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9500000018

第18章 名词篇(9)

(7) 若夫文身鼻饮缓耳之主,椎结左衽之君,东南殊俗不羁之国,西北绝域难制之邻,靡不重译纳贡,请为籓臣。(《文苑列传》)

(8) 其渠帅贵长耳,皆穿而缒之,垂肩三寸。(《南蛮西南夷列传》)

珥、珰:《广韵·志韵》:“珥,耳饰也。”又《广韵·唐韵》:“珰,耳珠也。”《后汉书》中表示耳饰的“珥”9例,“珰”1例,如“簪珥”、“耳珰”。

小结:《后汉书》中“耳”概念下的词,包括表示耳本身的“耳”、“聃”,和表示耳饰的“珥”、“珰”。“耳”作为听觉器官,可以说是人类最早认知的概念。在远古社会中,听觉的重要性远远高于视觉,例如卜辞很长时间内都只是巫师、史官少数人使用的,更多的人还是依靠用语言听觉,但随着理性文化的渐渐强化,以及视觉在交流中地位的提高,人们将视线更多地转移到“目”上;同时耳的活动能力相对较弱,所受的关注程度也就有限。这可能是“耳”的引申义较少,相对稳定的原因吧。

16.目(Eye)

“目”位于《百词表》第40位。有关“目”的研究,已有一些重要的成果。

《说文·目部》:“目,人眼。”“眼,目也。”又戴侗《六书故》:“眼,眼是珠子。”关于“眼”的词义演变和“眼”、“目”的历时替换问题,很多学者做过研究,不再赘述,其中以汪维辉先生(2000:31)的看法最具代表性:“上古汉语用‘目’,战国时出现了‘眼’,但西汉以前‘眼’和‘目’在词义上是有区别的:‘眼’多指眼球;东汉以后这种区别不复存在。至迟到汉末‘眼’已在口语中代替‘目’,六朝后期在文学语言中这种替代也已完成。”“眼”在先秦表示“眼球”,王力、管锡华、王凤阳等先生均持此说,先秦文献中的语言实际也是如此,没什么异议;但汪维辉先生认为“眼”、“目”的这种词义上的区别在西汉以前存在,而东汉以后消失了,我们觉得有待商榷。

汪维辉先生所举“眼”当“目”讲的最早一条书证为《大宛列传》:“其人皆深眼,多须髯。”汪先生认为此例中“眼”是确凿无疑等于“目”的,但我们认为这只是“眼”在具体上下文中的特殊用法,并不能由此说明“眼”已当“目”讲,如同现代汉语有“白人”、“黑人”的用法,不能说“人”具有“皮肤”的含义一样。一个词有它稳定的概念义,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可以引申表示它所属的事物,上例“眼”就由“眼球”义而临时表示眼睛;而考察《史记》中“眼”的其它用例,均表示“眼球”,因此,我们认为不能把词在具体上下文的特殊用法等同于它的稳定词义,汪先生用此例来证明“眼”当“目”讲似乎不妥。

下面我们具体看看《后汉书》中“眼”、“目”的使用情况。全书“眼”共8见,当“眼睛”讲的“目”124例,出现频率“目”占绝对优势。在用法上,“目”的自由度要大于“眼”,能和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有各种组合搭配,如:豺目、鼻目、眉目、耳目、目睫、人目、侧目、瞋目、游目、试目、移目、溢目、聚目、延目、大目、明目、朱目、四目等,也能单独使用,常与“耳”或“口”对举,如《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苟目能辩色,耳能辩声,口能辩味,体能辩寒温者,将皆以修洁为讳恶,设智巧以避之焉,况肯有安而乐之者邪?”而“眼”的组合形式较少,仅有龙眼、眼目、大眼、口眼、张眼、嫮眼,其中“眼”的大部分搭配“目”也具备,如大目、口目、张目,如《逸民列传》:“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独行列传》:“一夜二日,皆谓已死,发船视之,就方张眼大骂。”但“眼”没有独用的例子。从词义上看,“眼”虽然可以表示眼睛,但仍有表示“眼球”的用法,如《皇甫嵩朱俊列传》“大眼者为大目”,此例中“眼”和“目”的区别显而易见。同时也可见“眼目”连用的例子,如《袁张韩周列传》:“陛下圣泽,以臣尝在近密,识其状貌,伤其眼目,留心曲虑,特加遍覆。”因“眼目”的连用而逐渐使得“眼、目”的意义之间发生流转。所以我们认为,东汉以后,“眼”虽逐步对“目”的用法进行渗透,但二者在词义上的区别小范围内依然存在。

