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9200000035

第35章 爵士乐的中国之旅爵士乐的中国之旅(1)

四川音乐学院通俗音乐学院 唐杨科

随着美国在二战后的崛起以及文化的传播,爵士乐已深入各个先进国家的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之中。它出现在留声机、广播、电影、电视、文学、社会运动、前卫艺术、咖啡馆、酒吧、小剧场,以及人们所能想到的任何地方。在爵士乐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它也逐渐成了一种世界性的语言:从古巴哈瓦那、阿根廷、荷兰鹿特丹、波兰华沙、瑞典斯德哥尔摩、西班牙巴塞罗那、日本东京,一直到中国的上海,爵士乐就如同一位旅行者,乐此不疲地在不同文化和不同种族中穿梭。我们要感谢这位旅行者,如同人类要感谢当年语言及文字的传播一样。

直到今日,对于爵士乐的理解往往也成为一座城市“现代化”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或者说,在大众未意识到爵士乐会全球化之前,它早已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文化现象。在欧洲,这种音乐已以民间技艺的概念名正言顺地走入高等学府,而成为一项跨领域研究的新兴课题,吸引着表演艺术、比较文学、文化史、性别研究、艺术社会学等学生们的眼光,甚至连传统音乐学院也开始为爵士乐颁发专业演奏及理论文凭。

爵士乐,再不只是娱乐的同义词,再不只是在酒吧或者风月场所为人带来催情剂的工具。这个一生下来就被人唾弃,甚至被羞辱的混种儿如今健康地长大成人,它丰富的音乐美学内容与复杂的发展状况,让它成了某种生活态度或是一种共享的认同感。

那么,什么是爵士乐?

从爵士乐诞生之时起,一直以来人们总想为它找出一种定义。有时候,当某种音乐形式归类在爵士乐下,那只是因为它被排除在古典音乐以及流行音乐以外。什么是爵士乐?这个定义似乎让人头疼,但总也让一部分人轻松应对,我们可以看一下当前最主流的对爵士乐定义的字眼:即兴音乐;受蓝调影响的音乐;具有摇摆节奏感的音乐。

它是即兴音乐吗?而事实上,大多数爵士乐只有部分的即兴演奏,有些甚至没有。笔者认为即兴只是它大量运用的演奏手法,而非一种音乐性质的定义,世界上其实有许多不同类型的音乐,也是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即兴演奏。

爵士乐使用蓝调元素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但是就如同给爵士乐本身下定义一样,蓝调的定义又是什么呢?音阶?和声形式?发音方法?感觉?上述也许都是蓝调的定义,或者它的真正意义应该是种族的东西,隐喻一种歧视的态度,或者在隐藏一段并不光鲜的历史。无论怎样,蓝调也许是爵士乐的一个必要元素,但绝对无法充分定义爵士乐的特征。事实证明,并非所有的爵士音乐家都能流畅或者喜爱运用蓝调元素。像钢琴家Bill Evans就会尽量避免弹奏它。而在其他的音乐形式如乡村音乐、福音、流行音乐等音乐形式,也能发现非常多的蓝调元素。

如果用蓝调也难以定义爵士乐,那么用摇摆(Swing)可以吗?众所周知,这个词语成为对爵士乐最具代表性的术语。我们在大部分对于介绍爵士乐的书或文章中可以看到“摇摆”和“切分”对于它的形容。个人认为:摇摆是体验节奏的方式,它是处理节奏的态度,产生出了所谓的切分音(Syncopation),具体来讲是反拍重音的切分效果(OffBeat Accentuation),也是对用摇摆的八分音符(Swing Eighth Notes)演奏的描述,这种效果是指以不同的实值(Value)或不同长度演奏出来的八分音符。现在看来,这个定义是非常权威的看法,但是当我们在观察一些流行音乐、乡村音乐以及古典音乐的同时,也能发现切分效果的存在,因为它也适用于大部分的世界音乐,反拍重音切分也不是专属于爵士乐。举例来说,像曲子Happy Trails,或是简约派作曲家Steve Reich的作品Music for 18 Musicians Tehillim等。另外,对于“摇摆”的定义也是模糊的,这个词语在英文中常常用来排斥或者责骂他人,如“He cannot swing”(他摇摆不起来)等,且爵士圈中的重型人物像John Coltrane和Duke Ellington等也都在质疑“摇摆”的必要性。

所以,当小号手Louis Armstrong被问及什么是爵士乐时,他的著名回答是:“你越想问,就越得不到答案。”(If you will got to ask, you will never know.)

