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200000047

第47章 唯识学的实践理论(8)

系以光明之暖性为譬喻。“如是加行道中,由是见道智火之前相,故名曰暖。”加行的修法,由于先要见道,就是所说“见地”,真正见到性空。这里所说的见,不是眼睛看见的见,是见见之时,见非是非,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楞严经》所说,“能见”见到所见时,见到的那个时候,见道的那个“见”。

见道智火之前相,也就是快要见道以前那一刹那,发起了暖地。在刹那之间,能突地一个悟,出一身大汗,这就是初步暖相。达到暖位,可以烧除烦恼,接近见道无漏慧,而生有漏之善根。并以此位观欲界、色界、无色界之苦、集、灭、道四圣谛及修十六行相,而生有漏之观慧。据佛教所称,修至此位,即便退却而断善根,造恶业,乃至堕入恶趣,然而终必能得圣道而入涅槃。

(2)顶位

又作顶法,于四善根中,暖顶二者为动善根,因有堕恶趣的可能,忍位与世第一法为不动善极,永不堕恶道。顶位介乎暖位、忍位之间,乃暖法善根渐次增长,至成满之时所生善根。“由诸善根不被邪见所动,故曰顶。”故诸善根中此法最胜,犹如人之顶,故称顶法。此位介于进退之间,犹在山顶,故称顶位。

行者到达顶位再进一步,配合行,表面上看起来,悟了道的人还是原来那个人,可是其思想行为,待人接物,做人的道德标准已经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变得不是刻意求善,而又是自然合于善行。为求善而行善,实际上是一种痛苦的行为,那是在约束自己,所以宗教的信仰多用戒律来制约信众,是难行而且勉为其难的行,所以守戒有功德,值得赞叹和提倡。但是,见道的人不谈守戒,一切言行均自然在戒行之中,诸善根不为邪见所动,这就是顶位的相状。

(3)忍位

又作忍法,为确认四谛之理,善根已定而不再动摇(不动善根)之位,不再堕恶趣。“由灭恶业所感生之恶趣,及于真空性远离怖畏,故曰忍。”

见道暖地顶地的人,定力仍然不够。因为定力不够,有时在定中,恶趣现前,会产生恐惧。忍就是定力很坚固,有坚忍和截断的意思。禅修静坐就是想见空,为什么见空又恐怖呢?所以《金刚经》里讲福德要够,如果福德不够,见到自己空性就会害怕。天天修道,而修道之人第一就要守得住寂寞。人生的最高修养就是守得住寂寞,能够自我陶醉于凄凉之中,面对凄凉的境界能够觉得舒服。如果忍受不住寂寞,守不住凄凉,那么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尤其是禅修静坐的行者,就是修求寂寞,如果守不住,不如不修,所以要“忍”,远离空的恐怖,就是真忍。

忍位又有上、中、下三品之位:

①下忍位:修四谛十六行相。

②中忍位:渐次省略所缘及行相(减缘减行),最后仅留欲界苦谛之一行相,而于二刹那间修观。(此一行相,即依观者之根机利钝,而存留四行相中任一行相。)

③上忍位:系于一刹那间观中忍位之同一行相。至上忍位时,可得五种不生。即:生不生,谓不生于卵生、湿生;处不生,谓不生于无想天、大梵王处及北俱卢洲;身不生,谓不生于扇搋、半择伽、二形;有不生,谓不生于欲界第八有及色第二生;惑不生,谓不生见惑。若加下忍位之趣不生,即不生于恶趣,则称为六不生。

(4)世第一法位

又称世第一法,为有漏智之最极,世俗法中之第一殊胜者。“由是见道之亲因,一切世间法中最为第一,故名世第一法也。”依无间定发上品如实智,观所取能取之空无,直入见道之位。此位是由忍位所进,经由此位,即可于次一刹那中进入“见道位”,所以为世间有漏法中之第一位。《俱舍论》卷十三说:“此有漏故名为世间,此有漏法世间中胜,是故名为世第一法。”

这才是真正的见道。事相上,暖是真得暖,而且暖与寿、识是三位一体的。所以转识成智,识转成妙观察智时,没有不无暖的。密教修习气、脉、明点及拙火,不过是暖相的初步,而意念、妄念、意识不能转,就不能发起暖相。一得暖相,就得三昧真火,这一点道家的祛病延年法也办得到,因为暖、寿、识三位一体。凡是死亡,就一定会冷却,活的东西就一定是暖的。所谓暖、顶、忍,不光是一种道理,也是事实。

