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7900000040

第40章 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的变动(5)

(2)翌日,王其令右旅暨左旅□见方,不雉众。(《屯南》2328)

上引(1)为第一期卜辞,(2)为第三期卜辞。武丁时期的旅以万计,则每旅人数不会太多。康丁时期,旅分为“右旅”、“左旅”,从师分右、中、左的情况看,还当有“中旅”,但迄今在卜辞中尚未见此称,可能是以“王旅”(《合集》5823、《屯南》2064)代之的。

春秋时期,晋楚鄢陵之战时,苗贲皇言于晋侯曰:“楚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左传》成公十六年)此“王族”为“中军”,则商代的“王旅”也可能即“中旅”。(2)辞的“见方”为方国名,辞问王若令右旅和左旅进击见方,会不会损伤“众”。还有两条卜辞说“王其众合右旅”(《屯南》2350)、“右旅不雉王(?)众”(《屯南》2064),可见族众当为旅的主要成员。下面两条卜辞里的旅也应当是与战事有关的:

(1)丁丑王卜贞,其振旅,延过于盂,往来亡灾。王占曰:吉。在九月。(《合集》36426)

(2)庚辰王卜在□贞,今日其逆旅以执于东单亡灾。(《合集》36475)这两例都是第五期卜辞。古代的“振旅”意为整顿部队,教习阵法。

《尚书·大禹谟》:“班师振旅。”伪孔传:“兵入曰振旅,言整众。”《周礼·大司马》载有“教振旅”演习阵法的具体情况,郑玄注曰:“凡师出曰治兵,入曰振旅。”(1)辞卜问路过盂地时振旅练兵有无灾害。甲骨文逆字多有迎接之义。“逆旅”即迎接班师之旅。春秋时代逆旅用为客舍之义,应是商周时代逆旅意义的引申。(2)辞卜问该日在东单迎接执俘以献之旅是否有灾。这两例也说明旅是商代的军事建制单位。

行。甲骨文“行”字作十字街道形状,在卜辞中除作人名和作动词行走之外,还指一种军队建制。如:

(1)辛未卜行贞,其乎永行,又遘。(《合集》23671)

(2)廪行用羌。(《合集》27978)

(3)贞,非行,不雉众,用。(《合集》26887)

(4)贞,弜用非,行用。羌人于之,不雉人。(《合集》26896)(5)戊义行用,遘羌方,又(有)。

弜用义行弗遘方。(《合集》27979)

上引(1)为第二期卜辞,余属第三期。上引所有卜辞里“行”前一字均为族名或地名,称某行即指某族或某地之军行。“行”之为军队建制,盖由行军行列取义。上引(3)、(4)两辞意义可能是有联系的,卜问是用“非行”或是另外某“行”,才能打败羌人而又不伤害众人。这两条卜辞表明,组成“行”的,既有族众,也有某地之人。

商代是否有右、中、左三行之制,今难确考,然卜辞有“王行”

之称(《战后平津所获甲骨集》30·10)。盖商代已有王所直辖之行与某族、某地之行的区别,已开后世军行制之先河。行与师、旅的区别,可能在于行纯是步卒,而师、旅为步卒、车骑的混合编制。

戍。晚商前期卜辞里已有戍字出现,但数量很少,戍字的大量使用和作为一种军队建制是康丁及其以后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商代戍有右、中、左之分。卜辞载:

癸酉卜,戍伐右牧禽启人方,戍又。

〔右戍又〕。

中戍又。

左戍又。

右戍不雉众。

中戍不雉众。

左戍不雉众。(《屯南》2320)

这是康丁时期的卜辞。辞中的“右牧禽”又见于《合集》35345片,指任“右牧”官职的名禽者。这几条卜辞问以右牧禽为先锋讨伐人方的时候,是右戍还是中戍抑或左戍能够歼灭敌人,还问在战争中是右戍还是中戍抑或左戍之众不被夷伤。这几条卜辞还表明族众是戍的成员。还有一条康丁时期的卜辞说“五族戍弗雉王〔众〕”(《合集》26880),戍的成员即指王族的族众。卜辞中的“戍”后往往带有族名或地名,其意义当指某族或某地之戍。如:

(1)戍中往又。

戍□往又。(《合集》27975)

(2)戍咏其遘戎。(《合集》28038)

(3)戍派令,王弗每(晦)。(《屯南》1008)

