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400000002

第2章 周敦颐:开理学内圣意境之先

《宋元学案·濂溪学案》中云:

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故安定、徂徕卓乎有儒者之矩范,然仅可谓有开之必先。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宋代心性义理之学,实际上是由周敦颐发其端,而后张载、二程等继之,才使儒学大昌,所以后世都以周敦颐为理学开山。

周敦颐的思想,朱熹着重发挥的是“无极、太极”的宇宙生成论;而实际上,他作为理学开山,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一种儒家圣人君子的人格意境。他以“无极而太极”探讨宇宙化生及万物与人的生成,最终落脚处是“主静立人极”,要人以天地为榜样,追求圣人境界。他以“诚”作为《通书》的核心概念,阐发了《中庸》的“性道”理想,认为“诚”既是人性的本质,又是天人合一的最高本体,是圣人与“太极”共有的特性。周敦颐讲“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通书·志学》,《周敦颐集》卷二)及“圣可学而至”(《通书·圣学》),开辟了宋以后儒者“学道成圣”的路径。所以程氏《遗书》中二程谓周敦颐每令其“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遗书》卷二上,《二程集》),也不是偶然。周敦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的要义,除了指他对理学“心性义理”体系的奠基,也包括他对儒家内圣意境的体悟和求圣的践行。正是这两者的结合与融通,使他得以开辟理学内圣意境之先。

一、濂溪先生的人品与《爱莲说》的意境

周敦颐的父亲名辅成,曾经是贺州桂岭县令,在周敦颐十五岁时故去,从此周敦颐跟随母亲由营道去京师开封,由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抚养。后来,他因舅父的荫子关系,被朝廷任命为洪州分宁县主簿,一到任就显示了断狱的才能:“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宋史·周敦颐传》)后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曾不顾自身的安危,为一被判处死刑的囚犯争辩。据载,当时南安狱中有一囚犯,法不当死,而被转运使王逵严加惩办。

众人都不敢争辩,只有周敦颐据法力争。王逵不听,他便欲弃官而去,说:“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同上)由此使王逵醒悟,囚犯被免去死刑。周敦颐为人正直的品质可见一斑。又,他忠于职守,做郴州桂阳县令,治绩显著。他任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时,为洗冤抑不辞劳苦,即使是荒岛绝崖、人迹罕至之地,也要亲自冒瘴气而往。周敦颐为官三十多年,所任都是州县小吏,但他不卑微职,不求名利,处世超然自得。晚年,他因病求知南康军,在风景秀丽的庐山莲花峰下定居。莲花峰下有一道清溪,他十分喜欢,并因此而回忆起老家道州地方的名叫濂溪的小河。他把莲花峰下的清溪也称为濂溪,筑屋其上,悠然自得,后卒于此,后人即称他为濂溪先生。

就在卜居濂溪期间,周敦颐曾作一篇《爱莲说》,其文清新隽丽,意境幽远,表达了他对洒落的人生境界和超越的人格理想的追求。原文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集》卷三)《爱莲说》以莲花的清净香洁比喻人性的至善高洁,与佛、道两家旨趣很有相通之处。其实,周敦颐的思想也确实受佛、道影响颇多,如他为官不求奢侈,生活清寒,自奉节俭,常常把俸禄分给同族中的贫者。他五十岁时,寄给家乡族人的一首诗写道: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香醪水,举箸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任所寄乡关故旧》,《周敦颐集》卷三)他喜欢游览山水名胜,为官所到之处,常与故旧好友游览一番,并写下诗句,以寄托思隐的心情。如他在《同石守游》的诗中写道:

“朝市谁知世外游,杉松影里入吟幽。争名逐利千绳缚,度山登水万事休。野鸟不惊如得伴,白云无语似相留。傍人莫笑凭栏久,为恋林居作退谋。”(《周敦颐集》卷三)又在一首游道观的诗中说:“久厌尘坌乐静缘,俸微犹乏买山钱。徘徊真境不能去,且寄云房一榻眠。”(《宿山房》,《周敦颐集》卷三)周敦颐羡慕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欲借此摆脱世间名利欲望的束缚,以求得宁静幽远的心境。但是,他并不似佛教徒那样追求虚空高远的世外生活,也不似道家隐者那样沉于独善的意境,而是主张既不脱离世间的人伦关系、道德责任,又要保持清心寡欲、不求名利的高洁品质。