3.通达位,指通达真如之位。又作见道位、见位、见地。乃在悟入“唯识真如”的五种修行阶位之第三位。即菩萨证得无分别智,断离能取与所取之一切分别心,体会平等法界之修行阶位。即于前一阶位加行位之“世第一法”中,依于无间定,生起上品之如实智,印证能取、所取之空,而得根本无分别智,远离有所得之心,了证二空所显之真理,断绝二障之分别随眠,正住于唯识之实性,称为通达位。依据《成唯识论》卷九,此位有真见道、相见道之别。所谓“真现道”,为根本无分别智,实证唯识性之真如,断除分别之随眠,虽经多刹那方得究竟,然以其相相等,故总称一心真见道;所谓“相见道”,为后得智所摄,即证唯识之相。相见道又有行相相见道,九心相见道之别。行相相见道更分三心相见道与十六心相见道。菩萨若入真、相二种见道时,即生如来之家而位于欢喜地(初地)。读者若欲深于研究,可参阅《成唯识论》卷九。

4.修习位,又作修道位。指二地至十地菩萨,得见道已,为断除障,复修习根本智,故称修习位。即于通达位证得真如理,再反复修习之位。此位之菩萨经十地,修十波罗蜜,断十种障,证十真如(这待下节专述此十波罗蜜、十种障及十真如)。

5.究竟位,亦作究竟道、究极之道、究竟地。指菩萨修行最后证得之佛果。亦即指二转依妙果,于无间道金刚喻定后,入于解脱道,乃至尽未来际间之位。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五谓:“何等究竟道?谓依金刚喻定,一切粗重永已息故,一切系得永已断故,永证一切离系得故。从此次第无间转依,证得尽智及无生智、十无学法等。何等为十?谓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定,无学正解脱、无学正智。如是等法,名究竟道。”

《成唯识论》卷十述此究竟位之相云:“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其中,无漏者,谓二转依之果诸漏永尽,性净圆明。界者,藏之义,谓二转依之果含容无边希有大功德。不思议者,谓二转依之果超离寻思言议之道,即为微妙甚深自内证者,不能以世间譬喻比喻之。善者,谓二转依之果以白法为性;此因清净法界远离生灭,极为安稳,四智心品妙用无方而极为巧便,二者皆有顺益之相,即与不善、无记相违。常者,谓二转依之果无尽期;此因清净法界无生无灭而无变易,四智心品所依为常,亦无断尽。安乐者,谓二转依之果无逼恼;此因清净法界众相寂静,四智心品永离恼害。解脱身者,谓二乘所得之二转依果,唯永离烦恼障缚而无殊胜法。大牟尼者,谓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之法;此牟尼尊所得之二果永离二障,故亦称法身。

关于菩萨阶位,各宗派各经论有不同之说法。

(第五节) 唯识学的终极关怀

十地所修胜行,虽然广大无边,而皆摄于十波罗蜜。波罗蜜,梵语pāramitā,巴利语pāramī或pāramita。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又作波罗蜜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

梵语pāramitā,有到达彼岸、终了、圆满等义;巴利语pārami,则有最上的、终极的等义。据《弥勒菩萨所问经》卷八载,波罗蜜通于已到、当到之义,即佛为已到彼岸,菩萨为当到彼岸。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九载,到彼岸有三种之别,即:(1)随所修而达于究竟无余。(2)入真如,以入真如为究竟,如众流以归海为终极。(3)得无等果,无别果胜于此果。盖菩萨所修之行,所入之理及所得之果,究竟而圆满。又据《解深密经》载,波罗蜜多有五因缘,即无染著,无顾恋、无罪过、无分别、正回向等。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载,波罗蜜有十七义,如修习胜利、无所著、无所见、无患累等。据《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载,有二十义,例如一切所知诸妙善法能到彼岸于菩萨藏差别法门正安住义等。

有关此岸、彼岸之说,各家亦异。据《大乘义章》卷十二之“六波罗蜜”项载,即:(1)生死为此岸,究竟涅槃为彼岸。(2)生死涅槃有相为此岸,平等无相为彼岸。据《大品经游意》载,即(1)小乘为此岸,大乘为彼岸。(2)魔为此岸,佛为彼岸。又谓成论师以有相为此岸,涅槃为彼岸;众惑为此岸,种智为彼岸。依诸经论由此岸而到达彼岸之波罗蜜,有六种、十种和四种等分别。唯识学倡十波罗蜜说。十波罗蜜即在一般所说之六波罗蜜,另外再加四种,合为十种。唯识学认为,菩萨于十地中的每一地中,以一波罗密为本行而修诸行,所以十地就变成行十波蜜了。现将十波罗蜜一一解释如下:

1.布施波罗蜜有三种:即所谓财施、无畏施、法施三者。财施,就是怀着清净无染的心,以自己所能有的各种钱财并诸维持生命的资生之具,拿来施诸有德的圣者或贫困的众生,使他们不受饥寒的痛苦,使他们得到身心的安乐,使他们得以继续维持其生命。无畏施,就是众生遇到什么急难的事,或是自然灾害(如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或是人为的祸殃,自己本身没有办法解决时,菩萨以种种方便,协助他解决急难,使其不受灾害的逼迫,使其不怖畏于各种祸患,使其除去内心不必要的怖畏,过其安然无畏的生活。“无畏施,能任持心,安慰他心,离忧怖故。”由于自己严持如来的净戒,不论怎样的情形下,不恼害他人以及一切有情。或者由于施忍的原因,既不怨恨及一切有情,亦不打骂于有情,使其不会对自己有所怖畏,是为无畏施。法施,就是以清净无染心,为诸人说诸法要,使令闻法的大众,真正的得到法乐,增长自己的善根。所以无性之《摄论释》说:“法施者,为欲资善根。”实际上,法财亦可以理解为知识的传授或培训。

2.戒波罗蜜有三种:即所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律仪戒,就是佛教七众弟子所受各种不同的别解脱律仪,教诫众生不作一切恶行,离去种种罪恶。虽说是七众弟子各别所受的,但修大乘行的菩萨,同样要受这七众别解脱律仪,以检束自己的身心,使能真正利生,所以真正想要利他,定要严格守护自己的净戒。所以发心利他的菩萨,对于禁作一切罪行的律仪戒,不得不严格守持。摄善法戒当然是离不了前律仪戒的,唯有守持律仪戒得清净,才能如法地集诸善根功德。饶益有情戒,就是拔济一切有情,饶益一切有情,不做有损于众生的事。是以于此三聚净戒中,摄律仪戒实为一切戒的根本。

3.忍辱波罗蜜有三种:即是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耐怨害忍,就是忍受众生所给予的痛苦,不论受到怎样的打击,总是能够予以忍受,决不因此退屈利诸有情的大业。安受苦忍,就是忍受自然界给予的痛苦。菩萨在度生的过程中,不但受到生命界的打击,自然界的痛苦亦经常迫来,如风吹雨打,寒热交迫,不管是怎样厉害,菩萨都能一一忍受,决不因此而退失利生的初心。谛察法忍,就是菩萨行者,以其透视一切的般若智慧,审谛观察诸法的实相,了达缘起诸法的空无自性,而对这无自性空或诸法不生的谛理,能够忍可于心,深信诸法确实是如幻如化,空无实有,确信诸法是生灭不可得的,是为谛察法忍。

4.精进波罗蜜有三种:就是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被甲精进是说菩萨行者在向无上佛道前进时,不论修怎样的行门,都得有精进不可。为了获得胜行的胜利,必然会要遭遇到不少的战斗,就得如军队上前线作战,须要披起铠甲一样,使其作战勇猛前进。摄善精进,是说菩萨开始向菩提大道前进时,为更积极地修诸一切善法,乃精进勇猛地不断前进,是以修诸善行,没有精进不行。利乐精进,是说菩萨行者,不但为自利而精进,亦为利乐有情而精进不已。

5.静虑波罗蜜有三种:就是安住静虑、引发静虑、办事静虑。安住静虑,是说菩萨行者在定中住心一境,得到身心的轻安。《瑜伽师地论》将此说为“现法乐住静虑”,就是安住于现法乐住而不动。如该论卷四十三说:“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远离一切分别,能身心轻安,最寂静,远离掉举,离诸爱味,泯一切相,当知是名菩萨现法乐住静虑。”引发静虑,是说从定中引发种种神通等殊胜功德。无性《摄论释》说:“引发静虑,谓能引发六神通等殊胜功德故。”办事静虑,是说从定中发起来的种种神通,能够办成种种利生的事业。这静虑据《瑜伽师地论》说为菩萨“饶益有情静虑”,《解深密经》说为“引发饶益有情静虑”。虽经论中所说名称不同,但以饶益有情为其主题是一致的。就是行者以自己在定中所得的神通,或以神通轮引诸邪道众生归向佛法的正道,或以记心轮使未信受的有情来信受如来的正法,或以教诫论随顺各个不同的众生宣说各种不同的教法,使他们种下解脱的善根。

