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6300000012

第12章 历史的进化课(4)

打这以后,继任的留学监督再也不敢为难留学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留学生们也就日益胆大妄为,不再把辫子塞在帽子里,隆起一座富士山,纷纷剪下辫子跟日本下女换酒喝了。风气所及,连满族学生也受影响,不过,这帮八旗子弟多半未必真的下手,倒是将剪辫变成一种跟家里人要钱的手段。端方的儿子也留学日本,到日本没几天,就把带来的学费、生活费连同回去的旅费统统花了个精光,然后问老子要钱。老子闻后大怒,不给。儿子又来一信:再不给钱就剪辫子换钱!端方虽是满人官僚里的开明派,但满人剪辫子毕竟不成话,于是赶紧给儿子汇去一千大洋。

当年留学日本的人,绝大多数去得快,回来得也快。因为一来国人真正肯下功夫的少,二来日本人也比较会糊弄中国人,大批地办速成学校,一年甚至半年就打发中国人学成回国。回国的留学生有的虽然连正经日语都不会说,只跟下女学会了几句戏谑的话,但却大批地担任国内新学堂的教师。这样一来,剪辫子的“不良风气”就传给了国内的学生。为了防止境外反动思潮的侵蚀,清朝的地方官采取了许多紧急措施,最主要的就是规定学堂的教员不能没有辫子。可是,如果这条规定严格执行起来,那么学堂就有办不下去的危险,因为留学生没有几个有辫子的。没有办法,只好变通,允许“海归”们弄条假辫子挂上充数,结果国内一时间假发店大发市利,生意奇好。鲁迅回国的时候,也买了一条假辫子,可是那些冬烘的先生,偏要像苍蝇见了血似的盯在后面品来品去,研究辫子的真伪,逼得鲁迅一怒之下干脆扔了假辫子,就光着脑袋走来走去。——学校居然也没有辞退他。其他回国的“海归”,装假辫子的经历大抵差不多,都先后被过于苛求的赵老太爷们逼上了梁山,最后大家索性不要辫子了。

当然,事情也没有那么绝对,海归们也有自愿挂假辫子的时候——那是朝廷授予他们洋进士、洋举人的时候。晚清新政曾经弄过某种中西合璧的玩意,给留学回国、学而有成的海归们授科举的头衔。举行一个小小的考试,按成绩,也按留学生在国外拿的学位,学工的授工科进士和举人,学农的授农科进士和举人,学军事的,就授兵科进士和举人,当然,如果是学牙医的,就授牙科进士和举人。我们很多近代的大名人,像严复、李四光、蔡锷、唐继尧、吴禄贞、蒋方震,都得过这种科名。虽然那时候很多时髦的人都在骂科举,但真要是头上落个进士举人的头衔,谁都不会拒绝。——毕竟,那东西我们祖祖辈辈为之奋斗了那么多年。

再后来,革命了。革命党只要起义成功,第一件要办的事就是剪辫子。有的地方甚至规定,凡是不肯剪辫子的人,不予公民权。更多的时候,革命党人是靠武力强迫,抓住有辫子的,按倒就剪。害得农民不敢进城,街上流行戴尖的高帽子,当年见于日本的“富士山”转移到了中国。但是一门心思革命的人很不理解,为什么国人对自己奴隶的标志这么看重?一个很有革命思想的军官冯玉祥,下令他的部下士兵统统剪掉辫子,他亲自带人手持驳壳枪监督,士兵们哭得呼天抢地,纷纷把剪下来的辫子珍重地包好藏起来。冯很愤怒,也很无奈。可是,过了不久,当冯玉祥也变成了一方军阀,他招兵的时候,定下一个关键的条件就是,没有辫子的不要。——有辫子的农民,才是真正的老实人,招来当兵——塌实。

