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100000019

第19章 中观学的根本论题(4)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是引证佛陀说,证成缘起性空的自宗。佛陀在胜义空经中,开示此义。《华首经》也曾说过此颂。我国的三论师特别重视此颂。引此颂以成立一切法的无自性空,是龙树的正义所在。一切由众多因缘所生的法,佛说其就是空的。虽说其是空,但并不是否认一切法的存在。这空无自性的空法,也说它是假空。因为离开戏论的空寂中,空相也是不可得的。佛说缘生法是空,其目的是使众生在缘起法中,远离一切自性妄见;以无自性空的观门,体证诸法寂灭的实相。明白了因缘生法是空的,此空也是假名的,才能证悟中道,不起种种邪见。因为空是假名,所以这空是不碍有的,不执著空是实有的,这样的,才是合乎中道的。一切无不是因缘生法,所以一切无不是空的。凡是世间存在的事物,没有任何一物不是缘生的,无一不是空自性的。实有自性的缘生法是决定没有的。

有人问:我并不破坏四圣谛法,我是承认一切法从因缘生的,为什么要说我破坏了一切呢?龙树说:你这是智慧浅薄的表现,你的这一切是无法成立的。自性不空,特别是执著三世实有,一切法本来存在,不是从因缘而生才实有的。既然不从因缘所生,试问怎么会有苦?苦是什么意思?无常故苦。经中说:“以一切诸行无常故,我说一切有漏诸受是苦。”不如意、不愉快、不安定、不圆满都是苦;不但苦是苦,乐也是苦,不苦不乐的平庸心境也是苦。苦上加苦是苦苦,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苦。快乐是无常的,刚刚才得到快乐,一转眼就起了变化,立刻失去快乐而悲哀了,所以乐受是坏苦。平庸的境界,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苦不乐是行苦。行就是迁流变易,无常生灭,在不知不觉中走向痛苦。所以苦谛是成立于无常的。如果诸法决定有自性,无常的意义不能成立,没有无常,苦谛就不能成立了。

假定说:苦谛是有决定自性的,那怎么又是从烦恼业的集谛生呢?苦自己有了,按理就不需从烦恼业生,所以说就没有集了。集谛之所以不能成立,也是因为有自性,破坏了空义。然而苦确实是从集谛的烦恼业力的因缘所生,缘生就是没有自性的,怎么可以说有定性呢?如果还要说苦有决定性的,那么生死苦痛就不应当有灭。不但在地狱受苦的有情,永远在地狱受苦;在人世中受苦的有情,永远在人世中受苦;生死苦海的轮回,再也不能有彻底解脱而证入涅槃。执著苦有决定自性,那不但破坏了集谛、灭谛,也破坏了道谛。所以就没有了修道。为什么要修道呢?修道的目的,是为了对治烦恼,灭除苦果。这就要烦恼与苦果,有改变的可能,修道才有意义。假如苦有定性、集有定性,不但道也是才有的而无道可修,就是修道也不能灭除苦果。如果承认佛法中有道可以修习,那就无有定性可说了。

如苦有定性,就无有苦谛;苦谛没有,自然也就没有集谛、灭谛;灭谛没有,修习可以灭除苦果的道谛,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呢?

有四谛,就有修四谛的人;有修四谛的人,就有修四谛的事——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如果像实有论者说的那样,诸苦决定有自性,那么一切众生在没有修四圣谛之前,即从来不曾见到苦谛,不见即不能再见,现在修道,又怎么能够见呢?苦是实有自性的,其性没有变异,所以先前没有见到,即苦性永不可见,现在也不应该有见苦的道行了。如果见苦不可能,断集也就不能断;证灭也无所证;本不修道,当然现在也无道可修了。修四圣谛行,尚不可得,由修道而得的四果,自然也是不可得了。进一步说,四沙门道、四沙门果的体性,凡夫在未修之前,本来是不可得的,这是谁也不否认的。一切法的自性,苦执著是决定有的,那不得那不可得,现在又怎么可以得了呢?如果有决定性,性即不可变异,所以不可得,就永远都不可得。这就可以看出决定性有自性论者,把四谛行果都给破坏了。

如上所说,没有所得的四果,也就没有能得四果、趣向四果的人了。四果、四向是出世的八圣贤,也就是佛教中的僧宝。没有苦、集、灭、道的四圣谛,也就没有能够解脱的法宝了。法宝、僧宝都没有了。又哪里还有创立僧团、弘布正法的佛宝呢?

