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100000011

第11章 中观学派所依的典籍(4)

(六)髻珠喻,出自《安乐行品》。所谓髻珠,指轮王髻中之珠。轮王,比喻如来;髻,比喻二乘权教;珠,比喻一乘实理。珠在髻中,犹如实理为权所稳。此谓如来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授记二乘而得作佛,犹如轮王解髻中之珠,给予功臣。

(七)医子喻,出自《如来寿品》。以“医”比喻如来;以“子”比喻三乘人。谓诸子无知,领他毒药,心即狂乱,其父设方便,令服好药,以治其病。比喻三乘之人信受权教,不得正道,如来设各种方便,令服大乘法药,速除苦恼,无复众患。

“法华七喻”中的火宅、穷子、药草、化城、系珠、髻珠等喻,只能喻迹门的开权显实,医子一喻,只能喻本门的开迹显本,都不能如莲华一样,可以通喻一期的开显,所以以莲华为喻而有三种意义:

(一)为莲故华,譬喻迹门的为实施权。佛自成道以来,四十余年所说的三乘教法,无非是为说一乘实法的机缘未至,权宜一时的方便施为。所以经云:“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就好像莲华为结实而开华一样。同时,又喻本门的从本垂迹。佛自王宫诞生,至双林树入灭,八相成道之身,并非真实;不过从久远所成的法身,为度众生,一时垂迹而已。所以经云:“我实成佛以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这也好像莲为结实而开华一样。

(二)华开莲现,譬喻迹门的开权显实。三乘佛法虽为一乘实法所施的权方便,权中有实,实不离权;然而在法华会的机缘未至以前,学人但见三乘,而不能即三见一,及至法华会上,佛为开示“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以后,才恍然大悟。所以舍利弗说:“我闻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怀大欢喜,疑网皆已除,昔来蒙佛教,不失于大乘。”这好像莲实隐在华中,华开才出现一样。同时,又喻本门的开迹显本。今佛化身,虽是从本地的法身所垂迹;然在法华会前,众生但见垂迹的化佛,而不见法身佛。所以佛为开示说:“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我实成佛以来……”这也好像莲在华中,华开莲现一样。

(三)华落莲成,譬喻迹门中的废权立实。既以开权显实,便立即权见实,归无上道,名谓废权立实。所以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这好像莲华已经凋谢,只有成熟的莲实可资收获一样。同时,又喻本门的废迹立本。既已开迹显本,便应泯迹归本,名谓废立。所以经云:“尔来无量劫,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这也仿佛像是华落莲成。

莲华虽出于污泥浊水,而不为污浊所染,虽不为污浊所染,却又不离于污浊。这好像佛陀妙法迥超有、空、非有非空;不离空、有,即有即空的圆融中道一样。莲华不有则已,有则华实同时。这好像妙法不说则已,说则因果双举一样。莲华微妙鲜洁,为群华第一。这也和一乘为五乘的第一相相似。

《妙法莲华经》倡导“开权显实”,突出“会三归一”,是因为它出现在印度佛教大小乘激烈斗争的时期,以大乘的立场,力图调和佛教派别的矛盾,用大乘去融会小乘。提出“成佛”,从而调和了佛教派别的斗争,也是《法华经》包摄并高于其他经典和教义的地方。佛说:“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法华》最为难信难解……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法华经》能有这样的地位,是因为提倡众生可以成佛,所以以后大乘佛教都以《法华经》为基础,各派别的争论也逐渐统一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华经》的协调佛教宗派组织的作用,决不在其他佛教理论方面可起的作用之下。所以中国佛教各宗派都尊奉《法华经》的道理也就显然易见了。

