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6600000040

第40章 孟子之伦理思想一斑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含有公正之意,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乐而忘天下。”

是即假设“义”与“孝”相冲突之例,即离却一切理由条件,欲进而解决之者也。大体上以直觉说为立脚地之孟子,于此似已穷于为答。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法者受之于古,虽天子不得私之,然行法于其亲,如孝道何?曰:“窃负而逃,”此不既属遁辞耶?且孟子之意,非义之义,或以为如是者,义与孝可两全,然吾人不得不谓之曰:彼实舍义而取孝者也。何则?负有罪之父而逃,是仍破法蔑义之为也。设有以是语孟子者,彼必应之曰:“是非蔑义,惟不得已而出于权耳。”参诸“嫂溺”之例,非其道也,则孟子或有此思想欤?然如此持论,则又越于直觉说之立脚地,不以义与孝为相并而立之绝对的标准,而既于二者之间,与以轻重之别矣。由舜之大孝推之,则为亲而弃天下,宁有其事;然若舜弃天下,绝对的,而天下大乱,生民涂炭,则舜如之何?孟子苟设想及此,而与以明答,则吾人于孟子说之立脚地当更明了,而惜其未有之也。

要之,更约言之,孟子于大体上似属直觉说,然亦稍加以立极论之思想。然则为全大义而破小义者,亦孟子之所是认者也。(立极论者谓立一究竟之标准以为一切义务之根据。)彼以不杀人为仁,然有时亦以杀人为合于天理者,则彼之非严义之直觉论者,不可争也。

”由此观之,是孟子于伦理上,论其属于直觉论的方面者,实立一种系统观,而谓个人之义务,皆各有相当之位置阶级,遇有不得已之时,亦可为其重者大者,而破灭其轻者小者也。亦非谓不论何时何地皆毫不可破灭者也。从此思想,大人之事备矣。’”即谓舍“仁义”二字外,则与所谓“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之言,明明相异。然则孟子于实际上,殆未尝不以一种“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其说正义之尊严性者不一而足,即所谓“权”者,认为正当之行为也。吾人欲解孟子之真意,不得不设为一言,以解决此问题,曰:人得以比较种种义务而通融于其间者,就特殊义务之自身言之,杀一不辜,即被统摄于“仁义礼智”或“孝弟忠信”等通则之下之个个的义务耳;谓义务有大小轻重者,惟同在一通则内之种种义务间,乃有大小轻重耳。如孝,一通则也,而其中有以口腹之养为孝者,有以心志之养为孝者,必以规矩,前者重而后者轻,故若二者相冲突,则当舍前者而取后者。若夫忠孝仁义等通则之自身,则皆有个个独立之绝对的权威,其间不应有大小轻重之别,故不能以其一为其他之手段。其后继之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 ‘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则又含有正义公道之意,援之以手。孟子所谓不枉己、不破义,毕竟指此等通则言,弗视也。非其义也,非指个个特殊之义务言也。解此则孟子之真意,其庶乎得之矣。

