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3900000016

第16章 大乘佛教的定学(1)

(第一节 念佛禅与实相禅)

小乘之定学是以成就阿罗汉、解脱业报轮回为目的而修之禅法。密宗在《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说:“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小乘经佛教的定学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认为只有静坐能集中心思,防止散乱。大乘佛教扩大了禅定的意义,认为禅定不拘于动静,甚至散心也能发挥定力,影响行为。大乘佛教禅定的具体方法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念佛禅和实相禅。

念佛禅

念佛,即在心里称法身佛(理念上之佛),观想其具体存在之佛相,或佛陀之功德,乃至口中称念佛之名号,皆称为念佛,乃一般修行佛道之基本行法之一。在印度早期的僧团,就盛行六念法及八念法,其第一念均为念佛。念,即内心存忆。据《大智度论》卷二十一载,佛弟子于闲静处,乃至山林旷野善修不净等观,厌患其身,忽生惊怖,及为恶魔作种种恶事,恼乱其心,忧惧转增,故如来为说八念法,则恐怖除。这八念法第一念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难时,应念诸佛慈悲,救济众生,功德无量,如是一心,念念同不舍,怖障即除。

于《阿含经》中,念佛为三念、六念、八念、十念之一。念佛即对释迦牟尼佛表示皈敬、礼拜、赞叹、忆念之意,由念佛之功德,能使贪、嗔、痴不起,所生于天上,得入涅槃。《华严经》等大乘经典,以此为入佛道之初门。以念佛摄心入定,称念佛三昧、观佛三昧、般舟三昧(佛立三昧),念佛禅是由大、小、密诸乘佛教禅法中最重要的一门。其中,理法念佛,称为法身念佛;于心思上浮现佛之功德及佛相,称为观想念佛;而口称佛名,则称为称名念佛。小乘之人念佛,偏重于思念释迦牟尼佛,谓佛陀生来容貌神异,不同凡俗,其显著特征有三十二个,称为“三十二相”;其微细隐密难见之处,有八十个,称为“八十种好”;合称“相好”。大乘佛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故所念之佛亦为无数众多,常见者有念阿佛、药师佛、弥勒佛、大日如来等。通常,念佛之对象,以阿弥陀佛为代表,故一提及念佛,一般皆以为念阿弥陀佛,是立刻浮现佛之功德及相好。

据《般若三昧经》、《大阿弥陀佛经》卷下、《旧华严经》卷七《贤首品》等,皆立有念佛三昧法,即:一心系念一佛之名号,且观想佛之三十二相好光明,及其于众中说法,如此念念相续不断,则能于定中见佛,亦得以往生佛国。如净土宗以念阿弥陀佛为修行之法门,若行人愿往生佛国而至诚持念佛号,则于命终时,即能往生阿弥陀佛国(极乐世界),称为念佛往生。又阿弥陀佛之本愿,系使念佛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故信解其本愿之念佛,称为本愿念佛;此乃由佛之智慧而起,故又称智慧念佛。日本净土真宗常引智慧念佛之说,又谓末法浊世之众生根机劣钝,不堪义解。持戒或观行等,仅信称念弥陀名号以往生,此称愚钝念佛。至于不参加其他行法,专心称名愿生净土者,称为专修念佛。若以自己精勤称名,则称自力念佛;反之,若以阿弥陀佛赐以之信心,自然促其念佛者,则称他力念佛。称名念佛与观想念佛并行者,称为事理双修念佛。念佛的方法很多,归来起来,不出下列四种:

1.持名念佛。谓专心持念佛之名号,于昼夜间一心专注,或一万声乃至十万声,作为恒定功课。如果岁时既久,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染。如《文殊般若经》所说:“有一行三昧,修是三昧者,速得佛菩提。欲入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坐正向,能专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念中能见去来现在诸佛,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与一切功德无二,如是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虽阿难总持多闻辩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是持名念佛。