当然,“摇摆”定义了一个时代,一个爵士乐发展历史上的标志性时代。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上海,这个远东第一大都市呈现出与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步流行摇摆乐的浮华景象。中国人不但第一次接受了爵士乐,也向世界证明了一个概念:中国人也能Swing!这使“吉米·金”大乐队在十里洋场的“百乐门”登台亮相后,从此让国人和上海与爵士乐结下不解之缘。然而,从专业角度上讲,这没什么可以大肆炫耀的,因为他们所演奏的也是和之前菲律宾乐队用的同样从美国空运过来的谱子,只不过换了演奏人员而已。从历史眼光上分析,国人并非没有能力拥有中国自己的爵士乐,而是没有时间创作。因为没几年工夫,因为历史原因,上海的爵士乐历史便匆匆宣告结束。而当爵士乐在西方真正开始向艺术方向发展的时候,这个曾经的“东方巴黎”竟与爵士乐断得干干净净,非常令人遗憾。不过在人们心中也留下了这个陌生的字眼——爵士乐,以至于在多年后,人们总是愿意把这座城市的历史和爵士乐联系在一起。我想这绝对不是偶然,因为没有任何事情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可以留下那么深远的影响。不管如何,爵士乐第一次来到中国,便让人们认识并接纳了它,这是无可推诿的事实。

让我们继续回到西方世界,看看爵士乐所经历的辛酸和光环。

这个带有种族色彩的音乐形式,一路走向文化的中心,成为美国的代表,出现在几乎所有的广播电台及唱机里。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支持爵士乐的人,从知识分子、嬉皮士到一般老百姓都有,而且这个变化在不到半个世纪以内就发生了。对很多人来说,爵士乐已分裂成许多不同的东西,有人认为它是前卫、另类音乐,另一些人却觉得它是传统音乐。

众所周知,古典音乐的概念等同于“历久弥新”、“严肃正经”。爵士乐也许是第一个敢挑战高雅欧陆文化的正统艺术形式。世人也在这些挑战中并非视而不见。当1917年新奥尔良的“正宗狄西兰爵士乐团”(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推出首张爵士乐唱片时,《新奥尔良铜报》(New Orleans Picayune)便不假思索地全力贬低这种音乐,并断言:“任何具有强烈节奏,但缺乏和声与旋律内容的音乐,充其量只能诉诸低劣的情感。”11年后,当美国在评估全国文明范畴时,《纽约时报》又将爵士乐的思维模式定义为缺陷的同义词:“漫无章法、轻浮自夸、令人难以接受、好争风吃醋。”当爵士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首度传播到巴黎时,音乐鉴赏家一致感到惊讶:“它不只是音乐上的形式,同时也是肢体、视觉、社会、情绪上的表达艺术。”即使当时偶尔会有白人音乐家演奏爵士乐,但大家注意到和理解到的还是一种黑人音乐。这在当时来讲是一个既定事实,但也会让那些头发上抹着厚厚头油的、衣着光鲜的上等白人们,充满好奇地想去窥个究竟。慢慢地,爵士乐好像也被套上了白人高贵血统的光环,并让它发展到让每个人都想倾听爵士乐、谈论爵士乐,甚至成为爵士。

同类推荐
  •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的专题学术著作。全书以五章篇幅和大量传世之作及考古出土珍贵文物资料,系统而又简明地阐述了工艺美术、雕塑艺术、建筑艺术、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等中国美术的各种形态自原初社会至明清时期的发展历史和辉煌成就。全书收入水的多幅串文图照,系各种美术形态在不同大力历史时期产生的精品力作和传世之宝,对于充分展示这些美术形态发展轨迹和艺术成就,具有相得益彰的作用。本书观点新颖,方法独到。
  • 杂剧艺术下(生命百科)

    杂剧艺术下(生命百科)

    有路在青霄内,又被那浮云塞闭。老兄也百忙里寻不见上天梯。(许达云)仲宣,你看那一林红叶,三径黄花。一林红叶傲风霜,如乱落火龙鳞。
  • 影响孩子一生的外国艺术名作

    影响孩子一生的外国艺术名作

    本书将百部外国艺术名著精华汇聚一册。外国艺术博大精深,时间跨度长,风格流派多,名家名作更是不胜枚举。怎样让广大读者朋友,尤其是青少年朋友能以最少的时间,去了解和欣赏外国艺术这一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呢?本书精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外国艺术名作百余件,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对它们进行较全面的介绍,使读者朋友能够在轻松的阅读和欣赏中含英咀华,增知益智,并以此为阶梯,步入神圣的艺术殿堂。
  •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

