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200000041

第41章 唯识学的实践理论(2)

3.身业的现业果化:世间众生由于有领受身业,所以能领受过去所作的善恶业而感得苦乐果。当知如来的成所作智,现变化身领受化业也是如此,就是如来示现种种身,领受变化可作的一切本事、本生、难修诸行。佛于过去生中所做的事叫本事,佛于过去生中所受生类的差别叫本生,佛于过生中所修种种难行苦行叫做难修诸行。或佛在现生中发现有类行者以修苦行为解脱因,佛为化导这类众生,特先现变化身,示修种种苦行,进而告诉苦行行者,非唯苦行能得菩提,还要定慧才能至菩提。如来以是善巧方便,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语化亦分为三,即:

1.庆慰语化:世间众生,特别是人类,总归是要说话的。但每个人说出来的话,使另外一个人听了感到欣慰欢喜,如是辗转相传的,大家论说这个“话”,没有哪个不生大庆慰,是为庆慰语。当知如来从成所作智起变化身现微妙音,使一切众生,亦变现佛的音声,并且听到佛的这样微妙音声,感到有种说不出的欣慰欢喜,哪怕是浅智小慧的众生,听到佛所宣畅的种种随所乐法,亦认为说得很好,生起清净的信心。至于智慧高的众生听了,自是更加欣慰无已。如来以是善巧方便,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2.方便语化:世间众生用方便语,能令其他一切众生,从不正当的道路上,走上正当的道路上来。如说这是应该做的,那是绝对不可以做的,以此方便对人演说,使人知道这是对的,从而依你所说而行,这就达到运用方便语所达到的目的。当知如来从成所作智起变化身,作种种方便语以教化众生,也是如此。如佛所建立的正学处,告诉人们戒是佛弟子所应学处,假定不如法遵守清净戒行,佛就对放逸懈怠的人加以毁责,希望他能改过,从此如法守持;对不放逸的人加以赞叹,使他更能戒行严净。如来以是善巧方便,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3.辩扬语化:世间的众生亦经常辩论,从不断的辩论中,使不清楚的道理更为清楚,所谓“真理愈辩愈明”就是此意。所以正当的辩论,在显示真理方面,是有其重大作用的。当知如来依成所作智起变化身,从变化身发出种种辩论语业,也是如此。佛陀说法,有时不免使众生发生疑惑,为了解除众生的一切疑惑,不得不用辩论的方式,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宣说种种的义理,务使众生疑惑得以消除,确认佛宣说的是最契合于正理的,是值得人所信受的。如来以是善巧方便,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意化分有四种,即:

1.抉择意化:世间众生有抉择的意业,就是运用意的抉择力量,认为对自他有利的事,就尽力去做;如觉与自他有损的事,就避免去做。像这样的避恶以行善,就是意的抉择作用。当知如来的成所作智与意相应时,生起意业,同样有种抉择作用。但佛所抉择的,就是抉择众生的心行,有八万四千这么多的差别,而这八万四千诸垢尘劳心行差别,能障八万四千波罗蜜多、陀罗尼门、三摩地等。为了对治心行差别的诸尘劳垢,佛陀特别说八万四千法门。如来以是善巧方便,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2.造作意化:世间众生有造作意业,因而能造种种不同的善恶业。任何善恶业的造成,都是由意识的构画分别。假定没有这样的意识,所有的善恶业是不能造成的。当知如来成所作智相应的意业,亦能从变化身上,造出种种意业,以化度不同种类的众生。为什么会如此?因与意识相应的成所作智,能观察众生所行之行,而众生的所行所为,不出身、口(语)、意的三业活动,而这种种行为活动,如来能一一观照清楚,告诉众生十恶业是不可行的,十善业是可行的。行善有得,作恶有失。如来以是善巧方便,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3.发起意化:世间众生有发起的意业,所以有发起诸业的功能。诸业,在此主要指身、语二业。众生的身、语活动,不论是身体上的往来进止的种种动作,还是口头上的种种语言的吐露,都是由意业的推动而后才成的。当知如来成所作智相应的意业,能起化意业也是如此。特别是佛陀语言的宣说,都是宣说种种对治法,以对治众生各式各样的烦恼病障,使诸众生听到佛所说的华丽而巧妙的语句,生起高度的爱好之心,并且乐意依照佛所指示的去行,对治自己内在不良的心理。如来以是善巧方便,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4.领受意化:世间众生有领受意业,所以能领受由善恶业所招感到的苦乐果。如所造成的是善业,就领受快乐的果报;如所造成的是恶业,就领受痛苦的果报。当知如来成所作智的相应“思”能起受意化业,不但领受三世无量法义,且于一一法的实体,亦能如实了知。所以对于一向、分别、反问、默置的四种记别,都能无颠倒地记别恰到好处,使诸众生所应领受的分别领受。由此证知佛的化业,时常在随逐一切众生,没有一时一刻离开众生。如来以是善巧方便,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第二节) 转依义

