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9500000012

第12章 名词篇(3)

鱼:“鱼”,甲骨文金文都是鱼的象形,《说文·鱼部》:“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鱼”是鱼类总称,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对“鱼”就已经有了非常细致的认识,甲骨文中有关田猎类的刻辞对“鱼”多有涉及,“鱼”不仅是先民的日常食品,而且还作为祭祀用品,现今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璜玉块上都可以发现刻有鱼纹。“鱼”古今意义没有变化,《后汉书》中“鱼”只作名词,“打鱼”这个意义用“渔”或“捕鱼”表示;“鱼”除了表示总名外,还可以和表示具体种类的鱼即专名连用,如“鳣鱼”、“鲈鱼”、“鲤鱼”、“鳆鱼”、“鲛鱼”,也可以用其它表特征或范围的词修饰,如“白鱼”、“班鱼”、“大鱼”、“池鱼”。

鳞:“鳞”本表鱼鳞,也以部分代整体指鱼。《太玄·穷》“水无鳞”范望注:“鳞,鱼也。”《后汉书》中“鳞”借指鱼共2例,如《班彪列传》“采鳞于沼”,《马融列传》“测潜鳞”。

鲜:《说文·鱼部》:“鲜,鱼名,出貂国。”据许慎解释,“鲜”似为一种具体的鱼。“鲜”也作“鱻”,《周礼·天官·庖人》“冬行鱻羽膳膏膻”郑玄注引杜子春云:“鲜,鱼也。”《后汉书》中“鲜”指鱼共3例,如“烹鲜”、“介鲜”。现代汉语中“海鲜”一词,“鲜”也表示鱼。

:《诗·齐风·敝笱》“其鱼鲂”陆德明释文引《广雅》:“,鲢也。”朱熹集传:“厚而头大,或谓之鲢。”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下:“,其头尤大而肥者,徐州人谓之鲢,或谓之鳙。”可见“”即为今天所言的鲢子鱼,大概是方言称呼的不同,《后汉书》中“”1例。

鲂、鳊:《尔雅·释鱼》:“鲂,赤尾鱼。”郭璞注:“江东呼鲂鱼为鳊鱼。”又《诗·周南·汝坟》“鲂鱼尾”马瑞辰传笺通释:“鳊、鲂皆一声之转。”《后汉书》中“鲂”、“鳊”各1例,见《马融列传》“鲂鱏鳊”,李贤注曰:“鳊,鲂之类也。”可见“鲂”、“鳊”实为一类。

、鲿:《诗·小雅·鱼丽》“鱼丽于罶,鲤”毛传:“,鲇也。”孔颖达疏引孙炎曰:“、鲇,一鱼。”“”即今之鲇鱼。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下:“鲿,今江东呼黄鲿鱼,一名黄颊鱼,尾微黄,大者长尺七八寸余。”“黄颊鱼”即今之黄骨鱼,属鲇形目,鲿科,“”、“鲿”同类而别异。《后汉书》中“”、“鲿”各1见,用于列举。

鲤、鳣、鱏:《说文·鱼部》:“鲤,鳣也。”“鳣,鲤也。”段注:“毛传于鳣云鲤,于鲤不云鳣,鲤者,俗通行之语不待注也……惟三十六鳞之鱼谓之鲤,亦谓之鳣。古人多云鳣鲔出巩穴渡龙门为龙,今俗语云鲤鱼跳龙门。盖牵合为一非一日矣。”可见“鲤”、“鳣”同类而别异。《诗·周颂·潜》“有鳣有鲔”郑玄笺:“鳣,大鲤也。”《后汉书》中“鲤”3例,“鳣”1例,见《杨震列传》“衔三鳣鱼”,李贤注:“鳣、鳝古字通。”《颜氏家训·书证》:“鳝多假借为鳣鲔之鳣。”又《说文·鱼部》朱骏声《通训定声》:“鱏,即鳣鲔也。”《文选·贾谊〈吊屈原文〉》“横江湖之鳣鲸兮”李善注引锦灼曰:“鳣,或作鱏。”《后汉书》中“鱏”1例,用于列举。

