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9800000002

第2章 不可忽略的“忍术”

以退为进、以隐为仕,很多古人以此为进退之间的真谛,虽然难以实现“身与名俱全”的最高境界,但却不至于像某些朝代的功勋那样结局悲惨。

在读史的过程中,总是有一些角落和情节会被我们遗忘,而在这些被忽略和遗忘的暗角与拐点里,恰恰蕴涵着人生的哲理和生存的智慧。无论是战场上的金戈铁马,还是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无论是权力争夺中的尔虞我诈,还是仕途官场中的勾心斗角,每一次策略的选择,每一次进退的决断,都有其必然的原因。

古时为官,最想要达到的境界就是“身与名俱全”,这是一种既能建功立业又能保全自身的状态,正是“鱼与熊掌欲兼得也”。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蔡泽就曾经说过:“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不过这种完美的人生理想很难实现。在权谋斗争中,无数人曾在王朝的创立过程中建立了不朽功勋,但是他们的结局却往往很悲惨。

也有一些人,参悟了进退、取舍的真谛,他们以退为进、以隐为仕。在我国历史上就有很多这样的智者。他们擅长取舍之道,擅长以退为进。他们并没有真正离开那个关系微妙、形势复杂的官场,但是却最终在官场中保全了性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身与名俱全”者,并且在功成名就的同时书写了历史。

逃避不是怯懦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在漫长的岁月里,出现了许多歌颂“臣忠子孝”的故事。但是有时忠、孝不可能被全面地顾及到,在一定的情况下,做大事的人就需要有所割舍,忠、孝不能两全,正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就说明,一种观念即使已经根深蒂固,但是我们还是要懂得变通,否则我们的头脑就是僵化的。

伍员正是这样一位懂得变通、善于隐忍的人,让我们来看一看楚平王遭受鞭尸之辱的故事,就能明白伍员“以忍为先”的重要 性了。

当初,楚平王立建为太子,让伍奢做太傅,让费无忌做少傅。可是这个费无忌,并不忠于太子建,而是费尽心思向楚平王献媚。楚平王叫费无忌去秦国为太子迎娶新娘,他去了以后发现新妇长得非常漂亮,于是就赶紧跑回来告诉楚平王说:“这位姑娘是绝代佳人,大王不妨自己娶她,给太子另外再选一个。”楚平王也比较糊涂,就听从了费无忌的建议,自己娶了这位秦国女子为妃。

费无忌做了这件事情以后,更加肆无忌惮,不再侍奉太子。但是他总是担心日后太子即位会杀了自己,于是不断地在楚平王面前诋毁太子。由于太子建的母亲本来就不得楚平王的喜爱,楚平王也就慢慢疏远了他们母子。

太子长到十九岁的时候,楚平王命他去城父防守边境。费无忌趁太子不在,更加添油加醋地在楚平王面前说太子的坏话。他跟楚平王说:“自从无忌为大王迎娶了秦国姑娘后,太子心中一直怨恨无忌,对大王也有不满,请大王多加戒备。他如今领兵守卫城父,与其他诸侯来往甚密,听说他要起兵叛乱呢!”楚平王听了很是气愤,于是找来太傅伍奢进行责问。伍奢知道是费无忌在捣鬼,于是就劝楚平王说:“大王您何必听了小人的谗言而疏远自己的骨肉呢?”可是费无忌继续在楚平王跟前煽风点火:“大王若不先采取行动的话,被太子得手您可就悔之晚矣了。”楚平王不能辨别是非,听了谗言以后怒火升腾,立刻下令囚禁了伍奢,并派城父司马奋扬去杀太子。司马奋扬起身之前先派人通知了太子,要太子赶紧逃命。于是太子匆忙逃往宋国。

费无忌又在楚平王面前进谗言说:“不杀掉伍奢的两个儿子,日后必成大患。大王何不将伍奢作为人质召他两个儿子前来呢?”于是楚平王就对伍奢说:“你如果将你的两个儿子叫来就饶你一命,否则你就是死路一条。”伍奢闻言笑道:“我大儿子伍尚为人仁义、孝道,他听说前来即可救我一命,肯定会来。而我的小儿子伍员足智多谋,勇武好功,他知道来了必死无疑,所以召他,他也肯定不会来。然而日后成为楚国大患的,必定是这个孩子。”

楚平王不信伍奢的话,派人去威胁伍尚和伍员道:“你们来,我就赦免你们的父亲,否则我就杀掉他。”伍尚听了以后就准备前往,伍员劝阻他说:“你去了也不能救父亲的性命,因为楚平王怕斩草留根成为后患,所以要诱骗我们去,以便赶尽杀绝,即使咱们去了,也是和父亲一起送命而已。咱们还不如逃走,日后再寻找机会为父亲报仇。”

这就是伍员擅长变通的地方了,他没有被仁义、孝道所束缚,而选择放弃礼教,保住性命。就是这次的隐忍不发,导致了兄弟俩不同的结局。

伍尚对弟弟说:“我知道去了也保不住父亲的性命,但是听说父死而不去,就是不孝;父亲被杀而不能报仇,就是无谋;根据能力去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才是聪明之举。你逃吧,我应召去死。”于是伍员拈弓搭箭出来见使者,说:“父亲有罪,为什么召他的儿子?”说着就要射箭,使者吓得抱头鼠窜,伍员马上逃出楚境,追随太子建去了。

伍尚赶到父亲身边,对伍奢说了弟弟逃亡的事情,伍奢感叹道:“子胥一跑,楚国可就危险了。”楚平王听了不以为然,下令处死了伍奢、伍尚父子。

太子建与伍员藏在宋国,公元前521年(楚平王八年),宋国内乱,太子建与伍员奔郑国,不久转往晋国。晋顷公要太子建再到郑国去做晋国的内应,说灭掉了郑国就把郑地封给太子建。太子建一时糊涂,竟转回郑国,被知情者告密,郑定公杀死了太子建。太子建有子名胜,还非常幼小。伍员带着这个不抱就得背的胜,逃往吴国,沿途历尽艰险。到昭关的时候(今安徽含山县北),遇到重兵把守。追者在后,前有大江,伍员焦虑万分。正巧江上有一个驾船的渔翁,渔翁知伍员之急,就渡伍员与幼子。过江后,伍员把自己的剑解下来对渔翁道:“此剑值百两黄金,赠给您。”渔翁说:“平王差人画影图形捉拿你,称捉拿你者,得粟五万石,岂值百两黄金?”渔翁坚持不受伍员的佩剑。伍员拜别了渔翁继续逃亡。

出了昭关,伍员携太子建的幼子胜,每日夜行昼伏,不久,病于途中,又因所带干粮已尽,只好沿途乞讨。到了吴国,伍员求吴公子光引见吴王僚,吴王僚未予重用。伍员便藏匿起来,耐心等待,据说曾躬耕为生。

公元前515年(楚昭王元年),伍员时来运转。时吴公子光图谋取吴王僚而代之,苦于不得良策,不知如何下手。伍员早就获悉吴公子光有杀君自立之志,已为他找到一个玩命的壮士——专诸,这时便把此人引荐给他。吴公子光设家宴款待吴王僚,吴王僚碍于亲情,不得不去,但加强了警卫,所到之处都有吴王僚的亲兵。上菜的仆役到了餐厅外面,要在亲兵监视下脱个精光另换衣裳,然后在两位甲士所执的两把短刀贴近身体夹持下膝行而进。专诸上的菜是一条煎好的大鱼,他也是这样进入餐厅的。亲兵想不到他会把短剑藏在鱼腹之中。一靠近吴王僚,专诸就突然从鱼腹中掏出短剑向吴王僚刺去。在吴王僚被刺中要害的同时,两把短刀一左一右也插进了专诸的胸膛,吴王僚和专诸同时毙命。公子光即位,是为吴王阖闾。

阖闾任命伍员为行人,并向伍员求伐楚之策。伍员建议三分吴师,轮流骚扰楚国。《左传·昭公三十年》记伍员说:“彼出则归,彼归则出”,“亟疑以罢之,多方以误之。既罢而后,以三继之,必大克之”。这个有点儿类似于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是伍员对兵法的宝贵贡献,它对暂时还处于劣势的军队有着不朽的指导意义。不久,伍员就受命执政,位居上卿。

