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5800000013

第13章 知几察变

《周易》讲“时”、“位”,既有宏观的审视,又有微观的把握。比如《周易》强调“知几”,就是从微观的角度探讨“时”、“位”中的时机、机遇、契机、转机等问题。《系辞传》中说:“几者,动之微也,吉凶之先见者也。”“动”,就是运动,这里可以理解为发展变化。“微”,就是细微,这里可以理解为事物发展变化的苗头或萌芽。《周易》认为,这种苗头或萌芽虽然“微”而似无,但却能够预示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是吉是凶。而《周易》作为一部忧患之作,一部教人趋吉避凶之书,其目的正是要帮助人们“知几察变”,在“动之微”之时就处于主动的地位,以应付可能发生的各种事变。

13.1

照《系辞传》中的说法,《周易》是一部“研几”之书。其曰: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意思是说,《周易》是穷究幽深事理而探研细微征象之书,只有穷究幽深事理,才能会通天下的心志;只有探研细微征象,才能成就天下的事物;只有神奇地贯通《易》道,才能不须急疾而万事速成,不须行动而万理自至(译文参见黄寿祺等:《周易译注》,554页。)。

在这段话中,作者提示了“深”、“几”、“神”三字,这三字,一体贯通,联系密切。正因为事理深奥,所以它的征象几微;正因为事理深奥,征象几微,所以它的变化神奇。可以说,“深”、“几”、“神”是一体之三面,而《周易》正是探研并彰显此一体三面之理的著作。于是,《周易》也就成为包含深奥之理、几微之象、神奇之道的宝典。

那么,圣人是如何用《周易》探研并彰显此一体三面之理的呢?《系辞传》中说: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大意是说,圣人发现天下幽深难见之理,就用具体的卦象比拟其形态,象征其特性,所以称之为象。圣人发现天下万物变化不息,就观察其会合贯通之处,以利于推行社会之典章制度,于是撰系爻辞来论断吉凶,所以称之为爻。但是圣人论述天下幽深难见之理,不搀杂主观偏见;论说天下万物运动的本质,不乖违无据。他们总是先比拟物象,然后再言说其道理;总是先审议物情,然后再揭示其运动,通过比拟审议,然后把握事物变化的规律。第二段引文与第一段引文的意思大体相同,是说圣人用以穷极天下幽深难见之理的是卦象,用以鼓舞天下奋进振作的是卦爻辞,促使事物交感化裁的是适时之变,推动事物生生不已的是条顺亨通,显明《易》道的是人的智慧,默契《易》道、信而有成的是人的德行。

由上述引文可以看出,《周易》探讨几微之理的方法是观物取象,设卦系辞。然而,几微之理“深”而“神”,没有足够的智慧不能“神而明之”,没有足够的德行不能“默而成之”。所以《周易》强调在观物取象、设卦系辞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可恶”、“不可乱”和“拟议”三个环节。就认知的层面说,“观物”的过程就是收集感性材料的过程;“取象”的过程就是知性条贯归纳的过程;“系辞”的过程就是理性综合的过程。而“不可恶”、“不可乱”和“拟议”则是这三个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13.2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可恶”、“不可乱”和“拟议以成其变化”呢?《系辞传》认为,做到上述诸点,关键在于“知几”。其曰: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这段话有三层意思:“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是讲“知几”。“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是讲“几”是什么。“《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是举爻例说明知几及其意义。“几”,晋人韩康伯释曰:“几者,去无入有,有理而未形,不可以名寻,不可以形睹者也。”唐人孔颖达疏曰:“几是离无入有,在有无之际。”又曰:“几,微也。是已动之微。动谓心动事物。初动之时,其理未著,唯纤微而已。”(《周易正义》)宋人张载说:“几者,象见而未形也,形则涉乎明,不待神而后知也。”(《张子全书》卷二,17页)宋人程颐也认为:“所谓几者,始动之微也,吉凶之端可先见而未著者也。”(《程氏易传》)可见,“几”即“微”,是事物之初始萌动,略见征兆,尚无迹可寻。金景芳先生说:“几是事之方萌,有象无形,欲动未动的状态,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吉是凶,于此已可见端倪。事未至而空论道理易见,事已至而道理显然尤易见,唯事刚刚萌动就看出它的未来结果,最难。事情尚处在似动未动,吉凶两可的时候,就能见其究竟,预先采取相应措施,这不是神吗!”(金景芳等:《周易全解》,511页。)所以孔子说:“知几,其神乎。”孔子还认为,君子与上交往恭而不谄(甘言媚人),与下交往和而不渎(轻侮人),能很恰当地把握“恭”与“谄”、“和”与“渎”之间的分寸,最能体现“知几,其神”的意蕴。

