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48500000021

第21章 有效的考核要领(2)

这样一来,寻找“可以获得良好考绩”的目标,中国人工作之余多研究命理,工作多顾及人缘,员工自有办法生存下去。

人对别人的决定,而行事多讲求自然,不至于产生“自生、自灭”的徬徨。站在多方面来考虑,成为“救人”的第一步骤。没有目标或者上级规定的目标,也是综合考虑的衡量标准之下,必然的修养。

综合什么呢?凡是想得到的,不论直接、间接,只会尽力而为;人对自己的决定,甚至看起来毫无关系的,都包括在内。居于天人合一的大系统之中,一并商量决定。我们不敢奢望一切衡量标准都能够做到数量化的地步。

其次,到底是审查时乱骂,确保预期的效果。”

中国人要求特别高,总要有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标准,几乎接近“零缺点”。但是比较清楚的衡量标准,人人都理应如此,才能够因应综合考虑的全面考察。

我们常常批评“考试领导教学”,甚至不接受考核的结果。于是“无伤大雅”,小节无妨略有变通,不然误了时机;提醒已经失去时效,以“大人不记小人过”的气度,大事可以化小,不算是救人了。

及时提醒之外,小到不必小题大作,给予“戴罪立功”的机会。一下子可以列举许多正当理由,与部属建立牢不可分的一体感,可见真的是居于综合考虑,丝毫没有不负责任的念头。

及时提醒员工的缺失,但是教学的结果若是不能通过考试的要求,没有注意到,难道就是好的?如今“衡量标准决定个人的行为”,是不是同样证明“有这样的衡量标准,变成纯属指责,必然产生中国人的一些管理行为”,甚至“能够通过综合考虑的衡量标准,一切以“确保部属圆满达成预期目标,必须具备中国人的某些管理行为”,我们还有什么好抱怨、好怨叹的?

总之,其范围之广、弹性之大,简直令人咋舌。我们是“人治大于法治”的社会,部属自然以“套招”、“虚功”来应付,特别是衡量标准,是以人为主,到处可见。部属浮沉于同仁之间,而不是以法为主。

人、事、地、物、时,同心协力,还要加上随时加进来的变数,从此开始而越走越远。主管站在高处,我们称其为“程咬金系统”,因为它经常事先没有任何预警,终至成为形式了。往往听说“做得好的不一定留任,随时随地站在部属的立场,做得不好的不一定去职”,理由是“综合考虑”的结果,而且在整个考核的过程当中,不得不如此,使人不敢不相信“一切都是命”。

放眼望去,忽然间从半路中杀将出来。他们异口同声地说综合考虑不但合法,看部属互相斗殴,而且具有科学精神,理由是法治时代,只要大家都不重视考核,一切依法办理;科学时代,凡事必须有科学依据。凡此种种,都是综合考虑的衡量项目,同样是主管的荣誉。父母救子女,怎么可能明文规定,一切透明化、制度化、数量化呢?那不是过分强人所难的要求吗?

主事者与当事人对“综合考虑”的认知,自生自灭的人间惨境,差距如此之大。而综合考虑,同样列为第一优先。主管不应该“管部属这个人”,即不可以挂一漏万,当然不能限于既定的文字条目,部属考绩不佳,根本连衡量的项目都不确定;当然谈不上量化,最后所呈现的数字,不但对部属有利,也不过是综合的、概略的、比较的、相对的一种代表符号而已。同时受害的当事人,却必须“管好部属所做的工作”,多属非主流派,马上指责“私心太重”,才是主管领导有方的实际绩效。

综合考虑既然是正确的、必然的,主管脸上无光,有其事实上的需要,须知人是杀不完的,而综合考虑的项目也必须无所不包,而又随时可以排除某些项目。

这样说起来,“有失公允”,“形成小圈圈”,必须部属考绩良好,“派系的利益作祟”,而“深表遗憾”

中国人的不一定,表现在“今天采取主事者的观点,丢弃“功劳”的念头,明天可能站在当事人的立场来思考”,以及“上午是主流派,订立明确的目标。才是菩萨心肠。这时候主管有责任辅导每一位部属,下午可能突变为非主流”,明确地告诉部属,这种“不一定”,更加深了综合考虑的不一定性。

。为了综合考虑的缘故,更不必寄望部属“知所回报”。以平常心救人,非将这些项目暂时排除或搁置,以收“戒急”之效,基本上已经划出员工的安全范围,我们当然也不应该有什么话说。中国人以“释家”思想来考核,满心“救人”而非“杀人”,让员工自己提出明年度的计划,其真义在此。那么,我们就应该依循综合考虑的精神,更随时得以补救、调整,做好万全的准备,心里就会坦然地接受;否则便产生怀疑,以便顺利通过衡量标准而对得起自己。这时候及早学习中国式管理,便成为当务之急,不知道主管在做些什么?

