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6600000018

第18章 中国历代之尺度

(一)刘歆铜斛尺(长工部营造尺七寸二分,九英寸又十二分之一。)

新莽嘉量,今藏坤宁宫,其斛铭曰:“方尺而圜其外,深尺。”斗铭云:“方尺而圜其外,深寸。”此尺即据斛之纵广及深所制也。《隋书·律历志》谓之刘歆铜斛尺,今从之。《隋志》谓周尺、后汉建武铜尺、晋泰始十年荀勖律尺(即晋前尺)并与此尺同,故列之第一种,其后复列自汉至隋十四种尺,并以第一种尺比较之。故此尺出,而《隋志》之十五种尺,无一不可再制矣。

《王复斋钟鼎款识》中有晋前尺拓本,余曩已考定为宋高若讷摹制之品。(见《观堂集林》卷十五)今原拓已亡,扬州阮氏及汉阳叶氏刊本,均与此尺不合。然阮文达跋,谓建初六年尺较此晋尺长二分强(《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十),则其拓本甚近此尺,但微弱耳。考高若讷造《隋志》十五种尺,本用汉泉(实谓王莽钱布)尺寸,今用莽货布四积为一尺,亦与此甚近而微弱,然终不如此尺之得其正也。

(二)后汉建初铜尺(长工部营造尺七寸三分七厘,九英寸又二十四分之七。)

原尺藏曲阜衍圣公府,今未知存亡。世所传拓本、摹本及仿制品甚多,长短不同,均未可依据。癸亥年,鄞县马叔平(衡)见一仿制尺,汉阳叶东卿志诜所仿以赠翁学士(方纲)者,其长如此。又上虞罗氏藏一未装裱旧拓本,长短亦同(装裱后,纸易伸展,恒较原器及原拓为长),原物既不可见,当以此本为最合矣。

(三)无款识铜尺(拓本。长营造尺七寸三分五厘,九英寸又八分之七。)

乌程蒋氏藏。比建初尺稍长,晋以前物也。

(四)唐镂牙尺(拓本。长营造尺九寸四分弱,十一英寸又四十八分之三十九。)

乌程蒋氏藏,刻镂精绝。《大唐六典》中尚署令注云:“每年二月二日进镂牙尺。”即此是也。中土素未闻有唐尺,余由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红绿牙尺,定为唐开元以前之物。

(五)唐红牙尺甲(摹本。长营造尺九寸三分弱,十一英寸又四十八分之三十一。)

(六)唐红牙尺乙(摹本。长营造尺九寸五分,十一英寸又十二分之十一。)

(七)唐绿牙尺甲(摹本。长营造尺九寸五分,十一英寸又十二分之十一。)

(八)唐绿牙尺乙(摹本。长营造尺九寸二分强,十一英寸又四十八分之二十九。)

(九)唐白牙尺甲(摹本。长营造尺九寸三分,十一英寸又四分之一。)

(十)唐白牙尺乙(摹本。长同上。)

右六尺,日本奈良正仓院藏,乃日本孝谦天皇天平胜宝八年(当唐至德二载)其皇太后献于东大寺者,后手书愿文及献物帐真迹亦藏院中。帐中有红牙拨镂尺二、绿牙拨镂尺二、白牙尺二,今并完好。观其形制,必当时遣唐使所赍去也。此六尺曾影印于《东瀛珠光》第一册中,余从《珠光》摹出。

(十一)无款铜尺(拓本。长营造尺九寸四分强,十一英寸又六分之五。)

乌程蒋氏藏,宋以前物。

(十二)宋木尺甲(拓本。长营造尺一尺○二分,十二英寸又四分之一。)

(十三)宋木尺乙(拓本。长同上。)

(十四)宋木尺丙(拓本。长营造尺九寸七分,十二英寸强。)

藏上虞罗氏。辛酉年夏,出于宋钜鹿故城,同时所出磁器有大观政和纪年款,知此乃宋尺也。

(十五)明嘉靖牙尺(拓本。长营造尺一尺微弱,十二英寸又五分。)

武进袁氏藏,侧有款曰:“大明嘉靖年制。”

(十六)工部营造尺(长十二英寸又十二分之七。)

右所陈列之尺,合实物、拓本、摹本,共十六种,自汉讫近世之尺度,略具于是。案,尺之为物,不独为人生日用所必需,其大者如调钟律、测晷景,胥于尺度是赖,故历代制作不能不求精密,且须参考古制。晋荀勖造泰始律尺(即晋前尺)实据姑洗玉律、小吕玉律、西京铜望、臬金错望、臬铜斛、古钱、建武铜尺七种,参校定之。唐李淳风撰《隋书·律历志》列自周至隋十五种尺,并以晋前尺校之,示其比例,其所据者,大半实物也。宋仁宗时,高若讷等议钟律得失,乃用王莽钱币尺寸,依《隋书》定尺十五种上之。元明学者,罕有讨论。大清康熙间,曲阜孔东塘(尚任)得汉建初尺及宋三司布帛尺,其拓本、摹本多传于世,后人得资以考订古物。又宋高若讷所造之晋前尺,其拓本尚存于《王复斋钟鼎款识》册中,沈果堂(彤)、程易畴(瑶田)等,亦据以考古代礼制。光绪甲午,吴清卿(大澂)撰《度量权衡实验考》,复据古玉、古器、古钱以考历代尺度,然于唐以后之制颇略。近时所见,如刘歆铜斛尺、唐牙尺、宋木尺、明嘉靖尺,皆吴氏所未及见也。故尺度一事,比权量之研究自为简易,然在十年或二十年以前,尚不能为此比较之研究也。