6.般若波罗蜜也有三种:就是生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慧、俱空无分别慧。生空无分别慧是指通达人空的智慧,法空无分别慧是指通达诸法空无自性的智慧,俱空无分别慧是通达人法皆空的智慧。法法都是缘起真实性,从法性理体上说,可谓毫无问题。但从证悟方面说,由于智慧的大小,颇有浅深的差别。如小乘圣者也悟到缘起真实性的,但不彻底,因为所观察的是缘起生命,只能认识到补特伽罗缘起真实性。换言之,小乘只能证到我空;而大乘圣者从一切法上观察,通达法法无差别的空寂性,也就是说,对我法二空都有体悟。大小乘的智慧力用不同,佛陀在经典中常举火的譬喻加以说明:如木柴的火与木炭的火,同样是火,但所发生的火的力用,迥然不同。大小乘的智慧虽是一体,但所发生的作用有别。二乘人的智慧狭小;大乘人的智慧广大,所以能了我法二空。总说一句,所谓空慧,其体是般若。如分别说,生空是断我执而证得的,法空是断法执而证得的,俱空是断二执而证得的。《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三将这三慧说为证觉真如慧,五明处及三聚中决定善巧慧,能作一切有情利慧。解说当亦不同,读者可自参阅。

以上是六波罗蜜,即所谓之六度。再加上:

同类推荐
  •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这是一本比较特殊的书,我们在一个女作家笔下,第一次看到一组圣经里的女性群像圣洁的圣母、英勇的女士师、温柔幸福的妻子、沦落又皈依的女子、给人间带来灾难的少女、给民族带来福祉的王后……
  • 爱是勇者的游戏

    爱是勇者的游戏

    生活不再是一个障碍。而成为一个欢乐的游戏”。,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仁波切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众生的爱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他用朴素的语言,谈论真相、美、信念、痛苦、祈祷、当下等终极问题。这些讲述坦率、幽默、智慧。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引领者,他说“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他祈愿所有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不是增添了某种知识,而是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清净的人,成为智慧的勇士
  • 六祖讲《金刚经》

    六祖讲《金刚经》

    《六祖讲金刚经》所录文本,以日本《卍续藏经》本(第二十四册)为底本,参照《禅宗全书》第二十三册所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家解》(日本花园大学藏本)校勘。在此基础上,增加“六祖略传”与“现代注释”两部分白话。《六祖讲金刚经》一书,力求通俗易懂,加入大量《坛经》的禅故事,使其成为目前最权威的解读《金刚经》读本。
  • 中观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内容简介:《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禅”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彻人的心性;“禅”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的心路。禅的思想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学着放下自欺、自怨、自慢和自我枷锁,然后才能海阔天空地任意翱翔;禅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练习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再粉碎自我。《一日一禅(超值金版)》所撷取的佛学故事,篇篇隽永,字字珠玑,每个故事就是一道顿悟的光芒,一汪沁心的泉水,一把理解现实人生的钥匙。以禅养性,以禅修身。旨在帮助你借助禅这面镜子,照亮自己的心境,借助禅这盏明灯,清净自己的心灵,明心见性,去掉自心的污染,以此和谐性情,舒适身心,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
热门推荐
  • 真灵九变

