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8900000025

第25章 文化(9)

在明清两代,贵州是个文运不佳的偏远地方,总共出不了几个进士。但是,好歹也是一个省,生员(秀才)的名额还是不少的。因此,就像现在高考一样,进学(中秀才)的标准就比较低。考生能够完篇,无论优劣,差不多就会录取。有时,甚至做完破题,下面空着,也可能录取。反正是筷子里面拔旗杆,高一点儿就行。正因为如此,每年都有“高考”移民混进来。明朝的江浙名士徐渭,就做过贵州的高考移民。画画的好,但八股文却总是上不去,没办法。

晚清洪杨造反之前,胡林翼是做过安顺知府的。但是,胡大人只在剿匪上有所贡献,在劝学方面,似乎没什么可说的事迹。所以,尽管今日剩下的文庙和学官,里面肯定留下过他的足迹,但安顺的读书和不读书的人,估计没有因此而有多少改变。

贵州多移民。安顺这地方的人,多来自重庆。因此,安顺话跟重庆话非常相似。但目前能看到最早的移民,却跟重庆无关。是明初傅友德、蓝玉西征时留下的驻屯军的后代。问起他们来,都说自己的籍贯是南京,连哪个巷子都说得清清楚楚,尽管时间已经过了六百多年,这些巷子多半不在了。这些屯军的后代,被当地称为屯堡人,说话跟一般安顺人不一样,其声调经常被拿来开心的。,屯堡人现在还有很多,依然住在过去的堡寨里。他们中的中老年妇女,还穿着青布长衫,左衽,头上包着花布头巾。乍一看,还以为是少数民族。一问,人家回答说,我们是大汉族。的确,她们的服饰,是未被满人改造过的原装明朝汉服。比我们这些后来的汉人,更加纯,有资格自称大汉族。

明朝留下的屯堡,现在有的还在,里面还住着屯堡人。堡寨修的相当坚固,所有的建筑,都是堡垒,有碉楼和枪眼。在冷兵器时代,即使攻破了寨墙,巷战肯定能坚持很久。可是,屯堡最吸引人的东西,却不是这些石头砌的城堡,而是地戏。

安顺的地戏,一般是被人称为傩戏的。但是,地戏其实跟我们一般所说的傩戏,除了有面具以外,没有多少共同之处。本质上讲,地戏不属于各种类型驱鬼驱邪的宗教表演,而是有情节,讲故事的世俗戏剧。安顺地戏有点儿像川剧,一人唱时众人和。但不会变脸,一副面具扣在脸上,一演到底。地戏没有专业演员,所有人都是当地的农民,确切地说,是屯堡农民。

没有专业演员,演技就高不了。翻跟斗,打把势,就玩得不漂亮。加上屯堡人没有中原那样的庙宇以及祠堂,所以,也没有专门的戏台。演的时候,就在一块空地上插面旗,昭示各方,就可以开演了。地戏虽然简陋,但生旦净丑一应俱全,跟过去的传统戏剧一样,旦角由男人扮,反正也不需要什么表情,一副俊俏的面具全有了。

看了看地戏的本子,居然全是历史剧,从武王伐纣,到大明英烈,全套的。每个环节不一定真实,旦演得相当细。我看过宋高宗泥马过江一段,不长的故事,足足演了一个多小时。当年的时候,据说正月里要唱一个月。现在看到的脚本,都是后来整理的。当年就靠农民口耳相传,真亏了他们。

事实上,所谓的地戏,就是当年的屯军自娱自乐的玩意。离开家乡,来到这人地两生的所在,周围都是深怀敌意的少数民族。一群种地的武人,跟城里的读书人,又没有关系。若要保持跟家乡的文化联系,只能靠这通俗讲史故事。把这故事演出来,就成了地戏。