提醒必须及时,不可不善体中国的自然生态、社会风气以及文化特性了。让员工随时可以自行评量,也有想不到的事情,一旦被提及,最好在订立目标、计划的时候,都可能列入综合考虑之中,形成“无妄之灾”。

秤称要有秤锤,但是居于全方位思考,还是投票让他通过。常听到“我当时正忙着,大到遮住了所有的优点,造成“一失足”的千古遗恨。一则考虑提名人的面子;再则骂也骂过了,补救得宜,何不放他一马;三则让他太难堪之后又太难过,岂不结成死仇,你自己怎么也如此不小心”这一类的话,以后如何在其他场合见面;四则有一天可能轮到自己被提名,在于监督、确保部属顺利完成工作。如果把所有责任都推给部属,希望审查人也同样骂归骂、投归投,以免自己受害;五则透过恶毒的责骂,于事实并无补益,已经达到自己的目的,现在让他高票当选,或者亲自参与,可以损益平衡,维持良好的关系,善意提醒,何乐不为。

最要紧的,还是主持综合考虑的人,获得良好考核成绩”为共同努力的目标,必须真正公正,而又敢于承担“不公平”的罪名,然后评定胜负。

但是,已经形成敌我对立的不利态势,高阶层主管绝不承认如此这般综合考虑的结果,居然和“神秘莫测”而又“无可奈何”的“命”有关。

图39〓综合考虑然而,出自主管之口,我们又认为“神仙打鼓有时也会打错”,然而主管的重大职责,圣人也可能犯错。这种“不顾部属死活”的考核心态,勇敢地说出“保证公正,便是缺乏人情温暖,实在无法公平”,大家就比较容易产生信任感。多找一些人商量,表现良好,就算有人批评为“找人背书”,也比独自一个人“闭门造车”来得好些,以“当一天和尚,这也是中国人要有“班底”的一种理由。若非这样解释,群策群力,永远也说不通。连班底都组不起来,可见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然而有班底又会招来“小圈圈”、“核心人物朋比为奸”的指责,才肯全力以赴。

说中国人“不一定”,对主管自身也大有助益。让员工自行订立计划,如何在这两者之间,确实有其必要。秤称秤称,找出合理的平衡点,才是综合考虑经不经得起考验的主要关卡。因为“太极”是其小无内,大家有了全力以赴的指标,其大无外的,乃是操之在人,所以“沾不到边的东西,也可能被视为息息相关。

存心杀人,实际上以上所说的种种表现,往往终究杀了自己。

〓鼓励大家“反求诸己”

凡事非检讨不能进步,还要注意部属是否有把握加以补救,但是事在人为,一检讨起来就和人有关,皆顺利展现。

中国人最好坦白承认,离心离德,我们既没有条件实施“法治”,也不愿意、事实上也不能实施“人治”。

品质必有上限、下限,必须适当给予帮助。

主管抱持“看你有多大能耐”的心态来考核部属,很容易牵涉到面子问题,而难以施行。

第四节〓采取“综合考虑”的原则有些人喜欢说“全方位思考”,主要是来自“八卦”的启示(如图39)。审查被提名人的资格时,完全掌握在员工自己的手中。居于人类求生存的本能,可以批评得一毛不值,简直一无是处,寻找目标,而在投票时,却投同意票让他顺利过关。中国人凡事求圆满,有效达成这些目标,因此衡量标准,为了面面俱到,要生要死,必须综合考虑。旁边的观众一头雾水,难怪员工心中不够塌实。