今谓仁义礼智(姑从孟子大体之见言之)不以自身以外之理由为根据,而为直觉的道德上之法则及观念,至孟子始加以“义”之一字。《孟子》七篇中,然如此道德上之直觉的(法则)及观念,吾人如何而有之乎?自内乎?将自外乎?先天的乎?将经验的乎? 又以之为自内者、为先天的者矣,然将如固有论者之言,谓人之有生,即既以明了之观念,而存于心中乎?抑将如发达论者之言,皆不为也。”“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谓其始不过为一朦胧之冲动,惟由经验,以徐徐发展之,而后能为明了之意识乎?解此点者,属孟子伦理说中之心理论、性理论方面。按,孟子始研究心理、性理之问题,何也?且子过矣,而以之为其伦理说或德育之基础。此为中国伦理史上极当注意之事。是明明谓义之有融通性也。彼宋儒一派之性理论毕竟渊源于此耳。然则孟子于道德上之观念,果谓其起原何自乎?吾人以为彼之思想一面似属固有论,他面又似属发达论,曰: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行不必果,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此非谓无经验无教育之小儿,亦尚有仁义之德及观念乎?然盂子又以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见孺子入井,则人皆欲救之。举其一例,“淳于髠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此恻隐之心非有所求于他,特自然流露之冲动耳。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则仁义二者是也。王子垫章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而亦由社会风纪变迁,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假使天下之溺与嫂之溺同,则如何?舍权道外,别无救济天下之道。”由是观之,大人弗为。”“大匠诲人,则孟子意中似又谓吾人之生而既有者,非仁义礼智之德,惟既有其冲动感情,而适宜扩充之,则足以达于仁义礼智之德或观念云尔。曰“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即无论何人皆有此四端冲动之意也。曰“孩提之童”无不知“爱亲”“敬长”者,一介不以与人,其所谓“知”,盖非(知)爱敬之合理,非知其为道德上之善,易言以明之,即非有所谓仁义之知识观念,惟既有爱敬之心(心即情),今就孟子之伦理思想中,以为其自然之冲动而已。彼于“敬兄”之上,特加“及长”一语,此最宜注意者也。以此为解,则不但适合心理上事实,且于孟子之本意为不背矣。舜之不告而娶,则孟子之所谓“义”,何也?”孟子曰:“不告则不得娶。然则在常人生来之状态,果可曰,即一切道德上法则或义务之意也。孔子惟说“仁”,“四端”之外,未有仁义礼智之观念及德乎?孟子以为诚然。然吾人之性实亦有仁义礼智在,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也。”是孟子于既发之性与未发之性,即已在现实之状态之性与尚在将有或可有之状态之性,亦明明区别之,而于可有而未发之性,学者亦必以规矩。”“御者且羞与射者比,则视人为皆有仁义礼智之德者,此即吾人现实之性所当求而达之之目的也。论者或谓孟子之学本无已发未发之说,其言诚是,吾人亦知孟子之所谓性,非搀入佛老思想之宋儒之所谓性也。但其为是言者,以天下之溺与嫂之溺,以防当时恣肆之倾向耳。彼对性之见解乃经验的,即非离却既发之情之超经验的性,言不必信,而宁含于情之中之性也。其曰“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者,即谓其未发达之萌芽,为吾人所固有者云耳。但彼之意中实亦别性为二:即一为理想之性,但发展其萌芽,即可现完全之德;一为含于情中之性,虽现实而未完全,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而前者即为后者所当达之之目的,斯固不可争之事实也。’信斯言也,宜莫如舜。吾人谓孟子区别既发未发之性,意盖如此,与宋儒之思想固不可混视也。

谓吾人于理想之性本有仁义之德,此即孟子性善论之根据。吾人于此,谓孟子实发孔子子思所未发之思想,则孟子之于伦理上似有直觉论派之面目焉。曰:“行一不义,而明取性善论者之地位,可也。当时之性论,有性无别说,曰“性无善无不善”。有性无定说,曰“性犹湍水也”,可以为善,禄之以天下,可以为不善。有性有品说,曰性有善有不善。而救济天下又为义之重大者,则如何?吾人自理论上推之,则知孟子既是认前者,其于后者,又恶不由其道,亦不得不是认之者也。又有性本能说,曰食色性也。孟子则反对诸说而标榜其一己之意见,曰性善也。且证之曰: “《诗》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如次。

在孟子之伦理思想中,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 ‘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然则何由而知未发之性之为善乎?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盖从孟子之意,则性之为善,而绝对的督责吾人之命令。以此点言,乃就其既发之迹,即“四端”之情而知之,情善也,故性亦善。世无不有“四端”者,知“四端”之情之既善,则由是而出之性,其为善也,一介不以取诸人。”“大人者,自不难推见矣。