虽然《后汉书》中“目”比“眼”要稍占优势,但在汉魏佛经中,“眼”从一开始就占优势,由于佛经文献比中土文献更口语化、更贴近语言发展的实际,足见口语中“眼”的强劲势头。而到了《世说新语》中,“眼”15例,“目”表“眼睛”12例,“眼”已占优势,“目”在《世说新语》中更多地是用作“品评”、“看”或是表示“节目”之类的其它引申义,“目”的语义开始向其他方向发展。于是在表示眼目意义上,在文学语言中“目”也逐步被“眼”所全面取代,如《楚辞·大招》“嫮目宜笑,娥眉曼只”,《文选·张衡〈思玄赋〉》“咸姣丽以蛊媚兮,增嫮眼而蛾眉”,《后汉书·张衡列传》“咸姣丽以蛊媚兮,增嫮眼而蛾眉”。

那作为基本词“眼”为什么会取代“目”呢?我们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目”本身的词义系统发展迅速,我们在核心词“耳”节中提到,随着理性文化的强化和视觉在交流中地位的提高,人们将视线从“耳”更多地转移到“目”上,从而使“目”的引申义增多,引起了表义负担过重、表义不明晰的缺点;其次,由于表示“眼球”的词另有诸如“牟、眸、瞳、矑、睛”等,而“眼”又已经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表示“眼睛”,同时“眼目”连用词义渗透也为“眼”表示“眼睛”提供了进一步的可能;第三,魏晋后,“眼”不断产生新的组合,常被用于对地名、人名的命名中,具有更强的语用能力,口语色彩较浓,而“目”则多承袭固定搭配,使用渐趋僵化。

“睚、眦”表示眼角。《说文·目部》:“睚,目际也。”“眦,目匡也。”《后汉书》中多“睚眦”连用,表示眼眶睁大怒目貌。如《窦融列传》“睚眦之怨莫不报复”李贤注曰:“睚眦,或谓裂眦瞋目貌。”

小结:《后汉书》中“目”概念下的词,包括表示眼睛的“目”、“眼”和表示眼角的“睚”、“眦”。其中着重描写和分析了《后汉书》中“目、眼”的具体使用情况,我们和汪维辉先生有稍许不同的看法,认为“眼”指眼球的这种与“目”在词义上的区别,东汉以后仍然存在;《后汉书》中“目”虽较“眼”占优势,但“眼”开始在口语中表现出相当的活跃性,并逐步对“目”的用法进行渗透。现代汉语中,通常说“眼睛”,有时也单说“眼”;而“睚、眦”仅见于书面语。

(第二节)生物体的组成部分(5)

17.鼻(Nose)

“鼻”位于《百词表》第41位。《后汉书》中“鼻”的概念下有3个词:鼻、准、頞。

鼻:《说文·鼻部》:“鼻,引气自畀也。”《后汉书》中“鼻”11见,除“有鼻”2例用于地名外,余均表示鼻子,可见“酸鼻”、“鼻酸”、“穿鼻”、“鼻息”、“鼻饮”等。略举一二:

(1) 畔臣见之,当股栗惭愧,忠臣则酸鼻流涕,义士则旷若发目蒙,非忠孝悫诚,孰能如此?(《窦融列传》)

(2) 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袁绍刘表列传》)

