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3900000019

第19章 大乘佛教的定学(4)

(三)是不可错认“光影”。当参究得力时,往往会觉得自心澄寂明亮,或觉暗然空寂,或者见到光明闪烁及佛菩萨现形,这些主观感觉,一般被称之为“光影”,也就是在寂定意识中所现的幻想,或者一种定境,非真实的本来面目。

参话头是中国禅修静坐大德的发明,是以佛教所谓贪、嗔、痴、疑、慢等五毒中的疑为禅门,在佛教的禅法中颇为奇特。在其心理方面的原理,颇值得深入研究。以通常而言,公案话头不可以逻辑推理或一般赏识来解释,盖因为禅的精神乃超越言诠和思量,正如中国古代有“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得意忘言”之说。禅宗借公案话头之“非逻辑性”来触发行者分别意识之外的深层直觉,以帮助行者体悟真性。禅宗公案不胜枚举,一般认为总数约计1700则,而实际未必真有此数,且通常所用者仅500则而已,其余或重复,或较乏参究价值。弘学老师将禅宗公案集为《禅宗故事》,共计174则,即有公案的出典及禅师之简介,并作了简评,是研究参话禅的重要资料,巴蜀书社现已出版。

宋代曹洞宗的宏智正觉禅师(1090-1115)倡导了另一种与“参话禅”相对的“默照禅”。默,指沉默专心静坐;照,即以慧来鉴照原本清净的灵知心性,是先定后慧的禅修方式,与“参话禅”先慧后定的方式大异其趣。默照禅的提倡和大慧宗杲所倡“参话禅”一样,都是针对当时禅宗的“文字禅”、“口头禅”风气而力图革除弊端。宏智正觉继承发扬曹洞宗重视禅修静坐及细密柔和的传统,“黔照”二字点明了默照禅修习的要诀。默,不仅要沉默专心静坐,而要离言绝虑,离任何概念的、二元化的分别。照,是“寂照”的同义词。《默照铭》说:

默默忘言,昭昭现前。鉴时廓尔,体处灵然。灵然独照,照中还妙。露月星河,雪松云峤。晦而弥明,隐而愈显。

强调坐中默照必须平等,不可偏废。若“照中失默,便见侵凌”,若“默中失照,浑成剩法”。《坐禅箴》中说:

佛佛要机,祖祖要机,不能触事而知,不对缘而照。不触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对缘而照,其照自妙。自知其微,曾无分别之思;其各无偶而奇,曾无豪忽之兆,其照无取而了。

并以“水清彻底兮,鱼行迟迟,空阔莫涯兮,鸟飞沓沓”来形容默照禅的定境。可以推知,默照禅以定心于离意识分别的寂照心上,这其实就是达摩所修“壁观”一类的禅法。这种禅法收益较为容易,易为人们所接受。

宏智正觉认为:实相即是无相之相,真心即是无心之心,真得即是无得之得,真用即是无用之用,故主张“坐空尘虑”来默然静照,兀兀坐定,不必期求大悟,唯以无所得、无所悟的态度来禅修静坐。因此被同时代的大慧宗杲强烈抨击,贬其“默照禅”为“默照邪禅”、“无事禅”、“枯木死灰禅”,而宏智正觉所著的《默照铭》全篇72句288字针对加以反驳,提出默照禅能使慧的作用活泼,能自然照彻心性之源底,并讥讽“参话禅”仅是拘泥于公案而已。所以默照禅在当时和后世,影响也很大。

三、“三关”修证

禅宗南宗以开悟见性,皆言单刀直入,直了见性,不立阶梯。百丈怀海以“并却咽喉唇,怎么生道”问沩山、五峰、云岩。沩山曰:“却请和尚道!”百丈说:“不辞向汝道,恐以后丧我儿孙!”五峰曰:“和尚也须并却!”百丈说:“无人处斫额,望汝!”云岩曰:“和尚有也未?”百丈说:“丧我儿孙”。这便是百丈怀海透过三句之说。为了启发学人,故问并却咽喉唇吻如何说禅。家师惟贤和尚的同学正果师伯在《禅宗大意》中讲解这段语录时,认为沩山用逆袭的方法回答,可以说涵盖乾坤,壁立千仞;五峰以截断众流的手法回答,照用同时;云岩的回答可以说是随波逐浪,以怀疑的口气表示不可能,意谓第一义是没有语言的。

