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300000019

第19章 王襞:恪守家学传统(2)

而圣名者号也。得证则日用头头无非妙动,而纤力不与,快乐难名。才提起一个学字,却似便要起几层意思,不知原无一物,原自见成。顺明觉自然之应而已。自朝至暮,动作施为,何者非道?更要如何,便是与蛇画足。良知在人,随处发见,不可须臾离者。故圣人之心,常虚常静,常无事,随感而应,而应自神也。是以常休休也,坦乎其荡荡也。纵横而展舒自由,脱洒而优游自在也。直下便是,无待旁求,一彻便了,何容拟议?至此我们已经充分发现,东厓的良知观基本上就是心斋和龙溪的良知见在说或良知现成说的翻版,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他的叙述方式比心斋显得更为清晰而有条理,多少有点龙溪哲学语言的影子。如果我们打开《龙溪集》来进行一下检索,这一点也是不难得到确认的。譬如,“本自见成”、“原自具足”、“本无一物”、“随处发见”、“直下便是”、“先天之学”等,这些话头简直就是龙溪哲学的标志性语言。由此可以说,至少在良知问题上,东厓与龙溪的亲近性是非常明显的。

此外给我们的一个重要的印象是,良知理论在心学体系中,原本具有本体论的色彩,给人以一种抽象玄远的印象,因为在龙溪的场合,良知现成理论主要就是建立在良知本体论的层面之上的,他与罗念庵之间反复争论的“世间哪有现成良知”的问题,便是围绕着良知本体论与良知工夫论的义理纠缠而展开的。然而我们现在却发现事实并非完全如此,由心斋父子这两位平民学者的嘴里说出来的良知现成理论却可证明良知学说本身绝不是学士文人、有闲阶层的专利品,而是平民布衣亦能完全理解的、至简至易的道理,是非常“平常”而又“本色”的道理,只要依良知而行、“随处发见”、“随感而应”,便能在日常生活中“纵横而展舒自由,脱洒而优游自在”,并能发现“日用间有多少快活在”!

其实,东厓的这一良知叙述体现了阳明良知之教的一种精神。

因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按照阳明的良知理论,良知是无所不在的,良知就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而致良知就是生活本身,既然良知不离现在、不离当下生活,良知就完全可以成为一种民间的思想、社会的理论,而绝不是一般读书人的专利,良知的叙述也完全可以化作民间的日常语言,而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书写、知识创作。

泰州学派作为一种思想现象,之所以在中晚期的明代社会产生如此迅速而又广泛的影响,与其良知叙述的平民化是绝对分不开的。在我看来,东厓的良知见成理论便是民间思想的一种表述方式,他向人们所着力宣扬的一个中心思想是,良知是人人平等的、是每个人的本色,人人都先天地具备良知天性,所以人人都是可以成就圣人的,人人只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心中有一颗与圣人同质同层的良知本心,那么就能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每个人都能这样做的话,那么理想的三代社会、大同世界就立时得到实现。应当说,这就是所谓良知见成理论的真谛之所在。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良知学的立场,东厓曾非常感慨地说:

自吾先君(指心斋)前辈倡道以来,在在处处,高谈仁义,而人弗惊。明着衣冠而士乐从,此等风化,三代之治,其在兹乎!若某之愚,终身从事,虽梦寐而不能忘情也,有由然矣,幸哉!在东厓对乃父以及前辈的学说主张的观感中,三代之治几乎就是眼前的现实景象,原因就在于他们所宣扬的那一套良知理论是人人乐而从之的。此处所言“高谈仁义”,在心学的语境中,应当是良知心学的代名词。

清初学者王嗣槐对阳明的良知学说有过严厉的批判,在他看来,阳明良知理论的根本要旨就在于“现成”两字,其中涉及心斋的“满街圣人”说,他指出:

阳明之致良知,也是从现成说的,去人欲,也是从现成说的。不但从圣人说,也是个现成的圣人,从孩提说,也是个现成的孩提,即从庸众人说,也是个满街都是现成的圣人。尽管我们可以不同意王嗣槐对阳明良知学的批评,其中有以偏概全之弊,但是不得不承认“阳明之致良知,也是从现成说的”,正与龙溪的这一判断一致:阳明“提出良知二字,正指见在而言”。而心斋的“满街圣人”说也正是从“良知见在”说推演而来,目的在于证成“良知见在”,而不是说圣人都是“现成”的,其间有着严格的义理分别,这一点已如上述,此处不赘。在此我们引用王嗣槐的说法是想从一个侧面来说明,东厓继承心斋、龙溪的良知观念所着力宣扬的“良知见成”理论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客观效应在历史上是有案可查的。

从东厓的良知叙述中还可看出他的良知观有两个基本想法:一是由于良知本体具有“明觉自然”的存在特征,又有“自能应感”、“自能约心”的作用功能,这就决定人对良知的把握不能人为强制、“勉强扭捏”,进而他反对“用智者自多事”,认为这是后儒“支离之习”的根源。从中可以看出东厓在工夫问题上,接近于龙溪的“直下承当”、“当下便是”的立场。但龙溪更进一层,强调了“悟门不开,无以徵学”的观点,东厓却绝少提“悟”字,他更多地强调在“寻常日用”的生活中,来直接体验“见成良知”,故云:心之妙用“与‘饥来吃饭倦来眠’同一妙用也。人无二心,故无二妙用。得此岂容一毫人力与于其间?”。一是他的良知观有这样一个判断逻辑:

由于良知是“原自见成”、“纤力勿与”、“自然感应”的,“与鸢飞鱼跃同一活泼泼地”,所以良知本心就有一种“展舒自由”、“优游自在”的本质特征,而良知之在人心给人所带来的便是一种“快乐难名”的精神愉悦,这就涉及心斋的“乐学”思想。以下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东厓有关“乐学”问题的论述。

(第三节 乐即道也

据天台弟子杨希淳的记述,嘉靖四十四年(1565)仲秋,东厓赴南京讲学,其间与杨希淳有一番对话:

东厓子之始至而论学焉,有问学何以乎? 曰:“乐。”再问之,则曰:“乐者,心之本体也。有不乐焉,非心之初也。吾求以复其初而已矣。” “然则,必如何而后乐乎?”曰: “本体未尝不乐,今曰必如何而后能?是欲有加于本体之外也。”“然则,遂无事于学乎?”曰:“何为其然也?莫非学也,而皆所以求此乐也。‘乐者乐此学,学者学此乐’。吾先子盖言之矣。”“如是,则乐亦有辨乎?”曰:“有。有所倚而后乐者,乐以人者也,一失其所倚则慊然若不足也;无所倚而自乐者,乐以天者也,舒惨欣戚,荣悴得丧,无适而不可也。” “既无所倚,则乐者果何物乎?道乎?心乎?”曰:“无物故乐,有物则否矣。且乐即道也、乐即心也。而曰‘所乐者道,所乐者心’,是床上之床也。”

“学止于是而已乎?”曰:“昔孔子称颜回,但曰‘不改其乐’,而其自名也,亦曰‘乐在其中’,其所以喟然而与点者,亦以此也。二程夫子之闻学于茂叔也,于此盖终身焉,而岂复有所加也?”曰:“孔颜之乐未易识也。吾欲始之以忧而终之以乐,可乎?”曰:“孔颜之乐,愚夫愚妇之所同然也,何以曰‘未易识也’?且乐者心之体也,忧者心之障也,欲识其乐而先之以忧,是欲全其体而故障之也。”“然则何以曰‘忧道’?何以曰‘君子有终身之忧’乎?”曰:“所谓‘忧’者,非如世之胶胶然、役役然以外物为戚戚者也,所‘忧’者道也,其忧道者,忧其不得乎乐也。

舜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往不乐,而吾独否焉,是故君子终身忧之也。是其忧也,乃所以为乐,其乐也,则自无庸于忧虑耳。”