鲛、魦、鲸、鳆:《广韵·肴韵》:“鲛,鱼名,皮有文,可饰刀。”段注:“今所谓沙鱼,所谓沙鱼皮也。”《后汉书》中“鲛”1例,见《舆服志》“半鲛鱼鳞”,“鲛鱼鳞”即海鲨皮,可饰刀鞘。《说文·鱼部》:“魦,鱼名,出乐浪潘国。”徐锴系传:“魦,今沙鱼,皮有珠文,可释刀剑靶,皮亦可食。”《玉篇·鱼部》:“魦,鲛鱼。”“鲛”、“魦”均为沙鱼。《后汉书》中“魦”1见,用于列举。《说文·鱼部》:“鲸,或从京。”又“,海大鱼也。”《后汉书》中“鲸”2例,《班彪列传》“于是发鲸鱼”李贤注:“海中有大鱼名鲸。”《说文·鱼部》:“鳆,海鱼名。”《后汉书》中“鳆”1例,见于《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献鳆鱼”,李贤注曰:“鳆,似蛤,偏着石。石决明,一曰鳆鱼。”“鳆鱼”即今之鲍鱼。“鲛”、“魦”、“鲸”、“鳆”都指的是海鱼,其中“鲛”、“魦”的皮多作为饰品,“鲸”为海中大鱼,而“鳆”为可盐渍食用的海味珍品。

龟、鳖、鼋、鼍:鱼当属水生动物,因此我们将龟、鳖、鼋、鼍一并纳入“鱼”这个概念的语义场。龟作为“四灵”之一,很早受到中国古人的崇拜,殷商人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来自龟甲,龟对于早期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后汉书》中“龟”多见于占卜之用或龟纹饰物。《玉篇·鱼部》:“鳖,俗鳖字。”《说文·鼍部》:“鳖,鱼鳖。”又《慧琳音义》卷十四“鱼鳖”注引《考声》:“鳖,水虫也。”《后汉书》中“鳖”6见,多“鱼鳖”、“鳖鼋”连用。《说文·鼍部》:“鼋,大鳖也。”《楚辞·九歌·河伯》“乘白鼋兮逐文鱼”王逸注:“大鳖为鼋,鱼属也。”《后汉书》中“鼋”5见。《说文·黾部》:“鼍,水虫。似蜥易,长大。”《诗·大雅·灵台》“鼍鼓逢逢”毛传:“鼍,鱼属。”《后汉书》中“鼍”4见,多“鼋鼍”连用。

小结:“鱼”在甲骨文中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鱼,是一种泛称,从词义上看,自古人们对它的认识都是一致的,而且古今没有改变,是“鱼”这个语义场的上位词。《后汉书》中与“鱼”相关的词包括两类,一是不同种类的鱼,一是鱼属的水生动物。相比起古人对鱼具体细致的分类,如《山海经》中记载了鱼类58种,整个《说文·鱼部》中更共收了105字,《后汉书》中和“鱼”相关的词数量并不算多,而到了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表示鱼的种类的词似乎更少了,这可能是因为鱼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已渐渐不再占有像先古那样的重要地位,反映在语言上,对各种各样鱼的细致命名也都不再。同样鱼属的水生动物龟,随着占卜、迷信的基本消失,到了现代汉语中常说的也只剩“龟”、“鳖”了。

5.鸟(Bird)

“鸟”位于《百词表》第20位。

鸟、禽:《说文·鸟部》:“鸟,长尾禽总名也。象形。”《后汉书》中“鸟”94例,泛指鸟类,可与表示具体种类的鸟即专名连用,如“凤鸟”、“鸾鸟”、“鸷鸟”,也多见其它表特征的词修饰,如“海/石/异/大/飞/穷/玄/白/朱/众/群鸟”等。《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谓之禽。”又《说文·禸部》:“禽,走兽总名。”段注:“凡经典禽字,有谓毛属者,有谓羽属者,有兼举者。”可见“禽”兼指兽类和鸟类。《后汉书》中“禽”75见,多作为动词或人名用字,表示鸟兽之意甚少,且形式单一,除“水/奇/神/飞”修饰外,余皆单用;其中“禽”可专指鸟类,与“兽”对举,如“奇禽驯兽”,也可表示鸟兽总名,如《方术列传》中的“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这里“鸟”只是“禽”中的一种。

雏:《尔雅·释鸟》“生噣,雏”陆德明释文:“雏,鸟子也。”《礼记·内则》“雏尾不盈握弗食”孔颖达疏:“雏,谓小鸟。”《后汉书》中“雏”此义共2例,《窦融列传》“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耳”李贤注:“鸟者生而啄者曰雏”,另1例为《卓鲁魏刘列传》中的“雉方将雏”,这里指小鸡。