2.观像念佛。谓观佛像,口称佛名,则心不散乱,本性佛从而显现,如是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染。如《大宝积经》说:“佛本因中,为大精进菩萨,因见比丘画佛形象,发心出家,持画像,入山观察,观此画像,不异如来,成就五通,得普光三昧,见十方佛。”是为观像念佛。

3.观想念佛。谓观想佛之妙相庄严,相好圆满,观想熟纯,则三昧现前。此中有二:①观一相,于三十二相中随观一相,皆减重罪。如《观佛三昧海经》云:“佛为父王所白毫观,右旋宛转,犹如秋月,十棱成就,内外通明,如白玻璃筒,亦如暗夜中明星,观成不成,皆灭九十仍那由他恒河沙微尘劫生死重罪,常蒙摄受。②观全身。如《坐禅三昧经》说:“若求佛道入禅,先当系心念佛生身,不念余法,但念佛身,处心虚室,如大海清时,有金山王,相好圆满,出无量清净光明,于此虚空青色中。常念佛身,便得十方三世诸佛,悉在目前,若心余缘,还令摄住,除无量劫罪。”

4.实相念佛。亦名法身念佛、觉性念佛。谓观自身及一切法之真实相,乃无形无相,犹如虚空,而心及众生本来平等。如是之念即是真念,念念相续,则三昧现前。如《文殊般若经》云:“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观自身实相,观佛亦然。”《大智度论》亦云:“不以色身及相好念,以佛身无所有故,以无忆故,是为念佛。”又如《占察经》云:“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念一佛时,即是一切佛。”是为实像念佛。

上述四种念佛的方法,实可分为因行、果行二类念佛三昧。因行念佛三昧,指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二者皆为观想念佛,此是将观像、观想、实相等三种念佛合在了一起;反之,一心称念佛名,即为称名念佛。果行念佛三昧之由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因行念佛三昧为“修”,果成念佛三昧为“发得”。《观无量寿经》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故名念佛三昧。”念佛之本意在忆念、追想,由内在之思忆表现于外者即称为念,称念配合深入之观想,于醒、梦、定等之际,皆念念不离佛,此亦称般舟三昧。《文殊般若经》称以专精修念佛一行,称为一行三昧;《华首经》称以专修念佛之相好,称为一相三昧。

在梵文本《阿弥陀佛经》中,念佛、念法、念僧之“念佛”,其最初之原语为buddham、anagika·ra,后则演变为buddnānusmr·ti。前者为“作意”起心之意,后者为“忆念(意念)之意。而执持名号之原语为manasikāra,净土宗将其解为“称名”,然由原语实难见出此意。念佛禅传至我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对于念佛之种种分类亦繁多,兹择要将我国诸师对念佛之分类介绍如下:

1.怀感之《释净土群疑论》卷七,举出有相、无相二种念佛三昧,明示欲得无相念佛三昧者,应念法身;而欲得有相念佛三昧者,则念报身、化身佛。

2.智者之《五方便念佛门》,则举出五种念佛法门,其次第如下:(1)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指行者于念佛时,则必生起愿生净土之心。(2)观想灭罪念佛三昧门,即一心观想佛之相好光明,以此光明照触一切罪障,令其悉皆消灭。(3)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指所观之佛,乃从自心而起、别无境界。(4)心境俱离念佛三门,指观想之心,亦无自相可得。(5)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行者趣深寂定,放舍一切心意,意识,蒙十方诸佛之加被,于此,则智门兴起,任运无碍,成就圆满功德。

3.澄观之《华严经疏》卷五十六,亦举出五种念佛法门,即:缘境念佛门、摄境唯心念佛门、心境俱泯念佛门、心境无碍念佛门、重重无碍念佛门。

4.宗密之《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卷四,则举出四种念佛法门;即:(1)称名念,专门称念佛名。(2)观像念,观念塑画等之佛像。(3)观想念,观想佛之相好。(4)实相念,观自身及一切法之真实相。