公元前511年,吴师两度袭扰楚境,都是待楚师一到就撤退了。显然,这是实行伍员所谓的“彼出则归,彼归则出”的策略,以求“亟疑以罢之”。

公元前508年,桐(楚的附庸)(故址在今安徽桐城县北)叛楚。出乎楚人意料的是,吴竟发兵攻打桐。其实,这是佯攻,意在使楚人作出吴人无意伐楚,甚至有意援楚的误判。同时,吴国的使节舒鸠以虚假的情报怂恿楚伐吴。楚国大将囊瓦不知是计,当即伐吴。吴人在豫章陈列了一些战船,楚国大将囊瓦以为吴师的主力潜伏在巢湖附近,待楚师因不知敌人去向而放松戒备时,吴师便突袭豫章,击溃楚师。然后攻取巢县,俘获楚公子繁。在这个战役中,吴师的主帅是伍员。吴师按照伍员的战略和战术,诱敌,误敌,罢敌,避实就虚,挥洒自如,终于克敌而胜。

至公元前505年,吴师轮番袭楚,先后五战,楚师败绩。公元前505年11月,吴师攻破郢都。当时楚平王已经死去,伍员没有找到楚平王的儿子楚昭王,只找到了楚平王的坟墓。他大怒之下,挖开坟墓,拖出楚平王的尸体,恶狠狠地抽了三百鞭子。

按照传统的看法,伍员不顾父亲的死活而独自逃跑的行为不仅是薄情寡义,而且还是极其不孝顺的。伍员背负这么大的罪名,并不是说明他真的不在意父亲的生死,而是他知道,在那种情况之下,他只能选择强忍痛苦,舍弃父兄独自逃命,只有保全了自己,才能谋求复仇之路。否则他们爷儿三个就都成了楚平王的刀下冤魂。

高位生存的曲与直

萧何是一位懂得取舍、进退的智者。作为楚汉战争中的风云人物,他一直为刘邦出谋划策,为刘邦最终登上皇帝宝座,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邦是一位疑心很重的皇帝。越到晚年,他的这一心态越是明显,因而刘邦的皇权与萧何的相权之间的冲突也日益突出。由于萧何廉洁自律,深受关中人民的爱戴,这让皇帝很不自在。为了消除刘邦对自己的猜疑,萧何把自己亲属中能上阵打仗的,都送到前方去充当炮灰。刘邦对萧何的意图虽然心领神会,但仍然耿耿于怀。每当他出征时,对留守京城的萧相国总是极不放心。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陈璟谋反,汉高祖亲自带兵征邯郸,哪知又有人密告韩信在关中谋反,萧何辅佐吕后用计诛杀了韩信。汉高祖在邯郸得知韩信被诛,除去了心头大患,心中当然非常满意,但他对萧何也不放心,于是派遣使者回京师,拜萧何为相国,增加五千户封邑,同时又命一名都尉率五百名士兵作为相国的警卫部队。这样做,既是为了笼络萧何,同时也有监视的意思。

朝中大臣见萧相国如此受高祖“宠信”,纷纷前往萧何府上祝贺。唯有一个名叫召平的人来到萧府,不仅不表示祝贺,反而对萧相国说:“公将大祸临头矣。”萧何惊惧地问:“为何?”召平说:“皇上在外,公在朝中,既增加公之封邑,又为公设置警卫,显然是对公起了疑心。愿公上书辞让封邑和警卫,并将家中私财悉数捐出以佐军资,以解除皇上心中疑忌。”萧何原本就对此次增封大惑不解,听了召平一番话,深以为然,立即采纳了他的计谋,又一次化解了汉高祖对他的猜忌。

第二年,淮南王黥布谋反,汉高祖又亲自带兵征伐。萧何因为皇上在外征讨,总是兢兢业业,勤于国事,安定民心,源源不断地向前方输送给养。但萧何越是勤勉,汉高祖心中越是不踏实,他又故态萌发,常常派使者回长安询问相国的近况。萧何对皇上的这一举动很费解,但是想了很久也没想明白皇上的用意。

有一位门客向他道破了高祖的心思,说:“公不久即将灭族矣。公位居相国,功称第一,如此勤勉,还想再高升吗?君初入关中,至今已十余年了,深得百姓拥戴。皇上之所以近来不断地询问君的作为,就是怕您深得民心,倾动关中。依臣之见,君不如在京师多置田地,强迫百姓贱价卖地,使关中百姓都骂君贱买民地。这样,皇上知道君仅仅贪财而已,没有政治野心,他也就放心了。”萧何自任丞相以来,公忠体国,不谋私利,但为了解除皇上对自己的猜忌,他不得不采纳这位门客的计谋,自污名声以免祸。于是,他低价强买了许多民田、民宅,把不少老百姓逼得背井离乡,以此来糟蹋自己的名声。

果然,萧何的骂名很快就传到了高祖那里,汉高祖听了,心里如同吃了蜜一般甜。当他征讨黥布归来,关中百姓拦道向他上书,控告萧相国横行霸道的种种劣迹。高祖回朝,萧何拜谒。高祖笑着对萧何说:“相国竟如此‘利民’呢!”随即便把百姓的上书交给萧何,说:“君自己去向百姓谢罪吧!”于是萧何或补上田价,或将田地退还给原主,诽谤自然就慢慢平息了。

刘邦作为一个靠起兵造反而登上皇位的人,他最担心的莫过于手下人的实力过大。自己能拥兵造反,别人自然也可以效仿,正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基于这种心理,刘邦对手下的强将猜疑嫉恨,所以在江山坐稳之后,就立刻诛杀韩信和彭越,讨伐英布,将这些昔日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逐个歼灭,就连与他交情深厚的萧何也不放过,因为萧何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他深得人心,这一点为刘邦深深忌惮。所幸的是,萧何懂得进退取舍,他舍弃了自己的形象,自污以保全性命。这一进退的取舍实属不易,虽然在后退的过程中损害了自己的形象,但是总比丢了性命要好得多。

一个贵族的人生起伏

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张良,也是一位擅长进退之道的智者。在汉高祖建国以后,明智的张良选择了隐退,远离朝廷。后来韩信、彭越、黥布等人都遭遇了“兔死狗烹”的命运,被刘邦一个一个除掉,而这一切,都与自行隐退的张良没有一点儿关系。

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班开国人马,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布衣将相”:农民、屠夫、吹鼓手……什么样的人都有。但是他的谋士张良却是名副其实的贵族,他是韩国相国的后代,祖上曾经“五世相国”。秦国灭韩以后,张良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于是他发誓要向秦国复仇,让使自己家破人亡的秦国付出代价。

他散尽了家里的金银,收买可以刺杀秦王的勇士,最后找到了一个能挥舞一百二十斤大铁锤的力士。他们趁着秦始皇出外巡游的机会,埋伏在路边,当秦始皇的车队经过的时候,大力士一锤挥出,砸碎了一辆车,可是张良缺乏准确情报,这辆被砸碎的只不过是车队里的一辆副车,秦始皇根本不在这辆车里。行刺失败了。

这次事件使秦始皇大怒,他颁布圣旨,要求全国捉拿凶手。张良只好更名改姓逃走了。

因为秦国捉捕得紧,张良躲在一个叫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的地方,藏了很多天,在这里发生的一段奇遇为他日后的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

张良躲藏在下邳时,经常闲来无事在桥上散步。《史记·留侯世家》上记载说,有一天,张良遇到一个穿粗布短衣的老者,他走到张良面前,故意让鞋子掉到桥下,对张良说:“孺子,下取履!”意思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捡回来。”

张良感到惊讶,年轻人气盛,当时真想揍他一顿,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忍住气,把鞋子拾了起来。老者又说:“履我!”就是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更是气愤,但想到既已给他拾来了鞋子,好人做到底吧,于是便跪下给他穿鞋。老者坦然伸出脚来让张良给他把鞋穿上,含笑而去。老者离开约莫一里路光景,又返回,说道:“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就是说:“你这小子还是值得教育的嘛,五天以后的早晨,来这儿和我相会吧。”张良很是惊异,跪下怔怔地答应了个“是”。

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就去了。老者已经先在那里,生气地说:“与老人期,后,何也?”意思是:“你与老人相约,还迟到了,为什么啊?真没礼貌!”说完老者回头就走,并说:“后五日早会。”意思是五天以后你早点来。又过了五天,鸡刚刚叫,张良就去了,老者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后,何也?”又走了,离开时说:“后五日复早来。”

