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9700000007

第7章 太极推手——刚柔并济的智慧游戏(6)

在吴国侍奉勾践的日子里,艰苦的岁月并没有掩盖范蠡的才能,吴王夫差也发现越王身边的这个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一次,吴王夫差召见勾践,范蠡侍于勾践身后。吴王夫差对范蠡说:“寡人曾闻,‘贤妇不嫁破落之家,名士不仕灭绝之国’。如今勾践无道,国家将亡,君臣沦为奴仆,羁于一室,先生不觉可耻吗?先生如能改过自新,弃越归吴,寡人必当赦免先生之罪,委以重任。”勾践听了,唯恐范蠡变节,伏在地上暗自落泪。这时,范蠡委婉推辞说:“臣闻,‘亡国之君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言勇’。贱臣在越不能辅佐勾践行善政,以致得罪大王。今侥幸不死,入吴养马扫地,贱臣已很满足,哪里还敢奢望富贵呢?”吴王夫差也不再多言,仍让勾践、范蠡回到石室,并派人暗暗探察他们的所作所为。但见他们竭力养马、洒扫,昼无怨恨之语,夜无嗟叹之声,吴王夫差便以为他们诚心降服,无心还乡复国,放松了对他们的警惕。

有一天,吴王夫差登姑苏台游憩,远见勾践夫妇端坐在马粪堆边歇息,范蠡恭敬地守候在一旁。吴王夫差说:“勾践不过小国之君,范蠡无非一介之士,身处环境险恶之地,不失君臣之礼,也觉可敬可怜。”伯炆在一旁讲情说:“愿大王以圣人之心,哀怜穷困之士。”从此,夫差便有释放勾践回国之心。

以范蠡的才能,在越王兵败事吴期间,范蠡完全可以找到一份给自己带来荣华富贵的好差事,况且他的才能还受到了吴王的赏识,可范蠡偏偏没有这样做,这不仅说明了范蠡高洁的品德,也说明在范蠡的心中,屈身事吴并不是他和越王的终点,而是越国强大的起点。范蠡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自信能使局势向有利于越国的一面转换,这使得他在吴国的一切行动都有了目标。

勾践在吴国侍奉吴王不知不觉已有数年。一次,吴王夫差染病,范蠡知道是寻常疾病,不久即愈,便与勾践商定一个计策,让勾践去尝粪卜疾,取悦于吴王夫差。勾践求见吴王夫差,探视他的病情。勾践伸手蘸起吴王夫差的一滴大便,放在口里咂了咂,大声祝贺说:“大王之疾,近期即可痊愈。”吴王夫差询问其缘故,勾践依照范蠡所嘱,说:“臣曾跟人学过医术,只要亲尝一下病人粪便,可知生死寿夭,大王粪便味酸而苦,与谷味相同,由此知道大王之病不必忧。”吴王夫差听其言、见其行,心里十分高兴,立即决定:勾践夫妇搬出石室,可住附近民房,仍然养马。

不久,吴王夫差病愈。正如范蠡预料的那样,吴王夫差决定释放勾践回国,并命人在文台置办酒席,隆重地欢送勾践还越。伍子胥大怒,对吴王夫差说:“勾践尝大王粪便,是吃大王之心。”吴王夫差不听,如期释放勾践回国。

“狡兔死,走狗烹”的非凡远见

勾践七年(公元前490年),勾践事吴约3年后回到越国。勾践不忘会稽之耻,准备建都会稽,命范蠡建造新都城。范蠡观测天文、察看地形,筑造新城,将会稽山包括在内,外筑城墙并修城门,还特在西北方向增修一座城门。范蠡等人宣扬说:“如今越已臣服于吴,不能阻塞通往吴国进献纳贡的道路。”吴国正是位于会稽城的西北方向,吴王夫差听说后,大为高兴。实际上,越人是为了不忘耻辱,为了出兵伐吴进取之便。

