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7900000019

第19章 历史上中外名人的重重悬疑(8)

第三,聚敛财富。年羹尧贪赃受贿、侵蚀钱粮,累计达数百万之多。而在雍正朝初年,整顿吏治、惩治贪赃枉法是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在这种节骨眼上,雍正又怎会轻易放过他呢?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年羹尧成败之速,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这也就使得人们对他的死因存在种种猜测,到现在仍是真假难辨,因此后世的史学家们才将年羹尧之死列为了“雍正八案”之首。

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降清史实

“恸哭三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是明末清初的吴梅村的一句诗,从此吴三桂的形象便被定义为为了一个女人而叛国的奸臣,而红颜祸水的传言也更加深入民心。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吴三桂真是一个叛国之人吗?历史也真是因红颜而改变吗?

“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少年名将

吴三桂(1612—1678年)字长伯。明末清初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武举出身,锦州总兵吴襄之子,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明天启末年曾带二十余名家丁救其父于四万人之中,孝勇之举遍闻天下,有“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曾在北京短暂逗留,遍识名公巨卿及文人雅士,吴伟业称其为“白皙通候最少年”。

万历四十年(1612年),吴三桂出生于关外,其父吴襄本乃高邮士绅,因努尔哈赤崛起后在辽境实行严酷的民族歧视政策,对汉民大加掳掠杀戮,遂愤而投笔从戎举办团练,保境安民。这一行为受到了明朝朝廷的嘉奖,封他为辽东团练总兵一职,在战场上他功绩卓著,素有“辽右巨臂”之称。吴三桂就是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充满战火的地域和拥有抗金战史的家族中长大,这无疑使吴三桂从小就拥有了非凡的勇气和强烈的抗金意识。在战场上,少年的吴三桂骁勇非常。在一次战斗中,他冲入敌阵用箭射倒一人,在拍马上前准备挥刀割下该人的首级时,不料那人突然以刀砍中他的鼻梁。吴三桂血流满面,但毫无惧色,撕裂红旗包扎好伤口后,立即再战。

有一次,吴襄率500名骑兵作为哨探,不料与后金大军相遇被围。在中原文化熏陶下长大的战士和常年在马背上作战的士兵相比,汉族战士的确吃了很大的亏。骑兵交战,即使拥有比对方多几倍的兵力,明军都没有胜利的把握,更何况是区区几百名明军身陷后金大阵呢?然而此时的吴三桂却显示出了超凡的勇气,当他得知父亲危在旦夕后,立即赶到舅舅祖大寿的阵帐,请他发兵援救父亲脱离险境。祖大寿认为那根本没有可能,只会徒增伤亡,遂拒绝说:“吾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动!万一失利,咎将安任?”三桂知不可强,大哭而去,并立即召集几十名家丁,如狂风般冲入重围,在找到父亲的队伍后大呼:“跟我来!”并带领500骑兵杀出重围、奔回宁远。这次战斗震惊全军。从此少年吴三桂“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英名辽境无人不知。

少年英雄吴三桂深受父辈重臣的器重,辽东监军高其潜就收他为义子,父辈们无不认为这个孩子就是将来保家卫国的勇将。崇祯十二年(1639年)洪承畴荐举了年仅27岁的吴三桂担任东总兵。年轻的吴三桂治军甚严,在洪承畴所部诸镇中,以吴三桂系战斗力最强。但他并不因此满足,还专门训练了一支极为精锐的千人骑兵,共分20队,每队50人。以期对抗清军的骑兵,少年时的吴三桂孝勇双全,在军中的声望也日益提高。