5.飞锡之《念佛三昧宝王论》举出三世佛通念法,即:念现在佛,专注一境而圆通三世。念过去佛,知佛与众生乃迷悟之别,然二者之因果相同,无有二致。念未来佛,生起一切众生平等而皆为未来诸佛之心。

此外,据传灯之《大佛顶首楞严经圆通疏》卷五、智旭之《蕅益宗论》卷七等所举,将念佛分为念他佛、念自佛、自他俱念三种。(1)念他佛,即如念阿弥陀佛功德庄严之境,或念其身之相好,或念其法门、实相等,称为念他佛。此系卢山慧远诸师所修之法门。(2)念自佛,即观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无体无性,离过绝非,具足百界种种性相,与三世诸佛平等无二,若观至历历分明而一心不乱,则三昧功成,豁然破除无明之障,而顿入明心见性之境。此系禅宗、天台宗等诸师所修之法门。(3)自他俱念,即观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了知众生乃诸佛心内之诸佛心内之众生,而诸佛即是众生心内之诸佛,二者感应道交,自他不隔。此系永明延寿、楚石梵琦等诸师所修之法。

念佛禅自印度传至我国,由我国再传日本,日僧源信之《往生要集》卷下,将念佛分为寻常、别时、临终三种。寻常念佛,系指日常之念佛;别时念佛,系指于特定时间、场所之念佛;临终念佛,则指命临终之时,等待佛来迊之念佛。其中,寻常念佛又可分为定业、散业、有相业、无相业等四种。念佛禅在我国,发展到了极致,与其他的佛教定学修持法门相结合,而有摄心念佛、数息念佛、参究念佛、看话念佛、释迦念佛、观音念佛、药师念佛、弥勒念佛等多种念佛法门。总之、念佛禅之真义,在由口念佛而进入心念佛,念念不忘,亦即此“念”是佛,则念念成佛。

实相禅

实相,梵语dharmata,bhu·ta-tathata。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槃、无为、无相等,皆为实相之异名。以世俗认识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状,故称实相。据南本《大涅槃经》卷三十六、《大智度论》卷三十二之意,一切诸法之各别相(如地之坚相、水之湿相、火之热相)皆为虚妄,一一皆可破坏;相对于此,无漏智所证之实相则离虚妄之诸相而平等一如,在妄情之中,实相皆不可得。

在鸠摩罗叶之翻译中,实相亦包含“空”之义,龙树以来强调为佛教真谛之内容。实相即是指事物的本相,大乘佛教中观学派认为实相就是空。所谓实相禅就是把禅法和空观联系起来,也就是在禅观中既要看到一切事的空性,又要看到事物的作用,两者不可偏废,这是把禅法作为悟证大乘般若理论的方法。而在具体的修行实践中,实相禅一般是指空、无相、无作之三昧。

1.空三昧,即以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观诸法为因缘所生,我、我所二者皆空。

2.无相三昧,即一切诸法皆无想念,亦不可见,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相,及三有为相之十相,故称无相。

3.无愿三昧,对一切诸法无所愿求,为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非常、苦、因等可厌患,故道如船筏,必应舍之;能缘彼定故,得无愿之名。

实相禅亦被称为真如三昧,是真如相契合的定境,为大乘佛教一切禅定的根本,尤为如来藏系的经论所提倡。真如三昧观所修的对象是真如,与实相同义,指宇宙万类普遍共具,不动不变的本性,本来面目。大乘佛教诸宗派的经论撰述,都说真如离言超验,非任何概念所能诠表,非任何心所法所能相应,只有“离念”而“达言语道断,心行灭处”。也就是说,离任何概念及心理活动,方可“自内证”。自内证是指心与真如契合无间,所谓“智与真如平等”。而这种体验,非属常人之心理活动和知识范围,它超越了哲学、科学,故佛陀说:“不可说,不可说!”

