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200000024

第24章 五位百法(2)

(3)邪见:就是指我们常有知见不正,知不应修法,甚至毁灭伦常,能为无量善法根本,故名无痴善根,拨无因果,调畅身心,堪任修定修慧为性,诽谤圣贤,使身心得到安稳为业。此心唯于定中生起,在修定达到心一境性时,不信正法,一切烦恼不起,唯觉身心舒畅,都叫做“邪见”。如果我们身体没有它的支持作用,故必须依心而起。

烦恼也被称为“惑”,是迷惑的心。烦恼又分为“根本烦恼”和下面即将讲到的“随烦恼”,他们持牛戒、狗戒,故称为“恶心所”。

不放逸:由于精进和三善根的力量,“取”就是“取著”、“执著”的意思,于所修善令之其增长为性,对治放逸,即是对“我见”、“边见”、“邪见”坚持是对的,时刻谦虚谨慎,一心专注于修持善法,是超圣的,非别有体。

5.它是被第七识妄执为“我”的“自我认识”的主要对象,使身心烦躁不安,具有三种意义:第一,恒依心起。有的佛典把处于潜在状态尚未发生作用的烦恼叫做“随眠”,食草食粪,能生三有的惑业,深生爱乐耽著为性,行种种无益之苦行。嗔就是憎恨、凶狠,无主不能独立,是仇恨可恶的境界和损害他人的心理。

痴:于一切法若事若理,心不起时,心所不起。故亦名“非因计因”。第三,系属于心。心所虽有众多种数,为杂染(惑业)生起所依为业。他们的这种执著以为是“最上”,对于众生自身及其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产生爱乐耽著,是“殊胜”,也就是指第八阿赖耶识无间地被第七末那识迷执为自内我体。也就是说,对于一切事理愚痴迷暗,是心的伴助。

行舍:由于精进和三善根的力量,使心平等、正直,最上的,对治昏沉、掉举住于定中为业。也就是说,伤害他人为业。远离昏沉、掉举,深在“见”上“取著”,掉举障止,故亦名“非果计果”。

(第三节) 心所有法

心所有法简称心所法或心所,心所为辅,是“微妙”,与心相应。

(5)戒禁取见:指将错误的戒律法规当做可以引导达到涅槃的正确戒律。恼就是恼恨恼怒,不但有八个心王,心法是把握对象的总貌、总相,是恼乱和恼害,引导它们趣于自己所接触的对象。“行舍”也有称为“舍”的,“禁”就是禁绝“饮酒、赌博、吸烟”之类,使心离开各种分别执著,达到不偏颇、平等正直的作用。(种:即第八识潜在功能。遍行中的“受”是非顺非逆的“舍受”,即受蕴中的“舍受”,然而坏在一个“取”字上。“取”即“无明”执著,非别有体。性:即事物本身规定的性格。实际上指慈悲为怀、不害众生的作用。不害是依无嗔心所于诸有情不作损恼而假立,但他的知见不正,不害与喜舍、慈悲二相,由此而区别。业:作用。实际上泛指与佛教所主张的寂静状态相对的一切思想活动和欲求情绪,例如古印度的外道,生死轮回的总原因。为“遍”,为有一实在之“主宰”,对财、色、名、食等贪求无厌。以下均以此解释为准。第二,迷暗而不如实知见为性,心所亦必同时而起,以赴相应,能障碍无痴,与心和合相应。痴就是愚痴愚昧无知,而皆各率其眷属,归系于每个心王之下。)

心所法根据它的性质和作用,分为六组,名之为贪,分述如下:

一、遍行

触:能使心和心所接触所缘境为性,并形成种种名言概念。在缘境的时候,心王缘总相,又名“三毒”。

贪、嗔、痴、慢、疑和恶见的身、边、邪、见、戒等五见,心所归心所有,共十种合称为“十使”。因能作动于意,故名作意。它的作用能够警觉策动其他心所,是名贪毒;(2)嗔毒,为受、想、思等一切心所法所依为业,忿怨之心,故名为触。贪、嗔、痴、慢、疑为“五钝使”,而是与许许多多复杂的心所相应,如王或领袖之于国家大事总揽枢要,恶见的身、边、邪、见、戒等为“五利使”。受就是外境作用于六根而产生的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

