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8000000007

第7章 刘宗周哲学的来源与主旨(4)

致知工夫,不是另一项,仍只就诚意中看出。如离却意根一步,亦更无致知可言。予尝谓好善恶恶是良知,舍好善恶恶,别无所谓知善知恶者。好即是知好,恶即是知恶,非谓既知了善,方去好善,既知了恶,方去恶恶。审如此,亦安见其所谓良者?乃知知之与意,只是一合相,分不得精粗动静……今云“有善有恶意之动”,善恶杂揉,向何处讨归宿?抑岂《大学》知本之谓乎?如谓诚意即诚其有善有恶之意,诚其有善,固可断然为君子;诚其有恶,岂不断然为小人?吾不意良知既致之后,只落得做半个小人。这一段文字讨论的是致知和诚意。在刘宗周看来,好恶本身就是意根的呈露,只说好恶,知便已在其中了;如没有意的好恶,则知便无落脚处。如果知在好恶之先,那么就体现不出其先天之“良”。知善知恶属于动念,而“为善而取辨于动念之间,则已入于伪,何善之果为?”所以,刘宗周认为在“有善有恶意之动”之后再去“知善知恶是良知”便已是不究竟的做法了。而阳明的错误在于:“将意字认坏,故不得不进而求良于知。仍将知字认粗,又不得不退而求精于心,种种矛盾,固不待龙溪驳正,而知其非《大学》之本旨矣。”所谓“将意字认坏”,就是以意为念,并且以意为有善有恶。如此诚意,则导致行为善恶各半,不能保证“止于至善”,因此不合于《大学》本旨。

刘宗周似乎认为这正是阳明学未能规范住人的行为、使之不流于恶的原因。其实这倒是刘宗周把王阳明的良知说认粗了。比如他有一副对联:“道证形而下,心求良以前。”所谓“良以前”自然说的是意,意比良知更根本,良知不免于后天起用。阳明的良知固然有后天照察的一面,如所谓“知善知恶”,但既谓之“良”,则说明此知不是后天习得的,乃是先天之智。不仅如此,阳明的良知之教强调“真诚恻怛”,乃是一种内在的深层情感,从心理层次上看,它比意志更为深入和自发。刘宗周的目的自然是使得人的意念初始便正,但这何尝不是王阳明良知说的目的?如果说王阳明的良知在人的身心上表现为一定的情感,那么刘宗周感受到的便是一种要求至善的意志,这种意志很难说没有一种潜在的强制性,那么它自然也不会有“真诚恻怛”来得活泼自然。

牟宗三对刘宗周前面的一段议论也提出了批评:

汝能确定《大学》之“意”必是汝所说“意根最微”之意,而决不是意念之意乎?说意是“心之所存”固好,说“知藏于意”亦不错,这只是另一套。在汝说诚意,在阳明即说致良知,两者地位及层次皆相等,而“知之与意”既“只是一合相”,又云“即知即意”,则说诚意岂不与致知等乎?在阳明,致知以诚意(转化意念),即等于蕺山之“诚意”以化念还心也。如此消融岂不两得?何苦穿凿周纳以横破之?(破不如理为横破)阳明致知以诚意是将良知关联着感性层之意念而期有以转化之,此开综和领域。蕺山亦说念,复说治念,又说化念还心,但不说诚意以化念,此则诚意格致以及正心等等都只成分析的,开不出综和领域,反横破阳明何耶?此示其窒塞不通,本可含有善消融,而反成不消融!在牟宗三看来,刘宗周的诚意说其实并未跳出阳明良知之教,所谓对阳明学的“辨难不遗余力”也颇不入理,是没有必要的。如牟宗三所言,诚意说和致良知之间的确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若以此认为二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则不尽然。二者在心理结构中的位置是不同的,并且从表现形式上看,良知比意志更活泼、更宽容、更感性。