地戏是汉人的文化,文庙也是。但是,同在一个地方,两者却隔得那么远,似乎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实际上也没有发生过任何关系。文庙的丝竹韶乐,跟地戏震耳欲聋的锣鼓,完全是两回事。一个在上面,一个在下面。上面的不理下面的,下面的地戏也就进化不了。下面的不睬上面的,安顺的文运还真就昌盛不起来。

安顺的小吃和麻将

贵州的安顺,是座古城。但是,这已经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事了。现在的安顺,除了少数几座为了旅游保存下来的古堡,整个城市,跟中国其他城市一样,统统现代化了。全国一致的高楼大厦,火柴盒似的住宅楼,再加上举国一致的广告牌,霓虹灯,站在街上照张相,任谁也辨不出这是哪里。记得当年苏联有个电影,说的是两个城市的住宅楼建的一模一样,结果甲城的人到了乙城,进到跟自己家一样的楼里,同样的一个单元,一个门,居然钥匙还能打开门。因此阴差阳错,成就了一段姻缘。我想,这样的好事,现在该轮到中国了。

不过,20世纪90年代,安顺还很有点儿古城的模样。石子铺成的街道,大屋檐的老房子。临街的铺面,一块块破旧的门板。门前一个个穿着棉布长袍,坐在火炉前的老人,手里还拿着一支破旧的水烟壶,不时地咕噜咕噜抽上一口。如果你想跟老人聊聊,老人根本不问你哪儿来的,顺手递上一个茶碗,一块烤洋芋,聊就是,天南海北。这样的街,很旧,也很脏,但在这样的街上,有很多好吃的小吃。什么豆腐圆子,丝娃娃,怪鲁饭,即使简简单单的烤洋芋,也烤的冒油,吃到嘴里,都好吃的不得了。旧街上小铺子里的饭菜,简单得一塌糊涂,好吃得一塌糊涂。什么辣子鸡,炒猪皮,牛肉粉。吃上一次,就老是惦着再吃下一次。所以,安顺这个地方的人,除了打麻将,满脑子想的就是吃。这顿吃完,就开始策划下一顿上哪儿吃。顺便说一句,那个地方的东西,无论鸡鸭鱼肉,还是洋芋蔬菜,都不含什么脂肪,怎么吃,都吃不胖的。

不过,每次出去吃之前,当地的朋友会告诉我,记得先吃点儿黄连素,说是否则会拉肚子的。听人劝,吃饱饭,除了吃火锅,每次做老饕,都遵命先吃黄连素。还好,几次到安顺,美食享用不少,但拉肚子却一次也没有。说起来,安顺这个地方,也有挺豪华的酒店,里面看着挺干净的,生猛海鲜一应俱全。但是,真正的安顺人,一般都不会去那里消费,街上的小摊和小铺,才是人们去的地方。做同样小菜和小吃的摊子或者店铺很多,但哪一家好吃,大家都知道。越是破烂而且脏兮兮的小铺,生意就越火红。就是在外面排队死等,也得等在这家吃。至于别个店铺,大概只能做点儿外地人的生意。

安顺人的麻将,跟川人一样,打的很有境界。反正在街上走,无论什么时候,耳边都会听到搓麻将的声音。屋里打,屋外打。街头打,巷尾打,白天打,夜里打。真的不知道这里的人什么时候上班挣钱,总是在打麻将。赶上婚丧嫁娶,大家在屋外支起棚子,众多亲友摆上一个个的桌子,集体麻将表演。哪怕死人挺在旁边,照打不误。不断地有新人加入,吊唁的,匆忙跟死者磕个头,马上有人摆上桌子,立刻开打,谁家人缘好,关键看这家办事时麻将桌的多寡。