转依,梵文ās′rayaparivr·tt或as·rayaparavr·tti,为转所依之意思。亦作所依已转、变住。转,转舍、转得之义;依,指使染净迷悟等诸法得以成立之所依。转依,即转舍劣法之所依,而证得胜净法之所依。由修圣道,断灭烦恼障、所知障,而证得涅槃、菩提之果,此二果即称为二转依果或二转依妙果,此乃修习之最殊胜境界。所断除之烦恼、所知二障,即是所转舍之法;所证得之涅槃、菩提二果,即是所转得之法。故《成唯识论》卷一谓:“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或依即是唯识真如。”从中可以看出瑜伽行学派的转依宗旨,用作为解脱的代替语。所谓“转依”,就是从人们与生俱来相续不断的意识着眼,认为人们的意识、认识的转变,会影响行为,亦会使整个的认识和环境都发生转变,众生亦随着这种转化而成佛。这是佛学中最有典范意义的哲学,将佛教哲学发挥到了的极点,达到了宗教思想的高峰。

《成唯识论》卷九对“转依”之解释有二说:(1)依,乃染净法之所依,即指“依他起性”;转,乃转舍“依他起性”上之“遍计所执性”,而转得“依他起性”中之“圆成实性”。此系从三性上说明人之思想应如何自世间转向出世间,对于缘起现象不应执为实我实法,而应见到唯识真性。(2)依,指生死与涅槃所依之唯识真如;转,乃灭除依于唯识真如之生死,而证得依于唯识真如之涅槃。此系直接从对唯识真如之迷悟的认识上,说明如何自生死苦而达涅槃乐。此种转依,均通过阿赖耶识中种子之消长生灭来实现,转舍烦恼障种子即转得涅槃果,转舍所知障种子即转得菩提果。据此,可以得出如下三点对“转依”的认识:

第一,转依是唯识学上的不共义。唯识的主张,凡是世间、超世间的有漏和无漏法,都不能离开能变的识而独自存在。这一理论在唯识学上是肯定而不许否定的。宇宙中的现象界和国家、社会、种族、阶级以及天堂地狱,一切的一切,都是众生各自本识中的共相种变现的共同或非共同的现行;出世间的如无漏的菩提与涅槃,亦由修行者尽舍识上的杂染种现而显而生。总而言之,举凡所有,莫不以“识”为存在的根本。那么,无上的佛陀和三界的众生,都是建立在一“识”字之上,不待更言了。心识圆明就是佛,心识迷昧就是众生。虽有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说教,然而又有一定的界限,此界限盖即已转依与未转依而已。如是之理,求之佛教其他宗派(学派)绝不可得!在非唯识学的经论中,寻获对“转依”二字的诠释甚深之义,殊胜之义,纵然有相同的意思或者诠释,但绝没有唯识学的诠释圆满。

