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5400000014

第14章 墨学与科学 教育 语言文学艺术(2)

车梯是前后各有两个轮子的梯子,可以斜放作梯子搬运东西,也可以作车子牵引前行。凡重物上面不拉,下面不引,旁边不推,就垂直下落。物体在斜面上运动,会受到斜面本身的限制。在斜面上流动的物体,不能垂直下落。放一块石头在平地上,它本身有重量,但由于受地面限制,不会垂直下落。它没有受从旁边来的作用力。用人力牵引绳子,使车梯往前走,就像在水中拉船往前走一样省力。用肩扛重物,支撑、牵引和投射都是斜面运动的例子。墨家从技术中概括科学原理,用以创造发明更多工具。墨家的创造发明,服务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实际应用价值。4.科学比较《经下》说:“异类不比,说在量。”《经下》举例解释说:“木与夜孰长?智与粟孰多?爵、亲、行、价四者孰贵?糜与霍孰高?”不同类事物不能比较,论证的理由在于度量标准不同一。木长属于空间,夜长属于时间,无共同长度可比。智慧是精神财富,粟米是物质财富,无共同数量多少可比。爵位、亲属、操行、物价不同类,无共同价值贵贱可比。麋鹿走于地,仙鹤飞于天,无共同高度可比。“异类不比”的原则,对现代物理学同样适用。

“发”纤细脆弱,用来悬轻物,也会断绝。墨家说,如发结构均匀,可悬挂或轻或重的物体,不断裂。头发断裂,是于它结构不均匀。墨家的设想在今日得到证明,金属线弹性形变的实验研究证明,金属线所受张力大到一定程度,不会断绝。但较纤细的部分,有伤损、裂痕的部分,含杂质的部分,会断绝。上,区别知识、智慧和猜测、想象。《大取》说:“智与意异。”“智”:知识、智慧,是关于事实和必然性的认识。“意”:猜测、想象,是有或然性、不确定的假说。科学需要假说和想但假说和想象不等于科学。假说和想象的证实,才变为科墨家对假说和想象的认识,与现代科学方法论一致,有合理意义。四光学知识

《墨经》有8条论述光学的条文,从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出发,论物影的定义和成因,说明影是光照不及所致。论本影和半影现象及其成因,指出在两个光源之下,物体有两个影。用小孔成像实验,说明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论光的反射,经反射后的日光,照到人体,投在地面的人影,必在日与人之间。论物影变化的规律,直立木杆,在光源照射之下,投在地面影子长度大小的变化规律。论平面镜、凹镜、凸镜成像规律,作出接近科学的说明。

《经下》说:“影不徙,说在改为。”《经说下》说:“光至,影无。若在,尽古息。”说明光和影的关系,分析影子移变的物理本质。物体影子本身不移变,影子移变是由物体与光源位置改变的结果。如果物体不动,光源移动,或者光源不动,物体移动,光照射到的地方,影子就消失。如果光源和物体都静止不动,这影子永久留在那里,而这是不可能的。

墨家论点和名家有一致性。《庄子·天下》载辩者辩论有“飞鸟之影未尝动也”。《列子·仲尼》有公孙龙论点“有影不移”。公孙牟子对公孙龙论题的解释是:“影不移者,说在改也。”二者相比较,可见其间的相互影响。《经下》说:“影二,说在重。”《经说下》说:“二光夹一光,一光者影也。,’这里解释重影现象及其原理,涉及本影和半影。在光学上,两个影子相互重叠的地区,叫做本影,而本影周围构成的影子,叫做半影。墨家解释形成重影的原因,是由于“二光”的存在。两个光源所造成的两个半影,夹着一个本影。

庄子以本影和半影现象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齐物论》说“罔两问影”。一个物体,在两个以上光源照射下,形成影子。“影外之微阴’’是罔两,两影重叠处较黑的部分是“影”。现代光学分别称“本影’’和“半影”,即墨家说的“影”和“重影”。墨家通过实验观察,提出本影和半影的现象和原理,是一大贡献。如图1:本影和半影。《经下》说:“影倒,在午有端与影长,说在端。”《经说下》解释说:“光之入照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入也下。足蔽下光,故成影于上,首蔽上光,故成影于下。在远近,有端,于光,故影窟内也。”墨家用小孔成像来实验,说明光的直线播原理。在黑暗小屋朝阳的墙上开一小孔,人对着小孔站在屋外,在阳光照射下,屋里相对的墙上出现一倒立的影子。墨家明光线的传播,像箭一样,是直线进行的。下面的光线照进暗室,射到墙上边,上面的光线射到下边。光线射进或远或近的上的小孔,就在墙上形成倒影。这是墨家的光学实验,结正确。