(3) 于是同穴裘褐之域,共川鼻饮之国,莫不袒跣稽颡,失气虏伏。(《文苑列传》)

准:《广韵·薛韵》:“准,鼻也。”《说文·页部》“頞”字下段注:“鼻谓之准。”《后汉书》中“准”表示鼻子1见,《光武帝纪》“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李贤注引许负云:“鼻头为准。”池昌海先生在《〈史记〉同义词研究》中认为,“鼻”和“准”都表示鼻子,但存在指称对象上的区别,“鼻”可用于指所有人,“准”仅用于指帝王。《后汉书》中“隆准”是就用来形容光武帝的。

頞:《说文·页部》:“頞,鼻茎也。”段注:“鼻直茎谓之。”“頞”也就是鼻梁。《后汉书》中“頞”1例,见《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燮生而钦颐折頞,丑状骇人。”

小结:《后汉书》中“鼻”语义场中的词较少,且语义和用法都较简单,其中“鼻”除在现代汉语中双音化为“鼻子”外,一直是本语义场的基本词,十分稳定;“頞”在现代书面语中还偶见,而“准”则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了历史词。

18.口(Mouth)

“口”位于《百词表》第42位。《后汉书》中“口”概念下仅2个词:口、唇。

口:甲骨文字形为口的象形,《说文·口部》:“口,人所以言食也。”段注:“口,所以言、别味也。”即人或动物用来发声和饮食的器官。《后汉书》中“口”可表示人嘴,如:大口、方口、口目、口舌、口腹、闭口、掩口、张口、苦口等,又可表示动物及虫类的嘴,如:虎口、豺狼之口、蝗螟之口,以用为人嘴例居多。例如:

(1) 身长七尺二寸,方口,美发。(《皇后纪》)

(2) 及今口目尚能言视,冒昧干请。(《章帝八王列传》)

(3) 夫睹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族,无乃类旃。(《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

(4) 如其管穴,妄有讥刺,虽苦口逆耳,不得事实,且优游宽容,以示圣朝无讳之美。(《郭陈列传》)

(5) 今以时自诣,则家族完全;若迷惑不喻,委肉虎口,痛哉奈何!(《隗嚣公孙述列传》)

(6) 窃见比年已来,良苗尽于蝗螟之口,杼柚空于公私之求,所急朝夕之餐,所患靡盬之事,岂谓钱货之厚薄,铢两之轻重哉?(《杜栾刘李刘谢列传》)

《后汉书》中“口”的语义较为复杂,如下表,当“口”的其它引申义过多,排挤压缩了“口”表示嘴巴的意义用法,语义场内就会有其他的词来承担表示嘴巴这一义项,后来“嘴”表示人嘴,甚至替代“口”占据了本语义场的核心位置。(后写作嘴)在《后汉书》中4见,其中三例表示星宿名,即“西方北虎七宿”中的“觜宿”,余1例见《文苑列传》“甲玳瑁,戕觜觿”,李贤注曰:“觜觿,大龟,亦玳瑁之属。”《后汉书》中没有“觜”表示嘴的用例。

关于“嘴”对“口”的替换问题,吕传峰《“嘴”的词义演变及其与“口”的历时更替》一文对此已经有详实而可信的讨论,这里不再赘述。虽然在清末单用时“嘴”已经基本完成对“口”的替换,但由“口”组成的复合词还大量使用。现代汉语中,“口”、“嘴”作为词表示嘴巴时其语义是相同的,但作为语素参与构词时,仍能体会到二者之间的区别,如“口条”、“努嘴”,由于“嘴”最初专指鸟的尖喙,“嘴”的义素成分里仍然有外突、尖的因素,虽然今天已不再明显,但这并不代表这种差别就已经消失,它只是由“显”变“潜”,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它仍然制约着该词的语义。“口”、“嘴”的差异正体现了语言中的这种“潜”“显”理论。