第二,转依是唯识学的最高目的。要想得圆满的转依果,除非成佛;而成佛又非得圆满的转依不可。那么,圆满的“转依”也就是无上的佛果了。一般学大乘佛法的最高目的在成佛;而学唯识的最高目的在转依,所以“转依”是唯识学上的最高目的。这绝不是夸大狂言,如《成唯识论》说“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如斯二转依果”,是任何人也不能否认的。从《成唯识论》的全部组织上看,也可以得到一个确实的了解,以转依义置于修习位之末稍,究竟位之起,介乎两位之间,作为佛与菩萨差别的关键。半得转依者谓之菩萨,满得转依者谓之佛陀,于此可见转依在《成唯识论》之地位和价值,那是不可等闲视之的。

第三,转依是唯识学产生的根源。佛陀出世的目的,是为救度一切人、非人类之众生,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默,无不是摄化的方便。他所遗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无一不是教导有情修心办道而趋佛道。《解深密》、《华严》、《楞伽》等经,都是在教导众生成佛,然而成佛必须得到圆满的“转依”。所以《解深密》广示三自性和三无性,为非空非有中道之教。而三自性中,以依他起性为遍计、圆成之所依,非三亦非一,非一更非三。有情善了通达,观见遍计之迷,便得圆成了悟。在《楞伽》则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圆满遍说,正智与真如乃遣虚妄之分别而证;二无我理,乃除三性中之遍计以显。而《华严》则曰“三界唯心”,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总而言之,凡是唯识的经教,都是为众生得到“转依”而宣说的。无著、世亲等菩萨,秉着一贯的宗旨,而造《摄大乘论》、《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等,扫荡印度各种外道及遍执粗劣的二十部小乘,圆成近代佛法应付新思潮的独特的瑜伽行学派之唯识学。《成唯识论》说及转依,论说为“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识得四智”。《摄大乘论》说得更好:“为转所依,为欲证得一切佛法,为欲证得一切智智,入唯识性。入唯识性,非先说唯识不可,而说唯识结果在为入唯识性。”换言之,为得“转依”而说唯识。所以说“转依”是瑜伽行学派产生的源泉。

转,是一件事;依,是一种法;转依两件事合成的一个名词。转,又有能转智,所转障,所转得之三法;依,复有染净依,迷悟依,或依他起之三说。《成唯识论》卷十,举出转依有四义:

一、能转道:指证悟转依之智,即厌制烦恼、所知二障种子之势力而使之不作用之能伏道及断灭种子之能断道。

能转的法,就是一种能断烦恼的力,明白点说就是“智慧”。因为智慧能够观察“事”和“理”;并能判断其是或非;有断惑证真之力故,总称为无分别智。指舍离主观,而达平等之真实智慧,即菩萨于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断离能取与所取之差别,境智冥合,平等而无分别之智。亦即远离名想概念等虚妄分别之世俗认识,唯对真如之认识能如实而无分别。此智属于出世间智与无漏智,为佛智之相应心品,此智有加行智、根本智和后得智三种之别:

1.加行智:是准备阶段的智慧,以闻思所成慧和修慧一分为性,缘于诸佛菩萨所说正法教理;依教修习观察法性,渐遣一切世俗假相,能够引发根本智故,名加行智。亦称寻思之慧,乃道之因。

2.根本智:乃相对后得智而言,由加行智遣相既尽,而起真实无漏之智,亲证真如,乃正证之慧,乃道之体。此后能生后得智,故名根本智。此智乃诸智之根本,以其能契证真如之妙理,平等如实,无有差别,故亦称无分别智。于《摄大乘论释》卷八中,称此智乃为正证之慧。盖于此智远离各种推求考证之行解,亦无分别之智用,然此智之任运可烛照法体,契会真理,故为正证之智慧。又以此智为智之正体,而非化用,故又称为正体智,乃十波罗蜜中之般若波罗蜜。