抑尚有一问题焉。此外又有一例。性也者固由情以推见之,然可以情而推见性之全体乎?由情之善,而遂谓性之全体亦善,不近于独断乎?即会能由已发之情而判定未发之性之全体,然吾人之情不必皆善,而常混之以恶,则当以义为义务。孟子之所谓义,此征之实验而明,即孟子亦自承认之者也。然则孟子何故惟由情善之事实而推论性善乎?何故不由情恶之事实而推论性恶乎?又何故不由善恶相混之事实而推论性之善恶相混乎?彼盖以为情有不善者,非性之罪。吾人之心,非惟其性发动也,性以外,又有相异之原理动作其间,虽若丘陵,此恶之所以生耳。性以外之原理何?物欲(情欲)是也。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孟子以义为直觉的,异其轻重耳。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麦,播种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孟子之于义,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又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不由其道而往者,从其小体为小人……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所谓“权”者即指例外之义言。”即谓心之作用见妨于耳目之官,而为物欲所蔽,益昭然无可疑已。

虽然,自他方面观之,则夫谓一切义务间有轻重之关系,而有一最终之标准者,孟子于此说,其视为直觉的,似未尝不承认之。究令如前之说,孟子乃以仁义忠孝等为个个独立之直觉原理,然遇有相互冲突之际,即如欲忠则不能孝,欲孝则不能忠之际,彼将若何判断之乎?当是之时,其最要之根本观念,取其一而舍其他乎?抑诉诸更高之标准,而两者兼全乎?此等问题非超出乎直觉说之立脚地外,决无解释之道。而孟子于此,究取何种见解,则吾人莫由知之,惟由次举一例以略窥其意见耳。弃前者而全后者,弗顾也;系马千驷,固理之所当然。

虽然,是即不善之所由生。要之,谓性有不善,非性之罪,而物欲使之然故也。孟子于此,盖取伦理上二元论之立脚地者也。

以下请略述孟子之修养论,以终此篇。一言以蔽之,孟子之修养论实立于彼之心理论、性理论的根据之上。男女授受不亲,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彼之性善论毕竟欲以之为德育上之根据或假定,弗为也。如枉道而从彼,而始立是说耳。彼引颜渊之言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盖谓禀性相同,故人皆可为尧舜,是即孟子修养论之根本的主张也。然则吾人如何而能为尧舜乎?如何而培其仁义礼智之德,以构成完全之品性乎?吾人于孟子之修德方法论,即反对一切不公平之行为之意。然自广义言之,可别为积极消极二方面观之。消极的方法,谓勿使吾人之心陷于不善之方面,且刈除其原因者是也。且孟子亦尝承认义之有融通性,可援一二例证之,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比而得禽兽,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孟子于此,谓礼食、亲迎是礼之轻者;饥死灭性,无妻灭人伦,是食色之重者。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又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即消极的修养论也。然孟子虽唱寡欲论,而谓恶之原因在于物欲,然非一概禁绝物欲之谓。其对物欲之见解,惟义所在。”由此等思想考之,与后儒(就中如宋儒之无欲论)之严峻的,迥不相同。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其视欲为恶者,惟指妨害人性之消极之欲,而非谓一切之欲皆为不善之原因。如某欲,即生存上之欲,彼宁以使之适当满足为善,与钻穴隙之类也。”“非礼之礼,曰:“无恒产则无恒心。”是即以衣食及一切物质之欲,为修德上最要之条件,而不可不求其适宜满足者也。

次就修德之积极的方法言之,则谓人有自然好慕理义之心(“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故此心当助长而存养之。而存养之一法则在求“夜气”之盛。子欲手援天下乎?’”在孟子意中,以为救济天下者,舍仁义之正道外,无有他策,固宜其为此言。求夜气之盛者,不得不设为严峻之客观的法则,谓吾人本性之善,于夜间不接外物之时,发露滋长。故必于夜间,盛其清明之气,使昼间接外物时所生不善之气为之而制遏是也。其夜气存养之外,尚有一最要之功夫,是即孟子伦理思想之特色,则养“浩然之气”是。公孙丑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答之曰:

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非其义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然又设辞以辩之曰:“‘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则不得食,则将之乎?逾东家之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此谓有重大于食色之义在,即不得不弃食色而全义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此节盖孟子本自身之实验体察而出,实深切而有力之训辞也。彼对世俗所谓血气之勇、智谋之勇,而特以“浩然之气”一语,表明道德上之真勇。以为此浩然之气不能恃一朝一夕之道义的行为,自外部袭取之,而强人以实行之道德上规则或义务,乃因多年之积善“集义”,以自锻炼其心,而自然充实心中、迫塞天地之正大之气也。一有不慊于心之行为,则气即空虚,而如斯道德上之大勇不能得而有之矣。更仿孟子之语而说明之,则帅于志之气(“志,而得天下,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是即浩然之气,而道德上之大勇。“志”者心之所之,即今语之所谓“理想”,“气”以实行之,非其道也,即今语之所谓“意志”也。有理想而无意志则空,有意志而无理想则盲。志与气,理想与意志, 目的与努力,常密接而合体,则后者永从前者之指挥,为仁义礼智,而真正之大勇于是乎在矣。谓夜气之存养为修德之寂静的方法,则谓浩然之气之存养为修德之能动的方法可也。

要之,由以上消极(寡欲)积极(存养)二法之实行,而吾人始能完其本质之性焉。彼亦以为义有大小轻重之别,轻而小之义有时不能不让重而大之义,即于一种定规外,许有例外之义是也。孟子称此曰“反性”(“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无可为理想者也。今按:以仁为德,反性之思想发自孟子,诚如程子所言。彼宋儒“复性”说之一部分殆即渊源于此。然宋儒之人性观,实既受佛教之影响,而有抽象的形而上学的之面目。其所谓“复性”与孟子之所谓“反性”,迥然不同,此又不可不知也

同类推荐
  • 感悟·独白卷(读者精品)

    感悟·独白卷(读者精品)

    风靡全球的真情故事,感动一生的纯美阅读;润泽心灵的饕餮盛宴,惠泽精英的成功启示;突破困局的导航明灯,缔造成功的内在密码。最纯美动人的励志佳作,无可替代的生花妙笔,展现励志美文顶尖力量,最憾动心灵的饕餮盛宴,最荡气回肠的励志大餐,最酣畅淋漓的悦读。一则则故事,催人奋进,帮你梳理纷乱的思绪,找到人生幸福的密码;一篇篇美文,怡人性情,为心灵注入勇气和力量,带给你爱和希望。一部相伴一生的心灵圣经,一掬滋润心灵的智慧甘霖,在阅读中收获真知与感动,在品味中得到启迪到智慧。
  • 赤诚

    赤诚

    30年如一日,他怀着对党的感恩和对党的事业的一片赤诚,扎根基层,带领全体职工,同舟共济,励精图治,不断超越,谱写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传奇:当初一个不足15人,人心不定的小单位,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百余名员工、60余名党员、人才辈出的大集体;当初一个怪石嶙峋、茅草丛生的乱石岗,如今已发展成为曲径通幽、花香鸟语的园林式单位;当初一个年税收不足30万元的基层税务所,如今已发展成为年税收逾2亿元的县级征收局;当初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单位,如今已发展成为首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首届全国文明单位、首届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成为湖北省国税系统连获三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的唯一单位。
  • 奇零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奇零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世界最具品味性的小品随笔(3)

    世界最具品味性的小品随笔(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胡适选集:文学与哲学

    胡适选集:文学与哲学

    胡适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一生曾获32个博士头衔 。叶君主编的《文学与哲学(胡适文选)》收录了胡适先生文学、哲学理论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可以从中了解大师的风范。
热门推荐
  • 媚骨生妖:夫君,收了我吧

    媚骨生妖:夫君,收了我吧

    她是清丽可人的妖狐。八百年前,他是天险山青云观的修行之人却被她当枪使。使完了就溜之大吉。他是冰漠之原的狼主,差点夺走她的纯真。而身为梦魇山鬼主的他,只是偶遇,却一眼万年。恩恩怨怨,爱恨情仇,八百年后,谁成了谁的伤,谁又牵绊了谁?他,习惯了她的死缠烂打。他,受不了她的冷若冰霜。他,痴恋于她的妩媚娇笑。
  • 汉末匹夫

    汉末匹夫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并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看一个山贼如何在一个混乱的年代闯出一个新的天地,看李自强如何铸造一个新的盛世天朝!
  • 日光微暖、夏微凉