“介于石,不终日,贞吉”,是《豫》卦六二爻辞。王弼注曰:“处豫之时,得位履中,安夫贞正,不求苟豫者也。顺不苟从,豫不违中,是以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明祸福之所生,故不苟说;辩必然之理,故不改其操。介如石焉,不终日明矣。”(《周易注》)按《豫》卦下坤上震,意指快乐。六二处下卦之中,为众阴所包。金景芳先生说:“豫卦有一个特点,凡与卦之主九四有所系应即应、比的,不是凶就是悔,不是悔就是疾,都不好。如初六与九四应,凶;六三与九四比,有悔;六五与九四比,贞疾。唯六二特立于众阴之中,无系于九四,处豫乐之中而无迟迟耽恋之意。静则确然自守而坚介如石,处优越、顺利的环境不能动摇它的意志。动则善于见几而作,及早发现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识断果决,去之迅速,早上该做的事情,绝不等到晚上。” 金景芳等:《周易全解》,140页。可见,《豫》之六二包含了深刻的“知几”之理。孔子据此指出:君子知晓隐微的前征就知晓昭著的结局,知晓阴柔的功益也知晓阳刚的效用,因此可以成为千万人所瞻望景仰的杰出人物(参见黄寿祺等:《周易译注》,585页。)。

关于知,《系辞传》中还有种种说法: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在这段话中,“知”字共出现了六次。其中除“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中的“知”字作智慧解外,其他五字均指认知意义上的“知”。所谓“知幽明之故”、“知死生之说”、“知鬼神之情状”、“乐天知命”、“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等,这几种“知”无不与“几”(“幽明”、“死生”、“鬼神”、“天命”等)有关,因此,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知几”。这些知是如何获得的呢?根据上文,“知幽明之故”靠的是观察天地自然之象;“知死生之说”靠的是推原事物之生成坏毁;“知鬼神之情状”靠的是考究精气之聚散变化……总之一句话,靠的是主体的正确认识和自觉。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捷径可走。

13.3

《周易》重视“知几”,而“知几,其神乎”!所以,“知几”等于知神。或者换句话说,“知几”可以通神。“神”,传文中33见,其中作为单独概念者16见。如曰:

阴阳不测之谓神。(《系辞传》)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说卦传》)

这两句话,可以说最能表现《周易》“神”这个概念的含义。韩康伯注曰:“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故曰阴阳不测。”孔颖达《周易正义》曰:“妙谓微妙也,万物之体有变象可寻。神则微妙于万物而为言也,谓不可寻求也。”张载《正蒙》曰:“两在故不测”,“阴阳者物也”,“语其推行,故曰道;语其不测,故曰神;语其生生,故曰易。其实一物,指事异名尔”。

由以上诸先哲对“神”的理解,可知“阴阳不测”与“妙万物而为言”,一是指“动之微”,一是指“变之妙”。“动之微”,特就事物变化之征兆而言;“变之妙”,特就事物变化之关节点而言。二者一隐一显,但都是指事物的变化。如张载所说:“显其聚也,隐其散也。显且隐,幽明所以存乎象;聚且散,推荡所以妙乎神。”所以《系辞传》说:“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认为知道了“变化之道”,也就知道了“神”的作为。由此,不难发现“知几”之妙用,其逻辑进程为:知几——通神——察变。

“变”是《周易》的核心观念之一,《周易》提倡“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是强调,人们应该顺应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不可故步自封,作茧自缚。关于这一点,有一些十分著名的小故事,很值得人们时时反思: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以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吕氏春秋·察今》)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刻舟求剑”。故事的情节,不用解释人们都很清楚。毫无疑问,这位楚人最终是求不到他的剑的。原因在于他不能“唯变所适”。与此相关的故事还有: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雍水。雍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吕氏春秋·察今》)

这则故事与“刻舟求剑”表达的意思差不多,都是讲不能“变通”的危害。这两则故事,也许寓言的成分多一些,但确实揭示了很深刻的道理。照故事所说的,楚人和荆人,非但不能知几,大概连什么是变化都不甚了然。当然,故事的讥讽难免过极,但现实中确实不乏这种颇为好笑乃至愚蠢的事例。因此,人们不可不在“知”字上下工夫。这里我们不妨再讲一个看似与“知几察变”关系不大的例子: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飨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