如果按照实有论者所说的,诸法各自有其自性,那就佛有佛的自性,菩提有菩提的自性了。佛陀是人,菩提是法,人与法是相依共存的。如果人法各有自性,那就不会因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证大菩提而成佛;也可以没有菩提因,而证得的佛陀,而有无上菩提的道果了。证得菩提所以有佛,有佛所以能证得无上菩提,这两者是相互依靠而不能相离的,这岂不就是缘生的性空。

进一步说,一般的人情,是没有成佛的,自然也就没有佛的本性。既然以前没有佛的本性,就应该永远没有;因为实有自性的佛,一定是始终如一的。若有定性,就不能先没有而后来又有了。这样的众生本来没有成佛,就是没有佛性。既然没有佛性,虽然发起菩提心,然后又勇猛精神地修行六度万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菩提道,但是由于他原先没有佛性,再发心修行也还是不能成佛。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众生有善士指示,以听闻正法,发菩提心为因,三大阿僧祇劫的长期修行为缘,等到福慧资粮圆满的时候,是可以成佛的。在因缘和合的条件下,既然可以成佛,这就可以知道缘起无自性,即缘起性空。

如主张一切法是不空的,那不仅破出世法,也破坏了世间法。所以没有能造作罪福的人,也没有所作的罪福。为什么不空就没有罪福作者呢?不空又有什么可以造作呢?因其作者、作罪、作福,各有自性,是决定的。自性决定,作者决定是作者,罪福本来是罪福,不会因为作罪作福而有作者,也不会因为作者而有罪福,各自有实有的自性,就没有作或不作了。这样,就离开了罪福而有另外诸果报了。离开罪福有果报,不是没有造作罪恶,也可以有罪苦的果报;没有造作福德,也可有福乐的果报吗?这样一来,一切因果都错乱了。假如果报是从罪福生的,从罪业生苦的果报,从福业而生乐的果报。善业果报既然是从罪福生,就是从因缘生;从因缘生即时我自性的,即缘起性空,为什么又说不空呢?

主张有自性,就是破坏一切法从因缘所生而无自性的空义。破坏因缘生义即是破坏一切法空性,这就不了解缘生的幻有,不知道真空,破坏了二谛。不但不能成立出世法,而且还破坏了世俗谛中其余的一切法。假定真的固执实有,破坏诸法毕竟空的实义,世俗谛中的一切,就应该一切是自有,本来如此的无所造作了。因为作是有因缘的,自性是无作的。反过来说,凡是因缘生的,决定是所作性的;凡是无作的,决定是自性有的。假如说诸法实有自性,即是无作的,而又说世间有作罪、作福,这不等于指没有作罪的称为作恶者,没有作福称为作福者吗?没有做生意叫经商者,没有从政叫政治家吗?这样,世间的一切法,愿意叫什么就叫什么,这不是破坏世俗一切法了吗?再说诸法既是实有决定性的,世间存在的种种相,有情的生老病死相,苦乐舍相,世界的成住坏空相,万物的生住异灭相,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存在的,不是不从缘生吗?执著自有生,不外乎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有决定自性的法,在这四生中寻找不可得,所以是不生;不生也就不灭,不生不灭,世间的种种相,就应该是常住永远不毁坏的。世间之所以叫做世间,就是因为其在迁流不息的变化中;无生无灭而又不坏,就不叫世间了。