张良心里不服气,心想你也来得太早了吧。过了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他倒想看看这回是谁早。过了一会儿老者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这样。”随即拿出一本书,说道:“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他的意思是说:“你读了这本书以后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达了。十三年以后你会在济北看见我。”老者说了这些话以后就离开了。这个老人就是传说中的“黄石老人”。从此张良再也没见到这位老人。

十年以后,陈胜吴广起义拉开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序幕。张良也投身起义洪流,跟随了刘邦,从此开始了自己推翻暴秦、平定天下的建功立业之路。

那本书就是著名的《太公兵法》,张良因为觉得它不寻常,便经常阅读。十三年后,张良随高祖经过济北,果然得到谷城山下的黄石,张良把它当做宝物供奉。打算等到自己死后,与黄石并葬。

张良作为一位运筹帷幄的谋士,对刘邦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张良,刘邦很可能就成了别人的阶下囚,是此时群雄逐鹿中的失败者。即使他能做皇帝,也会多走很多弯路。以几件事情为例。刘邦一路大败秦军,一直打到咸阳,秦王子婴无力抵抗,只得投降。

接连的胜利冲昏了刘邦的头脑,他见到秦宫中那么多的财宝和美女,简直忘乎所以,想马上就全部据为己有。而且他还派兵守卫函谷关,防止其他的诸侯入关,想在这里称王称霸。樊哙进谏,刘邦不听。张良就说:“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意思是:“秦国无道,才激起反叛,你今天刚入咸阳,就只想着安乐,你这就和秦朝差不多了,算是‘助纣为虐’的行为。再说了,‘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我劝你还是听从樊哙的建议吧!”沛公这才领军队回到灞上。

即便如此,刘邦也引起项羽的嫉恨和怀疑,项羽犒赏士卒,准备全力攻击刘邦。又是张良出主意让他采取以屈求伸的策略,贿赂项羽身边的项伯,并且亲自去向项羽道歉,才逃过一劫。这个故事咱们会在后面提到。

刘邦曾和郦食其一起谋划削弱楚国的办法。郦食其献计说:“周武王伐纣的时候曾经因为分封对方后代而最后取得了胜利,我们也可以以六国封地分封六国诸侯的后代,这样就可以牵制楚军的行动,同时六国的后代因为感激您的恩惠,一定会忠心拥戴您称霸天下。”刘邦听了很高兴,说:“好极了,赶快去刻六国的封印。”打算让郦食其去分封六国。

郦食其还没起程,恰好张良从外面回来,前来拜见汉王,刘邦正在吃饭,招呼说:“子房你过来,有个客人为我出了个削弱楚国力量的主意。”接着兴致勃勃地把郦食其的话全部告诉了张良,然后问:“子房,你看怎样?”张良说:“是谁替您筹划的这个计策?您的大事完了。”汉王问:“为什么?”张良说:“我请借您面前的筷子,替您筹算这件事。”

于是张良以筷子摆出形势图,分析了当前局势与周武王时期局势的不同,最后总结说:“现在天下的豪杰都抛弃了祖先的坟墓不祭奠而跟从陛下您,目的正是将来能够得到陛下赏赐的封地。现在陛下要恢复六国,重新扶植六国的后代,那么天下的豪杰自然也就回到各自的国家去辅佐他们自己的主子了,谁还来帮助陛下您来夺取天下呢?以后楚国强大了,六国又跟随了楚国,陛下您就危险了。如果这个方案得以施行,您的大事就完了。”

刘邦听完这段话,饭也不吃了,吐出嘴里的食物,骂道:“这个书呆子,几乎坏了老子的大事。”立即销毁那些刻好的印信。张良这一分析,使刘邦避免了重蹈覆辙的危险。

有时候历史上会出现一些相似的情况,其实只是表面相似,因为时代不同,在本质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郦食其按照以往的经验来处理事情,几乎把刘邦置于被消灭的危险中。幸亏张良及时为刘邦分析谋划,才使得刘邦成功规避了这次风险。

后来刘邦夺取了天下,大封群臣。因为很多人争功,所以封赏行动进行得非常缓慢。有一天刘邦在去洛阳南宫的路上远远看见很多将领正坐在地上激烈争论着什么,刘邦就问:“他们说什么呢?”张良平静地回答说:“皇上您不知道吗?他们在商量着谋反的事情。”刘邦大惊,问:“天下安定下来了,他们为什么要谋反?”张良说:“皇上出身于布衣百姓,靠着这些人才打下了天下,现在皇上您成了天子,可是他们还没有受到封赏。更何况您只封赏与自己亲近的人,却诛杀与您有过矛盾的人。这些人本来就怕封赏轮不到自己头上,同时又担心自己曾经犯过什么过失而被皇上诛杀,所以就在一起策划谋反。”

刘邦听了以后,赶紧问张良:“那怎么处理才好呢?”张良问刘邦说:“皇上您可有什么最讨厌的人吗?”刘邦说:“雍齿与我从小就认识,他以前总是欺负我,我很讨厌他,这个事情大家都知道。我现在正准备杀了他,只是因为他的功劳很大所以有些不忍心。”张良说:“那皇上您现在马上封赏雍齿给群臣做个榜样,群臣看见连皇上最讨厌的人都得到了封赏,他们一定会放心等待封赏。”

刘邦立刻把雍齿封为什方侯,同时催促丞相和御史等人加紧封赏的进程。群臣得知了雍齿受封的消息以后,都大喜,说:“连雍齿都被封为侯爵,我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这场发生在汉朝初期分封行动中的隐患就被悄无声息地消除了。

就在大家都在为分封大小而争执的时候,张良却作出了一个决定,他要隐退了。有一天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于是让张良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万户侯”已经是很高的赏赐,更何况是让张良自己选择三万户。可是张良却推辞不受,说:“我和皇上初次见面时是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张良被封为“留侯”。

张良此举,是他以隐为仕的前奏。后来刘邦选取长安作为国都,张良在随从西入长安的路上便开始修习道家之术,来到长安以后,他便闭门不出,连续好几年都不过问朝政,过起了半隐居生活。

张良自己总结说:“我祖上世代在韩国做丞相,韩国灭亡以后,我以万贯家财收买刺客刺杀秦王,经过这件事情我名扬天下。现在我又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为帝王之师,赏封万户,位列王侯,这是普通百姓所能达到的极限了。这一切已经足够了,从此我就放弃这世间的一切事情,只学习仙术和道法。”

张良的隐退,从当时的政治现实来看,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明智之举。朝廷中复杂的君臣关系,让张良明白在皇帝与功臣之间存在着很多不稳定因素,大家的心理都是很微妙的。对于皇帝来说,“功高震主”的臣子非常难以驾驭,他将这种臣子视为自己最大的威胁,比如韩信,刘邦非除之而后快。而臣子们则担心皇帝是不是会对自己做出赶尽杀绝的举动。所以在汉朝初期的庙堂之上,其实已经是危机重重,杀机四伏了。

张良以退为进,采取亦官亦隐的做法,不但保全了自己的声誉,也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后来他还曾经以客卿的身份为吕后出谋划策,简直成为“大隐隐于朝”的典范,真正做到了“身与名俱全”。张良也成为后世臣子明哲保身的典范,只可惜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退一步海空天空”。

精通忍术的开国之君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都有隐忍之功。后人评价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懂得“忍术”的皇帝。在他的大哥刘璟被谋杀的日子里,刘秀苦苦地忍耐,掩藏锋芒,喜怒不形于色,这是对于真实感情的一种掩饰而不是抹杀,是为了保全自己而不是苟全性命。暂时的不露锋芒,是为了将来大显身手。

平民身上的雄心大志

东汉开国之君——光武帝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是纯正的皇族。他的曾曾祖父是有爵位的,不过到刘秀这一代的时候,封爵的传承已经结束,他的父亲刘钦只是南顿令而已。刘秀喜爱躬耕劳作,从没有雄心壮志,可是为什么他却成了东汉的开国之君呢?说起来这还要归功于他的那次长安之行。