大意是说,中山君宴享宾客,请大家吃羊肉羹。其中有个叫司马子期的,没有分到羊肉羹,他怀疑中山君给他难堪,于是跑到楚国,说服楚君攻打中山国。中山君败后逃亡。但在逃亡的路上,始终有两个不相识的大汉紧随左右保护他。脱离险境后,他询问二人,才知道此二人原系亲兄弟,其父困饿交加之时曾因中山君所赐一碗稀饭而活命。所以今天当此中山君有难之时拼死相助。中山君得知原委后十分感慨。这个故事表明,一切事变,其苗头均存于几微之中。任何发生了的事情,事后想来,都有其原因和苗头。在这个故事中,中山君因“羊羹不遍”而亡命,也因“壶餐饵之”而活命。但其亡命,其活命,均是在不自觉中种下的因果。相反,如果他能意识到这一点,把不经意的行动变成自觉的行为,“与”而“当厄”,“怨”而“不伤心”,则或许能免遭亡命之苦,或许能够由被动转为主动,“察于萌动之微,知所抉择而去取之”。

13.4

“知几察变”,目的有二,一是防患于未然;二是因变而变,找准自己的位置。二者结合起来就是:永远使自己立于恰当有利的位置。关于这种智慧,我们还可以举老子《道德经》中的看法。当然,老子的观点与《周易》颇有区别,但正因为有区别,才可以形成互补,使我们得到更多的启发。老子关于这方面的智慧,可以称之为“柔弱胜刚强”与“知雄守雌”。“柔弱胜刚强”,强调的是在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如何用自己的智谋改变它;“知雄守雌”,则强调在形势有利于自己的情况下,如何用自己的智谋守住它而不使之改变。应该说,这种智谋,如无知几察变的功夫,是绝对用不了的。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这是以水为喻,强调柔弱之能胜刚强。那么,柔弱如何胜刚强呢?老子又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老子》三十六章)这是说,将收敛必先扩张,将衰弱必先强盛,将废毁必先兴旺,欲夺取必先给予,以此促进强大的事物尽快走向反面,从而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参见张岱年主编:《中华的智慧》,2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关于知雄守雌,老子指出:“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意思是说,最完满的状态好像是有缺陷,其作用却不会衰弊。最充实的状态好像是空虚的,其作用却不会穷尽。最正直的好像有些弯曲,最灵巧的好像有些笨拙,最雄辩的好像有些木讷,最盈足的好像有所亏损。这是强调,在正面的状况中包含有反面的因素,只有容纳了正面之反面,才可以达到完备的状态,而不使之走向反面。应该说,老子的这种智慧是有特色并十分深刻的。它可以与《周易》的智慧互相发明,以对我们的处世为人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

同类推荐
  • 沉思录I

    沉思录I

    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一本温家宝总理天天都在读的书。本著作以冷静而达观的姿态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以正当之心观察世间万物。
  •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道德经(白话全译)

    道德经(白话全译)

    史文哲翻译的《道德经白话全译》借鉴了诸多名家的研究心得,其中既有高人隐士河上公、青年才俊王弼、经世之材朱元璋,又有国学大师冯友兰、知名学者傅佩荣、大作家王蒙等。  《道德经白话全译》体例,先列原典,后附译文、注释,并精选古人所做注解,随后再通篇加以详细解析。最后,再从原文中提炼出老子思想的精髓,经过深入浅出的推敲演绎,把它们一拳一脚、一招一式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希望借此引领您走进《道德经》这一块古老文化的宝地。
  • 易经的智慧

    易经的智慧

    本书对《易经》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讲解,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艰涩难懂的《易经》的精妙阐述给广大读者,与此同时,作者还详尽记录了自己的《易经》心得以飨入门爱好者与资深研究者。《易经的智慧:我读易经心得》深含高等数学二进制的数理基因与阴阳对立统一唯物辩证的哲理基因,所以是科学的、唯物辩证的,并非一般的历史文化知识,更不是用来专门卜卦的书。除上面所说数理哲理外,还充满着对人的忠告与训诫:做人要坚守正道,弃恶从善,居安思危,趋吉避凶,积极应对困境,走向成功。
  •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在当今社会中,还有这样一位传奇之士,他博学多才,诲人不倦,传承着释迦牟尼的伟大教化,不辞辛苦,身体力行,以利益天下众生。
热门推荐
  • 情妃得已

    情妃得已

    前世的苦恋,感动上苍,一只代表爱意的神秘手镯把她带回千年以前的大唐国,孟婆汤里所留下的记忆,她今生是否还记得起……妃子的嫉妒,公主的阴谋,他的误解,她能否安然渡过?
  • 火如何灼痛它自己