凡东厓子之论学,随机指示,言人人殊,而其大都不出乎此。以故上智者闻而乐焉,曰“明珠在怀,而吾何必索之途也”?浅机者闻而乐焉,曰“吾亦有是珠,而独何为其自昧也”?盖自东厓子至,而吾留都诸同志皆如大寐之得醒,其骎骎向往之志,若决百川而赴之海也。谓之载道而南也,不其信乎!这篇记录可谓曲尽其详,而且对东厓思想有极高之评价,在东厓文集中非常少见,弥足珍贵。该文的由来是,东厓在南京讲学后,杨希淳等八位同仁作《诗》送别东厓,杨希淳应邀为这些诗作撰“引言”。在“引言”后,附录了八篇诗文,最后又有张遂所撰的《跋》,文中称自己宦于留都三数年来,“凡三遇先生(指心斋)乃子东厓君”。准此,则东厓在嘉靖四十四年之前的三年期间,曾多次赴南京讲学,至少不下三次,这是《年谱》、《行状》等资料未记录的,应予补之。由此亦可窥见一点重要的消息:东厓作为民间儒者与士人之间的来往毫无阻隔,这或许可以说明当时在讲学活动的影响之下,士庶两层的交往已日趋频繁,反映出阳明倡导的“四民异业而同道”之观念已有了实质性的社会影响。

就上述对话的内容来看,整个话题围绕着孔子和颜渊的“不改其乐”、“乐在其中”这一宋明理学史上非常著名的所谓“孔颜乐处”

的问题而展开。这里有几个关键的说法,首先,东厓指出“乐是心之本体”,意谓乐是心体“本来如是”的自然呈现,并强调“本体未尝不乐”,这是对阳明观点的重复,无须多说。其次,东厓重申了心斋的乐是学、学是乐的乐学观点,主张“乐莫非学”,意谓“乐”

不是排斥为学工夫。再次,谈到了“乐以人也”与“乐与天也”的分别,认为“乐以人也”只是一种“有倚而乐”,一旦失去“倚靠”,乐便随之消失,而“乐以天也”乃是一种“无倚而乐”,在东厓看来,这才是根本意义上的“乐”,事实上,同于“吾体自乐”的说法。最后,由此引出了一个问题:乐与道的关系问题,东厓提出了“乐即道也、乐即心也”的命题,意谓乐是道体或心体的一种必然表现,但又不必说“所乐者道,所乐者心”,他认为若如此说,则是床上叠床、屋上架屋,意谓乐成了在道之上或之外的另一种东西。指出这一点相当重要,因为“乐”只是心体“本来如是”的一种状态表现,决不是某种实际的存在物,更不是某种光景形象,如后所述,黄宗羲批评东厓的“乐学”说,认为东厓“犹在光景作活计”(详见后述),似与此处东厓之意不合。

最后话题回到了“孔颜之乐”以及周程“寻孔颜乐处”的问题上,东厓的观点非常鲜明:“孔颜之乐,愚夫愚妇之所同然也。”这是贯穿于心学的一个基本立场:此心此理,圣愚一律。由此推论,孔颜之乐必与愚夫愚妇之乐相同。接着他对“乐”与“忧”的关系问题的解释也很有特色,他认为“忧”无非是“乐”的一种遮蔽、一种障碍,决不能以“忧”作为“乐”的前提,而所谓“忧道”,也无非是说“忧其不得乎乐”而已,这是从“乐”的丧失与否这一角度,来理解历史上孔子所提出的“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系辞下传》)这一所谓儒家的“忧患”意识问题。他以“舜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往不乐”为例,阐明了一个道理:乐不仅存在于帝王事业中,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否认这一点,那才是“君子终身忧之”的原因所在。总之,在东厓看来,一是“吾体自乐”,一是“乐即道也”,这两点是理解和诠释“孔颜乐处”之问题的关键。而在杨希淳及焦澹园看来,东厓思想的“大意”亦在于此,意谓东厓有关“乐”的观点阐述便是其思想的旨趣所在。这一评价值得引起注意。

黄宗羲对东厓之言“乐”则表达了一种批评性的意见。他首先指出东厓所谓的“乐”虽本诸心斋“乐学之歌”,但“龙溪之授受,亦有不可诬也”,认为东厓在思想上受到龙溪的很大影响,此说大体符合东厓思想之实情。进而宗羲指出:

白沙云:“色色信他本来,何用尔脚劳手攘? 舞雩三三两两,正在勿忘勿助之间。曾点些儿活计,被孟子打并出来,便都是鸢飞鱼跃。若无孟子工夫,骤而语之以曾点见趣,一似说梦。”盖自夫子川上一叹,已将天理流行之体,一日(“日”字当作“口”)迸出。曾点见之而为暮春,康节见之而为元会运世。故言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乐(“乐”字当作“学”)。至明而为白沙之藤蓑,心斋父子之提唱,是皆有味乎其言之。然而此处最难理会,稍差便入狂荡一路。所以朱子言曾点不可学,明道说康节豪杰之士,根本不贴地,白沙亦有说梦之戒。细详先生之学,未免犹在光景作活计也。这里须注意两点:一是宗羲借用白沙之言“一似说梦”,主张若无工夫作为前提,一味强调“曾点见趣”则不可取;一是宗羲指出孔子“川上一叹”乃是“风乎舞雩”、“曾点见趣”的思想根源,因为所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在宋儒的理解当中,无疑已经指出“天理流行之体”犹如“鸢飞鱼跃”一样,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如斯而已的必然展现,决非人力所能阻挡,而人们在精神上所获得的愉悦快乐应当就是天理自然流行的一种表现。

在这里,已有“乐即道也”的某种涵义。宗羲指出,心斋父子提倡乐学,盖“有味乎其言”的缘故,意谓心斋父子对于孔子的“川上一叹”都能有所领会。然而,宗羲接着指出“此处最难理会,稍差便入狂荡一路”,对宋儒以来人们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这一境界说提出了警告。显然宗羲有取于朱子的“曾点不可学”以及白沙的“一似说梦”的观点,指出泰州学的“乐学”思想有可能走向“狂荡一路”,最后落实到对东厓之言“乐”的判断上,便批评东厓之学“未免犹在光景作活计也”。意思是说,东厓是把“乐”当作了一种想象中的“光景”。

同类推荐
  • 墨子与墨家学派

    墨子与墨家学派

    本书从墨子以及墨子的生平入手,详细介绍了墨家思想流派的核心思想和主要思想成就,并将墨家思想和中华侠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阐释。
  •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易经的故事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易经的故事

    《易经》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被誉为华夏文明之源。自古就有不读易不能为太医,不读易不可为将相之说,故其作用被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灭下。
  • 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智书系)

    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智书系)

    在很多人的眼里,哲学是一个让人莫测高深的词汇,一提起它,就令人联想到某种至高无上的智慧,还有一张与这种智慧相连的刻满岁月年轮的脸。哲学真的是这样让人望而生畏的吗?这本小书将会回答我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什么是哲学?哲学家们想的都是些什么问题、哲学家都是些什么样的人,读过这本书后你会发现,哲学原来有着这样一张生动有趣的面孔,而你自己也曾经像哲学家一样思考过!
  • 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

    本书所选皆为季羡林先生的怀旧散文,包括故园之思、父母之思、痛悼师友、人生忆往述怀等等。深浅不一的回忆中,清晰再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人和事:衣钵相传,恩德无限;斑驳的场景,多舛的人生;在省察自我、梳理时代脉络的过程中,娓娓道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与体验、人生的悲苦与辛酸。丰富的情感,浓郁的诗意,纯朴的文笔,催人泪下的诉说,带给读者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 政治学

    政治学

    《政治学》被公认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也是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热门推荐
  • 推背图和烧饼歌里的历史

    推背图和烧饼歌里的历史

    《推背图》和《烧饼歌》,想要表达的是对未来世界的一种预测,但能否一语中的,决定权其实在解读者的手中。《推背图和烧饼歌里的历史(超值金版)》为你一一解释。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香色满园:农妇要翻天