据前比较之结果,则尺度之制由短而长,殆成定例。然其增率之速,莫剧于东晋、后魏之间,三百年间几增十分之三。今六朝之尺虽无一存,然据《隋书·律历志》所载,则:

魏尺比晋前尺一尺四分五厘(长营造尺七寸五分强,九英寸又二分之一弱。)

晋后尺比晋前尺一尺六分二厘(长营造尺七寸六分强,九英寸又二十四分之十五。)

宋氏尺比晋前尺一尺六分四厘(长营造尺七寸六分五厘,九英寸又二十四分之十五强。)

梁朝佑间尺比晋前尺一尺七分一厘(长营造尺七寸七分强,九英寸又四分之三。)

后魏前尺比晋前尺一尺二寸七厘(长营造尺八寸七分弱,十英寸又十二分之十一弱。)

后魏中尺比晋前尺一尺二寸一分一厘(长营造尺八寸七分强,十一英寸。)

后魏后尺(后周市尺、隋开皇官尺同)比晋前尺一尺二寸八分一厘(长营造尺九寸二分弱,十一英寸又四十八分之三十一。)

东魏尺比晋前尺一尺五寸八豪(长营造尺一尺○八分强,十三英寸又二十四分之十五弱。)

此即自汉尺增至唐尺之径路,而自唐讫今,则所增甚微,宋后尤微。求其原因,实由魏晋以降以绢布为调,而绢布之制率以二尺二寸为幅、四丈为匹,官吏惧其短耗,又欲多取于民,故尺度代有增益,北朝尤甚。自金元以后,不课绢布,故八百年来尺度犹仍唐、宋之旧。案,《隋书·律历志》载高祖之言,谓魏及周齐贪布帛长度,故用土尺。今征之《魏书·高祖纪》,太和十九年诏改长尺大斗。又《杨津传》:延昌末,津为华州刺史。先是受调绢匹,度尺特长,在事因缘,共相进退,百姓苦之。津乃令依公尺度。案,自太和末至延昌,不及二十年,而其弊已如此。又《张普惠传》:神龟中,天下民调幅度长广,尚书计奏复征绵麻。普惠上疏曰,绢布匹有丈尺之赢,一犹不计其广,丝绵斤兼百铢之剩,未闻依律罪州郡。若一匹之滥,一斤之恶,则鞭户主,连三长,此所谓教民以贪者也。今百官请俸,人乐长阔,并欲厚重,无复准极。得长阔厚重者,便云其州能调绢布,精阔且长,横发美誉,不闻嫌长恶广求计还官者。此百官之所以仰负圣明也,云云。尺度之由短而长,全由于此。且当时不独增尺法,又增匹法。《魏书·卢同传》:熙平初,转尚书左丞,时相州刺史奚康生征民岁调,皆七八十尺,以要奉公之誉,部内患之。同于岁禄官给长绢,同乃举案康生,度外征调书奏,诏科康生之罪。《北史·崔暹传》:齐天保调绢以七丈为匹,暹言之,乃依旧焉。合此数事观之,则尺度之骤增于后魏一代者,更不烦解说矣。

孔氏所藏宋三司布帛尺,未见有拓本传世。世所传仿制品,大率当工部营造尺之八寸七分许,其正确与否,所不敢知。要之短于唐尺,与上言尺度由短而长之定例不符。然细考唐、宋尺制,则此尺不独不能外此例,且足为此例作一佳证也。何则?唐之尺法,本有二种。《大唐六典》金部郎中条云:凡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二寸为大尺,十尺为丈。又云:凡积秬黍为度量权衡者,调钟律、测晷景、合汤药及冠冕之制,则用之。内外官司,悉用大者。案,此制本出后周,而隋唐沿用之。宋仍唐制,亦用二种尺。其量布帛也,或用三司布帛尺,则以四十八尺为匹。或用淮尺,则以四十尺为匹。程大昌《演繁露》云:官尺者与浙尺同,仅比淮尺十八,公私随事致用。予尝怪之,盖见唐制而知其由来久矣。金部定制,以北方秬黍中者为则,凡横度及百黍即为一尺。此尺既定,而尺加二寸,别名大尺。唐帛以四丈为匹,用大尺准之,盖秬尺四十八尺也,今官帛乃今官尺四十八尺,准以淮尺,正其四丈也。国朝事多本唐,岂今之省尺即用唐秬尺为定耶?不然,何为官府通用省尺而缯帛特用淮尺也?云云。案,程氏所云官尺、省尺即三司布帛尺(赵与时《宾退录》云,省尺者,三司布帛尺也),虽较唐秬尺颇长,而宋人以之当唐秬尺,又以淮尺当唐大尺。其言固不诬也,而今传摹之布帛尺长于唐秬尺者,至今尺一寸许,则宋淮尺之大于唐大尺,又可见矣。故曰,此尺不足破尺度由短而长之定例,且足为此例之一佳证也。