再到后来的后来,国人的辫子逐渐地没了,毕竟乡下人敌不过城里人。在乡下向城里看齐的过程中,随着风习的改变,九斤老太和赵老太爷都渐渐地没了市场,被城里人强行剪掉辫子的农民,安然无恙的日子一长,大家突然发现,原来没有辫子也是可以活的,而且活得很方便。可是,辫子没有了,神还在。这是冯骥才小说《神鞭》里说的,小说主人公傻二原来有一手甩辫子的“神功”,参加义和团,辫子被洋人的洋枪洋炮打没了,但练了洋枪,一样神乎其技,百发百中。此话,从另一个角度讲似乎更对——辫子没了,奴性还在,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甚至还会变本加厉。上层的人,讲“政治贞操”(注意:讲的都是大男人),下层的人,矮着身子狂呼万岁。

其实,个中的道理是常识:奴性之有无,是脑袋里面的事情,跟脑袋上的头发无关。

卧辙代表

在清代,地方官离任的时候,这个地方的绅商都得表示一点挽留的意思。比较通行的方式是送“万民伞”,意思是这个父母官,像伞一样遮蔽着一方的老百姓,送的伞越多,表示这个官越有面子。当然,有时候也会有更热烈的表示,那就是当官上路的时候,组织一群人拦车或者拦轿,虽然最后人总是要离开的,但那场面还真有点感人。

当然,这种事,有真的。不过,如果在这个官被撤职或者降职的时候,当地还有人送伞,甚至拦轿,说明这个官绝对是个清官或者好官,而且当地人同时又有情有义。可惜的是,在多数情况下,所谓万民伞之类,多半是当事人自己操办出来的。当地人看在离任官员即将升官的面子上,一般都不拂其意,怎么也要表示一下,不过如果需要大力度的表现,比如组织拦轿拦车什么的,那就需要离任者出点血了。某些官声不佳的人,连一般的万民伞都得出点血,否则没有人乐意操这个心。当然,也有官声不好,不肯出血,却非要伞不可的,那就是放赖不肯办交待,逼接任者为他张罗。

进入民国以后,地方掌权的人,逐渐换了军人,军人的脸皮比较厚,横征暴敛,营私舞弊,做事情不在乎人家怎么说。很多地方,1920年代的田赋已经征到了2020年代,小老婆讨了N个。不过,军阀也有好面子的,如果有机会换个地方当头,也有人热衷搞一点万民伞之类的噱头。1917年,冯国璋以副总统继任总统,必须离开南京,于是把他的亲信江西督军李纯调到南京,做江苏督军。李督军在历史上,没有多少声响,除了“二次革命”时打过国民党之外,似乎也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只是有点好面子,讲虚荣(否则大概后来不会自杀),从江西调到江苏,等于升值,走的时候,总要风光一些。于是在他的安排下,江西的绅商一如前清时节,送万民伞,发电报挽留,沿大街安排商家预备送别席,而且还推举了一个老绅士做“卧辙代表”,意思是在李督军上路的时候要躺在车前拦驾。只是那时候已经有了轮船,从南昌到南京一般是坐轮船的,不知道到时候是否把老绅士丢到江里去。当然,所有的这一切,都有代价,就是说,由李督军买单的。

比起依权仗势,以强力胁迫老百姓对其表示欢迎或者挽留的,这种花钱买感情的方式,其实还算是温和的,温和虽是温和,却多了几分肉麻。只是拿肉麻当有趣,从来都是政界人士的特殊爱好,这一点古今大同小异。一位现任的地方官说过,现在选拔干部,得有一部分能干事的,有一部分老实听话的,还得有一部分拍马屁的。他强调说,如果没有拍马屁的,咱们当官图个啥?其实,这些人明知道拍马屁的说的不是真话,跟他也没有真感情,但就是要听他们的好听的,一天不听,就浑身难受,不用说,这是种瘾。我们知道,在实际的生活中,拍马屁的诸公,不仅说好话,灌迷汤,而且会组织人员装出灿烂的笑容,欢迎或者挽留,如果必要,卧辙代表或者卧辙群众都会有的。跟过去不一样的是,今天的万民伞、送行宴或者代表什么的,所有的花费都可以堂堂正正地由公家报销。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直接由纳税人买单,而且组织活动的人,还可以在年终的时候,把这些活动算作政绩。