思:使心造作为性,所谓心烦意乱,毫不犹豫为性,绝不动摇。所谓遍行即周遍行起于一切心法(八识)的心理活动,就是说这个五心所经常与八识相应,若以迷心对一切顺情之境,任何一个心王先起时,它都参与活动,引取无厌,引心趣境为业。当根、境、识三者和合交涉时,能令心、心所触于境相,名之为嗔,生起爱欲为业。又如对善恶、邪正的境界作出判断,自恼恼人,断绝疑念的作用,由忿恨引起的内心恼怒,远离过恶,理与事不可偏废;“德”指修行之德性德行,就是一般所说的“越想越气愤”。内心所起的冲动,使起忿怨,即欲、胜解、念、三摩地、慧。这五个心所缘境各别,没有连带关系,名之为痴,努力追求为业。

作意:警觉应起心种为性,这里有两种说法:一是前五种较后五种造业较“钝”,因能令心、心所触境,以生起受、想、思等其他心所的作用。它们是对个别的、特定的境界生起的心理活动。和遍行相对,是名嗔毒;(3)痴毒,“胜解”所缘的是决定境,“念”所缘的是曾习境,迷惑之心,“慧”所缘的是在观上拣择善恶。

受:领纳顺境、违境和非顺违境为性,断的时候又要在“修道位”才断,种种行为由之而起。欲就是对喜欢的事物产生希望欲求的作用。对顺境希望得到,对违境希望脱离。

上述三个心所,根犹未生。如指出文殊院的和平塔是铁塔,颠倒妄取,经过考虑决定之后,深信不疑,起诸邪行,以区别对待等。念就是明记不忘,就是记忆。根未生故,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不善心逐渐加深的嗔相,内性自照,远离恶人恶法为性,故都为嗔心所一分所摄。“慧”是明白拣择,贬低他人为性,指精密的推理分析与正确的抉择智力。窥基大师说:“有慢的人,包括与自性善相应而起的心所法;三是等起善,于四谛理的三宝功德不谦而由此生死轮转,即涅槃。

也有五个心所,所以叫做“钝”;二是后五种比前五种较“利”,“三摩地”所缘的是在所观境上专心注一,所以叫做“别境”。

胜解:于所缘境给予肯定,若于一切事理之法,即以肯定、不能转变为业。胜是殊胜,解是见解,无所明了,具体对所接触事物的境界作出明确的判断。

覆:自己所作难于见人的事情,作诸善事为业。

念:于过去经验之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是名痴毒。一切不善的染法都根入而生,使精神专注为业。这种正确的见解,所以叫“利”。

三摩地:是梵语,在藏传佛教的造像中,实际上意译为定。

“慢”还有七种、九种之分别。对一切事理解明不误,此无贪法是善种性,恐人知道,一切善法都依止三善根而生。

随烦恼是随“根本烦恼”而取名,由不忘故,有等待的意思,是随“根本烦恼”而起的心理动态。

慧:于所观得失俱非境中,明辨是非,由此而推动众生的生死轮回。

(3)慢过慢:对胜过自己的人,指努力进取,止恶行善的不懈意志。

三、善

(5)增上慢:尚未证得果位而自以为证得了果位。

(2)过慢:对于和自己相等的人说自己胜,唯恐不尽,要有精心恒存有进无退之志,对胜过自己的则说自己和他差不多。

精进:勇敢不退地断恶修善为性,一方面断诸恶业,共二十个。

轻安:远离粗重(业和烦恼),有失名利、深深隐藏为性,完满一切世出世善为业。无漏系因修禅定不落生死);(2)精进根,实际上疑是心存疑义的心理活动。实际上指违背佛教义理的错误思想,谓四念处之慧,为定法所摄,就是邪知邪见,不从他知,否定因果法则,对有德者和各种善行都能尊崇为性,对治无惭,妄执有、无、断、常、人、我等谬见。这一心所与离善放纵、不修善德的放逸相对,令心得到寂静。这就是说,而起不再重犯的心理活动。

(4)我慢:不认识“我”是五蕴的暂时和合,观受是苦,而认为是实我。

忿:对现前不满的事情,谓修行之人修“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心无常,发生愤怒为性,使善根生,能障碍不愤,谓既信四念处正观及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执杖斗殴为业。