风云骤变后,固守在前线的英雄

自努尔哈赤起兵反明,高迎祥、李自成举兵起义后,明朝的精兵良将已经在长期的战争中损失殆尽,最优秀的军事人才在崇祯皇帝的猜忌和文臣党争中也逐一凋零。然而吴三桂却是一个例外。崇祯四年(1631年),吴襄在皇太极于8月发动的大凌河之役中,因逃跑而导致全军溃败,遂被削职,但吴三桂仍然被朝廷留在军中供职。《明清史料》记载,崇祯十二年(1639年),吴三桂在27岁时被任命为宁远团练总兵,至此效力朝廷更甚于前。在次年五月与清兵在杏山的遭遇战中,吴三桂一得到报告,立即出动3000人马“长驱直过杏山”,“与贼血战”。最后他奏报战斗“大获全胜”。

《明史》这样记载了此后的松山、杏山战斗中,吴三桂部“胆勇备奋,士气益鼓”,“凡三战,松山、杏山皆捷”。在锦州被围之际,吴三桂在众运粮官“惊心奴儆”的情况下,亲自“督运米车”,成功躲过清军的监视,在春节期间将粮食运入锦州。《明档》记载他自当总兵后“忠可炙日,每逢大敌,身先士卒,绞杀虏级独多”。

崇祯十四年(1641年)松锦之战以明军惨败告终。如果说23年前的萨尔浒之败标志着后金掌握了关外的主动权,那么松锦之败则表明明朝已在整个战局上败象毕露。松锦之败使明朝丧失了大量的精兵和战将。骁将曹变蛟等被俘遭戮,洪承畴、祖大寿等投降,只剩下吴三桂在宁远、山海关一线苦撑着局势。吴三桂在极端困难的状况下招抚流亡,重振军旅。不久又组织起一支数万人的军队,坚守山海关和关外宁远等城。面对熟悉的父辈们叛国,吴三桂仍旧站在抗清的前线,强烈的爱国意识不可动摇。在原辽东战将或亡或降的情况下,吴三桂成了硕果仅存的抗清名将。

次年皇太极又发动壬午之役。派遣阿巴泰、图尔格率兵避开由吴三桂防守的山海关,由黄崖口一线入边。烧杀掳掠,兵锋直达山东。关内诸明将皆望风而逃,只有吴三桂仍敢率兵入关追击清军,并屡有斩获。1643年,吴三桂的坚决抵抗使得所向披靡的清军在宁远城下第三次苦尝败绩。

为了攻克山海关这道难以逾越的屏障,清朝向吴三桂展开了强大的招降攻势。由于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和恩师洪承畴以及众多的兄弟、同僚,如吴三凤、祖可法、张存仁等均已降清,故皇太极除亲自写信向他招降外,还叫这些与吴三桂有种种关系的降将写信给他劝降,但吴三桂终不为所动。

吴三桂坚守在宁远,他成了清军入关的主要障碍,也是明朝得以保存的一道重要防线。有人说吴三桂之所以没有降清是由于其父吴襄滞留京师有成为人质的嫌疑,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抗击清军是从未停止过的事情,而吴三桂的抗清意识应该是相当明确的。

在矛盾中纠结,最终一怒为红颜的奸臣

《明史》中记载,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国号大顺,改元永昌。七天后,李自成就率领百万大军出西安,渡黄河,分兵两路长驱北京。此时关外清朝数十年的袭掠已经让明王朝北部边防摇摇欲坠,而1641年明朝又遭遇“三百年来未有之饥荒,父子相食”的境况。

1644年4月7日,李自成带领的农民起义军已进至宣府城,距京城仅有两三百公里。这时,是勤王,还是定宁远,崇祯皇帝必须作出决断,经过前思后想,崇祯作出了招吴三桂、王永吉、唐通、刘泽清四将入京勤王的决定。此时,吴三桂被封为平西伯。

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摇摇欲坠,而奉旨前来勤王的四支队伍中,山东总兵刘泽清托词坠马伤脚,拒不奉诏;吴三桂与蓟辽总督王永吉因路途遥远,一时间到不了京城,只有蓟镇总兵唐通带了8000人马到了北京。崇祯皇帝封唐通为定西伯,命他把守居庸关。不想,唐通却投降了农民起义军,居庸关不攻自破,农民起义军直逼北京。