墨家研究光的反射现象。《经下》说:“影迎日,说在转。

《经说下》说:“日之光反烛人,则影在日与入之间。”人影投在迎向太阳的一面,是因为太阳光经过某一物体(平面反射镜)的反射,转变方向。太阳光被反射后,照在人身上,影子形成在太小,说在斜、正、远、近。,,《经说下》说:“木斜,影短大。木正,影长小。光小于木,则影大于木。非独小也,远近。”影子形成的大小,决定于物体位置的斜正和光源的远近。木头斜放,影子短而大。木头正放,影子长而小。光源小于木头,影子大于木头。不仅光源小于木头,还与光源的远近有关。这是分析在木头摆放的斜或正、光源比木头大或小、光源离木头远或近等不同情况下,物影的变化。光学家用“斜正”试验叫“光度”,即光体发光强弱之度,可由标准物的斜正来决定。用“远近”试验叫“照度”,即物体受光浓淡之度,可由标准物的远近来决定。

1976年在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的四面铜镜,是商王武丁之妻的梳妆用铜镜,直径有12厘米左右,证明中国在殷商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已经使用铜镜制造技术。出土商周以后的铜镜,大部分是平面镜,也有凸面镜、凹面镜。墨家通过实验,论证了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成像的原理。

《经下》说:“临鉴而立,影倒,多而若少,说在寡区。”《经说下》说:“正鉴,影多寡、貌态、白黑、远近、斜正异于光。鉴、影当俱,就、去亦当俱,俱用背。鉴者之容,于鉴无所不鉴。影之容无数,而必过正。故同处,其体俱然鉴分。”

这是各种球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成像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人正立在一个球面镜前面,影像的大小、状貌形态、明暗程度、影像的远近、倒和正都跟物体有所区别。假如在镜中成像,镜与像同时存在,物体和像接近或离开镜面的运动也同时发生,而物体和像的运动方向总是相反。物体的容貌在镜中都会有所反映。镜像的容貌多种多样,并且跟原物总有所区别。就磨制不均匀的镜面而言,在同一地方的物体,镜面不同部分,会形成不同的像。墨家分析说明凹镜成像规律。《经下》说:“鉴凹,影一小而易,一大而正,说在中之外内。”《经说下》说:“中之内:鉴者近中,则所鉴大,影亦大。远中,则所鉴小,影亦小,而必正。起于中缘正而长其值也。中之外:鉴者近中,则所鉴大,影亦大。远中,则所鉴小,影亦小,而必易。合于中而长其值也。”

从凹镜的远处走向镜面,自焦点迎面而来,可以观察到自己小而倒立的像。走过焦点,再向镜面走去,在镜后面可以观察到大而正立的像。《经说》说明“中之内”和“中之外”情况。“中之内”是物体在焦点内的情况。接近焦点时,成像比较大;反之远离焦点时,成像比较小。成像都是正立的。 “中之外”是物体在焦点外的情况。接近焦点时,成像比较大;远离焦点时,成像比较小。成像都是倒立的。这正确说明凹面镜成像的情况。平行光线经凹镜反射后聚焦于焦点,它的成像有以下五种:

其一,当物体在球心以外,得到倒立的实像,这是在球心和焦点之间比物体小的像。

其二,当物体在球心处时,得到与物体一样大的、方向正相反的实像。

其三,当物体在球心和焦点之间,得到比物体大的倒立实像。

其四,当物体在焦点时,不成像。

其五,当物体在焦点以内,得到比物体大的正立的虚像。

墨家没有说明物体在球心、焦点以及球心和焦点之间的成像情况。当时除眼睛以外,没有别的观察仪器。在这样实验条下,得到凹面镜成像的某些规律,已经难能可贵。

墨家分析说明凸面镜成像的实验。《经下》说:“鉴团影一。《经说下》说:“鉴者近,则所鉴大,影亦大;其远,所鉴小,亦小,而必正。”“鉴团”指凸面反射镜。物体在凸镜的前面,论在什么位置,在镜面距离远近,都在镜后面构成正立的比物小的虚像,这是凸面镜成像规律。