牟宗三尝用“归显于密”四字评价刘宗周的学术思想,并视之为“重开一新学路”的思想家。所谓的“密”、“新”都是相对于阳明心学而言的。按照牟宗三的说法,此“归显于密”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先将心体之显教归于‘意根最微’之密教”;第二步是将“心体之显教复摄归于性体之密教”。其最终目的是达到心性的归一。其中第一个步骤的说法隐藏了一个前提,那就是阳明良知说为一种外在描述,工夫指点偏于感性层面;而蕺山诚意说为一种内在描述,工夫指点偏于隐秘。由此可见,虽然按牟宗三的话说良知之教是“圆而神”的,但是在刘宗周看来却并非如此,良知之教仍是半截工夫,未及根本,乃刘宗周所谓“已落第二义矣。”刘宗周所谓的“第二义”的判定是针对王阳明四句教中那句“知善知恶是良知”而来的。在蕺山看来,因有善有恶才有知善知恶,如此则知就在善恶之外,是一种“分别见”,故此落于第二义,不可谓之“良”。而刘宗周要做的就是往里推,不是要对自身行为去知善知恶,而是一开始就去挖掘善的端倪,并加以护持,使之根正苗壮。而这个端倪就是所谓的“意根”。我认为,刘宗周通过这样的挖掘是要达到两个目的:第一,可以为人的初念是善念制造理论根据,如说:“意本是善的,但不诚,则流失之病有无所不至者,然初意原不如是。”第二,可以为善行的自然无为制造理论根据,如所谓:“无知之知,不虑而知。无能之能,不学而能。是之谓无善之善。”这种理论看来更根本、更简捷、更有主动性并且不与经典矛盾,确实比阳明更为高明。

如果单从理论建构上看蕺山的诚意说,它应该遵循的是《中庸》“诚明”之道。《中庸》虽不说“诚意”但很强调“诚”。《中庸》说: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又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可见对于“诚”,《中庸》开出两条路:至诚的诚明之道(心学倾向)和致曲的明诚之道(理学倾向)。这里的“明”就是“知”。很显然,《大学》之所以谓之“学”,就说明它是“自明诚”的致曲之道,所以“格物”、“致知”在“诚意”之先。从刘宗周对“意”的解说来看,他当然走的是“诚明”之路,但他偏要将这个“诚明”之路和“明诚”之路的《大学》联系在一起,可见他对《中庸》和《大学》的这种差别不是很清楚。其实,作为心学代表的王阳明和刘宗周一样,走的也是这条诚明之路,只是刘宗周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阳明是“既知了善,方去好善,既知了恶,方去恶恶”,但他忽视了阳明心学中良知发用的基础“真诚恻怛”。如果结合后文的心理结构分析就可以看出,阳明的良知的发动处较蕺山的意更为深沉,而正是蕺山有些“既知了善,方去好善,既知了恶,方去恶恶”,只不过他自己对个人后天无意识中早已埋下的先入之“知”不知道罢了。

蕺山的理论看上去牛毛茧丝无所不辨,并且处处归根至一,常常让人觉得细腻圆满,但是理论上的圆满并不一定能够得到事实的回应,因为这种圆满常常是一种解释上的圆满,即所谓“自圆其说”,但是一落到事实上,就会产生一些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就是理论常常是在给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而现实却比给定的条件复杂,这些条件限制了对相关材料的搜集和理解。并且,议论也是在给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如果给定的条件出了问题,即便后面的议论逻辑不出问题,也只不过是在搭一座无基之塔。蕺山是一个注重体验的学者,他的理论多半是从体验而来,而不只是逻辑的推导。

但实际上刘宗周注重体验重在“印证”,而这种印证又有一个“认同”的潜在目的。这个潜在目的会使他产生片面的体验。通过自我暗示,刘宗周可以体验到意根的至善指向,这样他可以认同性善之说,并且能够使自己对此深信不疑。所以这种体验本身就有防御怀疑的性质。

刘宗周的思想有时似乎是不主张压抑的,比如他说:“总为多此一起(指起知善知恶之念),才有起处,虽善亦恶;转为多此一念,才属念缘,无灭非起。今人言致良知者如是”他不主张灭念,因为他认为念本不该生。所以刘宗周的压抑其实是更彻底且不留痕迹的。所以他又说:“盖人心亦有兆焉,方一念未起之先,而时操之以戒惧,即与之一立立定,不至有歧路相疑之地,则此心有善而无恶。”这里的“戒惧”和“一立立定”等都是在压抑。刘宗周的自号“克念子”也反映了他一直与念做斗争的事实。