吴三桂当时拥有精兵四万,加上辽民数十万,他4月12日受命,16日便率军民抛弃宁远,向山海关进发。庆幸的是,清兵直到4月22日才得到吴三桂撤离的消息,而这时,吴三桂已带领军队到达了山海关,李自成军也已攻至北京郊外,各种消息传到了吴三桂的耳中,他有些犹豫。但君命难违,吴三桂还是领兵向北京进发,4月26日到达丰润。在这里,他打败了投降李自成军的原明降将白广恩、唐通,并收降了8000人。但是北京已于4月25日被农民军攻破,明王朝灭亡了,崇祯皇帝吊死于煤山寿皇亭下。

明朝灭亡了,李自成登上了金銮宝殿,吴三桂一行人处在了矛盾之中,前是反贼后是清兵,何去何从?就在此时,吴三桂收到了来自李自成的招降书,李自成“令诸将各发书招三桂”,并在三月底令人携带四万两白银前往山海关,赏赐已经14个月没有军饷的吴部;此后又再次派人“携带万两白银和千两黄金给吴三桂,并发书封侯”,同时还令吴襄写信招降吴三桂。

对李自成的招降,吴三桂曾表示:“都城失守,先帝宾天,三桂受国厚恩,益以死报国。”但他最后又故意问手下将领是否愿意和李自成一战,在所有人都不敢表态的情况下,他不得不逼问下属,当诸将在他带着暗示和压力的追问下终于回答“今日死生唯将军命”时,吴三桂才终于决定“报使于自成,卷甲入朝”。在两难的境况下吴三桂还是选择了大顺政权。

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但还是全军缟素为崇祯举哀。吴三桂在投降李自成后,按说已经进行了一轮政治抉择,但戏剧性的是,又出现了刘宗敏抢劫陈圆圆的变数,也就出现了后人讽刺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事件。

据《庭闻录》和《小腆纪年附考》中的记载: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后,便将山海关交付给了李自成的手下,前往北京,在上京途中的西沙河驿站,吴三桂相继见到了逃出京的家人以及父亲派出的亲信傅海山,他们向吴三桂说明了吴襄以及吴三桂爱妾的情况。听到父亲吴襄被捕时,吴三桂以为这是李自成为迫其投降所采取的手段,他一投降,父亲必被释放;当听到父亲被拷打将死,交了5000两银子还不顶用时,吴三桂的头发便不禁竖了起来;及至听到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手下抢走时,吴三桂十分愤怒,他说:“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见人耶?”于是马上下令,停止前进,掉头返回山海关,并一反常态,直接率兵杀回山海关。并复信吴襄,声称:“父既不能为忠臣,儿亦安能为孝子乎?”这一段话与其说是他写给自己父亲的,还不如说是说给李自成听的,这也就表明了吴三桂决意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决裂。从此他的队伍变成了一支自由却又矛盾的军队。起义军必然容不得他,而清军又怎能轻易投降!

借兵演变成降清的事实

1644年5月18日,李自成带领刘宗敏、李过等一班大将,亲领精兵7000,出正阳门,向山海关进发。他将崇祯帝的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带在军中,希望吴三桂还眷恋故主之情;并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押在军中,希望吴三桂还顾虑父子之念。山海关距北京仅350公里,农民军却走了九天。李自成一边亲率大军来征讨,一边仍对吴三桂抱有幻想,希望吴三桂不战而降,他在行军路上几次写信给吴三桂劝降。吴三桂为了迷惑李自成,派了手下六个将领前往大顺军诈降。李自成虽对六将心存戒备,但仍对吴三桂存有侥幸心理。5月26日,李自成率领大军抵达山海关,吴三桂知道自己打不过李自成,他又再次陷入了矛盾当中。

他心里清楚,自己既然已经决意与大顺政权决裂,那么就必须要考虑退路。自己的五万人马绝对不是大顺政权的对手,那么唯一能抵抗李自成大军的就剩下关外的清军了。但是,他知道自己不能作出降清的决定。投降与之交战了十余年的清朝,这绝对与他誓死做明朝忠臣的初衷相违,投降异族也与他浓厚的儒家忠孝思想观念格格不入,再说这样的决定使他可能成为千古罪人,他能担得起这个骂名吗?