《经说》分析像大小的情况,非常奇妙。凸面镜只得到比体小的像。但是当物体位置不同时,像的大小也不同。当物体接近镜面时像大,物体远离镜面时像小。物体无论在哪儿,成像都是正立的。墨家通过实验观察得到的这种科学知识,·和现代关于面镜成像的理论是一致的。墨家通过实验,清楚说明光学的某般原理,在世界光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五现代价值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待于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建设现代化的国家,期待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墨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最重视科学技术的一家。《墨经》的科学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耀眼的明珠。《墨经》的科学思想,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典范,是现代科技的有益借鉴。

墨家成员来源于社会下层,多为手工业工匠。由于参加生产劳动,取得了丰富经验。《墨经》的科学内容,多涉及手工业实践的规律。所谓“巧传则求其故”,《墨经》科学是代代相传手工业工匠技巧的升华提高和理性概括。墨家科学活动的出发点是生产和生活,求故明法是科学知识形成的机理。现代和西方的科学知识,是理解和说明《墨经》科学的工具和钥匙。《墨经》科学是现代和西方的科学知识的萌芽和参照。

《墨经》的科学,同现代和西方的科学可以互相解释。《经上》“力,形之所以奋也”的力学定义,可以和牛顿的力学理论挂钩。墨家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人体具有运动能量转移和变化的内在潜质。《墨经》的数学,尤其是几何定义,与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可互相参证。系统的集合论是近代西方人的杰作,《墨经》的集合思想是中华先哲的贡献。

从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到薛定谔的波动力学;从电子的发现,到波尔的原子模型;从细胞学说,到基因学说,这些科学成就都由假说演变而来。假说在科学的发展中有巨大作用,《墨经》的弹性力学假说,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墨家通过实验,阐述光学理论,由简单到复杂,从影的分析到像的分析。《墨经》从物体位置和距离的不同,研究物影变化的法则,是原始的观察实验方法。墨家的科学认识活动有实践性、应用性和经验性,与当时铜镜制作、简单机械使用等生产环节联系,和提高劳动效率与检验产品质量的动机有关。

墨家科学认识活动,首先依赖感觉器官,《经下》说:“知而不以五路,说在久。”“五路”即五种感官通道,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墨家不局限于从感官获得知识,进一步要求:“虑,求也。”“虑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墨家认识到思考的重要性,是求知的重要活动。这与当今对科学思维的重视一致。《经说上》说:“传受之,闻也。方不彰,说也。身观焉,亲也。”分析获得知识的不同途径,强调“亲知”,注意调动各种认识手段。生产和理论结合,感性和理性并重,是墨家获取科学成就的认识论根源。

墨家科学活动的目的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这与现代科学的目的一致。《鲁问》说:“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巧”包含科学,“拙”包含不科学。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有其合理意义。墨家发明的动机是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科学的目的是增进入民的利益和功利。

墨家是中国两干多年前从事科学活动的学派,创始人墨子是“东方的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西方科学界享有很高声誉,他研究科学的方法被后人遵循和改进。文艺复兴后西方科学一日千里,中国的有识之土把目光投向西方,以求强国富民。西方的科学思想和方法被系统引进,但墨子在两干多年前从事的科学动不逊于亚里士多德,墨家的科学精神在现代社会也大有用之地。

墨家的科学活动体现系统、完整的科学观,其科学思想和方法仍有启发意义。墨家认为,科学的真正价值在于能为人民谋福利,现代科学也如此。今日社会对科学的效益越来越重视,效背后是它能否使人民生活更便利,不能提供便利的技术效益是暂的,能够提供便利的技术效益是长远的,墨家观点能揭示乖斗期和效益的联系。

《墨经》的科学成就已被现代人大为发展,现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古代科学成就为基础和起点。《墨经》重视实验方法,开辟科学发展的方向,但在儒学占统治地位的长时期内没有得到发展,这是人类文明史值得反省的教训。墨学与教育一教育的功能

墨子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学者和教师,他创立墨家学派,培育干百弟子,成为与孔子齐名的著名教育家。《吕氏春秋.有度》说:“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当染》说,“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一次墨子派出弟子三百余人帮宋国守城,可见其办学规模之大。

墨学教育,从战国初到战国末二百五十年间一直延续,无时乏绝。吕氏列举墨学世代相传的谱系说:“禽滑厘学于墨子,许犯学于禽滑厘,田系学于许犯。”没有墨学世代相传的谱系,就不会产生总结先秦百家争鸣和科学思维的《墨经》。

