山山水水,……
  • 青少年一定要知道的奥运知识(全集)

    青少年一定要知道的奥运知识(全集)

    《青少年一定要知道的奥运知识全集》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从古代奥运会的诞生、波折到现代奥运会的重振、发展的不平凡历程;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奥运比赛项目体系设置、比赛规则、奥运礼仪、历届奥运最出彩的项目、最闪亮的人物、最有趣的故事、药絮以及青少年最想知道的奥运基本知识
  • 剑碎苍天

    剑碎苍天

    将夏,受尽世人冷眼,鄙夷的小混混。无意受到天机门掌门青云子临终所托,从此一生的命运发生改变。我命由我不由天,杀尽天下负我之徒。得神兵,练神功,还要追天下最漂亮的女孩。谁说癞蛤蟆不能吃天鹅肉,年少骨气,穷尽我一生的力量,也要把那些看不起我的人踩在脚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携爱侣之手远走天涯,持手中长剑踏遍天下。
  • Demon殿下是校花

    Demon殿下是校花

    “拿开你的爪子!我对男人没兴趣!”“可我对女人有兴趣~”“流氓!你居然敢非礼我!”“你最好乖乖的,等流氓我回来接着调戏你。”她被人当了替身新娘,害得落荒而逃进了贼窝。本是为了回收五个人的灵魂,却闯入了一群自以为是狂妄自大的痞子世界!好戏连番上场!
  • 吞噬为道

    吞噬为道

    浩瀚的星空,人类、血族、恶魔、天使、魔兽五方各自为战,都想成为整个宇宙的绝对掌控者……一名全身百脉俱无的天生废材少年,无意中被来自天外的一道可以吞噬万物的符篆击中眉心……于是,命运的齿轮就在此刻发生了些微的偏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