刘钦的妻子叫做樊娴都,是湖阳巨富之女。他们夫妻二人感情甚笃,生了三子三女。在当地也是家境殷实的大户。

公元前6年,刘家的稻谷丰收,田地间甚至出现了一茎九穗的现象。就在这一年,刘秀出生了。刘钦夫妻对小儿子降生时遇到这样的好年成非常高兴,特地为他起名为“秀”,意思就是“庄稼出好穗”的意思。

刘秀从小就性情温和,尤其喜欢在田野间嬉戏,刘家的佃农都自觉地照看着他,他也在耳濡目染之间学到了很多稼穑的知识。时间长了,刘秀渐渐对农业劳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把自己的“小主人”身份甩在一边,和佃农们一起耕作田园。

刘秀有一个哥哥叫刘璟。刘璟的性格与刘秀恰恰相反,他对田园生活毫无兴趣,专喜欢结交朋友,每天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与一些匪气十足的人来往。他对弟弟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很看不惯,常常笑话他没有出息,天生是个做农夫的材料。可是当刘璟看着弟弟在地里一身泥水,忙得热火朝天,不禁摇头叹气,这时恐怕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没志气的“农夫”弟弟,有朝一日将要成为复兴汉室的拨乱之主。

公元8年,王莽篡汉,废除了刘氏宗亲、后裔的一切特权,刘秀家的资产也都被没收,很快就成了普通的老百姓,过着与从前截然不同的躬耕生活。这时刘秀的父亲已经去世,他们兄弟几个借住在亲戚家里,姐妹们随同母亲生活。

刘秀的大哥刘璟对王莽政权非常不满,经常在家中大发牢骚,声言定要重振大汉王朝不可。可是刘秀仍然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少年,只醉心于田园生活,对于政治没有丝毫的野心。

刘秀二十岁的时候,刘璟决定把刘秀送到长安去,让他开开眼界,这一去,改变了刘秀的一生,也改变了天下百姓的命运。

来到长安以后,刘秀成为许子威的学生,学习了《尚书》等当时最经典、深奥的学问。刘秀生性聪颖,举一反三,对这部深入政事的著作有相当的见解,很多人都对他的天资表示非常惊讶。

长安的繁华与政客、商人的粉墨登场都大大开阔了刘秀的眼界,他终于明白原来世上还有一种与躬耕完全不同的生活。此时的刘秀开始由一个醉心于田园牧歌、与世无争的少年慢慢地发生了转变。

有一次他走在长安街上,正好碰到率禁兵保卫京城和宫城的官员出行,锦旗招展,场面宏大。于是他心潮澎湃、神魂激荡,立刻许下了宏图大志:“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阴丽华是新野的一位著名美女。她的母亲姓邓,与刘秀姐夫邓晨之间应该有一定的亲戚关系。阴丽华比刘秀小九岁,这时还是一个天真的少女,可刘秀对她已经心仪很久。只是刘秀自己也没有想到,他以后的人生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初他自己“执金吾”的理想,这是谁也始料未及的。

刘秀此行使他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不久,刘秀盘费用尽返回了家乡。

此时的刘秀,虽然仍然过着耕种、读书的田园生活,心里却已经立下了鸿图大志。有一次,刘秀和二姐夫邓晨一起去拜访名士蔡少公。由于他们都是后生晚辈,所以只能陪坐末席。这位蔡少公,喜欢研究图谶、预言之学,这天的聚会也不例外。聚会中途,他忍不住讲出自己的研究心得:“以某对图谶的参详,将来的天子将是刘秀。”

话一出口,满座中诸宾客顿时纷纷议论起来,最后有人想到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大人物:篡汉的王莽国师刘歆——他也喜欢研究图谶,而且还刚刚改名为刘秀,看来他是想应这个预言啊!这位宾客一想到这里,就连忙站起身来问蔡少公:“莫非预言所指的就是国师刘秀?”蔡少公还没有来得及回答,叨陪末座的刘秀就忍不住反驳道:“为什么非要是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物?怎么见得就不是我呢?”

不用说,刘秀这句话顿时引来了满堂的嘲笑。所有的人都觉得,这个文质彬彬的少年竟然敢跟国师相比,真是可笑之极。

刘秀对这些所谓名士对自己的轻视很不满,起身扬长而去。邓晨也连忙告退,跟着小舅子出了门。

然而喜好谶文的绝不止蔡少公一人。宛地有一个名叫李守的人,也有这个爱好,他研究的结果比蔡少公更进一步,“刘氏不久复兴,李氏必将为辅”。李守与儿子李通讨论后,认为这说的正是西汉王室后人刘璟、刘秀兄弟。

不久后,刘秀推着小车儿,到宛地来卖收获的谷物,正好遇到了李通、李轶兄弟。李氏兄弟一见刘秀,顿时如获至宝,大力游说他趁天下大乱的时机,匡复汉室江山。

刘秀卖完谷物,回乡将李通兄弟的话转告了大哥刘璟。李通兄弟的话正中了刘璟的心意,他将自己素来结交的百余名好汉召集起来,决定就此起兵造反。刘秀作为亲弟弟,又满怀复兴祖业的心愿,当然更不会推辞。

因为刘璟平日里在乡间呼朋唤友,来往的尽是强梁子弟,导致名声不好,所以他一宣布自己要起事,同乡、同族的子弟们便大惊失色,纷纷逃跑,拒绝征召,说:“刘伯升(刘璟的字)造反,那是要我们去送死的。”

正在伤脑筋的时候,刘秀第一个响应哥哥的号召,穿上了红袍高冠的戎装。

刘秀的举动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原来纷纷出逃保命的乡亲们都改变了主意,说:“刘秀可是出名的稳重厚道人,他都从军了,那肯定此事是有道理的。跟着他准没错儿。”

刘秀的人格魅力使人们忘却了杀戮的惨烈,已经外逃的人又都跑了回来,主动应征入伍。过了不久,刘秀帮助哥哥召集了八千子弟兵。

这年,刘秀二十八岁。

然而,这支刚刚组建的起义军毫无经验,尤其是最初的倡议者李通。他原本是作为刘璟兄弟的内应在宛城起事的,结果消息走漏,全家六十四口都被诛杀,只有李通一人逃走。

不能攻打宛城,刘璟只好另想办法。他联络上湖北大洪山(即绿林山)出来的、一支以王凤为首的绿林军,想壮大声威之后再作打算。很快,这支队伍连连得胜,攻下了周围唐子乡等地,得到了大量财物。

得到了财物之后,匪气浓重的王凤便对着掠夺来的财物眼红起来,为了多抢些,他甚至还要跟刘璟率领的刘家军分道扬镳并大打出手。

在这个节骨眼上,刘秀站了出来,对刘氏宗族百般劝说,让他们将抢到手的财物都让出来,全部送给绿林军队。

王凤是土匪本色,拿到了全部钱物,自然又讲起兄弟情谊来。一场可能诱发内讧、使大家都死于非命的灾难就此被刘秀制止。

刘秀身上,有一种非常典型的超然气质,金银财宝和美色对他都不起任何作用。最初起兵的时候,军中战马不足,很多军官为了争抢少量的马匹而发生争执。而刘秀却对此毫不在乎,他是首领的弟弟,照理来说,再缺也要给他一匹马,他却主动将马让给其他军官,自己一直骑着起兵前卖稻谷所用的一头牛。看到刘秀骑着牛走来走去,将领们谁也不好意思再争夺马匹了。直到后来棘阳大捷,他才有了第一匹很不起眼的战马。因此,刘秀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在“牛背”而非“马背”上开国的皇帝。

在第一场战役中,刘秀目睹了士兵抢掠百姓、强取财物的恶行,给了他很深的触动,也让他对百姓的苦难非常同情。从棘阳之战开始,刘秀严格要求自己的属下部队,绝对不可以借着起义杀敌的名义,掳掠无辜百姓。这项纪律,在后来为刘秀争取了无数的支持和民望。

棘阳大捷使得刘璟过于自信,认为自己无坚不摧,以至于在随后的宛城之战中,竟然带着家小一起出发了。

就在去往宛城的路上,刘氏兄弟的子弟步兵与王莽的正规骑兵正面遭遇,结果大军溃败而逃。

在逃难的路上,刘秀得到了一匹马,载着妹妹刘伯姬一起逃命。半路上,他遇到了大姐刘元和三个外甥女。刘秀叫姐姐和外甥女一起逃跑,刘元拒绝了:“只有一匹马,如果我和女儿们也上去,能逃多远呢?你们快逃吧,不要管我,免得大家死在一起。”刘秀还没来得及再次开口劝说,追兵就到了。刘元和他的三个女儿,以及刘秀二哥刘仲等几十个刘氏族人,都被追杀丧命。刘秀和刘伯姬侥幸逃生。