如果不承认诸法性空,而主张有自性,就没有性空义。不解空性,那么苦、集、灭、道的四谛都不能成立。即以前没有见四谛的,后来也不应该见。不见谛理,圣人所得的种种无漏功德智慧,所证得的究竟无余涅槃,因为以前未得,所以现在也不应该得。集谛的烦恼,以前未断的,现成也不应该断;痛苦灭尽的事,以前没有,现在也不应该有。灭谛没有,道谛当然也没有了。这样,不承认因缘所生的空义,怎么能出世解脱呢?所以《阿含经》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也就能够见苦、集、灭、道四圣谛法。有的经中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虽然没有分别说见苦、集、灭、道,总说见法,就已包括了四谛法。

见缘起法无自性的空,就是真的见到缘起法的本性。从广义上说,缘起法就是一切因缘生法,即所有的法。狭义地说,缘起法是指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法是指有情生死的因果律,由烦恼造业,由业感果;果报现前又起烦恼、造业,这样如环一样无端的缘起苦论,就常运转不停。缘起法就是显示这缘生法因果间的必然规则。因此深究缘起法的本性,一切都是无自信的空寂。无自性的毕竟空性,是诸法的胜义,释迦牟尼就是见到缘起法的本性而成佛的。以无漏智体现缘起法性,无能见的佛,也无所见的法,泯灭一切戏论相,彻悟非一非异,非断非常,不生不灭的空寂——诸法实相,这才是自觉自知,难以用语言来表述的本性空寂,空是离一切名言思议的。证见缘起性空,所以称为佛;佛之所以成佛,就是因为悟入缘起性空,所以空寂称为如来法身。《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在因缘法中见佛的佛,就是见到四谛的胜义空性。苦、集、灭、道,是缘起的事相;见性空,即能见幻有,所以也就能见四谛了。为什么见缘起就是见四谛了呢?四谛是在缘起法上显示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纯大苦聚集。”这就是缘起法的苦谛与集谛。由这样的惑,造这样的业,由这样的业,感这样的果,都是毕竟性空的。“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大苦聚集灭。”这就是缘起的灭谛。灭这样的苦集,证这样的择灭,都是空无自性的。能作这些观察与种种修行的,就是道谛的内容。缘起的苦、集是流转律,是因缘生的;缘起的灭,是还灭律,是消散的;道是扭转这一流转,趣向还灭的方法。灭有两个意思:一是苦、集是因缘生的,因缘所生的法,本性就是寂灭的。在缘起法上,直指空性,这是本性寂灭。也就说明其本性与苦、集的可灭性。二是以正观观察缘起的苦、集是毕竟空无自性,这是道;依照道的修行实践,行到尽头,入于涅槃城,就得安稳,也就是寂灭的实证。这大道,主要是缘起观,名叫正观,得真解脱。所以体悟缘起,四谛无不能见能行。《心经》说:“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就是指缘起自性说的。因为这样“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因为这与空相应的观行而成佛的。《般若经》说:“一切法不空,无道无果。”“一切法空,能动能去。”所以《中论·观四谛品》的宗旨,是见缘起法的真相,才有生死可了,涅槃可得,佛道可成。

《观因缘品》和《观四谛品》是《中论》中最重要的一品,佛弟子们经常引用的名句,都在这一品中。其他诸品,都是根据人们的谬执而破,很难见到龙树的真意。特别是《观四谛品》,明显地指出破除实有的自性妄执,显示诸法性空的真实,成如幻有的缘起诸法。所以龙树说一切法空,意在成立、深刻地显示一切法,不是破坏一切法。空是一切法的真实,所以论理的解说,生死的解脱,以及一切必须透此一门,才能圆满正确。更能清楚地了解龙树的法法空寂,与四圣谛绝非对立,也绝没有大小不同。在性空中正见四谛,是龙树的真意,也是佛陀的教义所在。通过对《观因缘品》和《观四谛品》的理解,对了解中观学派的缘起性空理论,有很重大的作用。当然,空义到底是甚深的法门,不能善见性空大意,认为空是什么都没有,那就不但不能在性空中得到法益,反而有极大的危险,落于一切都像龟毛兔角那样没有的恶取空的邪见,拨无因果,那就太危险了。所以佛陀要视众生的根器来施大、小法门。只有善解空性,才能修行正道。这就是龙树不厌其烦地在《中论》里破呀破的真意所在。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1