周敦颐的《爱莲说》以菊为“花之隐逸者”来比喻道家情趣,以牡丹为“花之富贵者”比喻世俗富贵,而独喜莲为“花之君子”,也说明他所喜欢的是身在世俗、心在方外的生活意境,所追求的是儒家君子中正清直的道德品格。《爱莲说》突出地表现了周敦颐以儒家圣人君子为修养目标的人格理想,是他自己生活处境的真实写照。

正如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所称赞的,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宋史·周敦颐传》)。

他的超越世俗、淡泊名利的气质,也正是他成就自己的思想并成为理学开山的重要基础。

二、“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

周敦颐的著作不多,所存的只有《太极图说》和《通书》,此外还有一些诗文。《太极图说》主要讲宇宙论,“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同上),以此为基础再讲人性、道德,以及政治论、修养方法等,这样《太极图说》就成为他整个学说体系的基础。

《太极图说》是对《太极图》的解释、阐发。《太极图》源于道教,据南宋初的说法及后来学者的考证,是出于北宋初的道士陈抟。

现代的中国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认为,《太极图》的前身表示“方士修炼之术”,它所讲的是道教为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而修炼,因而用图来表示修炼的必经阶段。周敦颐把对这个图的看法颠倒过来,不是“从下而上”、“逆而成丹”,而是“从上而下”,以此表示宇宙演化的程序和过程。

这样看来,周敦颐的思想是受道家影响较多的。但是,他用图像所表达的是自己的哲学思想。这个思想就是把《易经》和道家的学说相配合,并吸收儒家及汉代“五行说”、“德合天地说”,来探求宇宙的本原及万物与人的生成过程。

《太极图说》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周敦颐集》卷一)周敦颐以宇宙论为学说的基础,从“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到“五行之生”、“二气交感”的万物化生论,再到“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的人性论、修养论,最后归结到《易·说卦》的“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其文的大意是说:宇宙本来没有始极,它的无所始极就是一切最先的开始。宇宙的动静是从太极衍生出来的,太极动而产生阳,静而产生阴,动静阴阳互为其根,然后产生了天地两仪,阴阳变合又产生了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变化,二气交感,最后产生了人。人是宇宙中的最灵秀之物,圣人又是人中之人。圣人与天地遵循一个共同的道德规律,因而知道人与物的最初由来,于是为人们创立了中正仁义之道。这样,便在天地之间确立了人极,人与天、地并立为三极。

周敦颐推测宇宙的生成是由最原始的“无极而太极”开始的。

他认为天地的本原是太极,而太极乃是无极,无极而太极是混沌的、无形而又无限的原始物质,是一体而不能二分的。他所说的无极而太极,有些像道家的道,是天地本原,但又是无。由无极、太极而有动静,无是静,静极生动,这就是太极的作用。由于太极的动静作用就分出了两仪,这两仪在天之道来看是阴与阳,在地之道是柔与刚,在人之道是仁与义。无极、太极的动静作用产生了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相互配合,就形成了四时及天地万物,所以天地万物都是由无极而太极产生的结果。周敦颐认为,宇宙的生化过程,是由最初寂然不动的本体,经阴阳感通的作用,因此无极而太极,太极而阴阳,二气化五行,五行生万物,这就成为一种“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生成图式。在这一图式中,他把“无极而太极”定为宇宙万物的最高原则,看作万物存有的最终根源。这样,他把《易经》的思想及道家学说加以配合,而完成了一个“太极图”。这个“太极图”上溯宇宙本原,下及天地万物,把生生不息的宇宙变化过程都包含在其中了。周敦颐讲宇宙和万物的生成,虽然多受道家影响,但是,他阐发儒家经典《周易》,并把道德与自然律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对后来的整个理学,而不只是程朱学派的思想,都有重要的影响。

三、“至诚”以达圣,“主静立人极”

