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300000012

第12章 王艮:泰州学的创立(12)

其实在历来有关泰州学的研究中,大家都知道在“出处”问题上,心斋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命题:“出,则必为帝者师;处,则必为天下万世师。”时人归结为“出入为师”之说。就当时所引起的强烈反响来看,这一命题简直可以说是一个惊世骇俗的命题。前面我们引用的“道既不行,虽出,徒出也”这段话,就是承“出则为帝者师”的问题而来,当时有人向心斋质疑道:“‘出则为帝者师’,然则天下无为人臣者矣”,这个问题很朴素,也就是说,如果出仕做官都是抱着做帝师的目的,那么又有谁来做皇帝的臣子呢?由此可以看出,心斋的上述命题对于当时的士人来说,无疑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对于儒家“出处”问题的基本了解,换言之,“出入为师”可以说是两千年来儒家政治观念史上的一个新突破。针对上述提问,心斋答道:

不然。学也者,所以学为师也,学为长也,学为君也。帝者尊信吾道,而吾道传于帝,是为帝者师也。吾道传于公卿大夫,是为公卿大夫师也。不待其尊信而炫玉以求售,则为人役,是在我者不能自为之主宰矣,其道何由而得行哉?道既不行,虽出,徒出也……这个回答很简洁明了:我们士人做学问,就是为了成为老师,也是为了皇帝,因此一旦出仕为官,作为君之臣,如果皇帝相信吾道,而吾道又能传达给皇帝,于是也就成为了“帝者师”。若将这里的意思略作引申,这就等于是说,所有的臣子都是“帝者师”,因为道理明摆着:吾人之道就是天下之道,帝王亦不得不“尊信”之。但是,臣之于帝,不是将“吾道”向帝王“求售”,这里有一个时机问题,心斋显然是意识到了孔子的“待价而沽”的说法。依心斋之见,“出,则必为帝者师”,不是说出仕为官者向皇帝急于求售自己,恰恰相反,应当采取以静制动的策略,等待时机;如果帝王对吾道未能“尊信”,那么即便吾欲“求售”,也是毫无意义的,甚至会落得个成为“人役”的下场。在这里自然会联想到前面提到的阳明的一个说法:“为仕非为役”。这是说,出仕做官不是为皇帝做劳役,而是为了实现“天下有道”的理想。而要实现这一理想,一切都取决于我,否则的话,“其道何由而得行哉?”

以下一段话,则从另一侧面显示了心斋有关出处问题的基本看法:

“君子之欲仕”,仁也; “可以仕则仕”,义也。大人之事毕矣。孟子曰:“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孔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价者也。”待价而沽,然后能格君心之非。故惟大人,然后能利见大人。这段话的重点有二:第一,出仕为官必须“待价而沽”,不可盲目“求售”,用朱子的说法,就是不可“枉道以从人,炫玉而求售”;第二,出仕为官的目的是“格君心之非”,亦即将皇帝的行为引向合乎“道”的正轨。而且,在选择程序上,前者应当优先。这个看法是相当冷静的。他告诫士人在出处之际需要非常慎重,在把握住了“可以仕则仕”的时机之后,然后才有可能将“格君心之非”诉诸实施。

而在心斋看来,孟子所说的“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的“大人”,也就是“帝者师”。

对于“出入为师”的另一个基本质疑是:“好为人师”。在心斋《语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或曰:“出必为帝者师,处必为天下万世师,毋乃好为人师欤?”先生曰:“学不足以为人师,皆苟道也。故必修身为

本,然后师道立而善人多。如身在一家,必修身立本,以为一家之法,是为一家之师矣;身在一国,必修身立本,以为一国之法,是为一国之师矣;身在天下,必修身立本,以为天下之法,是为天下之师矣。故出必为帝者师,言必尊信吾尊身立本之学,以起人君之敬信,来王者之取法,夫然后道可传亦可行矣。庶几乎!己自配得天地万物,而非牵以相从者也。斯出不遗本矣。处必为天下万世师,言必与吾人讲明修身立本之学,使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夫然后立必俱立,达必俱达。庶几乎!修身见世,而非独善其身者也。斯处不遗末矣。孔孟之学,正如此。故其出也,以道殉身,而不以身殉道。其处也,学不厌而教不倦。本末一贯,合内外之道也。夫是谓明德、亲民、止至善也。”应当说,在心斋所留下的文字中,这段文字对于“出入为师”之问题的解答最为全面,其中涉及心斋的一些基本思想,这里有必要对此略作分述。