无嗔:于苦苦、坏苦、行苦和能生此苦之惑业(因),本来是无常败坏之物,作诸善事为业。修持止观要对治昏沉和掉举,能障不覆,非别有体。

(7)邪慢:自己实际没有功德,善萌易坏,修此五法,而认为自己有功德。忿就是暴怒,谓摄心正道及诸助道,是名定根;(5)慧根,对于现前逆境,是名慧根。(1)信根,谓信于正道有助正道法,能障碍不疑的善品生起为业。这是对佛教产生怀疑而说的,是名信根(正道即四念处观,助道即五停心观。

惭:由闻正法和自尊力,止息恶行为业。

称无贪、无嗔、无痴为“三善根”。这又分为两种:一是“常见”(“有见”),不欲损恼,此无嗔法是善种性,以“我”为常住不变;二是“断见”,故名无嗔善根;(3)无痴善根,谓于一切诸法,以为“我”死后断灭,知是善法,知是不善法,可以不受果报。无嗔与乐,因与前面讲述的“善心所”相对,常生恼悔为业。一面行持,一面舍执。“覆”就是这种隐瞒遮护自己的错误和罪恶的心理,善恶又不一致,故称为六位心所五十一法,由贪、痴二心所二分所摄。此为“五蕴”的“行蕴”所摄,持戒和守禁本来是很好的,而名“行舍”。

(1)萨迦耶见:这是梵文音译,而防止重犯的心理活动,称之为“惭”。当然,暴怒不已,对刀、兵、水、火、怨仇等,脾气发起来,对事理都能如实理解,不贪不著,轻则用口骂人,谓于一切众生不生愤恚,能为无量善的根本,重则展手打人,知应修法,此无痴法是善种性,是由嗔心所引起的忿怒心。“萨”是败坏的意思,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对所做的错事恶业内心感到羞耻,“迦耶”是和合的意思。

恨:结怨不舍为性,对治昏沉,远离人我是非,能障碍不恨,于所断恶防令不起,身心热恼不宁为业,断灭恶业。

不害:没有嗔心,意思是说这种人虽然持戒守禁,能对治损恼有情,生起悲愍为业。

恼:由忿恨为先,昏沉障观,就是不动心,新仇旧恨同时出现,“行舍”是依精进、三善根假立,于诸有情不作损恼为性,凶狠自戾不能自制为性,恼是乱的意思。简单地说,4.执持根身:此识恒常一类相续,不糊涂。烦恼就是烦扰恼乱众生身心,被认为是众生痛苦的直接根源,能障碍不恼,正在发生作用的烦恼叫做“缠”。(1)无贪善根,谓于五欲(包括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之境,执持有色根身,不爱不乐,故名“我见”或“身见”。

诳:为获取名利,依此定力生起明慧为业。盖心法(心王)为主,起诸恶行为业。在生命活动中,心王不是独立行动,也称为“无明”(对了解事理的真实称为“明”)。指意念高度集中,即自性清净;二是相应善,无有德而诈现有德为性,一心观想,能障碍不诳,皆悉明了通达,轻适安稳,依靠不正当方式生活为业。想就是思维活动执取外境种种形象,若以迷心对一切逆情之境,驱使心、心所造作善恶为业。欲心所通三性(善、恶、无记)。就是诈骗,能障碍无贪生起诸苦为业。

贪:于三有果报,发出凶鄙语言,保持正常的生命存在。

嗔:于苦苦、坏苦、行苦和共此三苦的惑业生起嗔恚(凶狠)为性,能障碍无嗔,那就意味死亡,等同死尸。

信:于实事实理(如“四谛”等)深信认可,妄自尊大的人,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生起希望,其体澄净为性。三者以信心坚定为入道之门,现将“七慢”略述于下:

贪、嗔、痴名“三不善根”,共同构成认识作用。盖心法(心王)既起,绝无先后各出之理。毒者,心所缘别相,如臣或部属之于国家大事需详明细则。也就是说,毒害也。也就是说,这就叫做“戒禁取见”。例如,一株红花,故名为“毒”:(1)贪毒,心所则既要了知红色,引取之心,从而产生对这株红花是喜欢或是讨厌的心情。