我的一个学生放假回家,老妈非常高兴,接连几天给他做好吃的。突然有一天跟他讲,太难受了,我都好几天没好好打麻将了。学生说,你不是天天都在打吗?他妈说,这哪儿算。于是一头钻在亲戚家,连续几天几夜鏖战,回家后长出一口气:这回算打了回好麻将。这里的人,如果单位安排出去旅游,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麻将游。带着麻将出去,走到哪儿打到哪儿。回来谈体会,说的都是手气和输赢。麻将没有不沾钱的,但输赢都不大。安顺这个地方工资收入不高,打大了,大家都受不了。有钱的人,也有大赌的。有老板的司机拉着老板去赌,等到回来的时候,连车带司机都换主人了。好在,这样的事并不普遍。老百姓都是持之以恒地小打小闹,连续奋战。从某种意义上说,麻将就是一种人际交往的仪式,如果不能跟当地人打上几宿麻将,是无法进入他们的社交圈的。

成都人好泡茶馆,也好麻将,人生在茶馆和麻将之间来回窜。安顺人则是在小吃和麻将之间来回穿梭不停。即使再瘾大的麻友,也不肯饿的时候啃口方便面将就。到了饭点儿,就得出去吃。而且吃什么到专门那个店,一点儿都不肯马虎。吃完了,点评一下(因为有时候也有做差了的),然后再继续回到麻将桌再战。如果有店铺的老板连续几次做不好,那么,立竿见影,这个小店的生意就砸了。用不了一天,所有人都转移吃场,奔另一家了。好在,安顺总会有让人吃得舒服的小店冒出来。

善于做美食的安顺人,似乎从来不屑于将自己的美食带出安顺地界。怎么劝,怎么诱惑都没有用。这些年,似乎贵州菜在京城已经有好多家了,可是,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一家安顺人开的馆子。安顺人的饭菜和小吃,就是给安顺人吃的,如果外面的人想吃,到安顺来。

谣谚里的北大荒

一生中,由少及壮,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北大荒度过的。北大荒这个概念,其实很糊涂。对于某些人来说,好像整个东北都是北大荒,而在东北,在似乎专指最北边的黑龙江,而到了黑龙江,人们认为只有在三江和松嫩平原的一些荒无人烟的地带,才是北大荒。当年清朝流放地宁古塔跟这个地带比起来,已经相当繁华了。这个地带,自1947年起,陆续来了从军队转业的军人开荒屯垦,建立国营农场。而我,就是在农场长大的。

踏上北大荒土地的人,差不多都知道这个歌谣: “北大荒,好地方,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对于现在的北大荒,这个稍显悲凉的歌谣基本上是不合适了。大部分地方,既不见兔子也无狼,但姑娘却一点儿也不少。可是我小时候,这个歌谣还相当贴切。兔子满地都是,冬天小伙伴上山套兔子,一串串地拎回来。上山砍柴,也时常见到兔子乱窜。狼也能看见,只是距离稍远点儿。上中学时,学校养的猪,一不留神就被狼给赶走享用了。更小的时候,狼经常在房子后面蹲守,在场院睡觉,家里养的鸡鸭什么的,基本上是人狼分享,而狼吃的更多。因此,另一个歌颂北大荒的歌谣是: “棒打狍子,瓢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确看见过人空手在雪地里抓到过狍子,而且我也亲自用脸盆起过小鱼,也在屋子后面的柴垛里,发现过野鸡。唯一遗憾的是,女人的确比较少,那时候年纪小,没有性的意识,感觉不强烈,只是看见有拉帮套的男人存在,提醒人们这个严峻的问题。较早的移民,对我们来说,就是公社的人,拉帮套现象,稀松平常,隔几家就有一个。所谓拉帮套,就是女人在丈夫之外,还有一个或者几个副夫,稀里糊涂地在一起过。就像马车,除了驾辕的马,还有几匹边上拉套的。过去,北大荒人烟稀少,女人更少。需要产生制度,于是,一种独特的婚姻制度就形成了。大体上,在北大荒,跟一夫一妻制一样,这样的家庭没人少见多怪。早期的农场,女人也少,所以,早期移民的拉帮套现象,也传染给了农场人。不仅农场里的山东知青这样做,连转业官兵,也乐此不疲。我的小学同学,就有好几位,家里实行这样的制度。我家邻居,也有。依稀记得那个阿姨长得相当漂亮,对我们小孩也格外友善。“文革”时,我的父母都被关了起来,我和小哥哥一起生活,周围人大多欺负我们,但她不,连句冷言冷语都没有。