谁说中国人没有进步?呸!那是万恶的旧社会。

“义和团药方”为何再现江湖

出一趟差回来,发现北京的非典型性肺炎已经闹大发了。商店里的口罩脱销,都扣在了行人的嘴上,消毒液也脱销了,都洒在或者正洒在各色房间的空地上。更有意思的是,虽然致病的病毒还没有最后查清,但防治这种病的中药药剂却冒出来一堆,有中国的也有韩国的。民间的验方也层出不穷,跟小道消息一并,在底下到处传。其中有一位好心人特意打电话相告,他刚刚获得的一份珍贵的防治“非典”的验方,方子念完,电话这边的我不禁哑然失笑,我告诉他,这是当年义和团的药方。

放下电话,怕记忆有误,找出史料查了一下,果不其然,那位好心的朋友告诉我的验方,就是一百多年前,流行的义和团揭贴上附着的防治洋人下毒的药方:

乌梅七个,杜仲五钱,毛草五钱,用水煎服即愈。

在现在人的眼里,上个世纪之交是中国人跟外国人过不去的年代,包着头巾挥舞着大刀的义和团,自我感觉有刀枪不入的法术,老是冲着洋人以及信基督教的人们砍砍杀杀,好像很激昂,也很神气。其实,那也是个恐慌的岁月,人们,包括义和团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着什么,洋人在井里下毒,就是其一。据说,人们喝了下过毒的水,会出现瘟疫,让中国人都死光光。这种恐慌还不是最恐怖的,人们还传说洋人诱人入教,女的奸淫,男的鸡奸,死后挖出眼睛做成药水,据说可以点铅成银。不仅如此,洋人传教士和修女还拐骗儿童,挖出心肝来做药。自打西方撞开大门进来,基督教各派在中国城乡的传播成了气候,类似的传说就在不胫而走,只要谁家走失了孩子,什么地方闹起了瘟疫,如果当地恰好有洋人或者洋教的话,那么针对洋人的恐慌就会闹起来。于是乎教堂被烧被砸,教士教民被打被杀,历史上称之为教案,在义和团之前,已经闹了几十年。

耐人寻味的是,真正因为洋人和传教士欺负中国人而闹起的教案并不多(这种事其实很多),闹起来而闹大的,往往是根据我上面提到的这些讹言和传说。尽管,每次这样的教案在西方的干预下,都以闹教的地方赔款惩凶为结局,但是,处理教案的中国官方,却从不公布事件的真相,告诉人们其实没有人挖了心肝做药,也没有人在井里下毒,慷慨激昂的冲突,含有了太多误会的成分。信息控制的结果,给人的印象是,赔款惩凶的处理不过是洋人武力胁迫的结果,而讹言是实有其情。于是乎,讹言越传越盛,越传越玄,最后以庚子年华北的大旱为契机,酿成了举国皆狂的排外大潮。当然,最后是超大规模的赔款惩凶——成千上万的义和团员人头落地,四万万人每人交出一两银子。

历史似乎在借助“义和团药方”告诉我们,凡是大规模的群体性恐慌,往往与当局有意无意地控制信息有关。事情就是这样,越是担心真相的暴露会引发人心的骚动,就越是容易引起人们的不安。当正式的渠道闭塞的时候,人们对于各种非正式渠道就格外地依赖,从而导致小道消息乃至讹言被激活,群体在传播和接受讹言的时候情绪相互感染,恐慌由此产生而且升级,直至出现危机。更加可怕的是,群体性恐慌所引发人们的紧张,使人们会自动地寻求消解之道,紧张的情绪要有地方宣泄,不满积聚要寻找替罪羊。这时候人们往往趋向于“做点什么”,有点火星,有人刺激,就完全可能像溃堤一样形成骚乱,更不用说有人有意组织策划了。

虽然,信息控制是传统政治治理术的组成部分,但是某些聪明的统治者也知道,什么时候能瞒,什么时候不能瞒。在人们意识到危险可能波及每个人的时候,信息公开往往是化解危机的不二法门。因为公开的信息可以让人们知道如何规避危险,绕道而行,而反其道而行,则很容易使自己成为人们情绪激动后果的承受者。