首先从“好为人师”这一质问说起。这句话原典出自《孟子》,用在质疑“出入为师”,实在是非常恰当的,而且另有旁证表明这一质疑在当时很有普遍性。导致这一质疑的理由很明显:不论是“出”还是“处”,都是他人的老师,岂不是“好为人师”的典型吗?

然而对于心斋来说,这一理由的陈述却与他的本义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心斋对于“好为人师”这一疑问以《礼记》的“学为人师”之说做了回应,按他的理解,“学不足为人师,皆苟道也”,其语气是十分强烈的,而且应该看到他的这一理解其实是以下展开论述的一个重要前提。接着他从“身在一家”、“身在一国”、“身在天下”这三个方面,并结合他的“修身立本”的格物思想,坚持认为只要以“修身立本之学”贯彻始终,那么就必能为家国天下“立法”,由此也就必能成为家国天下之“师”。在这个意义上,“出,必为帝者师”,就是指吾人修身立本之学足以唤起人君尊信天下之道,并能为“来王者”所“取法”,这就叫做“出不遗本”,意谓这是出仕为官的根本之所在;另一方面,所谓“处,必为天下万世师”,则是指以吾人修身立本之学为根基,将此推行于天下、传承于后世,由此就能实现立必俱立、达必俱达的理想,从而避免“独善其身”的偏向,这就叫做“处不遗末”,意谓不忘天下、修身见世。最后,心斋的结论是:孔孟之学所欲阐明的正是上述的道理,因此吾人出仕为官必须做到以道殉身而不以身殉道,退居山林则必须做到学不厌而教不倦,这就叫做“本末一贯”。

从以上心斋所述可以看出,他一方面并未彻底抛弃“得君行道”的传统意识,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必须等待时机,以使人君尊信吾道;另一方面,心斋也意识到绝不能消极地等待时机,即便是在士不得志、不容见世之时,也应该积极地以讲明修身立本之学为己任,同样可使“道行天下”、“兼善天下”,就此而言,心斋也确有“以道觉民”的传统意识。

这里本来还应对心斋所谓的“以道殉身而不以身殉道”略作分析,但我准备放在“明哲保身”一节中再来详谈这个问题。此处仅以心斋以下之言为例,作一简单提示:

大丈夫存不忍人之心,而以天地万物依于己。故出则必为帝者师,处则必为天下万世师。出不为帝者师,失其本矣;处不为天下万世师,遗其末矣。进不失本,退不遗末,止至善之道也。危其身于天地万物者,谓之失本;洁其身于天地万物者,谓之遗末。有心于轻功名富贵者,其流弊至于无父无君,有心于重功名富贵者,其流弊至于弑父与君。此处所言“进不失本,退不遗末”,便是上述心斋在回应“好为人师”时所发的大段议论的主要旨意,不过须注意的是,这里心斋所强调的两句话:“危其身于天地万物者,谓之失本;洁其身于天地万物者,谓之遗末。”此前一句话便可与“以道殉身而不以身殉道”合观。一言以蔽之,心斋此说的真实涵义无非就是“必不枉道以从人,炫玉而求售”的意思,如若不然,则必然危及于身,则是“失本”,并最终导致“以身殉道”。然而这里马上会产生一个问题:自孔孟以来,儒家不是一直宣扬“杀身成仁”吗?心斋反对“以身殉道”不与“杀身成仁”正相悖逆吗?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结合他的“明哲保身”说来谈,此不具述。