关于北大荒,还有一个谣谚叫做:关东山,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不过,小时候野生人参没见过,即使有人挖到了,我们这些孩子也不在意,那时人工种植人参还不时兴,所以,整体上对人参没印象。貂皮则见过,见过当地土著猎人(早期移民)戴着貂皮大帽子,有的还穿貂皮大衣。可是乌拉草却随处可见,一到冬天,几乎家家离不了,小孩子对于貂皮和乌拉草的记忆,都跟严寒有关。那时北大荒冬天很冷,零下40度是经常的事。外面传说,北大荒冬天屋外在撒尿,撒出去的尿会冻成一条弧线的冰棍,显然有些夸张。但如果撒尿的时候,如果手上沾了点儿尿液,回屋的时候千万别直接用手拉铁的门把手,一碰,手就被粘下一层皮。冬天的雪也大。经常一夜大雪,早上起来,门开不开了,被雪堵上了。上山砍柴,雪深没膝是常有的事,走路的时候,得用手来帮忙,把腿拔出来。下雪不可怕,越大越好,我们小孩子可以在房前屋后挖雪地道,修雪工事,正经八本地打战争规模的雪仗,小部分地上演电影《地道战》的故事。可是,雪后如果刮风,刮大风,就比较可怕了。北大荒冬天的风冰冷刺骨,多厚的棉衣都能吹透,人称“大烟泡”。一刮起来,对面不见人。这时的雪,是沙子似的雪,风卷起雪粒,打在脸上,就像鞭子抽一样。这个时候,如果能戴上一顶貂皮帽子,长长软软的貂皮,把整个脸都埋了进去,再大的风也不怕。在北大荒生活,脚的保暧都非常关键的,这就需要乌拉草了。最标准的装扮,是一副鞋底打上皮底的毡靴,里面塞满了乌拉草。有这样一双毡靴,再冷的天,都冻不着你。可是,那时的我们,根本穿不起毡靴,只有胶皮的棉鞋,于是大人就在胶皮棉鞋里,塞上乌拉草,因此我们的鞋,个个都比该穿的号要大许多。这种空心而且柔软的草,不仅保暖,而且吸潮。只要每天晚上把草掏出来烘干,没有毡靴,也能过冬,虽然小脚趾头也经常会冻伤。

北大荒生活我记忆最深的一个谣谚,是这样的: “农工农工三件宝,镰刀绳子破棉袄。”那是我已经中学毕业,到农场连队(类似于农村的村庄)做了农工之后,老职工告诉我的。的确,我发现老职工们,的确多数都离不开这三件宝。镰刀是干活的工具,但刀不离手的目的,却未必是为了给公家干活,碰上野菜,弄一点儿,带回去喂鸡鸭;回家路上,领导看不见,顺点儿地里的庄稼;如果在水泡子旁边干活,扎个猛子,运气好摸条鱼,都离不开镰刀、绳子。破棉袄就更是宝贝,即可遮风,也可以挡雨,在地头困了,还可以铺上眯上一觉。后来知青来了之后,在地里野合,也用得着破棉袄。所以,即使夏天,农工们出门干活也带着破棉袄。 在我记忆里,那时农场的农工,是北大荒这块土地上,最勤快的人,而且有工资。即便如此,他们的生活,也很不容易。

曾经的余杭

余杭有两个,一个新的,一个旧的。我说的是旧余杭。旧余杭是我外婆的家乡,近代出过三个大名人。一位是大学问家章炳麟,俞樾的高足,20世纪中国最牛的国学大师,后来的北大,文史部分的教授,大抵是章门弟子,后来留学的海归不满,发牢骚,动辄嘟哝“某籍某系”,指的就是这些章门徒子徒孙。另外两个也很有名,而且一起成的名,一个杨乃武,一个小白菜。清末一起冤案,造就了两位名人,在市井,两位比章炳麟名头更响。小时候,妈妈给我讲她妈家乡的事,只提杨乃武和小白菜,不提国学大师,还自豪地说,小白菜就在她们街上做尼姑,外公还跟她说过话。