真如既离言超验,真如三昧的观修,当然就不能系心于任何感觉、概念范围的境相,不念一切,亦不存“不念一切”之念。《大乘起信论》对真如三昧的修习方法说:“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意,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指“遣除一切”之念)。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弛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如此久久修习,便能入“住心”,心“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从而契真如,知“法界一相”,由此而进入“一行三昧”。这大约是宗密大师的观点,入此三昧者,必可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原无烦恼,本自具足无漏智性,此心即佛无异。然其他经论所说一行三昧并未视同真如三昧。如子璿之《起信论笔削记》遂谓,真如三昧之名约境而立者,一行三昧之名则自其所行之法而立者。

(第二节 六妙法门与金刚诵数息法)

六妙法门称六妙门,为天台宗所立。妙,指涅槃;入于涅槃之法门有六,故称六妙门。其实是特指六种禅观。金刚诵是无上瑜伽行者练气、脉、明点的主要方法,将观息、诵咒、观想及观修豚轮结合之一。金刚诵分起分、正分,先从起分修起。金刚诵的起分又被称为“金刚诵数息法”,是无上瑜伽的六妙法门,分为数、随、止、观、还、净六步,与天台宗之六妙法门完全相同,只是所引用的经典不同。这里,将二者合并在一起介绍。

六妙六法“金刚诵”开始时的重要功夫是调息,因为息不调和,心便不能安定,所以调息的“息”字很重要,息有五种相状:

风相:凡气出入有声的叫做风相。

喘相:出入气虽然无声,但结滞而不通顺的叫做喘相。

气相:出入气虽无声也不结滞,但不能静细的叫做气相。

息相:也称为调和相,出入气既无声,也不结滞,也不粗浮,在极静细的时候,也不觉鼻息出入,气息若存若无,这才是真正的调和相。

如来相:凡是息想修到最高境界就是如来相。

行者初习,若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金刚诵和六妙法门修习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调息的功夫,去掉前三种不调和的风、喘、气相而达到调和相,金刚诵的成功就是如来相。“如来”二字,绝非空谈空想,著幻贡高我慢,正如《金刚经》上所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去处,故名如来”,是来去自如相。惟行者进入守息境界,乃有待渐次修习而得之。

凡是平时上座练习静细的呼吸,而且有了一定的基础,心念安定的行者,一入座,气息便能调和,而自己也不觉得有呼息吸息一回事,这样就不需要再着意去调。否则的话,反而使心不安定,因为心念安定不动,气息便自然调和,藏传佛教的行者四不共加行未能圆满,难以进入下一步(如专一瑜伽)的修持,每每有心意烦乱,息不调和的情况。因此,必须按照金刚诵的起分的数、随、止、观、还、净六个步骤循序渐进,而所获得功德非浅。修持金刚诵不是练气功,切忌以意导气,千万不要在色身上做所谓的功夫。外道及气功者多以意导气,假想气奔驰于色身,甚至左右两脉。应当知道色身既未通达,气何以导?既然已经通达,气定时运行于色身,又何必导气?若行者追求身心两用或者开发奇异功能,将永无超脱时日。“欲摘骊龙领下珠,须将心念撇无余,突地忽然珠光现,始信当前既是渠”。

一、数息

同类推荐
  •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每一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生活,茫茫的未来无可预知,压力不断增大,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却日复一日地减小。失落、孤独、痛苦、困惑都在日复一日地加深,多少人整日里抱怨重重,又有多少人消极厌世,原本纯净的心灵被蒙上一层又一层厚厚的灰尘。在这里,让禅用清透明晰的故事告诉人们处世的智慧,帮助人们祛除心灵上的尘垢,放下心灵的枷锁,回归宁静的自在世界。
  •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唐僧玄奘,年少时跟随兄长出家,于藏经楼专职抄写佛经,过目不忘。28岁时,不顾朝廷禁令,冒死偷渡玉门关,独自一个人踏上漫漫西行取经之路。沙漠中迷路,高山遇雪崩,六次遭强盗,甚至被异教徒当成活人祭品……沿途艰险不断、诱惑不断,玄奘未曾动摇。4年时间,1400多天,玄奘终于穿过西域二十四国,于公元631年到达西行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此后十余年,玄奘游遍印度,虚心求学,吸取各宗各派之精华。在曲女城辩法大会上,玄奘与大乘佛教斗法、与小乘佛教斗法、与婆罗门教斗法、与各派智者斗法,18天无一人挑战成功,一举成为全印度第一高僧,征服全印度,修得正果。
  • 古兰经故事