    由于山陕、河北两地人民在语言、美学风格等方面有差异,到北京和河北演出的山陕梆子必然发生河北化,这成为河北梆子诞生的基础。河北化的山陕梆子即河北梆子。在乾隆盛世,歌舞升平,物阜民丰,为了迎合清朝统治者之所好,全国各地的戏曲班子纷纷进京献艺,形成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乾隆三十九年以前,山陕梆子在北京戏坛并无太大的影响,直至著名的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演出,才使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河北梆子》适合大众阅读。
热门推荐
  • 墙上掉下一个林妹妹

    墙上掉下一个林妹妹

    如果某一天,突然冲天的狗屎桃花运当头砸到你头上,会如何?大概结果应该是和小说里的男主角一样,帅气的甩了甩头发,然后江山美人通通笑纳。这样的狗屎桃花运碰巧被庞光遇到了,他不但狗屎桃花运亨通,而且很离谱,手机拍个照片而已,竟然也会遇见一个美女从墙头上砸下来。两年以后故地重游,庞光觉得鼻子酸酸的,从裤兜里掏出手机拍照。随着手机镜头的移动,公园的美景尽收眼帘……
  • 锦香亭

    锦香亭

    《锦香亭》以安史之乱作为小说背景,写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无穷苦难,贫苦百姓流离失所。客观上已对耽于酒色的皇帝进行了批判。《锦香亭》以才子佳人加历史演义式的写法新颖、别致。在明未清初小说中占有一席之地。
  • 迷失威尼斯

    迷失威尼斯

    《迷失威尼斯》集合了托马斯·曼早期杰出的关于艺术与艺术家的小说《迷失威尼斯》、《托尼奥·克律格》、《特里斯坦》等四部中篇小说。追寻美,追求爱,期盼逃离现实的藩篱,渴求外在世界与内心的平衡等等都是艺术家们永恒求索的话题,在《迷失威尼斯》中,或许会有一些新的答案。
  • 许你三世一见如故

    许你三世一见如故

    本文1V1。彼时,她还是三大神君之一的无虞山七月庭神君之女,七月离女,她好玩偷偷溜到天界之上,误打误撞到了拥华庭当了个小花仙。而他,是拥华庭的主子,天君的大儿子,颠倒众生,万众瞩目的未白殿下。两万五千年前,她成为了鬼界之内,鬼君之下,万鬼之上的冥司女君。之后,他成为了鬼界之王,与世无争的未白鬼君。一万四千年前,妖颜祸世,一场鬼乱,一场浩劫,她被打入轮回道。他却不知踪影,是忙着他与神女姽画的婚事,或是不堪离别。今生,为找到她的转世,他寻到人间。转世后的她因为体内情之圣物镜花水月,遭遇了三段鬼灵间的虐恋故事,身体却越来越虚弱。镜花水月究竟藏着什么秘密?他为了她,一路调查,顺藤摸瓜,查到了当年母上天妃被杀的惊天真相。她,该何去何从,生还是死。他,又该如何选择,杀还是留。三界之内,又将引起一阵怎样的风波动荡。
  •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是一部比较系统、经得起研读的观念史和当代文化理论批判专著。这是一次把国外教学和研究同国内语境下的思考结合起来的尝试,更具体地说,是一次打通中西学术规范、话语界限和思路的努力。内容取自2002年春季和夏季的两门研究生课程。一门是在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开设的专题研讨班,Modernity and Identity: Universalism and Its Discontent (现代性与认同:普世主义及其不满)阅读材料和授课语言是英文,对象是比较文学系和其他文科系的博士研究生,目的是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当代理论背后的观念史、社会史和政治哲学基础。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一次读完50场经典战争

    一次读完50场经典战争

    战争,不单单是为了争而战,战争的意义比它本身更重要、更耐人寻味,战争不仅是将士之间力的较量,还是策划者之间思想与智慧的较量。战争是人类长久的话题,尤其是那些激烈而又充满智慧的战争往往最能打动人的心灵,因为那是很多人用自己的身体、灵魂、生命铸造的历史精彩。那么请你锁定本书的50场经典战役的精彩,也祝愿未来将是一个永远没有战争的时代。
  • 《朱子语类》词汇研究

    《朱子语类》词汇研究

    《朱子语类》文白相间,新旧质素交融,叠置着从历史上各个时期传承下来的不同历史层次的词语和宋代产生的新词新义,现存各本的异文在某种程度上又反映了宋至明清的语言演变,为汉语文白演变和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语言实录。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缺钙

    缺钙

    尹守国,2006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70多万字,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选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