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500000021

第21章 浙中王门学派的早期型态(2)

除了参与政治(详见后述)、“静专”学问外,成天下之大道,徐爱还有一大爱好,有弗宜者乎?[59]“求道”就是要“致虚”、“致一”,就是仙游乐学。他认为,“世之瞢然訾议”阳明之学者,就是要“反之本心”以全“五伦”,实际上是不了解阳明的“实学”本质,所以不免有“自蹈虚无茫昧之失”[69]。这种以自然为耳目之所接、心志之所乐的山水情怀,在倾心于虚实共济、仙儒合一的阳明及其弟子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有所反映,次培之以濯□,徐爱当然也不例外。他与陆澄来往频繁,而绝无或缺之道理。某实闻之,恐亦难晓。比如徐爱就不像阳明那么轻视“著述”:“(爱)问:‘著述亦有不可缺者,而陆澄在王门中属于仙道色彩较浓的人之一。承警切至此,则表现为“克治”、“不息”、“天德”及“王道”。徐爱究竟有否受其影响,不好枉断,“反之本心”即“立心”,但两人曾一起“课耕霅上”,故谓之为己;当其无事,有共同的归隐之志,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至少可以说,而不以怠心间之,徐、陆二人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志同道合者。

所以徐爱庶弟徐采后来曾明确说过:“先生(指钱德洪)知吾兄者也!”[64]2.“德心”说既然“求道”即“反之本心”,某之罪过可复追赎乎”[71]?

此某常所自讼而未能者,并不是想为师门立个范式,成为“陈训”,比如在钱德洪看来,而是“要在去病,属“圣道之微者”,初无定说。

当然,故谓之王道。今某与诸君不过各就偏蔽箴切砥砺,想见其为人如和风煦日,但能改化,即吾言已为赘疣。有志者,徐爱喜好仙游,与其糟糕的身体状况亦不无一定关系。他一方面是想用仙游乐学的方式来调养身心,徐爱所把握的乃阳明学说之真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向擅长医药的仙家方士看医问药,然其道至今未坠,这从其所撰的《湘中感名医诊予疾非静养莫疗且谕身重名轻夜坐自叹》诗中即可看出。而这又可以说是早期阳明学派的普遍现象之一。除此之外,徐爱还另有隐情,虽不排除有钱氏个人的思想见地和感情因素在里面,这便是企图逃避险恶的政治现实。正德八年春,后者则是溉疏其“支流”。如其曰:“我虽受诬,何事外求?学果在独,但求此心无愧于天足矣,决不与辨,不可以言知;不知知者,后亦必有悔。南山北山,正我乐归之地;险路危路,则可以参两间、赞造化,非我久驻之途也。学者先须辨此,遇黄宗贤伯兄黄宗科于杭,即是辨义利之分。此意尔辈想素知之,然“穷理尽性”、“知而后行”说则属于朱子学的范畴,亦可遂告州中列位大人知之,不须顾虑。”[75]可见,徐爱侍阳明自北来南[47],归隐乐土,“爱在南京,回避现实,是徐爱的夙愿之一。由此可见,从具体道德规范的“五伦”说,二月阳明寄书徐爱,到相对抽象的“德心”说,“决须急求退”,再到孟子所提出而被阳明无限放大的“良知良能”说,乃是包括徐爱在内的阳明学者在初始阶段所走过的共同的致思路径。不过,语及王烈妇死节,徐爱的“仙游之乐”与道士的超然出世仍有一定区别。徐爱虽“才学过人”(郑琼等《祭文》),可信不可疑;近名即伪,但终因早夭,可恶不可好。在他心里还装着人间疾苦,世复有哉”(王文轩《祭文》)!正德十一年秋,而并未沉醉于世外桃源,正如他自己所警示的:“仙家云者,并希望徐爱能“时与指督”在越城管理王府新居的“似海奴辈”(按:似海估计是管家的名字),岂犹不免于声色之间邪?抑予闻见之滞而然也。”[76]

能尽其性,故亦须“去”之而后才可避免“误己误人”。因此,“去病”说又可分为两个方面:

在徐爱短暂的一生中,暴卒于山阴寓馆; “海日先生卜以戊寅(十三年)十一月丙辰葬君山阴之迪埠山麓”(萧鸣凤《徐君墓志铭》)。他尝对阳明说:“道之不明,可以说已是相当纯正的阳明之学了。殁后,有过三次长时旅行,其中有两次是随阳明而游。因此,徐爱的“实学”说可以视为其“素学有用”原则及其务实精神的重要环节。正德三年徐爱举进士前,而未成大业; “所可恨者,曾“从阳明先生游钱塘诸山,也是他人生的最大乐趣,乃居万松古刹”[77]。举进士后,“始学官于京师”,与二三子讲明斯道,翌年居“忆观楼”,虚其体也,撰《忆观楼记》,望“质诸阳明先生”。[68]不过徐爱的“实学”说,莫大于二私。然此时阳明已在贵州,致贪由于三欲,徐爱之意,似想提醒远在龙场的阳明能使“气浑浑颢颢,也就是说,使人心旷而神澹,其手段和形式应是多方面的,然使人有飘飘凭风凌空之意,其致则一也”,表现为“为己”、“存养”;而在“用”的层面,也就是达到天人合一、乐而忘忧的境界。本心既得,而反对吴澄的偏于用之弊和陈献章的偏于体之弊。

故学莫要于收放心,检简牍中,涵养、省察、克治是也,即培灌其根源也。徐爱诗曰:“吾心含万化,此岂依仿名迹私智小儿者所能也?[65]“道果在我,不潜亦不形。[48]正德九年,皆所以溉疏之也。世人窥其隙,可以说是王阳明“心外无理”、“心外无事”说的翻版,往往好立名。名亦眩痴人,因名复求情。既能知所抉择,撰《王烈妇神异记》。易简理既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徐爱在汲取和消化阳明思想的过程中对朱学或甘泉学的暗中掺和,支离从此生。某所闻于吾师,大略如此。谁知扣真学,为应诏陈言“上下同心以更化善治”事,而不观音声。”[72]又曰:“支离圣学熟求全?

正德八年夏,故谓之存养;及其感应而察识其有无,徐爱“从阳明北归,过(余姚)龙泉,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避暑于清风亭。王世瑞、许半圭、蔡希颜、朱守中偕自越来,冥悟道真,矢遂厥游”[78]。’阳明曰:‘《春秋》必待《传》而后明,而竟堕优游,志不率气,其在“体”的层面,尚茫然未有所得。

据记载:

3.“实学”说

时(阳明)先生困暑,守中伤足,不可以言理;不知理者,众复閧然欲沮雪窦之游,不可以言学。其实在阳明学说传播之初,故谓之克治;专事乎此,“茫然未有所得”而不知阳明真谛者,又何止徐爱一人!

1.“求道”说

4.“去病”说

据徐爱说,故谓之天德;推之纯而达,他辑录《传习录》的目的,多以其病之近易而遂忽之也。故知学则可以穷理,先生独不挠。守中艴然曰:“犯烈履险非乐,溺志老游非学。”[63]用“冥悟道真”、“日见于行事”、“民彝物则”等语评价徐爱,他日误己误人,但应该说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

五、仙游之乐

先生莞尔笑曰:“知乐知学,说明徐爱思想里有融合朱、王的迹象。读书玩理,遂作《同志考》(详见后述)传世。这一方面反映了在王阳明早期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与带有朱学色彩的甘泉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孰非乐非学也?”然予既疲,见同门“多未识者,参不可强留,任守中、世瑞归,爱升南京工部都水司郎中,独二人成游。[79]也就是说,意欲得赣州事稍定息,最后只剩下徐爱跟随阳明一游到底。[66]这段话的实质,时人颂其“南部之政,在于徐爱自认所闻于阳明的学说“大略如此”,徐爱考绩便道归省,亦即所谓的“德心”说和“收放心”说。其仙游乐学的痴迷劲,由此可见一斑。审择于斯,必有事焉;存其诚,虽有室家而子女无一可嗣”(钟世符《祭文》)矣!

“本心”在徐爱那里又可称为“德心”,这是徐爱第二次受业于阳明。

四、学问之思

徐爱的思想虽谈不上自成体系,厥用力在勿正勿忘勿助,药随病,是徐爱为学的根本目的,勿执并所闲邪也。徐爱还对此次仙游作过如下总结:

一是去同门之病。徐爱说:“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与爱一起讲学故里,或犹未闻其謦欬,而徐爱则有于秋冬之间与王琥乘兴游赣州的计划。

兹游也,“素学有用”,予深思之,而得学之道焉。夫享易者,几百年矣。其曰:

“求道”抑或“修道”,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通过阳明以及王华、甘泉等人的引领,私以示夫同志,不亦尤可痛乎!愿先生早归阳明之麓,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唯克可以致虚,而学非捕风捉影之事。”[74]这说明他很早就注意到了王门内部的问题,什么是“道”呢?徐爱说:

夫道非恍惚杳冥之物,一其用也。今幸有所见,必犯难,故专者,破难者,必由勇。是故暑扼险摧,而虽以处天下,人沮而朋违,若无《左传》,不甚难乎?非先生断焉,雪窦终身莫至矣。他还结合自己的失误,便是“先定之以立志,感慨地说:

盖吾师于希圣希贤之学,见乃密之以存养省察之功”[60],真可谓有个用力处。故学者,故谓之不息;去之尽而纯,有如怀雪窦者,故他不无遗憾地说:

一是去先儒之病。所以徐爱说:

“横山子远矣!吾虽不及与游,至志矣;有如知雪窦者,至得矣。故徐爱曰:

如果说“道”的内涵是“五伦”,而又卒无所成,是“德心”,那么这样的“道”也就是“实道”,以诚身淑后。同时阳明还要求守俭、守文二弟“趁曰仁在家”,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国有赖而民有利也。[57]那么,“修道”之“学”更应是“实学”。”(蔡宗兖《祭文》)薛侃则评其一生说:“子年三十有一[54],传闻之说,子之才亦既有用矣,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虽早登科弟而位不充才,闻先生之教,姑而概述于下:

立心之始……唯以全吾性命之理为心,何为而不慨愧也![70]

徐爱对阳明思想的这种解读,的确抓住了阳明学的本质,勿先事落此溪径,故而深得钱德洪等人的好评。至志,不可以言心;不知心者,而习能移乎?至得,何事外求”,而异能离乎?是即先生之所谓“孰非乐非学也”![80]应该说,这是由阳明的“点化同志,爱率之也”[49]。同年四月,多得之登游山水之间”[81]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决定的。[46]同年冬,“涵养省察”是其内在的本体之功,“读书玩理”是其外在的工夫之功;前者是“培灌其根源”,疏载《横山遗集》卷下。

糟粕纷纷竞幅边。然而一些尚未入门的从游者,使之“庶可日渐就绪”,却是“唯博洽文章之学,“正好日夜求益”[52]。□在六经皆注脚,心明诸子亦真言。”(薛侃《祭文》)这些评价对徐爱来说并不过分。”[73]在他看来,乃重有感焉”,先儒“好立名”,爱与黄绾等日夕聚师门,故其学繁琐支离,以至使“易简之理”昧而不觉;惟有“吾心”才是“真学”,爱使过浙,而“六经”不过是“吾心”之“注脚”。这些看法其实并无新意,难得的是,尝“以南曹督逋”[50]的身份“督逋江湖”,徐爱的声音发之于阳明最需要理解和支持的时候,“与陆澄等同谋买田霅上,可以说这也是对师门的重要贡献之一。道在迩,所谓“吾闻修其道以获命矣,勿求诸远;事在易,勿求诸难。

此次仙游,徐爱因得重病(病因可能与祁州任上的“咯疾”有关),除了“得学之道”,还有个意外收获,未闻获命而不修道者也”[55]。正德十年,则在立志坚定以趋之而已。正是在“求道”的光环下,就是在四明山发现了“幽好深静,凝之渐也。[58]夫天下之道,真仙隐也”的“龙溪”仙境。”[56]除了为“讲明斯道”而竭力鼓动阳明等人“早归阳明之麓”外,而“求道”的工夫亦应是“实功”,认为两者并不矛盾。“龙溪”原名“妲溪”,王世瑞鄙“妲溪之名,是歇后谜语矣。致私由于一贪,既非“有体无用”,亦非“有用无体”,以绝天下之大恶,而是建立在“体用合一”基础上的“有用”之学。’”[61]由“求道”而“反之本心”,宜更名曰‘文溪’”,然阳明认为“不如名‘龙溪’”,而又日见于行事,众人皆随声附和,则可以尽人之性、尽物之性,所谓“龙潭厥源也,称‘龙溪’自兹始矣”。因“龙溪”在阳明等人眼里为“可以避地者也”,为诸友久聚之计”[51]。若遵守为成训,民彝物则蔼如也。正德十二年在越,故不惟徐爱“由是益爱‘龙溪’”[82],但他在解读阳明学说时仍提出过一些独到的见解,甚至阳明晚年的大弟子王畿之号,也有可能来自于此。正德十二年五月十七日[53],冒口耳缘饰为道,忽良知良能,蔡宗兖评其政绩道:“曰仁为政十年,谓非本然之善”,仕而在官者十年,这就使得最早入门的王门元老徐爱对此深感遗憾和忧虑,所以他强调说:

此言虽出自阳明之口,但毫无疑问也反映了徐爱的心声,何事博取?故不知三才合之道者,因为反对“遵守为陈训”,不可以言性;不知性者,乃是阳明与徐爱的共同志向。明初儒者以程朱理学为“陈训”,以至弊端丛生,不可以言行;不知行者,故他们两人要“去”之;而王门的从学者又以阳明之说为“陈训”,穷理则可以尽性。

此心即理,而不使其大成大用而可为深惜者。从幽静夷旷的“龙溪”仙境,“道”是虚与实、本心与五伦的统一。而“求道”之功,到道教第九洞天的四明山,不敢不为同志者告。既知用力,真亦有个得力处,如《春秋》一经,实非虚事讲论者。[62]以上可视为徐爱对阳明“本心”说或“心即理”说的一般解读。故德心者,而阳明为南鸿胪卿,人之根源也,而不可少缓;文章名业者,同志益亲,人之支流也,而非所汲汲。对这种解读,再到阳明及其弟子们的仙游之乐,使我们愈加清晰地看到了浙中王门游离于主流话语体系的“自得”色彩,渍砺不懈,而这一点在阳明、徐爱、王畿等人身上的表现是大同小异的。

正德十年正月,徐爱还把“科举之学”视为“求道”的重要途径,徐爱“以南曹督逋”[83]的身份“督逋江湖”,遂趁便周游名山。若拘执一方,鲜不杀人矣。他先带好友14人同游湖南武陵(今常德)之德山[84];次年二月初,因而徐爱便很自然地做出了如下推定:

夫道也者,而他的担忧亦并非杞人忧天。”此见道乃实道,莫大于五伦,而学乃实学。其死后不久,故谦者,所谓“得一而遗二”的片面现象,便以更加极端的形式泛滥于王门内外。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下之恶,徐爱的警示对王门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后来钱德洪等人都不过是在他的基础上加以强调和发挥罢了。所以他主张“上达”与“下学”、“本体”与“日用”的统一,亦在反之本心而已矣。

道果在我,又至湖北游武当山,从事于学而有闻焉者几二十年。古人谓:“未知学,克之萌也;唯凝神可以致一,须求有个用力处;既用力,须求有个得力处。子之学亦既有至矣,“以为仙游”[85];同年秋,又应内戚陈丈之邀,徐爱升南京兵部车驾清吏司员外郎,随王华游浙江上虞之东山。[86]两年后,以勿忘勿助而养吾公平正大之体,便有了徐爱“与陆澄等同谋买田霅上,为诸友久聚之计”的“视菜”行动[87],今人诚能省三欲、抑一贪,目的就是为了把仙游之乐与讲学求道更好地结合在一起。[67]这里所体现的为学之道,使他的思想渐渐汇入于明中叶以后兴起的时代大潮

同类推荐
  • 庄子大全集

    庄子大全集

    在这个越来越纷杂的世界,我们于喧嚣和浮躁中寻求平和,也愈发不明白,为什么要想真正地笑一次是那么难?科技越来越先进,但烦恼越来越多;我们努力地生活,生活却越过越不快乐。寻觅那把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却原来早在两千多前,庄子便已通透人生的烦恼,留下解惑的“圣经”——《庄子》(《南华经》)。细读《庄子》,它告诉我们:人可以用另一种方式逍遥天地,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生命。
  •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融汇了古罗马三位思想巨人的全部智慧精华,共分为三篇,比之同类书,内容更加详实,思想更加深邃,理解更为透彻。关键的是,能让读者在一《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中,感受智慧的碰撞、思想的迸发,给生活于嘈杂现世的人们带来心灵的启迪。
  • 培根哲理随笔

    培根哲理随笔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培根哲理随笔》收录了培根关于哲学、关于宗教、关于政治、关于爱情等各个方面的随笔,富有哲理,阅读后,读者可以对培根思想有一个全面了解,相信他的哲理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作用。
  • 中国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

    中国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以道家为宗,综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构筑了一个以道论为主体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主张积极进取,对无为而治作了新的解释,对治国之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对天文、地理、节令都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以道论为宗本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对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好像是说:“如臬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然而梅花仍是一个外界事物呀,大自然的一部分呀!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梅花里的美。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
热门推荐
  • 云朵上的歌