这是刘秀一生中第一场,也是最惨烈的败仗。刘璟、刘秀兄弟劫后余生,在棘阳重逢。这时,王莽的大军乘胜追击,起义军里人心惶惶,想要趁乱逃跑的人数不可胜数。

就在这个时候,李通找到了刘氏兄弟。他的家族六十四人死于非命,他对王莽新朝彻骨痛恨。他为刘氏兄弟出了一个好主意:宜秋有一支起义军,首领名叫王常,人马多达数万之众,若想死里逃生,就要去跟王常联合。

公元22年农历12月,刘氏兄弟的军队和王常的军队整合后,向王莽的精锐部队发起了复仇之战。公元23年伊始,起义军不但战胜了对手,而且还顺利地攻下了宛城。

这时的起义军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军队和领地,土匪出身的绿林好汉们,忍不住又露出了当初抢财宝时的猴急形象,想要自立当皇帝了。

刘璟、刘秀兄弟反对如此仓促的称帝行为。这固然是因为他们自己胸有大志,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觉得时机不成熟,起义军的势力仍然不够,推举一个首领称王是可以的,但是称帝却不行,因为那一定会成为来其他地方武装和王莽新朝的靶子。

但是,刘氏兄弟的兵马远远不如绿林军的多。所以抗议无效,绿林军树立了一个名叫刘玄的人做皇帝,称“玄汉王朝”,刘玄自称“更始皇帝”。

这位刘玄,名义上是刘璟、刘秀的族兄,实际上他除了年长之外,毫无能力和功劳。而且他对堂弟刘璟、刘秀的战功十分眼红,与绿林军很有共同语言。事实上,他就是绿林军扶持起来的一个傀儡——绿林军看中的是他既没本事又姓刘,他则指望靠着绿林军称孤道寡。

刘玄登上了玄汉王朝的草头龙椅,对刘璟、刘秀兄弟反对称帝、众多刘氏子弟却推举刘璟为帝的事情记在心里,满怀杀机地封刘璟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

这时是公元23年2月。

成为太常偏将军的刘秀,继续领兵作战,很快就攻下了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在所有的战役中,刘秀都实行“不扰民”的政策,所到之处深受士绅、百姓的欢迎。他一如既往不好财、色,所有的战利品都如数运回宛城,交给更始帝刘玄。

就在公元23年6月,刘秀终于达成了他多年的心愿,在宛城当成里,迎娶了阴丽华为妻。

这年,刘秀二十九岁,阴丽华二十岁。

刘秀是中国皇帝中最晚结婚的一个。如果说他是为了等待阴丽华而晚婚的,似乎太浪漫了。但是作为一个地方武装首领,一直没有声色之好,又确实让人不得不作此想。

刘秀与阴丽华是十分相配的一对。刘秀人如其名,长得非常秀气。以至于跟他对阵的敌人,都对他竟有战术、谋略之才难以置信。比如他后来的敌人严尤,别人向严尤提及刘秀的兵法,严尤的第一个反应竟是:“你们说的是那个小帅哥刘秀吗?他居然也会这个?”

直到成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身上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悍勇气息。据说后来他成为皇帝,返回家乡宴请邻里,从小看着他长大的老太太们喊着他的小名,指点说:“你从小就厚道过头,温柔体贴,现在当了皇帝,还是没有什么改变,这可不行,要拿出点儿皇帝的威严架子来才行。”刘秀笑着说:“吾治天下,欲以柔道行之。温柔有什么不好呢?”这时正在新婚中的刘秀,不会想到自己已经陷入了玄汉王朝的内乱之中。那位毫无建树和才干的更始帝刘玄,趁着刘秀带兵在外的机会,与绿林军方面密谋,把刘秀的哥哥刘璟给杀了。

“含泪也要微笑”

刘璟与刘秀兄弟在推翻王莽政权的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昆阳之战中,刘秀兄弟的才华和智慧得以充分体现,两人威名日盛,许多有识之士都有拥立他们兄弟之中一人做皇帝的想法,这就引起了他们的顶头上司——更始帝刘玄的猜忌。在刘玄看来,这兄弟二人应该杀一个,留一个,因为当时毕竟是需要人才的时候。至于杀谁留谁,在刘玄看来,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因为刘秀的哥哥刘璟所表现出来的才能要远远超过刘秀,所以刘玄准备先把刘璟除掉。

就在刘璟攻下宛城的时候,刘玄就已经想下手了。他和绿林军首领设下圈套,想以犒军的名义杀死刘璟。在犒军大宴的时候,刘玄故意当众说刘璟的佩剑好看,要刘璟将防身宝剑解下来给自己仔细观看,按照原计划,当刘璟解下佩剑时,刘玄就要下令身边亲信斩杀刘璟。但是刘玄本就懦弱、胆小,虽然刘璟已经没有了防身武器,但是他仍然害怕威武雄壮的刘璟向自己徒手攻击,虽然身边有人两次借口献玉催促刘玄下令动手,刘玄仍然没有这个胆量。

刘璟对此并未在意,但是他的舅舅樊宏却对这奇怪的一幕起了疑心。宴会结束以后,他提醒外甥:“申屠建献玉与当年鸿门宴范增献玉一样诡异,你要小心,他们对你不怀好意。”

刘璟这时刚为刘玄攻下了宛城,立下了大功,他根本不会想到自己的族兄竟然会在这个时候对自己下毒手,更何况他一直统兵在外,对刘玄和他的近臣缺乏了解,因此没有将舅舅的提醒放在心上。但是小人就是小人,刘玄总是想把自己的假想敌统统处死,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他给刘璟设下了另一个圈套。

当初刘玄称帝,将领刘稷十分不满。他说:“大家能够开创局面,全靠刘璟、刘秀两兄弟,他刘玄无才无德,凭什么让他坐这张龙椅?”刘玄对此怀恨在心。他找机会故意羞辱刘稷,引得性烈的刘稷当众发作。刘玄趁机令人将“抗命不遵”的刘稷推出去斩首。

刘璟连忙为刘稷分辩,这一下正中刘玄下怀,刘玄身边的近臣朱鲔立即指责刘璟与刘稷一个鼻孔出气,对皇帝不忠,应当立即斩首。刘玄自然“龙颜大怒”,下令将刘璟斩首。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刘璟,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在了族兄的刀斧之下。

刘秀当时正在父城,听到哥哥被杀,十分悲痛,大哭了一场。但是他立刻就明白了事情的真正原因。当皇帝召见刘秀的时候,刘秀立即动身来到宛城,见了刘玄,一句也不提昆阳之战的胜利,反而极力请罪,采取谦恭的态度,依然按照正常规矩,行三拜九叩大礼,对皇帝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敬,伏地说道:“陛下,微臣未能追随皇帝左右,对臣兄刘璟失之督察,致使刘璟大逆不道,冒犯了陛下,臣以为刘璟罪该斩首。微臣的将军之职乃陛下赏赐,臣愿竭尽全力效忠陛下,以补兄长之过。”

刘秀的这种态度是谁也没有想到的。他不但没有为哥哥申辩,反而向刘玄悔过认错,说哥哥的错是因为自己不在皇帝身边,自己有失察之罪,自己还将继续全力效忠皇帝以弥补哥哥的过失。刘秀的这些话使所有人都面面相觑,他们还以为刘秀会向刘玄兴师问罪,没想到刘秀会伏地谢罪。这使得本想借机发作的刘玄也没有了主意。他只好支支吾吾地说:“念在同族的份上,你就替你哥哥收尸吧。”刘秀听了这话以后,知道自己捡回了一条小命,马上谢恩退下了。

刘秀到刘璟的大司徒府,见侄儿和嫂子双眼红肿,哭得像泪人似的。其实刘秀心里又何尝不难过呢?兄弟情深,两人同成长、同起兵、同患难,如果没有哥哥,他又怎么能有今天的辉煌业绩?但是刘秀深知皇帝的用意,他是要用哥哥的死来激怒自己,以借机除掉自己,如果自己死了,谁还能为哥哥报仇呢?于是刘秀硬生生地控制住自己的眼泪,没有流露出一点点悲伤的神情,表面上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他冷冷地对侄儿和嫂子说:“刘璟冒犯朝廷,既已被诛,就不必过分悲伤了,当今圣上皇恩浩荡,并没有连带家人,你们应该知足了。我未得皇命,不能离开,你们谁愿扶灵柩归葬?”