唇:《释名·释形体》:“唇,缘也,口之缘也。”《文选·王褒〈洞箫赋〉》“绛唇错杂”吕向注:“唇,口也。”唇属于口的一部分,指嘴唇。《后汉书》中“唇”6例,可见“唇鬐”、“焦唇”、“朱唇”、“唇齿2”、“膏唇拭舌”,如《张衡列传》:“离朱唇而微笑兮,颜的砺以遗光。”《宦者列传》:“陛下不密其言,至令宣露,群邪项领,膏唇拭舌,竞欲咀嚼,造作飞条。”在现代汉语中,“口”也可以表示“唇”,如“口红”也就是“唇膏”。

小结:《后汉书》中“口”语义场仅2

个成员:“口”、“唇”,其中“口”是代表词,“觜”表示嘴巴在《后汉书》中还不见例证。当“嘴”进入本语义场并完成对“口”的替换后,就一直成为“口”语义场的代表词并延续到现代汉语。

19.牙(Tooth)

“牙”位于《百词表》第43位。有关“牙”的研究,已有一些重要的成果。《后汉书》中“牙”的概念下有4个词:牙、齿、龋、龀。

牙:《说文·牙部》:“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后汉书》中“牙”共77例,除用于人名和通假作“芽”外,一般都指牙齿,其中和动物搭配的较多,如:虎牙37、象牙4、犬牙、虎狼之牙,也可以用于人,如:冲牙、童牙。另有“爪牙”5例,表示勇武或党羽,其比喻义用法承袭先秦,不见指称本义的例子。

用例如:

(1) 永初元年,徼外焦侥种夷陆类等三千余口举种内附,献象牙、水牛、封牛。(《南蛮西南夷列传》)

(2) 唐且华颠以悟秦,甘罗童牙而报赵。(《崔骃列传》)

(3) 盘备位方伯,为国爪牙,而为尚所枉,受罪牢狱。(《张法滕冯度杨列传》)

齿:《说文·齿部》:“齿,口断骨也。象口齿之形。”《后汉书》中“齿”共42例,可用作动词,如“不齿”,也可表示年龄或次列,如“年齿、齿列”;余多表示牙齿,且多用于人,如:齿尽、齿穷、齿衰、齿索、齿歼、没齿、尽齿、切齿、历齿、唇齿、口齿、稚齿、生齿、发齿、黑齿、龋齿、齿壮、齿痛,其中“没齿、切齿、生齿”均沿袭先秦;也少有和动物搭配的,仅1见,用于山名“鱼齿山”,或直接特指象牙。和“牙”相比,《后汉书》中“齿”的引申义较多,且表示牙齿时,二者在适用对象上的倾向较为明显,“牙”多偏向用于动物,而“齿”多偏向用于人,同时“齿”在组合形式上显得更灵活多样;此外,《后汉书》中“齿牙”1见用于人,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二者趋同的一面。

用例如:

(4) 聊优游以永日兮,守性命以尽齿。(《崔骃列传》)

(5) 及臣齿壮,力能经营剧事,如使臣诗必有补益,复受大位,虽析珪授爵,所不辞也。(《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

(6)有西不羹,有汜城,有汾丘,有鱼齿山。(《郡国志》)

(7) 诸梁秉权,竖宦充朝,重封累积,倾动朝廷,卿校牧守之选,皆出其门,羽毛齿革、明珠南金之宝,殷满其室,富拟王府,势回天地。(《左周黄列传》)

(8) 耳目聪明,齿牙完坚。(《方术列传》)

历来对“牙、齿”的辨析,普遍的看法是:统言皆称牙称齿,析言则牙为大牙、槽牙,而齿为门齿。近来,有学者对这种广为流传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如田树生(2002)指出:“《说文》的‘象上下交错之形’,这是‘大牙、臼齿、槽牙’说的致命弱点。如果认为‘牙’是臼齿,就不可能出现‘上下交错之形’……臼齿上下牙面有交叉咬合的情况,一则太浅,二则从外边是看不见的,无法和食肉目的犬齿上下交错相比。主张牙是臼齿、槽牙之说更无法解释‘爪牙’之牙。”