若作一提示的话,在我看来,心斋之意在于指出,若为天下之存亡,可当别论,若为求君以售吾道而不成,于是以身殉道,这便成了为君而失身,如此则万万不可。故此,他又有这样一个重要表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这里对于“殉身”还是“殉道”的前提条件已经交代得非常清楚。对于心斋来说,如果“天下无道”,那么“杀身成仁”之行为不但是可以允许的,而且也是义不容辞的,他曾明白地说过:“天人感应,因体同然。天人一理,无大小焉。一有所昧,自暴弃焉。惟念此天,无时不见。告我同志,勿为勿迁。外全形气,内保其天。苟不得已,杀身成天。”由此可知,心斋虽然口口声声地宣称“安身”、“保身”,其实在他的意识深处仍然保持着儒家的这样一种观念:当国家天下面临危难存亡之际,理应保持大义凛然的气节,而绝不允许有丝毫的“洁身自好”、“临难苟免”之想。

关于上述心斋反对“独善其身”,而主张“修身见世”,这里也须略作说明。心斋此说显然意识到了孟子的一个观点: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这里所说的“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以及“独善其身”、“兼善天下”,其实是儒家的一种处世哲学。即便在“不得志”的情况之下,也允许略为变通,以“独善其身”的方法保持住“穷不失义”。但是“独善其身”毕竟只是一种“权”法而已,而不是处世原则,更不能成为避世厌世、遗弃人伦的借口。正是基于这一立场,心斋强调了“修身见世”的正面意义。

关于心斋的“出入为师”说,心斋弟子王一庵有一个颇得要领的说明:

问《遗录》“出入为师”之说。曰:“先师此语,本无可疑。

‘出,则必为帝者师’,言人不可轻出,必君相信之果有尊师共道之意,方可言出。否则,恐有辱身之悔,非止至善之道也。

‘处,则必为天下万世师’,言当以兴起斯文为己任,讲学明道以淑斯人,若息交绝游,徒为无用之隐,非大人不袭时位之学也。”这里所谓“必君相信之果有尊师共道之意”然后可“言出”,意思是说,唯有确认了人君是否有与臣“共道”之意,然后才可作出抉择,显然“共道”是其中的关键词;换言之,亦即意指“君臣共道”,此说已颇有一点“君臣同治天下”的意味了。不过,这里又附加了一个“尊师”的条件,此即上述心斋一再强调的人君须“尊信”吾道之意。看来,士大夫不可轻易言出的理由却在于人君的身上,必须等到人君于吾道已有“尊信”之意,“方可言出”。不用说,这正是我们在上面已看到的心斋之论“出入为师”的主旨之一。至于“必为天下万世师”的理由,更不待赘言,因为所谓“以兴起斯文为己任,讲学明道以淑斯人”,本来就是儒家知识分子的共同意识,这一观点无须等到明代中期以后才会出现。依我之见,这也是“以道觉民”这一传统观念的另一种表述方式而已,所不同者,在阳明学时代,所谓“讲学”,已有了另一层重要意涵,其讲学的内容、对象及其规模乃至方式,都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有很大的差异。最后应指出,心斋的“出入为师”说在明代心学史上有一定的独特地位,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主要是负面的,因为有大量史料证明,来自心学外部的批评且不论,即便从心学思想圈的内部来看,心斋此说也遭到了激烈的反对,可能除了泰州一派以外,这一观点是相当孤立的。尽管“君臣共道”以及“以道觉民”这些观念可以为士大夫所普遍接受,但是“帝者师”这一说法本身就会遭到士人阶层的过敏反应,以为不免会导致“南面抗颜”。上面我们所介绍的王一庵的一个说法:“今海内有话柄云:‘凡出心斋门下,大抵好为人师’。”即道出了其中的信息,基本上是可以确信无疑的。现在再举一例,可以大抵了解“出入为师”说至少在士人阶层并不受欢迎。前面提到的胡庐山对心斋本人虽表尊崇,称其为“一时杰出”,然对泰州后学却颇有微词,其中一条重要理由便是泰州后学个个都“好为人师”,他指出:“今之学者,未少有得,则皆好为人师,至南面抗颜,号召后生,猖狂鼓舞,自为大于一时。”这段话显然是冲着“出入为师”而来。针对心斋此说,胡庐山还特意下了这样一个转语:“予则以为圣人出为帝师,而未尝不师天下后世;处为天下后世师,亦未尝不师帝。是故,时潜时跃,时见时飞,而未尝有家舍。用舍行藏,莫不在天地万物。”显然经此一改,语意全非,复非心斋此说之旨意。当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解读士人阶层的这种过敏反应,所谓“好为人师,至南面抗颜,号召后生,猖狂鼓舞”,所谓“往往放达自恣,兴化士以是不信学”等等批评,似乎适以反证“出入为师”说在下层社会造成了广泛的反响。不过,就心斋的“出入为师”而言,此说毕竟是针对士阶层而来,是就士人的出处问题而发,这一点不容置疑。当然,如果我们抛开社会效应这一层面,单就其思想内涵来看,那么则应承认心斋的“出入为师”说在阳明心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我们也只有将此论点与心学运动中出现的“政学合一”的观念叙述合而观之,才能对它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作出相应的了解和适当的评估。