    圣经故事1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沉思录III

    沉思录III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和哲学家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的传世名作。此书详细阐述了友谊与义务、善良与社会、利益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友谊来不得半点虚假”、“任公职者要信守规则”、“只要能坚持,老年亦健康”,这样的语段让我们在觥筹交错、霓灯闪烁间坚定地认清自己而不至误入歧途。
  • 持一句佛号 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

    持一句佛号 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

    女作家谭天,在沉寂几年后,集自己数年的修学和写《宽霖法师传》《能海上师传》的经验,发力在《持一句佛号?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中,用独特的视角,通过对四川乐至报国寺主持、四川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93岁高僧昌臻老法师一生修行的展示,告诉我们:切勿外求,回照自心,去掉执着,学会放下,完善人格,烦恼自解,为我们呈现了一条回归心灵家园的路。同时明示我们,在浮躁的当今,回归心灵家园的重要!在不安的2012年,为我们带来一抹清凉。
  •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教是地地道道的汉民族的心灵救治良方.是漂泊无依的灵魂的精神家园。本书通过选取道家最为经典的故事.呈现丰富的道家智慧,揭示人生的种种奥秘,引领读者在最短时问里更新为人处事观念.助你走上成功道路.开创全新人生。
  • 听南怀瑾讲佛学

    听南怀瑾讲佛学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南怀瑾先生发表了大量著作,堪称博学多产的著述名家。目前可知的南氏著作已达三十多种,内容涉及儒、道、佛和神仙巫术等三教九流的各家思想学说,以及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方方面面。本书主要总结了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理 论和研究成果,是对其系统整理研究的一个全面过程。对于佛学爱好者来说,能够从本书中详细了解到佛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还能对佛学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热门推荐
  • 绝色帝师红颜

    绝色帝师红颜

    为人冷傲,淡漠是她的保护色,其实她一直希望有一个人可以和她逐鹿天下,并肩看天地浩大。一朝穿越,她竟然成为了云染大陆最为出色的学院帝师,与一群将来要成为帝王的男人打成了一片,但是却没有一个人知道她竟红妆,只因她冷酷傲气,自有一股帝王的威严。这是一片奇幻的大陆,有着不可思的异能和凶兽。她一步一步走向世界的顶端成为众人心中的神。众多的王者是她的门生,因为她是不折不扣的帝师!他是九五至尊,帝王之像,霸气横生,器宇轩昂,生来就是坐拥万里江山如画,三千后宫粉黛,只是他的眼中却只容得下那个教他帝王之术的人,纵然冒天下之大不韪,袖手天下,他只愿意换她倾心一笑。妖娆异世,她是一抹孤魂,游遍天下也只为找到一个能够与她共度一生的人,她只想要一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为何如此困难?领略奇幻异世风采,尽在绝色帝师红颜!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决定你一生的行为

    决定你一生的行为

    成功的路有千条万条,但是有一条却是每一个成功者的必经之路,那就是“付诸行动”。行动胜于一切,没有行动,一切言辞都是空洞的。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永远都不要指望别人来改造我们的命运。改造命运,唯有靠自己积极行动、主动争取。本书将教你从日常行为抓起,做好人生规划,学会灵活转变思路,懂得放松心态、修养性情,为成功早打基础,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等。本书旨在帮你走向成功之路,带你步入幸福人生。
  •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融汇了古罗马三位思想巨人的全部智慧精华,共分为三篇,比之同类书,内容更加详实,思想更加深邃,理解更为透彻。关键的是,能让读者在一《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中,感受智慧的碰撞、思想的迸发,给生活于嘈杂现世的人们带来心灵的启迪。
  • 初岁