按照现代科学的鸟的分类,“鹦鹉、、翠鸟”均为攀禽。《说文·鸟部》:“鹦鹉,能言鸟也。”《文选·张衡〈思玄赋〉》“鸣而不芳”李善注引《临海异物志》曰:“,一名杜鹃。”《后汉书》中“鹦鹉”2见,“”1见。《说文·鸟部》:“鹬,知天将雨鸟也。”王筠《句读》引《增韵》曰:“鹬有三种:一曰大鸟,《战国策》谓之啄蚌,知天时者也;一曰翠鸟曰鹬;一曰赤足黄文曰鹬。”《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好聚鹬冠”陆德明释文:“鹬,翠鸟也。”又《后汉书》中“鹬”见于《舆服志》:“《春秋左传》曰:‘郑子臧好鹬冠。’”可知《后汉书》中的“鹬”指的是翠鸟,“鹬”本为涉禽,但《后汉书》中的“鹬”指翠鸟,故我们把“鹬”也放进攀禽类。

“燕、雀、乌、鹊”均为鸣禽。《说文·燕部》:“燕,玄鸟也。籋口,布翅,枝尾,象形。”《后汉书》中“燕”多用于人名地名,指鸟仅5例,其一为“燕雀”连用。《说文·隹部》:“雀,依人小鸟也。”朱骏声《通训定声》:“雀,诗谓之黄鸟,俗所呼麻雀、黄雀皆是。”《后汉书》中“雀”27例,多见“鸾雀”、“白雀”、“朱雀”,如前之“鸾鸟”、“白鸟”、“朱鸟”,且《西域传》中见“安息王满屈复献师子及条支大鸟,时谓之安息雀。”可知“雀”有泛称为“鸟”的倾向,在现代的一些南方方言里,都是说“雀”不说“鸟”的,鸟叫作“雀”。《广雅·释鸟》:“乌,孝鸟也。”又《诗经·邶风·北风》“莫黑莫乌”朱熹集注:“乌,不祥之物,人所恶见者。”古代乌鸦主凶和主吉两种俗信同时存在,宋彭乘《墨客挥犀》卷二:“北人喜鸦声而恶鹊声,南人喜鹊声而恶鸦声。鸦声吉凶不常,鹊声吉多而凶少。”这里的“鸦”既是指“乌”。《后汉书》中不见“鸦”,有“乌”指鸟6例,有用为吉鸟的,如《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中“鸟乌反哺报德”,也有用为凶鸟的,如《五行志》中“城上乌,尾毕逋者,处高利独食,不与下共,谓人主多聚敛也。”把贪官酷吏比作“城上乌”。《诗·召南·鹊巢》:“维鹊有巢”马瑞辰传笺通释:“鹊,即干鹊,今之喜鹊也。”《慧琳音义》卷二“乌鹊”注:“鹊,知太岁所在也。”“鹊”表“鸟”在《后汉书》中共4见。

“鸨、鹭、鹳、鸥、鹥”均为涉禽。《说文·鸟部》:“鸨,鸟也,肉出尺胾。”“鹭,白鹭也。”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鹳,似鸿而大,长颈赤喙,白身黑尾翅,树上作巢,大如车轮。”《慧琳音义》卷九十九“鸥香”注:“鸥,一名鹥也。”又《诗·大雅·凫鹥》“凫鹥在泾”陆德明释文引《仓颉解诂》:“鹥,鸥也,一名水鸮。”“鸥”、“鹥”互训。《后汉书》中“鹭”3见,“鹥”2见,余各1例。