刘璟的妻子见这个平时温文尔雅的弟弟竟然贪图富贵,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竟然如此对待自己的哥哥,她一气之下离开了大司徒府。没有一个人再与刘秀说一句话,此时的刘秀心如刀割,但是谁又能理解他呢?

在当时那个节骨眼上,刘秀选择了隐忍,他宁可让亲人误会自己,也要骗过刘玄,保存实力。他知道刘玄虽然不聪明,但是他也不笨,他会派人跟踪自己,看看自己在大司徒府的表现。刘秀为日后着想,再一次做了违心的事情。

但是就算这样,刘玄也并没有相信刘秀,而刘秀也深知刘玄并不会因此而相信自己,放松对自己的警惕。因此,当刘秀回到自己的府邸之后,他还是和往常一样,该吃就吃,该睡就睡,孝服也不穿,还整天笑脸迎人。刘秀想以此来瞒天过海,进一步骗取刘玄的信任,只有他最亲信的人,才知道他的心里隐藏了多少痛苦。

可是,即使刘秀做到了这个份上,刘玄还是不相信他。他不但不加封刘秀的昆阳之功,而且再也不提让刘秀重回军营带兵的事情。刘秀知道刘玄对自己仍然不放心,于是他便继续实行韬光养晦的政策。为了继续麻痹刘玄,以显示自己的碌碌无为,刘秀天天花天酒地,与娇妻缠绵在一起,一副及时行乐的样子。刘玄因此对刘秀放了心,认为他只是一个纨绔子弟,不值一提,刘秀也借此躲过了杀身之祸。

刘秀的隐忍终于使他重新得到了机会,通过这件事,刘秀不仅保住了性命,还得到了刘玄的信任。他见刘秀整天闭门不出,与妻子缠绵,觉得此人意志消沉,便想利用这个没有野心而又具备军事才能的人为自己打天下。就这样,刘秀被再次任命为破虏大将军,加封武信侯,被派去河北巡视。刘秀获得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事实上刘秀因为兄长被杀而万分悲痛,此后数年想起此事还经常流泪叹息。但他知道当时尚无力与平林、新市两股起义军的力量抗衡,所以隐忍不发。刘秀的隐忍,既保全了自己,又在起义军中赢得了同情和信赖,为他日后自立创造了一定条件。

等到起义军杀了王莽,迎接刘玄进入洛阳时,刘玄的其他官属都戴着用布做的帽子,样子滑稽可笑,沿途的人见了,莫不暗暗发笑。唯有司隶刘秀的僚属,都身着汉朝装束,人们见了,都喜悦地说:“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于是,人心皆归刘秀。

常言道“兄弟如手足”,由此可见丧兄之痛。但刘秀竟然忍此悲痛,强装笑颜,不露丝毫情绪,瞒过了刘玄,着实了不起。如果刘秀没有忍耐,意气用事,那么不但不能为惨死的兄长报仇,还会白白搭上自己的一条性命。眼光长远的刘秀心里明白,只有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才是上策,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

而与此同时,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投降。赤眉军得知刘玄投降以后仍然联络旧部,企图东山再起,于是在当年的十二月,以邀请刘玄到野外阅马为名,将刘玄挤落马下,然后用绳子勒死。刘玄只草草做了两年皇帝,就落得一个命丧九泉的下场。

刘秀的那一次长安之行是他命运的转折点,也是历史的转折点。同时他性格中的隐忍与坚毅也是他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正是这些因素,帮助他成为了东汉的开国之君。

刘秀的做法也恰恰表明:有时进退也是一个取舍的过程,正所谓“有得必有失”,“取此就要失彼”。学会取舍,就是要舍弃那些次要的,专注于那些主要的,从而使事情变得完美。而如何取舍,却是一件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的事情。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明确目标。当目标明确时,自然就懂得了取舍,否则,只能是泛泛的空谈。

有一个禅学故事,更能形象地说明这个道理:有两个禅师,他们是师兄弟,又都是开悟了的人,一起外出行脚。从前的出家人肩上背着一个铲子。这个铁铲有两个用处:一个是,可以随时种植生产,带一块土豆,把洋芋切四块埋下去,过些日子土豆长出来,收获了可以当饭吃,就不用再化缘了;另一个是,路上看到死东西就把它埋掉。两师兄弟路上忽然看到一个死人,一个说:“阿弥陀佛。”就挖土把他埋掉;另一个却扬长而去,看都不看。有人去问他们的师父:“你的两个徒弟都是开悟了的,我在路上看到他们,两个人的表现却是两样,究竟哪个对呢?”师父说:“埋他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因为人死了最后都是要变成泥巴的,摆在上面变泥巴,埋在下面也变泥巴,都是一样,所以说,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埋也对,不埋也对,取也对,舍也对。正如《金刚经》有文:“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进退有道的白衣山人

唐朝的李泌是一位值得称道的进退高手,他是一位“大隐隐于朝”的绝世高人,素有“白衣丞相”之称。

李泌的“亦官亦隐”一直被后世传为佳话。他少年时曾写过一首《长歌行》,诗中说道: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以道家的思想明确表达了建功立业与怡然归隐的意图。他在皇帝身边,一直以白衣山人的身份出现,是想向皇帝及其身边的官员传达一个信号:自己虽然受到皇帝的宠信,但不是为了争夺权力而来。他希望以此来表明自己没有政治野心,避免为小人所害。

李泌历经四朝,亲身经历了很多权臣当政的时期,像唐玄宗时期的杨国忠,唐代宗时期的李辅国、元载等人,这些人都曾经权倾一时。他们都曾经排挤过李泌,但是这些人都先后在此起彼伏的政治斗争中被杀。而李泌却以这种“半官半隐”的方式,身处庙堂之上,不但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而且最终功成名就。

李泌虽然不是帝王,但由于他的事迹太过神奇,所以有书记载说他出生时也有“异象”。

据说,他在母腹中待了三年才出生,一生出来就前发齐眉,后发遮肩。据说他母亲生他时一点儿也没有感觉到痛苦,很顺利就生下来了,于是给他起小名叫“顺”。李泌聪明过人,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是远近皆知的小神童。

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唐玄宗设儒、道、释三教开坛辩论。当时,李泌姑姑家的孩子名叫璟,才九岁,他穿着妈妈给他做的儒生衣服,也坐在台上高谈阔论。唐玄宗见了以后感到十分惊奇,便把他叫到楼里问他姓名。结果员璟说:“我舅舅家的顺弟弟,比我小两岁,可是他比我聪明多了。”唐玄宗马上宣李泌进宫。

小李泌被太监抱来的时候,玄宗正和张说下围棋。唐玄宗一看,就非常喜欢地说:“仪状真国器也。”意思是说他长得好,一看就是栋梁之才。又命张说出题考他。张说是当时的文坛权威,封燕国公,与封许国公的苏璟被称为“燕许大手笔”。张说就对着棋盘说:“方如棋局,圆如棋子,动如棋生,静如棋死。”说了这四句后,让小李泌也以“方圆动静”四字为题做诗。小李泌张口就道:“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他的诗蕴涵了“行义时方正,用智时圆通,在宁静中适意,但却在必要时机如龙飞九天,逞才报国,扬名天下”的意思,体现了道家的真意。当时李泌只有七岁。诗里面说“棋”而不提“棋”字,显然比张说的诗更胜一筹。唐玄宗大喜,将小李泌搂过来,让他坐在自己怀里,亲切地抚着他的头,并让太监们赶快拿宫中的御制糕点、珍奇水果来给李泌吃。张说也在一旁向玄宗道贺说:“有这样的神童,实在是国家的祥瑞。”

唐玄宗因为小李泌非常聪明,就安排他和太子李亨一块儿玩。因此,李亨和李泌关系非常好。后来安禄山造反,在洛阳称帝,长安和洛阳都控制在安禄山的手里。唐玄宗远避四川,李亨跑到宁夏灵武这样的偏僻小城当了皇帝,是为唐肃宗。可是唐肃宗初登大宝之时,非常狼狈,而且当时半壁江山都在安禄山手里,肃宗这个皇位能坐多久,心里实在没有底。