3.后得智:又作无分别后得智,乃根本智后之所得,乃出观起用之慧,乃道之果。智体无漏而有分别,变似真如,观其空性(空性之体,即是真如,又名法性),而与根本智有异。于十波罗蜜中,与后之方便善巧等四波罗蜜相配。据无性之《摄大乘论释》卷八载,此智可分为五种:(1)通达思择,于真决定,于真现观,故称通达;由后得智思择如是所得通达,即于中自内审察此事如是,故称通达思择。(2)随念思择,谓于后时随念通达,念言“我曾通达是事”,故称随念思择。(3)安立思择,谓从此出,如所通达为他宣说,故称安立思择。(4)和合思择,谓以总相观缘一切法,由此观故进趣转依。或转依已,重起此观,故和合思择。(5)如意思择,谓智现前,随意思惟,一切如意如令地等变成金等,故称如意思择。后得智与断道有关,《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后思惟所缘故,令彼所断(根本智断),更不复起。又前智能进趣修道中出世断道,第二智(后智)能进趣世、出世断道,无有纯世间道能永害随眠。”

加行智为有漏智,根本、后得二智为无漏智。这三种智,也就是断惑证真的道体,所以在《成唯识论》中,统名之为“能断道”及“能伏道”。能断道者,其道永断二障之种子与现行;能伏道者,其道仅能渐伏或顿伏二障之现行。能断道为三智中的根本智,兼取后得智;能伏道则通三智。加行智有漏,后得智带相,不能正断惑故,说为能伏道摄,乃当然之理,自不待说。而根本智性唯无漏,正能永断“二障种子”,如何亦说为能伏道摄呢?据实而说,根本智可以全断二障,但程度上有尚未能全断二障的,如初地见道时之根本智,只能断除一分。可确定是证真的,不能不说是根本智,所以亦可将其摄入能伏道中。

二、所转依:指转依时之所依;有保持染净法种子(持种依)之“根本识”,及为迷悟法所依(迷悟依)之真如。

1.依他起性:现在探讨转之“所依”。依,在唯识学有两说,第一种说法为依他起。因为依他起性的本身,具有遍计执和圆成实的两面。在凡位以遍计所执为主,圆成实则隐而不现,而依他起则随之成染;在圣则圆成实尽露,遍计全归乌有,依他起亦即成为圆成实之依他起,全是清净。随遍计执的染依他,就是烦恼、所知二障;随圆成实的净依他,就是涅槃与菩提。转舍了依他起上之烦恼遍计,便得依他起性上圆成实之涅槃;转舍依他起性上之所知,便得依他起性上圆成实之菩提。以依他起性,乃转舍得之所依止,故立转依即依他起。

2.持种依与迷悟依:此是第二种说法。“持种依”者,就是第八根本识,能含藏一切有漏无漏的种子,故又名“种子依”。有漏种子称为杂染种子,无漏种子称为清净种子,这两类种子,阿赖耶识中无始以来,平等具有。但在凡位因为有漏种子有强力的熏发,唯是有漏现行,全无无漏。若有一时圣道生,灭除所有染污种子,熏发无漏,则无漏种子现行,即是“四智菩提”。“迷悟依”者,就是真如,就是清净法界。真如何以为迷悟之依呢?因为众生烦恼殊胜,真如隐覆,不达真理,便生一切有漏有过失之法,因此迷昧愚痴,永远流转于生死轮回,故真如为迷悟依也。这两种所依,非是对立的两法,而是互成关系的,如舍去二障种子,菩提能生,涅槃亦能显,舍除真如之迷,亦复能生菩提,能证涅槃。然而一定要说两种,盖显大菩提果,由阿赖耶识净种子出生,大涅槃果,由弃烦恼自显也。

同类推荐
  •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人生之所以滋生烦恼、苦痛,只因人之本心远去,心为俗世尘埃所染,身为名利之欲所苦,拿得起却放不下,让自己成为一只“负重的骆驼”,艰难前行,不知何时会被“最后一根稻草”压下。听从佛陀的劝诫,清扫心灵的尘埃,也就远离了烦恼苦痛的人生,修得了欢喜圆满的人生。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 一本书读懂星云大师

