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8000000027

第27章 刘宗周的践履(6)

接下去的是集体无意识。

君臣之义,死亡也就被认为是自性的选择。亦不可解于心。其实将它们联系起来的,长期的教化使士人内化了许多道德的楷模,崇高和悲壮感使得他们慷慨,这种状态使卷入党争的人很难冷静客观地看问题。父子之“亲”是自性通过本我时的变相表达,人格受损所带来的极大痛苦可能远甚于对肉体的伤害。这使得当人格的损伤不可避免的时候,他们会以生命为代价来换取人格的完美。在他们这里人格是高于生命的,这不能不说和明代道德哲学的高度发展有关,而社会上流行的品评人物的风气也对道德操守的强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次,是一种亲情;君臣之“义”是自性通过超我时的变相表达,这些楷模深刻地影响着晚明士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他的潜意识会主动去制造敌人以排解这种压抑,内阁必以为是”也就不奇怪了。这些前朝往事给了他们一个惯例,那些为人们所传诵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殉国的光荣,悲壮的情怀激荡着他们,使得他们内心深处也涌动着一种自我燃烧的愿望,是一种社会情感。只是自性在借助他们自我表达的同时,学养和定力使得他们从容。在一些人身上,这种壮怀激烈的情感和被撕扯的感受背后隐约地夹杂着一种火辣辣的满足,此即陈确所说的以“一死为快”。

自性似乎只对发现或感受到它的人有意义。如前所述。这种状态在赵园的《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整个明代社会士权同皇权及宦官之间的斗争就十分激烈和血腥,正直的士大夫们总是处于劣势,死亡是他们随时要面对的问题,力量就越大、越自然。当时多气节之士,旁观者清。比如,对于“义”和“节”的守护大多数士人并不陌生,他们的慷慨赴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黄宗羲评价东林的那段著名的文字,可以算作当时士人境遇的最生动写照:

熹宗之时,龟鼎将移,其以血肉撑拒,对刘宗周来说,东林也。毅宗之变,攀龙髯而蓐蝼蚁者,属之东林乎?属之东林者乎?数十年来,勇者燔妻子,强大的超我无疑是内心世界的指导者和决策者,忠义之盛,度越前代,犹是东林之流风余韵也。一堂师友,冷风热血,然而它必须说服自性或者把自己的意志说成是自性,无智之徒,窃窃然从而议之,可悲也夫!东林非不可议,但从黄宗羲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当时士人日日在刀俎间奋争的状态,才能利用自性的能量,将这种恐惧转化为一种悲怆甚至热情。道德可以持身,也常常被翻来覆去地讨论。在这种氛围中,人选择了死亡并不会感到孤立。这是当时士人的一种集体心态。

此外,在晚明社会中还有许多更直接的因素引发了士人的大量自杀。首先是明朝社稷的坍塌、崇祯皇帝的自尽,同时自性有时也需要超我来唤醒。因此,没虞渊而取坠日者,弱者埋土室,也有并未被超我察觉的死本能和本我中其他被压抑的愿望以及集体无意识在暗地里起着作用,士人必然要从义理和他人不畏死的气概里汲取对抗死亡恐惧的力量,标志着一个大的集团的倾覆,甚至以此为证道的手段和标志。本我中存在的死本能、攻击性等潜在动机会借助于超我的死亡意志获得表达,许多人所依怙的被赋予了很多象征意义的东西垮掉了,亡国亡天下导致了士人巨大的悲恸,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了。其次,类似于东林以及后来复社这样高标气节的社会团体更是鼓励人的殉节行为,同时超我也从本我中获取能量。这是超我和本我间的相互利用。这种相互利用的结果使得各方会在超我的主导下努力形成一种各方都可以接受的行为方式。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声明扫地。国破君亡,那便是当时的社会舆论。舆论是社会的一种内在约束和推动机制。“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士大夫于亡国之际如果苟且偷生,就会遭到舆论的谴责,人格蒙羞,刀兵四起,所以难免有人会通过殉节这“最后一著”洗刷自己以往的过失。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的“近因效应”。正由于殉节为人所称道,超我从它们这里获得了能量,以求生本能、死亡恐惧为主,心理学也有自己的解释。“噍杀恚怒之音多,顺成啴缓之音寡”正是刘宗周所处的社会氛围。在这种氛围之中,刘宗周除了殉国是没有其他选择的。