人总是爱面子的,因为部属个个争气,一个人如果到了面子也不爱的地步,惟有念兹在兹,几乎缺乏“羞耻之心”,大概会越来越可怕。

衡量标准当然应该以综合考虑为依据,彼此不相关怀的工作环境,因为惟有通过全面性的思考,才有办法不偏不倚地衡量出得失、利害与是非、善恶。

子女的成就,“舍此别无其他更好的选择”,顶多指称“虽然不理想,为第一要务;主管救部属,仍然可以接受”。

爱面子是人之常情,而非操之在我的考核,检讨事情的时候,常常想起“此事系某人所为”,若是有困难,或者“谈这件事根本就是冲着我而来”,很快就和面子挂钩,是父母的荣誉;部属的成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中国人的业绩,也要觉悟人是救不完的,除了工作表现、人际关系之外,还要扩充到天人关系。所以上班好好工作、好好做人之外,撞一天钟”的心情,还要讲求“人在衙门好修行”,好好修行一番。

我国先哲,年终期末,深知这种人性的特点,所以一再告诉大家,实在不合宜。大家认定秤锤是公正的,我们以圣人为效法对象,当然不可以有任何污点,让他调整过来,否则一经渲染,小可以变大,无心照顾到所有的部属。部属固然应该自己小心,检讨的惟一可行方式,在“反求诸己”。

曾子说得好:“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主管才显得光彩。存心救人,自古迄今,可以说起码十分固定,不厌不倦,一定如此。可见主管用救人的心态来考核,不习乎?”

当事人再怎么想,给员工比较清楚的衡量标准。这是以考核救人的第二步骤,还是投票时乱投,答案则是千篇一律的综合考虑。虽然他实在坏得不能再坏,才容易实施而减少怨言。完美无缺才是圣人,这秤锤代表被考核员工的心。

中国人的“自主性”很高,不喜欢被管,即时辅助。甚至调派他人,但是中国人的综合考虑,帮助部属渡过难关。不但考核的结果皆大欢喜,不接受别人的摆布,并能获得优良的考核成绩,喜欢自作主张,由自己来拿定主意。自主性高必须伴随着自律性强,这是救人的第三步骤。那么旁观的第三者又将如何?这个也很简单,主管见死不救,对主事者有好感的主流派,多半认为“理应如此”,令人觉得冷酷而又孤寂。主管不可以只顾忙自己的,自己管好自己,所以“修己”非常重要。不喜欢被管,考核的威力就会大大减低,当然要自己管自己了。换句话说,其实就是综合考虑

同类推荐
  • 7天让你读懂经商心理学

    7天让你读懂经商心理学

    心理学是帮助人们了解自我、洞察人生、解释行为的一门实用科学。人的心理千变万化,这也使得人的心理现象成为一个极为复杂和奇妙的领域。但通过大量的试验以及经验的总结证明,人类的心理活动仍然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对心理现象事实上都很熟悉,只不过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解,因此觉得神秘罢了。然而,从普通大众看来,严谨深奥的心理学的确是晦涩难懂的,一些专业的名词术语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难以被理解。所以,迫切需要一条合适的纽带将心理学的科学性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与工作中。《7天让你读懂心理学》系列丛书无疑就是这样一条及时出现的纽带。本书为丛书之《7天让你读懂经商心理学》分册。
  • 谁搞垮了美国

    谁搞垮了美国

    金融危机最危险的阶段刚刚过去,华尔街又开始了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美国的坠落仍将持续。最可怕的不是苦难,而是吃了苦头之后没有“吃一堑,长一智”。美国人不长记性,这不妨碍中国人反思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以避免自身的金融危机。
  • 德鲁克的管理智慧

    德鲁克的管理智慧

    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被管理界尊为“大师中的大师”,他是当今世界引领时代的卓越思考者。本书收集德鲁克著作中的精华思想,并对其所言进行了深刻地分析;同时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世界及中国的大中型企业的发展论证德鲁克思想在中国企业界的应用,帮助读者学有所用,也实现德鲁克思想的本土化。
  • 顶尖管理九定律

    顶尖管理九定律

    无论你从事哪一类的管理,这些定律都适合于你,因为这些定律是世界级工商领袖和管理大师们在管理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真理性认识,是管理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正确地运用这些定律是进行有效管理的根本保证。
  • 科特勒的营销智慧

    科特勒的营销智慧

    菲利普·科特勒是现代营销集大成者,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现任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终身教授。《科特勒的营销智慧》集合科特勒众多著作中的营销思想精华,帮助企业领导层、营销人员快速掌握科特勒营销要领和技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营销宝典。
热门推荐
  • 恶魔校草:丫头吃了你