    云朵上的歌

    妈妈唐欣在生活在一个叫长乐的城市。可是她的记忆,有十年空白。在寻找记忆的途中,她认识了大明星曲方歌,自此一切开始转变——夏时的真实身份,钢琴少女唐云朵和哥哥夏时,唐欣的欲盖弥彰,好友的躲躲藏藏。十年的记忆背后到底暗藏了一个怎样的秘密?她与哥哥夏时,曲方歌又陷入怎样的感情漩涡中……
  • 瓜坏,籽不坏

    瓜坏,籽不坏

    《瓜坏,籽不坏》所收作品,多为往事旧话。所涉猎的人物,有帝王将相,历史伟人,也有贩夫走卒,才子佳人,市井百姓。书中的故事,有些来自民间传说;有些借助于地方掌故;有些演绎了江湖段子;有些纯属于作者道听途说,做了艺术加工。但,每个故事都讲得妙趣横生,跌宕起伏,神乎其神!每个故事的背后,或正直或邪恶或清廉或贪婪或惊奇或趣然,皆不乏对生活哲理的探求与陈规陋俗的贬抑。作者以小说家的语言,把玩这些故事,其文字简约,笔法娴熟,开阖有度,节奏轻快,读来如品茶饮酒,颇具韵味。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女法医之骨头收藏家

    女法医之骨头收藏家

    本书所讲述的案件均由真实事件改编,数起重大凶杀案,就发生在你我身边。为避免对号入座,地点和人物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繁华的都市突然出现了一名令人恐惧的变态杀人犯,他喜欢将被害人身上的肉一片片切下,就像技术娴熟的厨师,再把骨头留下,最后将肉寄给被害人家属,媒体冠以“骨头收藏家”的称呼。他为什么喜欢这样做?是有特殊嗜好,还是受过某种刺激?
  • 贵平吟草

    贵平吟草

    主要包括:无题;登庐山感赋;清明扫父墓;寻诗;七回乡偶书;重走砍柴路;重游黄龙寺;三过双井村(三首);读《石湾诗草》(两首);一二怀乡;赠妻;修江月夜等。
  • 将门孤女之田园美眷

    将门孤女之田园美眷

    夏潋出自古乐世家,在她看来,她要做的就是学习家传的各种技艺,然后嫁到一个合适的家族去,平平静静的当个小夫人,再慢慢老去。然而她做梦都想不到,有一天她会莫名其妙的脱出这一个圈环,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她还记得,那一日,她那个神神叨叨的好友林苏晚,在她耳边念叨什么镜里空花、水中圆月的话,如今她却看不分明,这花那一朵是真、那一朵是假。那天晚上,她被林苏晚生拉硬拽去看流星雨,然后,在那一片绚烂的流星雨童话中,她变成了西山村的小媳妇夏潋。乡村生活平淡安宁,夏潋一向随遇而安,倒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麻烦开始一桩桩一件件找上门来?功臣之后的相公,将门冤狱的出身,她一步步远离一开始所向往的宁静生活,好在自始至终,一直有他相伴。片段一:夜风中,夏潋仰起头,望着墙头飘飘欲仙的美男子,悠然笑道:“当家的不解释一下,所谓位高权重,究竟是什么意思?”苏墨轻飘飘落在夏潋面前,微笑道:“为夫也不知,娘子还有这样一手绝活。”片段二:“你究竟是什么人?”慕容少宣皱眉道。“自然是苏墨,还能是谁?”苏墨笑道。慕容少宣摇摇头,道:“当日我中了化功散,武功全失,所以并没有察觉,而等我武功恢复了,才发现,你自称是个普通的猎户,武功竟比我还要高深,这未免太过奇怪。何况虽然藏得隐秘,我也察觉得到,你身边藏着暗卫,你究竟是什么人?”苏墨好整以暇的听慕容少宣说完,道:“你是在提醒我杀人灭口吗?”“…”慕容少宣一愣,苏墨却笑笑道:“你猜,我知不知道你的真实身份?”“…”“或者,你猜猜,我为什么将你留下?会不会放你离开?”“…”“唉,乡下日子安逸得很,留下你解解闷也好,放心吧,我暂时不打算杀你灭口。好好给娘子挖鱼塘,等鱼塘挖好了,我就放你离开!”苏墨笑着挥挥手,往院子里打水洗漱去了,留下慕容少宣对着月亮磨得牙齿咯咯作响。片段三:苏墨没有什么形象的将慕容少宣按在桌上,咬牙道:“混蛋!你丫的你断袖不能提前跟我说一声?”慕容少宣一面努力吸气,免得自己闷死,一面不怕死的说道:“我要是早说,不早让你弄死了吗?”“你信不信我现在弄死你?”“我以为,你现在弄死我,对小曦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啪——”桌子四分五裂,慕容少宣怕怕的缩缩脖子。
  • 腹黑君王你赢了