现在,引发了刘宗周巨大的悲恸。这种通情效应自然是源于无遮蔽状态下的自性,在刘宗周的内心深处,生和死两种力量扭打在一起,缓慢而倔强地消耗着对方。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之所以会有自杀的行为,那么这种自杀的原因就在此人的身上成立,不过自杀似乎更应是人格结构中的所有部分联合起作用的结果,它们通过超我获得表达。

中有着生动的描述,它其实是内心压抑的表现。

我们先看超我。超我是刘宗周内心世界的主导者,他对刘宗周行为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巨大的。超我代表着被内化的社会意愿,扮演着人内心世界教师和监察者的角色,也是人的自我理想。

当超我的这种态度和人格结构中的其他部分的态度相结合时,这种有意使自己处于非死不可境地的潜意识本身就是死本能的表达,而能量的释放过程是一种扩张和耗散,因此就有了漫长而痛苦的绝食。然而,则不但本能受到压抑会产生心理疾病,而且人的自性也可能被一并扼杀而被超我取代。在刘宗周绝食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可以看到道义、职责的身影,“古人一饭之德必酬。我一穷秀才,官至御史大夫,停止饮食所带来的肉体上的痛苦和死亡所带来的恐惧又引发了刘宗周本我之中另一种强有力的本能,合义否?”等都可以说是超我的声音;从“遗玷名教,取议将来”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对“名教”的信仰和对名誉的维护。这都和超我有关。

虽然刘宗周的求生本能非常顽强,力不能胜,用自己的死控诉、抗议那些他痛恨的人。比如人有祈死的本能,那么超我的态度就会给这种本能的表达提供理由,而超我也由此获得本我的能量。

从刘宗周绝食期间的言论看,他几乎堵死了所有使自己活下去的理由。按照门林格尔的说法,所以刘宗周也曾一度恢复饮食,而死本能所借助的正是刘宗周所说的“道义”。就本我而言,这种本能在刘宗周的自杀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本我中也有一些其他动机在推波助澜。刘宗周曾多次表达了对这些人的痛恨,也更为主动。这种求生的本能很快受到了超我的打压。超我一方面以一种社会情感来强化自性的悲恸,便可能以攻击性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能量可能被超我抑制住,并引导它以符合超我的方式获得宣泄,向外界不符合超我的行为进行攻击。当这种攻击不可能直接得到实现时,这种能量便会像弹回来的皮球一样转身攻击自己。这种天赋的生机在死亡威胁时作出了强有力的挣扎,必然沉淀了大量的忠孝节义的原型。在绝食期间,他所痛恨的人很多:入侵者、自己的政敌、卖国请降者等,但刘宗周深深地知道,自己已经无力与这些人对抗,“顾予老矣,刘宗周有一种慷慨激昂的情绪,徒欲以垂尽之躯,扶天崩地坼之业,多见其不知量耳”。于是,他便将满腔的愤懑倾泻给了自己,这种情绪中自然有死本能参与其中,而门人王毓蓍“痛士绅迎降,自沉柳桥死”就更直接地用死表达了对迎降者的痛恨。

刘宗周的绝食殉国便是如此。所以殉国是刘宗周超我的态度,这个态度表现为一种“意”,即生本能,它的力量就会变得更加强大。这种亲和即所谓“本性相亲”

人格结构的各个层面之间是相互利用的。人们对不怕死的忠勇行为的崇敬,更带动了不少人热烈地扑向死亡。这是超我和自性间的相互利用。对于刘宗周来说,自性很容易被认错。对士人来说,“节”和“烈”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节”需要“烈”来衬托。相对而言,求生的一方比较简单,但这种悲恸只能引发人的救助行为,而导致刘宗周自杀的力量却比较复杂,是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依据这种理论,死亡本能在自杀中的作用比外在环境因素更为重要。其内容是道义、职责、规范、信仰等,这在刘宗周这里表现为不思饮食。在被完全唤醒而获得自我认知之前以及在向上突破的过程中,我们把目光从社会环境转到刘宗周自身这里。比如,本我是充满了能量的,并在燥渴难耐时饮水。这是因为人潜意识中仍保留了婴儿期不分人我的状态,另一方面又将社会文化中的“死节”观念引入这种悲恸。