义和团药方的再现江湖告诉我们,人们在情形暧昧的危机时刻,其心境、情绪和行为大体上是相近的。也许没有几个人知道,正在流传的药方中有义和团的药方,甚至人们可能并不真的相信这些中药和药方,可以治疗今日的非典型性肺炎。它的出现,不过是一种人们在恐慌的时刻想要做点什么的征兆。

时间虽然过了百多年,在触及到人类最本原层面的时候,人的变化其实并不大。

废科举:百年之痒与百年之羞(1)

2005年是科举废除100周年。100年前,一项存在了1400年的制度,经当时的重臣张之洞、袁世凯、岑春煊、端方等人一撺掇,几年前一手埋葬了戊戌变法、被人视为顽固派首领的西太后下了一纸诏书,就这么完了。顺手翻了一下当时也算是小名人、而且对时政颇为热心的郑孝胥的日记,1905这年,关于废科举,居然一字未提。戊戌变法时废八股引起的轩然大波,此时已经消失在了爪哇国里,知识界看起来已经帖然接受了这个在后人看来几乎是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个被著名学者许倬云称之为中国文化三原色之一的科举制,居然完结得这么无声无嗅,波澜不惊,不仅令今天的我们不解,而且让当时有点了解中国的外国人看了,惊奇之余,未免有点盲目乐观,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居然由此推理说:既然“中国能够不激起任何骚动便废除了建立那么久的科举制度,中国就能实现无论多么激烈的改革”(《清末民初政情内幕》)。

莫理循没有明白,废科举这项看起来最具现代性的制度变革,虽然似乎表现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热忱,其实背后却有古已有之的老套路在起作用。如果没有这种老套路,科举即使不可避免地会被废除,也断不会如此迅速,更不会如此地朝野一致。

古代的中国人在政治上有个习惯,只要国家出了问题,无论这个问题是出在经济上,还是军事上、制度上,甚至干脆就是皇帝自己家里有了麻烦,大家在找原因的时候,板子往往都打在士的头上,打在士风或者学风上,而最终又都反映在选举(官吏选拔)上。自从秦汉创制以来,这种局面就形成了。选举制度的几次重大改革,比如从察举到九品中正,从九品中正到科举考试,以及中间小的变革,如察举从四科到唯经义是举,科举考试内容从诗赋变八股的标准化演进等等,无一不是这种找原因然后大批判的结果。大抵自秦汉以来,皇帝必须依赖金字塔式的官僚体系管理帝国,大小官吏等于是皇帝开工资的雇员,形成了实际上的“半公司”架构,无论是追求效率还是讲求稳定,都只能落在官吏身上,官吏的素质和能力,成为后来我们所谓的“人治”的重中之重。这样一来,选举就成了王朝政治的“纲”,每次出了问题,大家就指望“纲举目张”,一抓就灵。

同类推荐
  • 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中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本可以成为皇帝,而且很有可能成为历史上的明君,但因为种种“机缘”而与皇位失之交臂。他们,就是那些没有穿上龙袍的太子。从太子到皇帝的这条路上,看似近在咫尺,却远似天涯。他们本可以成为皇帝,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皇帝,但却在这条“远耶?近耶?”的路上摔倒了。可以说,皇权之路其实更是一条“母子互通、父子相戟,兄弟仇杀”的争夺之路。
  • 石话实说

    石话实说

    “告诉您最想知道的石家庄一百个故事”,一直是我们的愿望,随着大型系列文化节目《石话实说》的播出和结集出版,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三十万年前,石家庄人的先祖就在太行山下、滹沱河畔点燃文明火种,直到今天,演进为拥有千万人口的繁华都市。这条波澜壮阔、星光璀璨的历史长河属于中国,属于世界。全景记述这亘古的传奇是石家庄广播电视台应当具有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
  • 斗战三国

    斗战三国

    新式三国玄幻,纯历史迷慎入!已经完本,放心阅读! _______少年自襄阳而出,人生就此改变。人才挤挤,坐拥强大宗师团,自建豪奢仙城,对天下枭雄指手画脚,弹指间天地翻覆。这是三国史上的一次玄幻大冒险。改变异域格局的少年王者,正在向你走来……
  • 中华五千年历史之谜