这时候,肃宗想到了李泌,要封他做宰相,李泌坚决推辞,不要官职。李泌虽然没有实际官职,但是肃宗所有的国家大事都先咨询李泌,和他“寝则对榻,出则联镳”,即他们睡觉时在一个屋里,外出时并马而行。因为李泌没有官职,所以每次外出时,他都只穿一身白衣,当真是玉树临风,故有“白衣山人”之称。

唐肃宗举办宴会的时候,因李泌不吃荤腥,唐肃宗甚至亲自烧梨给他吃,还说:“天生此间气,助我化无为。”对臣子做到这个份儿上,李泌实在是荣幸至极。他提出剿灭安禄山等贼寇的计划,并劝唐肃宗说:“彼救首则击其尾,救尾则击其首,使贼往来数千里,疲于奔命,我常以逸待劳,贼至则避其锋,去则乘其弊。”意思是“不要急于收复洛阳,而要在运动中调动敌人,歼灭敌人”。肃宗听了大喜,命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用李泌之计,保住了江山。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时候,宰相李林甫专政。他经常陷害当时身为太子的李亨,李亨因此怀恨在心。李亨即位后,李林甫已经死了,但是李亨仍然不能释怀,他想把李林甫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以泄心头之恨。李泌劝李亨不要这么做。李亨很生气,对李泌说:“以前李林甫是怎么对待我的你难道不知道吗?”李泌摇头说:“我想的不是这个。我在想太上皇因为安禄山的这场叛乱已经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逃难到了四川,再加上南方气候恶劣,他的年纪又大了,肯定很吃不消。这时候如果他再听说你报复他曾经重用过的宰相,一定会因为内心惭愧而影响身体,万一太上皇因此而生病,等于是让天下人指责皇上您没有包容之心啊!”李亨听了李泌的话,放弃了报复李林甫的念头。

李泌与李亨本来就关系密切,再加上李泌一直在为皇帝出谋划策,皇帝自然对他更是宠信有加,所以李泌受到了宦官李辅国和权臣元载的嫉恨,他们开始在肃宗面前说李泌的坏话。李泌也深深感觉到了这一点,他知道李辅国为人狠毒,难保不会使出什么阴险的手段来陷害自己。所以在收复长安之后,他就主动提出来要回去隐居,李亨拗不过他,只好同意。

这正是李泌保全自己的办法。他采取以退为进的归隐生活,避开小人的嫉妒和攻击。不过后世因李泌的归隐而附会出很多的传说。除了前面曾经提到过的“生而异象”外,还说李泌在儿童时代,没有经过任何修炼竟然能站立在屏风上,或在笼上行走,有一位道士见了就断言说:“年十五必白日升天。”“白日升天”就意味着离开人间去当神仙。当神仙固然是件好事情,无奈留在人间的父母、亲人却无论如何也舍不得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于是人、神之间就展开了一场争夺战。

《邺侯外传》记载:

“父母保惜,亲族怜爱,闻之,皆若有甚厄也……旦空中有异香之气,及音乐之声,李公之血属必迎骂之。

至其年八月十五日,笙歌在室,时有彩云挂于庭树。李公之亲爱乃多捣蒜齑,至数斛,伺其异音、奇香至,潜令人登屋,以巨勺扬浓蒜泼之,香、乐遂散。”

这一段话形象地描述了这场争夺战,说的是每年的八月十五,李泌的父母因怕神仙从天上下来接了小李泌走,于是准备好狗血、大蒜、韭菜等神仙厌恶的东西,为了增加效果,还把大蒜、韭菜捣出汁液来。一听到天上有音乐声响起,或者有香气弥漫,李泌家就全体亲人齐上阵,都站在院子里向天空大声咒骂,还悄悄派人带狗血、捣烂的蒜韭爬上房顶,向天上泼洒,直到音乐声和香气全部散去。于是李泌就没能上天成仙,而是留在了人间辅佐皇帝,为百姓造福。

当然这种记载只是传说,是百姓喜爱李泌而将他神化的结果。在现实中,李泌要求退隐,隐居在衡山,而且一直不娶妻室,不食荤腥,静心修炼。他刻意与朝廷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当元载和李辅国等人死后,唐代宗和唐德宗两代皇帝又想起李泌来,还强迫他出任宰相。唐德宗急于削藩,弄得天下大乱,朱璟等叛贼攻入了长安。唐德宗被叛军包围,叛军的箭已经射到离皇帝的御座只有三步的距离,情况危急万分,这时多亏大将李晟等人拼死保护,德宗才渡过这一劫。可是后来德宗听信谗言想杀害李晟等人,李泌劝唐德宗说:“陛下万一害之,则宿卫之士,方镇之臣,无不愤惋而反仄,恐中外之变不日复生也。陛下诚不以二臣功大而忌之,二臣不以位高而自疑,则天下永无事矣。”意思是:“你杀了这些功臣,天下人都会讨厌你,恐怕要引发变故。你自己不要对这些功臣心存忌惮,他们自然也就不会疑神疑鬼地要反叛了。”唐德宗听了,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李晟等功臣也都对李泌感激不尽。

李泌不但辅佐了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三代皇帝,还拯救了德宗的太子,即后来的唐顺宗。唐德宗是一个糊涂皇帝,名字里虽然有个“德”字,其实他是一个典型的小人。他重用了很多奸臣,其中有一个奸臣叫卢杞。唐德宗曾问李泌:“人们都说卢杞是奸人,怎么我觉得他这人挺好的呢?”李泌说:“天下皆知其奸邪,独陛下不知,所以为奸邪也。”这句话说得真是一针见血,但凡奸邪之官,都是欺下瞒上,马屁功练到最高级,专门按上司的心思做事,而不是为了国家和百姓,这正是奸臣的表现。

时间不长,唐德宗受到卢杞调唆,竟然疑心太子不轨,动了杀心。皇帝做到这个份儿上,真是愚蠢至极。李泌以天下为重,十分恳切地劝谏德宗,列举唐朝历代皇帝中父子、母子相煎的悲剧,并吟诵李贤的《黄瓜台辞》,旁征博引来感化德宗,于是太子得以保全。德宗醒悟之后,十分感激,向李泌哭着说:“非卿切言,朕今日悔无及矣!”意思是:“要不是你的话,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李泌曾经多次请求辞职归山。唐代宗为了留住他甚至强迫他吃肉,还给他修了座豪宅,给他娶了名门贵族卢氏女为妻,可见对李泌的器重。

不过好景不长,因为当朝丞相元载对李泌这位功勋卓著的先朝旧臣一直心怀嫉妒,所以他一直在暗中打压李泌。有一次,江西观察使要求朝廷给他派一位僚佐,元载就在皇帝面前极力夸奖李泌的才能,并以重用人才为名要求皇上将李泌派往江西。唐代宗糊里糊涂地答应了元载的提议,李泌被迫离开长安。后来唐代宗将李泌调回,可是李泌又受到另一位权臣常衮的排挤,再一次遭到贬黜。

李泌饱尝宦海沉浮,更加能够以一颗淡泊从容的隐者之心和谦逊退让的态度来对待官场,他时常以道家隐者的身份来韬光养晦,消除来自官场中权力争斗的危险。

纵观李泌一生,正切合了他七岁时所咏的这四句——“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的要旨。这正是道家思想的真意所在。李泌一生行义用智,游刃有余,逞才于危世,静意于山川,实在令人钦佩不已。

忍气方能“吞生”

讲中国近代政治离不开湖南,讲湖南离不开曾国藩。他是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又是他将湖湘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使湖南人代代有英杰。

史书上记载:曾国藩的天资并不高,但是他非常勤奋。有一天他在家读书,想将一篇文章背诵下来,可是不知道已经重复朗读了多少遍,仍然背不下来。曾国藩很倔强,非要背下来才睡觉。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想等读书人睡着之后捞点儿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等了很长时间,最后大怒,跳出来对他说:“你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然后当着曾国藩的面将那篇文章背诵了一遍,扬长而去。曾国藩目瞪口呆,傻在当场。