四 明哲保身

心斋在44岁时,写下了《明哲保身论》一文,阐发了一个独特的思想观点:“保身之道”。与“淮南格物”所揭示的“安身”说一样,“明哲保身”构成了心斋思想的一大特色,亦与上述“以道殉身而不以身殉道”之说有着某种内在的理论关联。我们先从该文撰述的历史背景说起,由此可以明了明哲保身这一思想言说与历史情景之间的关系。

据《心斋年谱》记载,嘉靖五年(1526)丙戌,阳明弟子王臣(号瑶湖,生卒不详)为泰州守,邀心斋主讲于安定书院,是年冬,王瑶湖将转官北上,心斋作《安定书院讲学别言》一文,十月,又作《明哲保身论》赠别瑶湖,《年谱》曰:“时同志在宦途,或以谏死,或谴逐远方。先生以为身且不保,何能为天地万物主。因瑶湖北上,作此赠之。”心斋卒后,瑶湖作《奠文》,忆及两人的交往,其中说道:“癸未之春,予试春宫。君时乘兴,亦北其辕。琅琅高论,起懦廉顽。偕寓连床,忘寐以欢。”这是说两人相识于1523年,即心斋北上京师讲学之时。接着又说:“君既南归,予官贵土。师曰乐哉,义聚仁辅。公庐我诣,时亦枉顾。真见实际,频亲晤语。惟时泰郡,多士聿兴。谬予问学,莫知其盲。予曰惟君,宜主斯盟。”可知时任泰州守的王瑶湖对心斋寄予了厚望,希望他出来主持一方讲坛之盟。在该文末尾,瑶湖继续说道:“保身之论,爱我孰逾!翰迹在筪,之增吁。”提到了心斋所赠的《明哲保身论》,瑶湖非常感激这番相赠之谊。

然而令我们注意的是《年谱》所交代的一个背景:“时同志在宦途,或以谏死,或谴逐远方。”不难了解,这应当是心斋作“明哲保身论”的一个直接原因。这一记述究为何指,文中并没有详细的交代,但显然与嘉靖初年在朝廷发生的“大礼议”之政治事件有关。

围绕这一政治事件,阳明一直保持沉默,然而阳明弟子中因此事而发迹者有之,因此事而遭贬谪放逐者亦有之,如黄绾(字宗贤,1477—1551)属于前例,邹东廓则属于后例,他一度被逮下狱,寻谪广德。然而发生于嘉靖三年七月的轰动朝野的“左顺门”事件,对心斋来说,无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议礼派”的意见已初步形成“公议”,而以何孟春及杨廷和之子杨慎等人为首的反对派集合了230余名官员,集体伏跪于皇宫的左顺门以示抗议,世宗怒,逮134人于狱,杖五品以下180余人,死者达17人,这是明代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官员集体被杖事件,其惨烈之程度可谓空前绝后。

同类推荐
  •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本书由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燃灯者》作者赵越胜先生亲自选编,精选著名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辅成先生的十三篇文章,并将其分成四个单元,勾勒出周辅成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道精神,也体现那一代学者的风骨和学识。
  •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公元前 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史。它可分为 4个时期: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公元 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对现代哲学时期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的把上限划在19世纪末,有的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有的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他的思想中获取营养。这种影响,仅从我们的常用语中就可以得到证明。
  •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将《周易》的一些基本知识介绍给读者,力求能引导读者对《周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博爱:胡适人生讲演集