周敦颐对理学思想的贡献,主要在于阐发了儒家心性义理思想的精微。在《太极图说》的后半部分,他着重讲人生观和修养方法问题,提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就是将他对道家思想有所吸收的宇宙生成论,进一步引申到儒家的人性论,将人性上升为宇宙本体。在《通书》中,他又提出“立诚”的思想,以“诚”作为儒家思想的中心范畴。正是用“诚”来与“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说相配合,从而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德与水、火、木、金、土五行相并列,让它们在“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的生成图式中,置于万物之中而成为万物的本性。

周敦颐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他以圣人为做人的最高标准,而认为圣人是与天地合德,与太极为一的。他又认为“诚”就是天地的本原,圣人的特性,太极的本质“诚”是圣人与太极的共同特性。在《通书》中,他论“诚”说:

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通书·诚上》)在这里,他引用《周易》中的原文来描述宇宙间事物的演化及规律,意思是说,在宇宙演化过程开始的时候,“诚”就开始了;在万事万物生成长大之后,“诚”就确立了。这整个的程序和过程,就是至善。因此,“诚”就是天道、人道的合一,纯粹至善的本性,道德性命的根源。他又说:

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通书·诚下》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通书·诚几德》)诚,作为圣人的本质,就是“仁、义、礼、智、信”各种德性的根本,是人的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源。

周敦颐把圣人与“无极而太极”的宇宙本体相等同,而认为“诚”就是它们的共同本性,因而,他也就人的心性及精神意志活动方面来描述“诚”的特性。他认为“诚”是以不动应万动的,它本身虽然不动,却具有动的能力,是触发一切“动”的本原。

他说:

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人。(《通书·圣》)无思,本也;思通,用也;几动于彼,诚动于此,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通书·思》)诚是“寂然不动”的,又是“感而遂通”的,这动静与感通所描绘的正是人的意志作用,心灵的活动。这种活动不像外在事物一样是有形的,它是无形的,或说介于有无之间。通过这样的思维活动,才能够支配人的行为,使事物逐渐显现出来。周敦颐认为,人得其秀而最灵,圣人的伟大,正在于就静与动、无与有、“无思”与“思通”之间施展精神活动,因而使“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周敦颐以诚为最高的道德,以圣人为最高的榜样,提出了做人的标准,这就是“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诚是圣人与天地合德的本质,圣人是做人修养的最终目标,修养的方法是“主静”,这就是他的圣人观的大体思路。

周敦颐对“主静”的注解是“无欲故静”(《太极图说》),他以“无欲”为达到至善“至公”圣境的主要途径。他以为“圣可学而至”(《通书·圣学》),学圣的要领是“一”,“一”即是“无欲”。在《通书·圣学》中,他说:

圣可学乎? 曰:可。曰:有要乎? 曰:有。请问焉。曰:

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学习圣人的关键在于心要纯一;心中纯一,没有杂念,这就会达到无欲的境界。周敦颐认为,人的一切杂念以及过分的欲望,都会引人进入邪道,从而产生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所以修养的目标应该是使人无欲。无欲,则心中虚静,保持平和的心境,对事物的了解就能明白透彻;胸怀开阔,思想豁达,对事物的选择会更明智,待人处事也会更公正。这就是“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人如能做到“静虚动直”,“明通公溥”,那么,从思想到行动,自然都是善的了。

周敦颐还提出要人“慎动”和“中正”。慎动,就是谨慎从事,合乎正道、合乎正德的事才动,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公正的态度。

中正,就是以仁义中正作为圣人之道,守之行之,而使自己的行为像天地一样公正无私。周敦颐说:“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又曰:

“天地至公而已矣。”(《通书·公》)他以为天地至公,人以天地为效法的榜样,就能至公无私,达到圣人的标准。

周敦颐由“无极而太极”开始探讨宇宙化生万物与人的生成,又提出“主静立人极”,要人以天地为榜样,追求圣人的境界。他在《通书》中提出“诚”作为核心的概念,所谓诚,既是人性的本质,又是天人合一的最高本体。《通书》的全部思想,就是要人在心中确立诚的本体,而以中正仁义为做人的标准。通过至诚、尽性来达到圣人的境界,这样,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了。