他依《说文》和牙的功能,认为“牙”实为尖锐的犬齿。这种观点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认知角度看,槽牙位于口腔深处,一般不容易看到,即使槽牙引起人们注意,据其认知特点,即它应表现槽牙厚平面方的形貌或咀嚼的功能,但这一点又并未在“牙”的引申义中得到显示,似乎槽牙并不是“牙”的意象来源。随后我们对先秦文献进行了考察,却发现在《诗经》、《周礼》、《左传》中都有“象齿”的用例,如《诗·鲁颂·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周礼·秋官·壶涿氏》:“若欲杀其神,则以牡橭午贯象齿而沉之,则其神死,渊为陵。”《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同时《后汉书》中也有“齿”单用特指象牙的用例,如上例(7)。如果说“牙”的本义为犬齿,“牙、齿”的区别在于是否“上下交错”而不在“壮”,那么“象牙”、“象齿”又如何解释呢?这个问题还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研究讨论。

关于“牙”对“齿”的历时替换问题,可参考龙丹的《魏晋“牙齿”语义场及其历时演变》一文。总的来说,到了元代,作为外来词的“牙”,单用时已基本完成对“齿”的替代。现代汉语中,通常多见复音词“牙齿”,口语中单用多用“牙”,“齿”则多用于一些被沿袭下来的固定用法中。

龋:《广韵·麌韵》:“龋,齿病也。”“龋”也就是虫蛀过的牙齿。《后汉书》中“龋”3例,均见于“龋齿笑”,李贤注引《风俗通》曰:“龋齿笑者,若齿痛不忻忻。”

龀:《释名·释长幼》:“毁齿曰龀。龀,洗也,毁洗故齿,更生新也。”《后汉书》中“龀”仅1例,见《皇后纪》“显、景诸子年皆童龀,并为黄门侍郎”,李贤注:“男八岁而龀,女七岁而龀。”

小结:《后汉书》中“牙”语义场包括4

个成员:牙、齿、龋、龀。其中“牙、齿”主要表现在适用对象上的倾向不同,而究竟是大牙还是门齿,这种区别似乎看不出来;在表示牙齿时,“牙”、“齿”的比例为55∶31,虽然《后汉书》中“齿”的搭配较为活跃,但“牙”已经在数量上占优势,《后汉书》中“牙、齿”的这种实际使用情况正和龙丹对二者历时更替的看法相呼应,这一时期“牙”正处于发展阶段。

20.舌(Tongue)

“舌”位于《百词表》第44位。《后汉书》中“舌”的概念下仅“舌”1个词。

《说文·舌部》:“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干亦声。”许慎对“舌”的义释没什么问题,如《白虎通义·情性》:“舌,能知味,亦能出音声,味滋液。”但“舌”是否如许慎所说的为形声字?考察甲骨文中“舌”的字形和“饮”的字形,我们认为“舌”应该是舌的象形,如同“目”、“口”、“耳”、“自”一样,这些表现人体外在肢体的词,其初文应该是依形而画的。《后汉书》中除用于姓“羊舌”外,表示舌头16见,虽然“舌”在本语义场的主导地位一直都没发生变化,但从组合能力方面来分析却稍有发展,先秦时期,“舌”多单独作主语使用,和动词连用仅局限于“断舌”、“吐舌”,《后汉书》中“舌”多成词,且出现了新的与动词组合的形式,如“咋舌”、“拭舌”、“嗽舌”,而“舌”和名词的搭配情况基本沿袭先秦,可见“口舌”、“喉舌”。用例略举一二:

同类推荐
  • 脾胃论译注:刘涓子鬼遗方

    脾胃论译注:刘涓子鬼遗方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要求学习和阅读中医古籍,领会和参悟医道原理,以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广大中医工作者,也包括具备一定古汉语水平的中华文化热爱者和中医爱好者。本书的目的是为广大读者提供一部系统、准确的中医古籍原文及现代汉语译注本,并进一步提供各种外国语译注本。以期正本清源,弘扬医道,泽被圜州,造福桑梓。
  • 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