    博爱:胡适人生讲演集

    《读点大师:胡适人生讲演集·博爱》收录胡适先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关于人生 问题的讲演实录,内容详尽充实,原汁原味地再现一代大师的讲演风采,还原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起云涌,让我们领略特定时代风口浪尖上催生的伟大思想和智慧结晶。 胡适先生主张修己以安天下:“为己而后可以为人,求学而后可以救国”,这种圆融的态度在当时曾引起轩然大波,但在今天看来,这种通达的思想未尝不是饱含着热情和希望,将民族的气节和精神有力地传承下去。他给读者带来的不一样的声音,足可以引起我们对人生更深层的思考。
热门推荐
  • 三地书

    三地书

    由于过去有较长时期生活在农村,生活的贫困和想象的自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致使我喜欢写瓷实而又有质感的诗,不喜欢故弄玄虚的东西。这里的瓷实,即有生活,有感悟,有真情实感;质感,即有形象,有诗感,有艺术境界。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谈判说服力

    谈判说服力

    这是一本告诉你最有效的谈判智慧与技巧的书。商务无处不谈判,谈判最终追求绝对说服。谈判需要强大的气场,更需要对人性的非凡领悟。谈判训练专家李力刚集数十年实战经验,从国学和人性层面妙语解读谈判智慧,并从势、道、法、术、器等角度深入阐述决定谈判气场的因素,在谈判者如何修身,谈判中如何开局、进攻、防守、回旋变通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系统性的指导建议。全书旁征博引,却又通俗晓畅;幽默生动,而又一语中的,于轻松明快间指点迷津,可谓企业家个人和团队领悟谈判智慧、提升商务技能的不二教材!
  • 豪门替身妻

    豪门替身妻

    他们在一起四年,曾是一对让外人羡慕不已的夫妻。她一直以为,他们会一直这样携手走下去。谁知,一夕之间,往事的美好,全数破坏殆尽。一场大火,她从世人眼里消失,本该死了却没有死的她,这其中到底有何故事?三年后。重生的她,带着满腔的恨意归来。可笑,昔日夫妻重逢,夫竟不识对面的妻。这场代孕开始的游戏,究竟会有什么结果?本文大虐小虐若干,但不是为虐而虐。(提示一句:本书女主不是什么完美的女主,是人都有缺点,每个人都不意外。)《代理孕母》同属系列文推荐:晚风微尘《代孕前妻》幽夜罗《禁爱妈咪》北雪泠《危情狂恋》曼漫《代孕高中生》
  • 无尽武道

    无尽武道

    简介无能,干脆就简单点:摒弃了时下大部分的流行元素,徜徉于人们耳熟能详的古老传说故事,以及人们心中坚定的信仰和传承,还有人们坚信必将到来的科技未来,以人最重要的信念和执着,去开创一个大变革的大时代!无尽武道群:29,90,91,65,5。
  • 政道与商道

    政道与商道

    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曾国藩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这套绝学正是挣扎起伏在官场之中的人应该学习的。胡雪岩从一个仰人鼻息的钱庄伙计,变成富甲东南的商界巨擘,头戴红顶翎身穿黄马褂,大福大贵,天下无人能比。他自有一套从商绝学,这正是在商海之中苦苦拼搏之人应该掌握的。《政道与商道》通过分析曾国藩与胡雪岩的从政、从商经历,总结出他们的官场绝学、从商经要,全面地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和秘诀,对于有建功立业志向的读者来说将大有益处。
  • BRAVO!我的元气女神