上引均康丁时期的卜辞。在卜辞中戍可以作动词,表示前往戍守某地。上引三例虽然也可如是解,但却没有将戍后一字解为族名或地名显得通畅。由于卜辞里人名、族名、地名往往合为一,所以戍某既是某族之戍,又是某族酋长统领之戍。戍和师、族一样,应当既是军队建制单位,又是军队职官名称。因此,戍某也可以理解为名某之任戍职者。商代金文中记载有“戍嗣子”和“戍”①,他们都曾亲受商王赏赐,或二十朋或一朋,并作鼎纪念。旧说或以为戍是国名,证之以卜辞所记,此说不妥。戍为军队建制单位,有时似以某“行”之人全部移来为戍,卜辞谓“戍义行用”(《合集》27975),即指“义行”全部为戍。1959年在安阳后冈发现一殉葬圆坑,共殉青年和少数中年男性25人,居中者随葬有《戍嗣子鼎》。古代文献上有“二十五人为行”(《左传》隐公十一年杜注)之说,卜辞又有某“行”

为戍的记载,所以此圆坑所殉葬者可能为一戍之人。

马。在古代军队建制中,马队是速度很快、战斗力甚强的力量。

《世本·作篇》谓“相土作乘马”,可见殷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马匹的使用。商王朝的马队大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归诸部族,称为“族马”(《合集》5728)、“三族马”(《合集》34136);另一部分则由商王朝直接掌握。称为“多马”、“戍马”等。如:

(1)乎多马逐鹿获。(《合集》5775)

(2)癸巳卜宾贞,多马遘戎。(《合集》5715)

(3)戍马乎暨往。(《合集》27966)

上引(3)为第三期卜辞,余为第一期卜辞。统率“多马”的职官当即“多马亚”(《合集》5710);统率“戍马”的可能称为“马小臣”。卜辞中单称马者应指包括骑手在内的马队。如:

(1)丙申卜贞,戎马,左、右、中人三百。六月。(《合集》5825)

(2)马翌日丁先,戊。王嚣从,不雨。(《屯南》8)上引(1)为第一期卜辞,(2)为第三期。从(1)辞可以看到马队和师、旅、戍等一样也有左、中、右的区别,称“人三百”即指骑手三百,每“马”编制盖为百人百马。有一条卜辞说“三十马允其执羌”(《合集》500),武丁时期常以大量兵力讨伐羌方,因此不应当只以三十名骑手伐羌,而应当是以三十支马队一起伐羌,则已有三千名骑手。如此计算,或当近于实际。第三期卜辞屡见“先马”

之称。(2)辞亦此意,指以马队为先导。

射。卜辞中的有些“射”可能指由射手组成的军队单位,如:

(1)登射三百。(《合集》698)

(2)勿令禽以三百射。(《合集》5769)

(3)贞。翌己未多射暨先……(《合集》5734)

(4)乙亥贞,令辰新射于蕲。(《合集》32996)

上引(4)为第四期卜辞,余为第一期。“射三百”和“三百射”疑皆为由三百名射手组成的一支军队。当然也可以推测他们是战车上或马匹上的三百名射手,但此推测在卜辞中现今还找不到证据。(3)辞盖谓令多射和先族之众作某项事情。(4)辞的“新射”当指新的射手。“多射”、“新射”和“三百射”都是不同名称的射手军事组织。卜辞里有某“以射”的记载,如“吴以射”(《合集》5763)、“宁以射”(《甲编》3656)等,可见商王朝的“射”是由诸族送诣的射手所组成。

商王朝的军队建制主要有师、族、戍、行、马、射等几种。除此之外,在战争中还常以“登人”、“以众”等方式召集诸族民众参加,有时还以族为单位召集其参加,卜辞有“令五族戍伐羌方”(《合集》28053)、“三族,王其令追召方”(《合集》32815)等记载,说明诸部族既是基层的生产单位,又是基层的军事单位。

三、贡赋制度

我国古代文献涉及殷代贡赋制度,而且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孟子的一段话,谓“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孟子·滕文公上》)。

孟老夫子关于贡、助、彻的说法过于简略,其微言大义很难索解清楚。殷代贡赋制度具有多样性,商王朝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赋税制度,虽然“助”是最主要的方式,但仅用“助”法一项却又很难完全概括之。

商王朝的政治区域大致可以分为内服和外服两部分,即商王朝的直辖区域和方国诸侯等控制的区域。外服和内服对商王朝的贡赋情况有所不同。就外服而言,主要有以下几项:

参与征伐。商王朝对外征伐的时候,外服要出兵助战。如:

(1)贞今……比仓侯虎伐髳方受(有)又。(《合集》6553)

(2)贞,王令帚(妇)好比侯告伐夷。(《合集》6480)

(3)贞,王比兴方伐下危。(《合集》6530)

(4)丁卯王卜贞……余其从多田(甸)于多白(伯)正(征)盂方白(伯)炎……(《合集》36511)

上引(4)为第五期卜辞,余为第一期。例中的“仓侯虎”、“侯告”、“兴方”、“多田(甸)”和“多白(伯)”均为外服势力,它们的出兵助战和后世的军赋并不一样。诸方国以及侯、甸等的出兵助战,只以它们跟商王朝的友善与敌对、亲密与疏远为准,并不计出兵数量之多寡,商王朝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加以管理,所体现的主要是外服势力与商王朝的联盟关系,而不是如同后世君臣之间那样的统辖关系。

贡献牲畜。外服势力的这项贡纳,无一定数量,也无一定期限,可能只是一种表示友善的象征。如:

(1)乙亥卜争贞,危方以牛自上甲。一月。(《合集》10084)(2)贞,侯以骨刍,允以。(《合集》98)(3)……以御方……春登马。(《合集》6759)

上引均为第一期卜辞。(1)辞问是否用危方送来的牛祭祀自上甲开始的诸先王。(2)辞的刍读畜,骨为地名,问侯是否送来骨地之牲畜。(3)辞的“御方”当即《逸周书·世俘》“太公望命御方来”之御方,这条卜辞大意是令御方于今春征集马匹以奉献。还有一条卜辞说“在宁田黄又赤马”(《合集》28196),指在宁地之田(甸)名黄者进献赤马。

奉献战俘。外服向商王朝奉献的战俘主要是羌人。如:

(1)壬寅卜贞,兴方以羌用自上甲至下乙。(《合集》270)(2)丁丑卜,在义田(甸)来执羌,王其升于……大乙、祖乙又正。(《屯南》2179)(3)辛巳贞,犬侯以羌其用自……(《屯南》2293)上引三例依次为第一、三、四期卜辞。这些送到商王朝的羌俘主要用于祭祀,也有少量用于田猎,卜辞中就有“乎多羌逐兔获”(《合集》154)的记载。

开采矿石。卜辞所载为商王朝开采矿石者主要为多子族和某侯。如:

(1)己卯卜贞,令多子族比犬侯凿周(琱)古王事。五月。(《合集》6812)(2)贞,令多子族暨犬侯凿周(琱)古王事。(《合集》6813)(3)……贞,令比仓侯凿周(琱)。(《合集》6816)上引均为第一期卜辞。“凿周(琱)”旧多以为“璞周”。指讨伐周方国。其实两者无涉,而应当是开采矿石的意思。除了犬侯、仓侯以外,卜辞所记参加“凿周(琱)”的还有“上□侯”(《合集》6819)。

它们的居地当距“凿周(琱)”处不远。

田猎放牧。卜辞谓:

(1)戊寅卜,乎侯田……(《合集》10559)

(2)戊戌贞,左牧于片,伊侯古鄙。……中牧于义,伊侯古鄙。(《合集》32982)(3)壬戌卜争贞,中令曼田于先侯。十月。(《合集》10923)上引(2)为第四期卜辞,余为第一期。(2)辞的片、义属于伊侯名古者之边鄙地区。商王朝派人到这两个地区放牧,可能是与伊侯共同进行的。至少是伊侯协助进行的。(1)、(3)两辞的“田”当指田猎。

总之,外服对于殷王朝的贡赋主要有上述五项。其中最主要的是参与征伐和奉献战俘两项,它们在卜辞中的记载数量多,涉及的面比较广。由此可见,外服对于殷王朝的贡赋主要是军事联盟的反映。在这个联盟里,侯、甸、男、卫等与殷王朝关系密切,而诸方国则稍逊一筹。外服对于殷王朝虽然贡纳—些牲畜,提供一些劳力,但数量甚微。就卜辞记载看,还不能说殷王朝与外服有了密切的经济联系。外服不贡纳龟甲、珠宝等财物,也不提供劳力为殷王朝耕种田地、修筑城邑等,而主要在政治、军事方面双方保持一定关系,其贡赋正是以此为目标的。