    在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中,影响最巨、传播最广者,无过于《梦溪笔谈》一书了,被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全书按内容分为故事、辩证、乐律……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中华家训2

    中华家训2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热门推荐
  • 纨绔少东盛婚妻

    纨绔少东盛婚妻

    轰动全城的靳、宋联姻,准新娘在婚前失踪。为了保住联姻带来的利益,宋家小女儿被推出去暂补空缺……***靳名珩,27岁,乐视环球影视集团少东,习惯被明星嫩模围绕,喜欢刺激,游戏花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纨少一枚。宋凝久,22岁,昕丰艺术学院学生。用宋家父母的话说,除了亮眼的五官,浑身上下就没能拿出手的地方。好吧,就是这张脸也和自己的双胞胎姐姐一模一样,所以并非独一无二的。
  • 穿越之羁绊一生(大结局)

    穿越之羁绊一生(大结局)

    她莫名来到古代,不巧第一个见的男人被人下了..她倒霉充当了解药。是不是从那时候就开始了这一生的羁绊?她爱上了这个男人,但他心里似乎有了别人,她害得那个人灰心要嫁给别人,她忍痛劝他去抢亲……林纤纤他被人下了药,不想被下药的人得手,他逃了,她由天而降,倒霉当了解药。他心里难过,但仍是想着要娶她。他一直以为他喜欢的是清清,当清清因为她的缘故要嫁给别人,她劝他去抢亲,他去了,却在叫出不要嫁给他的那一刻后悔,他开始不懂他的心……袁青洛他因白玉神医而认识了她,迷糊却极重情谊,爱脸红,嘴笨,生气会流泪……在相处中慢慢地喜欢上她,但她心里却是白玉神医。他守在她的身边,不愿告诉她他的心,因只怕给她带来困扰,他知道她一定会因为无法回报他而难过,他只想她开心……凌腾跃他受了主人的命令暗中保护她,看着她的一言一行,竟在不知觉中动了心,但她始终不知道,他的存在……神秘人他有目的的接近她,因为好玩的天性,跟在了她的身边,想知道她和周围的人复杂的关系是怎么回事,却没想……玉连飞(我写的小说可能会很平淡,没有跌挫起伏的情节,我的文笔可能也不是很好,各位要是觉得太白,也请各位原谅了。如果各位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改正,请提出来,别骂偶啊!!!)新文<006号追夫计划>,一篇轻松文。http://m.pgsk.com/a/195638/《穿越之羁绊一生之命定的羁绊》袁青洛版http://m.pgsk.com/a/112149/还有娃的群81389478,有兴趣就加哈……
  • 老子与道家学派

    老子与道家学派

    本书对道家思想进行了概说,并介绍了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和道家思想的精髓及历史上的显现。
  • 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除了田园诗人陶渊明对我的影响,让我向往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情画意外,大学时期我曾担任过农村的扫盲教员,上世纪60年代又曾在农村担任过两年的“驻社干部”,“文化大革……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爱情离我三厘米

    爱情离我三厘米

    本书里面那个可爱的女生李薇拉和可爱的男生宁不悔是多么令人忍俊不禁的一对同桌,不仅让每个人都会不由的回想起自己曾经和他(她)的同桌时光,也是如此这般的美好有趣,或亦欢欣雀跃。这本书中有很多悬疑的地方,作者总是在适当的时候丢些疑问,让人越看越爱看,一步一步细致的看下去,欲罢不能。
  • 茅山道士异闻录

    茅山道士异闻录

    清末民初,袁世凯窜权称帝,镇压革命,欺压百姓,民间苦不堪言,混乱世道更是妖魔鬼怪横行。茅山道长观天象寻找一位有道明君拯救天下苍生,于是带领徒弟下山,中途险遇各种妖魔鬼怪,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由此拉开序幕。
  • 萌货大战美御医