墨子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总结系统的教育理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墨子在教育功能、意义、作用、内容和方法各方面,有独到见解,对当代教育有重要启发。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的结果和作用。教育是社会有机体不可分割的重要领域。教育是局部,社会是整体,局部服从整体,教育对整个社会和人生都有重要影响。墨子认为,教育的功能是教人“为义”,培养改造社会的有用人才。《公孟》载墨子劝人向学,说学习是“为义”:“今子为义,我亦为义。”师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双方,都从事“为义”的同一事业。“为义’’就是为理想事业奋斗。《鲁问》载墨子说:“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若得鼓而进于义,则吾义岂不益进哉!”教育者教人“为义”。对社会大有贡献,劳苦功高。二教育的意义

教育的意义是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一方面受经济政治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同时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另一方面,教育受人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制约,同时促进人身心的发展。教育对经济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是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的。教育者按一定要求向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的变化,以适应发展的需求。

墨子从“救世之乱”、匡救时弊的目标出发,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道德原则。他认为实现理想的社会治理,必须“尚贤”,通过“贤良之士”作用于社会,使社会健康发展。“贤良之士”的培养通过教育实现,教育是为贤人政治服务的。

同类推荐
  • 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秦汉建制、隋唐盛世、宋元之治,一直到明清之际,中华文明在世界上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中国文明延续发展至今,不但创造了丰厚富足的物质文明,还创造成了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这一切成就不但泽被了华夏子孙后代,而且也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建筑历史悠久,已有近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就在孔子故乡曲阜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立庙,内藏孔子生前用过的衣、冠、琴、车、书等,“岁时奉祀”。这是中国最早的孔庙。
  • 西口在望

    西口在望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池之一。表里山河的独特自然条件,勤劳智慧的历代先民,造就了得夭独厚的三晋人文资源,被誉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
  • 关庙与关公文化

    关庙与关公文化

    将近10年前,笔者又和王峻峰、郭汾阳合写过一本同名的30余万字的专著。本书是对这本专著的浓缩和深化,又加上了一些新的思考。
  • 中国未解之谜(中)

    中国未解之谜(中)

    《中国历史之谜》选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中的未解之谜,并加以申述。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白银时代2010黑铁时代

    白银时代2010黑铁时代

    收录王小波的所有小说,包括早期作品、唐人故 事、似水柔情;黄金时代;白银时代、2010、黑铁时代;青铜时代。小说 出入于历史、现实、未来,在不同时空中反思了权力和乌托邦带给人的伤 害,小说奇特的想象和反讽的使用带有作者独特的印记。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名提

    名提

    公安局里,预审处是关键的部门,决定着嫌疑人的罪犯定性和是否移送检察院做刑事处理。因其重要,能在预审处待着的个个都是多面手,而其中的精英被称为名提。老家伙齐孝石就是老北京真实存在的名提之一,他靠着三包烟、半杯茶、两核桃和攻无不克的“七小时制胜法宝”,就没有拿不下的案子。如今他已到了退休的年龄,本该接接小案子,熬到退休。但一起由自杀引出的经侦大案,让齐孝石改变了主意……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快乐之钟,在此刻敲响

    快乐之钟,在此刻敲响

    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快乐是生活调味剂。本书所选取的小故事不仅充满了幽默色彩,还流露出机敏智慧的闪光。阅读本书,既能培养孩子的幽默感,使其眼中的世界变得五彩缤纷,充满乐趣,又能让孩子树立自信,从而坚强地迎接人生中的挑战。
  • 与君一席话

    与君一席话

    叶勐,河北省作协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芙蓉》等期刊。小说《老正是条狗》入选《2005年短篇小说年选》。《亡命之徒》电影改编。《塞车》被译成英文。《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这么好》获2008年度河北十佳优秀作品奖。现为河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对你情不自禁:不能没有你

    对你情不自禁:不能没有你

    他说:“董知微,我想要你。”他没有说我想追求你,没有说我喜欢你,更没有说我爱你,他只是说“董知微,我想要你”。他从未在她面前露出这样焦躁不安的样子,这样的袁景瑞让董知微感到陌生与心软,之前的战栗被一种深切的悲哀替代。“不!”她在自己窒息之前开口说话,阻止他任何进一步的动作。她不是不知道他深爱着她,不是不知道他用情多深,只是在受过伤后,她不再勇敢、不再自信。她能做的,只能是拒绝与逃避。而这些,他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