(第五节)中观学派所依之《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系宣说如来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教义。共分十三品。东晋法显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相当于本经的前五品十卷,被称为《涅槃经》的“前分”,其余部分被称为“后分”。唐会宁等又译有《大般涅槃经后分》二卷,是讲佛涅槃以后诸事的,《开元释教录》卷十一认为它的义理与《大般涅槃经》相涉,当是昙无谶译本的续篇;义净则说,会宁的《后分》,实是《阿笈摩经》中抄出的,内容与昙无谶本不同。《大般涅槃经》以《阿含》、《法句》等经为始,并援引《首楞严》、《瞿师罗》、《摩诃般若》、《法华》、《城经》、《杂华》等经,受《般若经》影响不小。本经由昙无谶译出后,传于南方宋地,经慧严、慧观、谢灵运等人对照法显所译之《泥洹经》六卷,增加品数,重修而成二十五品三十六卷,古来称之为《南本涅槃经》;对此,昙无谶本则称《北本涅槃经》。

《涅槃经》的主要内容,即为针对灰身灭智的小乘涅槃说,阐述佛身常乐我净之意;又不同于大乘中的三乘五姓说,而显示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缘觉皆成大觉;并广说与涅槃有关的一切菩萨法义。

一、涅槃四德——常乐我净

佛教各宗派都以涅槃为最后归宿。小乘佛教视世俗世界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认为从无常苦中解脱出来的唯一出路,是离开世俗世界,灰身灭智,不要再生。这样的涅槃,只能是对死亡的讴歌,既不能给人以生的激励,也无利于佛教的发展。按照《般若经》的看法,小乘佛教对世俗世界和涅槃世界的理解,都是以“实有”的认识为基础;就“真谛”而言,从无常苦到涅槃寂静,从此岸到彼岸,全是主观忆想分别的产物,性空假有,二者并无本质的区别;假有性空即是“实相”,实相即是涅槃,所以既无须在乎追求无生的涅槃,也不应厌恶有生之烦恼。《般若经》类留给人生的只是虚幻。《大般涅槃经》对上述两种对立观点作了纠正,认为必须承认,世俗人生诚然是无常苦的,理应从中解脱出来,但涅槃并不意味着死亡。诸佛如来都有一个入胎投生、出家得道,由凡入圣而最后涅槃的过程,但这仅是“随顺世间”作出的一种“示现”,而不是表示佛当真象凡人一样有生死。如《光明普照高贵德王品》说:“一切诸佛无有毕竟入于涅槃者。”这样,《涅槃经》即承认了世俗人生为无常苦,又将彼岸涅槃确定为永恒乐,从而在整个佛教中形成了又一类思潮。

《大般涅槃经》中,佛向大众郑重宣告:“汝等比丘莫谓如来唯修诸法本性空寂。”(《寿命品》之二)“诸法本性空寂”是《般若》类经的基本命题,如来虽曾修习过,但并未就此止步。《大般涅槃经》判决自己出自般若波罗蜜,又高于般若波罗蜜。承认《般若经》宣扬的一切皆空,但又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以出世间为“不空”,即所谓“菩提涅槃”亦有亦常;不仅像《般若经》一样地要求于世间“无所得”,而且还要求与《般若经》不一样地于出世间“有所得”,即所谓“得慧”、“得大涅槃”。

大小乘佛教都肯定世间是空,中观学派既主张“我空”,又主张“法空”,法空如果讲过了头,理论上引起出世间也是空的后果。《大般涅槃经》的“不空”,并不像纯有那样的抽象,它既可以用各种名称来表达,诸如法性、法身、如来、般若、菩提、解脱、涅槃等等,也有极吸引人的规定,即与世间的基本性质“无常苦无我不净”完全对立的“常乐我净”,所谓常、乐、我、净,被称为“涅槃四德”,是大乘涅槃与如来法身所具足之四种德性。即: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恒不变之觉悟,谓之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拘,谓之我;无烦恼之污染,谓之净。《大般涅槃经》认为,唯有“涅槃四德”的真实存在,才是无颠倒的认识,才是名实相副的“真谛”。《圣行品》之三说:“有常有乐有我有净,是则名为实谛之义。”这种说法,不论就佛教的哲学观还是宗教观,都是对中观学派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所谓佛性,又称作如来性或觉性。即佛陀之本性,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之菩提之本来性质。为如来藏之异名。据《北本涅槃经·如来性品》之四载:“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凡夫被烦恼覆而无显,若断烦恼即显佛性。《大般涅槃经》的佛性思想,直接来源于小乘佛教所讲的“心性”,即心之本性,或称自性。心之本性有清净、污染,或者二者皆是等说,于佛教思想史上为经常论议之事,而以心性本净说为其主流。