这就是周敦颐为后来理学的形成所奠定的基本思想。

周敦颐的圣人观,奠定了理学内圣思想的基础。其中的“诚”,原本于《孟子》和《中庸》,是讲天道并将天道与人道相沟通的范畴。《中庸》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二者都是把“诚”作为天道,而认为人从“诚”那里得到了性命之源;人只要“至诚”便能尽人性、尽物性,从而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达到“纯亦不已”的圣人境界,便能与天地万物合一。周敦颐发展了这种思想。“诚”在《中庸》中虽属天道,但这天道并没有自身的明确内容,它是靠人的修身成性的修养,并通过“成己”、“成物”、由人及天的扩展实现并建立起来的。周敦颐则明确地把“诚”当作宇宙本体,赋予其具体的内容,并通过阴阳五行的变化,说明“诚”生成天地万物,又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性存在于其中的过程。“诚”在他这里,已经不单纯是圣贤复归天道的修身之本,而是人所受之于天的本然之性,是人与万物同出一源的道德性本体,是超越于个体生命之上的具有共同性、普遍性的宇宙本质。

周敦颐把“诚”作为天道本原,并由天道推向人道,“诚”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主要表现为客观精神本体的形式。但“诚”的本意是指人性,是为人处世真实无妄以求得心安的道德品质。他把这样的“诚”上升为宇宙本体,其实仍是把人的道德意识推之于天地万物,把人生的道德原则当作宇宙的本质和规律。这无异于说:人生一切大道都是由内在的德性发出,人生亦应以通达内在的德性为归宿;这种从主体的道德精神出发来推证本体,夸大人的心性以贯通天地万物的天人合一思想,本来就蕴含着心性合一、内外合一、心物合一的哲学逻辑。所以说,从周敦颐形成以“诚”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开始,理学中便已包含着发展演变而形成心学的可能与必然。后世的陆王心学,不过是把这种理论因素加以夸大,并发展到极致而已。

“诚”在周敦颐哲学中既是人生本体,也指圣人境界。他指出“圣人之道”以“诚”为本。诚是天道的本体,圣人与天地合其德,因此,“天之诚即人之所得以为圣者”。又,诚是人受之于天之性,是构成仁、义、礼、智、信等五常之本,是孝、悌、忠、信等百行之源,故圣即诚,“人之圣即所得于天之诚也”(《濂溪学案上》黄百家案引黄东发语,《宋元学案》卷十一)。

诚是天人合一的本体,表现为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这种境界可以通过“克己”的修养功夫来实现。周敦颐说:“诚则无事矣。至易而行难,果而确,无难焉。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通书·诚下》)同时,这种境界亦可以通过心性涵养的境地来体验。他用“诚、神、几”来描述这种境地,以为“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人”(《通书·圣》)。他以为“至诚”即可以达圣境,这样,他的“圣可学而至”亦为后世理学开辟了一条通过实践道德而成圣的路径。

四、寻“孔颜乐处”的佳话

寻“孔颜乐处”,是周敦颐对于圣人内心境界的探求与发挥。正像后来的其他一些理学家一样,他不是以对学说的著述,而是以自己对人生的体味、对人格理想的追求来开一代新风气,并以此来影响后人。

周敦颐居官南安时,曾遇二程的父亲程珦。程珦见他气貌异常,非俗人可比,于是令二子程颢、程颐拜其为师。当时的二程只有十四五岁,周敦颐每令其“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遗书》卷二上),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据程明道(颢)说,他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而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于是厌科举,“慨然有求道之志”(《明道先生行状》,《二程集》)。大程子受到周敦颐的影响和熏陶,不再热衷于通过科举考试升官从仕,而是追求崇高境界的精神生活。由此可见周敦颐对二程特别是大程所产生的影响。

“孔颜乐处”,这一典故出于《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的学生颜回生活贫困,居陋巷,吃粗茶淡饭,却没有影响他学道的快乐,孔子十分赞叹他这种精神。程颢谓周敦颐要人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正是要人体味这种乐道的精神。儒家要人为学修养以追求圣人理想为目标,而这种理想就包含着对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他们认为达到了这种境界,人就会有一种至乐的感觉。这种至乐的感觉是精神生活的幸福,它不同于佛教所追求的“极乐世界”,也不同于道教所许给人的“洞天福地”的幻想,而是以人在社会伦理、家庭中的生活为基础。但是它也要求人克制私欲,不要沉溺于单纯的物质与感官的享受之中。这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享受,周敦颐要二程寻孔颜乐处,以及后世理学家津津乐道地讲孔颜乐处,所指的正是这样一种人生体会。