“鸡、雉、鹖、翚、翟”均为陆禽。《玉篇·隹部》:“鸡,司晨鸟。”“鸡”自有文献记载以来,就已经是家禽了。如《诗·郑风·女曰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后汉书》中“鸡”除了用作地名外共3例。《玉篇·隹部》:“雉,野鸡也。”《急就篇》卷四“凤爵鸿鹄雁鹜鸡”颜师古注:“鸡有十四种,其文采皆异焉。”《后汉书》中“雉”表野鸡有14例,《郎襄楷列传》“是故高宗以享福”李贤注引《尚书大传》引祖己曰:“雉者,野鸟。”《玉篇·鸟部》:“鹖,鸟,似雉而大,青色有毛角,斗死而止。”《慧琳音义》卷十六“鹖鸡”注:“鹖,野鸡也。”《后汉书》中“鹖”7见,《舆服志》:“鹖者,勇雉也,其斗对一死乃止。”可见“鹖”即为今之斗鸡。《说文·羽部》:“伊、雒而南,雉五彩皆备曰翚。”又“翟,山雉尾长者。”可见“翚”即为五彩山鸡,“翟”为长尾山鸡,《后汉书》中“翚”、“翟”各1例,见《舆服志》“翚翟之文”。

“鸷、鹰、鹯、鸢、隼、鹗、雕、鸩、枭、鸱、鸤”均为猛禽。《玉篇·鸟部》:“鸷,猛鸟也。”《后汉书》中“鸷”10见,除“鸷鸟”外,还有“鸷兽”的用法,《吴盖陈臧列传》“其人勇鸷有智谋”李贤注曰:“凡鸟之勇锐,兽之猛悍者,皆名鸷也。”但因“鸷”从鸟,更常见的还是“鸷鸟”,即鹰隼之属,表示凶猛的鸟。《玉篇·鸟部》:“鹰,鸷鸟也。”《左传·文公十八年》“如鹰鹯之逐鸟雀也”孔颖达疏引《释鸟》舍人曰:“鹯,鸷鸟名。”《诗·小雅·四月》“匪鹑匪鸢”朱熹集传:“鸢,亦鸷鸟也。”《后汉书》中多“鹰犬”、“鹰鹯”、“鹰鸢”连用。《广韵·准韵》:“隼,鸷鸟也。”《文选·潘岳〈秋兴赋〉》“隰有翔隼”李善注:“鸷击之鸟,通呼曰隼,一曰鹞。”《后汉书》中“隼”共2例。《广韵·萧韵》:“雕,鹗属。”《广雅·释鸟》:“鹗,雕也。”可见“鹗”、“雕”互训。《诗·小雅·四月》“匪鹑匪鸢”毛传“雕鸢,贪残之鸟也”孔颖达疏:“雕之大者又名鹗。”《张衡列传》“雕鹗竞于贪婪兮”李贤注曰:“雕、鹗,鸷鸟也。”《说文·鸟部》:“鸩,毒鸟也。”徐锴系传:“鸩,食蝮,状如鹗,紫黑色。”《后汉书》中“鸩”多用为动词,意指鸩毒,或是表示含有鸩毒的酒。《尔雅·释鸟》:“枭,鸱。”《诗·大雅·瞻卬》“为枭为鸱”郑玄笺:“枭、鸱,恶声之鸟。”“枭、鸱”是猫头鹰类的鸟,古人多以为不祥之鸟。《后汉书》中多“鸱枭”连用,且有“鸤枭”1例,见《循吏列传》“化我鸤枭哺所生”,李贤注曰:“鸤枭,即鸱枭也。”