    初岁

    甫跃辉, 1984年生,云南保山施甸县人,复旦大学首届文学写作专业小说方向研究生毕业,师从作家王安忆。在《人民文学》《大家》《花城》《中国作家》《青年文学》《上海文学》《长城》等文学期刊发表中国短篇小说。获得2009年度“中环”杯《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
  • 奴夫有术,悍妻当道

    奴夫有术,悍妻当道

    一朝醒来,发现自己穿越到了大唐盛世,而且还是赫赫有名的将军府中。还没来得及高兴,却发现自己不是将门千金,而是没父没母的将军家的童养媳。据说自己未来老公残暴成性、凶悍暴戾,以欺负人为乐趣……据说府中大夫人二夫人少爷小姐们个个腹黑阴险,以整人为乐……宅狼虎豹多多,阴谋诡计频现,不怕不怕,咱是现代来的凹凸曼,专门消灭各种怪兽的!
  • 邪帝的金龟小宠

    邪帝的金龟小宠

    她是一只萌宠。什么?灵狐,狸猫,藏獒?拜托,不是只有长了毛的,才可以叫做萌宠好吧…她是一只小金龟。咳咳,不是乌龟,也不是金龟子…是金龟!金龟!浑身金光熠熠,璀璨芳华的黄金小龟!————某尊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浑身蜷在金壳里,某尊一时兴起,就对着壳的小洞,和吹气球一样,大口大口的往里面吹气…某尊第二次见到她的时候,摩拳擦掌下决心一定要一口吃了她,可是大嘴一下,只听“咯嘣!”一声,金壳未裂,牙齿已飞……她是旷世美人,也是一只坚韧不屈,宁和淡定的小龟。他是天下邪尊,阴毒腹黑,善发不义之财,没有他咬不动的肉,更没有他吞不下的壳儿。除了她。她总是藏在坚硬的小壳下之下,任他威逼利诱,她也无动于衷。让他咬也咬不动,吞也吞不下。于是,他做了一个伟大的决定——他决定不再试图将她从壳中拽出来,而是努力练习龟缩,直到有一天,他也可以陪她一同钻入她的小壳…然后,再一口吃了她。————P:本文一对一,男女主身心清白。
  • 父亲的王国

    父亲的王国

    八月天,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小说《遥远的麦子》《黑神的别样人生》《低腰裤》《父亲的王国》等。现任某报社记者。
  • 锦绣婚途:误惹纨绔痞少

    锦绣婚途:误惹纨绔痞少

    “唐诗诗,我劝你聪明点,孵不出蛋来就别厚颜无耻的占着窝!”婆婆扶着一个怀孕的女人找上门,无限傲娇。唐诗诗看看上门女人微微隆起的肚子,又看看她身边小心伺候着的婆婆,最后将目光落在一旁抿着唇自始至终没有打算开口的男人身上,心冷成冰。三年自以为是的幸福婚姻在这一刻成了一场狗血而俗气的笑话。六年的感情最后换来的是薄薄的小小的轻轻的一张支票:一千万!那个男人因为金钱权势背叛了他们的感情,而她却因为背叛而挥霍了他的钱。这场交易--看起来也貌似公平!最可恨的不是你被挖倒了墙角,而是那无节操的一堵破墙恶劣的公然返身还想要左拥右抱!妻子变xx?亏他想的出来!叔叔同意了!婶婶也同意了!TMD!唐诗诗忍无可忍!既然忍不下去了,那只好学着残忍!前夫悲愤的说:“你竟敢背叛我!唐诗诗,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不要脸!”唐诗诗讥诮道:“脸是个什么玩意?我要它何用?”离婚女人门前是非多,情敌步步紧逼连环陷害;前夫不要脸的公然提出“回到我身边!”,妄图左拥右抱;情根深种的大学学长闻讯回国,虚怀以待;就连养父母的弟弟都跟她住到同一个屋檐下频频示好;结果有人更绝,直接将唐诗诗拉进民政局--扯证!吃一堑长一智,再入豪门的唐诗诗脱胎换骨,见招拆招,发誓将自己的爱情,捍卫到底!推荐妖的新文《误嫁豪门之小妻难逃》:《三生三世凤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