    古兰经故事

    每一位天仙都负责一项专门的工作:吉布利里天仙是真主专门派往先知们那儿的使者;伊斯拉非来天仙专门负责末日来临时对人们进行清算;米卡伊来天仙专门负责宇宙万物;阿兹拉伊来天仙是专门负责掌管死者灵魂的。
  • 佛度有心人

    佛度有心人

    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一颗禅心。,佛陀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问。”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思索活着的意义。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的,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过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
  •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在民间宗教的研究领域,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显然滞后于宗教教派演变的研究;而在宗教思想的研究中,对其神灵(学)思想的研究,更是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鲜有人问津。鉴于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中民间宗教的高发期和繁盛期,因此,《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尝试从现代宗教学的角度,以神灵观为中心,结合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的主要经卷宝卷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认真解读和仔细分析,分别以神灵谱系、神话理论、救赎观念、伦理思想四个部分依次展开。
热门推荐
  • 少年犯

    少年犯

    工作是嘉兴市中级法院的一名法官。已发表小说100万余字,散见于《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国作家》、《江南》、《山花》、《百花洲》等期刊。
  • 听龙永图谈经济与经营之道

    听龙永图谈经济与经营之道

    中国经济已走到全球化发展的关键时刻。中国经济如何在战略大调整中保持旺盛生命力,中国企业如何才能与世界500强企业比肩,中国品牌如何在国际道路上披荆斩棘,中国企业如何应对经济危机?中国复关及入世谈判的首席谈判代表,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理事、秘书长龙永图先生对上述问题提供了自己见解。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清穿孝昭仁皇后

    清穿孝昭仁皇后

    康熙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史册记载乃辅臣遏必隆之女,鳌拜义女。她出身高贵,却仅在康熙后宫昙花一现,在皇后之位不到一年便香消玉殒。当来自现代的灵魂占据了这具身体,当四阿哥不再是德妃的孩子……容凰发誓,她一定要摆脱原定剧本中无子早逝的悲剧
  • 冷情首席的可爱妻

    冷情首席的可爱妻

    楚小小遇到了一个很霸道很专制的男人,冷夜,冷氏企业的首领。这个男人长的不是一般的帅,而且还超有型。可是,这个男人怎么可以那么坏?不是说,没有一个女人能入得了他的眼吗!他干嘛非要霸占她!
  • 产孕妇保养与保健

    产孕妇保养与保健

    本书从女性生理常识、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婚前孕后、育儿护养、饮食禁忌等诸多方面,以科学严谨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全方位进行阐述,同时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 三字经新读

    三字经新读

    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三字经新读(第2版)》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对原著进行解释的基础上,还赋予了新的理解、新的立意,结合传统文化知识和一些生动的典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儒家思想的内涵和中国文化的精髓。《三字经新读(第2版)》内容丰富,文字通俗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野人劫

    野人劫

    光盘,广西第四、六、七届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理事。获广西、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以上30余次。创作及出版长篇小说6部,在花城、上海文学、作家、钟山、北京文学等中国核心刊物发表作品若干,迄今共发表各类作品150余万字。
  • 红警1895

    红警1895

    王国瑞穿越到了1895年的台湾,并且获得了一个超级金手指——红警基地。从此全世界都被改变了。日本天皇:“必须要消灭他,不然我们大日本将会永无宁日!”俄国沙皇:“请你不要再打了,我把女儿嫁给你,割让西伯利亚当嫁妆。”英国首相:“怎么我一觉醒来,大英帝国的海军不再是世界第一了?”德国皇帝:“各位英勇的德军将士,请你们再坚持一下,我们东方的盟友很快就要打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