    真灵九变

    他只是普通修士,在人妖之战中强势崛起。对待背叛和出卖,只有杀戮。真灵肉体难分离,那又如何?真灵九变,血战天下,星空之下,唯我独尊。
  • 景王妃传

    景王妃传

    推荐瑜玥的新文:【弃妃要出嫁】【重生之侯门正妻】【景王妃传】简介:她,一个现代的潮流女性!为了躲避一份不属于自己的感情,逃避了六年,可就在想开的那一刻,只不过为了捡10块钱不小心摔了一跤就倒霉的来到了不知名的古代,贪财惹的祸啊!好吧,来都来了。不好好玩玩也貌似对不起自己哈。。。可是,为什么,来到古代以后,她还躲不掉情的伤害,居然被一个古董给暴了!“我恨你”她看着眼前的男人轻声说道。轩辕景愣了一下,“那你就恨吧,最好恨到骨髓里。”既然不爱就恨我吧!“记住你今天给我的痛,终有一天会加倍讨回。”坚定而决绝!难道,我注定与情无缘吗?可是,我渴望爱情。裴天说:“女人,在我面前,最好撕掉你那虚假了面具。看了,我会心疼。”武林大会上,所有的武林人士看着眼前的绝色美女,挺着一个大肚子,她居然就是人人害怕的魅宫宫主。那是一个让人十分难忘的日子。那天,死伤无数,她也受了严重的内伤,在那一瞬间,黑发变银丝,为她增添了些许邪魅和神秘,也是这一战,让她差点失去了孩子。轩辕景再次见她却是,“贱女人,你别忘了,本王一天没有休你,你始终是我的三王妃。”轩辕景看着眼前挺着肚子的女人,我终于找到日思夜想的她了,没想到早已物是人非,“你记住,如果本王得不到你,宁愿毁了你。”几段情感的纠葛,到底谁才是她最终的归宿?推荐好友的书:依曼《特工老婆混黑道》依曼《总裁的临时妻》沁沐星辰《总裁的弃爱》小米的迷糊《皇后夕月》
  • 清楼女帝

    清楼女帝

    表演系少女穿越成为异世界女帝,奇妙冒险就此开始!流着梦氏一族之血的梦源清,因一次意外回到了她真正的故乡——神秘的异世界,并坐上了澡羽国的皇位,成为清楼女帝。这引发了她的神力,可以自由穿越各种空间。机缘巧合之下,她发现了自己的神奇身世……她带着父母回到清楼,那里正发生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情,从闹鬼到圣人梦生受伤,父母要求梦源清为了国家应该尽快成婚。她不惜逃婚,无意问开启了空间通道来到轩辕国,与女扮男装的轩辕国皇子契零一起推翻了轩辕国不人道的残暴统治,从而印证了预言诗中所说的未来……
  • 事半功倍读书法

    事半功倍读书法

    本书整理了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法。如朱予读书法、鲁迅的“跳读法”、华罗庚的“厚薄法”,以及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如模型读书法、先读序文法、“SQ3R”读书法、五步读书法等。作者用亲身体会向读者介绍了如何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 没有不景气 只有不争气

    没有不景气 只有不争气

    遇到低谷期,你就得努力克服,而且还得一路走过来。在一路走来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这样问自己:低谷期是否含有某些发人深省的东西?低谷期实际上意味着什么?它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我们要怎样去理解和尝试呢?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一个:把脚步放慢点!干任何事情,实际上都不可能做到一帆风顺,决策一个比一个英明,措施一个比一个得力。该书告诉我们,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风平浪静、一路平坦的,会遇到许多的坎坷和困难,若不去正视与克服这些关隘,就会彻底地堵塞通往成功的大路,而克服这些困难就需要我们自己争气,因为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 许你一吻天荒

    许你一吻天荒

    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人生三苦,他年纪轻轻已然全部体会。明知道得不到,却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求,企图抓住那万分之一的渺茫机会,可是,他忘记上帝不曾优待他。想爱不敢爱,想放却又放不下,求不得,爱不得,放不得,只能于痛苦中沉沦。在认识她之后才发现原来世界比想象中的要大,原本以为是上天的眷顾让他遇到她,可是,这一切不过是上帝精心安排的恶作剧。并肩看遍繁华的烟火,蓦然回首时才发现,人生不过是一场一个人的修行。
  • 中华五千年历史之谜

    中华五千年历史之谜

    “创造历史的人是在时光沙滩上留下脚印”。从钻木取火、结绳记事的远古时期到今天的飞船造访月球,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到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可以说,人类发展史是一部探索史与奋斗史。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身发展史的分析与观察也更为细微、更为拓展,从而又让人们挖掘、发现了历史更多、更玄奥的谜团和疑问……
  • 历史与个人

    历史与个人

    本书介绍了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历史个人作用的前提,历史个人作用的机制,历史个人作用的方式,个人历史活动的动机与效果等内容。这本书的篇幅不大,但涉及的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 人生大策略

    人生大策略

    胡适一生著述甚多,在哲学、文学、历史学等方面都有专门著述。在胡适大量的著术中,编者取人生问题这一角度,选编了一本这样的书,旨在使读者通过这些文章对胡适的人生观有一大致了解,也可从中引出些微镜鉴。本书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再至暮年为主线索,插入人生各个阶段的重大问题,共分为“树头铜钲”等六节,每节标题为编者所加,这样分类罗列的编排,其区区用心唯在便于阅读。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