    一本书读懂星云大师

    无论你是否信佛,这本书都是让你心灵安静的一滴甘露。对于社会中的人来说,即便生命无常、一切皆空是真理,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按这样的真理去生活。世俗红尘依然是绝大多数人不可能离开的地方。所以,星云大师提倡“人间佛教”——以出世胸怀做入世事业。星云大师乃方外之人,全无私心杂念,所以对世事看得透彻,将佛教义理生活化,本书对于大师的人生观、财富观、爱情婚姻、家庭教育、人际交往、成功励志等诸方面进行阐释。不可否认的是大师的作品很多,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可能存在选择上的疑惑,本书是将星云大师对于生活中最常见问题的指点做出归纳,在一个个小故事中,让你恍然开释,一切都为了让你的心灵得到安宁和舒适。
  • 清虚集

    清虚集

    本书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50多篇。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多篇。内容包含了论宗教系统、道教科仪和易理、道教在海外的传播、藏外道书和明清道教、论道教教义思想的结构、上海道教斋醮和“进表”科仪概述、道家科仪中的伦理教化等。
热门推荐
  • 团队精神(大全集)

    团队精神(大全集)

    任何企业间的竞争,不仅仅是战略、财力、关系、人才等单方面的竞争,更是一个团队与另一个团队的精神竞争。弘扬团结协作精神对于建设好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人类未解之谜

    人类未解之谜

    人类总是充满好奇心,富有求知欲望,不仅对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和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都充满了好奇心。这是人类的心理特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基本动因。从地球到宇宙,从自然到历史从科学到艺术,在这许许多多的领域中,无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未解之谜”。
  • 心态的构建(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心态的构建(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寻找理想的工作都是一件既难得又易求的事情。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择业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个人的发展和前途已成为许多择业者关注的焦点。
  • 纠缠不清:爱上刁蛮小涩女

    纠缠不清:爱上刁蛮小涩女

    她,本是快乐国度的精灵。却遇上了他,变成了患得患失的小女人。她天性快乐,想要给他一样的温暖与快乐,却被他伤透了心,只愿意做她的哥哥。明明不舍,却又不愿意放过她。或许,爱情本身就是如此,纠缠不清。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哈佛家训大全集(超值金版)

    哈佛家训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从哈佛大学的教育理念出发,在深入研究哈佛大学教学思想的基础上,以讲故事的形式为读者全面展示哈佛大学的育人哲理。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成年人的修身指南,更是一本教育孩子的精彩教程,能够帮助家长和青少年在浅显易懂的故事中领悟哈佛大学的教育真谛,使孩子们在轻松愉悦中学到人生智慧。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每天懂点孩子心理学2:8岁前,你可以帮助孩子获得好性格

    每天懂点孩子心理学2:8岁前,你可以帮助孩子获得好性格

    8岁前,你可以帮助孩子获得好性格。如果你的孩子内向、胆小、敏感、害羞;如果你的孩子不敢尝试,不能融入新的环境;如果你不知怎么纠正孩子的性格弱点,完善孩子的性格;那么你需要阅读本书。
  • 谁让我心动(好看系列)

    谁让我心动(好看系列)

    叙事艺术的时尚化表达,是王钢作品最受儿童读者欢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王钢小说呈现了今天儿童生活的时尚性的一面,而且用很新鲜的、具有当下气息的语言准确地表现了校园生活和儿童内心。王钢的时尚化表达,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用幽默的场景和夸张而富有情感冲击力的语言来展现形象的特征。二是小说里每一个小角色的性格和语言都是很独立性的,作家给每一个孩子都画下了一幅喜剧化的脸谱。值得注意的是,王钢意识到了儿童生活时尚化的一面,将这种时尚化加以艺术的呈现,给予审美的观照,赋予爱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