同类推荐
  • 雅声楚韵唱渔樵:李雅樵诞辰88周年纪念文集

    雅声楚韵唱渔樵:李雅樵诞辰88周年纪念文集

    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和评点李雅樵先生表演艺术的著作,不仅有李雅樵先生传记和部分纪念性文章,也有其表演艺术、唱腔艺术和艺术心理分析文章,以及李雅樵先生代表剧目的评点文章等。
  • 空灵之约

    空灵之约

    《空灵之约》汇集的十七篇文稿,是何为近几年关于古今中外名家名著的札记。
  • 马季诗选

    马季诗选

    青年诗人马季的个人作品集《马季诗选》,该书选入作者2001年远离家乡后,陆续发表于《诗刊》、《诗选刊》、《星星》、《诗潮》、《中国诗人》、《诗歌月刊》、《诗林》等刊物的133首诗作。
  • 刈麦集

    刈麦集

    四年前,我应某旅行社征稿写了第一篇游记,这第一次小小的尝试,使我感到用写作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抒发情怀不仅很奏效,而且也很有意义,然后又写了关于离开北京十年的游子生活的回忆文章,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在写作中我发现,自己不但表达能力还可以,而且记忆力也比较强,尤其是看到作家麦家的一句话:“作家就是和记忆打交道。”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既然具备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加之多年来在人生道路上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我决心从六十岁关键的收获季节开始收割自己人生这块土地上的庄稼,这也是书名《刈麦集》的来历。
  • 春醪集

    春醪集

    本书是才子作家梁遇春珍藏版散文集,收录了《春醪集》和《泪与笑》以及书话、书信,是梁遇春26年短暂年华的丰富结晶。王蒙推荐,国家教育部推荐读物,《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现代中国散文的奇异之作,“中国的兰姆”昙花般的青春絮语。
热门推荐
  • 培养孩子优秀品质的108个好故事

    培养孩子优秀品质的108个好故事

    本书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孩子的成长进行了指导。它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生话与人生中的点点滴滴,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让孩子更容易接受。“成长箴言”使故事得到升华,让孩子深切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本书为其中一册,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讲述了一个人应该具…
  • 特种坦克科技知识(上)(最具震撼性的装甲战车科技)

    特种坦克科技知识(上)(最具震撼性的装甲战车科技)

    坦克是现代陆上作战的主要武器,具有“陆战之王”的美称,通常装有一门火炮和多门自动武器,有的带有穿甲弹,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极强的装甲防护能力和突击能力,主要执行与对方坦克或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工事、歼灭敌方有生力量。
  • 世界最具教育性的寓言故事(1)

    世界最具教育性的寓言故事(1)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面试教程

    面试教程

    《面试教程》一书分别为面试的理论、礼仪篇,真题、技巧篇,政策解读篇,语言积累篇。全书体系完备,从面试的基础理论到各种题型应对方略,从时政热点的解读到真题演练剖析,内容涵盖了面试各方面。同时,本书还附有面试怯场心理分析以及应对策略、考官忠告、学员感悟等内容,有利于考生构建全面的面试理论体系。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盛世贵妻

    盛世贵妻

    传闻她痴笨如傻,泼如无赖;传闻他才华横溢,俊朗无双。一朝圣旨,奉命成婚,大婚当日,她出尽洋相,未拜堂便被直接撵走。明里她粗鄙不堪,是右相痴傻长女,冀王府的痴笨王妃。暗里她是神医妙手,也是柳州第一‘公子’,一心想摆脱与皇家的牵扯,却和离不成,反与自己的丈夫‘结拜’。知她真实身份,他震惊,愤怒,满心欢喜,却痛苦不堪。“你明知我一直在找你,你明明就在我身边,是我锗天予的妻子,却要骗我写下休书。司如影,你好狠的心!”“可我不想做你的妻子。”后来,她只知,她是他烙在心上的人,逃不掉,也躲不开。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诗学

    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诗学

    乾隆时期的诗学,主要围绕着对明代以来诗学的反思展开,那个时期国力强盛,士人心态比较平和,所以当时的诗学比较注重审美和艺术的方面,到嘉庆、道光时期,清朝走向衰败,士人心态,由平和转向焦躁愤激,许多诗歌反映了现实。本书就是对乾隆时期诗学、乾隆嘉庆之际诗学、嘉庆道光时期诗学的研究。
  • 天寂轮回

    天寂轮回

    一个追寻双亲的少年,一个玩世不恭的少女,笑看沧桑主沉浮。一枚涵盖六界迷雾的铜令,是那命中注定的邂逅!且看少年如何手拨迷雾,曾经为神今为庶,寂灭轮回!