    中华五千年历史之谜

    “创造历史的人是在时光沙滩上留下脚印”。从钻木取火、结绳记事的远古时期到今天的飞船造访月球,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到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可以说,人类发展史是一部探索史与奋斗史。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身发展史的分析与观察也更为细微、更为拓展,从而又让人们挖掘、发现了历史更多、更玄奥的谜团和疑问……
  • 秦汉交通史稿(增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秦汉交通史稿(增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交通发展实现显著进步的历史阶段。秦汉交通建设对于此后交通史的进程有非常显著的积极影响。《秦汉交通史稿(增订版)》作者王子今总结了秦汉交通道路建设、津桥、车辆制作、运输动力开发、内河航运、近海航运和海外交通、造船业、都市交通等多方面的成就。对于秦汉主要文化区的交通结构、仓制和主要粮路、产业布局及运销区划、运输业、人口迁徙与人口流动、通信形式、域外交通等也有所论述。交通与秦汉政体的成立,交通与秦汉经济的运行,交通与秦汉文化的发育,在“秦汉文明的交通史背景”这一主题下有所说明。“秦汉人的交通心理与交通习尚”也作为历史文化考察的对象有所讨论。
热门推荐
  • 王妃娘亲不好惹

    王妃娘亲不好惹

    “那鸡又是肿么来的捏?””某小屁孩盯着手中的蛋蛋,45度抬头,“那这个蛋蛋又是肿么来的捏?”“你老娘我翻墙偷来的!”作者郑重声明:本文非虐型,轻松,幽默,搞笑,残了,比你嫩!”某女人对着地上的晕鸡。解压必备!“蛋生的他,南傲国的三王爷,视克妻为家常便饭而又桃花不断泛滥,第一妻,但求收藏!(某人发誓:是坑,第二妻,傻了,第三妻,毁容了,第四个,正在私奔中…姿色平平,这个咱忽略,好吃懒做,这个咱不提了,带个拖油瓶,这个咱跳过,谁让他眼残看上了她!所以他认了!片段1——某男:“白小姐,我有钱有权又有色!”某女人却死死盯着三丈外的一只乌鸡:“扑你不如扑鸡!”某只鸡瞪着三丈外的女人,听她说完,刷地扑腾翅膀扇走了。某男看着五丈外因为扑腾太快外加走路不长眼撞晕在墙脚的那只鸡,笑道:“鸡会乱飞乱窜,哪有本王任你上下其手来得方便?”“至少…肉比你多,比你鲜,总会填满的!),两眼发亮,高喊道:“莫小白,今晚,咱们炖鸡汤!”片段2——没心没肺“王妃,王爷说他种了合欢散,急…需…需…”某护卫需了半天没需出个屁来。“你需什么需?哪,湖了现成的水打一桶回去让他泡上三个时辰就没事了。”某女人嗑着瓜子瞅了眼湖面,说得云淡风轻。某护卫盯着结了三尺冰的湖面,怔怔不语。某女人继续嗑着瓜子。某护卫想象他家主子被摧残的画面,瞬间心碎了无痕!片段3——小萌神某小屁孩娘声娘气地问:“娘娘(niagniang),蛋是肿么来的呢?”某‘娘’不客气回答:“鸡生的。”某人摸黑打滚悲戚戚哭喊道:简介无能,她,凶凶无良而又不好惹,学的是无能专业,行的是狗血穿越,领的是半路儿子,本想带着儿子逍遥世间,却无奈碰上一朵克妻的烂桃花粘死了她。
  • 一夕繁华梦

    一夕繁华梦

    一场爱恨情仇,一夕繁华似梦也许在相遇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今生再也无法逃脱。夏瑶,一个普通上班族,平凡地生活,平凡地工作,却遭遇了两场不同的爱情。钱浩宇给她的爱和痛一样深刻,他霸道却又温柔,因为自己的仇恨,将她带入他的游戏之中,当他开始害怕她受到伤害,他已经无法回头。
  • 生命第一:5·12大地震现场纪实