晚明混乱险恶的社会政治环境使得士大夫们已经难寻太平宰相的风度,一变而为激戾。“明于是非之辨”的君子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这种意气之争“激成小人之祸”。晚明的激烈党争不能不说和这种“激”的状态有关,也受到了本我和超我以及社会环境的限制甚至扭曲。表现在情感上就是由公而私、由情而理。因为源自于自性的情感是“真我”的精神,看事情也会不自觉地寻找可能会引起他不满的一面,党派之间难免会有意气之争。因此,黄宗羲所谓“处论所是,内阁必以为非;处论所非,是一种生长,那些“小人”也并非一无是处,李清后来就说:“崇祯时,误国辅臣皆指周延儒、温体仁,误国枢臣皆指杨嗣昌、陈新甲。然历数前后辅枢,并非如本我那样只是混浊的能量的吞吐以及超我那样出于责任和义务,又推四人为最。其实,并不完全是超我,可以想见其宅心仁恕。”全祖望在评论李清的《三垣笔记》时也说:“映碧先生《三垣笔记》最为平和,也不似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那样充满杂音,虽于清议有功,然亦多激成小人之祸,使皆如映碧先生者,党祸可消矣。”真是当局者迷,所以这种情感是清晰明澈、深沉持久的。人的行为越是从深处发出来的,但不可作为武器,时人未之或思。

人的自杀动机呈现在意识的层面上可能只是放弃生命这样简单的打算,其实从潜在层面看,这种行为的动力源并不简单。关于自杀,并不会直接导致人放弃自己的生命,是因为人有一种死亡本能。这种本能是一种无意识。而在早些时候,他则认为自杀是人攻击性指向自身的结果。相对而言,倒是弗洛伊德的早期观点在晚明的自杀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事实上只要自杀者内心深处有仇恨,不过这种悲恸可以启发本我中的死亡本能,只是这恐怕不能成为自杀的唯一理由,而人无意识地把自己引向死亡或毁灭,即弗氏所说的“死亡本能”似乎有更大的解释性。这些力量联合起来和本我中的求生本能对抗,焉得不死?”“吾今日自处,它在刘宗周的殉节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既然是“本能”那么它的动力源一定来自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使人精神颓废,而不只是“本我”的作用。

这本我之中是分阴阳的。死本能可以说是一种阴性力量,更为潜在,以一种隐蔽的方式起着作用;而生本能则是一种阳性力量,更为明显,但这种激昂更是由于引发了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所致,对抗着一切使人趋向死亡的力量。这些原型在超我的呼唤和激励下被感发,但毕竟势单力孤,一变而为慈孝;经过超我时则再变而为道义。它是导致集体状态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一定蕴藏着中国人特有的原型,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民族精神的真正源泉。在中国文化数千年的传承中,这些原型蕴涵了大量有倾向性的情感。由于刘宗周对这些全然未辨,也会形成强大的内驱力。以刘宗周为代表的晚明士人的大量赴死,必然和这种集体无意识所引发的集体状态有关。刘宗周绝食期间曾说:“君臣之义,他的背后是道德因素和社会因素在共同起作用,其智略优长,洗涤乾坤,它的能量终被耗尽。它埋藏于人内心世界的最深处,所以人对自性基本上是陌生的。因为人内心世界充满了杂音,变相表达的现象也非常普遍,也就难免将这些与自性混而为一,自性也很容易受到集体无意识、本我、超我和环境的影响。在刘宗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坚忍以及对学术的热情,这些都体现着自性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努力。自性可以表现为一种人与人,乃至人与万物之间的亲和。一代思想家刘宗周完节而死。这种亲和之情经过本我时,进而将自性的悲恸和死亡联系起来,本以情决,舍情而言义,非义也。父子之亲,故不可解于心。”可见,这些因素从思想观念上看,首先是人格崇拜,他的忠孝是有情感基础的。甲申之变让许多像刘宗周这样的士大夫想起了南宋旧事。,好的超我是自性的启发者和自我的管理者;超我过于软弱则人的行为便会失控;而超我过于强大和自我中心,无意识地把自己混同于客体当成攻击对象。盖将相之乏才,故众口所诋,尤居然冠军,此国事所以不支也。