商王朝的内服,按照《尚书·酒诰》的说法有“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君奭》则概括为“百姓王人”,《盂鼎》铭文说是“殷正百辟”。内服即商王朝直辖区域的诸部族,它们的贡赋主要有以下几项:

耕种王室田地。殷王室拥有大量直属田地,卜辞称其为“我田” (《合集》9750)、“我西鄙田”(《合集》6057)等。商王朝很关心这些田地的收成,仅问“我受年”、“我受黍年”、“我受稻年”之类的卜辞就有二百多条。这些田地的农作主要依靠诸部族的民众,如:

(1)癸巳卜宾贞,令众人□入羌方垦田。(《合集》6)(2)戊子卜宾贞,令犬延族垦田于□。(《合集》9479)这是关于征集劳力垦田的记载。劳作者是众人和犬延族。又如:

(1)己亥卜贞,藉不丧众。(《合集》61)

(2)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合集》1)

这是备耕翻地的记载,劳作者也是族众。又如:

(1)戊寅卜宾贞,王住以众黍于囧。(《合集》10)(2)壬戌卜贞,乎□斝黍。(《合集》9544)这是关于播种庄稼的记载。(2)辞的黍字前两字应当是两个族名。又如:

(1)丙申卜争贞,令逆肖田受年。(《合集》9575)

(2)辛未卜争贞,曰众人……尊田受……(《合集》9)这是关于田间管理的记载。(1)辞的“逆”在卜辞中曾作人名。当即逆族之长。这里的“逆”可指逆族而言。又如:

(1)甲子卜,弜刈黍。(《合集》9563)

(2)贞,乎帚(妇)妌采黍。(《合集》2734)

这是关于农田收获的记载。弜在卜辞中习见,是与商王朝关系密切的一个族。(1)辞谓是否以这个族刈黍。(2)辞盖问是否令妇妌族人采黍。

总之,王室田地的农作,从垦田直至刈获,主要是由殷王朝的族众来进行的。其特点是以族为单位参与王室田地的农作,后代那种以户为单位向国家提供力役而农作的情况在殷代尚未出现。《穀梁传》宣公十五年说:“古者什一,藉而不税。”殷代诸部族为殷王朝提供的劳役非必为“什一”的比例,但谓其“藉而不税”则是可以的,因为殷王室耕种田地的情况正是如此。

兵赋。诸部族的族众是商王朝对外征伐的主要力量。商王朝对族众采取命令征发的形式,这和对外服所采取的联合形式已有很大不同,卜辞中习见的“登人”、“以众”等记载就是明证。此外,还有许多征发是以族为单位进行的,如:

(1)乙巳卜,令弜暨雀伐羌〔方亡〕祸。(《合集》20399)(2)丁未卜宾贞,勿令禽伐方弗其受(有)又。(《合集》6297)上引均为第一期卜辞,问弜、雀、禽等族是否命其外出讨伐。除了这类具体指明族称的卜辞以外,还有命“三族”(《合集》32815)、“五族”(《合集》28053)、“王族”(《屯南》190)、“多子族”(《合集》34133)等参加征伐或戍守的记载。总之,在殷代,特别是其前期,诸部族的兵赋乃是商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

赋纳人员。除了耕种王室田地和出兵赋以外,诸族还要奉献人员归商王朝直接统辖。这些人员的社会地位较低,在卜辞中称为“人”或“臣”。如:

(1)己丑卜宾贞,翌庚寅令入戈人。(《合集》8398)(2)登奠臣。(《合集》635反面)这两例都是第一期卜辞。(1)辞问是否令戈族赋纳人员。(2)辞说要征取奠族之臣。这些“人”和“臣”要担负田猎、征伐、放牧、驾车等各种劳役。他们受到沉重压迫,因此有逃亡者(《合集》641)。另外,卜辞中还有不少“取徒”(《合集》839)、“取射”(《合集》5756)、“以射”(《合集》5764)等的记载,可见奉献徒和射手也是诸族赋纳人员的一种形式。

赋纳牲畜。商王朝频繁的祭祀和对外征伐都需要大量牲畜,诸族的赋纳应是其主要来源。如:

(1)……戌卜贞,禽见(献)百牛,□用自上示。(《合集》102)

(2)丁巳卜争贞,乎取何刍(畜)。(《合集》113)上引均为第一期卜辞。(1)辞问禽族所献的百牛是否用于祭祀上示。(2)辞问是否征取何族之畜。有些卜辞只是笼统地说“乎取生刍(畜)、鸟”(《合集》8798)、“乎取牛”(《合集》8808)等,所征取的对象也应当是诸族。