原始佛教之心性说,在增支部经典中虽仅言心,然就其意义而言,已关乎心之本性问题,亦即主张心之本性清净。故知原始佛教之心性问题,系以心性清净说为其主。至部派佛教时,大众部、分别论者等主张心性本净;说一切有部等破之,立心性不净各异说。据《异部宗轮论》载,大众部主张心性本净,虽以客尘随烦恼之杂染,然非为心之本体。在大乘佛教中,所言心性说乃继承原始佛教以来之心性本性说而发展,此乃为其特色,并可由此心性本净说溯大乘佛教思想之源流。惟心性本净说在初期、中期及后期之大乘经论中皆提及,多方述及心性本净客尘烦恼之思想型态。此外,并与如来藏、佛性、菩提心、心真如、法性心、空性、净识、阿摩多识、唯识、圆成实性、心体等思想交替,形成大乘思想之发展,故大乘经论“心性说”之特色,与部派佛教之诸论书中所言心之本性是净是染之心理问题有异,而成为阐解成佛之可能性、开悟之心、佛陀之精神特质等诸问题之思想依据。《大般涅槃经》把心性改成了佛性,这使其在成佛的理论根据上有了变化,也使“佛性”有了比“心性”更广泛的含义。

《大般涅槃经》讲的“佛性”,当然包括“心性”。第十五品之五所谓的“心性无系”或“心无住处”,都是指“心性本净”的状态,但它反对这样的简单归结,所以有言:“……诸佛菩萨终不决定说心有净性及不净性,净不净性,心无住处故。……从因缘故,心则生贪;从因缘故,心则解脱。”《大般涅槃经》首先是以法性为佛性。“法性”的含义是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再者,指佛教的教义或理论。由于佛教对事物的分类是按照其世界观和宗教观来作的,所以规定的本质属性同其教理完全一致。这样的教理被遍在化、永恒化,当作事物的普遍本质,是成佛的根本原因。从佛性认识论根源上看,是把一般从个别中抽象出来,使之实体化、永恒化的结果;反过来,再让一般成为个别赖以产生的本源和模型,也作为众生成佛的最后依据时,那就叫做“佛性”。

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不说佛、菩萨以外者成佛,故亦不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旨。但据世亲之《佛性论》卷一,说一切有部等部派主张众生无先天之“性得佛性”,但有后天依修行而“修得佛性”。《大般涅槃经》以“常”为共性,并以“常”为“佛性”。《迦叶菩萨品》之一中说:“佛性是常,三世不摄。”同品之二又说:“佛性具六事:一常、二实、三真、四善、五净、六可见。”从这个意义上说,涅槃四德也是“佛性四德”,所谓“佛性常乐我净”是。但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常”。

《大般涅槃经》倡导“众生悉有佛性”,就是从“佛性”的定义中推演出来的:既然佛教的教理是作为一般的永恒存在物,并体现在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事物中,那么,众生无例外地也应同等的体现着佛理,人人都具有佛性,如《师子吼菩萨品》之六说:“十二因缘,一切众生共有之,亦内亦外……佛性亦尔,一切众生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在同品之一说:“若有见十二因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如此推理,“佛理”就是佛性,那么演说佛理的经典和传播佛理的僧伽、善知识,也应该是佛性了。《大般涅槃经》把“三皈依”最后统一到“我性”即佛性上来,就是这个意思:“(佛法僧)三事与我一体”,“我性即佛性,无二无差别。”最后,也可以把佛性都归结到《大般涅槃经》上来,因为“能信如是《大般涅槃经》,其人则自然了达三归依处。何以故?如来秘藏中有佛性故。其有宣说是经典者,皆言心中尽有佛性……如是之人,于未来是我身,即成信三宝。”这种以“理”为核心的佛性论,不同于“心性”为“佛性”的主观唯心主义,而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三、成佛和一阐提