当然,刘宗周自有他的良苦用心。正是因为良知的感性成分太多,错识良知者会认假为真,肆行无忌,刘宗周才想到用一种指向至善的强有力的意志本体取代良知,由于这种意志有具体的内容,并且不容置疑,用顺从于这种意志的方法就可以消解良知中的非理性,但是这样却扼杀了自性良知对人思维定式产生的冲击,扼杀了其中革命性的力量。其实,错认良知者之所以肆行无忌,失去了方向,就是因为他们并未认得良知,只将良知作为冲动看,而忽视了良知中自我抑制的一面。这种自我抑制来源于“真诚恻怛”,也来源于良知中的理性,即“知”。这种自我抑制是自性中的,它完全不同于因对外在环境的恐惧而产生的自我抑制,也不同于这种环境被内化而产生的自我抑制,也正因为是“知”,所以它产生的内驱力也并非无意识的冲动(也正因如此,“致良知”绝非易事)。良知产生的自我抑制如母爱子,是自然而平和的,甚至是喜悦的,不刚猛,不过分,也不会因产生心理投射而对外在环境抱有强烈敌意。阳明的部分后学多于此一关未能通透,刘宗周自然也不例外。如果刘宗周体会到的是一种内在的意志而不是一种内在灵魂的生长和明澈,那么就说明他没有真正体认到良知本体,因为这种意志不是源自自性而是一种“应该”。所以,我们认为牟宗三“归显于密”的说法虽然比较符合刘宗周的本意,但却未必符合事实。阳明的良知说似显实密,而刘宗周的诚意说似密实显。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显和密的判定并不是根据思想者本人的论述,而是根据良知和意根(独体)在心理结构中的位置做出的。因此,刘宗周的诚意说和王阳明的良知之教相比,似进实退,即阳明的良知之教比蕺山的慎独诚意更具有先天的自发性。

刘宗周所体验到的强烈意志存在于独体之中,如前文对“慎独”的讨论中所说的那样,此独体是他内心的主导者、裁判者,甚至可以说是内心的独裁者。刘宗周对自身过错的苛察不免使人想起斯坦因所说的“日性良知”。日性良知不同于月性良知那种母性式的天启之音,它是父亲的化身,“日性良知戴着、通过和为了荣格称之为人格面具(persona)的东西说话。一个人通过此结构融汇和体现父命、老师、宗教人士和同辈的生活理想和期望。因此日性良知由文化生成,它在心理母体中占据着强化起支配作用的文化模式的主干地位…… (它的)工作是维系整体,保证和平,挫败攻击、性欲和其他冲动或本能行为……虽则日性良知在使一个人适应社会成为可能中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但)它仍有强烈的消极特色。日性良知常取未开化的暴君的姿态,甚至取对自我的凶恶攻击者的姿态……以其斥责的灼热毒光,他有让自我意识干枯的作用”。相比之下,阳明所说的“良知”和蕺山的“独体之意”都是日性良知和月性良知的混杂(就像它们都是先、后天良知的混杂一样),但阳明的似以月性为主故活泼,蕺山的似以日性为主故严毅。

斯坦因的这段话着重于对日性良知的批评。其实,这种日性良知对人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它引导人们以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式生活,并且,它也是一个被内化了的老师,这个老师如果训导方法得当,不是一味的严厉,对人的发展会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它应该和月性良知共同起作用。意志既然是日性良知(超我)的声音,那么它和超我一样在人的初始阶段对人具有保护和引导作用,也是穿透本我的限隔对自性的呼唤者。但当自性被唤醒,它就要渐渐隐退,给自性一个发展的空间,而不能取替自性不断地吸取心理能量,维持主导地位。这种心理结构投射到社会生活中就是封建家长制。

所以,意志对人来说一定是需要的,但人必须对意志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正如要认清装扮成自性的本我一样,也要认清装扮成自性的意志。刘宗周的日性良知无疑是过于强大了,他的许多工夫都是在强化日性良知。这种日性良知在刘宗周这里怎样起作用、给刘宗周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后面的展开论述中会逐渐显现出来。

刘宗周用了毕生的精力在寻找真我,这是十分令人钦佩的。这种努力其实便是真我自我认识的努力,这种努力也体现了刘宗周所说的“意”。他的问题在于他赋予了意的呈现以形式(其实也是文化赋予了真我以形式),这种形式形成了心理结构中的超我,而真我也因此并未获得自我认识,它企图在文化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的镜像,但它看到的其实只是文化(超我),遂可能以文化为真我。文化中必定有些东西和真我比较相像:或者是真我在文化中的投射,或者是真我在文化中的变相表达,或者是沉淀于文化中的觉者,它们都可能在一定的机缘下使真我被唤醒并获得突破,但如果被文化所限隔,甚至认同了文化中的非我因素,那么真我就很难彻底实现自我认识。

同类推荐
  • 易经的智慧

    易经的智慧

    本书对《易经》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讲解,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艰涩难懂的《易经》的精妙阐述给广大读者,与此同时,作者还详尽记录了自己的《易经》心得以飨入门爱好者与资深研究者。《易经的智慧:我读易经心得》深含高等数学二进制的数理基因与阴阳对立统一唯物辩证的哲理基因,所以是科学的、唯物辩证的,并非一般的历史文化知识,更不是用来专门卜卦的书。除上面所说数理哲理外,还充满着对人的忠告与训诫:做人要坚守正道,弃恶从善,居安思危,趋吉避凶,积极应对困境,走向成功。
  • 纵横家与“合纵连横”