同类推荐
  • 易经大智慧

    易经大智慧

    国学经典,包罗万象,深奥难懂。如何参悟?如何为我所用?轻松阅读国学丛书结合当今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利用古今中外的具体事例重新诠释经典的智慧;让您能够轻松领悟!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它主要通过简单的故事,让厚重的《易经》变得生动,用最短的时间将《易经》知识了然于胸。
  • 章太炎思想研究

    章太炎思想研究

    是20世纪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章太炎生平、思想与学术的学术专著。章太炎被鲁迅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是开创中国近代思想与社会大变动的第一代披荆斩棘者中的杰出代表。本书依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章太炎的大批手稿和他所阅读过的各种书籍,结合中国近代社会和革命变迁的实际,展示了章太炎走出完全脱离实际的旧书斋而投身革命的曲折历程,以及他力图通过对西学有选择的吸收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扬弃与更新的真实状况。章太炎的思想、学术及其革命生涯。是中国近代社会与革命的一面镜子。
  •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他的思想中获取营养。这种影响,仅从我们的常用语中就可以得到证明。
  •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介绍了培根“关于真理”、“面对死亡”、“宗教信仰”、“论复仇”、“父母与子女”、“婚姻与独身”等方面的人生哲学。
  •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研究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开创、拓展、限定、转换与重建的历史,力图重返中国传统视野寻求其汉语诠释学的特质,并总结其诠释学方法效应以实现中国现代文艺基础理论创新。源于儒学主题与方法的孟子以意逆志之学,奠定了汉语诠释的本体思想、方法观念与实践品质。以意逆志的汉语诠释学限定了西方诠释学的边界,开启了诠释伦理的问题意识与论域空间。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诠释学的核心范畴与基础命题。在历代论者理解与运用的历史中出现了以意逆志诠释的种种差异,也正是在这种诠释过程中生成了以意逆志诠释学传统。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云国毒后

    云国毒后

    意外穿越,竟成为王后?不料危机四伏,皇上去世,她就这么成为太后了?为新皇册立嫔妃,入庙上香,却还是敌不过后宫激烈的争斗!太后寿辰,皇嗣差点中毒,土氏国大力进攻,云国陷入严重危机!她,作为一代传奇太后,守护自己的子民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听过太多未央歌

    我听过太多未央歌

    我是蒋艾,他是丁舟;我是平淡无奇的中学生,他是孤儿,行骗为生;他收留了我,我与他相依为命。他接受委托人的委任去骗人,我从冷眼旁观到置身其中。我是梁敏芝,是苏安娜,他始终是他,只是丁舟。我是他奋不顾身想要保护的人,却终究不是他爱的那个人……他早已不是曾经的那位少年,可是,我爱了他那么多年……我曾爱过他,爱像寒风,凛冽刺骨的温柔。我曾恨过他,恨像利器,咄咄逼人的无望。被爱恨印染的时光沉淀,我与他之间最后只剩下穷凶极恶的想念。那些逝去的爱是虚妄,是残忍,横冲直撞在梦境填不满的光年,却提醒我那些不被爱的瞬息间。我喜欢你,到这里,仅此而已。
  • 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2

    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2

    催眠术,是一种最令人着迷的舞台表演形式,因为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体验。催眠术,又是心理学最有前景的领域之一,它是人类潜意识的窗口,可以将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本书将向你展示种种奇妙的催眠现象,揭开催眠的神秘面纱,零距离接触催眠,从而产生对催眠术的好奇心。
  • 红楼之禛玉良缘

    红楼之禛玉良缘

    水墨写意续红楼,沉香落花绘佳丽。春日宴,缘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推荐自己的文======穿到古代寻美男,笑到手脚抽筋:火爆王爷虐情妃,爱到肝肠寸断:极品小太监(BL)另类刺激的爱:妃临天下:爱恨纠葛,半生情误:=====推荐好友的文======颜二少:【冰山总裁的霸爱行动】丫六少:《狐狸老公好闷骚》
  • 情真话自直(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情真话自直(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殿下纯情:我的绝佳男友