因此,他作出了一个看起来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决定——向大清王朝的摄政王多尔衮借兵。根据《清世祖实录》中记载,吴三桂命书吏起草了一封向清朝摄政王多尔衮请兵的信,他在信中写道:“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从信中的遣词我们可以看到,吴三桂根本没有降清的想法,这仅仅是一封“借兵”的信。

首先,吴三桂以“亡国孤臣”的名义,恳请清朝出兵,帮助他报君父之仇,以图明朝“中兴”,恢复其统治。类似于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借兵,无意降清的意思表达得很清楚。在称谓上,吴三桂也称清为“北朝”,与“我朝”、“中国”相对应。泾渭分明,即使明朝已亡国,他仍属明朝,与清无涉,这又明确了自己的立场。第三点,清军进兵路线,一从“中协”即喜峰口、龙井口等处入;一从“西协”即墙子岭、密云等处入。这两条路线是清兵经年屡次入口征明的旧路,而吴三桂则牢牢地控制着“东协”,即山海关与界岭口等重要关隘。从山海关至京师便捷,独当正面进兵。从西协、中协走,已属侧翼,要绕路,误时日。显然,吴三桂把清兵置于“客兵”的地位,从吴三桂的这个安排中也看不出他与清为一家之意。另外,从这个安排来看,他还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坐山观虎斗的意思。实际上他想通过自己的安排达到大清与大顺两个政权火并、以此恢复大明江山的意图。最后吴三桂还多次声明借得兵的话将会报答清兵“兴亡继绝”的扶助之功,不只给予清军财物,还将割让领土酬谢。吴三桂俨然是明朝的代言人,此与降清毫无共同之处。由此可见,这个时候,吴三桂并没有降清,只是说向清朝借兵而已。

但多尔衮也不是一般的人,在吴三桂已经走投无路的时候,多尔衮又怎能错失这个降服他的机会呢?

这个时候的多尔衮已经亲自带领多铎、阿济格等一批猛将,于5月14日从沈阳誓师出发,参加逐鹿中原的战斗。5月19日,进军途中的多尔衮接到了吴三桂的信。多尔衮未敢轻易相信吴三桂,他决定:第一,派人到山海关探看虚实;第二,改变行军路线,以一日一夜行一百公里的速度直逼山海关;第三,调取攻城用的红衣大炮,发往山海关;第四,给吴三桂复信。信中说:“期必灭贼,出民水火。……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

多尔衮此信抛开吴三桂所提的具体条件而不论,而是向吴三桂昭示了大清出兵之本意,并打出了“期必灭贼,出民水火”的旗号,从而与吴三桂提出的为君父“报仇”,与“流贼”不共戴天的呼吁完全取得了一致。但这封信的主旨,还在最后几句话,也就是劝吴三桂“来归”(投降),并以“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的最高奖赏来诱其动心。

同类推荐
  • 探索世界:身边的物理

    探索世界:身边的物理

    这个大千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吸引孩子好奇的目光。他们的小脑袋里总会接二连三地蹦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本书从力、热、声、光、电等几大部分,介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那些再自然不过的现象,为善于思考和勇于创新者掀起物理神秘的面纱,揭示高新技术背后的奥秘。
  • 自然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自然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我们所经历的最美妙的事情就是神秘,它是我们人类的主要情感,是真正的艺术和科学的起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学就是对自然界不断探索、不断解密的过程。而我们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探索和破解未知世界的过程中前进的。随着科技发展到现在,我们的认知也越来越广泛。
  • 聆听自然的歌唱(我的动物朋友)

    聆听自然的歌唱(我的动物朋友)