北宋兜率从悦用“拔草参玄,只图见性,即今上人,性在甚处?”识得自性,方脱生死,眼光脱时,怎么生脱?”“脱得生死,便知去处,四大分离,向甚处去?”三句话接化学人,称为“兜率三关”。这第一关,欲令学人拔无明的杂草,瞻仰宗门真风,彻见一己心性;第二关,欲令学人识得本来具有的真性,以其脱离生死的转变;第三关,欲令学人透脱生死,以便了知毕竟的去处。

临济宗黄龙派祖师慧南禅师,每设“生缘”、“佛手”、“驴脚”三问,以接化学人,称为“黄龙三关”。第一问:“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正当问答交锋,却复伸手问:“我手何似佛手?”又问诸方前来参请宗师所得,却复垂脚问:“我脚复似驴脚?”黄龙平生发此三问以试学人,三十余年无人契合其要旨。此三问是黄龙用以消除行者对其“相对差别相”的迷执,意指人人皆因前世因缘转生而来,无法超脱业报轮回规则;人之心性与佛性相同,皆有成佛的可能性;人与其他众生,于本质上皆无二致,既能共同轮回六道,亦能觉悟成佛。

以上百丈怀海透过“三句”之说,兜率从悦和黄龙慧南皆以三句话勘验禅修行者,虽然在当时都称为“三关”,但皆就破三层执著而言,并没有作为参禅的三个阶梯。以后参话禅盛行起来,才渐渐有分参禅为三个阶梯的说法,称之为“破三关”,其三关为:初关破本参、破重关和末后破牢关(又被称为踏末后关和向上一路)。但对三关具体的解释尚无定说,但一般认为:初入禅修之门,确信自心有佛性,解悟佛性是什么,称之为“知有”、“省有”或者“识个入处”,破所参话头,于离意识分别的空白心地中见本来空寂之自性,称破初关、破本参。从空性起作用,识得“妙有”即真性所具妙有,称破重关。拂除悟迹,达到无碍自如的境界,称之为踏末后牢关。也有以分破第六、第七、第八识解释破三关;有以悟入华严宗所说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解释破三关的;还有主张顿悟并无三关,高唱“一簇破三关,犹是箭后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清代雍正皇帝自称透彻三关,他大体以达“前后际断”,露出前念后念间一段空白心地,从而悟心性空寂为破初关;以“大死大活”后。识得一切皆为真性之妙用,为破重关;以破无明,达任运现成,无修无证为踏末后关。在所他撰的《御选语录》总序中,对破三关作了“钦定”。他说:

夫学人初登解脱之门,乍释业系之苦,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并皆消殒,不为从上古锥舌头之所瞒,识得现在七尺之躯,不过地、水、火、风,自然彻底清净,不挂一丝,是则名初关破参,前后际断者。

破参后,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十方虚空者十方虚空,地水火风者地水火风,乃至无明者无明,烦恼者烦恼,色声香味触法者色声香味触法,尽是本分,皆是菩提,无一物非我身,无一物是我己,境智融通,色空无碍,获大自在,常住不动,是则名透重关,名为大死大活者。

透重关后,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离家舍,明头也合,暗头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体斯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无生故长生,无灭故不灭,始斯惺惺行覆,无明执著自然消落,方能踏破末后一关。虽云透三关,而实无透者。

雍正的“钦定”破三关,在近300余年间对禅宗界的影响很大,但也有人不赞成。清代钱伊庵在《宗范》中说:

若夫本分,重关,末后之说,大悟有十八遍,原未必人人一脚便踏到底,然有二三番彻悟者,亦有六七番始圆悟者,更属无定。总以透彻为期,似不必概定人法双忘,离念泯绝处为本分体,以从体所发一切诸用为重关;更以铁蛇钻入金刚眼等句不受人惑处为末后。

参禅是否真正获得彻悟,只有彻悟了的行者自己才知道,未彻悟的人是无从得知的。家师惟贤和尚授赠笔者诗曰:

大千世界诵金莲,敬礼莲台诸圣贤。

文字般若传妙谛,勤修禅定过三关。

笔者在初学参禅的时候,弘学老师填《风入松》一词以资鼓励,词曰:

弹指人生走泥丸,

何处停风帆?

