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0000000001

第1章 导言

错位与重构:三国与“三国”

在大众文化的讨论范围里面,“三国”不过是一群杰出人才汇集的场所,没有那些人才,他们眼中就没有三国,甚至连大学者胡适都曾经说过,如果空城计里没有诸葛亮,长坂坡上没有赵子龙,那将是一种十分令人扫兴的场面。

三国的维度

真正的历史上存在过的三国,其实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而是有几个维度上的特征。

首先,是时间维度上,如果按照中国历代的正统观念,改朝换代才能标志一个历史的断代,则三国时代从曹丕建立曹魏政权之时,才真正开始,此前的几十年时间,属于东汉末年的混乱状态;而三国时代的结束,则是以西晋攻下孙吴的都城建业为标志,所以,历史上的三国时代,仅仅有六十年左右的光景,所以,《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面最精彩的一大部分,比如讨伐董卓、袁曹之争、群英会、火烧赤壁等等,时间上都属于汉末而非三国。

其次,是历史维度上,三国时期并不简单的是一群杰出人物在政治、军事舞台上的表演,而是在东汉末年政治败坏、权威丧失的摇篮中成长起来的,重新走向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的一种中间状态。正因为三国脱胎自东汉末年纲纪废弛、群雄争霸的历史摇篮,所以继承了汉末那种政治纷争和割据称霸的局面,而且愈演愈烈,但这一切,都不过是从无序的拼杀争斗走向有序化的大一统国家的再次出现。

再次,是命运维度上,活跃在三国时期历史舞台上的各类人士,无论是功成名就者,还是折戟沉沙者,都不是横空出世的。他们之所以会有种种出色的表现,是因为那个时代正需要那样一批有抱负、有才能的人,而评判的标准,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一套规则。那些成名或败亡者,都在汉末的变乱中锻炼了自己,充实了自己,改造了自己,并找到机会展现自己的实力,所以才会被铭刻在那个时代的风云榜上。

“三国”的魅力

三国是什么?三国为什么那么有魅力,令无数人津津乐道?

这个问题看上去好像十分滑稽,因为《三国演义》已经成了中国文化中家喻户晓的一部经典。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赵云这样的人物也成了小说、戏剧、绘画、评书、影视中的重要角色。即使没有看过原书的人,也多多少少会从各个渠道知道一些火烧赤壁、七擒孟获、捉放曹、凤仪亭、三英战吕布之类的故事。

这就是“三国”的魅力之所在。而且,这种魅力还具有十分奇妙的效果,那就是那些没有看过书的人对三国的了解,并不一定低于那些“三国迷”,他们所津津乐道的,是那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从另外一个层次上来看,就是熟读《三国演义》的人,对三国的认识也和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差不多,他们眼中的“三国”,也都是那些英雄豪杰和惨烈战役。

“三国”的魅力就在于,它给人一种印象,让人们觉得,所谓的“三国”,不过是一个舞台,一个任各类风云人物纵横驰骋、比拼智慧和武功的大舞台。所以,在大众文化的讨论范围里面,“三国”不过是一群杰出人才汇集的场所,没有那些人才,他们眼中就没有三国。甚至连大学者胡适都曾经说过,如果空城计里没有诸葛亮,长坂坡上没有赵子龙,那将是一种十分令人扫兴的场面。

把三国时代看成英雄聚会,产生了一个副产品,那就是把这个时代出现的所有事情,都当成高智能犯罪的案例。按照著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说法,这种将历史运动归结为个人性格和私欲的说法,属于“阴谋论”的思想范畴。波普尔觉得,“阴谋论”用个人的性格、意志、贪欲、善恶来解释历史,而这些特征,往往是先天形成而无法改变的,所以这不过是一种历史宿命论的说法。

但喜爱三国的人们并不在意这是不是历史宿命论,他们认为,既然有这样的英雄豪杰出现,为什么不能把他们看做那个时代的主宰呢?于是,就有了《厚黑学》,把三国的风云变幻,看成是几个人钩心斗角的结果。此后的种种对三国的解释,比如“三国管理学”、“三国经济学”这样的题目,大体的思路,还是脱胎于“厚黑学”。

现在我们要说,这些,都只是“三国”,而不是三国。

三国何以变成“三国”

为什么那个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三国,最终会变成人们心中那个充满了魅力的群英会的“三国”呢?