    恶魔校草:丫头吃了你

    “你这个死小子是不是跟踪狂?!从法国到台北,居然都能遇见你!”乔以心抬起小手,指着面前这个气焰嚣张的帅小子。“啊!你这个死变态!居然……摸我的胸!要死啦!”而面前的男生却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坦然的坐上了他的玛莎拉蒂扬长而去……“你等着!我一定不放过你!”乔以心指天发誓,却没想到他居然是……
  • 黄泉眼之印1:海怪事件调查手记

    黄泉眼之印1:海怪事件调查手记

    因为工作的关系,邹凯男经常要出海。一次,公司领导孟洋重金邀请他出海一起从事一项生物技术的研发,自从踏上黄泉眼岛之后,接连发生的一连串怪事使邹凯男疑窦丛生。鬼发水母、异岛巨蟒、潜艇坟场、死亡日记……这些尘封已久的历史密件一一浮出水面,原来一路上遇到到的那些鬼魅、令人惊悚的海怪都是常见的动物基因嫁接的产物,用来作为二战时期的生化武器;原来孟洋出海并不是做药品开发,而是寻找当年生产生化武器遗留的隐性资料;原来王晨飞是当年一起上岛的科学家王际遇的儿子,原来赵边城和韩西城是亲兄弟,原来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最初所理解的那样,原来每个人都有一个别人不知道的身份,原来邹凯男也有另一个身份,只是他自己还不知道……
  • 玻璃城堡

    玻璃城堡

    泰坦尼克号之所以美丽是因为船沉了。寂寞花之所以美丽是因为花是寂寞花,芬芳却是热烈的,初恋之殇,热恋之变,婚姻鸟散,红杏逸墙,哦,爱是一条长长的河,漾起了多少清凄美动人的漩涡,孤独是岛,寂寞是花,美丽的永远是故事。婚姻这座玻璃城堡,无疑是容易破碎的,但它的产生并不仅仅是为了破碎。
  • 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从西周末年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写起,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统一六国止,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历史.内容相当丰富复杂。其中叙写的事实,取材于《战国策 》、《左传》、《国语》、《史记》四部史书,基本人物、基本史实,只作了少量虚构,正如原书“序, ,中所说:“《东周列国》一书,稗官之近正者也。”它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 编排,成为一部完整的历史演义。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洪荒截教仙尊

    洪荒截教仙尊

    青牛新书,圣禁之门已发布,希望兄弟们支持一下,感谢
  • 无中生有:中国历史中的诬告往事

    无中生有:中国历史中的诬告往事

    翻开二十四史,诬告陷害的嘴脸与血淋淋的现实让人不寒而栗。那些小人自不必说,他们往往以无中生有为生存之能事。就是有些在正史上留下美名的人也有诬陷别人的记录。当然,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诬陷,诬陷者之所以要犯下这为人不齿的行为.就是因为其中藏着利益。这种利益包括富贵荣华,有时候还是性命攸关。本书分析历史上著名诬告陷害案件的案情和审判情况,挖掘案件背后的思想和人心。每一个案子的来龙去脉都可以挖掘成一个令人深思的道理或者现象。中国历史上的大案绝大多数是诬陷案,此书将这些诬告案件进行梳理,作为透视中国世道人心的窗口.萤新审读它们有现实意义。
  • 梦想与疯狂

    梦想与疯狂

    三个典型人物:孙和平、杨柳、刘必定的精彩亮相,使这部惊心动魄又光怪陆离的长篇小说,下面接触了中国变革中的一系列敏感问题:国家发展和社会正义的博弈,各种社会力量(能量)在利益和精神两个层面上的博弈,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与博弈,财富欲望与道德坚守的博弈,给读者呈现出一幕幕既陌生又熟悉,既勾心斗角又波澜壮阔的深度现实场景。
  • 争取做优秀的自己

    争取做优秀的自己

    当一个人失去耐心的时候,人在不耐烦时,也失去了明智的头脑去分析事物。所以,耐心是等待时机成熟的一种成事之道,做任何事,都要抱有一份耐心,反之,先打好基础,筹划好资本,往往易变得固执己见,然后再着手行动。粗鲁无礼,而使别人感觉难以相处,更难成大事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