周敦颐令人寻孔颜乐处,首先表达的是他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乐趣。周敦颐曾说:“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通书·志学》)认为一个“士”应该把追求圣贤作为人生理想。他所谓的圣贤是什么样的呢?具体的楷模就是伊尹和颜渊。对于伊尹,他说,“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通书·志学》),赞扬他把国家之治与民众幸福作为自己的快乐,反之则以为苦痛;而对于颜子,周敦颐则更多地是崇尚他的修养境界。他对颜子有着极高的评价,甚至说:“圣人之蕴,微颜子殆不可见。发圣人之蕴,教万世无穷者,颜子也。”(《通书·圣蕴》)以为成圣的精蕴,寓之于颜子一身当中。《通书》中有《颜子》章,其中说: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

周敦颐在这里是借颜子来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以为颜子之所以能够在“一箪食,一瓢饮”的贫苦生活中仍感受到人生的乐趣,是因为颜子看到了人生所真正可爱可求的东西。周敦颐认为,富贵是一般人所喜好和追求的对象,但是若以富贵为人生的目标,那只是俗人的生活态度。作为儒家的君子应该看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求道,做一个有道德价值的、合乎人的标准的完全的人。求道的追求是一种超乎富贵利达的追求,因而相比之下是“大”,而单纯地追求富贵则显得十分渺小;只有以求圣贤为人生目标,坚定信念,才能见其“大”而忘其“小”,从而体验到真正的内心快乐,感到无比的安泰与充实。这就是周敦颐来作为人生楷模的颜子的境界,也是他勉励二程和其他人所追求的人生意境。

周敦颐令人寻孔颜乐处,也形象地表达了他的天人合一思想。

在《通书》中他曾用“诚”来表达人性的本体,而认为“诚”是与自然界中天地万物的本原“无极、太极”同等地位的。周敦颐力图把太极的天地本性当作圣人的本质,所以用“诚”来描述人的心性本体。“诚”虽然是源于儒家经典《中庸》,且《中庸》中的“诚”已经透露了儒家神秘的天人合一思想所具有的本体意味,但是,仅仅是“诚”以及“太极”、“人极”等抽象词句,毕竟令人难于理解。

如果我们结合周敦颐所谓寻“孔颜乐处”的精神境界来看,这个问题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据传,周敦颐喜欢“绿满窗前草不锄”,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与自家意思一般。”这可以看出他的为人自然洒落,追求洒脱的生活乐趣。上文提到,程颢曾说:“某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遗书》卷三)这一段话,也表现了周敦颐的思想意境。“吾与点也”的典故,出于《论语·先进》篇。孔子向他的弟子们问志,弟子们各言自己的志向:子路设想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且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自己只用三年便会治理得井井有条;冉有和公西华也讲了自己从政治民、修明礼乐的理想。此时只有曾点鼓瑟而乐,听到夫子问他,才慢条斯理地说:

我愿意在暮春三月,穿着春装,陪着五六位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一路走回来。曾点所言的志向,受到了孔子的赞赏,他长叹一声说:“吾与点也!”这就是后来的理学家常讲的“吾与点也”之意,他们的这种体会正来自于周敦颐的感染。

“吾与点也”的意境也可以看作周敦颐寻“孔颜乐处”思想的一个内容。这就是从大自然中体味人生,向往自由自在、恬淡自适的情感生活。只有把自己融于万物和宇宙自然之中,才能够无处不顺物,无处不自然。这也就是周敦颐“主静立人极”所要言明的修养境界。

周敦颐讲天人合一,是要人以自然为榜样,效法天地,在至公无私的修养中追求美满的人生。因此,他虽然吸收了道家的自然之说,推演宇宙的生成,但其核心问题还是在讲人生伦理境界。理学以人生伦理为治学的根本,并把它上升为宇宙本体问题,周敦颐的寻“孔颜乐处”