“雁、鸿、鹄、鹤、凫、鹜、鸳鸯、、鸬、、鹢、、鸧鸹”均为游禽。《容斋四笔》卷七:“今人呼鹅为舒雁,或称家雁,其褐色者为雁鹅,雁之最大者曰天鹅。”《诗·邶风·新台》“鸿则离之”朱熹集传:“雁之大者曰鸿。”可见“鸿、雁”的区别在于形体大小。《后汉书》中“雁”多为地名用字,表示鸟10例;“鸿”多为人名用字,表示鸟常“鸿雁”“鸿鹄”连用。《说文》中“鸿”、“鹄”同训。《战国策·楚策四》“黄鹄因是以”鲍彪注:“鹄,鸿也。”又《字诂·鹄》:“古人多以鹄字作鹤字用。”《楚辞·九叹·远游》“腾群鹤于瑶光”旧校:“鹤,一作鹄。”古书中的“鹄、鸿、鹤古书中的“鹤”多同于“鹄”,为今之天鹅,属大型游禽,而今之所言“鹤”为涉禽。、鸿鹄、白鹄、白鸿鹤、黄鹄、黄鹤”等即为今之所言天鹅。《广韵·虞韵》:“凫,野鸭也。”《后汉书·班固传》“凫鹥鸿雁”李贤注引李廵注《尔雅》曰:“在野曰凫,在家曰可见鹜。”可见“凫、鹜”的区别犹如“雉、鸡”。《后汉书》中“凫”、“鹜”各3例。《古今注·鸟兽》:“鸳鸯,凫类也。”《方言》卷八:“野凫,甚小而好没水中者,南楚之外谓之。”《广韵·锡韵》:“,鸟名,似凫而小,足近尾。”《后汉书》中“鸳鸯”、“”各1例,用于列举。《说文·鸟部》:“鸬,鸬鹚也。”“,也。一曰鸬也。”朱骏声《通训定声》:“,此鸟蛇头长颈,冬月羽毛落,见人不能行,即没入水,盖鸬鹚之属也。”《小学搜佚·字书上》:“鹢,水鸟也,善高飞。”《后汉书·马融列传》“鸬鹢”李贤注:“鹢,白也。”《玉篇·鸟部》:“,水鸟,善高飞。”《说文·鸟部》徐锴系传引《字书》:“,水鸟。一曰鹢,一身九头。”《玉篇·鸟部》:“鸧,今呼鸧鸹。”《庄子·天运》“白”陆德明释文引《三苍》云:“鸧,也。”《文选·郭璞〈江赋〉》“奇鸧九头”可见“鹢、鸧鸹”实为一物。《后汉书》中“鸬、、鹢、鸧鸹”各1例。

小结:《后汉书》中与“鸟”有关的词很多,包括鸟类总称、某一类的专称以及众多的专名,其中一些在现代汉语中被简略了,如“雉、鹖、凫、鹜、雁、鸿、鹄、鹤”就基本上改由“鸡、鸭、鹅”为中心词的双音词所代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词汇的发展。《后汉书》中“鸭、鹅”均不见用例。“鸟”是这个语义场的上位词和基本词。

6.狗(Dog)

“狗”位于《百词表》第21位。

《说文·犬部》:“犬,狗之有县蹄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狗,孔子曰:狗,叩也。叩气吠以守。”《庄子·天下》“狗非犬”陆德明释文引司马云:“狗、犬同实异名。”可见,“犬、狗”只是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物的命名。《后汉书》中,“犬”共42见,除“射犬”、“犬丘”、“犬戎”这些表示地名和少数民族名外,“犬”有28次表示“狗”义;“狗”32见,除1例为人名用字外,其余均表示“狗”义。从二词的使用来看,“犬”多和其它动物名称组合,如“鸡犬、鹰犬、犬马、犬羊”,作定语可见“犬祸、犬牙”,其余则基本单用;而“狗”有“刍狗”、“瓦狗”、“妖狗”、“狗态”等复合形式,同时“狗”还可用于詈词、官职名,也被用于对星座的命名,如“天狗”,显得较灵活。用例略举如下:

(1) 鲜卑隔在漠北,犬羊为群,无君长之帅,庐落之居,而天性贪暴,不拘信义,故数犯障塞,且无宁岁。(《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

(2) 时则有诗妖,时则有介虫之孽,时则有犬祸,时则有口舌之疴,时则有白眚、白祥、惟木沴金。(《五行志》)

(3) 或作泥车瓦狗诸戏弄之具,以巧诈小儿,此皆无益也。(《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

(4) 卓大骂曰:“庸狗敢如是邪!”(《董卓列传》)

(5) 以六畜名官,有马加、牛加、狗加,其邑落皆主属诸加,食饮用俎豆,会同拜爵洗爵,揖让升降。(《东夷列传》)

我们认为尽管“狗”在使用数量上少于“犬”,但在使用范围、组合能力、出现语境方面都比“犬”要占优势,《后汉书》的时代“狗”应该已代“犬”成为本语义场的基本词。

王彤伟曾对“犬、狗”的替换历程有详细的分析,认为大约刘宋时代“狗”最终确立了基本范畴词的地位,这一结论我们基本认同,在此不再赘述。《后汉书》中“狗”的出现次数略低于“犬”,但“狗”在使用中具有更新、更强的组合能力。据龙丹对魏晋佛经的调查显示,“狗”的使用数量是“犬”的3倍以上。可见这一时期,“狗”的基本词地位已经基本确立了。

同时在调查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后汉书》中“犬”、“狗”的语体色彩的不同,“犬”字几乎都表示中性的色彩;“狗”却可以表示贬意,可用于詈词。会不会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使得“狗”在口语中渐变活跃,组合能力越来越强?很值得进一步探索。