    香色满园:农妇要翻天

    摸个香炉都能玩穿越,身份农妇,未婚,还带娃!从单身贵族一下成为有娃人士,苏青媚表示太有挑战力了!日子清减,受尽白眼,爹不疼,娘不爱,兄嫂不亲,姐妹不宁!苏青媚嘴角直抽仰天长啸:这是人过的日子么?所以苏青媚为自己立下人生第一目标——马上有钱,马上有房,马上有对象!哦哦哦,应该是——种田养家,开铺子,闲来调香钓凯子,红红火火过日子!可是这是谁家的倒霉孩子,农妇还搞升级?莫名奇妙变逃奴,逃奴的主子是鸭霸,硬塞个令牌说:女人!不听话是要受惩罚的,比如捏断脖子啥的!无辜受累成逃妻,逃妻的男人是变态,扣个玉镯子说:我会用一百种一千种的法子来告诉你,哪一种濒临死亡的感觉最舒服!被偷心的男人是流氓,压着她的身子说:那天你强上了本公子就跑了,现在闺女都这么大了,你还不承认?某女想,长得这么俊,被强上似乎也不是不可能?“要是想不起来,本公子再让你强一遍!”某男无声无息的靠近,吐气如兰,“不,天天让你强!嗯?”某女还在想她这小胳膊小腿真能强得了他?天亮后,某女扶着差点被压断的腰欲哭无泪:流氓咱不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某男从背后拥住她:娘子!有家室的女人可不能再看其它男人,会长针眼的。某女:……推荐某漪精品完结文《农家药膳师》:本以为命丧车祸魂归西天的江云漪眼睛一闭一睁,穿越了!颤颤巍巍的茅草房,家徒四壁的农家院,面黄肌瘦的俩弟妹。亲娘亡故,亲爹无能,爷爷不疼,奶奶厌恶。心怀不轨的极品亲戚还肖想着那二亩薄田,三间破草房,把她弟妹卖了换成粮。————————江云漪怒从心起!第一药膳师的名头不是吹出来的!调养弟妹身子,扶持无能亲爹,整治极品亲戚。店铺遍地开,银子滚滚来,美男脱光来,某女惊吓。
  • 百日新娘:全球通缉替身妻

    百日新娘:全球通缉替身妻

    她潜入豪门一年,每日与强势腹黑男斗智斗勇,终于成功盗得宝宝,悄然离去。本以为重获自由,没想到他却从天而降,“走,我们回去好好算算旧账。”
  • 昆虫记:圆网蛛的电线报(第9卷)

    昆虫记:圆网蛛的电线报(第9卷)

    中国唯一全译插图本跨越两个世纪的传世经典献给所有敬畏生命、热爱生活的读者它们捕猎、相爱、生儿育女,它们诈取、被杀、朝生夕死……昆虫的世界从不绝望,它们永远生机勃勃。卷九:圆网蛛的电线,大自然向我们展示了狼蛛、圆网蛛和蝎子等昆虫为了生存不懈努力的画面,证明人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昆虫吃东西是为了活下去,而我们人类中的一部分人,活着的目的只是为了吃东西。——法布尔《昆虫记第九卷: 圆网蛛的电线报》
  • 清夜凝冰:生死相随

    清夜凝冰:生死相随

    她与他宛若盛开于冥界的蔓珠沙华,花叶永不相见。她与他之间,横桓生死与千年时光。他说,如有来生,我愿倾这世间一切,换你来生回眸一笑。她说,如有来世,我愿与你生死相随,即便魂飞魄散。婆娑的泪眼中,你终究渐行渐远渐无声;尘封的记忆里,这到底亦真亦幻亦虚妄。茫茫天地,只剩一缕洁白的清香……
  • 世界最具故事性的中篇小说(5)

    世界最具故事性的中篇小说(5)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凤鸣苍穹

    凤鸣苍穹

    她,慕如月,华夏医学世家传人,因被仇敌所害,一朝穿越成神武大陆慕家那被人殴打致死的废柴小姐。金銮殿上,一纸婚配,她微笑接旨,转身嫁给紫月国最有名的鬼王爷。世人皆知这鬼王痴傻呆愣,样貌似鬼,又有谁人知他才是最腹黑的那个?众人皆笑废柴配傻子乃是绝配,岂知她竟是那旷古绝后的绝世天才?慕如月望着面前这俊美如神般的男人,咬牙切齿:“夜无尘,你居然敢骗我,你现在哪像是个傻子?”鬼王一笑,宠溺的拥她入怀:“在你身边,我甘愿当一个任你使唤的傻子。”-------(看不到文内容或者显示完结的亲,不妨重新搜一下文,有的时候会出一点问题,重新搜一下应该就可以了)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