    本书阐述了动植物在环保中的作用,环境污染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危害等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科普知识。正是伴随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保护事业才得以不断深入和发展。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将对增进公众环境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环境意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古代数学与算学

    古代数学与算学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数学持续繁荣时期最为长久,它是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公元前后至14世纪,中国古典数学先后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即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并在宋元时期达到顶峰。《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数学与算学》生动的介绍了古代数学发展、古代算术名家、古代算书、古代记数制度和计算工具等内容。
  • 走进微生物(生命百科)

    走进微生物(生命百科)

    缉拿传染病的元凶抗菌良药青霉素的发明走进微生物生物分界林耐研究分类系统时,将生物分成了两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但当显微镜应用于生物学后,人们发现了更多新的生物,细胞间的一些微小差异也被一一识别。这样,两界系统也就不再适用。
热门推荐
  • 混血豺王

    混血豺王

    作品以生动的情节、曲折的故事,表现了混血豺王白眉儿屈辱、苦难、奋斗的一生。它为种群的发展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为照顾孤老病残和种群的传统观念决裂;为挽救种群不被消灭和围追堵截的猎人浴血奋战。白眉儿是豺,是动物性的豺,然而它又是一只有思想、有灵魂的豺。它的屈辱,它的豁达,它的奋争,它为救旧时的主人,它为豺群的生存所表现的感情波澜,它那大而无畏的精神,无不震撼着读者的心弦。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橄榄绿方阵里的明星人物

    橄榄绿方阵里的明星人物

    一路看天不低头、扳道工波尔卡、她从山路上走来、绿色旋风、“大碗茶”泡出的艺术人生、放飞的百灵、“魔”女周薇、艺苑“红灯笼”、并蒂花开别样红、“冤家对头”双胞胎等
  • 渣夫的百惠媳

    渣夫的百惠媳

    但是这样的男主,阴险、狡诈,却有一位百般好的妻子。古代小人物的恋爱故事。古代最底层小人物的苦苦挣扎,男主各种渣,为了生存各种不入流的手段。,阿谀献媚、逢迎拍马、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不憨厚、不老实、不斯文、不可救药
  • 鲁滨逊漂流记(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鲁滨逊漂流记(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本书是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的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在西方文学史上, 鲁滨孙的形象众所周之, 他航海遇险, 一个人漂流到南美洲某荒岛, 靠着双手和工具, 造房子, 修田地、种粮食, 养牲畜, 还从土著的刀下救了一个人, 取名礼拜五, 收为自己的奴隶……鲁滨孙用28年的时间把荒岛建设成为一个世外桃源, 最后又奇迹般地回到欧洲, 成为巨富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雁归

    雁归

    她从来都不是个太有野心的女孩,没想过要太多的钱太好的房子,最好20岁就能嫁给大伟,生个孩子,白天上班,晚上回来照顾一家大小已经是她最美丽的梦想。
  • 神级大妖孽

    神级大妖孽

    神朝,世家,宗门,诸强争霸,英雄辈出,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大世!一代强人叶骏,因一把吸血的匕首穿越到异界,得绝世传承,从此开启了一段传世之旅!战世家,灭宗门,破神朝,弹指间强虏灰飞烟灭!
  • 诚实守信的故事(崇尚品德的故事)

    诚实守信的故事(崇尚品德的故事)

    美德是“1”,任何名誉、财富等都是“0”,只有写好了前面的“1”,后面才可以有无数个“0”,否则一切都只是“0”。植根于爱的土壤,吸取古今中外伟大先贤的美德智慧,致力于帮助父母、老师和儿童,为中国培育有品格的下一代而努力。
  • 历代赋评注(魏晋卷)

    历代赋评注(魏晋卷)

    《历代赋评注》全书七卷,选录从先秦至近代三百多位作家的赋近六百篇加以注释和品评。其中大部分作品以前没有人注过。主编赵逵夫教授为著名辞赋研究专家,中国辞赋学会顾问。各卷主编和撰稿人也都是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有较高修养的学者,基本上都是高职和博士。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