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100000033

第33章 中观学派之实践(4)

断惑证真的位次,说法不一。吉藏大师说,十信菩萨降伏“见一处住地”,十住菩萨降伏“欲爱住地”、十行菩萨降伏“色爱住地”、十回向菩萨降伏“有爱住地”。初地初心断“四住烦恼”尽,了“分段生死”与阿罗汉相同。《地持论》说:“二障三处过,地前一向伏。”但大乘菩萨佛前供养三宝,常在世间救度众生,与二乘不同。初地初心断尽三界烦恼,从初地到金刚喻定,断尽二十二种无明便成佛。由于十地菩萨所断之障及所证之真如各不同,以欢喜地等十地,分别为:

1.欢喜地断障证真,谓菩萨修舍行,于内身外财无所悋惜,由因感果,而登初地,心生欢喜,即断异生性障(性,即凡夫之性;障,即执著我法,障于初地功德),证遍行真如,此真如由人法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

2.离垢地断障真如,谓菩萨修十善业远离欲垢,舍念清净,即断邪行障(谓身、口、意三者误禁戒),证最胜真如,此真如具无边之德,于一切法最胜。

3.发光地断障证真,谓菩萨加功用行,发起深广之心,如法修行,智慧光发,即断暗钝障(谓忘失闻、思、修三慧,照法不能显现),证胜流真如,此真如流出教法,于余教法极为胜。

4.焰慧地断障证真,谓菩萨具修三十七品道法,发起慧焰,即断微细烦恼现行(无明微细之惑现起)障,证无摄受真如,证此真如,则无所系属。

5.难胜地断障证真,谓菩萨修习平等加行,悟真俗二谛无差别智,无有能胜,即断下乘(声闻、缘觉)涅槃障,证类无差别真如(生死涅槃,其类平等,无有差别)。

6.现前地断障证真,谓菩萨加修平等利生之行,智慧现前,即断粗相(于四谛中,执苦果为染,执道灭净)现行障,证无染净真如,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言后方净。

7.远行地断障证真,谓菩萨加修一切菩提分法,悟空、无相、无愿三昧,即断细相现行(于一切法执有缘生及执无相)障,证法无别真如(了种种教法,同一真如,而无别相)。

8.不动地断障证真,谓菩萨加修清净道行,离心意识,得无生法忍(谓一切诸法,性本不生,而于此法,忍可印证),一切烦恼所不能动,即断无相中作加行(无相指第七地,谓于无相中加功用行)障,证不增减真如,此真如不随净染而有增减。

9.善慧地断障证真,谓菩萨以无量智观察众生境界,皆如实知,得无碍智慧,遍说诸法,普令获益,即断利他门中不欲行(谓第八地于无相中,舍离功用)障,证智自在真如,得此真如,能于四无碍智得自在。

10.法云地断障证真,谓菩萨以无量智慧,观察觉了,三昧现前,得大法故,以法身为云,普周一切众生,具足自在,即断诸法中不得自在障,证业自在真如(一切业悉得解脱,而与真如之理相应)。

大乘菩萨常修中道无生观,根据五忍另外分为五位。五忍即:信忍、伏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初十信菩萨,信诸法无生,名为信忍。三贤菩萨,折伏生心不令起念,名为伏忍。初地到六地,无生观稍明,随顺无生,名为顺忍。七地到九地,生心动念不再现起,无生观现前,名无生忍。十地到佛地,生心动念毕竟寂灭,无生妙悟,了了分明,叫寂灭忍。

以上断证次位,是每个学佛修行人,从初发心,直到成佛的整修经历。

(第四节)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

佛教终极之目的为菩提与涅槃,菩提与涅槃,都是佛果上的功德智慧的嘉称,法身常存的美名。菩提意译为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声闻、缘觉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知、无上正真道或无上菩提。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际上就可直译为佛陀。“菩提”是就法而言,“佛陀”则是就人而名。“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不无所包,故称正遍知。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

(1)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2)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3)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悟了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

(4)出到菩提,谓第八地不动地、第九地善慧地、第十地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著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5)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佛智德圆满,即以智为佛,所以佛名“一切种智,称佛菩提”。得此菩提,便得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功德,故名得大解脱。大解脱乃破除五住烦恼,了解二种生死,不为万累所拘,得大自在。