昆:《说文·日部》朱骏声《通训定声》:“昆,假借为犬。”《经籍纂诂·元韵》:“孟子梁惠王下:文王事昆夷。曹植集求自试表作文王事犬夷。”可见“昆”作“犬”,《后汉书》中有“昆夷”1例,见《西羌传》:“乃文王为西伯,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遂攘戎狄而戍之,莫不宾服。”“昆夷”也即“犬夷”。

同类推荐
  • 论语今读新解

    论语今读新解

    本书的译注始于2006年,历经六个寒暑。原文以中华书局1980年版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原文作为底本,参照朱熹《论语集注》的经文及注解《论语》的有关著作,对个别章节和标点做了适当调整。
  • 中华家训1

    中华家训1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易经 尚书

    易经 尚书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姬昌编著的《易经尚书》用现代白话对其进行了详尽而又明白的解说。《尚书》是古代的重要文献,西汉武帝时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是士子科举进身的必读之书。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 史记(最爱读国学书系)

    史记(最爱读国学书系)

    《最爱读国学书系: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至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热门推荐
  • 感恩做人 敬业做事

    感恩做人 敬业做事

    感恩是做人的根本,敬业是做事的根基;感恩做人、敬业做事,你的生活和工作将会大放异彩!本书针对职场人士感恩心与敬业精神的缺失,阐述了感恩做人、敬业做事内涵及相互关系,并结合职场实际案例,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旨在帮助找出根由、分析原因、解决问题。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章台柳

    章台柳

    《章台柳》,清代言情小说。小说叙述唐朝天宝年间,郑州南阳书生韩翊进京应试。李王孙曾为其爱姬柳氏建章台以居,而韩翊与章台柳后相互钟情。李王孙遂将柳氏许嫁韩翊。小说敷衍唐传奇《柳氏传》而成,演叙安史之乱前后韩、柳二人的恋情及悲欢离合,展示了社会动荡中才子佳人的生存状况。
  • 绝世庶女药师

    绝世庶女药师

    新婚之夜,新郎大怒弃她而去,因为她竟然没有丝毫灵力,无法合体双修。身为七轮世家庶出的她成为家族耻辱,被剥骨而死,为她保守秘密的母亲也因此被囚禁在冰湖之中。若有来生,我必赶尽杀绝!星火不留!她的遗言响彻天地。三千年后,一缕阳光照进古墓,灵力涌动,枯骨换新颜,她睁开双眼,一个盗墓贼正站在石棺前笑她陪葬品少的可怜。是区区盗墓毛贼误闯了废柴庶女的坟墓?是迟来的天才美人撞上能召唤各路神兽的万兽之王?弑父杀仇,挑战王者,雪耻方休!就凭三千年静修给了她遍身灵力!就凭母亲留给她的胭脂戒指!凤鸣天下,龙隐凡尘,锦瑟之合,绝世无双!
  • 有多想要,就有多幸福

    有多想要,就有多幸福

    一位睿智而豁达的小女人,用其真实的生活体验,跟你分享幸福的真谛:幸福,不是去追问到底谁才是你的m.pgsk.com,而是要问在眼前的伴侣关系中,你能努力到什么程度,成长到什么程度。有没有培养出经营幸福的能力。,八年的点点滴滴,有感动,有温馨,有豁然开朗……还有未完待续的幸福,留待白发苍苍的时候,坐在摇椅里慢慢聊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异界之无上仙威

    异界之无上仙威

    一个修炼阵法的小胖子,因为渡劫失败穿越到了异界,这是一个斗气与魔法的世界,然而受限于附体的身躯无法修炼斗气和魔法,他依然选择修真的道路,通过阵法让大陆的各个强者,误认为他是一个强大的魔法师,更认为他是一个强大的剑圣!其实,他想大声告诉他们:“小爷其实是玩仙法的……”
  • 汽车维修基础

    汽车维修基础

    以汽车维修工艺及技术实践为主,结合理论教学,分别讲述了汽车维修技术基础、汽车维修钳工基础知识、汽车维修常用工具及设备、汽车维修测量技术、汽车检测设备、汽车维修管理等内容。
  •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论述传染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典籍,东汉张仲景约撰成于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被誉为“中医临床医学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