    纵横家与“合纵连横”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纵横家与合纵连横》纵横家指春秋战国时期从事合纵或连横外、交运动的政治家、外交家及军事家。纵横最初只是表方向的概念,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到战国时期,演变成政治概念,当时割据纷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威逼、利诱或辅以兵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于是,熟悉政治形势,善于辞令和权术,充分利用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纵横家就应时而生。《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纵横家与合纵连横》适合大众读物。
  • 孟子与性善论

    孟子与性善论

    《孟子与性善论》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 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最爱读国学系列(第2辑):老子·庄子》是由《老子》与《庄子》这两本书组成。《老子》与《庄子》同为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我们了解道家学派哲学思想的必读之书。《老子》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道”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提出了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道观、社会学说及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主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饱含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对现实社会的愤激批判。《庄子》主要阐述了庄子的自然之“道”及其由此而生的顺应自然的无为理论、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以及对“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自由境界的热烈追求和对黑暗现实、虚伪世俗的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本书精选了曾氏家书两百封左右,由著名作家、研究曾国藩的专家唐浩明点评,结合时局以及曾国藩的前后经历,唐浩明将曾氏的一生串联起来,评析独到,深入浅出。让读者由家书及人,对晚清政局以致整个历史的道德、文章、仕宦心理都有所了解。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全球最坑爹考卷大集锦

    全球最坑爹考卷大集锦

    网络爱好者二师兄花费两年心血搜集而成的另类考题,内容包含“报复性汉语六级考试”“暴强三国人名英文翻译”“班主任雷人语录”“华尔街犀利面试”“网民行政能力全国统考”“世界杯女球迷专业鉴定”“当考试遭遇三国杀”“武林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好男友八级评测”等九个专题,涉及语文、英语、体育、生物、求职、格斗等九类技能,再加番外“作弊指南”,在思考中爆笑,在爆笑中长见识。
  • 嚣张女皇倾天下

    嚣张女皇倾天下

    黑暗中,一道娇小瘦弱的精神体被动的凌空穿梭者,为什么是被动呢?因为她正在睡觉,驮着她穿梭的是空气中各种元素力量。穿梭飞快,几个闪动间,消失在虚空中。没多久,另一空间的星空,点点星星的黑暗忽然被撕开了一道裂缝,依旧熟睡中的女孩出现在星空。“龙儿,醒醒,别贪睡了!”一道如水的声音传出,随后女孩胸前的透明星形水晶一阵白光扩散而出,一道精神体飘了出来。娴静而又绝色的脸庞俨然是熟睡女……
  • 敢问敢答

    敢问敢答

    本书从录像从录音从回忆中整理出数十万字的“问答”,挑挑捡捡地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大获读者的青睐。用本书敢字来修饰来修饰问答,有点可笑,有点张扬,更有点故意标榜,倘若你一口气或是两口气但绝不会三口气看完这本书时,就会觉得我的这个敢字用得挺恰如其分。
  • 修罗战神

    修罗战神

    加入佣兵团百战成圣,逆天修炼成辉煌战神!,获百年兽魂及上品宝丹凝聚出气海,冲破身体封印得无上功法和武技,三族大会一战成名,废材少年刑决得神秘高人相助
  • 幻月妖狼传

    幻月妖狼传

    【蓬莱岛】作品:妖界重地,幻月山庄,天狼噬月……秉天地灵气而生之妖王,欲称霸天下,终却被封,传说中能相助于他的丑女,也命丧炼妖池……十八年后,妖王与那丑女之子,凭其半妖之身,勇闯六界,叱咤风云……仙界、神界、魔界、妖界、鬼界、人间界……究竟谁主沉浮?人与妖狼的结合,天意难测……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巴菲特最有价值的11种投资智慧

    巴菲特最有价值的11种投资智慧

    沃伦·巴菲特于1930年8月30日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他从小就对数字非常敏感,而且极具投资天赋,十几岁的时候,对股票的敏感程度就超过了他的父亲——一位非常富有经验的股票经济人。19岁时,沃伦·巴菲特遵从父命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后考入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老师——著名投资学理论家本杰明·格雷厄姆。1956年。巴菲特回到家乡创办自己的公司:巴菲特有限公司:1962年,巴菲特与人合伙的公司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有100万美元日疋巴菲特的私人资产。1964年,巴菲特的私有资产已经是400万美元,而此时他掌管的资金已高达2200万美元。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