赋纳卜甲、卜骨。商王朝由于经常占卜的需要,因此需卜甲、卜骨甚多。殷墟出土甲骨的甲桥、甲尾、骨臼和骨面等部位的记事刻辞多说明甲骨来源。如龟甲刻辞:

(1)雀入二百五十。(《合集》1868)

同类推荐
  • 蛮书

    蛮书

    中国唐代记述云南地方及民族史的著作。亦名《云南志》、《云南记》、《南夷志》、《云南史记》。唐樊绰撰。全书10卷,记载云南自然地理、城镇、交通、里程、物产,特别是对南诏历史、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云南各民族的生活习俗,作了系统的阐述,是唐代有关云南的专著及研究唐代西南民族历史最重要的著作。
  • 隔墙有耳:中国历史中的告密往事

    隔墙有耳:中国历史中的告密往事

    多年以来,支撑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教化体系,在道德价值上是不主张非正义告发的,但只要有专制政治存在,统治者就鼓励告密。整个封建王朝,从秦到清,告密始终贯穿其中,成为帝制历史的一个带有污垢的眉批,而告密者就是那块污垢。这块污垢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实超乎我们想象。它不仅介入你的私生活,而且还要控制你的灵魂。中国古代的告密史就是一部统治者控制他人灵魂的历史。而各个时代的告密者们,各显其能,通过告密这种见不得人的伎俩,改变历史者有之,遗臭万年者有之,飞黄腾达者有之,他们或成功或失败,或可气或可悲,无非都是专制统治下的一枚棋子。
  • 大元王朝4

    大元王朝4

    本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详细解读了元朝的历史,使成吉思汗、忽必烈、元顺帝、耶律楚材等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今人的面前;将蒙古军西征、丘处机与成吉思汗以及蒙元历史上的各种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对于今人正确认识元朝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烟雨红颜

    烟雨红颜

    本书主要是从女性的角度,对中国历史上100位女性的爱情、命运的大致勾勒和简单评介。书中的人物大多为人耳熟能详,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这100位女性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对历史走向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文字晓畅,幽默活泼;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古人的命运和爱情,给人以启迪,视角独特。
  • 大唐王朝2

    大唐王朝2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辉煌壮丽的时代。在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中,历史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推进,并且呈现出波浪式的前进轨迹,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家强大的唐朝是一个公认的高潮时代。唐朝是古代重要的盛世,不但在经济、文化方面的成就光辉夺目,而且在对外关系的发展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凤谋

    凤谋

    玉儿:阿咧?重生了!刘骜:给我当太子妃!玉儿:阿咧?不行,不行,人家还木有适应古代人的生活!刘骜:给我当皇后!玉儿:阿咧?不行,不行,我不要每天都被一群八卦女围攻。再说,再说,人家不喜欢你这个微胖界的太子,人家喜欢的是小~正~太哟!刘骜:跟我去私奔!玉儿:阿咧?……(瞬间被绑手绑脚,臭抹布塞嘴侍候)刘骜:阿了个咧的,直接扛走,哼哼……******************************************************************感谢寒号彥大大之前送的应急封,感谢安雅star大大做的现在的这个封面,十分稀饭!
  • 感恩做人 负责做事

    感恩做人 负责做事

    提升职业精神的经典读本,铸就负责态度的行动指南。 最大的人生智慧就是感恩做人,最强的工作能力就是负责做事。唯有在感恩做人、负责做事的过程中,才能获得事业的满足、成功的喜悦,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才能体会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智慧。
  • 凤命天子

    凤命天子

    我的名字是风舞阳,是云国首富风家三公子,是神秘的心缘宗的掌门继承人,是江湖中鼎鼎大名的五楼的主人,是传说中的人物红翊!我的目标是……抱着我的美人,吃掉整个武林和江山!可是最近发现这个梦想越来越远去了……首先我的美人不爱我,只爱我的大师兄;其次我的大师兄不爱她,却是武林第一大公敌,一统邪教组织与我的正道小弟们抗衡着;另外,我的身为太子的青梅竹马柳焱星虎视眈眈时刻准备吞下我要的江山……呜呜,我可不想把我的美人,武林和江山拱手相送呀……咦?大师兄,焱星你们看着我干什么?什么?!你们要的不是这些?那你们要什么……不会吧……你们要的居然是……惊愕!……汗!……可是我只有一个呀,总不能分成两半吧,你们先去商量商量哦,乖啊……我就先溜啦……呜呜!怎么又被逮着了……
  • 心理罪教化场