概括地说,这是因为人们在看待历史的时候,有一个“对号入座”的惯性思维,比如说,想到悬念片,就想到大导演希区柯克,想到足球,就想起一代骄子马拉多纳,想到武侠小说,就想到金庸。

这些惯性思维,就在于人们喜欢把一个带有类别意义的概念与一个具体的十分具有个性的人物个体联系起来,并认为这个人就是这个类概念的化身。久而久之,经过年代的冲刷和筛选,一些十分具有个性的人物就浮现在历史的表面。而我们接触历史,必先接触这个表面,所以浅尝辄止的大众文化和街谈巷议接触了三国历史的表面之后,便流连于这表面的人物个性,于是,英雄人物唱主角的三国诞生了。

另外,在三国时代之前,从东汉后期开始,社会上就兴起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当时的品评,是与评论朝政相关的,其中最受瞩目的就是天下闻名的“汝南月旦评”。而后来的《人物志》、《世说新语》更是评论人物、记录人物风采的名著。这些因素,使得三国时代留下了其他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丰富素材,这些素材,将人物的各种表现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为“对号入座”提供了便利条件。

简而言之,人们存在着一个惯性思维,喜欢用典型人物作为一类人的特征,而恰恰有丰富的材料来展现三国人物的各方面特征,所以,人们基本可以从三国人物身上找到各种类型的人物特征,也可以树立各类人物的典型。久而久之,历史上的三国,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三国”,活生生的历史,变成了脸谱们操练的戏台。

——当然,从三国到“三国”的变化,并不一定是坏事。

“三国榨汁机”

按照现存的各种记载来看,三国的历史,最晚到隋唐时代,就已经发生了错位,变成了样板化的“三国”。

不过,正是三国变成了“样板戏”之后,对三国的讨论才多起来,三国才真正变成了全民的。甚至可以说,如果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没有经过人们惯性思维的改造,没有变成错位的脸谱,就不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历史文本。

错位后的三国,把三国的历史时间拉长了——东汉末期的黄巾大起义(汉灵帝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是大众文化中的三国开幕式。这种拉长,正突破了王朝的正统观念,把前后相关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让我们谈论三国的时候,可以摆脱就事论事的局限。而把三国进行演义化的处理,把一些虚构的内容加进三国历史之中,不但从文学上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从思想上,也使三国不再是简单的一个政治时期,而是变成中国古代思想智慧的一个宝库了。

古代的历史,对我们来说到底是什么?也许对于专家学者来说,那是一个需要仔细研究,先求真然后再求善求美的对象;而对更广大的读者群体而言,我们可以“不求甚解”,不必太在乎是事实还是演义,只要能从对历史事件进行案例分析的同时,获得一些可以作为“说法”的见解,便也够了。三国就像一根充满了甘美汁液的甘蔗,我们并不是要告诉大家,这甘蔗产地是哪里,营养成分是什么,而是要提供一个榨汁机,让读者自己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寻找自己想要获得的知识和观察问题的角度,如此,足矣。

三国的甘蔗汁,是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吸取了养料而形成的,而人们已经吸食了千年,还将被中国读者继续吸食下去。我们希望的,是我们提供的榨汁机能够和这甘蔗一起流传下去。

同类推荐
  • 清客

    清客

    一笔好字不错,二等才情不露,三斤酒量不醉,四季衣服不当,五子围棋不悔,六出昆曲不推,七字歪诗不迟,八张马吊不查,九品头衔不选,十分和气不俗——溯流五百年,体验遗失久远的生活趣味,贼道三痴倾情力作——《清客》。
  • 军歌

    军歌

    哨子响了,尖厉的喧叫把静寂的暗夜撕个粉碎。战俘们诈尸般地从铺上爬起,屁股碰着屁股,脑瓜顶着脑瓜,手忙脚乱地穿衣服、靸鞋子。六号大屋没有灯,可并不黑,南墙电网的长明灯和岗楼上的探照灯,穿过装着铁栅的门窗,把柔黄的光和雪白的光铮铮有声地抛人了屋里。铁栅门“哗啦”打个大开,战俘们挨在地铺跟前,脸冲铁门笔直立好,仿佛两排枯树桩。六十军五八六旅一。九三团炮营营长孟新泽立在最头里,探照灯的灯光刺得他睁不开眼,
  • 大唐王朝4

    大唐王朝4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辉煌壮丽的时代。在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中,历史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推进,并且呈现出波浪式的前进轨迹,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家强大的唐朝是一个公认的高潮时代。唐朝是古代重要的盛世,不但在经济、文化方面的成就光辉夺目,而且在对外关系的发展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 武乡,敌后文化的中心