    BRAVO!我的元气女神

    看着偶像白曜从童星逐步成长为当红偶像,身为超级粉丝云左左一直默默地支持他,直到发现唯有和他站在同一个世界,才能更接近他的脚步,云左左毅然决定进入演艺圈。而云左左在艺人这条路上艰难奋进时,与白曜相熟的当红平面模特夏梨优这个强大对手亦敌亦友,无数次竞争后,两人更是将对方视为自己今生最大的对手。云左左的艺人之路并不平坦,竞选校园女主角失败,做助理时被算计遭记者偷拍,一时间与白曜的绯闻四起,公司更是趁此机会宣布处在风口浪尖的云左左正式出道,从此被所有人误会成工于心计利用绯闻炒作的新人,备受瞩目。面对接踵而至的考验,云左左该何去何从?而她与夏梨优的白曜的争夺战,又将如何收场,尽在本书。
  • 囚禁的生命

    囚禁的生命

    从一开始就已经是被囚禁的生命,注定了寂寞和孤独的如影随形,而要想结束这个悲剧只有用另一个悲剧交换,如果是你,你愿意吗?
  • 火爆狂妃:妖夫哪里逃

    火爆狂妃:妖夫哪里逃

    她是闻名大陆的“女王殿下”,却被最深爱的人陷害致死。重活一世,那些伤害过她的人,她发誓定要十倍奉还!只是,那谁谁,这只骚狐狸是打哪冒出来的?狐王?狐王又怎么样!床畔,弦歌一脚踏上床沿,一手执鞭轻轻划过炙焰绝色的面庞,邪邪一笑:“叫我女王殿下!”
  • 总裁的嚣张弃妇

    总裁的嚣张弃妇

    他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是王子与公主的完美结合然而婚姻不是童话的结尾,却是另一段故事的开始谁人知道,这天作之合背后竟然是相敬如“冰”分床分房分心分肝…基本上能分的都分了娶她,只是为了得到家族企业股份,坐上总裁之位嫁他,只是为了借助他的力量,从叔叔手中夺回父母的产业他继续他的逍遥,她继续扮猪吃老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像有什么在悄悄改变…终于有一天,他们分别成为自己家族的继承人,她挽着一个年轻帅气的男人,对他微笑:“周总,我要改嫁了!请签字!”瞪着那一纸离婚协议,和她恶魔般邪恶的笑容,他大手一扬,把离婚协议扔进了碎纸机:“总裁夫人也要改嫁?那得看我这个总裁同不同意才成!”美男比拼:“浅浅,相信我,你想要的,我都会为你夺来!”——富二代刘涛“我想要的东西,从来都不会失手,哪怕负尽天下!”——跨国集团CEO杰克“你是我的,谁也不能抢走!不管对方是谁,遇神杀神,遇鬼杀鬼!”——周临寒******推荐梧桐的新文《弃夫难甩》不一样的穿越,不一样的人生,大家一定要看哦!颜曼蝶,现代女子,婚礼前夕,她无意间撞见继母与未婚夫偷情而被推进大海致命一劫,她在赫连堡刚死的新娘身上重生然而等待她的却是万劫不复他说:“你最好祈祷浅唱能活过来,否则我要你陪葬!”他说:“你不过是一棵棋子而已。在百里山庄是,在赫连堡亦是!”他说:“我要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失身、失心、失子…让她再一次尝透爱情的苦当殷红的血从下身不断洇出,她才明白,她于他而言,永远只是棋子前世今生,古代现代,两段婚姻背后都是阴谋她,要如何逃出棋子的宿命?眼看她绝望的纵身跃下悬崖,他才彻底醒悟,她才是他生命之重仰天长啸,却悔之已晚逃妻难追,穿越时空来寻你站在车来车往的大街,汽车喇叭声不绝于耳迷茫的仰望她的世界,他态度坚决:“蝶儿,不管是前世今生,还是上天入地,我都要找到你!”★花絮★:某幢雄伟的大楼前,颜曼蝶在众多保安、职员的拥护下走出,他冲上去急切的呼唤:“蝶儿…”她回头,片刻的怔忡之后,勾唇冷笑:“先生,请问你哪位?”“我是你的夫…”“夫?不好意思,我未婚夫在这里!”随手一指,他看到一张和百里熙一模一样的脸孔,瞬间苍白了脸,“你到底,还是和他在一起了…”“我已经是你的人了,你要对我负责!”莫名其妙的一夜春宵后,床上古典美的男人腆着脸赖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