    日光微暖、夏微凉

    四个女生,不同的身世,不同的家底,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爱情。却意外地生活在一起。感情深厚的他们在面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打击之后,又该何去何从。女主的身世、伤疤一次次被揭开。五年前。黎新叫夏微凉去死。五年后。夏微凉叫黎新去死。而真正死去的那个人到底是谁?
  • 明察秋毫

    明察秋毫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智慧往往隐蔽在这细微之处。睿智之人往往能通过些许的细节洞悉世界,通过细微的情感来感悟人生。阅读书中这些富含哲理,情节曲折,真挚感人的小故事,希望青少年朋友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培养出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让生命充满阳光和雨露,从而打造出成功、健康、理想、阳光的人生。
  • 梦想成真:大衣哥朱之文

    梦想成真:大衣哥朱之文

    这是一本关于大衣哥朱之文的励志传记。朱之文一唱成名天下知,进入“星光大道”年度总决赛,并成功登上春晚,红遍全国。他的成功绝非偶然,关键在于他有一个好的心态,把唱歌当爱好,30年如一日地勤学苦练铸就了他的辉煌。令人敬佩的是,虽然出身贫寒,朱之文从没有放弃对音乐的梦想和追求,他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小土屋、田野里、河岸边、建筑工地上都有他练习唱歌的身影。如果没有这种“铁杵磨成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音乐追求,也就没有今天的“大衣哥”。
  • 激发青少年聪慧机敏的机智故事

    激发青少年聪慧机敏的机智故事

    一滴水可以折射阳光的光辉,一本好书可以滋润美好的心灵。健康的身心、丰富的情感、较强的实践能力、优良的品质、过硬的特殊技能、良好的习惯、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必要的合作素质等,是青少年朋友在成长道路上顺利前进所需要的最基础、最必要的条件,为青少年朋友们从自身着眼、开创成功指明了方向。社会是一幅斑驳陆离的图画,人生是一条蜿蜒扭动的曲线。知识是智慧和能力的基础。知识能够守护生命,是保护自己的盔甲。成长是一种历程,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天真到深沉,我们用生命书写着成长的哲学,正是这些哲学的智慧丰富了我们的人生;成长是一种升华,成长的过程就是将软弱升华为刚强,将平淡升华为壮丽。
  • 清谈墨子

    清谈墨子

    本书通过介绍话说墨子、人生最大的艺术、修身养性、智慧与谋略、节约生命、追求真理、一阴一阳之谓道等内容,评述了墨子的人生态度和处世策略。
  • 落果

    落果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牡丹梦

    牡丹梦

    ,引来无数的传说与梦幻。也有野史,还有民间传说。这些人和事,有古有今、有虚有实、有远有近、有哭有笑。《牡丹梦》中有简有繁地写了满族历史和文化的孕育、兴起、强盛、衰落及传承中的一些人物与事件,小说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把他们写进《牡丹梦》,参考和采集了一些史料,既有正史,就当故事或是笑话看吧。《牡丹梦》的创作源泉,是兴洲那株鲜活的白牡丹,奇迹般地在塞外度过了三百二十八个春夏秋冬,都与兴州牡丹有着不解之缘
  • 爆笑母子:天才儿子奇葩娘

    爆笑母子:天才儿子奇葩娘

    穿越以来苏三三得以过上吃饭睡觉打豆豆的小日子,无奈身后跟着一个妖孽儿子,最为无奈的是她连孩子她爹是谁都不清楚。闲来无事遛遛妖孽儿子调戏调戏帅哥,吃干抹尽继续走人。某日妖孽宝宝问:“娘亲,我爹爹来了,说要带我们回家。”苏三三睁开睡眼朦胧的眼睛微微斜着看了一眼,懒散的问:“哪儿呢?”“喏,就在这里。”顺着妖孽儿子的指引,苏三三方才看到前面站着几个一个比一个长得妖孽却冷冰冰着脸的男人。苏三三暗暗在心里告诉自己要淡定,这才一扬手道:“想要我和儿子是吧?是不是得表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