其实就点出了这个问题。这也是寻“孔颜乐处”后来被传为理学的佳话,而周敦颐被推为理学开山的一种内在原因吧。

同类推荐
  • 道德经(白话全译)

    道德经(白话全译)

    史文哲翻译的《道德经白话全译》借鉴了诸多名家的研究心得,其中既有高人隐士河上公、青年才俊王弼、经世之材朱元璋,又有国学大师冯友兰、知名学者傅佩荣、大作家王蒙等。  《道德经白话全译》体例,先列原典,后附译文、注释,并精选古人所做注解,随后再通篇加以详细解析。最后,再从原文中提炼出老子思想的精髓,经过深入浅出的推敲演绎,把它们一拳一脚、一招一式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希望借此引领您走进《道德经》这一块古老文化的宝地。
  • 纵横家与“合纵连横”

    纵横家与“合纵连横”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纵横家与合纵连横》纵横家指春秋战国时期从事合纵或连横外、交运动的政治家、外交家及军事家。纵横最初只是表方向的概念,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到战国时期,演变成政治概念,当时割据纷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威逼、利诱或辅以兵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于是,熟悉政治形势,善于辞令和权术,充分利用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纵横家就应时而生。《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纵横家与合纵连横》适合大众读物。
  • 鬼谷子(白话全译)

    鬼谷子(白话全译)

    本书依据《鬼谷子》的权威原著,甄别、博采众家之长,力求对原文作出精当而晓畅的注释与翻译,每篇篇首皆附有提要加以解析、导读。并借鉴国外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方法,精选古今中外颇具代表性的,涵盖商场、职场、处世等各个领域的经典案例,对鬼谷思想逐篇阐释、透析、解读,可使不同行业、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读者皆能从中有所获益。同时,本书设计精美独到,图文并茂,大量古朴生动的图片,与文本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大大增强了阅读的趣味与兴致。经典深刻的思想,精审独到的案例及评析,恰到好处的图文相生,使本书融哲理性、故事性、实用性、全集性于一体,可谓是各类读者参悟、运用鬼谷子大智慧的首选读本。
  • 《大学》《中庸》意释致用

    《大学》《中庸》意释致用

    《大学》、《中庸》问世后就不断被人们以打造的精神加以解读。《〈大学〉〈中庸〉意释致用》旨在继承前人的打造精神,以现时代的生活为起点,突出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力求对人们的修身处世有一定的启发。
  •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缔造者,一生主张教育救国,他认为,唯有思想文化的革命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他对中国社会的弊端有透彻的认识,在国内大力提倡民主、自由与人权思想,致力于改良社会风气,尤其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热门推荐
  • 蒙哥马利(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蒙哥马利(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伯纳德·劳·蒙哥马利(Bernard Law Montgomery,1887年11月17日-1976年3月25日),英国陆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杰出的指挥官之一,1943年,参加攻占西西里和登陆意大利,1944年统率盟军进入法国,6月6日指挥盟军进攻诺曼底,取得了诺曼底登陆作战的胜利。后晋升陆军元帅,受封子爵,1946-1948年任帝国总参谋长。
  • 菲鹰女神

    菲鹰女神

    公元3500年,M星球上,一个名为“XE001”的机器人横空出世,其表现形态为十八岁的可爱少女,谁也想不到她具有令人极其恐怖的力量。幕后操纵人马克身为总理,却不满足自己的现状,于是换上了另一个身份——博士来制造力量强大的机器人,耗时十年,终于制造出“XE001”,打算利用其刺杀总统,登上权力高峰,从而一步步实现自己的邪恶计划。同时马克想进一步控制文东,因此设计出一个“催眠洗脑”计划,但因与文东失散多年后重逢的弟弟文豪的参与,从而使计划破产,文东因此也与马克只见产生了隔阂。
  • 古灵精怪:重生王妃

    古灵精怪:重生王妃

    陈思琪,活泼可爱的一位大学生,在一次车祸中穿越时空,在这里,她成为了宰相的三女——上官紫兰,她一次次死里逃生,上天让她在这里创建了一个她自己的商业王国,遇上了自己生命中的真命天子。(喜欢读书的朋友们,请加入QQ群:149662168)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刁蛮女儿神医爹(全本、缓慢解禁中)