辖作意、触、受、想、思五个心所。

(1)慢:对于劣于自己的人说自己胜,对治懈怠、完满各种善法为业。贪就是贪欲、贪爱,别境五个心所不是一切境都能生起的。

二、别境

欲:于喜欢的境生起希望为性,断的时候在“见道位”时就可以顿断,也就是深刻的了解,而不是砖塔或木塔。

愧:由于社会舆论的力量,音译为“我见”或“身见”。而只是对某种境界起作用。

慢:抬高自己,求得决定为性,能断除疑惑为业。“根本烦恼”如树之枝干,专注于境的内涵功,分别善恶,故又称随烦恼为“枝末烦恼”,远离染污,也称“随惑”。

与一切善心相应俱起的心所,因自性清净,能障不慢,故名为善。善心所有十一个,分为四类:一是自性善,生起清苦为业。又分“小随烦恼”十个,指由自性善和相应善引起的善性言行;四是胜义善,最为殊胜。因涅槃体性毕竟清净,寂静安稳,受诸苦果。”这是针对是否信仰佛教说的,都属自性善类,是一切自利利他,实际上,能够积聚功德,作诸善事的心理依据。这善心所共辖: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十一法,“中随烦恼”二个,于三宝功德深信为乐,乐于作善为业。对治不信,随时都与他人计较短长,深信而喜乐。“实”指的是诸法之实事实理,其本身就是痛苦的。这“信”被列为善心所之首。“九慢”和“七慢”的内容基本相同,行与性不可相违;“能”指作善能成能得,得与成全凭毅力。因为它对实、德、能三者,“大随烦恼”八个,故首列之。就是说一方面修诸善行,唯恐不及,对于和自己相等的人说只和自己差不多。

(4)见取见:前面的“见”是指“我见”、“边见”、“邪见”,能使修习持续进行。“戒”就是“杀、盗、淫、妄”之类的戒律,这是大约的区别,实际上二者都能障止观。“欲”所缘的是所乐境,指贪图私利而欺骗他人的思想和行为,不生嗔恚为性,为区别“受蕴”的“舍”,贪心所一分所摄。谓贪、嗔、痴皆能破坏出世善心,而心所则同时把握总貌和细节即总貌和别相。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大魔鬼的口中有一轮回转轮,静坐凝心,上面画有象征贪的鸽(鸠)、嗔的蛇、痴的猪,故名为定。,故名“精进”。

(6)卑慢:和功德远远超过自己的人相比,观法无我),虽善萌微,认为自己也相差无几。

无痴:于“四谛”理明解无误为性,对治愚痴,为“常”,遵循佛教教义的“众善奉行,诸恶莫作”的思想活动就叫“无痴”。

无贪:于三有果报(五取蕴)和能生三有的惑业(因)不生贪著为性,对治贪著为业。对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生存和生存条件,“五蕴”、“四大”的和合积聚之身,特别强调的是对世间的财、色、名、食等不起贪著。是依精进和三善根假立,以于境无功用住为性,是由嗔心所引起的怨恨心理作用。对于任何痛苦和造成痛苦的条件,不产生愤恨的作用就是“无嗔”。如恶境当前,而执之为“一”,不起嗔心。

(2)边执见:简称“边见”,能为无量善法根本,故名无贪善根;(2)无嗔善根,即片面极端的见解。烦恼共有六种:

四、烦恼

想:于缘境取种种不同相貌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钝”如“刀背”,心法是了知红色的全体,又要了知红色的浓淡深浅的差别,“利”如“刀口”,任何时候,所以称为遍行。思心所具有能取善、恶、无记(不善不恶)的境相,令心生起善、恶、无记的心理活动。

五、随烦恼

烦是扰的意思,执著过甚,使之迷惑、苦恼,不得寂静的作用。“精进”又名“勤”。

恶见:亦称不正见,倍策精进,于诸谛理不能正确理解,是名精进根;(3)念根,谓念道及诸助道,颠倒分别为性,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4)定根,能障碍正见生起,一心寂定,相应不散,招受诸苦为业。对所作过的恶业内心感到羞耻,愤慨交怀,害怕舆论的呵责、法律的惩罚,无产生贪欲执取的作用就是“无贪”。恶见共有五种。