    萌货大战美御医

    一个明明已经断气的人居然还会再醒来,当朝一品的美御医一时好奇,在路边捡了个死而复生的女娃回家,从此风平浪静的生活彻底被反转,御医府天天热闹非常,皇帝都忍不住时时上门看热闹。出了名谈笑间断人生死的腹黑御医,居然被一个可爱的小萌货整得灰头土脸,向来风雅潇洒的天朝第一美男子,自此衣冠不整狼狈不堪,却又心甘情愿成为天朝第一奶爸。好不容易把小萌货养大可以开吃了,却被断然拒绝:“对不起,你是我爹爹,我不能乱那啥,你懂的。”挥一挥衣袖,闪了。老虎不发威,你当我病猫啊,天涯海角也要先把人抓回来,昭告天下,断绝父女关系,然后再娶进房,这样就不乱那啥了吧,洞房花烛,小萌货笑得贼兮兮;“老爹,你中计了,从进府第一天我就设计你做我相公来着,什么狗屁爹,见鬼去吧。”某美男气结,全天下只有他算计别人,现在却被个小娃娃算计了,于是,恶狠狠的将小萌货就地正法以消心中郁结,欲望,欲火,总之什么都用她来消就对了。精彩片段一:某男手捂额头有些无力的问端坐在自己面前的小女娃:“玉儿,为何把府中婢女全部赶走?”小女娃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一脸无辜的说:“因为她们太漂亮。”某男无语片刻再问:“那嬷嬷呢?”小女娃憋着嘴委屈的说:“因为她们太长舌。”某男满脸黑线沉思片刻道:“那我给你找来的奶娘又聋又哑又丑陋,为什么也不要?”小女娃大哭:“你找个老怪物来天天让我做噩梦啊。”某男见状心一软无奈的问:“那没有丫鬟,嬷嬷,奶娘,你穿衣,沐浴,生活起居,自己料理?”小女娃吸着嘴萌到极点的说:“爹爹帮我就好。”一双眼充满爱意。某男只觉热气升腾,难保不是被她气的,却听到奶声奶气的小女娃说了句让他几欲晕倒的话:“爹爹,你流鼻血了。”精彩片段二:某男专注的为皇帝把脉,一张俊脸永远带着淡淡的笑意,然而,今日的笑却有点冷,因为左边脸上赫然一个小小的手掌印。某皇帝极力憋着笑,关心的问:“爱卿,你的脸是…”某男咬牙切齿的看着某皇帝关心他的脸胜过自己的身体,忽然淡淡的说:“臣下今日想帮小女沐浴,被她打了,皇上您满意了吧?”某皇帝憋笑差点内伤,力持镇定的说:“家中婢女甚多,为何要亲自动手?更何况,玉儿已经及笄了。”男女授受不亲,不被打才怪。某男怒道:“家中婢女婆子全被她弄跑了,是她自己说不会沐浴,臣下关爱女儿想亲自代劳,难道有错?”
  • 扫除成长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扫除成长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在这套丛书里,我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专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故事,分别对他们在这一时期将会遭遇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以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 无限之配角的逆袭

    无限之配角的逆袭

    每个故事都有一个主角,他们无不是天地间的宠儿,好东西是他们的,好妹子也是他们的;每个世界都有N个配角,他们无不是为了衬托主角而存在的,面对主角的强势,他们只能苦逼的送出自己的一切供人挑选;你敢逾越抢主角的东西?抱歉,绝症在等着你,意外在看着你……面对配角们日益艰辛的未来,苏易勇敢的站了出来。伟大的配角拯救者苏易,他一个人代表了穿越者的优良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记住!他不是一个人!“让我们反抗吧!抢光主角的宝贝,抢光主角的气运!”苏易高举农奴翻身把歌唱的的旗帜奋勇向前。新书《从灵气复苏到末法时代》!新的开始,需要大家的支持,请多多推荐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