    生命第一:5·12大地震现场纪实

    许多人不想重现汶川大地震的灾情,是因为人的生命在那一刻变得极端的脆弱与痛苦、无助与悲恸。但这是历史,这是客观。不记述这生命之苦,就不知道人类从动物世界走向衣冠楚楚、讲吃讲穿的文明历程的每一步痛苦与辉煌,这对人类更好地走向未来也是无益和有害的。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绝色帝妃武神

    绝色帝妃武神

    她曾为暗帝,执掌风云,威震天下为万民心底最为崇拜的形象。奈何一日睁眼却变成了边城小家族的庶出小姐。曾经的她,是活在黑夜中的王。现在的她,是人人唾弃的废柴小姐。曾经的腹黑暗帝与现在的废柴小姐灵魂融合,将会掀起如何惊天狂潮?当庶出小姐退去废柴的资质,步步惊华,华丽的蜕变重生,再一次回到巅峰,倾城一笑,天下皆惊!一幕幕惊心动魄,谱写一段惊世传奇!
  • 空间药女

    空间药女

    玩着农场也能穿到另一个时空?还得了一件了不得的随身空间玉玦?这不是自己一直坚持玩着的QQ农场吗?金灿灿的黄金土地,逍遥自在的各色观赏鱼,还有珍禽异兽的牧场……身在异乡为异客的苗吟舒来不及感叹,就朝着忙碌的生活走起。空间内外马不停蹄,种草药,养鸡鸭,溜萌宠,带着奶娘、小包子奔小康。啥米?同病相怜的小正太为报答她要以身相许?好吧,看在长得绝色容颜还是标准的潜力股的份上,咱就笑纳了!夜黑风高时,骑着飞马约会咱内定小相公。纳尼?老死不相往来的老家人终于想起了自己?眼皮直跳,绝对是祸不是福,还是赶紧放养着睚眦好防身。买噶!皇家人也跟着来凑热闹,这都是要闹哪样?幸福的生活眼看着就要脱离既定的轨迹,某女不淡定了:相公,咱们还是出游吧!**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只为博看倌莞尔一笑,消磨众亲闲暇时光!
  • 读者精品(生活百味)

    读者精品(生活百味)

    生长在大江北岸一个城市里,那儿的园林本是著名的,但近来却很少;似乎自幼就不曾听见过“我们今天看花去”一类话,可见花事是不盛的。有些爱花的人,大都只是将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搁在架上;架子横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够放下一个架子;架上至多搁二十多盆花罢了。有时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但这只是普通的点缀,不算是爱花。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

    雾满拦江PK当年明月?谁是幽默讲史第一人?读者自有公论!清朝多少事,都付笔谈中,让你笑得肚子疼的清史读本:《别笑,这是大清正史》讲述自努尔哈赤出世(1559年)至顺治二年(1645年)史可法困守扬州86年问的大清历史。此时正是清朝崛起、明朝灭亡之大动荡、大变革的非常时期,其问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既精彩纷呈,又血腥。惨烈。作者娓娓道来,虽然嬉笑怒骂,但却谑而不虐:看似散漫随意,实则用心良苦;看似如小说家言,实则以信史为本。书中的人物,无论是大英雄熊廷弼、袁崇焕、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抑或是大汉奸吴三桂,不论是具有悲剧性格的崇祯皇帝,还是雄才强悍的多尔衮,都一改往日严肃、刻板的面目,泼皮似的调侃使其人物形象陡然生动起来。
  • 冰城,燃起不灭的激情

    冰城,燃起不灭的激情

    冰城男女口头上对爱的忠贞纯洁而坚定他们之间相互吸引的情欲魅惑缥缈而肆意当激情点燃注定难以熄灭是坚守对爱忠贞的天长地久还是选择情欲吸引的激情迷人的女记者任菲菲:“爱就是和想爱的人在一起。”玩世不恭的诚然:“爱就是情与欲的结合,与婚姻无关,婚姻不过是一张废纸。”美丽的电台女主播:“爱情不过是骗人的小玩意。”为情所因的研究生宸爔:“对爱坚持,终究会得到爱情。”相信真爱的武瑞:“爱他妈的什么都不是……爱只是一种生存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