众生悉有佛性,同众生皆可成佛,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大般涅槃经·邪正品》中说:“我不知我当得作佛不?然我身中实有佛性。”“我今身中定有佛性,成以不成未能审之。”这是关于佛性和成佛问题的最好答案。《大般涅槃经》坚持人人皆有佛性,那么一阐提有无佛性呢?阐提能成佛吗?所谓一阐提,是指断善根、信不足、极欲、大贪、无种性,这种人是断绝一切善根,无法成佛者。《迦叶菩萨品》之三说:“未来佛性力因缘故,还生善根。”同品之一说:“佛性未来以当见故,故言众生悉有佛性。”同品之三还说:“断善根人有佛性者:是人有如来佛性,亦有后身佛性。是二佛性障未来故,得名为无;毕竟得故,得名为有。”由众生悉有佛性的命题,也就推出了众生皆当成佛的结论。此处所谓“如来佛性”,指法性身,亦即众生皆有的“佛性”;所谓“后身佛性”,指佛生身,亦即所成之佛身。这就是说,一阐提不只有佛性,未来毕竟还得成佛。能够成佛的原因,其一是“佛性不可得断”,非“如朽败种子不能生芽”;其二是佛菩萨的“大慈心”,在一阐提受诸苦楚中,能使其一念悔改之心。所以,中国道生提倡“一阐提人皆得成佛”,而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故事。《涅槃经》在印度可能未被纳入中观学派的经典之中,而于中国,纳入三论宗的时间亦较晚。

同类推荐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  
  •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论著主要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论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对选题缘由、法眼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二是论著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了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问题。第二章,探讨了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及其现当代传承。第三章,主要对法眼宗最为重要的禅学思想理论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法眼宗的宗风特点。第五章,在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整体背景以及禅宗自身发展走向衰落的趋势下重点探讨了法眼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 禅与养生

    禅与养生

    将前人精要有机地融汇组合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化繁为简。相信有兴致的读者详阅后,在很多方面与我会有共同感悟。若能照此修禅、养生,净化心灵,强身治病,延年益寿,善莫大焉。
  • 读佛即是拜佛:六祖慧能传

    读佛即是拜佛:六祖慧能传

    六祖慧能的一生,既是一个充满奇遇与追杀的故事,也是一场演绎人性与佛性的智慧之旅。
  •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本书通过通俗的文字和200多幅漫画和插图, 介绍了梁漱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体认和研究, 兼及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人生实践, 是一部引导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启发读者思考人生问题的入门读物。
热门推荐
  • 清穿之年氏不粘

    清穿之年氏不粘

    当穿越又重生的年槿玉再一次回到了康熙年间,她还会像上一世那样毕生都已得到雍正的宠爱为目的吗?不,她怎么一错再错!后人都说雍正最宠爱的就是敦肃年贵妃,宠爱?是宠而非爱啊!
  • 王的男人:岂曰无衣

    王的男人:岂曰无衣

    身为皇女却从小被迫当成皇子培养,在步步惊心的后宫里孤军奋战,除了母后谁都不敢相信……直到国师无衣的出现。那是个潇洒任性到让人嫉妒的少年,神秘的,似乎无所不能……身为国师,身为她的太傅,他应该是值得信赖和依靠的吧?——龙秀——说好的游戏人间,红尘不染心,麻烦不缠身呢?!——无衣——国师,过来,替朕捏捏肩!
  • 奇趣生物探谜