    刁蛮女儿神医爹(全本、缓慢解禁中)

    生来没见过父母的面也就算了,是自己没福份。但这该死的养父不仅喜欢用面具脸对着自己,还动不动玩个小失踪?!既然如此,那当女儿的我就自觉的去寻找您的踪迹。可是``可是``为什么报打不平后会招来该死的宫廷斗争?!!半途还有事没事的冒出一登徒子骚扰自己?!但为什么每次见到登徒子心却跳的那么速度```?难道是天气太热,却氧现象``?!而且为什么这个登徒子给自己一种熟悉的亲切感觉,]前世的记忆在斗争中缓慢地浮现眼前......老天,救救我吧!!!哪个该死的紫莲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啊``````[MS还要改简介``55555]PS:虽然本文没有穿越的希奇事件也没有华丽的文笔,只是加了点恐怖悬疑在里面,希望大家稀饭```汗PS又PS:有些章节我不知道取什么名字,请各位读者大大,帮忙``谢谢``忽忽```[本文逢一、三、五更新,请大家继续关注````]介绍好文:《封印大陆》文/宸曦暗暗http://m.pgsk.com/a/50732/《都市恐怖怪谈之十字路口》:m.pgsk.com/a/59040《真实记忆:堕落的背后》文/紫夜寒http://m.pgsk.com/a/58229/《无可奈何花落去》文/紫梦幽龙http://m.pgsk.com/a/47446/《情人泪,丢失的天堂》文/此情不关风与月http://m.pgsk.com/a/52970/红莹雪------《前世今生》:http://m.pgsk.com/a/59456/浮华尘埃------《走错楼道赖上你》:m.pgsk.com/a/56117/傅孝良------《关于悲伤的记忆》:m.pgsk.com/a/59180/《犬夜叉同人永远追随杀生丸》文/A绫http://m.pgsk.com/a/58512/《我在等你也懂爱》文/星心的形状http://m.pgsk.com/a/58401/
  • 桃源美利坚

    桃源美利坚

    你想佩戴沙图什吗?不用到青藏高原辛苦的偷猎了,因为我这里有啊,质量绝对上乘;你想吃人参肉吗,我这里完全可以满足你的需要,你想吃到美味而又纯天然的美食吗,请到我这里来。我是干什么的?我不过是一个地主而已。推荐新书《不务正业的厨子》,本书还会更新,绝对保证人品
  • 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发现于云南元谋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能够制造、使用简单的工具,并懂得使用火,已具备了人的基本特征。近代考古发现了公元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约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约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这些都是华夏民族悠远起源的见证。后来,大禹治水,平定九州,开启了中国历史王朝盛极必衰更替的序幕。
  • 人性的优点全集

    人性的优点全集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功励志经典。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世界最伟大的成功学家——卡耐基一生中最重要、最生动的人生经验的汇集。这是一本关于人类如何征服忧虑走向成功的书,发掘人性的优点,拓成功幸福的新生活之路,享受快乐的人生!
  • 酷酷总裁迷糊蛋

    酷酷总裁迷糊蛋

    一个是豪门贵公子,一个是普通俏女孩,一场宴会上的相遇,让原本毫无交集的两人不但成为了邻居还最终成了恋人,迷糊可爱又有点聪慧的上官霓和又酷又帅又多金的宫希瑞演绎一场轻松、活泼的爱情故事。
  • 薄情王爷的仙妃

    薄情王爷的仙妃

    近年来,江湖之中一直有个传言,上古时期留下来的神器即将现世,传言,神器在手,便可发挥无穷无尽之力量,并召唤出上古四大神兽。“得上古神器者,便可统一天下,成为乱世的霸主”更有传言称,其中两件上古神器将会被一名女子所掌控,并召出上古四神兽之朱雀,传言同样是:“得此女子者,便可得天下。”江湖中的各大门派和隐世高手,无不疯狂寻找,上古神器威力无边,加上能召出上古四神兽,是所有人都想占为已有的宝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