解脱与涅槃同义。涅槃或作般涅槃(般,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涅槃(大,殊胜之义,又作大圆寂),原意是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实践之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槃寂静”。佛教以外之外道学派,虽亦有涅槃之说,然与佛教者迥异。佛教大、小乘对涅槃之解释,亦异说纷纭。总约而言,可大别如下:

部派佛教,涅槃即灭却烦恼之状态。其中复有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之分,前者是虽断烦恼,然肉体(意即残余之依身,略“余依”或“余”)残存之情形;后者是灰身灭智之状态,即指一切归于灭无之状况。说一切有部主张涅槃乃一存在之实体,经量部等视涅槃为烦恼灭尽的状态之假名,而其本身并无实体。

大乘中观学派以实相为涅槃,实相又即为因缘所生法上之空性,故与生死世间无有区别。同时南本《涅槃经》卷三指出涅槃具足八味:

1.常住,涅槃之理通彻三世而常存,圆遍十方而常在,故称常住。

2.寂灭,涅槃之理寂绝无为,生死永灭,故称寂灭。

3.不老,涅槃之理不迁不变,无增无减,故称不老。

4.不死,涅槃之理原本不生,亦然不灭,故称不死。

5.清净,涅槃之理安住清净,诸障皆净,故称清净。

6.虚通,涅槃之理虚彻灵通,圆融无碍,故称虚通。

7.不动,涅槃之理寂然不动,妙绝无为,故称不动。

8.快乐,涅槃之理无生死逼迫之苦,而具真常寂灭之乐,故称快乐。

若以配常、乐、我、净之涅槃四德,以常住、寂灭为常;以不动、快乐为乐;以不老、不死为我;以清净、通虚为净。瑜伽行学派称涅槃有四种:即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与无住处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事物之本来相即是真如寂灭之理体,乃指真如。无住处涅槃,即依于智慧,远离烦恼、所知二障,不滞生死之迷界,且因大悲救济众生,故在迷界中活动,又不滞涅槃之境地,大乘佛教之涅槃说即以此为特色。

由证无上菩提而得涅槃成为佛,那就涉及到佛身与佛土的讨论。佛身,指佛之身。有关佛陀生身之殊胜及其实身之种种考察,称为佛身论。溯自释迦牟尼佛在世或灭度后不久,也以释迦非为常人,其身超越常人而圆满(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并具有殊胜之能力(十力、四无所畏)。此后至部派佛教时代,分别论者与大众部主张佛身无漏之说,其寿量、威力皆具有无限性;此或指佛之肉身(即生身)而言。然说一切有部提出异论,主张佛之生身亦为烦恼之果,仍属有漏;但承认佛所成就之十力、四无所畏等功德法,或佛之教法尽属无漏,此称为法身。法身者,乃佛之所以为佛之根据,即非肉眼所能见之佛理,如此之法身与生身合称二身。说一切有部等称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者为五分法身,如此之功德法亦称法身。

大乘佛教兴起后,佛身论随之急速开展。先是法身内容之变化,谓法性真如为法身。据无著之《金刚般若论》卷上载,经典即言说法身;对此依修行证得始示现之法身,称为证得法身。故大乘佛教兴起后,始称真如理体为法身,更进而称生身为应身,并在两者之间别应报身,故有法、报、应三身之说。

1.法身,又作法佛、法身佛、法性身、自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真身。大乘佛教虽完全承受说一切有部之法身说,但其特色在以常住真实普遍平等理体之真如法性为法身,指佛陀之本身,或立如来藏为法身。

2.报身,又作报佛、报身佛、受用身、受法乐佛、受乐报佛、食身、应身、第二身。指悟真理而有功德(因行果德)之具体普遍之身。此身既非永远的真理之身,亦非无常的人格之身。在菩萨因位时所立之誓愿与修行,其结果显现受乐之佛,即为报身,如阿弥陀佛。报身以大慧、大定、大悲为体,具足无量之色相、功德与乐相,佛之净土系以此报身为因而成立,菩萨在净土受法乐,亦以报身为因。《大智度论》称之为法性身、真身、法性生身,而梁译《摄大乘论》卷上则称此为应身。