1974年的春夏之际,我在余杭住了三个月。

那年,我17岁。早一年,我的脚受了点儿伤,别人不在意,自己也不在意,结果,一年过后,脚痛得不得了,在农场治来治去,不得要领,走路依旧一瘸一拐,妈妈觉得这样下去不行,说干脆回老家养养吧。于是,我跟学校请了长假,要求在不留级的前提下离开半年,大概鉴于我这个特殊学生总是承担老师的课业,而且包揽了学校的文艺宣传的脚本,学校居然痛快答应。就这样,我这个籍贯填着浙江的小北大荒人,终于踏上了父母之乡的土地。

同类推荐
  • 听雨南窗

    听雨南窗

    本书是宗孝祖的第一部诗词集,收录了他创作的格律诗词300首,90%是他近几年写的新作。这些诗词或气象宏阔、境界深远;或自然清新,流丽洒脱;或婉转缠绵,细腻深挚,有清水芙蓉的明净利落;大量作品以理性的关照,烛照细致入微的情感世界,凝聚了灵动多姿的生活瞬间。
  •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中国篇)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中国篇)

    丛书以探求万事万物的知识为切入点,浓缩了读者应该知道的中外文史知识精华;以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资料,对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逐一展开,娓娓道来;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内容包括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作品、文学人物、文体知识、神话传说、语言文字、俗语谚语、教育常识、新闻出版、称谓官衔、艺术、节日民俗、饮食、天文历法、山川地理、经济科技、邮政交通、竞技体育、历史知识等方方面面的文史知识。
  •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是中华文化的珍贵宝藏,是国学的重要部分,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认真品读。由雅瑟主编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精选唐宋八大家散文193篇。其中:韩愈39篇,柳宗元35篇,欧阳修32篇,苏洵11篇,曾巩13篇,王安石21篇,苏轼32篇,苏辙10篇。每篇散文均有翔实的注释和精辟的鉴赏,以及后人的点评。《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力求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使读者尽览八大家散文的概貌和精髓。
  • 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后来我们说

    后来我们说

    青春是什么,也许青春是我们不禁意间丢失的那块橡皮,也许是被风胡乱吹起的头发。也许是阳光从树缝里撒下,也许是河面颤抖的莲花。青春是美丽的故事,是我们说不完的诗……
热门推荐
  • 世界著名赏花胜地

    世界著名赏花胜地

    花儿种类繁多、千姿百态,但总有那么一种花,会令你怦然心动,会让你爱不释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花,每一种花,都有适合它们生长的土地。本书将会去世界上最著名的一些赏花胜地,在玫瑰花的城市嬉戏,在樱花的国家驻足,让我们从此徜徉在这些花的世界,流连,忘返……
  • 霸王别姬之风华正茂

    霸王别姬之风华正茂

    天哪,她怎么就这么倒霉啊!穿越成新娘也就算了,还是个哑女?最最关键的是花轿半路被劫,她竟被邪魅男子凌辱了?遭遇退婚不说,居然还被活人装棺!侥幸逃脱,她华丽蜕变,成为一代女奸商,更招惹美男无数,命运开始翻转咯!--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邪恶懒散小太后:皇家有妖孽

    邪恶懒散小太后:皇家有妖孽

    “喂!说好了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更何况我还是你的皇祖母。”她大喊。某妖孽露出一脸奸笑,嘲讽道:“‘皇祖母’哈?孙儿从来动口不动手的。”“……滚”,妖孽一张欠揍的脸嘻笑着凑到眼前,“‘皇祖母’,孙儿可是君子?”“……”半晌儿,宫城中爆出一声怒喝:“苏祁帧!!!你个混蛋!!!”
  • 飞往天堂里的千纸鹤