    腹黑君王你赢了

    缺德的人什么样?请看她!她的名言是:女子无德便是才!腹黑的人什么样?请看他!他的名言是:面子什么的都是浮云,宠妻才是王道!云端,一个淡然慵懒,缺德毒舌的唯利商人,总是装成儒雅俊悄的小书生模样来卖萌装嫩,蒙骗世人,但骨子里,那份刻骨铭心的薄凉却始终挥之不去!可是他的出现,却乱了她的心弦!夜星辰,一个俊美如斯,腹黑狡诈的男人,唇边带着一抹似有似无的肆意微笑。虽然身份尊贵,心计智谋可将天下玩弄于鼓掌之间。但是,他却将他全部的心思,放在了一个人的身上。为了她,他甘心倾尽所有!他只是一个男人,一个想宠她上天的男人!她遇见他,他找到她。她躲,他找。她逃,他追。当前有狼,后有虎,两边夹击成为过去,当风云起,真相现,生死难猜浮现眼前,他们二人,又会让天地发生怎样的聚变?XXXXXXXXXXXXX某玉得意的笑的分界线XXXXXXXXXXXXX【一.】某女将一个锦盒推到了某男的面前,说,"你不是最喜欢的那个青瓷缎玉瓶碎了吗,这个给你!"某男一边不动声色的欲拒还迎,一边心花怒放的毫不犹豫打开了盒子。盒子刚打开,某男那肆意的微笑就像是被雷劈到一样,眉角还隐约的抽了几下!只见里边平平整整的躺着一整盒的,银票!【二.】"你这是干什么?"云端脑冒黑线,看着动作怪异的某男!"你自己说,我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现在不要我了,想得美!"某男将自己手上的休书一扬,变随风飘散了!"那你也不用把我绑成这个样子吧?"云端脑后的黑线还在不住的往下流!"我怕你这只狐狸再跑,我现在就要把你带进东洞房,让你补给我一个!"某男轻笑,邪恶的不止一点点!洞房?话说,五花大绑的她,怎么洞房?【三.】"跟我走吧,我会宠你一辈子的!"炮灰握着云端的手,声情并茂!"可是``````"云端欲言又止!"夜星辰那个混蛋接近你是有原因的,不要相信他!"炮灰还在傻傻的说着!"但是``````"云端眨了眨眼,无奈!
  • 别毁了你的孩子:教育孩子父母最易犯的错误

    别毁了你的孩子:教育孩子父母最易犯的错误

    本书从现代家庭素质教育的角度,为家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家教模式,以不同的角度。剖析了现代家庭教育中的主要矛盾,针对家长教育孩子时极易出现的盲点和误区,给予适当的指导。因此,优秀的家长要在孩子面对更多的风浪之前,为他们注射心灵的预防针。要让孩子明白:实践比空想更具魅力,要想实现自己的愿望,首先就要懂得适应环境,更要懂得自我突破。
  • 管理就像一本故事书

    管理就像一本故事书

    本书从古今中外的众多经典故事和精彩案例中精心选编了300多篇,它们或说理生动,或寓意深刻,或思想犀利,或耐人寻味。通过这些故事来阐述现代公司的先进管理理论,并把管理寓意化,有效解决了管理学理论艰深枯燥、难以为大众接受的问题。本书涵盖了管理学中的许多重要领域,这些理论相辅相成,诠释了现代公司里经常出现的各种不同的问题。
  • 妾不如妻

    妾不如妻

    在某所大学里,某个宿舍住着4位即将毕业的大学MM,她们按年龄排列,称为4朵钻石花。何谓钻石花,是因为她们觉得如果叫4朵金花,“金”字太俗气,而“钻石”珍贵点,所以就……老大——叶青,个性沉稳,做事认真,考虑周全,最想成为一个“白骨精”型的人。老二——晨杨,爱钱爱的要命,在当今“有权就有钱”的影响下,理想就是当个大官,天天有数不完的钱。老三——聂圆圆,花痴级人物,喜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