    火如何灼痛它自己

    塞巴斯蒂安·荣格尔自创了一门专业,他复活了自然的戏剧与人类的本性。很少有作家到过地球上如此迥乎不同且求生艰难的角落。没有人提供过对于极端事件的更触目惊心的思考线索。从美国西部闷烧的雷电山火,加勒比海惊心动魄的鲸鱼捕捞,克什米尔危机四伏的旅行,到科索沃腐烂发臭的集体坟墓、塞拉利昂无情无义的钻石交易,再到阿富汗无止无休的炮火硝烟,《火如何灼痛它自己》一书向人们展示了世界上最危险的一些地方和局势中的细枝末节。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世界军事百科之现代武器

    世界军事百科之现代武器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家庭保健小百科

    家庭保健小百科

    本书汇集了家庭常用医学预防保健常识701例,内容浅显朴实、权威实用,是呵护全家健康的必备之选。除了丰富的医学知识,更有日常生活中健身强体妙招推荐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良好建议。一书在手,让你远离疾病。健康常伴。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走进此书一探究竟吧。
  • 傲夫美侍

    傲夫美侍

    她是瑶国最小的皇女,亦是天命之人,她的命运牵扯着国之兴衰,却为了她姐姐而甘愿收敛光芒,所做所做,只是想让她得到自由,不被权势地位所束缚。她是豪门大小姐,却被最爱的老公背叛,整日以泪洗面,过得生不如死也不肯放手,只为可爱的孩子,还有那微薄的脸面。但她无法忍受的是那小三不但睡她的老公,花她的钱,竟然还打她的孩子。如此蛇蝎之人她要是再忍,就愧为人母,她要与他们拼了。终于,她被前夫和小三害死了,芳魂飘到另一个命运多难的人身上。这一个个妖孽般的男人竟然将她视为耻辱,竟然没有一个是甘心嫁给她的,没有一个是她的真心人。罢了罢了,清然一笑,她褪去旧容,傲慢天下,谁想让她不快活,她便要更快活……世人皆说她:六夫连手,天下无敌!那,她只要一个个的休掉,前途自该逍遥无限!凌皓月——瑶国第一美男,墨黑美眸迷人心志,有桃花般的绝色容颜,五官精致诱人犯罪。…………温柔诱受君。北堂悠然——雪狼族少主,倾城绝美,肤白胜雪,桃花美眸魅人心魂,带着怨恨而来,却喜欢展现娇媚妖娆的一面,明明爱上了女主,却偏不肯坦承。…………傲娇鬼畜攻。轩辕无垢——独一无二的强大存在,只要有他在,那个城就永不沦陷。漆黑如墨的美眸犹如海底一般幽暗深邃,斯文又俊美,神色却淡漠冰冷,对任何人都没有感情,却唯独对女主不一样…………冰山帝王攻。冷寒——魔教余孽,剑眉星目,丰神俊朗,冷月般的俊颜上总是面无表情,气质清冷,非常酷。…………冰山诱攻步飞烟——毒门少主,俊雅出尘,那淡雅的眼神,不是孤傲,不是冷漠,不是轻蔑,而温和却疏远。以研究毒药并对人下毒为荣,算计别人看人出丑为乐,性情多变,内心狡猾腹黑,对女主却十分痴情。…………腹黑闷骚攻。初尘——纯净清透,绝美紫色眼眸我见犹怜,却是刀子嘴豆腐心,喜好唠叨不休,任王府总管,处理事情井井有条,操心奶爸的命。…………无邪笨拙攻。上官月璃——褐发琥珀眸,绝色天命皇女,命是这样的:日之尊,月之魂。逆鳞重生,异魂续命。困则亡,出则生,桃花非劫,蓝颜非祸,坎坷路,无归途。双珠合壁相辉映,成败无定,敌友无界,他朝乾坤倒转天地动,片刻芳华如烟随风舞,万千枯骨铺就巅峰路…………女王可逆受。希望多多支持!多多收藏!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诚实守信的故事(崇尚品德的故事)

    诚实守信的故事(崇尚品德的故事)

    美德是“1”,任何名誉、财富等都是“0”,只有写好了前面的“1”,后面才可以有无数个“0”,否则一切都只是“0”。植根于爱的土壤,吸取古今中外伟大先贤的美德智慧,致力于帮助父母、老师和儿童,为中国培育有品格的下一代而努力。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