    心理罪教化场

    他,在教师节里亲手杀死女友的班主任,为何又在方木出庭作证,力求免死的情况下突然越狱?他,收养了多名弃儿,为何又时常面对一个孩子的遗像黯然神伤?深邃的地下迷宫里,被电击致死的男子;商场里高悬的玩具熊忽然滴下血水;被阉割的男尸怀抱衣着完整的“女童”……他们是一群受伤的试验品,还是凶残的变态杀手?古老的戏剧,是救赎的良药,还是魔鬼的仪式?方木再次被卷入杀戮的漩涡中,是职责所在,还是身不由己?历经磨难的方木最终会遵从乔老师的遗愿做一名警察,还是从此归于平凡?如果有机会改变别人的命运,你会怎么做?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错宠天价妻

    错宠天价妻

    【小心!极品男VS彪悍女】在公司,他是手段狠辣的冷总裁。在豪宅,他是魅惑邪肆的坏少爷。却被某女泼了红酒,高傲拒绝,“一千万?你还不够资格买我!”又被某女踹了命根,鄙夷嘲笑,“你不过是个连自己都管不住的家伙!”☆;【hold住!此处有小虐】从来只有他玩剩的,没有得不到的,她也不例外!宠溺、纠缠,当她为爱心动,他却因恨变脸,“谁,动过你?”却不知,那夜是他!囚禁、折磨,当她为恨心死,他却因爱疯狂,“恨也好,爱也罢,此生你都只能站在我身边!”却难料,宠妻上天。推荐大气古言新坑:☆????;【片段一】“三少,苏家大少约少奶奶……”“宰了!”“方子诺纠缠少奶奶……”“阉了!”“池少骚扰少奶奶……”“废了!”“三少,那可是你兄弟……”萧野铭抬眉,“那就,扔粪坑吧!”【片段二】办公室,“总裁,不好了!夫人把那些价值千万的古董,全砸了,一件不剩!”萧野铭头未抬,“既然她喜欢,再去弄一堆回来!”
  • 妃笑天下:双魂舞

    妃笑天下:双魂舞

    她,为人她,为魂她,生性懦弱,病若西施,一颦一笑只叫世间美人卷珠帘她,作风果决,心狠手辣,一颦一笑却只叫阴谋诡计碟中谍当,她为她无能的相府五小姐便开始独占鳌头因其笑里藏刀的手段横扫整个相府上下宁惹阎王,莫惹她她一直是这么想的,也一直是这么做的即便是入了王府,嫁做王妃,面对着一杆子的娇媚女人等着的也只是她的一指纤手,一句寒意话,“顺昌,逆亡!”一场计中计,她将所有人都卷了进来前世因,后世果她要看,看这纷乱天下,笑看这天下,看她这一双纤纤素手能否将这天下翻个底朝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她不静,定要这天下不宁!陪葬?哼,看谁陪谁!【片段】“你大哥有难,妍儿难道不该帮帮他?”沐丞相紧盯着河岸垂钓悠闲悠懒的人儿,一双手早已拽了又拽,他恨。可人儿悠哉,三分勾唇,“要我出手,父亲难道不该拿出点诚意?”“这次,你又想要什么?”字字似咬。那方,却是一笑嫣然,凤眸撩人,“那倒要父亲说说,你的手里还有什么东西让我动心的吧。”她,从来都是过河拆桥。当然,如果你有本事让她拆不了的话,当另当别论!【片段】一个人,两个身体。这是一个秘密。“如果有一天,我回到了风言雪的位置……”“我的手依然会牵着你的手,就像现在一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你可愿?”十指相扣的手,随着话落,仙尘之质,浅落一吻,蜻蜓点水,却细水长流。【懒言懒语】这就是一个复仇加谈情加虐男加狗血再加狼心狗肺没心没肺却是天雷勾地火的男男女女故事。女人很强,男人不弱,因为,这样打起来才有意思嘛,╮(╯▽╰)╭自己的文:《不良主母》《凤吟天下》
  •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有人说100天,有人说25天,无论多少天,答案都是让人那么心酸。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去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吧,哪怕是父母累时端上一杯水,寒时送上一件衣,痛时的一句贴心话,也会让我们操劳一生的父母感受到欣慰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