回国之后,勾践一日也没有忘记过在吴国所受的屈辱,便向范蠡请教振兴越国之道。范蠡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天时、人事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制定方针、政策要因时、因事而定。万物生于大地之上,大地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它总摄万物,是一个整体,禽兽、庄稼等始终不能离开大地。万物不论美恶,大地都一视同仁,使之生长,人类也依赖大地以养生。然而万物生长又各有定时,不到一定的时机,是不可能勉强生长的;人事的变化也一样,不到最后的转折点,是不可能勉强成功的。因此,应该顺乎自然以处当世,等到机会到来的时候,就会把不利于己的局面扭转过来。”

范蠡接着说到了对复兴越国内政方面的建议。他强调要调动、保护老百姓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富国强兵。他规劝越王本人应拿出时间来与老百姓做同样的工作,越王的夫人也应从事一些像纺织这样的具体劳动。不要使百姓旷时废业,而应让他们勤于耕作,这样生活就会日益富足,国力也会日益强大。

◎ 伺机灭吴

在对外关系中,范蠡主张要礼待弱小国家,对于强国,表面上应该采取柔顺的态度,但骨子里不能屈服。至于吴国,要等待或促使他走向衰落,等到时机成熟了,才可一举灭之。范蠡最后说:“但愿大王时时勿忘石室之苦,则越国可兴,而吴仇可报矣!”勾践听了,连连称赞。他立刻命文种主持国事,范蠡治理军旅。勾践也苦心劳身,发愤图强,不用床褥,积薪而卧。又悬苦胆在坐卧之处,饮食起居,必先取苦胆尝之。夜里常常暗自流泪,喃喃自语道:“你忘了会稽之耻吗?”同时,他尊贤礼士,敬老恤贫,以求得百姓拥护。他还奖励生育,积聚财物,演练士卒,厉兵秣马,始终不敢懈怠。对吴国,表面上依然极尽奴颜之态。除此之外,范蠡亲自到民间选了美女西施、郑旦,遣香车送给吴王,同时引诱吴王夫差大兴土木,建造楼台馆所,使他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另外,越国暗中亲楚、结齐、附晋,最大限度地孤立吴国。

勾践十二年,也就是勾践归越5年后。此时的越国国库充实,经济实力逐渐强大。于是勾践便要报复吴国,一雪会稽之耻。范蠡认为时机尚未成熟,进谏说:“我国虽然尽心人事,但时机不成熟,勉强去求成功,对己不利。”大夫逢同也劝阻勾践伐吴。勾践只得接受群臣的意见,依旧隐忍不言。

勾践十三年,吴王夫差准备发兵攻打齐国。越王正希望吴国劳师费饷,便推波助澜,亲率官员前去朝贺并赠送大批礼物给吴王夫差。吴国君臣享此荣耀,颐指气使,人人自喜。唯独老臣伍子胥闷闷不乐,劝谏吴王夫差应放弃攻齐,早日击越。吴王夫差不听,遂伐齐,败齐于艾陵。吴王夫差凯旋,更加踌躇满志。他见到伍子胥,深恨伍子胥反复饶舌,竟然口啐其面,严厉斥责。伍子胥愤然说:“大王不听劝阻,过不了3年,吴国必然会被越国攻破。”吴王夫差听了大怒,赐伍子胥一把宝剑,命他自杀。

伍子胥的死对越国来说,是天大的好消息。吴王夫差从此宠信佞臣太宰伯炆,朝政更加腐败昏乱。这时,勾践召见范蠡,问道:“吴王已杀伍子胥,阿谀之徒日众。可否伐吴?”范蠡说:“反常的迹象虽然已经显露,但从天地的整体看,吴国灭亡的征兆尚不十分明显,所以现在还不可伐吴。”