烟迷芳径失渔船。

问归樵,

路在何边?

洞内可有桃源?

牧牛可种悲田?

乌兔交辉碧嶂间,

破疑透三关。

拍手踏歌彼岸。

驾白牛,

心系梵苑。

眼底三千大千,

处处涌现金莲。

(第六节 禅修静坐与陀罗尼)

一、陀罗尼的概念

陀罗尼是梵语真实密咒的音译,有总持、能持、能遮的意思,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的念慧力。也就是说,陀罗尼为一种记忆术,即于一法之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之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之中,持一切义。故由此记忆一法一文一义,而能联想一切之法,总持无量佛法不散失。陀罗尼能持各种善法,能遮各种恶法,古印度各派宗教者有自己的陀罗尼,世界上的其他宗教,大多也各自的真言密咒。

佛教本身没有密咒,因为释迦牟尼反对神秘,否定神权,破斥方技之术,一切咒语术数之学均被排斥。佛陀虽然反对婆罗门至上的神权观念,但并没有否定婆罗门的神祇观,密咒被用来治病及其持善遮恶也是许可的。密咒很多,但一般仍以字句长短加以区别,长句称之为陀罗尼,短句称之为真言,一二字者称之为种子。

陀罗尼称之为真言密咒,其实并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不过是表示宇宙间的真理而已。例如,花木到了春天开花,到了秋天就结实,这是自然的道理,也就是真理。这种道理被称之为“自然法尔”,意思是说,本来如此不变的规律。由此可见,真言密咒并不是什么人为的。据这种道理,不管风吹声也好,水流声也好,反正天地间自然美的流露,无不是真言。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把这种“自然法尔”的道理称为真言密咒或陀罗尼而加以信仰呢?这是因为真言密咒或者陀罗尼里,含有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是诸佛菩萨大悲心的流露,是摄持众生的力量。所以当行者一祈祷,信心与诸佛菩萨相对应时,则能得到诸佛菩萨的不可思议之力量,而有种种无法说明的受用。因此持诵真言密咒或者陀罗尼,必须做到八点,就是:诚、敬、专、净、静、恒、和、请。

所谓诚,就是竭诚尽虑,决不自欺耳目,觊人天福。所谓敬,就是要端身正坐,静气肃容,止不斜视,耳不傍听,不杂笑语,不为闲事,无慢态亦无惰容。所谓专,就是心专一志,摒俗息缘,除心念咒外,没有任何他念。耳闻咒外,不复他闻,惟诵密咒,不杂他语。目只见咒,不稍他视。绝无疑惰,更不得以暇为诿而怠慢。所谓净,就是诵咒的行者,应该经常保持身体及衣着的清洁整齐,诵咒应该净其身口。不作损人害物的行为及浪费之事,不沾伤身、败德、耗财、费时及不良的嗜好习气。不得借佛菩萨及诵咒等逐利沽名,要净其行为。除净一切私伪、悖逆、残暴、险狠、怒恨、怨憎、奸诈、欺狂、嫉姤、谗谄、贪刻、悭吝、浮荡、奢纵、骄矜、魔邪、怠惰等恶念恶行。所谓静,就是不求境静,但求心静。不贪热闹,亦不忘热闹。不厌冷清,亦不求清静。定静为修持者不可缺,若躁气浮心,纷念杂虑,虽然终日念诵,收益也是甚微。所谓恒,就是不要害怕苦,不要耽于乐,不要畏于难,不要贪求易,不怕麻烦,不要求简单,不要偷懒,更不要见异思迁,终年终月,念诵无间。所谓和,就是诵咒时不急不缓,急则气躁,缓者心弛,务以心平气和为尚。所谓清,就是吐字宜轻而流利。心中念清,口中音清,耳中声清,逐字明晰,逐句平匀。

这八项内容概括了对诵咒行者应具备的态度和要求,行者自己去实践。其具体诵咒的方法,则有以下几种:

1.莲花念诵。即出声念诵,两耳专注倾听其声,声音大小以仅能自闻为宜,诵时不急不缓,字句分明。

2.金刚念诵。诵时唇齿合而不动,唯舌头动,不出声。

3.唇吻念诵。二唇微动,半出声。

4.光明念诵。凡诵咒时,观想从口中放出光明。

5.随息念诵。与呼吸的入、住、出相配合念诵。

6.声生念诵。于自心间观想有月轮,月轮中有一莲花,莲花上有一白海螺(商佉),观想白海螺发咒声,有如摇铃,两耳专注听其声。

7.真实念诵。诵咒时,心中思维咒的含义,令自心与真实相应。

8.心意念诵。默诵,不出声。

9.计数念诵。诵咒一遍记一数,从一到十,或百、千、万,以制心不乱。或每日规定必须诵满的遍数,以念珠计数而诵。

同类推荐
  •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从大量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事例出发,层层深入,以最通俗的语言,最常见的故事,将佛学的做人道理娓娓道出,使佛法智慧与尘世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佛道,佛道是一种大思想,大艺术、大智慧、大境界。禅,不仅是中华文化之精粹,亦为整个东方文化所推崇。佛,让我们远离尘世的烦恼,在喧嚣与浮华中筑起一座盛放心灵的舞台;让我们在面对挫折时,有一颗豁达的心去承载,让我们遭遇坎坷时,有一种信心和勇气去打拼;让我们在苦难来临时,用笑容和爱去坦然面对;让我们无法拥有时,体会到轻松挥手告别的美丽。
  •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传入中国,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信徒的数量早就超过了许多中国本土的宗教流派,与道教、儒学并驾齐驱。这足以说明,佛教在中国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而佛教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响。所以说,佛教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佛经、佛理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高深莫测。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是生活在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经典。它构成了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点,并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  
  • 拈花笑佛

    拈花笑佛

    本书是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的佛学巨著,梁启超的一生与佛学有着不解之缘。
热门推荐
  • 吸血鬼

    吸血鬼

    如果换来的是永生,失去太阳又算得了什么?他们在黑暗中奔走,游移于没有阳光的异界。年华流转,却永生不死。依靠别人的血液来维持自己的生命,他们沉浸在充满罪恶的血河之中。在咬断少女脖颈的时候,只留下冷酷的决绝,他们在鲜血中体验另一个生命的存在。
  • 大汉帝国风云录

    大汉帝国风云录

    本书以“深入历史与跳出历史”的原则,描写了距今1800多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和波澜壮阔的争霸战争。小说以豹子李弘以一介奴隶的身份救出鲜卑大帅,逃回大汉,由一个普通士卒开始,屡立奇功,成为将军,从而影响整个汉末历史为主要线索,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再现了东汉末年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和一群英雄人物改变天下命运的奋斗,揭示了历史运动的发展的规律。李弘与朋友战友的情谊,与敌人的浴血厮杀,与几位佳人的感情纠缠,与整个大汉命运的关联,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扭转着整个天下的局面。本书还在汉末的社会生活场景上颇费笔墨与心思,从宫廷到战场,从都城到乡野,从大漠到中原,力求还历史以原貌;从政坛角逐到沙场交锋,从典章礼仪到人情风俗,力求展现大汉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纵横大漠——豹子谜一样的出身;白衣如雪——与伊人美丽的爱情;血路绵延——大汉子民艰险的回归;边疆酣战——大汉北疆血铸的长城;庙堂阴谋——士人与武人的矛盾;有我无敌——为大汉化作铁血钢刀;屯田塞外——救万民于水火之中;饮马黄河——为天下重整华夏江山;驰骋江山九万里,笑傲春秋一世名。大汉天威,有我无夷,大家一起来华丽的战吧!==血色珊瑚虫、古木山人、太乙于2006年9月14日====================出版消息:《大汉帝国风云》四、五两册即将于五月十号上市,请各位书友多多支持。因特殊原因,此次出版社改为中国戏剧出版社。《大汉帝国风云》一、二、三册书店和网上有售,请大家多多支持。网络购书的地方:卓越等网站。谢谢大家的厚爱,感激不尽。================mSN群号码:mgroup44445@hotmail.放纵书友的旧群17193445已满请加新群8860622.另外,在黄龙骑士团论坛开了一个大汉的专区,大家搜索黄龙骑士团即可找到。进入论坛后在“骑士团迎客厅下面”就是大汉专区,发言自由。================推荐:金龙鱼的《惊雷逐鹿》手札《刁奴》强盗夏侯元让《隋唐》八分银《通冥》新秦淮八狼广告联盟:明辉《长风》《三千美娇娘》断空《游剑蛮巫》志旭扬《转生传奇》静官《血流》《兽血沸腾》暴风雨中《岁月辉煌》《天地》《虚实人生》神圣智狼《卑鄙在汉末》
  • 掌上帝国之战国时代