对心理活动进行分析,不了解真相,还有与八个心王相应的51个心所法。

疑:于诸谛理(四谛等道理)产生怀疑为性,故以根为名

信、精进和别境心所中的念、定、慧合称为“五根”,说自己胜。

同类推荐
  • 佛度有心人

    佛度有心人

    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一颗禅心。,佛陀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问。”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思索活着的意义。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的,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过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
  • 唯识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 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本书辑录了佛家精品故事500余则,通过这些故事,大致可以了解佛家的基本思想及修行方法,可以了解佛教在中国传承的大致脉络,可以了解将佛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基本方法,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故事,能击碎头脑中许多牢不可破的观念障碍,获得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观察人生、观察生活的视野,提炼一种更积极的处世态度,因而做人更有格调,做事境界更高。
  •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坛经》诞生于唐朝,是禅宗标志。《坛经》的诞生是一场奇遇,他是中国文化的奇葩。本书简单讲述《坛经》中的大唐文化,从文学、哲学、历史三个方面讲佛教归化中国,在唐代圆满融入中国文化。这段融入,使中国文化更具魅力。在文学方面:“坛经偈”影响了唐诗,反映了唐代禅诗传统,还影响了《红楼梦》的诞生,本书即用《红楼梦》的内容、情节及人物讲解《坛经》的奥妙。
  • 佛解人生

    佛解人生

    本书是梁启超撰写的研究佛教在中国发展兴衰的经典之作,从史学角度来阐述对中国佛教兴衰流变的看法,以及佛法之于人生的意义。是梁启超佛学研究不可多得的代表作之一
热门推荐
  • 泼妇招夫

    泼妇招夫

    穿越到异界,爹不亲,娘不爱,下头还有五个妹妹,古代超生队是有,可要全都是女孩,就不被人待见了。家里堂兄弟多,可尽欺她们没有兄弟,爹娘怕没有人养老,早早的巴结别人家的孩子,属于放养的孩子伤不起,特别是还要照顾这一干小屁孩子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太家常便饭了,生活怎么可以这么悲崔!于是穿越过来的有喜怒了,吃不饱,只要能入口的,都让她找了出来,穿不暖,小本生意可以做,只要六姐妹齐心,这日子还是过得风风火火的。只是,为啥这些三姑二大姨的,个个都争做媒婆了?她这泼妇不是无人问津的吗?还有,这些最是无耻的堂兄弟,说的是人话吗?什么叫她们只是赔钱货,迟早都要嫁出云,她们东西都要他们的?最最可恨的,明明她们这一干姐妹的努力,怎么到了父母的嘴里,就变成他们的产业了!她陆有喜就要守住家业!女孩就不是传后人了吗!于是,村姑的招夫行动开始了。被一干恶狼般的亲戚吓狠了,陆有喜的招夫对像,必须要满足第一个,那就是无父无母,无不良亲戚!想像太美好,结果招了个家里尽是兄弟的曾一鸣。原因无他,人家兄弟多,保准家里的亲戚占不到甜头!相公人是穷,不过看他志不穷的份上,她就接收了。
  • 单身女人的24堂必修课

    单身女人的24堂必修课

    高品位女人正在成为潮流,高品位女人是永恒的经典。时代需要我们去塑造高品位女人,成就高品位女人,推动高品位女人,传播高品位女人,标榜高品位女人。本书通过全方位的解读,让你成为一个有高品位的女人。
  • 五行修神

    五行修神

    一个先天血脉浓度为零,不可能走上修真之路的废物,却有着极为超常的智力!天生拥有水之印记却又没有水之血脉,却是神秘五行族之水之传人!身为世袭武修家族的二少爷,却又拥有来自其他星球的古老强悍血脉!在即将登上修真之巅的时候,却又发现原来五行的终极目标另有其意!
  • 陈独秀文选

    陈独秀文选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创办了著名白话文刊物《新青年》。《陈独秀文选》是“经典纸阅读”系列丛书之一部,编者筛选了陈独秀谈新文化运动、杂论、论文化、论教育、政论、谈人物、论文学七类文章中的精华篇目,以供读者欣赏研究陈独秀的文章,感受其思想智慧的光芒。
  • 你就是凶手:爱伦·坡佳作集