    武乡,敌后文化的中心

    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与武乡民众一道,在武乡这片土地上,团结合作、共同抗敌,先后与敌人进行了大小战斗6368次,歼敌28830人,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可以说武乡的山山岭岭上都有过激烈的战斗,沟沟洼洼里都有着烈士的忠骨。《武乡敌后文化的中心》主要收集整理了发生在我县境内一些重大战役战斗,以展示武乡人民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与八路军并肩作战,用小米加步枪打出红色江山的光荣历史。
  • 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

    对于任何一位中国人而言,1937年7月7日都是一个不应该被遗忘的日子,在中国现代史上,这个日子已经不仅仅是个日期的符号,也不仅仅是几声密集的枪声,它代表了一场伟大战争全面开始。本书从事变尚处在萌芽状态的1937年6月26日入手,以日期为经、事件为纬,逐日叙述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民主人士、汉奸伪政府、日本政府和军部等相关方面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及其与七七事变的内在联系,直写到事变发生后的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并在尾声部分叙述了书中所涉及人物的最后归宿和事件的发展变化,为读者描绘出一副宏大历史画卷。
热门推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特务037

    特务037

    《特务037》系著名作家石钟山继《激情燃烧的岁月》、《幸福像花儿一样》之后的最新作品,书写了特定年代特殊人物的特别故事。小说故事精彩好看,情节跌宕起伏,悬念层出不穷,结局出人意料,引人入胜,值得先睹为快。$$少尉军官于守业在解放前夕,被国民党特工科任命为潜伏在陆城的特务少将专员、特别行动组组长,代号037,他在陆城的公开身份是小学教师,由此037这一代号就像魔咒一样伴随着于守业,开始了他这一生都要注定为之付出代价并最终迷失了自我的灰色的双面人生。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做事不能“太本分”

    做事不能“太本分”

    世界在变化,因为变化而精彩。“在路上总比停在旅店里要好”,认真体会这句话,你会发现,它告诉了我们成功的道理,即我们只有不断地努力,进而搜寻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去做事,结果会让你感到惊奇和满足。做事老实死板,执旧不变,缺乏技巧,结果往往难如人愿,即便是目的达到了,沉重的脚步总是落后于人。这怎能称得上是一种成功?两者之间,过程一样,步骤相同,确有云泥之别。
  • 喀什的魅惑

    喀什的魅惑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狼道:生活中的狼性法则

    狼道:生活中的狼性法则

    本书运用企业操作实例、生活中的小品和古今中外的一些故事,对“狼道”做出了形象而又深刻的描述。作者以“狼道”的强悍和智慧给企业管理、个人生活注入新的激素。这本书每一个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应该拥有的,是每一位企业管理者应该研读的。它汇聚了三千年来以弱胜强的制胜之道,历代官宦秘而不宣的斗争艺术。因此,它也是每一位想以弱小的起点进入强者之林应该阅读的必备书籍。
  • 女人独自上路

    女人独自上路

    燕燕的这些文字,既娟秀,义透出刚劲来;既有细腻的抒情笔触,又有理性的顿悟;既有从自已深切感受到的困顿乃至痛苦中,流露出的淡淡的悲凉,同时又足那样坪阔明朗,充溢着作者对生活永不更改的浓烈的热爱和激情。这此文字里,没有的是:媚俗和虚伪。
  • 三个火枪手

    三个火枪手

    主人公达尔大尼央来到巴黎后加入了国王路易十三的火枪队,并与另外三个火枪手结成了莫逆之交。王后安娜送了一串钻石坠子给英国首相白金汉,而与王后的敌人却想偷得坠子上的两颗钻石,使王后在舞会上出丑。达尔大尼央于是自告奋勇与三位朋友一起去英国,几经周折,终于取回坠子,保住了王后的名节。
  • 骑龙十八式

    骑龙十八式

    无意中到一个仙侠的世界,遇见一条自称为龙的长脚金色鲤鱼,易三元的世界在一夜间天翻地覆。啥啥?要我做一条龙的新娘?本姑娘对人兽没兴趣,喂喂,前面的帅哥等一等,请问婚否?有房有车不?本姑娘上得厅堂,入得厨房,要什么,有什么……你懂的!
  • 我亲爱的迷鹿不见了

    我亲爱的迷鹿不见了

    顾森北和岑小雨虽然没有表示出来,但互相看不顺眼。经历一些事情后,他对她产生的朦胧好感逐渐清晰。而在这同时她没有血缘关系但却感情深厚的姐姐却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与顾森北有关,因为误会,导致他将恨意转移到她身上。她想知道为什么,单身在台风夜去公园赴约,不料傍山而建的公园山体滑坡,她生死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