3.应身,又作应佛、应身佛、应身如来、应化身、应化法身。即佛陀之现身,乃为救济众生,应众生之根机(受教者先天之能力与性格)所显现之人格身,如释迦牟尼佛,通常为一丈六尺,故有丈六金身之谓。

此三身之关系,如月之体、光、影,称为“一月三身”。具体而言,法身之体是唯一、常住不变,故以月之体为喻;报身之智慧由法身之理体所生,能照明一切,故以月光为喻;应身具变化之作用,从机缘而现,故以月影映现水面为喻。

佛身论之问题,起于佛灭后,至部派时代乃生起论议,上座部基于现实立场而反对,大众部则尚理想。后大乘佛教兴起,更盛行菩萨成佛之说,对佛陀之考察渐次进展,以《般若》为始,《维摩》、《首楞严》、《法华》、《涅槃》、《华严》、《大日》等诸经皆发表深远之佛陀观,随之而促进有关佛陀所说法及所住国土之理论,构成佛教教义的重要部分。

佛土,又作佛国、佛国土、佛界、佛刹。指佛所住之处,或指佛教化之国土。即不仅指净土,甚至凡夫居住之现实世界(秽土),以其为佛教化之世界,亦称佛土。因此,自净土之意义而言,弥勒菩萨之兜率天、观音菩萨之普陀洛伽山等,虽为净土,但均非佛土。在初期佛教,小乘说一切有部主张佛土意指释迦牟尼佛诞生之娑婆世界而言,但其后佛身演变成真如理体为法身,历史性之佛陀为应身、化身等。故因应化身观,而有真佛土、应佛土(又作方便化生土)之说,并由报身说产生报土思想。由于对佛身解释之异,佛土遂有二种、三种、五种等说。

吉藏大师《大乘玄论》卷五谓,土有不净、不净净、净土不净、杂、净等五种,此五土系依众生之业而感受土,故称众生土;又因其为佛所教化之国土,故亦称佛土。其中有凡夫与圣者共住之凡圣同居土、大乘与小乘证悟者(阿罗汉、缘觉、大力菩萨)共住之大小同住土、仅菩萨住之独菩萨居土、仅诸佛独住之诸佛独居土四种。

天台宗立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碍土(又作实报土)、常寂光土(寂光土)等四土等。其中,凡圣同居土即凡圣共住之国土,有净秽之别,净者如西方极乐世界等。方便有余土系修方便道了空观与假观,而断除见惑与思惑(生于三界之因),出分段生死,但尚未断除无明惑,故更于界外受变易生死之藏教二乘、通教三乘、别教三十心之菩萨等所生之土。而修真实法之中观,断除无明之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以上之菩萨所生之土,即为实报土。寂光土即指成佛者住之国土。中国佛教各宗派,对佛土亦各有自己的说法,大同小异,就不赘述了。

同类推荐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方立天编著的《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把佛教中国化界定为“三化”,即民族化、本土化和时代化,并叙述了佛教中国化的不同阶段、途径和方式,还通过与中国的政治理念、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间信仰、社会习俗等的互动关系,揭示出佛教中国化的实质,总结出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的六个重要特点:重自性、重现实、重禅修、重顿悟、重简易、重圆融。
  • 唯识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论著主要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论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对选题缘由、法眼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二是论著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了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问题。第二章,探讨了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及其现当代传承。第三章,主要对法眼宗最为重要的禅学思想理论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法眼宗的宗风特点。第五章,在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整体背景以及禅宗自身发展走向衰落的趋势下重点探讨了法眼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教是地地道道的汉民族的心灵救治良方.是漂泊无依的灵魂的精神家园。本书通过选取道家最为经典的故事.呈现丰富的道家智慧,揭示人生的种种奥秘,引领读者在最短时问里更新为人处事观念.助你走上成功道路.开创全新人生。
  •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从大量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事例出发,层层深入,以最通俗的语言,最常见的故事,将佛学的做人道理娓娓道出,使佛法智慧与尘世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佛道,佛道是一种大思想,大艺术、大智慧、大境界。禅,不仅是中华文化之精粹,亦为整个东方文化所推崇。佛,让我们远离尘世的烦恼,在喧嚣与浮华中筑起一座盛放心灵的舞台;让我们在面对挫折时,有一颗豁达的心去承载,让我们遭遇坎坷时,有一种信心和勇气去打拼;让我们在苦难来临时,用笑容和爱去坦然面对;让我们无法拥有时,体会到轻松挥手告别的美丽。
热门推荐
  • 参仙圣娃