    奇趣生物探谜

    每个人都知道物种是通过不断进化才远离了大自然的淘汰,地球上的生物数不胜数,其中不乏一些奇特而有趣味的生物进化故事。在人类所拥有的生活方式以外的生物又是如何进行自己的生活以及进化呢?生命究竟是什么?恐龙为什么会灭绝……一连串的问题在人们的脑海中萦绕。本书将带你走进生物的丛林,一起感受其中的奇特和趣味,探索与解读更为诡谲的生物奥秘。
  • 店员培训必备手册

    店员培训必备手册

    通常来讲,顾客到你的店铺去购买产品或者去享受服务,他们首先关注的往往并不是产品或所提供的服务本身,他们首先关注的是你的人,也就是你这个店铺的店员,随后他们才会决定是否要消费。这是因为顾客只有先对店员产生了好感,然后才会去喜欢你的产品和服务。而店员的专业服务水准,是能否在这个环节上打动顾客的关键点所在。
  • 火爆明星佣兵妻

    火爆明星佣兵妻

    一个退了役的女雇佣兵,能做什么?精通八国语言,精通各种防身术,精通多种专业,上至管理公司演戏做明星,下至开锁爬墙顺手牵羊,无一不精。可偏偏就是她这种多功能赛过机器人的精英,却求职无门,为什么?!只因缺少一张文凭。却遇上了他,豪门的冷情大少,冰山级的人物,冤家路窄,冰山碰上火爆女,会撞出怎么样的火花呢?他!超级明星偶像,却因何将自己冰封起来?又一座冰山重磅出现!究竟谁会夺得佳人垂青呢?
  • 死丫头,你给本尊死回来

    死丫头,你给本尊死回来

    大雪中,我死死咬着嘴唇站在他身后,注视着他的背影。他对我来说是那么的近,但又那么的远。曾经的曾经,也是这样的大雪,也是同样的地方……“喂,安俊熙,恶魔”我冲他叫道。“嗯?”他应声转过头来,砰的一声,雪球正中脸上。“死丫头!竟敢用雪球来打本尊!你给我过来!”我们就这样嬉戏着,打闹着。这场雪将永存于我心中,而且……这将是我心中最美的一场雪……
  • 夙歌

    夙歌

    人前,她是随性淡然、嘴角永远挂着和煦微笑的医女。人后,她是叱咤风云、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超级强者。当年的她懵懂无知,被父亲教唆成一个心狠手辣、妄作胡为的二世祖。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本该在宠溺中的长大少女不得不成长在遍地毒虫猛兽的热带雨林,甚至为了活下去而筹谋怎么杀掉一个宗师——这需要的不仅仅是狠辣,更需要的是蚍蜉撼树的勇气……也许,连她自己都不知道,在将来的某一天,她,会站在这世界的顶端,俯视和打破这些令普通人望而生畏的规则!她,就是王夙!
  • 做人左右逢源 办事游刃有余

    做人左右逢源 办事游刃有余

    做人左右逢源,我们要学会用不一样的心态、不一样的方法去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办事游刃有余,要求我们学会巧办事、办巧事。办事游刃有余首先还是要做人左右逢源,先学会做人,后才能学会做事,有了人脉,才能做好事、做大事。
  • 万古独尊

    万古独尊

    掌方天神鼎,御九阳仙气,练就神魔地狱,横扫九天仙佛!将挑衅我的,全部打入尘埃;将背叛我的,统统扫入地狱!至尊重生,将会引起一场怎样的血雨腥风?
  • 贝多芬传(青少版名著系列)

    贝多芬传(青少版名著系列)

    在《贝多芬传》这本传记里,罗曼·罗兰以极大的热情提醒人们关注那些最不为人注意的伟人特点。贝多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展示在人们面前;贝多芬一生所展现的英雄主义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雄伟地展示出来,激励着无数的崇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