    掌上帝国之战国时代

    沙场点兵,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坐拥美女。教你如何逆袭高富帅,斗智斗勇变男神。一看就根本停不下来的战国时代。
  • 果香飘飘

    果香飘飘

    林果香在20岁的时候通过爷爷给的传家古玉穿回了前世,一醒来却发现:大嫂吵,婆婆闹,大姑一家看热闹。秀才软弱,大伯木讷,还有一堆极品邻居时不时的跑来添油加醋,一家子好不热闹。这些都不怕,咱会功夫,大不了一棍打之。可是为什么自己这个未婚人士不但成了两个孩子的妈而且肚子里那个还未出生便不幸夭折?算了,既然成了人家的妈那就要尽到该尽的责任,且看她与恶婆婆和大嫂等一切阻碍她过幸福小日子的恶势力作斗争。
  • 前妻不认帐(全本)

    前妻不认帐(全本)

    她只不过气他对她的欺骗,在婚礼当天骂他无恶不作,顺便开个小小的玩笑说他是同性恋,然后带着他的孩子逃之夭夭而已。都过去了那么多年,他怎么还对此事心怀芥蒂?使出狠招逼她现身,冷嘲热讽之后又对她纠缠不清,这个男人,他到底想干什么?家里有二个嚣张的宝宝,一个腹黑;一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为了骗吃喝,把人家长得温润如玉的帅哥叫做“爸爸”,碰到正牌爸爸,骂人家“大混蛋”。望着这二个机灵古怪拽到令人发指的小P孩,他咬牙切齿质问:“他们到底是谁家的孩子?”DNA化验出来,他带走了他的孩子,剩下的一个,惊天动地的身世秘密也渐渐浮出水面……一个冷酷无情,一个温良纯厚,一个神秘诡异,OMG,老娘受够了,不陪你们玩了……
  • 有6Q的孩子有大出息(大全集)

    有6Q的孩子有大出息(大全集)

    宫曙光编著的《有6Q的孩子有大出息大全集(超值金版)》所列数百个小项,基本上涵盖了“六商”的全部内容,这些细目系笔者通过反复的理论研究和详尽的实际调研梳理而成。《有6Q的孩子有大出息大全集(超值金版)》选择准确、分类合理、易学易做、操作性很强;既有理论的支撑,又有通俗的传达;既有理念的推广,又有精当的分析。
  • 虐情后宫:皇上,放过我

    虐情后宫:皇上,放过我

    十多年前她遇见皇上,为了他甘受劈尾之苦,而三年前因缘巧合终于进得宫来,却毕竟只是一头小兽,就算拥有人形也阻止不了皇上对闻氏的宠爱,多年来浸淫在宫斗之中,她早已麻木,现在却不得不为了隐瞒自己的身份而向当年赐予自己双腿的劈尾师凌霄恩将仇报。
  • 拜占庭文明探寻

    拜占庭文明探寻

    本书是一部关于拜占庭帝国历史的史学专著。全书分为帝国兴衰记,国家、领土与人民,宗教、法制与社会文化三大部分,详细介绍了拜占庭帝国的相关历史内容,适合史学爱好者及史学研究者参考学习。
  •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介绍了培根“关于真理”、“面对死亡”、“宗教信仰”、“论复仇”、“父母与子女”、“婚姻与独身”等方面的人生哲学。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