    参仙圣娃

    许世俊在创作中把情思赋予想象的翅膀,将人、仙、禽、兽及自然万象融入笔端。人参仙子是地能入,是树能上,是水能进。书中写了作为人间缩影的神界的矛盾与斗争还表现了神与人一样的七情六欲,记录了神界的婚丧嫁娶、生离死别、生杀予夺的生动斑斓的世俗生活。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王的徽章:皇家魔法学院

    王的徽章:皇家魔法学院

    为了弄明白自己的身世,她来到皇家魔法学院。不料被无赖缠住。“那天你看了我的身体,是不是应该负责?”某男伸出纤美的手指,挑起她的下巴,嘴角勾着肆邪的笑。“是吗,我没印象,所以我不介意你再脱一次,让我回忆一下。”千夜雪面目淡然的冷冷道。哼,对付无赖,她自有一套!
  • 星座:预知未来的魔法

    星座:预知未来的魔法

    知命是为了更好的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个世界上,万物皆有联系。我们跟天上的星座,也同样有联系。通过占星,我们可以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观察我们自己、他人的星盘,静下心来,仔细思考这一切的关联和矛盾,进而你甚至能真正体会到命运轨迹的神奇。我们不应当排斥“占星术”这个观察生命的另一种角度。一起跟随本书来体会一下四位作者关于2012-2024年12星座运势的看法吧!
  • 曾国藩冰鉴(第二卷)

    曾国藩冰鉴(第二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哈佛家训ⅳ:脱颖而出的哲学

    哈佛家训ⅳ:脱颖而出的哲学

    《哈佛家训》中的每个故事都具有丰富的教育功能和深刻的生活意义。不仅可以激发青少年对社会、人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还可以点燃他们内心深处的智慧火花,使他们见微知著。从一滴水看见大海,由一缕阳光洞见整个宇宙。这是一部教子课本,也是一部成人的修身指南。所有阅读这本书的读者──无论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还是经历过世事风雨的成年人,都可以从书中领悟到一丝脱颖而出的哲理。
  • 神奇的动物

    神奇的动物

    本系列丛书出版发行以来,受到广大青少年读者的热烈欢迎,反响强烈。应该说,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因为青少年的好奇心最强,求知欲正盛,而本丛书不仅满足这种好奇心,提升这种求知欲,还激发青少年对人类未解之谜的关注之心,对未来科学问题的探索之志。
  • 腾云梦

    腾云梦

    天道飘渺,人道难圆。第一部自在江湖行就是武侠!神道无情,鬼道难匿。一部以修真为背景的武侠!武道无极,佛道缘业。一部门派与朝廷相互纠缠不休的武侠!告以道要,乃独我云道自然,九天十地,任我翱翔!我成道,入炫极天火而不灼,下冥冥弱水而不浸。
  • 阿坝阿来

    阿坝阿来

    该书是《尘埃落定》的作者阿来的短篇小说集。它以四川阿坝为背景,带着藏族的风土人情,讲述了一个个成长性的小故事。其中还包括一幅阿坝的旅行线路图,相信您可以带着这本书有机会用心灵,甚至用脚步亲自行走在阿坝的天空下,至美的景色、至情的感受、奇异的文字。跟阿来的其它长篇和短篇集不同的是,这部以《阿坝阿来》命名的小说集是以阿来的出生地四川阿坝为全部背景,凸显出他有别于其他汉语写作者的“文学田地”。鲜明的藏族风物人情,“成长性”的内在轨迹,甚至包括一幅阿坝地图,以及到阿坝的旅行线路图,都使这部独特的短篇小说集更像是阿来引领着喜欢他的读者所作的一次从自然到心灵的奇特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