越王勾践十四年,吴国遇到天灾,没有粮食,民不聊生。勾践又想乘机伐吴。范蠡说:“天时已至,人事未尽,大王姑且等待。”勾践闻言大怒:“我与你谈人事,你以天时应付我;现今天时已至,你又借口人事来推诿。你究竟是什么意思?”范蠡回答说:“大王勿怪。人事必须与天时、地利互相参错,方可大功告成。现在吴国遭灾,人民恐慌,君臣上下反而会同心协力,来抵御内忧外患。大王宜照旧驰骋游猎,歌舞欢饮。吴国见此,必然不修德政,待其百姓财枯力竭,心灰意懒,便可一举成功了。”于是勾践强压复仇的怒火,依然等待时机。

据文献记载,这年越国获得丰收,勾践采用了文种的一条毒计,奉还吴国1万石蒸熟了的粮种。吴国见种粒肥大,认为是良种,留做种子,结果颗粒无收,酿成大灾。

勾践十五年,吴王夫差不顾国力渐弱的国情,竟然带精兵北上,到卫国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大会诸侯,国中仅让太子及老弱病残留守。勾践和范蠡认为时机已到,率兵从海路迂回进入淮河,然后登陆直捣吴都姑苏。越兵训练多年,武器精良,范蠡等皆为宿将,双方交锋后,吴军大败,吴国太子被杀。

夫差在黄池闻此噩耗后,不敢张扬,暗派使臣,一如越国当年兵败夫椒一样,卑辞厚礼,请求勾践赦免吴国。范蠡对勾践说:“现在还难以使吴国灭亡,大王且准和,伺机再给予吴国毁灭性打击。”于是勾践赦吴,班师回国。

◎ 二次伐吴

姑苏一战4年后,越王勾践再次北进伐吴。吴军慌忙应战,惨败于笠泽。越军乘胜前进,将吴都姑苏团团围住。越军按照范蠡的战略,高筑营垒,围而不歼,竟达3年之久。吴王夫差战守俱艰,无奈之下,几番遣使求和。勾践一度犹豫不决,不知道是否同意吴王的求和。这时,范蠡进谏说:“大王想到的是吴国的宗庙社稷,如果不慎在郊外失手,那怎么可以呢?故暂且不可决战。我听说,得到时机,不要疏忽大意,因为时机失去就不会重来;上天给予的却不获取,反而会成为灾祸。如果不能沉着应对,贸然进军,则取舍之间,变幻莫测,可能前功尽弃。天道本来如此,我们的策略已经定妥,就不要随便变动了。”

关于作战的战术思想,范蠡对勾践说:“用兵之道,有一定的规律,不能违反上天的准则。太阳走到尽头,第二天会重新升起;月亮到了盈满之时,就开始一点点亏缺。打仗作战处于被动地位时,固然可以用阴柔之术,但也不宜过于退缩不前,以致屈居人下,无法还手;占上风时,固然可以用阳刚之术,但也不可过于显露,以免被敌人窥破虚实。当采取守势一方的潜在力量尚未耗尽时,看上去虽似柔弱也不可贸然进逼,与之发生正面冲突,以免出现无谓的牺牲,付出惨重代价。用兵之道固然没有一成不变的定法,但总是要严谨周密、从容沉着才能稳操胜券,无懈可击。”勾践采纳了范蠡的建议,依据双方形势,以我为主,打打停停,久围不懈。