曾国藩虽然天资不算聪颖,但是非常努力上进,他在二十八岁的时候进京赶考,名列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不过这个“赐同进士出身”实在是比不上“进士及第”荣耀,曾国藩终身以名列三甲为憾事。有一次在府内,曾国藩与众幕僚闲谈,随口吟了一句上联“替如夫人洗脚”,有个机灵的幕僚随口就接了一句:“赐同进士出身。”弄得曾国藩非常尴尬。幸亏曾国藩涵养极好,念幕僚无心之过,这件事就过去了。

曾国藩虽然是“同进士出身”,但是他的官运还是不错的。在京城连升十级,做到侍郎一职。就在这时,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中华大地,清朝军队如同枯枝败叶一般,不堪一击。太平天国从广西金田一直杀到湖南省会长沙,只用了半年时间。又从湖南杀到南京,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朝廷面对如此强敌,竭尽全力也不能稳操胜券。更何况朝廷不但兵力薄弱,而且国库亏空,根本没有钱来进行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于是朝廷就借助曾国藩在长沙办的团练部队来抵抗太平天国的进攻。在这种情况下,湘军处处受到正规军的歧视和欺辱,刚性的曾国藩难以忍受,一直与正规军不和。幕僚们都劝曾国藩忍下这口气,但是曾国藩认为正规军怯于战斗,只会起内讧,于是他想整顿正规军,结果却得罪了整个长沙官场,最后曾国藩被迫将大本营搬到了衡阳。

不久,曾国藩兵败岳阳,因为他得罪过很多人,所以大家都幸灾乐祸。没过多久,就在曾国藩加紧训练湘军的时候,朝廷下旨催促湘军出战,可是湘军还没有上战场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只得以大局为重,勉强出战。结果靖港一战,湘军初战失利,士气大挫,战士纷纷夺路而逃。曾国藩又急又气,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一咬牙跳了河,幸亏被幕僚及时救起。这是曾国藩遭遇的第一场惨痛失败。后来他又经历了一次湖口大败,失败后他再次跳河未遂。等到祁门危机的时候,曾国藩就已经炼就了极高的隐忍力,不仅对失败能够忍受,而且还能激励他人、鼓舞士气了。

就在这种苦苦支撑的情况下,清政府仍然不信任他,猜忌和防范着他。当他攻下武昌之后,咸丰皇帝对他大加赞赏,但是军机大臣祁隽藻却对皇帝一个劲儿地说曾国藩的坏话,说什么曾某只是一个小小的侍郎,相当于匹夫,匹夫一呼而天下响应,这未必是什么好事之类的话。由于高层和很多地方大官都忌恨他,猜疑他,使得曾国藩处处受到牵制。苦苦忍耐的曾国藩终于忍到了极限,正巧他的老父去世,他趁机奔丧回乡,也想让朝廷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让咸丰皇帝亲自叫自己回去。

但是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曾国藩走后,太平天国内部发生了“天京事变”,元气大伤,清朝得到了喘息之机,并且还接连取得了一些胜利。咸丰皇帝趁机将曾国藩撇在一边,让他在家“休息”了一年多。这一年多来,他在家中充分检讨了自己以往的过失,并吸取了教训。意识到自己在官场处事,应该再多一些忍耐和坚毅。后来李秀成和陈玉成重整太平天国,相继攻陷了杭州、苏州,浙江巡抚自

同类推荐
  • 直截了当的独白

    直截了当的独白

    大家都愿意侃历史,而且抡圆了侃,但真正乐意坐下来琢磨琢磨的却不多。历史看来真像一个可爱的女孩子,(回头率很高!)是个人都想去打扮打扮她,不仅打扮,现在的架势几乎是要给她整容而且换心换肺了。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大家都来侃历史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至少说明了历史还是有市场的,因为有人乐意听才激发出一拨又一拨人的侃兴。可惜我们那些历史学家们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会坐在家里抱怨历史已经被“侃家”们糟蹋完了,却依然一门心思只顾写他们一本正经,只有几个或者十几个人才看得懂的学术论文。其实,学历史或者说研究历史的人也同样可以侃,只要能侃得深入浅出,侃出学问侃出思想,也许同样会有人特别是普通人乐意看的。
  • 大唐王朝3

    大唐王朝3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辉煌壮丽的时代。在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中,历史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推进,并且呈现出波浪式的前进轨迹,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家强大的唐朝是一个公认的高潮时代。唐朝是古代重要的盛世,不但在经济、文化方面的成就光辉夺目,而且在对外关系的发展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 汉武挥鞭

    汉武挥鞭

    国际佣兵,京城大学机械和化工双料硕士,脑海里带着京城图书馆的书库,穿越成为幼年汉武帝。1.发展不出体系工业?那就带去体系完整的书库,3119万册够不够?2.没有人才?办上几十年书院够不够?3.儒家意识形态无法撼动?汉初的儒生帽子都被当尿壶,还不乖乖创立新儒学?4.粮食制约人口规模?不会去找土豆,地瓜和玉米?占城稻都能找到,还怕没杂交水稻?5.天灾不断?汉朝抓来战俘是要当奴隶的,修水利,养牲口。6.匈奴的马快追不上?打下大宛你想要多少汗血马?7.交通不便?新中国修桥铺路才用了多少年?8.信息不畅?大汉弄个电报不过分吧?
  • 大宋帝国三百年5:文功武治宋太宗(下)

    大宋帝国三百年5:文功武治宋太宗(下)

    《大宋帝国三百年》共计8卷17册,突破了以纯研究为本,或以戏说为表的写作格局,将历史陈述与思想探索融为一体,既是一部大历史,也是一部剖析中国社会由衰及盛的思想专著。全书既忠实于历史,考证渲染相得益彰,又评判缜密,不乏真知灼见,叙事宏大广阔,生动有趣,余味无穷,为解读历史提供了一个新范本。
  •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珍藏版大全集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珍藏版大全集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这段被后人称之为春秋战国的550年间,那些空前绝后的伟大人物和传世经典井喷似的涌现: 孔子述《论语》、孟子写《孟子》、老子写《道德经》、墨子写《墨子》、孙子写《孙子兵法》、鬼谷子写《鬼谷子》、韩非写《韩非子》……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四书五经铸造了后世中国人的价值观,春秋五霸开创了谋略计策的典范,战国七雄构建了现今中国版图的框架。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画心(大结局)

    画心(大结局)

    无限好书尽在阅文。
  • 情感卷(文摘小说精品)

    情感卷(文摘小说精品)

    这是读者俱乐部主编的一套书籍,里面包含青春、情感、家庭、校园、情境、师生、社会、父母、智慧等诸多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阐释了它们的意义,是一本伴随人生的书籍,也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好书系。
  • 延安颂

    延安颂

    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在毛泽东的带领下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蒋介石百般阻挠,要以一困二剿三消灭的政策把红军冻死、饿死在陕北。红军于二十一日拂晓打起了直罗镇的枪声,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于二十三日把牛元峰带领的敌军全部歼灭,直罗镇战役大获全胜。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不仅粉碎了敌人对于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而且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 足球圆舞曲

    足球圆舞曲

    一个平凡的男孩儿,一个体能极差、身体有缺陷的足球爱好者,自从第十八届世界杯结束后就踏上了自己的足球之路,他拥有很高的水平,但却有着自己的烦恼。他是如何征服一个个障碍,一步步地踏上足球之颠呢?
  • 优质男友送上门

    优质男友送上门

    他,英俊潇洒,俊逸不凡,虽然贵为大财团的继承人,却有着痞子般的流氓性格;她,面容姣好,身材傲人,作为一名平凡无奇的小资女人,活得倒也滋润。一场命运的玩笑,让他和她相遇,而身份,竟然是雇主与养客。谁说钻石王老五就不许吃软饭了?
  • 首席的独宠娇妻

    首席的独宠娇妻

    时光回到慕容语嫣还在慕容妈妈的肚中的18年前,慕容振邦也就是慕容爸爸,他的公司还只是个经营稍见起色的小食品工厂,慕容氏夫妻俩还正为工厂忙的焦头烂额呢,却发生了一件改变了那个还未出世的慕容语嫣小朋友一辈子人生大事的的事情,人生逆转竟在此刻了。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万事吉祥通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万事吉祥通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住宅的吉祥、家居的吉祥、养花的吉祥、起名的吉祥、饮食的吉祥、睡眠的吉祥、保健的吉祥、日常的吉祥、处世的吉祥、用药的吉祥等。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