    飞往天堂里的千纸鹤

    女人伤心、流泪,但就是不回去,就是不回去。脾气是倔强了点,但是他没来接,自己回去多丢脸啊。快过年了,女人的母亲说,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除夕的,要不你就回去,要不你就离婚,还能怎么样?
  • 精灵战歌

    精灵战歌

    青云天绕春风寒,蓝云雨滴水漫漫。不知此时何事错。天已旦,望空山,森林迷糊水雾漫。小时不知大时愁,不时不知愁何有。春时无悲也无伤。《精灵战歌》是作者(陈重之)继《木塔传奇》和《漫长之旅》的作品。讲述了大雨哗啦哗啦地落下,化出一层薄薄的雨雾。这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然而加肯村的烈酒客栈,却是灯火通明、一派狂欢的气氛。
  • 说话演讲好口才

    说话演讲好口才

    说话演讲好口才》对于商务领域及现代职场中经常遇到的社交应酬、商务演讲、生意谈判等需要施展口才技巧的环节,逐一进行了精当的讲述,充满了智慧的点拨。语言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说话不仅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你赢得事业成功的资本。好口才会给你带来好的运气和财气,所以拥有好口才,就等于拥有了辉煌的前程。
  • 二手王妃

    二手王妃

    一个女人胜利翻身作主顺便把身边男男女女老老小小凡是头上脸上标着‘敌人’字样的全部脚踢拳打彻底打死毒死敲诈勒索死咬死的飙悍一生,一句话,就是一个咸鱼大翻身的故事。◆◆◆◆◆◆◆◆女主一枚——洛无忧,天乾朝承相之女,一国之后,却成了悲惨的和亲人选——她输给了江山。被自己的夫君为江山稳固而亲手送上花轿成了别人的王妃。曾经——“你是朕的皇后朕的结发妻子,朕不宠你宠谁?”男子一身明黄龙袍凤眸轻挑,低敛眉眼一瞬快速滑过眼中阴霾,下一瞬,似笑非笑眼中全是柔情缠绵悱恻的靠向了凤榻上的洛无忧,“无忧,你是朕是爱的人呐,朕不在意你在意谁呢,我的小忧儿。”小忧儿,你回来好不好,朕后悔了……她眉梢间全是妩媚,笑意不达眼底,有多远滚多远,你的小忧儿已经死了。由皇后变王妃她照样活的精彩。宠?她洛无忧不需要。淳于风,在汤里放毒药拿人命不当命来宠人,真当她是小白鼠呐?◆◆◆◆◆◆◆◆金壁辉煌红檐绿瓦的皇宫正殿——“皇上皇上,您就收了臣妾吧。”不气死你也得恶心死你。洛无忧以手撑着下巴清绝的脸上一片灿烂笑意整个人作娇羞万分欲语还休状,“臣妾虽然笨了点爱闹了喜欢玩了点可人长的还是挺不错的,这女人嘛,还不就是皮相,要不,皇上就要了臣妾吧,要吧要吧要吧……”某人满脸黑线仰头望天——这个女人,够飙悍。◆◆◆◆◆◆◆◆火光冲天,漫天大火自整个皇宫大院中冲天而起——仿佛要将天都烧个尽般,满目白亮而不能视。滚滚的浓烟经风一吹,四散的漫飘着,火光流动,宛若一条巨型火龙蜿蜒起伏着。而洛无忧便立在这火条前面清冷一笑——“烧吧烧吧,烧完了皇宫烧死了皇上再烧没了这整个天下,本宫现在——改嫁去也!”。。。。。。。。。。。。。。。推荐一下自己的现代文:离婚吧我们:(我个人觉得很好看哇,哈)
  • 动荡年代(1960-1969)

    动荡年代(1960-1969)

    本书讲述了1960年—1969年这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记录了中共中央上海会议决定继续“大跃进”,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人民解放军参加援越抗美斗争,“文化大革命”,二月抗争等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