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吴国终于被越国的持久战拖垮,不战而败。吴王夫差派使臣跪行至越军大营,向越王乞求罢兵言和。勾践欲许和议。范蠡劝说道:“当年大王兵败会稽。天以越赐吴,吴国不取,以致有今日。现在天又以吴赐越,越国怎么可以逆天行事呢?况且,大王早朝晏罢,全是为了一个吴国。难道您已经忘记昔日所受的耻辱了吗?谋划22年,一旦捐弃前功,伐柯者就在眼前!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勾践显出不忍之色,范蠡当机立断,对吴使说:“越王已属政于我,使者如不尽快离开,我将失礼,有所得罪了。”说着击鼓传令,大张声势,使者无可奈何,涕泣而出。不久,越军灭吴。勾践玩弄假仁假义的权术,封夫差于会稽以东的海中小岛,使其君临百家,为衣食之费。夫差蒙受此辱,悔恨交加。他深悔当初不听伍子胥之言,才有今日之耻。夫差没脸在黄泉下再见忠良,于是以麻布蒙面,拔剑自杀。随后,勾践诛杀了佞臣伯炆,并且洗劫了吴国。此后,越国称霸江、淮,成为春秋争雄于天下的一霸。范蠡也因谋划有功,官封上将军。

◎ 急流勇退

越国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群臣皆乐,勾践却面无喜色。范蠡观察到这一细节,立刻引起深深的思索:勾践为了灭吴兴越,不惜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如今如愿以偿,功成名就,他便不想归功于臣下,猜疑嫉妒之心已见端倪。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如不急流勇退,日后恐无葬身之地。

于是,范蠡在灭吴后不久的一个晚上就带领家属仆隶不辞而别,驾扁舟,泛东海,浪迹天涯,隐于江湖。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范蠡跳出是非之地,又想到风雨同舟的同僚文种对自己曾有知遇之恩,于是投书一封,劝说文种急流勇退:“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文种见书,如梦初醒,便假托有病,不再上朝理政。但是为时已晚,不久勾践便诬害文种图谋作乱,赐剑一把,令其引颈自杀。

范蠡在齐国,更名改姓,化名为鸱夷子皮。他与儿子们耕作于海边,齐心协力,共治产业。由于经营有方,没过多久,他的产业竟达数十万钱。齐人见范蠡贤明,想要对他委以重任。范蠡却喟然叹道:“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终不是什么好事!”

于是,范蠡散尽家财,分给亲友乡邻,然后带着少数珠宝,离开齐都到了陶,再次变更姓名,自称陶朱公。范蠡每日买贱卖贵,没过多久,又积聚资财巨万,成了富翁。

范蠡最终老死于陶,他一生三次迁徙,都留下了很好的名声,实属罕见。范蠡一生所经历的荣辱,恰好印证了权力这把双刃剑的特点。从追随兵败的越王入吴受苦到大业得成之后的理智引退,范蠡在面对不同局势时的冷静和决断时高明的智慧让人不可思议。智慧如文种者最终没有认清权力这把双刃剑的真正威力,也没有认清自己忠实侍奉的君主在面对不同局势时所表现出的两面性。文种一生对战事、国事的把握都恰到好处,唯独没有把握好自己的局势。但范蠡却做到了在权力这座危险的天平上巧妙地掌握平衡,永远不多一点儿,也不少一点儿,既能留得英名也让自己毫发未伤,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历史上除了范蠡,确实再找不出几个来。范蠡非凡的平衡技术和审时度势的智慧,让人回味无穷。

同类推荐
  • 武乱大周

    武乱大周

    大周千载,盛极而衰,兴帝逆天而行,国兴族弱,五代单传寿不过三十,杨信登基,天机莫测,八载而定四方,弱冠之年远走天涯,国势复衰,天灾人祸,烽烟四起。杨信回朝欲以一己之力再逆天行,兴衰成败熟可知。以武乱周,成败由人。
  • 掌上帝国之三国鼎立

    掌上帝国之三国鼎立

    风云变幻时,更需耳听其音,脑思其意,但着小人道,必死无疑。三国的故事恐怕是中国人民最熟悉的一段历史故事了,原因自然是罗贯中老先生出版的发行量无与伦比的巨作《三国演义》。不过《三国演义》这部书,归根到底还是七分真三分假,有一些人物被演绎过了,有一些事件被夸大过了,现在咱们来还原他的本来面目!
  • 峡江地区汉晋墓葬文化因素分析