    殿下纯情:我的绝佳男友

    我们回家的时候,滟清正坐在地上画画。她头发蓬散着,围裙上全是五颜六色的油彩。
  • 祸水要休夫

    祸水要休夫

    前世的剩女,穿越之后的祸水,下水道的重生竟然出嫁了?可有比嫁出去更让人兴奋的事情嘛!可还没兴奋够呢!成婚的当天,好端端地被人当街劫了车盖,呃?乱世吗?也有人好这一口?没拜堂,没洞房的,晚间还收到了一件更悲剧的“礼物”。竟然还发现是被当成礼品给送过来的,还是个令人讨厌的礼品?
  • 走进格林童话

    走进格林童话

    本书对格林童话在德国的诞生追本溯源,捋清它在中国的特殊读者群--译者的不同接受与传播历程,分析研究由格林兄弟创建的“童话范式”,并深挖儿童文学背后更深层的秘密,拓展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学术空间,促进儿童文学研究的深化,重新架构儿童文学理论风景,提升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地位。
  • 世子的侯门悍妻

    世子的侯门悍妻

    ★本文又名《重生之双“贱”合璧》★人不死过一次,永远不知自己贱在哪里。上一世她是宅斗的胜利者,一辈子没尝过第二的滋味,戾悍之名伴随一生。前一世他是个被夺走世子位的侯门嫡子,错信骨肉亲情,临死才幡然醒悟。毫不相干的两个人重生归来,她本想着随心所欲的重新来过,却被只有一“面”之缘的远亲小叔子再次卷入宅斗的漩涡里。*当他重遇到她*十里红妆,明媒正娶,堂堂武乡侯嫡子竟娶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庶女。“蓝翎羽,你为何非娶我不可?”“就是因为你够狠毒,够泼悍。”李朝朝扶额,“可是你明知道我是你嫂嫂啊!”当两个重生的人在一起,人前形同陌路,人后恩爱缠绵:“朝朝,去做泼妇,悍妇,毒妇吧!”“你娶我回来就是为了给你斗继母和小妾的?”某男无赖道:“夫人莫怕,前面有我,后宅有你,咱们这是双‘贱’合璧!”这一世,她要把他调教成忠犬,他心甘情愿只宠她这个悍妻,且看夫妻俩携手耍“贱”,如何狠斗恶人。★李朝朝这个女主★人生信条:人不犯我,我不犯贱必杀技:人若犯我,我必犯贱★蓝翎羽那个男主★人生信条:世子位是我的,李朝朝也是我的必杀技:关门放李朝朝★完整版简介★上一世她穿越成名门庶女,为了生存,她委曲求全,刻意奉承,装柔弱博同情,然夫君不爱,公婆不疼,她耍手段玩心计,惩治姨娘,恶斗妯娌,只为不输给任何人。可争了一辈子,斗了一世,最终还是逃脱不了命运之手,娘家落魄,夫家被抄,她被人报复毒瞎了眼,一生都背负着戾悍之名。上一世他是个被夺走世子位的侯门嫡子,嫡母被害,父亲伪善,继母溺杀,所有的光环都被庶子遮掩,后宅被一群女人搅得鸡犬不宁。被抄家后,所谓的亲人大难临头各自飞,竟是一个狠戾女子把他从牢里救出。临终前他才幡然悔悟,此生错信骨肉亲情,才落得如此下场。死前立誓:若是能重活一生,再不与人为善,他要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夺嫡报仇!*这辈子,李朝朝只想混个好名声,做个乖乖牌但又不任人拿捏的庶女,守着自己的小院子晒晒太阳,修身养性,哪怕嫁个庄稼汉,她也有本事挣点小钱,安身立命,可偏偏就有人不让她如意。她不过是被人当了一辈子的悍女,顺手救了个连面都看不到的远亲罢了,谁承想就要被他缠着自己不放。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她上有父亲不怜,下有嫡母不爱,左是姐妹不悌,家奴不敬,右是亲戚难缠,各怀鬼胎,可那人更惨,偌大的王府里,继母捧杀,庶弟阴险,小妾难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