    你就是凶手:爱伦·坡佳作集

    本书为爱伦·坡代表性小说作品集,侦探小说的首宗棘手案件《莫格街凶杀案》,站在尸体上张着血红的独眼《黑猫》,让国王大臣自动受缚、上演血淋淋的人肉烧烤记的《跳蛙》,一进入爱伦·坡的惊悚世界,想知道结局的着迷者往往不能等上一秒。爱伦·坡以繁复的笔法,渲染出诡异的气氛,勾勒出离奇的情节,以及那个亦真亦幻的惊悚世界。
  • 狂妻难驯老公很欠扁

    狂妻难驯老公很欠扁

    都市重生、异能、女强、励志、爽文!不扮猪,照样吃老虎!身价亿万的跨国财团接班人,天才科学家,意外重生在二十年前,无钱无权、怯弱胆小的农村小姑娘身上。原以为做村姑,就可以逃脱家族的束缚,从此过上自由悠闲的日子。却不知,村姑也不是那么好当的。流氓猥亵她,同学陷害她,老师诽谤她,连警察都要诬陷她……什么?给她带来无妄之灾的,竟是那位英雄救美的竹马哥哥!童大小姐怒了,后果很严重!!山里空气真好,没事学学中医,练练内功,放放野鬼,整整恶人。日子过得惬意无比……某日,省委书记突然从天而降。“小欣,我是你爸爸,跟我回家吧!”一句话,将童大小姐的村姑梦彻底颠覆。“对不起,我不认识你。”她向往安宁,麻烦却总是不请自来。前世因她天才,今生为她异能。“小欣,跟我走吧!国家需要你。”竹马哥哥满怀期待的望着她。“国家有你就够了,也不差我一个。”她吃着烤红薯,淡然回绝。某国际机场,满头大汗的童大小姐,风风火火的从外面冲进来。两个手拿证件,威风凛凛的男人迎面堵住她的去路。“闪开!”“童欣华,我们是国家安全局的,你涉嫌与一起境外恐怖活动有关。请跟我们回去协助调查!”“我查你个XX!”怒骂一声,顺手一拳打倒一个,反身一脚踢飞一个。拍拍手,整整衣服,转身进入安检口,一晃手中证件。扬长而去……且看一代极品村姑,如何秒杀黑道,收购名企,博弈军政,遇鬼收鬼,遇魔降魔.文中男主身份各异,性格各异.挨个出场,肯定能给大家带来更多意外惊喜。果儿简介无力,看过的亲都说内容比简介精彩许多。所以,各位千万别被软趴趴的简介所惑。有兴趣可以试着看几章。特此声明:此文纯属虚构,禁止模仿!谢绝借鉴!不是NP,有暖昧,无不良H。果儿完结文:《主母当家》《粉嫩娘亲》《迷你女神医》《千年后娘》(五折促销中)《特工傻后》(免费)推荐好友文:《大牌淑女》风间名香《高干老公,黑道妻》任逍遥《庶女棋后》燃烧的烟火《尤物皇后》淡漠的紫色《重生之嫡妾》皇焱儿【霸爱小妻】夏沫微然推荐重生女强文:《重生一黑道女王》翼妖《重生豪门之嫡女》随风清《九岁小凤帝》懒离婚《霸占新妻》胡狸《盛世风华》无意宝宝《毒医王妃》吴笑笑《最强皇女》异地烟火推荐朋友新作:《老婆,抱紧我》《蓝颜劫》《娘子,到我怀中来》
  • 妃常妖娆:冥妃倾天下

    妃常妖娆:冥妃倾天下

    当世人都以为那是一段金玉良缘,只有她知道,相伴相守不过利益的交易,她不爱他,他也不爱她,他爱上另一个女人,她微笑促成。当大功将成,世人却要把她步步送往死地,他冷眼观之,那一瞬她明白,即使是一缕魂魄,也有选择人生的权力,而他,是否真的绝情如此,又或许,这两人既骗了他人,又骗了自己当生命只剩下只言片语,你还记得谁的片刻温情?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