    峡江地区汉晋墓葬文化因素分析

    《峡江地区汉晋墓葬文化因素分析》是索德浩在硕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出版的,前后历经数载,反复补充了不少资料,是今天研究长江流域汉晋以来墓葬考古和相关历史背景的一部颇具参考价值的著作。
  • 隋走危机(上)

    隋走危机(上)

    隋是承前启后的一个朝代,文帝与炀帝共在位三十八年。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两世而亡的朝代。
  • 大元王朝4

    大元王朝4

    本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详细解读了元朝的历史,使成吉思汗、忽必烈、元顺帝、耶律楚材等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今人的面前;将蒙古军西征、丘处机与成吉思汗以及蒙元历史上的各种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对于今人正确认识元朝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热门推荐
  • 安娜·卡列宁娜(下)

    安娜·卡列宁娜(下)

    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 ”。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然而安娜并不能走向自己向往的生活……
  • 假装爱过

    假装爱过

    七岁以后,她的目标就是能找到他,嫁给他。辛苦寻找多年,她都没有放弃,后来,那个男人站在自己身边说,苏染,你嫁给我吧。她认为自己是开心的,可是找不到一点兴奋的理由。程浅阳说,苏染,你就假装相信我爱你,这样不好么?不好。
  • 赢在感恩

    赢在感恩

    世界五百强金牌员工的成长法则,阿里巴巴、百度等知名企业的优秀员工吐血推荐。赢在感恩,就是赢在职场。感恩是员工在职场生存发展的必备品质之一。只要怀抱感恩之心,你也能成为金牌员工。
  • 哈佛最神奇的24堂家教课

    哈佛最神奇的24堂家教课

    本书综合了古今中外众多的名人家教成功经验,如卡尔·威特、比尔·盖茨、肯尼迪、林肯、爱因斯坦、罗斯福等,并吸收了很多教育专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意见。书中或以教育小场景揭示家教盲点,或通过成长小故事给人启迪,同时加上深刻的分析,相信定能让你茅塞顿开。
  • 绝色倾城:傲世天下

    绝色倾城:傲世天下

    数不尽的妖孽俏男穷追不舍,护花只为花。更甚有花神守望着她。只为她嫣然一笑,幸福一生。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浮华背后

    浮华背后

    鲁迅文学奖得主、都市故事最好的叙述者张欣, 描画人是如何纠结于爱情、亲情、友情,在名为“欲望”的泥淖中逐渐沉沦。一个放浪不羁、挥金如土的男孩,一个生长于清贫中的演艺小星,他们视线相遇的一瞬,共坠疯狂而浪漫的爱河,由此拉开小说展示的滨海 W市的生活场景:蜘蛛网般的国际走私+贸易,硝烟弥漫的走私与缉私对搏,奉献与腐败水乳交融,至深的母爱导致铁面无私的海关关长最终失节,纯爱的结局是年轻生命的香消玉陨……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十年星尘

    十年星尘

    圣经里说,爱是不嫉妒。所以,在陆星尘看来,她跟艾琳之间,不过如此。是的。她们在外人眼里亲密无间形影不离,可只有陆星尘心里知道,她想要离艾琳远一点,再远一点。这种感觉在遇到周屿光后越加强烈。因为艾琳的光芒太过耀眼,以至于陆星尘被笼罩在光芒下,成了艾琳背后的影子。终于,艾琳变得黯淡无光。陆星尘摆脱了艾琳的光芒,跟周屿光渐渐有了交集,可是,心里怎么湿漉漉的,像是忽然下起了不会停息的大雨?在青春的长河中,有的人走了,就不再回来;有的人还固执地等在原地,等着那个曾经一直想摆脱的人重新出现,带着风与海的味道,轻轻呢喃:“喂,我回来了。真好,你还在。”"
  • 光头老大

    光头老大

    尹守国,2006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70多万字,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选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